【青貯傳奇】羊的傳染病診斷與防治技術

一、病毒性傳染病

羊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有口蹄疫、羊痘、傳染性膿皰病(羊口瘡)、小反芻獸疫、藍舌病、綿羊肺腺瘤病。本文分別從病因和流行特點、癥狀與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作以介紹,供養羊戶參考。

(一)口蹄疫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羊、牛、豬等偶蹄類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傳染性病。本病傳染迅速,流行多發於春、秋季,動物調運在疫情擴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一般1~7天,綿羊最長達14天,病羊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廢絕,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現水皰、潰瘍和糜爛,患羊常表現跛行。根據臨床表現可現場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藉助實驗室方法。在臨床上需注意與傳染性膿皰性皮炎、腐蹄病的區分。

【防治措施】 經濟發達、無口蹄疫(FMD)疫情的國家通常採取不使用疫苗免疫的強制看撲殺政策,而其餘國家大多採用以疫苗計劃免疫為主並與強制撲殺相結合的溫和政策。我國防控本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6項:

(1)對易感動物實施免疫接種。

(2)對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動物強制撲殺。

(3)限制動物、動物產品及其他染毒物的移動。

(4)嚴格和強化動物衛生措施。

(5)流行病學調查與監測。

(6)進行疫情的測報和風險分析,感染動物須立即撲殺處理,嚴禁治療。

(二)羊痘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綿羊痘病毒和(或)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綿羊或山羊感染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被感染的病羊、帶毒羊是傳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其次是消化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新疫區往往呈暴發流行。

【癥狀與診斷】 綿羊痘潛伏期4~8天,山羊痘5~14天。病初發熱,呼吸急速,眼瞼腫脹,鼻孔中流出漿液鼻液,1~2天後,皮膚水腫,並於無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膚上出現綠豆大的紅色斑疹,重症常繼發肺炎和腸炎,導致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而死亡。輕者痘中心常凹陷而呈臍狀,最後結痂,並逐漸癒合而形成放射狀瘢痕。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組織學特徵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實驗室方法。

【防治措施】 針對羊痘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給患病羊施以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僅可預防細菌繼發感染,對該病的控制主要依靠疫苗預防。

目前,使用的山羊痘疫苗有兩種,一種是山羊痘氫氧化鋁佐劑滅活苗,成年羊皮下注射5毫升、羔羊3毫升,可用成年羊、妊娠母羊和羔羊,免疫期可達8個月。另一種是山羊痘細胞弱毒苗,皮下注射1毫升或皮內注射0.5毫升,安全有效且免疫效果好,可用於不同年齡的羊,均接種0.5毫升,免疫期為1~1.5年。

山羊痘疫苗可用於預防綿羊痘。

(三)傳染性膿皰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俗稱「羊口瘡」,是由口瘡病毒引起綿羊、山羊以口唇等皮膚和黏膜發生丘疹、水皰、膿皰和痂皮為特徵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人獸共患傳染病。山羊、綿羊最為易感。發病羊和隱性帶毒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發病牧場或羊舍如不及時徹底消毒處理,則可形成長久的疫源地。本病呈散發和地方性流行,多發生於春季和秋季。初次感染時羔羊和小羊發病率可高達90%,死亡率有時可高達50%。

【癥狀與診斷】 本病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鏡部位發生散在的小紅斑點,逐漸變為丘疹、結節,壓力之下有膿汁排出,繼而發生膿皰和爛斑。部分母羊在陰唇及附近皮膚髮生潰瘍,乳房和乳頭皮膚出現膿皰、爛斑和污穢痂皮。公羊於陰鞘口出現膿皰和潰瘍。有些綿羊的一肢或四肢蹄部可發病跛行,喜卧而不能站立。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典型病例可初步診斷,但應與羊痘、潰瘍性皮炎、壞死桿菌病、藍舌病等進行鑒別診斷。確診需藉助病原的電鏡觀察、病原分離和病原基因檢測等方法。

【防治措施】 減毒活疫苗接種是預防羔羊發生羊口瘡的有效措施。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給妊娠母羊於產前30~45天經口腔黏膜或後肢內側皮膚劃痕接種疫苗,新生羔羊於出生後的15~30天接種疫苗。羔羊患口瘡後,首先使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創面,再塗抹碘甘油、2%龍膽紫或抗生素軟膏。防止繼發感染,可肌內注射青黴素鉀或鈉鹽5毫克/千克體重,嗎啉胍或利巴韋林0.1克/千克體重,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即可痊癒。

(四)小反芻獸疫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山羊、綿羊及野生小反芻動物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特徵的急性、烈性、接觸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為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動物,處於亞臨床型的病羊尤其危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山羊比綿羊易感,癥狀類似牛瘟,在多雨季節和乾燥寒冷李節多發。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4~5天,最長21天。急性病例體溫可上升至41℃,並持續3~5天。患羊口鼻乾燥,流黏液膿性鼻漏,呼出惡臭氣體。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齒齦、齶、頰部及其乳頭、舌頭等處。後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幼齡羊發病率、死亡均很高。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經實驗室檢測。

【防治措施】 該病屬動物一類烈性疫病,對其的控制主要靠疫苗,一旦發現病羊應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和防制規範要求進行處置,嚴禁病畜治療。

(五)藍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又稱綿羊卡他熱,是由藍舌病病毒引起主要感染綿羊的、經蟲媒傳播的疫病。患病動物和病毒攜帶者是主要的傳染源,庫蠓是藍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藍舌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濕熱的晚春、夏季和早秋多發,特別多見於池塘、河流多的低洼地區及多雨季節。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通常6~9天,根據病程快慢分為急性型和亞急性型。急性病羊體溫升高,表現流涕,流涎,上唇水腫並可蔓延到整個面部和耳部,繼發感染可引起呼吸困難。亞急性病羊顯著消瘦,機體虛弱,頭頸強直,康復不全,死亡率在10%似下。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組織學特徵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藉助病毒分離、病原核酸分子以及血清抗體檢測等實驗室方法。

【防治措施】 控制傳染源,加強檢疫,嚴禁從有疫情的國家、地區引進羊只;控制和消滅媒介昆蟲,切斷傳播途徑;在流行地區每年發病季節前1個月接種相應血清型的疫苗。

(六)綿羊肺腺瘤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又稱綿羊肺癌,是綿羊的一種慢性、進行性、接觸性肺臟腫瘤性疾病。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綿羊均能發病,其中美利奴綿羊的易感性較高,山羊也可發病。本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多呈散發。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較長,人工感染潛伏期為3~7個月。僅成年綿羊有臨床表現。病羊起初精神不振,被毛粗亂·步態僵硬,逐漸消瘦,無明顯體溫反應,在劇烈運動或驅趕時呼吸加快。病程後期呼吸快而淺,吸氣時常見頭頸伸直,鼻孔擴張,張口呼吸。呼吸道積液是本病的特有癥狀。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組織學變化進行,確診需藉助病原學診斷。

【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的療法和疫苗。防制本病應首先注意引種,羊群一旦發現該病,很難清除,故須全群淘汰,以清除病原。

二、細菌性傳染病

以下列舉了11種細菌性傳染病,分別從病因和流行特點、癥狀與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作以介紹,供養羊戶參考。

(一)羊布魯氏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主要由羊種布魯氏菌引起,為人獸共患病。本病的傳染源是患病動物及帶菌者,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產胎兒及乳汁等含有大量病菌。傳播主要經消化道,即通過污染的飼料與飲水感染,也可經過皮膚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產羔季節為多。牧區發病率明顯高於農區。人患病與職業有密切關係,畜牧獸醫人員、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癥狀與診斷】 母羊通常發生流產、生殖道炎症等癥狀。公羊發病時多見睾丸炎及附睾炎,有時可見陰莖潮紅腫脹、中度發熱與食欲不振。部分病羊可能還伴有關節炎、滑液囊炎引起的跛行。

【防治措施】 可通過實驗室血清抗體、細菌學檢測進行確診。對患病動物一般不予治療,而是採取撲殺等措施。疫苗接種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在我國,主要使用減毒活苗S2株、M5株。

(二)結核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獸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在多種組織器官形成肉芽腫和乾酪樣、鈣化結節病變。病羊以及被病羊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為主要傳染源。病菌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損傷的皮膚侵入機體,引起多種組織器官的結核病灶,萁中以通過呼吸道引起羊結核病為最多。

【癥狀與診斷】 山羊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後期或病重時皮毛乾燥,食慾減退,全身消瘦。濕性咳嗽,肺部聽診有明顯的濕性噦音。綿羊結核多為慢性病,故生前只能發現病羊消瘦和衰弱,並無明顯的咳嗽癥狀,後期體溫上升達40℃~41℃,最後消瘦衰竭而死亡,死前高聲慘叫。

【防治措施】 在羊群中發現有進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頑固性下痢以及體表淋巴結腫脹等臨床癥狀,可作為初步診斷。如需確診,尚需結合流行病學、病理變化、結核菌素試驗以及血清學酶聯免疫吸附(ELISA)試驗必要時做病原分離鑒定。

對於有較高利用價值的輕度病羊,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但對於臨床癥狀明顯的病羊,應該堅決撲殺。利福平、乙胺丁醇、異煙肼、鏈黴素為臨床常用藥物。利福平與異煙肼合用可以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對嚴重感染的病羊,可以毗嗪醯胺與利福平及異煙肼合用。

(三)羔羊大腸桿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帶菌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排出病菌,散佈於外界,污染水源、飼料以及母羊的乳頭和皮膚。本病多發於初生至3月齡的綿羊和山羊,也可在3~8月齡的放牧羊群中流行。腸型多見於7日齡以內的出生羔羊。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天。根據癥狀不同可將其分為敗血型和下痢型兩種。

敗血型:主要發生於2~6周齡的羔羊,病羔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沉鬱、迅速虛脫、輕度腹瀉,部分病羊有神經癥狀,共濟失調、磨牙、視力障礙。

下痢型:又稱大腸桿菌性羔羊痢疾,多發於2~8日齡的羔羊。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不久即下痢,體溫降至正常或微熱。糞便開始呈黃色或灰色半液狀。

【防治措施】 本病呈急性經過,病羊往往來不及救治而死亡。通常,大部分菌株對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利高黴素、強力黴素等敏感。我國用O78:K80菌株製成的滅活苗和減毒活疫苗,免疫注射綿羊或山羊,預防效果良好。

(四)炭 疽

【病因和流行特點】 是由炭疽桿菌引起人獸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型傳染病。各種家畜、野生動物和人類均可感染,易感動物主要為羊、牛、馬、驢等草食動物。傳播途徑較多,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經呼吸道或由吸血昆蟲叮咬而感染。本病多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流行,多發生於夏季。

【癥狀與診斷】 發病多呈急性經過。病勢兇猛,突然發病倒地,患羊昏迷,搖擺,呼吸困難,結膜發紺,全身戰慄,磨牙,口流出}昆有血液的泡沫,肛門、陰門等天然孔流出似醬油色的血流,且不凝固,羊只約數分鐘至數小時死亡。

【防治措施】 本病嚴禁治療,可通過疫苗接種預防。目前,應用的菌苗有兩種,Ⅱ號炭疽芽孢苗適用於綿羊、山羊,免疫期1年;無毒炭疽芽孢苗僅適用於綿羊,免疫期1年。

(五)羊鏈球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是由C群獸疫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病菌通常存在於病羊的各個臟器以及各種分泌物、排泄物中,而以鼻液、氣管分泌物和肺臟含量為高,容易經呼吸道排出病原體,造成該病的傳播。主要發生於綿羊,山羊次之。一般於冬、春季節氣候寒冷、草質不良時多發,死亡率達80%以上。

【癥狀與診斷】 該病以咽喉部及下頜淋巴結腫脹、大葉性肺炎、呼吸異常困 難、出血性敗血症、膽囊腫大為特徵。

【防治措施】 通過實驗室病原學檢測可對該病做出確診。發病初期可用磺胺類藥物或青黴素治療,青黴素肌內注射80~160單位/次。每日2次,連用2~3天;內服磺胺嘧啶,5~6克/次,用藥1~3次。重症羊可先肌內注射尼可剎米,以緩解呼吸困難,再用鹽酸林可黴素注射液按0.1~0.2毫升/千克體重劑量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5~7天。同時,可用頭孢唑林鈉(特效先鋒黴素)50萬~150萬單位,加地塞米松2~5毫克,0.5%鹽水250~500毫升,維生素B坨和維生素c各5~10毫升,混合,一次緩慢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用2天,癥狀減輕後每天1次,連用2天。患羊下頜、關節及臍部等處局部若有膿腫,可切開,清除膿汁,然後清洗消毒,塗抗生素軟膏。被污染的圍欄、場地、用具、圈舍等用20%石灰乳、3%來蘇兒等徹底消毒,病死羊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同群未見癥狀羊用藥物預防。

(六)羊快疫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腐敗梭菌引起羊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發病突然、急性死亡及真胃發生出血性炎症為特徵。腐敗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存在於土壤、牧草、飼料和飲水中,並隨羊只採食過程進入羊的消化道中存活,一旦宿主機體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腐敗梭菌大量繁殖,併產生外毒素,導致病羊急速發病死亡。患羊年齡多在6~18月齡,且營養較好。本病多發生於秋冬和初春季節。

【癥狀與診斷】 病羊常常突然停止採食和反芻,出現磨牙、腹痛、呻吟等臨床癥狀。四肢分開,後軀搖擺,呼吸困難,口、鼻流出帶泡沫液體。

【診斷與防治】本病生前診斷較困難,死後剖檢的真胃及十二指腸出血性、壞死性炎症具有診斷意義,確診需實驗室病原學檢測。在本病常發地區,每年定期進行疫苗免疫注射。

(七)羊黑疫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B型諾維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以病羊屍體皮膚呈暗黑色外觀和肝臟實質的壞死性病變為典型特徵。帶菌動物以及有發病歷史地區存在的芽孢是引起感染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多見於肝片吸蟲流行地區。

【癥狀與診斷】 臨床上與羊快疫、羊腸毒血症類似,病羊主要呈急性反應,通常來不及表現臨床癥狀即突然死亡。少數病例病程稍長,一般1~2天死亡。

【防治措施】 急性死亡,皮膚髮黑,肝臟典型壞死,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病原鑒定和毒素檢測。該病由於病程短促,往往來不及治療。病程稍長者,可肌內注射青黴素或抗血清進行治療。在該病多發地區定期使用羊厭氣菌病五聯苗進行預防接種。

(八)羊猝狙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灸和潰瘍性腸炎為特徵。發病羊或帶菌羊以及被本菌污染的牧草、飼料和飲水都是傳染源。主要侵害綿羊,也感染山羊,但以6個月至2歲齡的羊發病率最高,營養較好的綿羊多發。

【癥狀與診斷】 病程短促,多未及見到癥狀即突然死亡。有時發現病羊掉群、卧地,表現不安、衰弱或痙攣,於數小時內死亡。死後骨骼肌肌肉出血,有氣性裂孔。

【防治措施】 病程較短,通常來不及治療病羊就已死亡。對病程稍緩的病例可用C型魏氏梭菌抗血清治療,或用青黴素治療,並給予強心藥、腸道消炎藥、磺胺類藥物等,同時應及時補液。在本病常發地區,應定期使用羊厭氣菌病五聯苗預防注射。除堅持每年春、秋正常免疫外,在疫病存在的羊場,母羊產前1個月皮下注射5毫升,羔羊15月齡時注射五聯苗或四聯苗3毫升。在高發季節應對羊群給予土霉素、磺胺類藥物進行預防。

(九)羊腸毒血症

【病因和流行特點】 俗稱「血腸子病」,由D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羊群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發病急、病程短、腎軟化為特徵。本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污水和人畜糞便中,羊飲食了污染的飼料或污水,經消化道感染,細菌即刻繁殖併產生大量毒素而發病。綿羊發生較多,山羊較少,以6月齡至2歲的綿羊易感,發病羊多膘情較好。

【癥狀與診斷】 病程和癥狀與進入血液的毒素量有著密切關係,常常因突然死亡而看不到癥狀,主要表現腹瀉、驚厥、麻痹和突然死亡。

【防治措施】 根據典型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微生物學檢查,以判斷腸內容物中有無毒素存在。在本病常發地區,每年4月份注射疫苗。

(十)羊巴氏桿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溶血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疾病。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一般多發於羔羊和幼羊,山羊不易感染。本病的發生不分季節,但以氣候劇變,濕熱多雨的春、秋季節發病較頻繁,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癥狀與診斷】 敗血症和出血性炎症為主要特徵,慢性型常表現為皮下結締組織、關節及各臟器的化膿性病灶,並多與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急性型病羊多見呆立或卧地不起,體溫升高到40℃~42℃,呼吸急促,咳嗽,鼻孔常有帶血的黏性分泌物排出,初期便秘,後期腹瀉,頸、胸下部發生水腫。病羊常在嚴重腹瀉後虛脫而死,病程一般2~5天。病死羊剖檢一般皮下呈黃色膠樣浸潤和廣泛性出血點,血液凝固不全。

【防治措施】 應注意與肺炎鏈球菌、炭疽以及羔羊雙球菌病的區別。病原學診斷是確診巴氏桿菌病最常用的方法。慶大黴素、四環素以及磺胺類藥物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上藥物肌內注射,每日2次。也可選用復方新諾明或復方磺胺嘧啶,按每千克體重10毫克口服,每日2次。現多利用當地分離菌株,製備自家疫苗進行免疫預防。

(十一)羊沙門氏菌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鼠傷寒沙門氏菌、羊流產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引起羊的一種傳染病。以羊發生下痢,妊娠母羊流產為特徵,分為下痢型和流產型:病畜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被感染羊排出的病原菌或發病羊的乳汁、糞便、尿液、羊水或死胎污染飼草、牧地、水源、圈棚、用具等會引起傳播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育成期羔羊常於夏季和早秋髮病,妊娠母羊則主要在晚冬、早春季節發病。

【癥狀與診斷】

下痢型:多見於羔羊,體溫升高達40℃~41℃。食慾減少,腹瀉,排黏性帶血稀便,有惡臭。精神沉鬱,虛弱,低頭拱背,繼而卧地。

流產型:綿羊多在妊娠的最後2個月發生流產或死產,病羊產出的活羔羊,多極度衰弱,並常有腹瀉,一般1~7天死亡。

【防治措施】 通過病菌鏡檢、生化鑒定以及聚合醇鏈式反應(PCR)方法進行實驗室確診。疫苗接種可預防控制該病,每年免疫2次,間隔2~3周,皮下注射,每次2毫升。妊娠母羊分娩前30~40天免疫1次。一般於免疫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

三、其他傳染病

以下列舉了5種其他傳染病,分別從病因和流行特點、癥狀與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作以介紹,供養羊戶參考。

(一)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羊支原體引起以高熱、咳嗽,肺和胸膜發生漿液性、纖維素性炎症為特徵,呈急性或慢性經過,病死率較高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羊是主要的傳染源,其病肺組織和胸腔滲出液含有大量病原體,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山羊和綿羊易感,尤以3歲以下的最敏感。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性,接觸傳染性很強,傳播迅速,20天左右可波及全群,新疫區的暴發兄乎都是由於引進病羊而引起,冬季易發,流行期平均5天,夏季可維持1個月以上。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短則5~6天,長則3~4周。急性病例起初體溫升高,可達41℃~42℃,呼吸困難,咳嗽,鼻分泌液增多,隨後出現肺炎癥狀,重者病羊卧地不起,頭頸伸直,腰背拱起,黏膜高度充血,目光獃滯,不久窒息死亡。慢性病例多見於夏季,全身癥狀輕微,體溫40℃左右,病羊間有咳嗽和腹瀉,如飼養管理不良,很容易出現併發症而迅速死亡。

【防治措施】 可根據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等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疫苗接種是防控本病的有效措施,平時除做好常規措施預防外,關鍵是防止引入或遷入。早期治療效果良好,可使用紅霉素、支原凈、新胂凡納明、泰樂黴素等抗菌藥物。

(二)羊衣原體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鸚鵡熱嗜性衣原體和流產嗜性衣原體引起綿羊、山羊以發熱、流產、死產和產出弱羔為特徵的人獸共患傳染病。本病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皮膚傷口侵入易感動物,以冬季和春季發病率較高,多為散發或地方性流行。舍飼動物發病率比放牧的高。

【癥狀與診斷】 因衣原體血清型、動物種類、流行菌株毒力不同而表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如流產型、關節炎型、肺炎型、腸炎型以及腦脊髓炎型。

【防治措施】 通過實驗室染色鏡檢或血清學試驗進行確診。在流行地區,使用羊流產衣原體滅活苗對母羊和種公羊進行免疫接種,可有效控制該病的流行。給病羊肌內注射四環素、土霉素、多西環素、金黴素、紅霉素、泰樂黴素可取得一定療效,治療時需變替使用不同的藥物,以防產生耐藥性。

(三)羊鉤端螺旋體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鉤端螺旋體引起綿羊和山羊以發熱、黃疸、血紅蛋白尿、出血性素質、流產、皮膚和黏膜壞死以及水腫為特徵的一種人獸共患病。鼠類是最重要的儲存宿主,帶菌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病原體主要由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飼料、圈舍和用具等而使家畜和人感染本病。羊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放牧期間更為多見,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本病發生於任何年齡的羊,但以羔羊發病率較高。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為4~15天。通常表現為隱性感染,有些羊體溫升高,可視黏膜黃染,口鼻黏膜壞死,消瘦,腹瀉,便血,甚至衰竭死亡。妊娠母羊多流產。

【防治措施】本病早期診斷較困難,容易誤診,必須結合流行病學特點、早期臨床特點及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常發地區應接種疫苗進行預防。土霉素、鏈黴素和四環素等抗生素對本病有一定療效。

(四)羊附紅細胞體病

【病因和流行特點】 由附紅細胞體引起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散發性、熱性和溶血性傳染病,經常成地方性流行,羊感染後會大批量死亡。

【癥狀與診斷】 典型癥狀是下頜腫大,手摸肩前淋巴結如乒乓球大小,硬而且有彈性。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高熱,體溫在39.5℃~42℃,精神沉鬱,呼吸加快,食慾減少,採食呆慢,似吃非吃,離群呆立、掉隊,眼結膜黃染,呈進行性消瘦,心力衰竭,休克而死。中期貧血、黃疸嚴重。後期眼窩下陷,結膜蒼白,極度消瘦,精神萎靡,個別有神經癥狀,最後衰竭而死。

【防治措施】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驗可確診。消滅吸血昆蟲軟蜱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分別用敵百蟲(內服,80~100毫克/千克體重)、阿維菌素徹底驅蟲1次,0.2毫克/千克體重皮下注射。具有較好療效的藥物有四環素、貝尼爾(血蟲凈)、環丙沙星、黃色素(鹽酸吖啶黃)、多西環素等,而青鏈黴素、磺胺類藥物等對附紅細胞體無效,但可起對症治療作用;在每年發病季節前,注射貝尼爾、黃色素、三氮脒等藥物進行預防,10~15天重複1次;對妊娠母羊可用多西環素等肌內注射;治療病羊可使用貝尼爾5~9毫克/千克體重,用生理鹽水製成5%~7%注射液,臀部深層肌內注射,每2天用藥1次,連用2~3次,同時使用抗生素和解熱葯對症治療,控制繼發感染。或使用黃色素注射液按羊3毫克/千克體重,兌入葡萄糖窪射液靜脈給葯,天用藥1次至附紅細胞體消失;治療時可配合用樟腦、維生素B12、維生素C、牲血素等。

(五)Q 熱

【病因和流行特點】由貝氏立克次體引起綿羊、山羊流感樣癥狀,急性或慢性經過為特徵的一種人獸共患病。綿羊、山羊和牛是主要的天然宿主。本病多通過空氣一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感染率高、接觸傳染性強,常呈地方流行性。

【癥狀與診斷】 潛伏期2~3周。表現為突發高熱、全身乏力、食慾下降、乾咳、盜汗、肌肉和關節腫痛以及胃腸道癥狀,可導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急性呼吸道衰竭綜合征、肝炎和黃疸等癥狀,甚至出現死亡。

【防治措施】 實驗室診斷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清抗體和病原核酸分子檢測。

發病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如四環素、金黴素、土霉素、氯黴素等有一定療效。


推薦閱讀:

曾蔭權:「煲呔曾」的香港傳奇
呂氏傳奇小說連載:鴻鵠志(二)
奧運名宿之五金傳奇小野橋
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她被害不能生育,他45歲不幸離世!
評書《岳飛傳》沒有出現的那些岳家軍的傳奇將領們

TAG:技術 | 傳染病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