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06-07
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范玉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中國共產黨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剛健清新的現代文化的創造者。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從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文明演進的大視野,樹立自覺的文化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了堅定走文化強國之路,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歷史地看,從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將「文化軟實力」寫入黨代會報告;從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從完整意義上制定「文化強國戰略」,到十八大報告再度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一系列表述,可以看到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 文化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文化不僅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引擎功能,而且它自身就是發展的目的。中國共產黨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剛健清新的現代文化的創造者。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從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文明演進的大視野,樹立自覺的文化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在地看,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力量的展示,這種精神力量既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整體戰略的核心理念和價值目標的設定中,也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具體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的體系框架中,更體現在某一文明共同體內的個人日常生活的踐履中,它內在地支配著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說到底,文化就是要為一個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發展鑄魂,從而使一個民族的精神高貴、高尚起來,進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基。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就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改革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構建覆蓋城鄉、面向大眾、實現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靈驗功能,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不僅僅是以「搭台唱戲」的方式服務於經濟建設,更不是以邊緣化的配角參與到人類的生產與消費活動中。文化不但以經濟功能的凸顯直接參与當前的經濟建設,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引擎,它更以文化創意創新的凸顯,承載著引領未來的文化使命。 有文化的社會,幸福才更完整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創造必須立足於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尊重人民作為文化的消費者和享受者的基本文化權益,也要尊重人民作為文化的創造者的權益。說到底,我們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解決的不僅僅是人民有書看、有戲看、有電影看,更是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提升全民族的素質。有文化的社會,幸福才更完整。 與此同時,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需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文化產業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具有自我內在驅動力的低碳環保的生態型新經濟產業形態,它的高速、健康、理性增長,可以有效破解西方發達國家無形中構建的阻礙中國發展的所謂「文明高牆」。中國文化、歷史與生態文明的價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能有效地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開放包容,自信自覺 現實地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要把世界大勢與中國國情的優勢結合起來,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質性力量。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捨、擇善而從,既要凸顯特色又要堅持全球對話,不封閉不保守。 開放包容、自信自覺,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心態和姿態。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每一種文明和發展模式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各國之間不應相互排斥,而應相互借鑒、相互啟發,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共同進步,才能構建起真正的和諧世界。」對待文化發展,必須培育一種承接歷史、面向未來的自覺的文化意識,形成兼容並包相互促進和諧共在的文化觀,才能在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蕩中,提升中華民族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位態。 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言,僅有經濟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是不完整的,這個故事是不完全的。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一個國家的強盛,定然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今世界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誰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因此,中央再次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其意義是多維的。各種現實際遇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推薦閱讀:
范玉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中國共產黨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剛健清新的現代文化的創造者。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從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文明演進的大視野,樹立自覺的文化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了堅定走文化強國之路,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歷史地看,從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將「文化軟實力」寫入黨代會報告;從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從完整意義上制定「文化強國戰略」,到十八大報告再度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一系列表述,可以看到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 文化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文化不僅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引擎功能,而且它自身就是發展的目的。中國共產黨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剛健清新的現代文化的創造者。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從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文明演進的大視野,樹立自覺的文化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在地看,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力量的展示,這種精神力量既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整體戰略的核心理念和價值目標的設定中,也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具體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的體系框架中,更體現在某一文明共同體內的個人日常生活的踐履中,它內在地支配著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說到底,文化就是要為一個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發展鑄魂,從而使一個民族的精神高貴、高尚起來,進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基。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就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改革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構建覆蓋城鄉、面向大眾、實現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靈驗功能,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不僅僅是以「搭台唱戲」的方式服務於經濟建設,更不是以邊緣化的配角參與到人類的生產與消費活動中。文化不但以經濟功能的凸顯直接參与當前的經濟建設,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引擎,它更以文化創意創新的凸顯,承載著引領未來的文化使命。 有文化的社會,幸福才更完整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創造必須立足於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尊重人民作為文化的消費者和享受者的基本文化權益,也要尊重人民作為文化的創造者的權益。說到底,我們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解決的不僅僅是人民有書看、有戲看、有電影看,更是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提升全民族的素質。有文化的社會,幸福才更完整。 與此同時,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需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文化產業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具有自我內在驅動力的低碳環保的生態型新經濟產業形態,它的高速、健康、理性增長,可以有效破解西方發達國家無形中構建的阻礙中國發展的所謂「文明高牆」。中國文化、歷史與生態文明的價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能有效地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開放包容,自信自覺 現實地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要把世界大勢與中國國情的優勢結合起來,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質性力量。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捨、擇善而從,既要凸顯特色又要堅持全球對話,不封閉不保守。 開放包容、自信自覺,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心態和姿態。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每一種文明和發展模式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各國之間不應相互排斥,而應相互借鑒、相互啟發,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共同進步,才能構建起真正的和諧世界。」對待文化發展,必須培育一種承接歷史、面向未來的自覺的文化意識,形成兼容並包相互促進和諧共在的文化觀,才能在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蕩中,提升中華民族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位態。 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言,僅有經濟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是不完整的,這個故事是不完全的。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一個國家的強盛,定然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今世界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誰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因此,中央再次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其意義是多維的。各種現實際遇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推薦閱讀:
※Creativity is in your pocket.
※《活著》▏教你創造故事精彩的情節和角色
※《紅樓夢》石頭秘境之創造與隱身追蹤
※金錢的靈性法則,就是宇宙能量創造豐盛的法則
※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創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