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渡舟傷寒論講義6

傷寒例前25條有總論的意思,是總述。

11條「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11條是辨伏邪為病;下面這一條論寒疫之病和傷寒之病也有同等的情況,也有輕重不同。

寒疫是古代的證候名,傷寒溫病寒疫溫疫,是古代病的名稱。

因為天之六氣,有一定的節氣的。所以就得把節氣掌握好了,才知道是什麼病。現在,從立春節以後,天氣就溫暖了,但是沒有突然的大寒大冷13完

第12條是講節氣了。每一個節氣所受的邪氣,以寒疫為例,有輕重之分。從春分後至秋分節前,這段時間裡,是溫的,是陽氣用事,氣候應該是溫和的。在這樣的季節當中,天有暴寒者。這個暴寒,有兩個意思:一是氣候的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治而太過,是非時之氣;二,天冷的很厲害,形容寒邪之甚。這個跟時邪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叫寒疫。寒疫傷人有輕有重,其輕重跟發病時間很有關係。下面就說寒疫的輕重跟季節的關係。

3-4月,這樣的月份,或者類似於這樣的月份,天有暴寒,這個時候,陽氣還弱小,為寒邪所摧折、所傷,所患之病,病熱輕。為什麼呢?因為是3-4月,陽氣還弱,天地之間只有陰陽二氣,這時候,寒氣傷人,與5.-6月就不同了。

5-6月,天地間的陽氣隆盛,天有暴寒,這是違時,非其時而有其氣,是暴厲之氣,為天地之反常之氣,邪氣非常之盛。這個時候為寒邪所折,就會發生壯熱了。

7-8月,陽氣已衰,這個時候,寒疫發熱也就微了。

這樣寒疫的病就明顯了,就是在溫熱的氣候,出現寒氣,就會使人患寒疫病。從季節來看,寒疫傷人的輕重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是非其時而有其氣,這個樣子,氣候節令相矛盾,寒熱本是對立的,所以在寒熱對立中發病,就要看寒熱對立的程度了。3-4 7-8這個時候發病,陽中還有陰,5-6時陽氣用事,這個時候寒邪傷人,完全是一陽一熱了。

這說明古人觀察自然的氣候、發病程度是相當之細的。實際上,傷寒例就是內經的縮影,是內經中運氣、熱論的縮影,但是其又有發展,又有張仲景的個性,他觀察的比較仔細些。

寒疫這個病也是發熱,熱雖有壯熱、熱亦微、熱亦輕之別,但從發熱來看,和溫病、暑病相似,不過治療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因為這是寒疫傷陽,水來克火,是時行之病,是新感之病。而溫病、暑病往往是伏邪為病。所以治療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推算節氣之氣,掌握什麼時候該寒熱,然後再結合發病輕重不同,才能判斷出是不是本節氣之病,還是非本節氣之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這都是寶貝,不能輕視,這種科學可了不起。中醫講因時、因地、因人,這就是因時。春夏秋冬的外感病都是一個病,一樣治療,一個方子?學傷寒的就是麻黃湯?學溫病的就是銀翹散?那能行嗎?那是不能行的。因為春夏秋冬的陰陽不同,有六氣之別,又有即病傷寒、伏邪傷寒。所以西醫可以拿阿司匹林來治各種外感,但中醫不行,必需要看是什麼病,才能有什麼葯,這就叫因時辯證。這是種高度的辯證的科學的分析。而且又是在2000多年前,有這樣輝煌的科學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13條「15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然氣候亦有應至仍不至,或有至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這兩條,前面一條,是論是四時二十四氣是如何組成一年的,這是正常的氣候。第14條,就是論氣候不準的情況,都能發病了,變成氣候異常發病的原因。所以這兩條要合在一起來講。

15日為一氣,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所以這24氣,應該用春夏秋冬來加以厘分,就按照這個氣,來測驗自然界氣候的具體情況。氣與時是相連的,有其時必有其氣。內經日: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只講氣不講是是不行的,哪一個季節才有哪個氣。如果有其時,但是無其氣,甚至氣非,氣就不能與時相吻合,就會出現天地之氣非常,就會使人患病。氣候不準確,怎麼發病呢?應該到但是不到,不應該到卻來了,是應該來了,但是來的太厲害了,或者雖然來了,但是來而不及。這都是由正常的氣候變成致病的氣候了。

舉個例子,從哪開頭,怎麼樣來測驗?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有這樣的話:有未至。。。。。師日,冬至夜半,少陽。。。。。。這是候氣候之法。

冬至節後,看哪天為甲乙日,第一個甲乙日,那一天的夜半,這個時候,天還冷,但是地上少陽之氣已經起了,陽氣開始上升了。少陽是三陽中的小陽,所以叫陽始生,其勢力並不大,但是,已經破除寒冰,露出了陽氣的苗頭。「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就是說就在一派冰寒之時,有一陽來複之氣。所以這樣子,陽氣一來了,氣候就變了,天就要開始溫和了。

我們當醫生明白節氣,我們是能來測量氣候至而未至、不至而至,至而太過,至而未及。這是醫家所用。作為醫生的,看故事,聽歷史,都要有啟發。

以甲子夜半陽氣之始來測量氣之過與不及,進而來測量是寒疫、溫疫、溫病還是傷寒。

15、16「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也。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上面的14條,講的是氣候之治,那麼氣候是由於四時,四時由於陰陽,陰陽由於天地之動靜。

這一條論四時正氣由天地的陰陽鼓動而生,這樣的源流,這樣的體系。天地之動靜,陰陽之鼓擊。天動而動靜,天地的一動一靜,就分出來陰陽鼓動。成無已註:天地者陰陽之道,清陽為天,動而不息,濁陰為地,靜而不移。。。。。。這就說明了四時陰陽非常重要,四時陰陽就是為天地的動靜。一個代表陽,一個代表陰,陰陽鼓擊分出寒熱,寒熱又分出四時。

各正一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說天地之間有正氣,也可以說是生長萬物的規律。沒有四時之序、四時之陰陽,那怎麼能行啊。我們所說的至而未至等皆為病氣也,就不是各正一氣了,就不能保證各下一氣了,就成了非常之變了。所以氣與時要結合起來。張仲景的意思,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四時之正氣,是天地地靜陰陽鼓擊所致,太過不及者就變成了邪氣了。

第16條,就是說,各正一氣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說,陽和陰有連續性,有開始階段,有一個成長、發展的階段。

是以彼春之暖,暖是屬陽,氣候溫和,是陽氣始升,由春之暖發展到夏天的暑熱,這是陽氣由開始到發展,由小到大。沒有春之明就沒有夏之暑,是個漸進的,突然的人就受不了了,萬物也受不了。所以由春到夏是陽氣升發的過程。因為陽主升,所以在文辭上,就很和緩。但是陽極就要生陰,陽氣就衰了,這個時候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這是事物的必然規律。暑極生寒,就有秋天了。彼秋之忿,至冬之怒。四時只有變化,沒有感情。這裡卻人格化了。心裡起勁就是忿,行動就是怒了,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說形容寒冷的兩個階段,與彼春之暖,至夏之暑,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象人一樣,先有忿再有怒,有初始再有發展;二是張仲景以寒邪為最為殺厲之氣,認為寒邪是最為厲害最嚴重的,傷人也是最深的。所以在這裡,寒氣的厲,最猛烈就用「忿」「怒」字來刻畫其特點了。大家對於寒邪之傷人也,是與重不同的。

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之故,冬至節後,寒極、陰極陽就生了。八卦里,陰陽就是本質,符號就叫做爻。陽爻- 陽陰爻--。下面就說陰陽互變的情況。冬至之後,一陽爻生,一陰爻降,為一陽來複。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下也。大家注意,二至是非常重要的,是陰陽變化的節氣。大家看一看成無已註解,十月六爻皆陰,坤卦為用,陰極陽來,陽生於子,所以冬至之日甲子夜半,一陽爻生。其卦為復――地雷復,言陽氣得復也。四月六爻皆陽,陽極陰來,陰生於午。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其卦為「女後――天風女後」,言陰在於陽也。張仲景用易經之理,來說明陰陽盛衰的變化。內經日,冬至45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45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這個道理與易經的道理是相同的。因為陽生於子,陰生於午。欲問陽從何來,陽從寒處而來。陰極陽來,陽極陰生,子午為陰陽轉換之時。

當醫生的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用藥時總用補藥,補到最後手腳都涼了。讀書要讀易經,不讀易經,醫學就學不好,因為易經是講陰陽的,中醫也是講陰陽的。

最近我看個病,一個老人63歲了,還有房事,沒有精,全是血,血精,聲音也亮,臉色也亮,這就反常。我寫的脈按:結果是陽氣亢盛,血不化精,陰不制陽。第二次來,脈弦促於寸口,那就不行了,治不了了,大補陰丸,龜板都上了。63了,歲數在哪了。中醫就要講中醫的理。

17條,「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由這樣來看,冬夏二至,是陰陽相合。在純陰無陽的時候,出了一個復,在純陽無陰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女後。合是正常的,不合就是反常的。如果卦起不來呢?就會出現舊病複發,或者是死亡。厥陰病里有很多死證,因為陰陽之氣沒來複。春秋二分,是陰陽分離。成無已註:(要言不繁,少而精)。。。。。。。。。。二至二分,實際上是從陰陽結合而言,就是言至,一個是從陰陽讓位而言,就言分,是按節氣而來的,是氣候的客觀規律。總的來說,陰陽就是按照上面的規律運行,都是按照陰陽盛衰消長,有合有離的。

所以就有了陰陽相錯,陰陽盛衰,才有溫熱涼寒的陰陽變異。人五臟之陰陽能適應四時陰陽之變異,人就健康,不能適應,就會生病。陰陽交易是自然界的事,人變病是影響人的事。所以內經六微旨大論,物生其應,氣脈其應。這個在氣交之中,在天地陰陽動靜變化之中,人無所遁形。人如果沒有辦法適應這個變化,人就得生病。15完

所以人的病有外因、內因,不內外因。這些病因都是有機的聯繫的。外因,比如四時之陰陽,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就有六氣的運動,就有上文所說的至而未至等,人就可以受這些邪氣就可以得病。外因也是人的內因有關係,人能夠適應和不適應之區別。所以外因之病傷人,不要絕對化,外因傷人,跟人的正氣的盛衰、臟腑的寒熱,和人順養四時,都有關係。所以人與自然,與六氣不要機械看待,要辯證地看。

20,「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由於 陰陽的交易、交錯,氣候的變化而使人生病,人在氣交之中,要適應氣交的變化,不生病。所以人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應該調和陰陽,順應陰陽,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春夏養陽,順四時以養陰陽之根。因為陰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相互支持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是互相有一個生長、發展的規律。春夏易養陽,養陽就是養陽氣之根,秋冬養陰,是養陰氣之根。有了根了,就能使人體之陰陽與天地之陰陽相順,不違背了。

春夏養陽,是給秋冬打基礎的。春夏養陽,而陽氣不衰。秋冬是養藏之道,春夏養陽,就是為了秋冬陽氣能封藏。秋冬養陰,到了春夏就是養生。所以四時之陰陽,都有互相為利為用的情況。所以人順天地之剛柔,所以春夏要養陽,秋冬要養陰,這樣就能防病。

舉個例子,傷寒為病,一為即病為傷寒,一個伏邪之溫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內經上也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為秋冬要養陰,秋冬不能藏精,人體內在的環境,就有陰虛陽盛的問題。人身自然就熱化了。陰精不足,陽氣就有餘,就浮動,到了春夏生髮之氣,這個時候有點新感的誘因,就容易發溫病。

21「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如果不能順四時之陰陽,不護陰陽之根,不懂得固密,人就會觸冒「陰陽交易,人變病焉」,觸冒四時之邪氣,就必然遭受暴烈的疾病,就有暴病之災。

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毒烈之氣,廣義上是四時之氣,時行的疫氣,狹義的就是傷寒。外感的、四時的毒疫之氣,留在哪個經,就會發哪個病,醫生要明白,然後才能詳而取之,才能治病。這就為六經辯證留下了伏筆。這個話有點啟下文的意思。

詳而取之,就是要詳細,要看的明白,才能治療。

22「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溫,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這一條論四時之邪傷人的規律,也有講伏邪的意思,不是即發的,都是到了下一個時候才發病。所以這一條,既談四時之邪傷人發病的規律,又談伏邪為病。這句話是張仲景引內經的話,不是張仲景說的。

春天傷於風了,春天是風木之邪,是正令,肝木之氣當令,而又受春木之邪所傷,即病者就是受了內邪了,如果沒有即病,風木之邪在人體里要克脾土,到了夏天了,暑濕之邪旺盛,脾本身受風木之刑,脾氣不能運化濕邪,運化水谷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樣子情況之下,人就要發腹泄的病,水谷不化名飧泄。這裡頭有五行相剋的理論。

夏傷於暑,暑是暑熱,熱中夾濕,當時未病,到了秋天了,內里有暑濕熱之邪,外受了秋涼之寒,人往往就會出現瘧疾。冷的時候寒戰,熱的時候大汗。

秋傷於濕,濕氣內留,可以化成痰飲,到了冬天又受了點外寒之邪,肺氣不利,冬天就咳嗽。以此類推。

以上所說的,風暑濕寒,為六氣。六氣為病有即病者,有不即病者,不即病者就有了上面的規律。這是必然的規律,當醫生的對這一點不能不明白,要審查而明之。你明了,了解了,認識到了,就不是治即病一個病了,就要治伏氣之邪。

比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天受了濕了,發生了飧泄了。當醫生的就不能只看到夏傷於暑濕的問題,還要看是不是春木來克脾土了?醫生不能只看即時的發病,還要看到其他的問題。

比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我在臨床上我看到過。溫病是傷陰的,傷寒是傷陽的。溫病傷陰能傷到什麼程度呢?從即病之溫病來說,那個病輕,吃點葯就好。要是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那個傷陰,就厲害了。我在大連我治一個病人,生地麥冬玄參,論斤來計算,這個病我給治好了。大劑的生地、麥冬、玄參。所以伏邪傷陰傷的厲害,而外感的很淺,吃一點葯就好。

這裡面講的不是一個季節的病,而是跨兩個季節。當醫生的要有這個眼光,在用藥的時候才能兼而有之。比如冬天咳嗽,就可能寒加飲加濕,光去寒,不去飲、濕就不行。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健脾運濕的同時,還得疏木氣,用點李東桓的昇陽益胃湯,加點防風羌活把風氣鼓動起來。所以這個就是中醫的一個理論,不要輕視,要重視,要很捉摸他。四時的發病有一個聯繫。這是必然之規律。

23「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這條是診治傷寒以日期的淺深來施方治,是講時間的,辨證治療要考慮到時間的因素。不計較時間是不對的。

傷寒之病,什麼叫逐日淺深。就是說,你當醫生的,你要排列一個日期,患者得病了,兩天的、五天的、七天的、十二天的能一樣嗎?應該要依次排列日期,看看哪個深哪個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傷寒七八日,就可能邪入於里了。但是這個東西不是死的,不能拿病對號,但是要考慮時間,要有時間觀念,同時要辯證。

過去中醫有些外科病,都是要考慮時間因素的,而且有些病跟時間因素也是很有關係的,過了這個時間,病就不好治。

看出了時間,看出了病的淺深,再根據辨證,對證治療。

所以我們在臨床看急性熱病,外感熱病,要看時間。在這裡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與時間對號入座,一個是不考慮時間因素。正常的要考慮時間的因素,新舊、深淺,這樣才是對的。

24「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取證候、依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這一條論傷寒失治、誤治,從而引申至張仲景醫學的重要。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這是論失治,有病不早看,病家負責。或治不對病,這是誤治。或日數久淹,時間長了這個病就有點纏綿不治了。困乃告醫,困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病重了,一個是沒辦法了。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次第是講法的,是有次序的,先汗後下,先表后里,治病是有規律的。醫人又不能依照客觀的先後,這樣就治不好病。那該怎麼辦呢?

實際上,是應該這樣的,皆宜臨時消息制方,就是說應該在臨病的時候,根據病情的具體的情況、臨時的信息來治病。這個信息是什麼呢?比如說是邪正的消長、疾病的贏虛消長。所以治病要根據臨時的信息,了解到正邪的消長的關係,來制方,就會見效了。這在強調,治病要有觀察、有辨證,然後再制方,這樣治病才能有效。

以下是王叔和的語氣說的。

今收采仲景舊論,望聞問切四診之法,對病真正的方子,有神驗者,言其功效卓著,很管用,以防範世急。

從這個來看,王叔和是實事求是的。現在傷寒論的學術里有爭鳴的問題,爭鳴是好事,但容易把人搞的迷糊。第二個,有大家說,傷寒例不是張仲景的書,是王叔和打著張仲景的旗號加進來的,這個你信還是不信啊?這個我就不信,這個24條說的很好,「今收采仲景舊論」啊。古人那麼大個學問家,太醫令王叔和人有自己的作品,有脈經,會這麼樣沒有人格嗎?但傷寒為兵水殘餘,王叔和調整一點加一點減一點也是正常的,這是大家都認可的。

所以成無已說,。。。。。。。。。。。這個書已經沒有了,丟了,這全靠王叔和的力量,我們應該感謝他,現在可倒好,都是攻擊他的話。所以讀書也好,學醫也好,要明,明理,不能人云亦云。

上次課講的是冬夏二至陰陽和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成無已的注說的很簡練,意思說的也很清楚,陽生於子,陰生於午,是陰陽相接故日和,陽退於酉是八月,陰退於卯是二月,是陰陽相背,故日離,內經日氣。。。。。。。。。。。所以四時之陰陽,有離合的運動。到了冬至夏至,陰陽就和了,春秋二分,陰陽就離了,這是陰陽離合的規律。

25「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家須兩審也。」

古文都得學啊,光學醫啊,那不行。你看人這個文,又簡潔又明了。這一條是講醫生要兩審,一個是要審四時之陰陽,一個是審地,然後再審病。

這個有來路,來於素問醫法方異論,醫之治病一病而治不同而皆愈,地勢使然也。治病要結合地勢,有地方性。不但四時有溫涼不同,地勢亦有溫涼高下不同,特性剛柔,飲食、居所都有區別。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

東方以。。西方以。。。南方。。。北方以。。。。。

所以張仲景這塊把這個意思舉出來了,他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提醒醫生臨病的時候要審時審地,居處、飲食。當醫生的不能審地就不能審時,剛才的記載大致是黃河流域的,是中州之地,還有四方呢。

有一年我去昆明,下了飛機還挺好,一住下就來了病了,覺得短氣。我個人有經驗,我有心脈病,我就叫我的學生給我買紅人蔘,喝了,就好一點,過一會氣又不夠用,後來一了解昆明海拔高,缺氧。我在北京就好,到了昆明就不行了,地勢不同。還有地方熱,今年暑假我去了一次杭州,熱的我害怕了,太熱了。

所以四時的陰陽要結合四方,北方寒冷,氣候都跟著寒冷。所以光有審時,不審地,就片面了。麻黃湯,在北京也用,不過比較少,但在甘肅、東北,那個用的就多,那個病也多,吃別的不行,只能吃麻黃湯。所以要因時、因地,才有整體的觀念,否則就片面了。

我們總結一下,現在講了25條,論四時的正氣和預防傷寒之法,以及即病傷寒、伏氣傷寒與溫熱病的因果關係。又論了時行之氣,非時行之氣,以及氣候占驗之法。寒邪傷人,因寒之輕重有微甚之變,四時之病與四方之病的關係。前25條主要講這些方面的內容。

這25條是帶有主要的意義,帶有指導意義。作為傷寒例內容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也是起個指導作用的。所以他有指導下文之意義。所以這25條是以下的內容的一個總論。因此,可以管它叫做傷寒例的總論。下面就具體講病了,講各經了。

推薦閱讀:

陳瑞春論《傷寒論》脾胃治法的臨床運用
傷寒論方劑簡單整理
傷寒論的原理 轉載
(5)摘自《傷寒論》欲解時
[回答備份]標準病案:苓桂術甘湯證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