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練習題(二)

5.(08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了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網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像、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2)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詩的一、二兩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三、四兩句寫了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冷暖的感嘆。

解析首句「小雨絲絲欲網春」,寫暮春時節的絲絲細雨,連續不斷,相互交織,像是張開了一面彌天大網,要把即將逝去的春天網住。說雨絲如同網絲,將漫天絲雨想像成彌天大網,這還是比較平常的聯想與比擬,但說雨絲「欲網春」,則是詩人的獨特想像。絲雨雖欲網春,但春畢竟網留不住。眼前所見,惟有「落花狼藉近黃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風雨摧殘的結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標誌。春殘,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詩人的寂寞惆悵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轉到詩人自身的處境:「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這裡用「張羅地」借指自己閑居之所,既表現門庭的冷落,更含有對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慨嘆。「宿鳥」應上「黃昏」。宿鳥聲在這裡恰恰反托出了張羅地的冷寂。「自掩門」的「自」字,傳出了一種空廓無聊賴的意味,暗示像這樣寂寞自處、與外界隔絕已非一日。這裡雖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時又含有對炎涼世態的不屑之意。

6.(08安徽)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於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末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後隱居福建一帶,後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1)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答案(1)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儘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徵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與末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

解析這是謝枋得被強行送往大都時途經位於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託胸臆。前四句描繪了小孤山險惡的地勢及其遮擋狂瀾的作用。後四句藉以抒懷,抒自己雖處在末世,身為孤臣,也要英勇殺敵,爭取取得抗元鬥爭勝利的豪情。

7.(08江西)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初入淮河四絕句(三)

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

請從「虛實」關係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案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渴望。

解析《初入淮河四絕句》是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進入淮河後觸景傷懷所寫下的絕句,共有四首,所選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這裡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翻飛。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

8.(08寧夏·海南)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題李世南①畫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塢④聞鍾覺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瓮:這裡指水瓮。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這裡指山塢。

(1)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

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瓮、寺廟等六種景物。

這幅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解析本詩屬題畫詩。解答時,先讀懂全詩,找出構成畫面的景物,串聯在一起,進行描述,再從整幅畫面中體會其氣氛。

(2)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①「水潺潺」聲音的描寫,②「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③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④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解析畫面往往展現的是具體的物象,為靜止的事物。動的景物不能展現,如「水潺潺」和「秋風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東西也不能展現,否則就沒有想像的餘地了。如詩中的「村」與「寺」。

9.(08浙江)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蒼顏華髮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是遲。

【注】 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1)此詩頷聯以和兩位被貶異鄉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

(2)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並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

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浮沉宦海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解析首聯點明地點、時令和心緒。水國指的是蔡州。望著在秋風中迴旋、掙扎,最後還要落地化作塵泥的黃葉,聯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運,詩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亂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積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總爆發,每一聯又單獨表達一層意思,頷聯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況,頸聯是憤恨情緒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對小人的輕蔑,對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聯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無望的事實面前暗悔當初的低沉心情。

10.(08北京)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①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濁酒來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裡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3)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 (1)A

(2)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

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3)①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②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解析這是一首酬答詩,但與一般應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寫離愁別愫之中,又交織著對國家興亡的深沉感慨,而這兩種情感卻是如此有機地熔鑄在一起,整首詩蒼涼沉鬱,情切意深,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頗能打動讀者的心弦。(1)「是日」,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節。「秋老」,指暮秋時節。

2004~2007年高考題

1.(07北京)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⑦之。

【注】 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頡(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1)《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3)前人讀這首詩說:反覆吟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

答案(1)賦(2)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3)婦女們在田野上邊采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解析《芣苢》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此詩直敘其事,通過婦女們的動作寫出了採集野菜的過程,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勞動畫面。

2.(07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注]。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 氛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作簡要分析。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 (1)分別是「明」和「出」。

詩人在這裡用了「明」和「出」,充分顯現出雨後「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2)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

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詩人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

解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空氣明凈清新,原野空曠開闊。中間四句寫周圍景色。郭門、村樹,遠近結合。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與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更富層次感。最後兩句中,作者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動態人物,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

3.(07湖南)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

示長安君

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長安君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

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

答案頷聯:①「供笑語」表達了相逢的歡樂,「話平生」則道盡了人生的滄桑,二者相互映襯,更添一層悲涼況味。②「草草杯盤」與「昏昏燈火」營造了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更容易生髮悲愴之情。③「草草」「昏昏」是疊詞妙用。「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歡聚中有些許不足;「昏昏」則烘託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將別的傷痛。

頸聯:①「自憐」與「又作」貫通一氣,詩人藉此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的萬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別,且是出使不無艱險的遼國,時空的拓展將悲意又加深了一層。③「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字入詩,一縱一橫,使悲情更為濃烈。

解析解讀這首詩,首先要根據注釋理清「長安君」與王安石之間的兄妹關係。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是王安石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詩中表達了真摯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歡與離別之悲。根據題中要求:「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考生在答題時一定要對中間兩聯的內容逐聯進行賞析。

4.(07四川)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標題。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答案 (1)驛站秋夜難眠圖。

(2)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

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解析首聯落筆就從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詩人仰視窗外之所見。行役之人每於獨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鄉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懸掛於天庭的,意是半輪「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詩人側耳枕上之所聞,「未央」兩字,不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寫詩人對漏聲的敏感與厭煩心情如見。更兼一燈如豆,忽明忽暗,獨卧秋床的詩人輾轉反側可想而知了。

頷聯直接敘寫羈旅的困頓和抒發鄉思之愁。頸聯另出一意,寫憂國之思,將濃郁的鄉思、天涯倦懷、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國事之憂融為一體,似直而曲,有含蓄不盡之妙。

尾聯中「行人」實即詩人自指,詩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顧視四野,仍無可供娛心悅目之事,惟有一片鳴蟬之聲聒噪耳際。全詩以作者的深情敏感為契機,抒寫了強烈的憂國憂家的感情。

5.(07福建)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錶情達意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1)表達了詩人破國亡家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解析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後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裡不說「未還家」,卻說「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都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二句又絕不純是寫武夷奇觀,中間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峰,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第三句一轉,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息,還是在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末句忽然提到獨立世外、傲霜吐艷的山中梅花,並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廣東)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葉、流螢、孤燈。

(2)詩人於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解析這首《溪亭》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聯破題,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詩人徒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過迷濛的景色表現出詩人的悠悠孤憤和高潔品格。頷聯寫景,高高的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心緒不寧。頸聯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踽踽獨行之狀可見,「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的情緒。獨行無聊,借數流螢以排遣內心的苦悶無聊,這兩句將其複雜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末聯寫景。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凄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漂泊無依之感。通觀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餘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

7.(07寧夏·海南)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②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1)詩的第二聯對第一聯的句意起了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第二聯是對第一聯句意的補充。「未用」句是承「愛棋」句而說的,「愛棋」是愛棋盤的方,故沒有想到要用棋來較量勝負;「那能」句是承「憐琴」句而說的,「憐琴」是愛琴弦的直,所以怎麼能用它來記宮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聯突出強調了第一聯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解析解答此類問題應先讀懂全詩,理清詩人的思想、情感脈絡,在此基礎上按照題干要求,認真做答。

(2)作者為什麼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答案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稜角。正因為自己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解析本詩是一首感物抒懷詩。作者寫「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來表現自己的「直、方」之志,抒發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8.(07天津)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黃氏延綠軒

[明]高 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 蕪:叢生的草。

(1)「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麼作用?

(2)「一時放春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答案 (1)寫出春雨後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

(2)表現了春光濃重,撲面而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這首五言絕句寫的是春景,下聯想像新奇:雨後開簾滿野春色一齊湧進房間中來。這是我們都感受過卻不易寫出的情景,應該說是一首好詩。

9.(07山東)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

出 關①

徐 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 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版本?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後面抒情作了鋪墊。「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並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桃花」

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解析此詩著意刻畫當徵人遠行出關那一剎那的感情,詩人曾隨軍出居庸關,對此有真切的體驗,當通過關隘時,但見前方白雪皚皚,荒寒一片;而身後卻仍是桃花盛開,春意盎然,這怎能不使出關的將士回首凝視,瞻顧家園呢?詩句的奇絕處恰在於徵人回首的瞬間里,凝聚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和人生體驗。

10.(06天津)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涼州詞(其一)

張 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①,應馱白練②到安西。

【注】 ①磧(qì):沙漠。②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2)本詩運用了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 (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駝鈴丁當清脆入耳。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後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解析本首詩是七言絕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寫了邊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飛得很低;二句描寫新生的蘆筍在雨中漸漸長齊。作者由遠及近,由高到低,運用動靜結合,描繪出一幅邊城暮雨圖。三、四句由一、二句寫景到敘事,引出長長的駝隊帶著白絹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

11.(06江西)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①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 ①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

(2)詩人採用了什麼手法來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徵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解析這首詩是借景抒情,借事說理。第一、二句寫溪水一去不復回,溪水上的小舟也開篙遠去,暗示小舟上的人要離去了,寄寓一種離情別緒。而三、四句運用對比、比喻、象徵等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借「山溪渡」來抒發友人之間的「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以象徵意義,「交情」深厚,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波」的考驗。

12.(06福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 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的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1)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難以收到這種表達效果。(如果認為用「對」或其他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端居》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閑居之意。首句所寫是詩人在盼遠方來信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嘆息,悵然若失。次句寫出宵醒後寂寥凄寒的感受,「敵」字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凄愴。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實景與記憶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夜不能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13.(06全國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題竹石牧牛 並引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麼?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說明。

答案(1)示例一: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後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髮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景,寫郊野美麗可愛的景色。第二層,敘事,寫牧童手執鞭子,騎著老黃牛。第三層,議論,抒發感想,寫作者對這幅畫的感受。

(2)第一問: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

第二問: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實際上作者對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角礪石還是牛斗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見到的。如答成「作者認為竹、石的寓意是一種堅韌的品格,高尚的節操,作者對竹、石的憐愛表現出他對品節的珍視」也可以。

(此題無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06四川)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夜 歸

周 密

夜深歸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注】 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詩是怎樣以「夜歸」統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2)「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

答案(1)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首句直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隨後,詩人以「冷燐」「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出歸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猶見「補衣燈」的感人畫面收束全詩,與先前的艱難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遊子深夜歸家的複雜心情,意味深長。

(2)這幅畫描繪的是詩人想像(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解析這首小詩描寫深夜歸家的情景。一開頭,「夜深歸客」四字點明了詩題「夜歸」。透過歸客倚杖蹣跚的身影,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遊子勞頓的旅況和返鄉情切的心理。第二句寫走過村外野地的情景,第三句寫終於進村了,首先見到的是村店,隨著畫面的延伸,一幅充滿人情味的圖景「竹窗斜漏補衣燈」展現在眼前。寫景句句扣住「夜」字,寫情句句扣住「歸」字,讀來真切感人。


推薦閱讀:

七年級下冊古詩文總複習(之一)
我喜歡的古詩詞216首
34首古詩賞析
媽媽?我為什麼要學古詩文?
詠月古詩分類賞析

TAG:詩詞 | 古詩詞 | 練習 | 古詩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