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輕鬆學佛法》(七十八)

《輕鬆學佛法》(七十八)

他有一個好處,相信因果報應

1宋朝的瑩珂法師,不守清規,常常犯戒,造的罪業很重,但是他有一個好處,相信因果報應。他想到自己的行持,知道自己將來必墮地獄,心裡感到恐懼,就問同參道友,有沒有法子救他。

2有一個同學就拿了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讀了之後非常感動,就下定決心念佛求生凈土。於是,他把寮房的門關起來,飯也不吃,水也不喝,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3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地念,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他就告訴阿彌陀佛:「我的習氣很重,禁不起誘惑,活多十年,我又不曉得要造多少罪業,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就告訴他:「這樣也好,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

4他很開心,把房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我要往生了。」大家都不相信,好在三天時間不長,他是不是真的往生,到時就可以知道了。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同修早課統統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結果佛號念了大概只有一刻鐘的時間,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話一說完,他就坐化了。

他不能成就,這是他的事情

1現在的出家人不守戒,要不要恭敬?他現的是出家相,現的相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就應當對他恭敬。至於他如不如法是他的事情,這個我們不能看在眼裡,更不能放在心裡。

2養自己的真誠、厚道,我能成就!他如果不持戒,他不能成就,這是他的事情。

3佛門有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那就是不守清規、不持戒律的,他們將來要墮落。他墮落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對他尊重,我是看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子上;至於我自己,一定是如理如法地修行。

4《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這句話說得多好!這是什麼?這是修我們自己純凈純善的心。

為什麼要尊重他?

1我們學佛,我們的念頭要正,決定不要去念邪惡。我們一定要記住「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就是念「覺而不迷」,念法就是念「正而不邪」,念僧就是念「凈而不染」,所以住持三寶有無量功德,這我們要懂。

2千萬不要認為,現在的出家人破戒,做出許多不如法的事,我們就對他生輕慢心,那就錯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弟子。佛弟子對於破戒、作惡的比丘,還是一樣的禮敬、尊重,只是不跟他學習。

3為什麼要尊重他?因為他本來是佛,你說要不要尊重?連地獄眾生都本來是佛,何況他是穿出家衣服、剃了光頭,是個佛教形象。我們看到這個形象,就要想到,要「凈而不染」。

4真正修行人一看到出家人,僧寶,第一個就想到什麼?念僧。念僧,就是念「凈而不染」。出家人提醒我要「凈而不染」,這個功德就大了!何況佛滅度之後,佛法要靠出家人來承傳,因此,我們對住持三寶要尊敬、要護持。

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

1我有一個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和同事一共三個人在南京從事地下工作。有一天,他們被日本憲兵發現了,就追捕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台附近的一間寺廟,那個寺廟正好在做法會,他們三個人就跑進去求老和尚救他們。

2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馬上叫他們剃頭,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塊兒念佛。日本憲兵隊追來之後,到處找也找不到,看到的都是光頭,都是和尚。日本人對佛教很尊重,對佛教不為難,所以他們三個人躲過了這一劫。

3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念念不忘老和尚的救命之恩,就設了一個豐盛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之後,他們這才想起和尚是吃素的,桌上雞鴨魚肉搞了一大堆,這怎麼得了!沒想到,這個老和尚真是了不起,居然坐下來,什麼也不問,就舉起酒杯,跟大家歡歡喜喜地在一塊兒吃。

4老和尚是不是破戒了?不是的,這是開緣。戒有開、遮、持、犯,這叫開緣,這叫開戒,不叫破戒。老和尚讓這些眾生生歡喜心,讓這些人讚歎佛法,那個功德多大!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所以你要懂得,學佛一定要有智慧,不能死在戒條裡頭。

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

1佛家在戒律裡面戒酒,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種本身就是罪,飲酒本身沒有罪,為什麼要把它定為重戒?酒醉之後亂性,會犯前面四種罪。所以,酒這條戒是防預(防範、預防)的性質,它本身沒有罪,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2我們平時在做菜裡面用料酒,這個沒關係。這個料酒,你就想到,它不會醉。佛家制定這些法,通情達理,尤其是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開緣」就是開戒,不是犯戒,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飲酒。

3《戒經》裡面講,人到了七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狀況差,血液循環緩慢,每一餐飯都可以飲一杯酒。為什麼?幫助血液循環,當藥用。中藥裡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藥引,統統都許可用。

4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現在有很多人持戒,對於這些小小戒持得很嚴,重要的戒就馬虎了,這個錯誤,完全搞錯了!所以,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細去辨別,人就會死在戒條之下,那就什麼都行不通了!

利益眾生的,這有功德

1我們持戒,一定要曉得它的精神,要曉得它的用意,要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活用,這個很要緊!戒律不是死的,如果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時候叫開戒,不叫破戒;如果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那不叫開戒。

2譬如,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有一個獵人追一隻兔子,追到三岔路口,他看不到兔子的蹤影,就問一個路人:「你有沒有看到一隻兔子從這裡跑過?」路人明明看到兔子從這邊逃走的,卻告訴獵人,兔子從那邊跑掉了。

3路人把獵人引開,救了兔子一條命,這個妄語是開戒,不是破戒。這不但是救護兔子,也是救獵人。獵人有殺生的念頭,他有罪。他沒有殺成功,他這個罪輕;如果這隻兔子被他殺了,他這個罪重。

4這是告訴我們,凡是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屬於開緣;凡是屬於利益自己的,統統是破戒,統統有罪。利益眾生的,這有功德;損己而利人,這是菩薩發心!

飲食影響性情

1飲食要講求衛生,衛是保衛,生是生理,保衛生理,所以要吃新鮮的、要吃乾淨的。飲食影響性情,人除了生理之外,還有性情,大家有沒有想到?

2佛法的飲食是最高明的,為什麼?植物裡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諸位都曉得,出家人不吃五辛。五辛叫五葷,它是蔬菜,不是肉食,為什麼不吃?它會妨害性情。

3佛講的五辛有五種。第一種是蔥,第二種是蒜,第三種是蕎頭(小蒜),第四種是韭菜,第五種叫興渠,從前中國沒有,現在有,就是洋蔥。

4佛告訴我們,這五樣東西生吃,它刺激肝火,容易發脾氣,動嗔恚心;熟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為了這個原因,佛門道場裡面,決定不吃這些東西。

拿蔥蒜當作佐料,這是可以的

1佛門講求衛生、衛性、衛心,所以除了不吃腥,肉食叫腥,蔥、蒜、小蒜、韭菜和洋蔥這五種葷菜也不吃。

2出家人不吃葷腥,至於一般在家同修,在家裡面吃素食,家裡頭還有沒有信佛的,拿蔥、蒜當作佐料來用,取它的味道,這是可以的。

3如果這些東西都不用,這個菜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很難下咽,家裡人可能會因此而放棄吃素食,所以一定要曉得通權達變。何況這些東西,要吃到相當程度才會起作用,你們吃兩三瓣大蒜,吃了就發脾氣嗎?不會的。

4山東人吃大蒜,一餐吃一大碗,那才會出問題。就像喝酒一樣,要超過你的量,你才會醉;你分量太少,不起作用。所以,把蔥、蒜當作佐料來用,這是沒有問題的。

吃素的人可以吃雞蛋嗎?

1許多同修問:「吃素的人可以吃雞蛋嗎?」現在養雞場裡面養的,專門生蛋的,沒有公雞交配的,這個蛋不是種蛋,這個可以吃。

2可是,我前幾年參觀了一個養鴨場後,我就告訴道場裡面的同修,養雞場、養鴨場的蛋不能吃,為什麼?我參觀的這個養鴨場,他們養的鴨子,才出世兩天,就跟我的手掌一樣大;只需兩個星期,這些鴨子就長大了,就可以拿去賣了。

3我曉得,我們從前在農村,鴨子要養大,差不多要四個月到五個月,正常的是半年才拿出去賣。現在用化學飼料餵養的小鴨,只需兩個星期,就變成了大鴨。

4現在的養雞場、養鴨場,雞鴨都是關在籠子裡頭,喂的全是化學飼料,像荷爾蒙這一類的化學飼料,所以它長得很快,像吹氣一樣,這種雞鴨生的蛋,你敢吃嗎?

戒律裡頭,要懂得開遮持犯

1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戒律裡頭,要懂得開遮持犯,搞清楚了,你戒律受持,就得心應手。

2「開」是開緣,條條戒都有開緣的,所以持戒叫清涼、叫自在。凡是利益眾生的,可以開戒;凡是利益自己的,決定不可以開戒。

3「遮」是禁止,決定不能夠違犯。懂得「開」、「遮」,我們才會「持戒」。應當「開」的時候不開,應當「遮」的時候不遮,都叫「犯戒」。

4可見得「持戒」這兩個字,談何容易!死在戒條裡面,不是持戒。戒律是活活潑潑的,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活活潑潑地應用,應用得非常圓滿,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佛所講的,意在言外

1《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讀佛經,不會明了佛經裡面的意思,為什麼?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不曉得佛法跟一般的書籍不一樣,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

2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證得。如果你去探討佛經裡面的意思,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全都變成望文生義,那就糟了!

3佛所講的,意在言外,你要會體會,決定不能執著。執著佛的言語,執著經上的文字,那就錯了。佛在經上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

4經典展開,你把萬緣放下、把妄想雜念放下,意思一看就明白了。為什麼?佛的教誨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他的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來的,跟我們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味道就出來了。

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

1佛菩薩是以度化一切眾生為事業。要度化眾生,首先要成就自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榜樣,他自己修行、成道、證果,然後才出來教學。我們常講,自己先做到了,然後再教別人,這是聖人。

2自覺而後才能夠覺他,自己沒有覺悟,要度化眾生,這危險太大了!為什麼?你自己造業受報,那沒有話說,那是你自作自受;你要是把別人也引導向錯誤的道路上去,那是造作罪業,這個罪過不得了!

3你修學別的法門,吃了很大的苦頭,甚至於將來墮落,那是你自己的事,與人不相干。可是,眾生要是有緣遇到凈土法門,他這一生明明能成就,你把他拉回來,勸他改修別的法門,害他最後墮落三惡道,這個罪過就重了。

4佛法里常講:「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你自己沒有道眼、沒有覺悟,你再引導一批眾生跟著你一起墮落,這個果報嚴重!自己墮落,果報不嚴重;你誤導別人,這個果報比什麼都嚴重!

小聰明壞大事/與十善相應,這個人就學佛了

1《十善業道經》是戒學,是戒學當中的大根大本。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相應,這個人就學佛了;如果還是與十惡相應,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馳,愈走愈遠。

2千萬不要以為,小小戒可舍。這個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於我在受戒的時候,戒壇裡面的法師、傳戒師也都說小小戒可舍,認為大戒我們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無所謂。

3今天佛教之衰,衰到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小小戒可舍」,壞在這裡。殊不知積小惡就成大惡,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不肯為,小小惡自己又不能夠禁止,所以雖然一生學佛,最後還免不了墮惡道。

4真正修行人,他們的觀念跟我們恰恰相反,極小的善他肯做,極小的惡他很謹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這叫做真實智慧。世間人是小聰明壞大事,可憐!

飲酒本身沒有罪

1持戒,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守法。大家都守法,這個社會才有秩序,才不會亂成一團。佛法建立的是戒律,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禮樂,作用完全相同,都是幫助我們生活有規律,所以持戒就是守法。

2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那叫根本大法。實在講,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最根本的只有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犯這四條戒,不管你受不受戒,決定有罪。佛講這四種叫性罪,它本身就是罪業,我們決定不能觸犯。

3五戒裡面有一條「不飲酒」,飲酒本身沒有罪,它跟前面四種不同。沒有罪,為什麼要把它定為重戒?酒醉之後會亂性,會犯前面四種罪。所以,酒這條戒,它叫遮戒。這個遮戒的意思,用現代話,就是防預——防範、預防。

4酒這條戒,是防預的性質,飲酒本身沒有罪,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我們從旁觀察犯這些重罪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酒醉之後犯下重罪,所以世尊把這一條列入重戒。

飲酒三百杯,小小禮節都不失

1往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講《禮記》。講到《禮記》,當然會提到《禮記》註解的人。註解的人是鄭玄,鄭玄就是鄭康成。中國人常講飲酒三百杯,「三百杯」這個典故,就是從鄭康成這兒來的。

2鄭康成是漢朝大儒,這個人聰明絕頂。他的老師馬融很有學問,官也做得很大,可是他的嫉妒心很重,怕學生將來的成就超過他。鄭康成在他那兒三年,他教的東西,鄭康成完全學去了。老師知道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超越自己,心裡不服,就想辦法陷害他。

3鄭康成拜別老師回家的時候,老師帶著幾十個學生到十里長亭去送行。送行的時候,老師叫每一個學生敬鄭康成三杯酒,目的是要把他灌醉,在他回家途中,好派人把他殺掉。哪裡曉得,他三百杯酒喝下之後,小小禮節都不失。

4鄭康成很聰明,他走了沒多遠就改道,抄小路跑掉了。「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他這兒來的。李老師告訴我們:「如果每個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一樣,釋迦牟尼佛就不會有『不飲酒』這條戒了。」

人家持的是心戒,不重形式

1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養。他每天吃飯,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中午的那餐飯,由天人來供養。

2那個時候,有一個不守戒律、貴族出身的出家人,窺基法師,他是尉遲敬德的侄子。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封侯的。較早的時候,玄奘大師看中他,要他出家,他提三個條件:出家可以,要帶一車美女、一車黃金和一車書。所以,人家稱他為三車法師。

3他對於戒律很馬虎,不怎樣看重。一天中午,他到終南山去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看他持戒不嚴,就輕視他。哪裡曉得,窺基法師來拜訪的那一天中午,天人不來送供養,害得他餓了一天。

4第二天,天人來送供養,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來送供養?」天人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地,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感到很慚愧,對窺基法師的恭敬心頓時生了起來,曉得人家持的是心戒,不重形式,真正清凈!

別人破不破戒,與我不相干

1戒律是生活規範,佛法戒律之好,跟世間所訂的規矩不相同!世間訂的公約是要叫大家遵守,佛法戒律是叫我們自己遵守,不管別人,妙就妙在此地。

2戒是叫我自己守的,不是叫別人守的,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見他人過,自己的心就清凈、平等。如果見他人過,這個人不守規矩,那個人不守規矩,自己的心就不清凈、不平等了。

3換句話說,別人不守戒,別人不守規矩,你把它放在心上,是把自己的清凈心破壞,把自己修行的功夫破壞,這就很難成就。

4佛制定戒律的精神,是叫我自己守,不是叫別人守。別人破不破戒,與我不相干,一點都不影響我,我自己自性清凈、平等、慈悲。所以,真正持戒的人快樂,為什麼?不管別人。

濟公有沒有破戒?

1古時候有一個濟公長老,《大藏經》上史傳裡頭有他的傳記。他是出家人,又吃肉又喝酒,示現一個一身邋遢的乞丐相,他為什麼示現這種相?我們要了解,他是來幫助人開悟的。

2那個時代學佛的人,確確實實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嚴持戒律」,對於戒律不敢有絲毫違背,這是好事。可是他們不曉得戒律是活活潑潑,死在戒條裡面,以致在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善行都不敢去做,把許多人學佛的因緣斷掉了。

3濟公的示現,把一般人所顧忌的全給打破了,好像他破戒了,殊不知他用這個方法不知度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我們曉得,他這個是手法、手段,他用這個手段令對方覺悟。如果他不那麼做,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4那你要問,濟公有沒有破戒?決定沒有破戒,他決定稱得上嚴持戒律,戒律清凈。他的那個示現,只有一個目的: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

這叫開戒,不叫破戒

1現代的社會應酬非常之多,如果我們跟人家說,「我們是受五戒的,我們是吃長素的」,你在這個社會上就很不方便。如果你從事工商業,就沒人跟你往來了,你的客戶要去掉百分之九十,你的生意就不能做了。

2要不要應酬?這沒有法子,不能不應酬。應酬當中,你要不要吃肉?你要不要喝酒?如果吃肉又喝酒,齋戒不都破掉了?要曉得,條條戒都有開緣,開緣的時候,叫開戒,不叫破戒。

3我應付顧客,這是不得已的事情,內心裏面確實是清凈的,沒有一點貪心,而且見到這些肉食,心裡特別生憐憫心、生慈悲心,這不是破戒。何況你可以學古大德,像六祖惠能大師,吃肉邊菜。至於飲酒,看自己的酒量,絕不過量,這是可以的。

4佛法通情達理,條條戒都有開緣,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這樣佛教才能受廣大的群眾所歡迎。如果你把戒條搞得那麼死,好像你不錯,你很好,但是人家看到你,就不學佛了。你把一切眾生學佛的因緣斷絕,這個過失太大了,你的戒律持得再清凈,你也沒有辦法補償。

為自己享受,那罪過就大了!

1有很多同修受了戒之後來問我:「法師,我們現在做生意,不偷稅簡直不能賺錢,大家都偷稅,我們怎麼辦?」當然最好是不要受戒,受了戒,那該怎麼辦?我不得已,介紹永明延壽大師的辦法。

2永明延壽大師偷公家的錢財,幹什麼?放生。不是自己享受,這是替國家修福,這個不是盜賊,他沒有罪過。為什麼?國家不信佛法,不知道修福報,他竊取一點,替國家修福,這是菩薩心,這是永明延壽,這個可以。

3如果偷稅是為自己享受,那罪過就大了!因為稅收是人民的,將來還債,全國人民都有分,你要還到什麼時候?你偷一個人的,將來還債還一個人,好還!你偷全國人的,全國人都是你的債主,這個事情非常麻煩!

4所以盜常住物跟盜官府物,盜公共的東西,這個罪過一定墮阿鼻地獄。諸位要是偷的那個對象太多了,偷了一國的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必須要了解。

不盜得大富

1佛家講不偷盜,是講「不與取」。東西無論是大小、無論是貴賤,主人沒有同意,我就把它拿來用,這就是偷盜。《戒經》裡面講得很詳細,我暫時拿來用一下,主人沒有同意也是偷盜。我用了之後歸還,這個偷盜的罪輕;拿了之後據為己有,或者拿去轉送給別人,這個罪業就很重。

2佛在經上,一再地囑咐我們不可以逃稅!逃稅是鑽法律的漏洞,屬於偷盜。世間的結罪懲罰,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將來在三途的罪報,這個不得了!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講得清楚,祖師大德在講解經典、註解經典裡面,也說得透徹。

3最重的罪報是偷三寶物,那個結罪很麻煩。佛說得很明白,比丘破戒佛能救,偷三寶物佛不能救,不但一尊佛救不了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聯手來救,都救不了你。三寶物叫常住物,它通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叫十方常住。只要是出家人,此界他方,所以它的範圍比國家大。

4中國這一個國家,在世界上最大,有十三億人口,你要偷國家的東西,你要向十三億人結罪。如果偷三寶物,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的眾生他都有份,這個結罪結不清,道理在此地。佛在經上說「不盜得大富」,我們自己想得大富,我們不偷盜。


推薦閱讀:

白領男士必備——著裝(轉載)
[轉載]王海光教授對高饒事件的系列研究?3
[轉載]加放縫份與折邊
[轉載]對職場年輕人的情感真心話
[轉載]天干十神表、支藏天干十神表

TAG:佛法 | 轉載 | 學佛 | 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