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戰略研究》∣「華人語言生活」多人談(一)
《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第1期
散心按語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華語」的要義和功能,已從其所關涉的語言傳承和民族認同,逐漸擴展,成為制定語言政策、開展經濟交往甚至影響國際政局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全球範圍內的語言問題,也涉及語言資源和語言權利,是語言規劃中的重要課題。本期我們邀請全球多個華語區的語言學者圍繞「華人語言生活」發表觀點,以饗讀者。
? ? ?
漢語走向世界的標誌
陸儉明(北京大學)
海外華僑華裔子女的極大多數,其母語是漢語(多數是某一方言),其第一語言一般是所在國的官方語言或國家通用語言。因此對有些華僑華裔子女來說,華文教學大致相當於我們國內的語文教學;對有些華僑華裔子女來說,華文教學大致相當於外語教學。
從國家、民族的角度說,華文教學是一項關係到海外華僑華裔福祉的重要事業,有助於保持海外華族民族特性,延續民族語言,傳承中華文化,是一項「護根」工程。從學科的角度看,它是介於語文教學與外語教學之間的一個獨立的學科。作為事業和作為學科這二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將華文教學這一事業做好了,有利於華文教學的蓬勃開展;而華文教學搞得蓬勃有生氣、有成效,將有助於華文教學事業的發展。
說到華語教學,我們不能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語怎麼樣算走向世界了?我認為漢語走向世界的標誌有三個:
第一,漢語教學能進入各個國家,或者說能進入大多數國家的國民基礎教育體系,就像英語教學、法語教學、日語教學進入中國的國民教育體系那樣。這是第一個標誌。
第二,漢語教學,從事初級教學階段教學任務的漢語教師,基本上都由對象國的國民來擔任,真正實現漢語教師的本土化。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學英語、學日語、學韓語、學西班牙語、學法語、學阿拉伯語,是他們這些國家派教師來教我們的嗎?基本上都是我們中國的本土教師教的。對象國國民任教的漢語教師,他們在發音上,他們在用詞上,他們在句法規則的使用上,肯定趕不上我們中國的漢語教師,但是,實際的教學效果會比我們派去的漢語教師要好。原因就在於他們在教學中比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心理,更了解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比我們更善於進行對比教育,會更好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漢語。
第三,世界各國能閱讀中文書刊報紙、能上中文網站瀏覽的人越來越多,能在各個國家具有本科學歷的國民中佔有一定的比例。那比例該是多少,是5%,還是10%,還是15%?可以進一步探究。
上述三個標誌,需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漢語教學並進行辛勤的耕耘,才能實現。漢語教學的核心教學任務是「想方設法幫助外國漢語學習者儘快掌握好漢語,特別是漢語書面語」。為什麼要強調漢語書面語?趙金銘說過,如果一個外國學生只學說的漢語、聽的漢語,不學漢字,不掌握漢語書面語,他只是一個會說漢語的文盲。李宇明說得更深刻,他說漢語教學中如果不能讓學生掌握漢字、學書面語,這樣的學生最終可能會放棄漢語。沒錯,一個外國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學漢語書面語是根本辦不到的。只有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人真正學習並掌握了漢語,特別是掌握了漢語書面語,我們才能說漢語在國際上真正擁有了話語權。
語言和諧相處的澳門
程祥徽(澳門大學)
澳門是著名的賭城,文雅一點說,這是一座博彩城、娛樂城、文化城。這座城市特別講究用語的吉祥與和諧。賭城大街上找不到「賭場」的字樣,只能看到「娛樂場」「博彩公司」。36年前我由香港來澳門東亞大學教書,過海關時官員問我到澳門來幹什麼?回答「教書」。官員說「別教我!」。我問這是什麼意思?朋友告訴我:「書諧輸,他不要你教他輸,要教他贏。」後來我還發覺,澳門沒有「通書」(日曆、黃曆、皇曆、月份牌),只有「通勝」,意思當然是只能勝不能輸。在大街上廣告不說「空屋」,只說「吉屋」,因為粵語「空」「凶」同音。誰會拿錢去買個或租個「凶屋」?說到與吉祥相關聯的新詞,澳門近年出現了「發財巴」:娛樂公司到機場、碼頭接送外來遊客的汽車。詞義當然是接客人們來贏錢發財。與這個發財巴相對應的有一個反義詞「殭屍車」,指隨意停泊在停車場的私家車,不知道車主是何人,好像殭屍一樣無法搬走。
澳門漢語經歷了近五個世紀的嚴峻考驗,至今已開始平穩和諧地生存與發展。澳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運用的語言屬於漢語粵方言。1553年葡萄牙人帶來了完全不同語系的葡萄牙語,1849年之後葡萄牙人仿效英國佔領香港而正式佔領澳門,葡萄牙語對澳門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1751年,印光任、張汝霖編著了一部《澳門紀略》,書中附錄了一份將近四百個常用詞的中葡對應詞表。但是即使葡萄牙把澳門當作是它的領地,派兵派將統治澳門,澳門的語言還是以漢語為主;不像巴西,巴西的官方語文是葡文。1992年前,澳門法定的官方語言只有葡語,連郵電局擺放的電報表格也只有葡文而無中文,但仍然改變不了中文在民間的地位(可笑的是,追討稅收的文件有中文譯本)。數百年來,生活在澳門土地上的葡中兩國人民共同生活,甚至聯姻通婚,形成一個名叫「土生葡人」(Macanese)或「澳門土生」的族群。在語言上,這個族群使用的葡語和漢語都摻和了雙方語言的成分,而且還產生了一種綜合中葡兩種語言成分的「土生葡語」(lingualdeMacau、dialectomacaease、macaista、crioulodeMacau等)。在土生語言中,請假叫「攞(拿)人情」,領取放假的表格叫「攞人情紙」,請假條是「人情紙」,放大假說成「行人情」。
語言融合現象在澳門處處可見,例證可參閱黃翊著《澳門語言研究》。今天的澳門,語言氣氛十分和諧。俗稱賭場的娛樂公司通行普通話,賭場內所有中文廣告和招牌幾乎用的都是標準的簡化漢字,倒是借用賭場臨時舉辦的一些商業活動和文化活動出現繁體字。2013年金秋季節,澳門語言學會邀集中國各地以及海外學者舉辦「兩岸漢字使用情況學術研討會」,會議橫幅用繁簡兩體書寫,研討會文件和出席者提交的論文也是按提交的字體排版,編成《繁簡併用相映成輝》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十分貼切地反映了繁簡漢字和諧相處的局面。
談談海內外華人社會的外來詞
游汝傑(復旦大學)
漢語及其方言傳播到海外由來已久,近年來由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一歷史進程大大加快了。特別是國際漢語教學蓬勃發展,包括興辦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也使漢語國際化如虎添翼。與此同時研究漢語的視野也應更加開闊。長期以來,對於「現代漢語」研究,許多學者的眼光,僅僅局限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例如中國大陸高等學校中文系所使用的各種《現代漢語》教材,幾乎都只是相當於普通話教材,其內容不包括漢語方言和海外漢語及其方言,或者甚少涉及。從國際的觀點來看,當代漢語應包括海內外各地的漢語及其方言,研究的視野也應擴大到全球各地的漢語及其方言,特別要加強海外漢語及其方言的本體研究和使用研究。最近出版的《全球華語大詞典》是漢語全球觀的重要研究成果。以下僅就海內外華人社會使用的外來詞,淺談一得之見。
在海內外不同的華人社區產生和使用的外來詞,不甚相同。例如:
中國香港粵語來源的外來詞:曲奇(cookie)、克力架(cracker)、嗜喱(jelly)、威士忌(whisky)、麥當勞(McDonald』s)、茄喱啡(carefree,臨時演員、跑龍套)、基民(gay,同性戀者)、的士(taxi)。
上海話來源的外來詞:銷品茂(shoppingmall,大型商場)、阿詐里(源自日語,騙子)、牛軋糖(法語nougat,一種花生糖)、品客(pringles,薯片,一種休閑食品)、慕斯(法語mousse,奶油狀西式甜點)、桑車(Santana,桑塔納轎車簡稱)。
中國台灣來源的外來詞:阿莎力(說話、做事爽快利落,源自日語)、麻吉(事情順利,友好、相配、有默契,親密朋友,源自英語match,由日本外來詞轉駁台灣)、卡哇伊(可愛,源自日語)、駭客(黑客,源自英語hacker)。
北美華語來源的外來詞:洗籠(laundry,洗衣店)、康斗(condo,共有公寓)、柏文(apartment,公寓)、摩鐵(motel,汽車旅館)、布菲(buffet,自助餐)。
有的外來詞中國大陸已廢棄,但在海外華人社區至今仍使用。例如:杯葛(boycott,抵制)、燕梳(insurance,保險)、開麥拉(camera,照相機)、平果(bingo,對號獲獎)、麥薩琪/馬殺雞(massage,按摩)、恩哥爾/安哥(法語encore,再來一個)、阿拉卡(法語alacarte,定菜)。
外來詞最初往往見於媒體,各地華人社區自有不同的譯名。始生階段同名多譯是普遍現象。也就是說外來詞始生階段有多元化傾向。例如e-mail最初在各地的表達多達七種,即伊妹兒、伊眉兒、伊媚兒、電子郵箱、電子郵件、電郵、e-mail。各種說法在實際使用中互相競爭,最後會由其中一種取勝,或者兩種或兩種以上長期並存。
其實外來詞的地域競爭在改革開放之前已經開始,有的外來詞在上海的寫法與在廣州或香港不同,例如sofa、salad、chocolate、sandwich,上海的寫法分別是沙發、色拉、巧克力、三明治,香港或廣州的寫法是梳發、沙律、朱古力、三文治。普通話或現代漢語書面語採用的是上海的寫法。
但是當代漢語新生的外來詞大多來自香港,粵語譯法漸占強勢地位。例如:芝士(cheese,乳酪)、波普(popular,流行的)、布林(plum,杏子)、巴扎(bazaar,市場)、波(ball,球、乳房)。源於20世紀50年代後,英語競爭力在上海大為減弱,與之相應,外來詞也大多漸漸廢棄不用。例如:蘭絲紗(lace,蕾絲)、派哀浦(pipe,煙斗)、里報單(report,報告)、配生(percent,百分比)。
海內外華人社會使用的外來詞在始生階段有多元化傾向,然後進入互相競爭階段,最後許多外來詞又有融合趨勢。例如:上述e-mail的7種說法互相競爭的結果,是「電郵」和「電子郵件」取得明顯的優勢,它們在各地的出現頻率逐年提高。將來的發展趨勢有可能是雙音節的「電郵」最常用。
我們曾調查30個外來詞在海內外華人社區的使用情況,結果表明,在美國華人社會,大陸的外來詞形式與港台來源的外來詞形式相比較,具有強勢地位。也就是說當代美國華人社會更多採用中國大陸的外來詞形式,比如:迪斯科、摩托車、賓士、博客、高爾夫等。美國的當選總統Donald Trump目前有兩個譯名:川普和特朗普。美國華人社會常用「川普」,中國大陸常用「特朗普」。這兩個譯名正在競爭中,結果為何,我們拭目以待。
語文歷時與進化退化——論語文新舊運用的問題
許長謨(台灣文藻外語大學)
語文的「歷時性」(Diachronics)是中性的概念。以歷史語言學而言,古典與現代一脈而來,即使進入現代語言時代,許多的音韻、詞語、詞構句式、語義常是延續古代,難以切割。當今海峽兩岸政治人物常喜歡援古證今,相互祝福、表意或警告。若運用得宜,既得風雅之贊,又能產生舊義新喻之妙,這是好事。但也需尊重古今語言結構之差異,否則畫虎類犬,也可能騎虎難下。
最近有兩件事反映了中國台灣古語今用的窘迫。2016年9月,當局於教師節祭孔時,在島上創建最早的台南孔廟贈掛匾額:題詞是「德牟道昌」。前詞「德牟」是曲阜孔廟「德牟天地」(也是《四書》)的摘用;然而「牟」字是「與……平齊」之義,後需接有賓語,所以此詞的語義不全,無法與「道昌」並列。2017年新年前夕,有關方面又摘選中國台灣詩人賴和(1894—1943)的詩句,做了「自自冉冉,歡喜新春」春聯贈予民眾。這八個字不合「(春)聯」定義。若寬稱之為「吉祥話」無妨,但其中「冉冉」一詞爭惹了批評與非議。許多人強辯「自自冉冉」之使用無誤,又強用書法慣性、方言、構詞創意、風格等主觀臆測為說項,實在是毫無意義的辯解。其間不僅請出詩人孫輩說了些沒依據的話,官方更有人提議收錄進詞典中,真令人氣結。賴和所寫的是一首押「詩韻上平十一真」(身、春、人、真、親五字)詩,屬仄起格首句押韻正格的「七言律詩」,原手稿原句是:
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
平生得意知何事,一世無憂能幾人?
閑陋幸無名士氣,痴愷(?)還有少兒真;
近來一事堪倚說,曾許無邪一女親。
其中幾個字書法難定,但每句絕對須遵守平仄、押韻、對仗等詩律的必要條件。在此我們不是要以古律今,只是強調:既然使用文獻,就該尊重原有語文之結構。
這類藝文風波,反映的是當代人古典語文素養之不足。兩年前游南京秦淮河夫子廟,此地本該是最足以代表中國文風之地,然隨意觀賞,見幾處楹聯文病不少,如:「且領略」竟可對「莫辜負」,「古今中外君民」對「詩書易禮春秋」等,雖詞構句式可允,但平仄不對,就是詩弊。若在他處見及,也就罷了;但當時身處六朝之勝景,感慨也如今日。
多語——海外華人語言生活的現實及挑戰
李 嵬(英國倫敦大學)
有人說: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一定有華裔。在歐洲,平均每兩千人左右的地區就會有一家華人開的餐館或商店。中國在過去幾個世紀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移民提供者。說漢語的移民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都存在。然而,華裔移民的歷史背景、原因和動機非常不同,所處的新環境、日常生活方式、家庭結構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是非常多樣化的。而最重要的是,不同的語言背景、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是海外華人社團面臨的現實和最大的挑戰。
華人移民海外最初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侶,其中絲綢之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明朝(1368—1644年)和19世紀初期出現了多次海外移民潮,不僅商人到境外旅行和定居,普通工人也被吸引到東南亞等地找工作賺錢。然而,真正全球性的華裔移民只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大規模移徙到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澳洲,填補了那裡取消奴隸制後和資源開發所需的勞工短缺。20世紀海外移民仍在繼續,並出現「二次遷移」現象,即從東南亞等地遷移到世界其他地區,持續到今天仍源源不斷。
語言對海外華人來說是個極其重要但又錯綜複雜的問題。儘管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很強,從中國不同地方出去的華人和他們的後代更多的以說方言為主。加上生存的需要,他們多多少少學會了一些當地的語言。雙語,甚至多語,漸漸成為海外華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從民國後期以來,海外華人也逐漸對共有民族統一通用語有所意識,通過華文學校推廣國語和普通話。雙語,甚至多語使用,在移居海外的移民中並不少見。目前移居全球各地的華人、華裔總數具體有多少無人可知。從各國人口普查數字中估計,可能有3000萬,甚至到5000萬。這一估計不包括有中國血統的混血人。總體上講,複雜性多語模式(polyglossia)已成為海外華人社團的一大特點:
其中漢語方言對海外華人社團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凝聚力。而對語言傳承來說,同鄉會、華文學校、華文媒體已成為海外華人社團的三大支柱。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外華人家庭中有的已有在當地出生的第四五代人了。他們還能不能習得並使用漢語,使用哪種漢語,是方言還是通用語,會不會讀寫漢字,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等,已成為對海外華人語言生活中的一大問題。很多人將漢字讀寫能力看作「作為中國人」的關鍵因素,這對如何幫助當地出生的華裔習得及保持漢字讀寫能力是極大的挑戰。
海外華人極少試圖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他們自己的社區之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儘力學習當地語言,並傾向於讓他們的孩子以學好當地語言為主,保持家庭語言為輔。再加上華裔家庭居住相對分散而導致說漢語兒童之間溝通機會較少,及沒有宗教約束等原因,海外華人社團從漢語到當地語言的轉換相對其他移民社團來說發展過程極快。不少家庭中,父母是移民,但孩子一代已以使用當地語言為主。這對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海外華人社團的民族認同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還有待系統全面地觀察及研究。2016年我編寫的《全球華裔移民社團的多語現象》一書對包括歐美、亞太、中東及非洲等地華人社團的語言生活現狀做了綜述,旨在為海外華人語言生活研究拋磚引玉。
《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第1期目錄
征訂啟事
《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征訂工作已經開始,歡迎各界人士及單位訂閱。全年6期114元(微店另收12元快遞費)。
訂閱方式:
1.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82-104
推薦閱讀:
※華人在美國生孩子注意事項
※印尼的華人
※美國華人人口近430萬 文化較高英語偏差
※喜訊!中國對澳華人開放5年往返簽證!還有部分城市開通144小時過境免簽!這下澳洲護照真成了最好用的護...
※家裡太亂的風水影響_財運風水_華人開運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