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啟動世紀大重組,揭秘首富資本帝國長盛不衰的秘密

點擊上方「每日經濟新聞」可以訂閱哦!

李嘉誠在資本運作上得心應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其對各地宏觀局勢把握到位,通過全球範圍的國際化均衡布局,規避各種地區性的經濟風險;二是不感情用事,也不跟風而動,而是靠自己精準的預判對資產高拋低吸。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00013,HK),即將迎來一場引發全球關注的「世紀重組」。

1月9日下午,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兩大旗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在香港聯交所發布聯合公告稱,將重組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並創立兩間新的上市公司,分別為長和及長地,前者會接手兩個集團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後者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兩家新公司的註冊地均會從香港遷往開曼群島。截至公告當日,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計市值超過6600億港元,但對於李嘉誠而言,作為頂層 「總部」的長江實業近年來估值並不理想,長期處於凈資產折讓的股價未能反映公司的真正價值,是本次推出合併重組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實近年來資本市場一直期待長和系能更好地劃分旗下業務,讓架構更為清晰。隨著長和與長地在重組後各司其職,控股公司的折讓可望獲得消除,兩家新旗艦估值均有望獲得提升,從而推動李嘉誠財富邁向更高的台階。長和系重組在上半年內完成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公布的重組方案顯示,兩大旗艦將進行合併、重組及再分拆,成為兩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針對非地產業務,和黃旗下的非地產業務將合併到長江實業,合體後的新公司「長和」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為長江實業的控股公司,將持有長實及和黃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及動產租賃業務。另一公司長地(全稱為長江實業地產)將持有兩個集團的所有房地產業務,包括住宅物業、出租物業及酒店業務,業務範圍涵蓋內地、香港及海外,未來也會考慮進行債務資本市場融資,使其資金來源更趨多元化。由於長實與和黃均為上市公司,按照重組方案,通過一系列的交易,長實股東及和黃股東將獲發行長和及長地兩家公司的股份,以交換現時所持有的長實及和黃股份。其中,長實股東將按照每持有1股長實股份獲1股長和股份,而和黃股東將按照持有的每1股和黃股份獲0.684股長和股份。有關方案完成後,所有符合資格的長和股東將就所持有的每1股長和股份獲1股長地股份,至於換股比率將按照長實及和黃截至1月7日的前5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來確定,不含任何溢價。此外,在長實與和黃合併之前,和黃將向李嘉誠收購6.24%赫斯基能源(加拿大上市)股份,預計在交易完成後李嘉誠及家族於長和的持股量將為30.15%,保持主要控股股東身份。據悉,本次「世紀重組」需要獲得長實與和黃各自75%的獨立股東同意方可通過,兩家公司預期將於3月發出股東通函,交易可於2015年上半年內完成。此外,新成立的長和與長地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而長實及和黃的上市地位將被撤銷。可以預見的是,在「世紀重組」完成後,長和將成為比和黃更大規模的跨國綜合型企業,長地則成為純地產股,兩家公司將同由李嘉誠出任主席,李澤鉅為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長和系表示,本次「世紀重組」方案的目標,是希望消除長實持有的和黃股份的控股公司折讓,從而為股東釋放實際價值;提高透明度及業務一致性;消除長實及和黃之間的分層控股架構,讓股東能與該信託一同直接投資於兩間上市公司,從而提高投資的靈活性和效率並及提升集團規模。兩公司美股價格大幅上漲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投資者的習慣,喜歡買蘋果的人不喜歡夾雜著香蕉,這意味著業務架構越清晰越好,但在長和系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兩者存在業務重疊、交叉持股的情況,非常不利於投資者對其進行精確估值,所以這次重組可謂是期盼已久。記者了解到,按照長和系目前的公司架構,李嘉誠家族信託持有長江實業43.42%的股權與和記黃埔2.52%的股權,長江實業則持有和記黃埔49.97%的股權。重組完成後,李嘉誠家族信託將分別持有30.15%的長和與長地股權。黃立沖向記者表示,李嘉誠家族信託以往是通過控股公司交叉持股的方式掌控整個長和系資產帝國,長實是整個長和系最上層的公司,由長實控股的和記黃埔則分別持有長江基建、和記電訊、tom.com、赫斯基能源等公司的股份,這意味著長江實業是李嘉誠資產帝國的最重要樞紐。重組方案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中,和記黃埔的凈資產為5167億港元,按照長江實業持有49.97%和記黃埔的股權計算,僅僅這部分股權的對應凈資產高達2582億港元。然而,截至2015年1月7日,儘管長江實業的凈資產高達3790億港元,但市值僅為2890億港元,較凈資產出現23%的折讓,長江實業的動態市盈率僅為8.2倍,也遠低於作為子公司的和記黃埔11.98倍的估值,這也間接導致李嘉誠家族的財富受到長江實業估值低迷的拖累。「李嘉誠是以地產起家,長江實業的主營業務也一直以房地產為主,儘管它持有接近一半的和記黃埔股權,但投資者往往把它當作地產股來看待。」黃立沖表示,恰逢資本市場近幾年看空房地產,導致長實估值並不理想,與很多地產股一樣長期處於凈資產折讓的狀態,因此交叉持股的控股模式讓長實持有的和記黃埔股權價值並沒有獲得釋放。一旦合併重組完成,將地產業務與非地產業務清晰劃分,對兩大新旗艦的估值提升均有積極意義。新成立的長和不僅擁有來自和記黃埔的電訊、港口、零售、基建與能源業務,同時還將整合來自長江實業的飛機租賃業務以及5個與長江基建的合營業務,成為一家超大型綜合跨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也有望提高一個檔次。此外,合併後的長地將大大改善以往長和系地產業務各自為戰的尷尬狀況。投資界對本次 「世紀重組」普遍持樂觀態度,記者注意到,在重組方案公布後,長實及和黃在美國掛牌的預托證券(ADR)出現大幅上漲,截至1月10日凌晨2時,兩者分別大漲11.4%及9.8%。李嘉誠重組地產業務 內地經營模式將生變每經記者 白亞靜 發自深圳1月9日,長和系實際控制人李嘉誠提出一套重大重組計劃,其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和記黃埔,00013,HK)將合併、重組、再分拆,目的是消除控股長江實業的股權折讓問題,為股東釋放價值。計劃完成後,李嘉誠的長和系將鮮明地分成「長地」與「長和」。其中,新成立的長地集團(全稱為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將持有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旗下所有房地產業務。諸多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均涉足內地地產行業,然而近兩年表現平平。在中原地產華南區總裁李耀智看來,此次重組有益於長和系在內地地產市場的銷售,並將助力其改變現有經營模式。內地項目總價將達352億元雖然李嘉誠旗下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兩家同時開展內地地產業務的公司,但獲得廣泛知名度的項目卻寥寥無幾。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港資房企標杆的長和系,近兩年的內地地產銷售成績表現並不好。李嘉誠在2014年長江實業的董事會主席業績報告中稱,2014年上半年,內地地產業務較為放緩,銷售收益比預期低。長江實業執行董事趙國雄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也曾透露,2014年前8個月,長江實業在香港的合約銷售金額已經逼近200億港元,是公司2013年在香港銷售額的4倍。然而,公開數據顯示,長江實業2014年上半年在內地的銷售金額僅為30.75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接近腰斬。不過,最近情況有了新變化。針對長江實業的股份被低估的情況,2015年1月9日,李嘉誠拋出了對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重組分拆計劃。兩家企業分別發布公告稱,新成立的長地將成為香港最大的上市房地產公司之一。長和系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合計擁有約1581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約有1469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位於內地。若按照和記黃埔2013年的內地土地儲備平均成本2400元/平方米計算,僅內地項目的總價值就將達到約352億元人民幣。長和系方面表示,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所有土地儲備都將注入新成立的長地集團中。除此之外,長地集團還將獲得建築面積約158萬平方米的出租物業,成為香港房地產中第二大的香港出租物業組合。並獲得約1.47萬間酒店房間,成為香港最大的酒店業主營商。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經理何倩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長和系是港資中進入較早的,而且名氣很大,不過在深圳似乎沒有多少能受到關注的項目。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行業研究部部長徐楓認為,長和系的產品同內地企業相比,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長和系在內地地產業務放緩那麼在此次重組分拆後,集合了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地產業務的長地集團,能否掃除長和系在內地地產銷售中的頹勢?李耀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合併,對於其內地市場銷售而言,將產生諸多利好。一是以前長和系在內地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兩個品牌,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難以分辨,合併後在戰略層面更加統一;二是兩家的人力等資源更加統一;三是合併後的長地可以更加專註於住宅地產。不過,徐楓對此有不同意見。在她看來,資產重組只是企業發展的手段之一,可能不會產生什麼特別的影響,反倒是合併後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影響原有的成熟品牌。據記者了解,長和系在內地的地產業務放緩,除了與市場大環境有關,還與其開發速度較慢有關。在李耀智看來,速度慢有3個原因,一是以前更多是以協議方式拿地,港資企業比不過內地房企;二是港資企業在內地的融資渠道受限,多依靠外匯,要經過外匯局拿到批文;三是對內地的了解比不過內地房企,雖然進入內地,但總體還是以香港為基地,決策時會比較慢。何倩茹稱,港資房企在內地的投資規模較小,自身可能也並不習慣內地的開發速度。另外,長和系的投資策略轉變,或也是最近在內地地產銷售中表現不好的原因之一。2013年以來,李嘉誠不斷拋售包括地產項目在內的內地資產,並將目光轉向歐洲市場。2013年2月,對商業地產向來只租不售的李嘉誠,罕見地將位於深圳核心區的世紀匯廣場的27個樓層作價近30億元賣出。2014年,又逐漸遣散和記黃埔與中國航空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深圳和記黃埔中航地產有限公司的員工。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長和系撤出深圳的意願明顯。何倩茹表示,十幾年前長和系在投資內地地產項目時很踴躍,與近幾年的情況正相反。她舉例說,近幾年,深圳一直希望吸引港企進來投資,也曾因為前海的部分地塊找過李嘉誠,但是並沒有成功,一方面內地地塊普遍較貴,壓縮了房企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港企非常看重投資回報率,低於一定水平就不會考慮。徐楓稱,港資房企在香港有很多投資機會,如今內地地產行業的成本已經不低,不是進入的最好時機。李耀智也認為,未來長和系的主要業務可能會更多地放在香港,逐漸減少對內地的投資,但不會完全退出。在他看來,未來長和系在內地地產的經營模式也將改變,以前長和系的操作多是低價拿地,等待有更高的溢價後再賣出,然而,現在內地地價已經不低,這種模式無法繼續複製。因此,在合併了地產業務後,長地集團在內地的經營模式,可能變成「高買高賣、高周轉」,通過調整定位等方式加大附加值,更多關注一線城市。李嘉誠:註冊地遷移,為方便做生意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長實與和黃絕對不會改變註冊地,相信多年後仍然會屹立在香港。」2013年9月,李嘉誠在香港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曾極力否認「撤資」的傳聞。這次將旗下的兩大上市企業註冊地由原來的香港變為開曼群島,李嘉誠在1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的解釋是,長和及長地仍在香港上市,本次的安排與撤資無關,主要是方便做生意。多位投資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實從投資角度來看,近年來長和系在布局上「脫港入歐」的趨勢非常明顯,和記黃埔已經成為一家跨國性公司。遷冊利於公司增加派息對於此次遷冊開曼群島,長和系方面表示,遷冊後更有利於公司增加派息,是集團作出此次決定的重要原因。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開曼群島的公司法較香港的公司法簡便,有利於公司進行收購合併、股本重組以及融資貸款等財務安排,令公司營運更為靈活。加上當地的稅種只有進口稅與工商登記稅等幾種,相當於在當地註冊的公司可合法避稅,因此近年來吸引了大量內地企業到開曼群島註冊。但在黃立沖看來,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最大的便利在於重組和沒有資本金限制,這都是虧損公司的特徵。長和系在香港上市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經營情況已經非常穩定,派息比例已經非常可觀,業務合併也可以通過資產置換這個更簡單的辦法,但最終卻選擇大費周章的重組方案,長和系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南華早報》專欄作家ShirleyYam便認為,和記黃埔可將地產業務置換為長江實業的非地產業務,之後則是長江實業及股東對和記黃埔股權再分配,這一資產置換方案明顯要簡單得多,只需兩家公司的少數股東同意即可。而目前李嘉誠提出的重組議案,則涉及剝離上市公司資產成立新公司,不僅需要股東同意,還需要法院批准。「捨近求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李嘉誠資產帝國的註冊地順利轉移出香港。「脫港入歐」趨勢明顯翻開和記黃埔的財務報表不難發現,公司業務「脫港入歐」的趨勢非常明顯。以營業額計算,在2000年,和記黃埔超過50%的營業收入來自香港,來自歐洲的營業收入佔比僅為10%。但到了2013年,來自香港的營業收入已經下降至不足20%,來自歐洲的營業收入卻上升至40%以上,來自內地的收入則一直穩定在10%~20%。由此可見,和記黃埔在內地的投資並沒有減少,真正減少的是在香港的投資。黃立沖向記者表示,和記黃埔早年在香港起家,但香港市場容量始終有限,隨著和黃從一家地區型企業發展至一家全球化綜合型企業,李嘉誠的公司業務早已實現國際化。一位上市房企高管向記者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是在香港註冊,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相關監管機構可以直接對控股公司進行干預甚至處罰,但如果控股公司是在開曼註冊,就算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香港特區政府也只能影響到在該區域的下屬公司業務,控股公司不受影響。

「李嘉誠的布局早就在去香港化,加上兒子李澤鉅即將接班,也需要能更有效地控制長和系這個龐然大物,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李嘉誠此次遷冊也是無可厚非。」上述人士表示。

李嘉誠資本帝國長盛不衰的秘密:花90%考慮失敗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作為亞洲首富,李嘉誠給人的印象是永遠在賺錢。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昨日(1月11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李嘉誠在資本運作上得心應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其對各地宏觀局勢把握到位,通過全球範圍的國際化均衡布局,規避各種地區性的經濟風險;二是不感情用事,也不跟風而動,而是靠自己精準的預判對資產高拋低吸。李嘉誠的第一桶金來自塑料製品。1950年,李嘉誠創立長江塑膠廠,生產塑膠花。在義大利工廠「偷師」成功後,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並以適中價位迅速搶佔香港所有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旗號。就這樣,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他也就此成為「塑膠花大王」。眾所周知,李嘉誠命運的真正轉折點出現在1978年,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對於他當初的睿智津津樂道。當年,他利用長江實業6.93億港元的資產,在滙豐銀行幫助下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和記黃埔,奠定了其在香港企業界的教父地位。收購和記黃埔後,李嘉誠很快將其重組,逐漸在港口、電信、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領域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李嘉誠在傳統產業之外的嗅覺同樣敏銳。2007年12月,李嘉誠僅用了5分鐘便決定以1.2億美元投資Facebook0.8%的股權,儘管當時這家公司幾乎毫無營收可言。此後,他又追加了投資,但購入的股份數目不詳。有人預測,這肯定將為李嘉誠帶來10億美元甚至更多的財富。李嘉誠2007年接受《全球商業》專訪時談到,他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有人指出,李嘉誠的卓越不僅在於他對於投資對象的選擇,還在於對投資方式的拿捏到位。他對於挑選合適時機,填補初創企業的「死亡之谷」已經變得駕輕就熟。在房地產版圖開疆擴土以後,李嘉誠又把目光投到了其他領域。在同一年,李嘉誠及其附屬公司斥資5億元購入加拿大虧損石油公司赫斯基石油的半數股份。此後,他不斷在世界各地的新領域拓展生意,希望在3G、互聯網、媒體、製藥等高新產業搶佔制高點。1990年後,李嘉誠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投資84億港元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於1996年在英國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紀錄,其資產也在短短三年內暴增一倍。無獨有偶,李嘉誠還以29億港元「抄底」,向陷入財政困境的置地集團買入港燈35%的權益。現在,李嘉誠的電能實業市值已超過1400億港元。



推薦閱讀:

李嘉誠完成世紀重組 旗下地產航母長實地產正式上市
金剛玻璃重組背水一戰,羅偉廣有回天之術嗎?
天興儀錶借殼狂歡,點睛之筆居然藏在這裡……
卧龍地產重組案「分手費」曝光,聽說老闆們都鬆了口氣
白話解碼再融資新規——事情正在起變化

TAG:世紀 | 秘密 | 資本 | 帝國 | 首富 | 李嘉誠 | 重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