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十一課 彼得論善惡之爭

3月5日-11日

安息日下午

閱讀本周學課經文:彼前2:9-10;申14:2;彼前4:1-7;彼後1:16-21;彼後3:3-14;但2:34-35。

存心節:「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彼得的書信充斥著善惡之爭的主題。也許那是因為他自己比大多數人都清楚,人要上撒但的當是多麼地容易。因此,他敏銳地意識到鬥爭的真實性。畢竟,這句話是彼得寫的:「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

  彼得看到善惡之爭以各種方式展開。他看到教會裡的鬥爭,包括那些曾經與眾信徒一同敬拜的,但如今卻對上帝和基督再來的想法冷嘲與輕蔑的人。他強烈譴責那些譏誚的人;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再相信基督再來的應許,那還有什麼希望可言呢?

  再說,彼得的信心如此地肯定,也許是肇因於他自己的失敗。嘲笑和否認以及嘗試混進人群中以避免別人因他跟隨耶穌而指指點點,這些滋味他都嘗過了。因此,他強調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信徒當在主里過一種返照主的生活,同時也過一種與崇召的恩召和被主揀選相稱的生活。

* 研究本周學課,為3月12日安息日作準備。

星期日 3月6日 由黑暗進入光明

  讀彼前2:9-10。善惡之爭在這兩節經文,它是如何顯現出來呢?

  這些經文是摘自〈出埃及記〉19:6,「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和〈申命記〉7:6(於申14:2再次出現):「聖潔的民」、和「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當然,這些保證是在出埃及的時候賜下的,當時上帝的子民正從奴役中被釋放出來,並前往應許之地。彼得,於離開埃及的上帝子民,以及在他當時的教會之間,他看見了相似之處。

  因此,彼得的話不是描述最終的結果,而是描述仍在進行的一件事情。是的,我們被祂揀選,且我們要公開讚美上帝;因為祂使我們走出撒但籠罩世界的黑暗。但是,這並不能使我們成為完美的人,也不能說我們已經以某種方式到達目的地(參閱腓3:12)。相反的,就是深知我們所犯的罪和不配,所以才跟隨耶穌,同時感覺需要祂的義。

  「每個罪人,都可以這樣來就基督。『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多3:5)當撒但來對你說,你是個罪人,不可指望從上帝那裡領受恩惠時,你告訴他,基督到世上來就是為救罪人的。我們本沒有什麼足以博得上帝喜悅的地方,但我們現在和永遠能提出懇求的原因,是因我們處於全無依靠,非有上帝救贖大能的幫助不可的地位。我們既然完全放棄依仗自己的心,就可以望著髑髏地的十字架說:我手未帶贖罪價;只有緊靠主十架。」──懷愛倫著,《歷代願望》,〈修訂版〉〈上冊〉,第316頁,2006年版。

  有個方法可以確定我們自己是蒙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2:9)的,那就是醒悟我們多麼需要倚靠那「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的基督。

  當你因為自己的行為,甚至是自己的品格而覺得不知所措和沮喪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呢?當這些想法來到時,你會怎樣處理它呢?你該如何把這些灰心喪膽的時候化為屬靈的優勢呢?

星期一 3月7日 同輩壓力

  讀彼前4:1-7。我們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為什麼那麼重要,還有,為什麼這些選擇會影響我們準備迎接基督的復臨呢?

  彼得評論說,信徒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在做他們周圍的人催逼他們去做的事(彼前4:3)。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信徒可能因為不跟隨群眾而被認為「奇怪」,結果可能導致人們瘋傳關於他們的惡意閑話(彼前4:4)。所以,撒但甚至會用我們以前的朋友,來試圖阻止我們與神同行。彼得鼓勵信徒不要被這些閑話之攻擊所嚇倒。「外邦人」必要向上帝交代自己的事,只有上帝才是審判者,所以沒有必要擔心他們的想法(彼前4:5)。

  他的觀點是至關重要的。你認識多少人在別人的期望之壓力下不得不投降,而無法持守住他們的信仰呢?這對年輕人尤其艱難;因為他們經常受到所謂的同輩壓力」的困擾。

  彼得告誡信徒要以仁慈和愛心來對待那些我們接觸到的人,而不用擔心會不會被人接納,也不要順從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及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彼前4:8-9)。這不只是一項附加的額外之責,或一些我們必須融入基督徒待辦事項之清單。相反的,它是我們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也是我們與周圍的人互動之最重要的方式。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彼得建議,我們需要認真禱告(彼前4:7);因為上帝知道,有時候我們可能會一直想取悅「外邦人」,而缺少以愛心和仁慈去與那些最接近我們的人相處。我們不僅要為他們禱告,也要讓上帝使我們對他們最關心的事更加敏感。作為「有君尊的族類和聖潔的祭司」,我們蒙召去影響他們向善,而不是讓他們來影響我們向惡。以色列的血淚史就是這樣:異教徒沒有被以色列人影響而向善,反而是他們影響了以色列人向惡。

  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同輩壓力呢?你該如何抵擋它呢?「以善勝惡」(羅12:21)這句話,在哪些方面適用於這樣的情況呢?

星期二 3月8日 更確切的預言

  讀彼後1:16-21。他說了什麼關於預言的重要事項呢?

  彼得在他的時代中看到了很多事,他在這段經文列出了一些事:耶穌受洗(彼後1:17),耶穌登山變像(彼後1:18)和關於耶穌的預言之應驗(彼後1:19)。這些事都深深地影響了彼得;然而,他花更多時間在最後一點上,即是預言。這可能與他自己是一位失敗的門徒有關。彼得有多少次沒好好聽耶穌的話,因為他認為他已經知道耶穌所說的一切?耶穌有多少次早就預先說,祂會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手中受到怎樣的對待;然而,當事情正如耶穌所說的那樣發生時,彼得在幾個不同的場合中卻措手不及?也許這些「失誤」之中最痛苦的一個,莫過於耶穌預言彼得將會否認他。彼得很確定這種事絕不會發生,但是當事情發生時,那肯定是他人生中的最低點了。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彼得一開始就澄清如何成為耶穌的忠實跟隨者。他提醒跟隨耶穌的人說,上帝賜下了「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而透過這些應許他們「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而不被「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所捆綁(彼後1:4)。為了確保信徒確實脫離了敗壞,他列出了一些相互關聯的特質來定義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彼後1:5-8)。每一個特質都建立在其他的特質上,而它們一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單元,就像蛋糕的成分那樣。保羅稱這些特質為一個「果子」,而不是一堆果子(加5:22-23);因為它們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單元。

  彼得更進一步說,如果信徒使這些價值觀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就不致跌倒,而且他還要求他們更加殷勤,使他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彼後1:10)。記住,彼得這封書信是寫給信仰堅定之基督徒的。他的意思絕對不是說,如果我們遵守一套特殊的要求的話,我們必進入天國。他只是將當時那些盛行的為人態度和行為與基督徒的為人作一對比,同時鼓勵基督徒當把精力花費在積極正面的事上,而不是消極負面的事上。

星期三 3月9日 譏誚者

  讀彼後3:3-7。彼得在這裡說了什麼關於過去的事,可以讓我們解決當下以及未來的問題呢?

  光明與黑暗之間,以及耶穌的跟隨者與邪惡的助長者之間的爭戰,似乎即將達到高潮。魔鬼如同一頭飢餓吼叫的獅子,他正尋找下一個獵物(彼前5:8)。他有一班褻慢譏諷的人作其助手。他們用「理性」和「科學」這些論據(彼後3:3-4),來削弱中和信徒的信心。彼得認為,他們的主要動機是想維持他們充滿情慾的生活方式(彼後3:3;參閱〈猶大書〉第18節)。他們推理說;耶穌不會再來,因為一切事都如往常一般不斷運轉,沒什麼不尋常的事。

  這種嘲弄有個非常令人不安的特徵。耶穌說:「我必再來」(約14:1-3),但這些譏誚者實際上在說:「耶穌不會再來」(彼後3:4)。這是從伊甸園發出來的回聲;因為上帝曾說過:「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然而撒但透過一條蛇對他們說:「你們不一定死」(創3:4)。這裡說的與上帝的話完全背道而馳,現在不再只是一個聲音在重複著像在伊甸園的時候,而是一群人的和聲,回聲無處不在。彼得早已預言到必會有這個謊言出現。當我們每一次聽到有人在嘲笑耶穌再來時,他們自己便再一次應驗了這預言。

  雖然歷史見證了,地球上次是被一場災難性的洪水所滅,但譏誚者不想承認這個事實。他們不想承認,上帝與他們的個人生活有任何關係。他們不想承認上帝在過去以洪水淹沒大地,同樣地他們也不會承認這同一位上帝祂會在審判大日以烈火燒毀大地(彼後3:5-7)。他們錯誤的希望,便是自然界只會像往常一樣地繼續運作。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如何堅守基督復臨的應許呢?為什麼這樣做是至關重要的呢?

星期四 3月10日 催促那日子的來臨

  雖然我們對於基督復臨的等待似乎永無止境,但時間對上帝來說不是問題。「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縱觀《聖經》,無論是《舊約》的耶和華大日,還是《新約》的基督復臨,結局始終都是臨近的。

  讀彼後3:8-14。這裡給了我們什麼長遠的盼望呢?亦參閱但2:34-35,44。

  這些經典的時間預言清楚地告訴我們,邪惡的延續和上帝的耐心等待是有一個限度的。在預言中,上帝概括了祂結束罪惡和痛苦,並恢復地球原來的完美之策略。

  我們如何看待所知的萬物之結局,將會影響我們現在如何生活(彼後3:12)。如果我們對上帝擾亂我們這個小世界的概念產生反感的話,那麼,我們將趨於懷疑冷嘲的態度。如此,我們便會加入譏誚者的行列。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末日看成是一位恩慈的上帝,祂終於插手清理我們身邊如此猖獗的敗壞和侵犯人權的惡事的話,那麼我們便有信心地「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第13節)。

  彼得再次對我們的態度和個人行為表示關注。他鼓勵我們要「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彼後3:14)。如果不是因為接下來的一節,我們或會認為彼得在提倡一種「靠行為得救」的宗教,但他馬上用這句話來糾正了這種可能的誤解:「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這話也確認了保羅寫給同一群信徒的話(第15節)。

  無可指摘是我們的宗旨。這就是《聖經》對約伯的描述;他完全正直、無可指摘,因為他「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伯1:1)基督也要這樣把我們獻給天父(林前1:8;西1:22;帖前3:13;5:23)。成為沒有玷污的嗎?是的,就是那被獻為祭的羔羊必備的條件(例如出12:5;利1:3),也是耶穌(來9:14;彼前1:19),以及祂要把教會獻給祂的父的樣子(弗5:27)。

  在我們尋求勝過罪、信心增長並遠離罪惡、度聖潔和「無可指摘」的生活之過程中,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始終倚靠耶穌的義,就是那憑著信心白白賜給我們的義呢?當我們的視線遠離了這個應許的時候,什麼事情會發生呢?

星期五 3月11日

進修資料

  彼得警告譏誚者說:「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彼後3:4)這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同樣的情結也在洪水之前出現過。「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自然界沒有顯出什麼變化,那些一度恐懼戰兢的人又漸漸地放心了。正如現代的人推論一樣,他們推論著自然界之本身是超乎自然界之上帝的;自然界的定律是堅定不移的,就是上帝也不能改變它。他們認為如果挪亞所傳的消息是可靠的話,那麼自然界就必越出常軌了;所以他們在世人面前傳說挪亞的信息乃是無稽之談——是一種最大的欺騙。他們照常進行未曾聽見警告之前所行的一切事,表明他們輕視上帝的警告。他們繼續地歡宴,終日貪食醉酒,又吃又喝、又耕種、又蓋造,進行計劃圖謀財利;並且犯罪作惡,更形猖獗;他們為要表示不怕上帝,竟公然不顧上帝的律法。他們竭力主張:如果挪亞所說的話有任何真理存在,則那些有名望的人——諸如當代的智者、哲士和偉人——一定也會明白的。」──懷愛倫著,《先祖與先知》,第68頁,2003年版。今天也有「偉人」告訴我們類似的話:自然界的定律是固定也已設定好的,而萬物將與往常一樣繼續運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進化論的教導:生命是透過可以解釋的自然進程發生的,至少在原則上,它是透過自然律的運作,而有一天科學將給我們完整的解釋,不需要任何神明的啟示。洪水時代的「偉人」犯了錯誤,他們現在也在犯錯。難怪保羅寫道:「因這世界的智慧,在上帝看是愚拙。」(林前3:19)在洪水的時代是這樣,在彼得的時代也是這樣,而在我們的時代也是如此。

討論問題:

  1.儘管彼得有許多理由相信耶穌,但他仍然強調那「確切的預言」。預言為什麼對我們如此重要呢?預言怎麼證明耶穌在第一次降臨時,祂就是彌賽亞呢?這事給我們等待基督復臨的人什麼希望?畢竟,沒有預言,我們怎麼知道有基督復臨的應許和盼望這回事呢?

  我們總是認為同輩的壓力只發生在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但是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可不是嗎?我們都想得到同輩的喜歡和認可。畢竟,如果他們喜歡我們的話,我們就有一個更好的機會來給他們作美好的見證,對不對?在我們渴望取悅別人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避免妥協我們的信仰?為什麼這樣的妥協比我們想像中更容易發生呢?


推薦閱讀:

【法師開示】弘一法師:佛教里的10種債主善惡因果!
人的福禍是善惡的報應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夢參老和尚講述)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2

TAG: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