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當前電視綜藝:沒有真心話,只有大冒險
2017年,各大衛視在綜藝節目領域雄心勃勃地調兵遣將,謀篇布局,一場以爭奪觀眾遙控器為目的的廝殺呼之欲出。從近日幾家一線省級衛視頻道通過招商會等形式發布的2017年綜藝節目編排計劃中,我們或可看出當前電視綜藝節目的某種發展趨勢——角色體驗類真人秀和喜劇表演類節目佔據較大比重,「冒險」「挑戰」「花樣」「戀愛」等詞頻現,僅從字面上看便有熱浪襲人、眼花繚亂之感。
《奔跑吧兄弟4》劇照
回看2016年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免讓人感到失望。經過幾年時間的消耗,《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中國新歌聲》等原本收視率、滿意度俱佳的王牌綜藝已現頹勢,而能與之比肩的新「現象級」節目卻遲遲未出現。去年6月,隨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規範引進版權節目播出秩序,大力推動電視節目自主創新,斬斷了各大衛視對於節目模式購買的依賴,也再次凸顯出國內綜藝團隊原創乏力的事實。同質化一直是困擾中國電視綜藝的頑疾,從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明星遊戲節目,到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才藝選秀節目,再到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親子真人秀,一檔綜藝節目成功推出後總會引發業界競相效仿。在近期熒屏上,便有浙江衛視《聲音的戰爭》、東方衛視《天籟之戰》、湖南衛視《歌手》等音樂競技類節目同場競技,題材、風格甚至節目名稱的「撞車」,讓觀眾連呼不知道自己在看哪個台。
《歌手》劇照,林憶蓮。
今天我們對電視綜藝的理解,仍停留在秀場化、遊戲化或泛娛樂化的刻板印象中,真實記錄、真情實感的節目尤為欠缺。周期性的同質化現象印證了當前的電視綜藝市場仍是初級市場。在這一市場競爭格局中,創意固然重要,卻並非競爭的核心,節目比拼的背後是媒體資源的博弈。一線衛視之間一味地拼資金、拼版權、拼明星、拼速度、拼營銷,大有「軍備競賽」的意味。而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投資額、收視率、廣告費等一系列指標,電視媒體被控制了頭腦、束縛了手腳。出於市場風險的考慮,電視台普遍不敢創新或不願創新,只能一面寄託於從海外購買業已通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模式,一面通過推出與競爭對手類似的節目以進行「戰略干擾」。於是,各類「時令」綜藝節目被分批生產出來,按季投放市場。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看似科學實則機械、看似主動實則被動的競爭策略,儘管它能有效控制試錯成本和市場風險,卻也同時壓制了團隊的創造力,透支了觀眾的注意力。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媒體傳播信息的內容極大豐富,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整個媒介生態被顛覆和重構。在這種傳播模式下,電視觀眾對自身希望通過綜藝節目獲得的愉悅感更加細分明確,對綜藝節目的審美品位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檔節目如果不能從情感、利益、社會關係或生活場景上與用戶發生直接連接,就很難進入觀眾的視野。大量電視綜藝節目實際上無法匹配受眾群體,造成嚴重的產品過剩、資源浪費。與此同時,網路綜藝節目在近兩年迎來井噴式發展,一些由視頻網站自製的綜藝節目取得了不亞於電視綜藝的觀眾規模和社會影響。網路綜藝節目與電視綜藝搶奪的都是有限的用戶時間,因此也成為與電視綜藝正面交鋒的競爭對手。近日,幾家地面電視頻道陸續關停,傳遞齣電視媒體行業可能發生巨變的信號。
《傳承者》第一季劇照
內憂外患之下,電視綜藝如何破局?一個應當承認的前提是,電視綜藝需要立足於自身的媒介特性,在此基礎上開闢出新的、符合現狀的發展道路。也就是說,電視綜藝不應去盲目追求網路綜藝的互動性、追趕網路綜藝的時效性或效仿網路綜藝的「網感」娛樂,而應在導向、審美、品質、公信力等方面做文章,發揮其他類型媒體不可替代的媒介優勢,重新定位自己的「存在感」。值得肯定的是,在這場由一線衛視奮力煽動的娛樂風暴中,幾家二線衛視頻道沒有像以往那樣吃力陪跑,而是另闢蹊徑、突圍而出,推出了若干凝練傳統文化、注入人文內涵的原創節目,成為熒屏的亮點。例如,北京衛視的《傳承者》、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等,既不拿文化當幌子,也不一味說教,在節目中較好地平衡了人文性和娛樂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可以說為電視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也為未來電視綜藝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啟示。電視媒體從不否認應將電視節目的文化感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審美追求和傳播責任,然而更現實的問題是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獲得市場的認可。坦率地說,當前我國的國民文化消費市場尚未成熟,電視台普遍追求高回報,觀眾大多追求強刺激,傳受雙方對文化類節目的接受程度有限。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綜藝節目不可避免地需要明星、需要冒險、需要過火和癲狂,那些相對安靜的、深度的節目不太受待見。
《見字如面》劇照
沒有真心話,只有大冒險——這是當前我國電視綜藝市場面臨的問題,也是電視綜藝產業需要破解的危局。在一片狂歡當中,我們需要一種聲音,讓人聽得真切、聽得入心。電視綜藝節目亟待從充斥著低齡遊戲和劇情腳本的娛樂真人秀中成長起來,在迎合需求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需求。因此,中國電視綜藝同樣需要供給側改革。我們期待電視媒體能以多樣視角和文化路徑提升電視綜藝節目的供給質量,尊重、鼓勵、扶持優秀的節目創意,用優質的增量節目倒逼存量節目調整,進一步引領受眾,促進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綜藝市場健康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