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忍辱般若的關鍵是不起嗔恨心!

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忍辱極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住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這種強壓制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他人如對我有分別,沒有影響,但是你如果覺得他對你還有分別,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有了它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為嗔恨心與菩提心不相應。菩提含有覺、平等、慈悲義。嗔恨之生,由於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其違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於嗔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忍耐是對治嗔恚的,什麼境界現前均不能起嗔恚心。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現前不能說好與不好,如被魔降伏即當失敗,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現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嚴經》五十一種陰魔,唯一的克伏辦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凈心。一切境界均繫心識變現出來的,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會得到清涼自在。不管別人如何傷害你,如果你能以很柔軟的心和態度來應付的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弱者,到最後終會是個贏家。表面上忍,心裡難受得臉色都變了——這樣至少沒有造口業,但這不叫忍,因為你內心已經受到了傷害,相續已經被染污了。真正的安忍,是沒有影響到你心的平靜,也沒有染污你的相續。你的內心仍然是清凈的。能夠對治嗔恚的,就是忍辱嗔恨心是地獄的因,忍辱是成佛的因。每一次嗔恨都通向地獄,每一次忍辱都通向圓滿。但是,我們「自我」的強大習氣會阻礙忍辱的修持,導致一個可怕的現象——忍辱生嗔。忍辱極易生出嗔恚,嗔恚心一生,如前所說,忍辱修行了多久的福德都會被抵消乾淨。比方說,有人罵你,你忍住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這種強壓制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反倒會激起更多的嗔恚。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嗔恚與菩提相對立。菩提心,平等、無分別、慈悲。而嗔恚心是由於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那麼哪裡還有無分別呢?若再沒有慈悲,就更不用說了。凡事不能忍耐,你修得再好,完全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為什麼?心不清凈,一點定功都沒有。*******

嗔心之對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違背自己意願之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嗔恚、憎噁心理。通常表現為忿、恨、惱、嫉、害等種種形式,又為三毒之一,實為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礙,也是最難對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論》中就有說到:「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因此吾人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必須依法斷除之。俗話說:「治病須尋根,斷根方可治病。」 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還須追尋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葯除之。

  (一)修無我觀—— 我執嗔之本,觀幻除此根1.幻身無我

  探索嗔心發起之根源,不難發現,吾人之所以愛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聲譽、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為了雞毛蒜皮點的小事,為了自己這個顏面,也要和人爭個你我高低,其實無非是自己強烈的我執在作怪罷了!即是把自己這個色身當成是實有、不容侵犯的。所謂順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給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極多的違緣,為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其實,就吾人現在之色身而言,只不過是由四大五蘊等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諸多色法、心法。離開這些精神與物質,覓我實不可得。又從時間上看,我們這個身體從生至死,中間要經過幼、少、青、壯、晚、老等階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陳代謝,一生當中人體細胞不知換過多少次,所以經歷幾十年的風霜,少年時自己光滑細膩的臉到老便變成雞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壯年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時刻都在生滅變化之中,虛幻不實,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可得?那我們又為誰而嗔呢?

  如是觀察,當我們在遇違緣,與他人發生不快而心裡剛要失衡時,就要馬上反問一下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的是我嗎?是誰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實在的嗎?如此層層觀照,因為自己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虛名無我

  名字,可以說是導致吾人喜歡生嗔的另一個因緣,雖然我們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起,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人我交流的代號而已,但還是死死的執著不放,認為就是我、我所。如果聽到有人對我們這個代號加以非議、誹謗的話,我們立刻就會感到不舒服,產生不良的情緒,甚至會火冒三丈。 百法之中早就告訴過我們,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他只不過也是個緣起法,他可以隨著因緣隨時隨地更換,比如自己在家時小名、學名就有好幾個,出家了又換了法名法號。所以,一個人是可以有多個代號的,而我人只有一個,故名字也是虛幻的,是無我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為自己這個虛幻不實的代號而起嗔心呢?

  因此,當我們再聽到有人非議我時,可以作如上的觀察,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假我」,而非議我的人及其所非議的語言亦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在此時、此地、此因緣之下,他非議了吾人這個假我色身幻化的虛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執著這個假我、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議與我又有何干?他又如何能傷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然就不會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觀——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華嚴經》修慈分中有云: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慾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決定毗尼經》中也說:「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 因此,吾人志求大乘,還應以慈忍對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謂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經》中有云:「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26〕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因果觀、慈悲觀去修忍辱,以對治自己的嗔心。即從三世因果來看待別人無緣無故對自己的毀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償報業緣和慈悲心來對待之。也就是從觀念上相信是因果的關係,觀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緣,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 如果是因,我不需要還報,他造的因,我還報給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來哉!如果是果,我應該要接受,不需要再還報,還報時又變成了雙重的受害,重重無盡。如是因果循環, 「冤冤相報何時了」!並且製造迫害的人已經造了惡業,將來必食苦果,非常可憐,吾人應悲愍之,為作福業,正如《萬善同歸集》卷下所言:「慈雲既潤,嗔火潛消。」 更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將自己所作一切功德迴向給他,願與其解怨釋結,願其早日蠲除罪業,早成佛道。如此修學,吾人即可將逆緣轉為道用,自他了脫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觀及慈悲心對待一切逆境,那麼吾人在遇緣對境之時即能以包容之心去諒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會生起了。而且會甘心情願地接受之,而生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種智慧,擴大自己的心量,遠離私我的愛憎。乃至於自艾自憐的心態,也能做到以大局為重,換得他人及團體的成就。所以,對境無嗔而能慈悲忍辱,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樂有情,拔苦無量。

  2.圓融處世之良方

  俗話說,人有敬怕的,沒有嚇怕的,因此如果當境界現前時,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寬廣的愛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別人對己無禮,推己及人,別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懷慈忍之心、懷歡喜布施之心,處處先為他人著想,則退一步海闊天空,即給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時間去調整反省,如此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為做出不該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告誡嗔怒之人:「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痴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一同墮落。」因此認識到嗔心的禍患,而修慈忍以對治之,不僅能成就自己寬闊的胸懷、豁達個性,而且還會化干戈為玉帛,化暴戾為祥和,解冤釋結,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法而言,我們熄滅嗔心,善修慈忍,即可逐漸地圓滿自己人格、和諧人際關係。正如《憨山大師醒世歌》云:「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吾人生活於天地之間,不可能不受境界浪花里的是非曲直迷惑、影響,唯有以一顆慈悲忍辱的心腸,隨緣盡分地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處世之方。

  3.成辦出世之事業

  蕅益大師有云:「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28〕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凈化,清醒地待人接物。因此,對於修行人來說,離嗔恚修慈忍實為吾人轉凡成聖之關鍵所在。因為修行,所要修正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及行為,而我們在生活當中之所以不能忍受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也正是由於吾人對於六塵境界乃至自己的身心沒有正確的認知,不知宇宙人生之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是苦空無常的。因此在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迴之因,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慈忍之心不動,安然面對。所以無嗔以修慈忍,隨緣消業,隨緣度生,既能成就我們的定力,又能圓滿我們的戒行、智慧及福德資糧,成就我們的菩提事業。正如《大智度論》所云:「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29〕蕅益大師也說:「克除習氣,莫若三業行慈。三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30〕

  真所謂「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吾人只要把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外來橫逆之境都視為空谷回聲,沒有實體可得,權當是吾人修行道路上的增上緣,就不會因患得患失而起嗔造業了。順境固然可以成就我們,而逆境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們考驗自己修行究竟達到什麼程度了。因此,吾人於修學過程中絕不要只求在順境里一帆風順,志求佛道者更應該經得起狂風暴雨的侵襲,應該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擊與破害。如此吾人才不愧為佛陀的弟子——一個大乘修行者。也只有如此,吾人才能荷擔起如來家業,成聖成賢亦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嗔心其過患無窮,對吾人之修行障礙極大,不僅會給吾人現生造成極大的損惱、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它是吞噬吾人善根、慈悲心的毒蛇。因此作為一名佛子,於自己的修學道路上應當勤力防護之,常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違境,不管別人為自己製造了什麼樣的挫折與傷害,都應以無我、慈悲、忍辱來對治之,絕不要讓自己的嗔恨心產生。正如寂天菩薩所云:「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己不濟事,憂惱有何益?」〔31〕而是要勇敢地面對一切違緣,把逆境作為自己修行解脫的動力,使自己於菩薩道上勇往直前。但願人人修慈忍,個個除嗔心,日日生歡喜,同證凈法身。


推薦閱讀:

別動不動就搞修行,睡飽一個月再說
抄經的功德大還是誦經的功德大?
我師父說丨有些路要自己去走
碎片化閱讀帶給我們的傷害
學佛的人,如何避免睡眠時漏精?

TAG:修行 | 忌諱 | 般若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