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 兩岸媒體人忍看端傳媒的「小時代」
6號,端傳媒裁員,還來不及細想究竟要怎麼寫的時候,瀘州學生墜亡的真相沒有搞清朝鮮就又發射了導彈,蔣麗雲在思考滅鼠大計之時習近平已然到了美國,旋即特朗普更向敘利亞發射了59枚導彈,不知道當地那膚色鐵青面色微紅的中毒小童在醫院怎樣了。
在香港寫端傳媒,就似乎在第一時間抽水,也就是第一時間從人群中竄出來撿人血饅頭的那一個,是落井下石還是兔死狐悲並不重要,畢竟端因為資金問題而苦苦支撐的消息早就不脛而走,即使這樣這個「意料之中」的消息依然在兩岸三地的媒體人中產生了不小的觸動。
端在台灣媒體圈的認同程度是可見的,在端的裁員消息曝出當天,台灣媒體界和知識界間的討論絕對不亞於香港。台灣的資深媒體人楊泰興在Facebook上對端不吝讚美:「端是目前華人傳媒圈最優秀的數位傳媒,沒有之一,而是唯一。特別是他宏觀視角,涵蓋了至華人所有的方方面面。而台灣學者管中翔同樣有感於端能夠成功的把兩岸三地議題串聯起來報道,並引起各方的共鳴。
無論是楊還是管,二人都不約而同對台灣媒體的現狀表示出擔憂和反思:楊興泰稱在目前台灣網路媒體商業壓力大的情況下,「標題黨」變得相當普遍;而其版面中又充斥大量原創性低的「網紅文章」。對管中翔來說,就是「對公共事務無能」。而端在議題挖掘的原創性上則是令台灣讀者津津樂道的,楊興泰甚至直言成立短短2兩年的端,已經「幹掉」不少台灣在地的網路媒體,其在台灣的認受程度可見一斑。
「挺可惜的呀,這麼優秀的華文媒體。」內地獨立調查記者劉虎似乎一向都對業內同行的事情惜字如金。簡單給我留下這樣一句話就匆匆轉去微信記者群中爆料了。至今仍是媒體人,獨自撐起數千內地媒體從業者聯繫網路的他,曾因實名舉報被羈押三百餘天終重獲自由,在香港媒體吉光片羽的關注之後,他的故事因為端的一篇長篇報道為港台讀者所熟知。
當時訪問他的人,是端首席記者的文濤,他在自己的微博上上傳了一張自己在端任職時的名片,並尋回了自己早前在社交媒體上關於端的隻言片語。他稱端是他服務數十家媒體中職業感最強的,他說太過完美的人生只能是童話,更疑似是借用了曾俊華敗選所引用的名句「那些美好的仗我們一起打過了」。
他曾經感慨,好幾位前同事不約而同把此端當成了各自傳媒生涯的終點「賈葭做起了『早發早移(民)』的生意,阿登投身國際教育,我賣起了泡椒鳳爪,而二十齣頭的鄒思聰則離港進京,開了一間重慶火鍋店。」
敬告香港新聞界: 請收起你們可笑的螳臂,不要辜負這個偉大時代,不要做徒勞無功的抵抗。——文濤
文濤兩條關於媒體的發帖之後,他推廣了自己雞爪小店的新產品:泡椒魷魚。
被文濤所提及的前同事賈葭,在去年的此時因被內地羈押而被港人所知道的媒體人,到現在也在踐行他「早發財早移民」的口號專心做著高端移民生意。賈葭如今專心在深圳做生意,甚少來港,他在微信所開設「賈葭的雙城記」的評論更新也停留在了2015年,反倒是只談風月的移民營銷號「西洋參考」幾乎是日日更新。近兩天朋友圈關注的是一篇紀念五年前去世的方勵之的文章,若不是主動向賈葭聯繫詢問,他也未必會提起關於端的隻言片語,我從他「早發早移民」的生意人工作中他只想談經營策略的問題。現在的賈葭對於數據相當敏感,他的每一個論點都向我信手拈來幾個數據。首要問題是,在香港這個百萬級人口基數的城市,以90多人的團隊做新聞類的App到底有沒有可能盈利;其次在手機閱讀泛濫的時代,每日大量的評論和閱讀是否真的能夠令讀者耐心讀完;而作為嚴肅媒體投入和產出明顯不成正比的情況下,如此的大手筆在如今的內地看來可謂「極度不可思議」。
非理性市場內非理性投資下誕生的優秀媒體
這是個失靈的資訊體系,好新聞無法得到適當獎勵與回收,新聞媒體被當作公益事業、記者被視為免費部落客;另一方面,成本低廉的捏造新聞或複製新聞,擁有同樣單價的廣告回報,以及更高的點閱。
——台灣媒體人黃哲斌
「資金鏈斷裂」——經濟問題似乎成為了端的唯一問題,鋪天蓋地的討論也幾乎全都集中在網路媒體的盈利模式上,然而又為何只想借主場新聞「做一盤生意」的蔡東豪,竟會說出「我恐懼」三個字呢?端的裁員當然不能就單純的市場問題而一言以蔽之,當然還有若即若離的政治幽靈。
雖然我們都默認接受,但是中國的資訊封鎖卻正正是一個最明顯、最老生常談又是最滑稽的問題,一個關照華人的華文媒體卻難以參與中國內地市場,在內地微信公眾號分分鐘閱讀量100000+的情況之下,端文章的傳播卻只能通過長圖片的形式私下流傳。
很多人都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即端一開始並沒有太強調營銷策略以及相關線下服務和活動,究竟考量如何。我們並不清楚端在成立之時的考量,是為了以質量吸引廣告,或更進一步吸引投資者,甚至說投資者真的是不計成本一腔熱血呢?若是第一個考量,讀者不妨在新聞質量和流量的基礎上分別對比一下明報和蘋果的廣告商層次,實際上在媒體業內有個簡單的公式,也就是新聞質量與廣告商層次稱正比,而流量則與廣告商投放意願成正比——當然政治立場同樣也在考量之內。而在香港,資本對媒體的政治投機成為風潮的情況下,香港的親建制媒體尚且左支右絀難以維持,如王征一般將亞視「玩殘」的珠玉在前,更遑論端。令媒體人無奈的是,媒體無法不是一盤生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近半年中看到端在不斷售賣文創用品並搞起旅遊團。可香港這個市場早已非傳統資本主義市場,一個媒體令投資者卻步,顯然並非一盤「理性生意」。
大中華膠?
台灣的楊泰興說了句「不怕得罪人」的話,他認為端傳媒兩年來最弱的報道還是台灣部分,雖然可能有在地者「厚遠薄近」的問題,但是這種說法卻在對岸的香港找到了一個有趣的呼應。Facebook上一位Alastair Smith的網友反倒是「比較欣賞端的中台、國際報導,能做到tell me something i don`t already know,反而香港報道一直令我失望,無新觀點切入點,阿媽系女人。」
楊興泰在評價端台灣報道的時候,引用了一個香港辭彙「有點左膠」,在報道上仍覺熱血、略欠持平,反觀端的國際文章則比較持平。不過管中翔則相當讚賞能有這樣一家媒體將兩岸三地的抗爭做比較和對話作為可能性來加以書寫。的確,無論是政治抗爭、人權報道還是人性故事,都是能夠引發兩岸三地讀者情感牽引的編輯策略;而在港台媒體不是「大國崛起」就是「陰暗驚奇」的二元對立之中,端的的確確補充兩岸三地主流媒體在報道上的不足之處。
在給兩岸三地的讀者相互間知識和信息的補充的背景之下卻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況,「大中華視野」媒體導向的觀點、市場與盈利模式,似乎並沒有被更深入討論。實際上,在如今兩岸三地族群利益、意識形態與文化差異巨大的背景之下,「華人」或者「華文」究竟算不算是個市場?端是立足香港做面向華人的媒體,而這個全球華人的概念存在嗎?賈葭就直言這是個偽命題,他認為在所謂「同文同種」的大中華意識形態之下各個族群價值觀的不同是難以彌合的,而隨著經濟和政治原因的操作下,必然會出現變形,例子就是每天「祝福全球華人平安、喜樂」的鳳凰衛視,箇中原因自不必多說。然而也有人認為亞洲周刊其實也算穩定了自身的定位和運作邏輯,未必不是一個好例子。
另外一個令港台媒體人感到特別的是,端在國際問題上的處理,也就是在國際新聞中總會有當地華人視角的報道呈現,楊興泰便認為這種處理在台灣媒體中是相對少見的。實際上這對於一直被詬病缺乏國際視野的香港來說,也是一樣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資本問題,另一方面更是視野問題。而端便能藉助強大的華人報道網路講述與新華社這類中國官媒儼然不同的華人故事。
「原罪」
「如何讓台灣人相信大陸人(海歸老闆、港漂主編)在香港辦的媒體?」——賈葭
和香港01一樣,端的神秘「紅色資本」一直被港台所警惕;和本文記者一樣,端的編輯記者中也有著大量「港漂」,這兩大「原罪」可以說一直是縈繞在此類港媒中的「原罪」,更令讀者極大的不安全感中進行閱讀。然而即便如此,兩年間端依然在讀者中取得了極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而更重要的是,在一個結構上可謂不理性的投資的基礎上投入一個不理性的市場,卻逆水行舟,出現了能夠證明的華人有能力做出好的新聞網路媒體,更在專業主義和理想主義(非中國崛起因素影響下)的運作之下,成為有潛質影響全球話語體系的媒體,端做到了,過去的兩年是屬於端的小時代,而這個時代則遠未完結。
推薦閱讀:
※從半小時暴跌91%的恆發洋參 看港股膿瘡一樣的「出千文化」和「綁票文化」
※有多少人想養一隻橘貓?小時候萌炸,長大後大臉盤子快流下來了…
※譯言網 | 衛報圖說24小時(2010
※我為什麼不看小時代
※小偷入室行竊後在屋內睡1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