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之《戰國七雄》(李山主講)筆記(下)
敬告:本人發布的文字為自己聽百家的筆記,未必全面準確,而且謝絕全文轉發用於商業用途,由此引發的侵權行為轉發者自己負責!
戰國七雄(十四)蘇秦傾齊?2012年8月13日
(齊國的滅國,可以說是戰國歷史上的一個極端案例。齊國的滅國,可以說是戰國歷史上的一個極端案例。齊是一個老牌諸侯國家,進入戰國,政權易姓,經過齊威王之治,再度成為東方經濟富庶、人口眾多、文化先進的泱泱大國,是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然而齊威王打造的強盛國家,最終卻敗壞在一個叫蘇秦的說客手中。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蘇秦到底做了什麼呢?為什麼會導致齊國的衰敗呢?)蘇秦的真假,假的是《戰國策》的《秦策》中的故事,寫蘇秦用連橫來遊說秦惠公。可是,秦惠公剛殺過商鞅,結果,蘇秦的主張,他不感興趣,蘇秦在秦耗了許多年。蘇秦回家了,綁腿也斷了,自己擔著書囊,狀有愧色。這時,妻子在織布機上,根本不下來理他,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說話。這個細節,描寫的一大幫人,都是勢利眼。蘇秦說喟嘆,這都是我的過錯呀。然後乃夜發書,發奮要再來。結果拿出來《太公陰符經》研究揣摩,研究揣摩之術,晚上人家睡覺了,他打瞌睡,他用錐子扎自己。不能取富貴,還有臉睡覺?錐刺股,寫的就是他。這是他的勵志,也看得出可怕的一面。結果,幾年後,心得變了。於是再次出山,遊說東方六國,掛了六國相印,一次從燕去楚國,轉道回了老家,洛陽。他平是平民出身,這次回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子匍匐前進見小叔子。蘇秦問嫂子,你為什麼前倨後恭?嫂子說,是因為小叔子有權有錢呀。這是實話。蘇秦感嘆,「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盍可忽乎哉?」這深全小說家的筆法。這是小說家手中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史書也講,蘇秦有嫂子,就有哥哥,兄弟幾個都是策士。蘇代與蘇厲也出現過。其實要考證。
(在小說家的筆下,蘇秦被刻畫成一個成功人士,身掛六國相印,輕鬆遊走於列國之間。但是這時假蘇秦,事實上,歷史上的蘇秦剛出道時,也屢屢碰壁,在他不得志的時候,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於是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在蘇秦與燕昭王的謀劃中,齊國就被他們盯上了,那麼,蘇秦到底做了什麼呢?)蘇秦到燕國後,猜透了燕昭王的心思,就是要報仇。蘇秦就是要幫他完成這個心愿。蘇秦說了道理,烏獲這樣的猛士老了也得被人攙著。這是燕國報仇的基本策略,讓強齊變成七老八十的烏獲。這是他定的計策,要把齊導向深淵。這就引出他去齊國做卧底。他對這些局勢非常了解。蘇秦寫給燕昭王的信是:「臣循用於齊,大可以使齊毋謀燕……」我這次被派去齊,大我們可以使齊國不會老算計我們,其次要完成把齊與趙關係弄糟,以便大事。這信次才是要害,要讓齊去伐宋。佔了宋,天下諸侯就不幹了,齊就陷入眾矢之的的境地。這早有成算。於是,蘇秦來到了齊國,為齊國服務。這並不順,第一次在前300年左右,齊閔王在位,燕王進攻齊國,失敗,蘇秦沒辦法回到燕國。燕王又派蘇秦去齊國。蘇秦叮囑燕王要耐得住。蘇秦出發前,講一個故事,希望燕王信任自己。這次燕國對齊送了許多東西。這時,齊國內政也發生了些變化。田文執政。跟秦比較堅定。第二次蘇秦來時,田文被趕跑了,主導外交的是齊閔王自己。他想與趙發展關係。趙國這時趙武靈王改革見效了。齊閔王有一套陰謀。
(蘇秦與燕昭王密謀,就是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耗其國力。但是在蘇秦第一次出使齊國的過程中,以失敗告終,那麼第二次出使齊國,他們的陰謀會實現嗎?)蘇秦第二次入齊,秦國是秦昭王在位,秦國在秦惠王時期時就稱王了。隨後,秦昭王覺得當王不得勁兒,想稱帝。讓齊也同時稱帝。拉著齊國走。這事,正好蘇秦來到齊國。正發生這事。齊閔王問蘇秦態度。蘇秦說,稱帝是被動的。要稱了帝,王的心思就難以實現了。怎麼辦?緩點。讓他自己先稱。等等,看天下不反他,再稱。蘇秦還講,你稱帝,天下真正尊重的是秦還是齊?如果是秦,不如不稱帝,免得讓天下人憎恨。這沒讓他稱帝。齊閔王知道齊與秦的關係,秦的強大,自己次要。他有自己的意圖。這樣,結果得罪了秦。秦與齊的關係不好了。蘇秦就聯合趙國,李兌。趙國跟齊國在阿舉行會盟。燕昭王就有點疑惑了。現在蘇秦竟然出面聯合了趙與齊。蘇秦就寫信給燕昭王。第一次伐宋就這樣爆發了。搶奪了一些土地,諸侯都警覺了。齊一看不好,就收兵了。秦國不高興了,就開始施加壓力,要撤李兌的職務。李兌就要聯合五國同盟。就是三晉燕齊。燕昭王同意了。齊閔王更同意。共同對付秦國,齊覺得正好可以伐宋了。這時蘇秦做了不少工作。結果齊二次伐宋。當五國聯盟準備與秦戰爭時,發現齊要伐宋,立即轉而伐齊。這時秦不是大家的敵人了,秦派了將軍幫著去伐齊了。
(為了促使齊國伐宋,蘇秦不停地奔走於燕、齊、秦、趙等國之間,甚至蘇秦還想出辦法,說服其他五國合縱攻秦,免得耽誤齊王的伐宋大業。根據史書的記載,為了使齊國更好地攻打宋國,蘇秦還說服燕昭王派兵支持齊閔王伐宋。但是,齊國伐宋還是沒有成功,那麼蘇秦還會想出什麼招數來呢?)齊閔王與蘇秦都不死心。蘇秦就想了招數。來到趙國,找到李兌,說您執政多年,上了歲數,要考慮後果了。現在齊打宋,還有用意,讓出一塊讓您養老。這是蘇秦的招數。結果從李兌這兒做工作,李兌服了。齊閔王再次打宋,這次得了手。宋國的情況是,李兌變了節,宋的政治也實在不像話。宋康王覺得自己搞得不錯,前286年宋國,麻雀窩中飛出鷹,有人說是好事,意味著小國要稱霸。結果宋康王更覺得是霸主,開始改革,射天打地。然後還讓萬民喊萬歲。結果齊國一看到這些,伐宋,宋康王居然殺了探子。齊國打到宋國,滅了宋。當齊國做這些時,五國同盟起來了,秦派了軍隊,楚也派了軍隊,打著幫齊國的句號,尤其是燕,派了樂毅,兵分幾路進入齊國。幾天打下了齊,只一兩處沒打下來,齊國淪陷了。齊閔王跑到衛國,還擺譜,再跑到自己國內,一個強盛的國家二十幾內從鼎盛滅掉了。
戰國七雄(十五)田單復國?2012年8月14日
(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報齊國的殺父之仇,一心想報復齊國,於是招賢養士,蘇秦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燕昭王做為卧底派往齊國。在出使齊國中,蘇秦和燕昭王陰謀得逞,把齊國引向了一個眾矢之的的位置上。出現了五國同時打擊齊國的這個局面。齊國一時之間亡國了。那麼在燕昭王謀劃齊國的過程中,和蘇秦並行的還有一條明線,那就是大將樂毅,如果沒有樂毅的攻城略地,齊國的滅亡沒有那麼迅速,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年燕王招到蘇秦,完成了任務。齊閔王殺了蘇秦。樂毅撤軍。燕國就是要報仇,樂毅循齊,有政治眼光,軍紀非常好。但是,當打到臨淄時,侵略的本性出來了。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非常高興,親自勞軍。這時,樂毅的做法與齊宣王沒兩樣。性質就變了。可是有兩處沒拿下一是莒一是即墨。這兩處守得堅固沒拿下來。樂毅想收拾這兒。燕昭王這時卻死了。古代講君主要長生久視,燕昭王這樣的王,支持是樂毅做事的前提,他一死,麻煩就來了。惠王上台,做太子時與樂毅關係不好。到惠王一上台,齊國人就知道了這個消息。齊國用反間計,給惠王消息,這麼幾年了,樂毅把齊的州郡攻下,只剩下兩處,是有原因的,他想長期待著,想稱王。齊國人倒歡迎他長期住下來。惠王本來有看法,一聽,二話不說,派騎劫臨時換將,把樂毅兵權奪了。樂毅一看不好,走了,到了趙國。趙國歡迎,封賞,為望諸君。本來,樂毅就沒有作為了。不過,出走前,留下一篇文章。使得他這人在戰國時期作為武將顯出了一種儒雅氣息。過去常選這篇文章。諸葛亮的《出師表》,跟樂毅的文章像。這時,燕惠王意識到騎劫不行,寫信給樂毅。樂毅回信,說了當年的定計。感嘆。樂毅留下的話,君子交惡不出惡聲。這封信,使樂毅在歷史上增色不少。
(樂毅可以說是燕昭王安排得重要的一枚棋子,在他的帶領下,燕國軍隊攻克齊國72座城,直入齊國的都城臨淄。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燕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國人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那麼從齊國角度來說,莒和即墨這兩座城為什麼如此堅硬?這兩座城裡的人們做了什麼呢?)事情往後發展,樂毅一撤,形勢急轉直下。後來人們也研究,如果不換也好不了多少。他們變成了侵略。燕國出這事,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了。但是,事情沒這樣發展,燕國軍隊潰敗了。阻力來自齊國的愛國熱情與齊國的奇特的人。齊國的這種國民表現,樂毅知道齊國有賢人王(蟲蜀)。下了命令,要加以保護。樂毅還親自找到他,希望合作。他說,忠臣不侍二主。斷然拒絕了樂毅。上吊自殺了。同時,歷史上記載,一個十幾歲小孩王孫賈(齊閔王被楚來的將軍淖齒殺了)的母親說,現在的王出去了不回,做家人的就不去想嗎?用這樣的話來激勵王孫賈。王孫賈就在鬧市上喊,跟我去找淖齒殺掉。這事淖齒沒有想到。這時,齊國式的英雄田單出現了。田單是宗室,與齊宣王他們一姓,有才幹。市掾的小官。古代商業活動最卑賤。他做的就是這種管理的小官。亂世時,他的才幹就顯示出來了。他跑到安平,又要逃跑到即墨去。坐大車走,田單告誡把車上的長尖鋸掉,田單往外撤時,比別的輕便,撤掉了。這個小族群就保存了下來,到了即墨。當時守城的大夫後來也死了,人們推舉田單來做。田單上台了。
上了台後,組織民眾做戰備工作,還有奇特的事,吃飯時,總要在庭院中祭祖,灑食品,引得鳥落下來。大家不明白怎麼回事。田單對公眾說,每天有神來教誨我。我們要找,神隱藏在城市中。找一個替身來敬貢,借他的嘴來發布神諭。田單匿智,藉助這些來發布消息。比如假託神意,要是割掉城外的百姓的鼻子,我們准怕他們進攻。最怕燕國部隊駐紮在城外的祖墳里。燕國人一聽,騎劫真這樣做,果然,燕國部隊開到齊祖墳去,惹惱了齊國百姓。整個齊國人心聚集起來了。田單發現這些,與戰士們一起身先士卒,把妻妾編進軍隊里。百姓擁護他。田單約好某天要投降,燕國一看,準備受降了。
(為了使齊人痛恨燕軍,並抱定必死的決心,田單想出各種辦法,激起即墨軍民。根據史書記載,為了鬆懈燕軍的戒心,他還故意派老弱婦孺上城防守,並收集即墨城中的金銀珠寶,派人送給燕軍,表示即將獻城投降。那麼這在一切的背後,田單的受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受降如受敵,整個軍事戒備就像是對面打來。燕國人要受降,田單用火牛陣。牛身上划上顏色,紮上彩還,牛角上綁上刀,日期到了,田單讓兵站在牛後面,敲盆,點燃尾巴,沖入燕軍中,把燕軍沖得七零八落。部隊潰散。田單馬上把國土推回到燕的地界。田單在君主已死時用民心,用自己的智術,把燕國的部隊轟了出去。齊閔王的兒子法章找到了。立了起來,就是齊襄王。不久,兒子成了齊王建。沒有謚號,因為他是最後一朝。四十多年沒大事。是秦國沒騰出手來治他。齊國從齊威王到齊宣王發達的國家,到了齊閔王錯誤的路線下轟然倒下,歷史不再給他機會。秦統一天下有自己的原因還有東方強國沒走好路的原因。
戰國七雄(十六)胡服騎射?2012年8月15日
(戰國時期,趙國的歷史上,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此人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他立足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軍事強國。但是與此同時,在他執政後期,他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優柔寡斷,感情用事,致使自己餓死沙丘。一代雄主就這樣草草收場,給後人留下無限感慨。)齊國由盛轉衰時,趙武靈王也在改革,這是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中的靈字是謚號,「靈」指什麼呢?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事曰靈;死見鬼能曰靈;不勤成名曰靈。趙武靈王合乎前三種情況。死後趙國強大,導致了一場混亂,但是趙國沒有因此受傷,也靠鬼神,借著一些鬼神來說事,好做夢等。這是他的特點。所以得到了「靈」的謚號。他即位時年歲小,父親稱王了,當時他年紀小,肥義來輔佐他,設博文師司過若干年。帝王教育下的工夫不錯。過了一段,能親自聽政了,效果不錯,尊敬老人,加俸祿。是好帝王的苗子。做王正處在大的歷史是戰國中期的早段。正趕上合縱連橫時,尤其是五國攻秦,這是他即位十幾年時的事。五國相王,小圈子互相稱王,抵制秦。五國攻秦在趙武靈王在位八年時,秦國是秦惠王,有一種理念,連雞不能跳上過夜的橫木。雖然表面五國相王,但是什麼事也做不成。這點趙武靈王也看得清。趙武靈王說稱王得有實力,不要在國內叫我王,叫君就行了。這是早年的靈,聰明。果然五國攻秦最後只韓趙魏出兵,只有韓與趙實在地打。結果敗了。秦反攻,打了修魚之戰。把韓趙打得慘敗。這是他早年感受的情形。沒有實力不行。後來胡服騎射與此有關。所以這之後,他發奮圖強。怎麼辦?要改革,在內政上有所作為。同時,要想使趙國在七雄中佔上風,先得消滅心腹之患。那就是中山國。
(中山國原為白狄族,是屬於當時的一個邊地人群,在今天河北石家莊以北到保定以南。趙武靈王即位前,趙國的國勢很弱,往往無力抗擊二、三等的小國,諸如中山國的侵擾。中山國正好處在趙國的中央地帶,全境只有東北角一小塊與燕國接壤,其餘皆為趙國所包。趙國是一個北為游牧文明、南為農耕文明的國家,本來就存在嚴重的分裂趨勢,因此,中山國成了趙國的心腹大患。)趙武靈王的志向一直都在。滅中山國,這裡邊得影響到一個決策。就是逆勢而動。趙國原來的都城在今天的太原。之後,遷到了邯鄲。魏國也遷都了,到了大梁。大家都向平原發展。趙武靈王想強國,就不一樣。他認為在平原上爭天下,就得向西北看,這是趙的西北部。地理上,趙國以北以西的地區當時是邊地人群,戎狄。這些人的特點是戰爭性。歷史上西周周穆王巡遊天下,到新疆一帶。花幾年時間玩。實際上想汲取草原力量。這兒有戰馬有皮革,這與趙武靈王的眼光差不多。戰爭資源得從西北來。這時北境,是樓煩與林胡。這是馬上的民族,不是很落後。這在趙武靈王經過戰亂敗後的一個計劃。眼光獨特。到了十九年,春天,趙國宮廷中,趙武靈王會集群臣開了五天會,北略中山。他知道沒把握,但是,以此為號令,主要是帶著人向西北走,這是目的,與胡服騎射有關。登上黃華山,對樓緩把心中盤算的東西和盤托出了。趙武靈王說,我們的祖先經營一大片土地,是因為得了胡狄之力。我現在要不犧牲民力的情況下,遵循他們的做法用胡狄之力,可以不干擾民眾,使國家強盛。「吾欲胡服」。胡服是什麼?王國維寫過《胡服考》。與胡服相對的是中原服裝,基本是坐在車上打仗穿的上是衣下是裳。中間是深衣,像桶裙,戰車上方便。可是,騎馬就不行了。胡服就是騎馬可以穿的。上是戴惠文冠,大體是一種帽子,插上野雞毛,象徵勇敢善戰。秦統一趙國後,沒有廢棄它,傳了下來。衣服上是襲,緊身襖,下是褲子,有人說是套褲。大致是上衣緊身,下身褲子,好騎馬。袖子也緊了。這大體是胡服。趙武靈王論改革的角度只局限於作戰。
(趙武靈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清楚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以超凡的才略和氣魄,毅然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游牧族軍事上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那麼在趙武靈王的戰略里,他將如何解決中山國這一心腹大患呢?可以說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趙國也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軍事強國,有學者甚至認為,如果秦國不統一六國,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是趙國,但是歷史不容假設。後來的歷史發展,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並沒有延續下去。)為什麼老往北走,是聯絡當地的樓煩與林胡,因為他們有馬匹。他只要幾年就能建造起來。不用太久。這樣的話,趙武靈王改革不久,開始對中山國發起持續戰爭,效果快。到秦楚齊國送信,講自己為什麼要打。這時,我們看列國歷史,趙武靈王抓住了機會。秦昭王當時沒權,在魏冉手中在太后手中。這是太后黨,秦內政不行。齊盯著宋,還主動與趙交好。燕國盯著齊報仇。所以這時打中山國沒事。到了二十一年,攻中山國,胡服騎射一年多了,兵分兩路,北有胡人的軍隊,趙武靈王帶著三軍從邯鄲出發,兩下合擊,取得重大成果。中山國一看,獻了四邑,一共拿到十一個。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再打。這時中山國不是對手了。趙國打過中山國後,勢力發展到雲中與九原。趙武靈王要佔領草原。期間遷大量的吏民去這兒。如火如荼呀。趙武靈王有時也奇特,有人說他缺乏帝王之略,到了二十七年,交權力給公子何,自己稱主父。想自己把中原的權力交給兒子,自己專心於西北。中山不成問題了。交權力於兒子,就是要著力經營西北。他的大計劃才露出一點苗頭,他盯的是秦國。「北略胡地,欲從雲中九原直襲秦國」,這顯示出他的戰略眼光。秦有重兵防守,他主要想從這些地方出奇兵撲向秦國。這是大戰略。
但是,趙武靈王的念頭也妨害了他。這裡有他的性格缺陷,因為他傳位於何,是因為他太喜歡何的媽。說早年做夢,夢見走在澤中,見一美女。後來反覆說這夢。這美女姓盈。說當年趙簡子也做過夢。結果娶了,有個叫吳廣的女兒改改姓氏嫁給了趙武靈王。生了公子何。其實他有正妻有太子。可是家裡的事,英雄處理不好了。結果傳位給了公子何,太子章不願意了。家裡要出事了。到了趙惠文王,就是何,四年時,群臣大會。主父趙武靈王看,太子章也來了。他是原太子。一副受委屈的樣子。看得趙武靈王內心七上八下。婦人之仁來了。更糊塗了,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平分。這信念頭也在做怪了。
太子章在田不禮指導下蓄謀造反,就出現沙丘餓死主父的事。主父跟趙惠文王去沙丘居住。章把宮廷圍了,要謀反。趙惠文王的大臣李兌與公子成帶兵來了,把原太子章與田不禮收拾了。之後,章跑,鑽進了主父的宮。結果圍了趙惠文王與主父的宮。結果主父被餓死了。應該是李兌等級請出來,結果圍了三個月,實際上李兌與公子成知道,主父會餓死,卻是開弓沒回頭箭,結果圍了三個月,主父趙武靈王掏家雀吃。餓死後,趙惠文王年小,也沒奈何。一代君主,就這樣黯然離場。
戰國七雄(十七)將相和?2012年8月16日
(戰國時期,在趙國的歷史上,趙武靈王的死確實讓人惋惜,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那麼在趙武靈王之後,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又怎麼樣呢?歷史的發展是,在趙國的歷史上,雖然沒有再出現像趙武靈王那樣的君主,但是卻出現了一批奇特的人物,如藺相如、廉頗等等,他們都青史留名。那麼在他們身上,都發生了什麼呢?)史記記二人時,沒記太多戰爭。先說廉頗戰功赫赫。廉頗建立了許多功勛。藺相如是草根,趙惠文王時,得到和氏璧。天下都知道。一到趙國,麻煩也來了。秦國人知道了,秦昭王聽說這事,得看看,去信說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古代最貴的是玉器。趙國就有難題,給不給。如果給,不給城,怎麼辦?不給,來兵打,怎麼辦?這時宦者令繆賢說,我家有舍人藺相如可能有辦法。趙惠文王問怎麼知道他有辦法。繆賢就實話實說,當年得罪了大王,想跑到燕。結果藺相如問我,為什麼要跑到燕國。我告訴他去訪燕國時,燕王悄悄握著我的手,我就想去。藺相如說,當時是跟著王去,你是寵臣,想結好,是看中的趙國。現在是得罪了趙國,再去,肯定會抓起來送回來。藺相如說,老實地背著斧子,交給王。這樣是正道。後來,我的確認錯了,王也原諒了我。我由此看出了他的辦法。於是召見了藺相如。藺相如說,如果不給玉,錯在我們了。如果交了璧,理虧在他。所以得給他。可是不給城市怎麼辦?送東西也沒人去。藺相如說,我去,保證完璧歸趙。趙惠王一聽,寧可讓秦國去背理虧的惡名。於是藺相如來到了秦國。
(史書關於藺相如的身世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出身草根,是當時宦官的家臣,後被推薦給趙惠文王。面對趙國與秦國之間的一次政治交鋒,藺相如將如何完成完璧歸趙這個任務呢?)秦國在章台接見藺相如。章台在渭水以南,這是離宮。列國交往,跑到離宮接見,是不禮貌的。藺相如來了,就把和氏璧,秦昭王看完,身邊的美人們也要看。這些人看完,傳身邊人看,都高呼萬歲。藺相如一看,就是沒人說城的事。藺相如一看,再不理論,麻煩了。他忙說,都說這玉好,可是有瑕疵,秦昭王一聽,問哪裡有。藺相如說我指你看,交回給了他。藺相如「卻立」,「髮上沖冠」,靠著柱子。惱了。要血性相對。拿出必死之心,然後說,你提出十五座城來換璧,我們大臣們都說,不能給。我主張送的。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現在你們拿著,不給城市,今天這事,如果說的不錯,玉就可以碎掉。秦昭王趕緊做假相,找來史官,找哪些城市給趙國。貪心呀。這時,藺相如攥住了秦昭王的命根子。藺相如盤算好了。秦昭王只好做戲。藺相如知道這是假的。接著說,我們王齋戒了五天,要換你們的城市,你們也得鄭重吧。總得搞個儀式,得設九賓於廷,才能送上。秦昭王答應,等五天。藺相如回去,找下人,抄近路送回去了。五天後,藺相如來了,秦昭王準備儀式了。這時,藺相如說了,據我的了解,你們君主沒有一個說了算數的。你們哪個國王說到做得到?今天也是如此。你在蒙我,我不相信。現在我已經派人送回了,現在在趙國。作為大國。還想要,派使臣去,依秦之強,一定能要回,如果用武也能做到。但是,我奉命來,如果誠心給城,我奉上璧玉,如果不誠,完璧歸趙。現在我完成了使命,我欺騙了君主,你看著懲罰吧。他的表現在內心中讓秦昭王懾服了。秦昭王放了他。接見了一下藺相如,放了他。回來後,藺相如成了英雄。藺相如做了大夫。可以參與國政了。
(完璧歸趙可以說是藺相如在《史記》中最精彩的一次亮相,因為完璧歸趙,讓後人知道了藺相如。而在戰國時期,強於其他各國的秦國一心想謀劃趙國,於是又一次挑釁趙國。這就是著名的澠池會。那麼在這一次外交中,藺相如又表現了怎麼的才智呢?)秦昭王來信要會盟,當時趙惠文王害怕。因為楚懷王跟秦國人在藍田盟會時被扣了,遭到要挾。跑往趙國,趙國不敢接,回去途中死了。澠池會也讓趙國心中打鼓。最後藺相如與廉頗定計,不去就鐵定敗,得去。去也要做好後手。於是在澠池相會。臨走時,要離開國了,廉頗說,我算計你的行程,來回三十天,不到,我們另立新王。這是廉頗與藺相如定的計。這是給秦國看,這告訴我們趙惠文王人不錯。大臣才敢這樣的計。這樣的事在春秋時也出現過。宋襄公時也出現過。這時,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接著,定了計,出了兵。廉頗的部隊在邊境上駐紮。來見到秦昭王,談話過程中,秦的霸道就出來了。跟趙惠文王說,聽說你們音樂不錯,能不能給我彈一曲。趙惠文王真彈了。還招來御史,記錄下來。藺相如,馬上找來大瓦盆,也說聽說你擅秦聲,請你來敲這個盆。秦王當然不幹,藺相如說,五步之內,臣的脖子上的血濺到你身上。這時是兩條生命的比拼。左右看到藺相如的眼,都向後退。這是藺相如的獨特處。秦昭王得,還真敲幾下。藺相如也招來記下這事。針鋒相對。秦還真沒敢加害趙,因為秦王再次被懾服了。這事回來後,趙王開心,封了藺相如為執政。位置在廉頗之上了。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獲得了趙惠文王的欣賞,由一個草根而成為趙國上卿,當時廉頗的職位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為上,因此藺相如蓋過了廉頗。而廉頗獲得此位,也是經過多年的征戰立功才得到的。因此,這讓廉頗很是不爽。那麼面對這些,藺相如的處理讓後人廣為傳頌。)廉頗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大,藺相如不過是口舌之勞。藺相如出身低,廉頗是立過戰功的。他說,我必辱之。廉頗這時露出敵處了。藺相如知道了,不上朝了。躲避這事。結果一天一出門,碰上了廉頗。結果藺相如回車了。今天邯鄲有回車巷。藺相如能忍這事,奇怪。當著秦王面如此兇猛,可是對廉頗卻這樣。手下人都不理解了。都說,向著你的大義來,不能吃這樣的虧呀。這樣做,我們離開你。藺相如說,廉頗跟秦昭王比,是強是弱?當然不如秦昭王。廉頗不過是將軍。當年兩次交道,都不怕秦昭王。可是,趙國安全,秦國不敢動,因為我們兩個在。如果我們不和,不是個人榮辱了,是趙的安危了。我忍不是因為怕,是因為大局在。藺相如的人格在這兒完美了。有政治家的風範。後來人說這是兩位烈士。有感人的大丈夫大英雄,都是豪傑。我們也不要一味相信。明代有人提出,是不是司馬遷的小說筆法?的確,從小說創作來說,這是一篇活脫脫的小說。許多細節就是小說的筆法。像完璧歸趙,也是。秦國答應齋戒,與去時的想法有所不同。應該說有一定內容是司馬遷的誇張。二人在趙歷史上的作用,卻是真實的。賈誼說過,趙得了藺相如是趙的幸運。兩位大臣的形象是我們讀《史記》時印象深刻的。
戰國七雄(十八)秦國東略?2012年8月17日
(戰國發展到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間的爭霸鬥爭更加激烈,特別是從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79年,在這二十多年期間,原本是秦、齊、楚三強爭霸的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首先是齊國吞併燕國,然後燕國復仇,又滅掉齊國。雖然後來齊國大將田單大敗燕軍,收復國土,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同時,趙國因為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迅速崛起,成為當時能與秦國相抗衡的重要國家。那麼面對老對手的衰敗和新對手的出現,秦國會如何應對呢?公元前311年,使秦國領土面積擴大了數倍的秦惠王去世了。)二十五年中,秦國秦惠王去世,張儀被排擠。秦武王上台,偏於性情外露,好用武。有舉鼎絕臏的典故。一個大鼎,有力就能舉,像項羽,可以。沒力氣,舉鼎,弄傷了臏骨。這說的是秦武王。上台,秦國勢頭好,要風得風。這時東方國家都賓從於秦,怕他。於是,秦武王好勇,就想直接東攻,往周王室下手。周王室打下來,實惠不多,壞名聲卻多。這是標誌性的東西。秦武王不考慮這麼多,與甘茂說,「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成了讖語了。從作戰上,也難。想從秦國到達洛陽,通道有南北二道。北難走,是韓魏之地,有重兵把守。一是過宜陽,到洛陽,當時韓國控制。甘茂說,要打通宜陽,難。宜陽北往黃河北走,是韓國幾個重要的鎮。要打,韓國會拚命。秦武王根本不聽,叫甘茂打。甘茂打了五個月,打下了宜陽。這次軍事行動重要,東進有了據點。到了周室。楚莊王當年問鼎,今天秦武王也來了,見了周王。秦武王有匹夫之勇。身邊有幾個人,一是任鄙烏獲孟說,四人比鼎力。結果秦武王臏骨折了。秦武王死在這事上。
(僅僅過了四年,公元307年秦武王突然去世,年僅23歲。因為秦武王沒有子嗣,於是立秦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嬴稷為王,這就是後來滅亡西周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的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但是當時把持秦國朝政的其實是宣太后和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魏冉因為擁立秦昭王有功,且深得宣太后的寵信,長期掌握著秦國的軍權,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後人對他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飛揚跋扈,驕奢淫逸。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軍事奇才,不但戰績卓越,而且還力薦白起為將,為秦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那麼魏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他和宣太后掌權的二十多年間,又是如何繼續向東擴張秦國領土的?)這時一個女的要主持秦政了,是宣太后。是秦昭王的親媽。本是楚國人,在秦宮裡是羋八子,弟弟是魏冉。弟弟不是親弟弟,同父異母還算,同母異父就不算。宣太后還有弟弟是羋戎。秦武王死得突然時,宣太后,在魏冉輔佐下,立了秦昭王,是武王的弟弟。昭王立了,有爭議。肯定要鬧。當時有人鬧起來了,魏冉掌握京都的軍權,幫著姐姐把昭王的權力穩定了下來。宣太后上台,魏冉掌握了大權,也維繫了二十年。宰相五起五落,一共二十五年。正好是東方大事發生時。宣太后在中國歷史上獨特。開放,一次韓國使者在秦昭王小時來,楚國打韓國,他來請求幫忙。秦國不願意,韓國人沒好處拿來。宣太后要講明白,怎麼點他?宣太后語言的大膽少見。我是婦道人家,我伺候過先王,用一條腿在我身上,我覺得沉,全身壓在我身上,我不覺得沉。因為我有利益。這話出格。這是那個時期宣太后的心直口快。宣太后自己有一個戀人,宣太后要死時,公然讓魏丑夫殉葬。人們反對。她還有一事,誘殺義渠王,拿色情來誘。義渠是生活在邊地人群。這對秦國厲害,生活在秦周圍,是心腹之患。宣太后這時,解決了,對義渠王有好感,交往中同居了,生了孩子,多少年後,時機到了,誘到宮中殺了。義渠的事解決了。這種人可以看出不守固常,有大膽的想法。這是她獨特的一面。
魏冉在史書上性格展現不是太多,孔子曾評價過,令尹子文三次做宰相,三次被罷免。可是魏冉五起五落。有時是出於戰略考慮。是全都因為這個嗎?不好說。他掌權二十幾年時間,天下大事是秦與齊楚三國家間支起來的。趙武靈王沒參與進來,眼睛在中山國身上。魏冉宣太后與一幫子外戚制定的策略在二十幾年內的正確,給秦的強大統一天下做了基礎。魏冉他們在位時制定了向東進攻的大策。兩方面向東進攻。天下秦與東方的關係,秦東方是三晉與楚。這時,向南擴展到了長江邊上。四川也是他的。大勢鋪開了。但是進攻東方,怎麼進攻?不外北中南三路。北是越過黃河,進攻燕,沒採用,趙武靈王不是吃素的。二是條件不好。所以走中與南路。南路,宣太后是楚國人,羋戎魏冉都是帶來的楚國人。秦與楚是先拉後打。先是聯楚,楚國人覺得行呀。這在弱國,往往有奢望。宣太后魏冉利用的正是這一點。楚與秦進入戰國後,「秦滅六國,楚最無罪」,後來楚最有強烈的復仇色彩。楚國在秦強大過程中受到最多的欺負。秦昭王上台,給楚國發信,利用楚國弱國心態,約請楚懷王相會。把庸之地還給楚國。交好,作為禮物來。楚懷王歡心,楚秦關係結了。然後秦開始伐韓魏。這樣楚國不會動,就順手了。韓國一看,對楚國生氣,聯合齊國來打楚。楚國人派太子到秦國為人質,太子橫,是後來的頃襄王。太子橫卻打死了秦國大夫,自己跑回國了。這時,有史學家覺得影響了二國關係。其實決定權在秦國。一拉楚國,東方肯定有表現,這時再拋棄你,得找理由拋棄。太子橫正好提供了這個理由。開始發兵伐楚。這時歸還一些土地給韓魏,聯合起來打楚。國弱,就得老實了。利令智昏,人類總犯這樣的錯誤。楚懷王在歷史上就是這樣的人。昏到這種程度的不多。誰給的當都上。這時楚國人一看不行了,把太子橫跑到齊國做人質。
秦昭王來了信,給楚懷王。找了許多理由。「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咱們關係不好,怎麼能號令諸侯呢?楚懷王心軟了,再約見一次,想去。屈原站出來,他是走聯齊路線的。不管用。結果楚懷王被囚起來了,開始戰爭準備了。楚懷王一看,跑,往趙國,趙國不接。秦國再抓回來,最後氣死了。楚國立了頃襄王,秦國因此大怒,準備大打楚國。這時,楚國打成這樣,昭王按捺不住想稱帝。就想拉著齊稱帝。這是討好齊國。齊閔王一聽,好呀。蘇秦勸他別稱,實力與秦國比不上。我們齊國稱帝,弄得東方諸侯都恨。一打破政治格局,就破。齊閔王就沒有稱帝。三晉齊燕又伐秦。齊閔王滅了宋後,東方五國轉而伐齊,樂毅把五都中的三都打下來了。五國要對秦也要給予沉重打擊。
戰國七雄(十九)大將白起?2012年8月18日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繼位,因昭王年少,宣太后和國相魏冉長期把持朝政。此時秦國雖然佔據西方半壁,虎視中原,但是東面還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特別是與秦國接壤的韓、趙、魏、楚四國,更是秦國要想稱霸中原,必須首先攻克的目標。隨著齊國和燕國陷入混戰,秦國抓住時期,於公元前280年大舉進攻疆域遼闊的楚國,僅僅兩年後,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重創楚國主力,攻破楚國都城郢,揭開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序幕。但是接下來在對趙國的戰爭中,秦軍卻在閼與之戰中大敗而歸。那麼白起是如何率軍深入楚國腹地,一舉攻破楚國都城的?)前280年,秦國進攻楚國。這時主將是白起。白起獨特,他是陝西人,是魏冉推薦的人才。這時他是穰侯了。白起據說是招風耳,兩眼盯著東西可以看很久。前280年正是秦昭王二十七年,秦國三路大軍向郢進發,一路是白起主力,一是司馬錯,領著軍隊出五關,還有一路是從蜀國來的。蜀國佔了,張若在這兒治理,白起主攻的是鄢。離郢百里左右。鄢有山,有水是長谷水。白起要水淹鄢城,讓將士們築堤,水越來越高,攻鄢,楚國人是守城。如果這兒擋不住郢更保不住。楚國人要拚死抵抗。白起知道這是殘酷的戰爭,堤壩有用了,秦國人撤出,堤壩一決,「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北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後稱臭池,也叫白起池。白起不守規則,原因就在秦的體制。秦商鞅變法後,拿人頭換富貴,這種策動下,人們對死人麻木了,看到死人看到的就是富貴。這種現象因此出現。這種戰爭打得殘酷。白起部隊直接下去,楚國棄都城了,宗廟社稷都要辭別了。頃襄王只好遷到陳,今天河南的淮陽。偌大的楚國,出現過盛世的強國,被秦一攻,沒了。
(秦的劍鋒會指向何處?)白起穰侯這些人定的計策,要走東路,主要敵人是韓魏,要把他們吸引到狹小的地方,他們人多,我們人少,得利用地利,要讓你們施展不開,才能幹掉你。實施開始了。到了前294年,白起攻新城,洛陽南的伊闕,韓派了二十四萬大軍來救。這是狹小地帶,結果一打,秦完勝,韓魏慘敗,殺了大約二十四萬人。打下伊闕,韓魏二十多萬人沒了。白起威風赫赫了。這是中路。秦接著沿著東路向東推進,要亡掉魏國。東方諸侯一看,不得了。得出手相救。韓要救魏。大梁沒攻下來。秦不利久戰,就撤了回來。前273年,趙與韓魏聯合起來參戰,在滎陽附近的華陽打一仗。秦又勝了。燕也加入了進來。這時,秦退卻。但是南陽一帶,重要關口也被秦佔了。秦想採取另外的方式,由南陽向東北在上黨想有所作為。這引出閼與之戰。如果控制了這兒,就是魏中心地帶,還有,偏北往東走就是邯鄲。佔領後,可以攻魏可以攻趙國。這一招毒。在閼與打。
(公元前269年,秦國派重兵攻打趙國要地閼與,企圖以閼與為據點進一步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但是此時趙國經過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而且當時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特別是還有一個軍事奇才----馬服君趙奢……)趙國一看,救魏國,秦國人來了。直接向趙下手。趙國也要認真對待了。這時,趙國情況不錯。廉藺都在。還有起了絕大作用的趙奢。趙奢是田吏,管國家稅收的。交租稅的,本是搞財政的。收稅認真嚴謹。結果收到了趙權門之家,平原君家。辦事人不幹。佔有大量土地,本來稅就少,隱藏大量勞力與財產,該交不交。碰上別人算了。結果趙奢不是這樣,殺了九個。殺得平原君坐不住了。趙奢講,你是貴公子,你家人「不奉法,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貴乎?」這個道理,通達。但是古代許多權貴之家不懂這個。一講,平原君出身冷汗。畢竟平原君是賢公子,一看,這人不簡單,推薦給了王。結果在治理國家稅收時,順利了,結果是趙國的實力不錯。府庫實。這也是閼與之戰獲勝的原因。看到這樣的賢人,讓他主持全國財政,國家因此充實了。像廉藺也在,這些賢人在位,事情就好辦了。這時的趙國不弱。結果,閼與爆發了,秦國指向了邯鄲。趙王問廉頗,救不救?廉頗說,「道遠險狹,難救。」從邯鄲出發,沿著平原入太行山,是上坡,現代的交通,仍是不好走。路程從邯鄲到閼與有一百三四十公里,都是山地。結果這事一問到廉頗,廉頗說不好辦。沒辦法,就問到馬服君趙奢。趙奢說,道遠險阻,但是,對敵人也是如此,兩鼠在穴里斗,誰兇猛誰勝。他看出勝算了。這是兩將軍不同。趙王一看,行了,讓他去了。於是趙奢領著部隊出發。
(但是當趙王任命馬服君趙奢為將,讓他率軍去解閼與之圍時,趙奢率軍出了都城邯鄲,剛剛三十里地,就下令安營紮寨,一連駐紮了二十多天都按兵不動,那麼在趙奢這種奇怪行為的背後,他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最後他又是怎麼大敗秦軍,解了閼與之圍的?)秦國部隊圍了瘀與,有一支部隊在鼓噪,趙奢不走了,發命令:「有以軍事諫者死」。一住住了二十八天。有將士有軍侯坐不住了。提主張,殺。沒人敢吱聲了。秦國人一看,嚇住了。秦國人派姦細,趙奢客氣地談話,還送走。這人走了,回到秦軍部裡面,這時,不是白起做主帥,是胡傷。結果是胡傷問,使者就把他們的客氣都真實地說了。秦國將軍判斷,趙國趙奢這樣干,這地方不屬於趙國了,瘀與屬於我們了。沒想到的是使者前腳送走,晚上下令所有人兩天一夜到了,到離瘀與五十華里地方。這是出奇的後發而先至。麻痹敵人,出其不意,這起作用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突然間,兩天時間就來了,秦國出乎意料,打呀。有軍吏許歷,給馬服君趙奢出主意,秦國人會拚命打。我們要把陣地修得厚厚的,否則會敗。趙奢令人修建。許歷說,不斬我,我再提一條,不遠有北山,先佔者勝。趙奢派人駐紮山頭,秦部隊來了,爭鋒,一爭,趙國部隊從山上勢如破竹,把秦軍打得大敗。馬服君大勝。瘀與之戰趙大勝。趙國到了後期,出了幾個著名人物,廉頗、趙奢、李牧。這場戰爭勝利,是軍事家的謀算,是要天才的。馬服君一開始不是搞軍事的,是搞稅收的。但是這種人沉穩,有軍事天分。收稅的嚴整,背後都有軍事才能在裡面。另外,這人能堵住人家的嘴,也聽得進意見。不像項羽,不能聽進意見。關鍵的背後,就是長驅兩天一夜,有胡服騎射的因素。出其不意,在這兒表現得突出。勢力一大,王權就會收拾它。秦國宣太后上台後,宣太后魏冉的勢力發展,阻礙了秦統一的進程,魏冉這樣做,東方的很多人看到了他的做法。有人就要取代他。
戰國七雄(二十)遠交近攻?2012年8月19日
(公元前270年趙國大將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這場戰役雖然使日益強大的秦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暫時阻擋住了秦國東進的腳步。但是卻將一位會對秦國,乃至整個戰國帶來極大影響的人物,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在秦國,宣太后上台後,好久,培植了私人勢力,包括穰侯魏冉還有羋戎。再就是高陵君與涇陽君。這兩位是昭王兄弟,是公子。這些勢力發展再發展,阻礙了秦統一天下的進程。前270年,閼與之戰,這在秦東征史上少見。除了馬服的奇謀外,秦國方面的原因要介紹一下。秦國方面,閼與之戰在前一年,穰侯手下客卿造出了主意,現在穰侯與定陶有關。這是天下中心,是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中原各諸侯都想要到手,被秦搶了先機。秦拿到了陶,在秦昭王時拿的。魏冉封給了自己,作為一個封邑。客卿造出主意時,說到陶。現在要風得風,陶這兒如果佔領好了,繼續擴大,就可以據此稱王稱霸。魏冉去打剛與壽。剛在今天山東。打下來後,可以增加陶的實力。魏冉想稱王稱霸。閼與之戰,白起沒去,他是魏冉推薦的。後來沒打。個人私心影響了秦的局勢。實際之前,對這種貪圖之心影響到了決策。魏冉、宣太后等向東推進,中路幾次打到大梁城下,卻不成功。有人代表魏國說魏冉,陶那麼大,打了南與北,都能增加實力,是因為魏國沒打下來。將來一旦打下來,肯定會討論你有那麼大功勞。魏冉心中垮了。魏冉這樣干,在當時東方人看出來,就有策士范睢要取代他。
(這就是秦國名相范雎。范雎,字叔,曾改名張祿,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是秦國歷史上同商鞅、張儀、李斯齊名的另一位名相。他一出場,不但幫助秦昭王把權力從宣太后和魏冉的手中奪回,而且他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為秦國最終兼并六國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有人評價范雎對秦國的貢獻是「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業」。但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不但出身貧寒,而且最早是一心想為魏國建立功業。那麼范雎究竟是如何結識秦昭王的?為什麼身為魏國人的范雎,後來卻幫助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呢?)范睢家窮,養活不了自己,開始從政,跟的是魏國的須賈。一次他跟須賈去山東辦事,當時是齊襄王在位。辦事不順,但是法章發現范睢說話不錯。於是賞了一些錢物。須賈不高興了。然後回國後,告訴了宰相,魏國的魏齊。魏齊是公子。也大怒。二人認為這范睢吃裡扒外。要說,怎麼處理都可以,可是魏齊揍他,斷了肋骨,掉了牙。還不夠,捲入席筒里,扔到廁所里。他們不知道得罪的是睚眥必報的人。范睢躺著想辦法,說通了看廁所的。這人動了惻隱之心,報告又死人了,往外抬幾個,就包括范睢,范睢跑了。之後,魏齊後悔,來不及時了,范睢投奔了鄭安平。他改名張祿。從此,沒范睢了,只有張祿。鄭安平掩護張祿生存了下來。秦國來了使者王稽。鄭安平把這事跟王稽說了。晚上見了。張祿來了,一說,王稽說,行了,某日在三亭崗等著。走了。離開魏國向西走。到秦國了,這時,突然來了人馬一隊。張祿問王稽,這是誰呀。王稽說是穰侯,出行到關東。張祿臉色變了,要藏起來,王稽說怕什麼?張祿說,他最怕關東的遊說之士來秦國。他防著自己的權力。張祿藏了起來。兩隊人馬見了面,是謁者。見了後,魏冉說,怎麼樣呀?沒帶著東方的客主來吧?不帶好啊。開車就過去了。張祿出來了,說我得走。不能在你們車隊里了。王稽問怎麼回事。他說,魏冉有智,可是見事遲。反應慢半拍。由此可以看到張祿沒少研究魏冉。他知道魏冉會醒悟過來,沒一會兒,果然來人翻這車。王稽是王的侍從官員,這樣的人離王近。離最高權力近,厲害。王稽是侍從,但是在魏冉面前大氣不敢出,看得出秦昭王在魏冉面前的情況。這時秦昭王三十六年。
張祿入秦,是秦昭王三十六年,是閼與之戰前一年,第二年,戰爭爆發,秦國還是頭一回受這樣的屈辱。常理王總要想想是怎麼回事,可是對母親沒轍。張祿來了後,好久見不到王。張祿就找機會,戰爭一敗,上了一封信。信怎麼寫?他來是為了取代魏冉。魏冉背後是宣太后,這是昭王的母親,在骨肉間找縫子。劉勰說,這封信是典範。第一層意思,「臣聞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庸主不同,賞所愛,罰所惡。意思清楚了,秦國有點庸主的意思。「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楚有和朴。」一開始都被工人視為爛石頭,卻沒看透是美玉。您現在不理我,是不是也把我當成石頭了?「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才,何也?」暗示了秦昭王國家有蛀蟲。這都是大原則。這個意思都能讀得出話中有話。昭王不笨,馬上接見。安排去離宮裡見。范睢聽說後,誤走到永巷裡。等著昭王路過。太監要呵斥他。「秦獨有太后穰侯耳,安得有王?」沒聽說過有王呀。入了秦昭王的心呀。馬上下來行賓主之禮。見到秦王與范睢行禮時,大家臉色顯然而變,驚奇而害怕。
(范雎輾轉入秦,終於見到了秦昭王,而且他的一句話讓秦昭王另眼相看,待以上賓之禮,並引入內宮密室,這時按照常理來講,范雎應該馬上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將自己的安邦大計傾囊相授。但是根據記載,當時面對秦昭王的再三請教,范雎卻是一直避而不答,那麼范雎這種極為反常的行為,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呢?)然後昭王要問,「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張祿有話要講。但是猶豫不決。顯得害怕,這是拿著架勢,秦昭王要問,他故意這樣,把胃口吊起來,讓對方注意力集中起來。對方施禮,他才說話。過去,周文王看到釣魚,高興帶了回去,王業建成了。我不過是遊客,交情不深。我願的是匡正您的做法,從骨肉間找到解決的辦法。考慮來考慮去,想明白了。人不就一死嗎?說過了,死了也算了。怕死不跟你說就對不起你了。這是遊說身策士的煽情之舉。秦王跪起來,欠起來是跽,表現恭敬。然後說,秦雖然偏遠,我也沒出息,但是我還是想有所作為的,請先生明示。歸入正題。范睢說,先有肥沃的土地,有有利的地理條件,百姓,從商鞅變法後,民怯於私鬥,勇於公戰。這幾年來,為什麼戰場上老是失招?打大梁打不下來,秦國戰略上有錯誤,打剛壽誰得利,秦昭王明白。他明白這段時間魏冉的野心越來越大,不考慮國家,像個自己國家的領袖了。所以范睢說,您得改變策略,「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這就是遠交近攻。秦昭王眼放光芒。這種思想的含義不是范睢首創。但是明確表達出來是他的貢獻。韓魏是中原之國,拿下來,以此威脅他國,要像推土機一樣地推進。范睢提出,「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現在拿下榮陽,韓就斷成三截。這是點出了具體的做法。這是他入秦以來每一個環節想得透的地方。秦昭王奉為太公。秦由此開始遠交近攻的新策略。
戰國七雄(二十一)燙手的上黨?2012年8月20日
戰國七雄(二十二)長平之戰?2012年8月21日
(長平之戰自公元前262年開始,一開始的時候,趙國的將軍廉頗與秦國的將軍王和對陣,對陣了兩年多以後,到了公元前260年,趙國開始換將,換了趙括,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在這之前,基本上是一個對峙格局,誰勝誰負很難說。但是趙國這一換將,情勢要發生變化了,所以這場戰爭,實際上它的時間,是持續了三年,是戰國歷史上慘烈的戰爭之一,規模也是最大的幾場戰役之一。趙孝成王貪圖得到上黨地區的利益,但最終卻把趙國拖向了戰爭的泥潭,趙國將軍廉頗率趙軍主力,在上黨一帶和秦國軍隊決戰,戰爭一打就是兩年多。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雙方都在調兵遣將,趙國用年輕氣盛的青年將軍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而秦軍用名將白起替下了原來的主帥王和,秦趙兩軍在上黨地區一個叫長平村的地方展開激戰,最終秦軍大勝,俘虜趙軍40萬,而且將俘虜全部「坑殺」。這是一場關係到戰國歷史走向的大戰役,那麼,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為什麼會敗得如此徹底?這一場戰役,給中國歷史,留下了哪些思考呢?)(秦趙兩軍在上黨地區決戰,最終秦國將軍白起率領的秦軍,大敗趙國將軍趙括所率領的趙軍,而且坑殺趙軍降卒40萬,這場戰役成為戰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那麼,戰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趙軍為什麼敗得如此慘烈?)
戰國七雄(二十三)將相之死?2012年8月22日
(白起是一個軍事天才,他在秦國征討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范雎是秦國丞相,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在軍事和外交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白起和范雎,作為秦王的左膀右臂,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但他們兩個人,最終卻都被秦王賜死,那麼,秦王為什麼會兩個功臣下此毒手?他們究竟做了什麼呢?)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迅速移師邯鄲,但是,軍事上是政治作主。讓白起意外的是朝廷出了問題。現在像趙國了,出了相反意見。按照史書記載,趙國人也想了辦法。趙王找到了蘇代,來到了范睢家說事。趙國要完,這時,趙國要滅亡,武安君是開國三公,是重臣了。你能屈居嗎?齊燕都不在話下。范睢一聽,心中咯噔一下。找到秦昭王說,「秦兵勞,」趙韓派使者來求和,秦王取得大勝利,答應了。趙韓割地,戰爭停了下來。出了一個蘇代。基於這兩點,不用挑撥。也不會再用白起了,這是穰侯魏冉的人。古代官僚中,往往是要站隊,白起的勝利會引發與范睢的矛盾爆發。要開始害白起。戰爭停滯了。這事,白起心裡明白。若干年不會再打趙國了。這是瞬間的事。秦停止東方的遠征,二人間的矛盾就開始了。次年春,秦國人開始接著東征。這次派王陵攻打邯鄲。這時,武安君白起病了,「不任行」。這次打邯鄲,白起沒參加。攻邯鄲,還行,打了打,有點意思,接著大規模發兵。可是邯鄲人民趙王與人民同仇敵愾,戰局不利於秦國了,王陵的軍隊死了五個校級軍官。武安君這下也好了,趕快去取代王陵。白起說,「邯鄲實未易攻也。」言下之意,不能打邯鄲。「諸侯救兵日至。」六國部隊雖然是殘兵,但是合起來不弱。而且每個諸侯都懷著仇恨,這種情緒可怕。「今秦雖歲破長平,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休息過後,只能接著休息了,國家國力消耗得厲害,去打邯鄲,准敗。不可。白起拒絕。秦王一聽,不行,親自來找白起。還是拒絕。白起有點自找死路了。結果秦王不高興,讓范睢也去請。看張祿來了,武安君更是斷然拒絕,稱病。結果,秦王一聽,非要打。讓王和去,圍了邯鄲八九個月,諸侯的部隊也來了,日夜在增加。武安君看到一天天不利,敗相已出了。
(武安君白起在前線吃緊的時候,幾次拒絕秦昭王任命,這已經讓秦昭王心中不快,而和白起有矛盾的范雎,此時已經改名為張路,在秦國為相,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他又在一旁添油加醋,這使秦昭王越來越不能容忍白起,那麼,白起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的呢?)秦王削去白起一切爵位,讓你打仗還得去。這樣的身份,到了三個月,邯鄲沒攻下,諸侯軍開始攻擊秦國。這時,秦王想起白起了。想轟他走。這氣往他身上撒。出了咸陽城,范睢出來了,跟秦昭王說,「其意尚泱泱不服,有餘言。」最後,白起最後結局是應侯張祿推波助瀾了,秦王賜劍讓白起自裁了。白起說,「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接著說,「我固當死」,「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臨死時良心發現了。多年自己昧著良心,到死時,才發現良心。但是太晚了。《史記》實際在責備他晚了。還有李廣也是如此。他殺掉七八百降卒。他身經百戰,可是李廣難封,死前,與人聊天時,也是良心發現了,說是自己損了陰德。這就早多了。實際白起之死是誰幹的?是張祿乾的。可是遠交近攻也是他乾的。為了自己的功名可以提出長策,也是為了此,可以把國家的事延續。這是戰國時期士人常表現的性格。不過是功利是治術是不大寬闊和心胸。
(范雎跑到秦國後,更名為張祿,而且做到了秦國丞相的位置,但他的心胸,並沒有隨著地位的上升,而變得開闊起來,他為了在秦王面前爭寵,可以陷害武安君白起,那麼,對那些在他落魄的時候,傷害過他的人,他又是怎麼做的呢?)他早年遊說諸侯……結果他被鄭安平救過來,王稽帶他到秦,他才有機會,這一段前邊講過。結果當了宰相後,化名張祿,一年,須賈要來找他,他換了衣服,找來幾件破衣,晚上來見須賈,須賈一見,沒死哪。跑到秦國了。現在佣賃呢。須賈也不念過去了,感慨,時光好快呀。找下人來找一件棉袍,給他穿上了。范睢假裝感謝。問他來幹什麼。須賈說,我們來找宰相張祿,他愣不見我。您能不能托托關係,讓我見宰相。范睢說,我們家主人還真與宰相有關係,我給你求求情。我來時車軸爛了,你借一輛車,讓我們一起去見宰相。結果進了宰相府。須賈也遲鈍。范睢進去了,再也不出來了。等著,老等不來,問范睢怎麼不出來呀?人家說,這是我們張丞相。須賈才明白過來。一下出來了。見他,須賈這人丟魂落魄了。拔出頭髮來道歉。范睢就說話了,你有三重大罪。當年申包胥自己一個人去求情,因為他是楚國人,我也是魏國人,到齊國因為齊國喜歡我認為我叛國,你就揍我。魏齊打我,你不管我。你不管還往我身上撒尿,罪有三。你的罪過擢髮難數。好在送我棉袍,不殺你,回去告訴魏把魏齊的頭送來。再說。吃飯時,大家坐著,讓須賈坐在對面,給他馬料吃。讓兩個人夾著吃,讓他像馬一樣吃。這兒怪快意恩仇。魏齊逃到平原君家,結果平原君被扣了下來。他說朋友之道,是救人危難。現在魏齊有了危難,雖然扣了我,我都不能給你。平原君是個人物。最後魏齊跑到了魏國。找信陵君,一猶豫,魏齊自殺了。魏齊的頭來了,秦王幫著張祿報仇。後來,儒家提倡中庸,做事不能太絕。不留餘地,只能走死路。
(范雎在秦國當上丞相後,手上有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權力,於是他就下手收拾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同時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報答那些在他落魄的時候,幫助過他的人,但這最終卻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那麼,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是非曲直呢?)報仇了,要報恩了,開始給官做。安排王稽為太守。然後鄭安平做將軍。范睢一開始不太作用,因為這兩個不是材料。結果這兩個人坑了他。鄭安平,找趙國被圍了,後來投降了。王稽呢,做東郡太守,相當於省級官員,結果三年不上計,秦國法律是「秦之法,其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推薦做官,做官不好,推薦人也獲得相同的罪過。這是防止裙帶關係,這是重罰。這兩件事後,罪過加起來,應侯的罪是當收三族,這事就大了。《史記》記載比較委婉。昭王下令,「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這就引來了蔡澤取代范睢的位置。可實際上,應侯的下場是什麼呢?發現了雲夢竹簡,有秦國歷史記載,記載的是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按株連罪過殺死的。因為推薦不當,同罪死亡。性格決定命運呀!白起與張祿死了,實際是長平之戰的餘波。
戰國七雄(二十四)回望七雄?2012年8月23日
(三家分晉,不僅誕生了韓趙魏三個國家,而且標誌著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了戰國,戰國是一個大兼并的時代,在各個諸侯國激烈的競爭中,湧現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七國對峙,統一天下就有七種可能,但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結束後,統一天下的七種可能,就變成了一種可能,這就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那麼,秦國為什麼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交織著血與火的戰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從三家分晉田陳篡齊到長平之戰,一百多年歷史,有許多頭緒,有許多事件,從這些頭緒與事件中,能得出點什麼?一是戰爭的殘酷與慘烈。過去打仗,周王朝有確切記載的是,甲骨文中都是側面表現。《詩》等是下面的表現。戰爭規模小,手段上單純。戰車擺好,諸侯國間兩方面甚至定好日子與地點,一擺一衝,結果就出來了。《曹劌論戰》講的就是這個。長平之戰卻打了三年,人力物力前所未有。戰國的戰爭殺人就能到幾十萬,戰爭浩大了。秦國人更因為殺人報功,數字就比較準確地記下來。長平之戰最慘烈。後來這樣殺降卒都少見。與此相關的是戰爭形式多樣,陣地戰,包圍戰,運動戰。白起是多種形式的專家。戰國初期到中期,兵書寫定,兵學思想是一個高峰,因為實踐之多。但是主流思想仍是止戈為武。戰爭的目的不一樣了。春秋時,列國間戰爭帶有內戰的意思。列國關係都是周文王的子孫,像《司馬法》記載,鄭打陳國,出師前就宣讀一下兵法,不要殺人家孩子等缺德的事,因為是兄弟之國,是去糾正其錯誤,這種觀念到春秋子產時代還能看得到。他們戰爭的目的是要做霸主,要表現出風範。列國大臣們見著對方君主還能有恭敬,這是那種時代的戰爭理念,有一定規矩。七雄並立時,就沒有了。戰爭就是要掠奪土地與人民,戰爭就是殺人。其中這裡邊,以秦最典型。其他諸侯也不講規矩。這進入了紅眼時代。戰爭的打法與性質不同了。戰爭變得野蠻了。二是各諸侯國都在變法。看戰國的變法,變法有深淺,作用不一樣。有些變法淺嘗輒止。像齊國只興賢人。問題是,賢人治國,不一定能打造成適合戰爭的體制。趙國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有極強的衝擊力。趙國局限于軍事,不是全民戰爭體制。這有局限性。可是趙的變法,趙武靈王最後死得不明白。自己搞死了還糊塗。趙國變法也給戰國中後期趙國成為東方軍事強國,趙武靈王的變革只是軍事的變革,有局限性。楚國的變法,吳起變法,看起來效果不大,最深刻的變法是商鞅變法。今天看,變法是成功的。成功體現在把國家的目標——統一天下跟百姓求富貴統一起來了。利出一孔,驅農歸戰。要保證國家讓你打仗能獲得富貴。虎狼之師,從軍事精神上講是褒義,如虎狼奔向戰場。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戰爭的慘烈,不僅使戰爭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新的軍事思想,也使很多諸侯國開始變法圖強,這是戰國時期的獨特風貌,那麼,在充滿著變化的戰國時代,還有什麼樣的時代景觀呢?)三是新人上台。活躍於舞台的人,是那幫游士,像張儀蘇秦商鞅等,在統一過程中,這幫人縱橫捭闔。周公旦到現在十好幾代人,宗法制世代保證政治的前途,這是春秋時的情景,不利於賢人的生存與發展。這種游士的心情可以追到孔子。說犁牛之子,若是通身赤紅,角正,符合周人祭祀的標準。不用它祭祀,山川捨不得。孔子到晚年,有一種幸福,子貢是外交家。子路做宰,孔子認為稱職。讀書晉身靠知識,演變成能力。子夏被魏文侯請去當老師。曾子的學生都在西河,他們拿著清高,再往下發展,到商鞅時,變成強烈的功利主義者。為了功名,什麼也不管。這些人出了好多人物,這些人,強烈的功名推動歷史也往往把自己置身於烈火。生活中的陷井,與自己的修行不相符。他們常常是單純的人。像商鞅能收拾太子的人。吳起也是。忠心耿耿,弄人家,人家也弄你。這是他們可愛的一面。這些人讓歷史與文化為之一新。整個天下為土地廝殺,孟子站了出來,指出他們殺人盈城。他說,不嗜殺人的人能統一天下。這話讓後來的歷史得以印證。孟子走到齊國,講的是給民眾活下去的理由。今天看來是與虎謀皮。今天看來,是黑暗時代的一道光。梁惠王要是聽聽孟子,國力不也會上去嗎?他不懂得持盈保泰。他整天還在想著稱王。一個國家得內政清明。秦有不竭的戰爭源泉。這得是民眾的信任。
四是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周家創業搞封建制,標準是血緣關係。世代講親戚關係,這對今天中國仍有影響。到戰國時,不能這樣。商鞅變法就提出,理想的狀況是五口。為了稅收,就得拓展。分家是為了保證稅源。戰國時,列國稅收都在改,無形中對社會結構是一種破析。社會結構變了,不是自身的變化,是被政府強行拉開的。政府力量一削弱,家族力量就強大了起來。這是當時改造社會的工作,不是沿著適合社會邏輯的方向做的。古代沒真正積極的因素,去改造社會。南北朝時就是大門閥制。這源於社會現實。這是出於軍事目的進行的。當時就有顯著的變化。商鞅的目的只是為了統一天下。可是也造成另一個效果,像漢初,有思想現象,是過秦。其中賈誼最突出。他講到秦因變法帶給社會風俗的不善良。我們應講人倫講德行。社會風俗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
(250多年的戰國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互相兼并,在這個時代,既有奔走於各國之間的遊說之士,為了功名朝秦暮楚。也有推行變法,不徇私情的法家人物。既有像龐涓一樣心胸狹隘的將軍,也有如藺相如一樣,胸懷寬廣的大臣。這些人有公心,也有私慾。有優點,也有缺陷,但他們一個個都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戰國時期的特點,那麼,對於這些人所生活的戰國時代,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總結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周末風俗》中說,「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講信用。到了七國,再也沒有這種信用了。「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周王在春秋時,是顯著的旗幟。戰國時梁惠王還有點這種尊王的意思。可是下場是栽跟頭。梁惠王老做春秋夢。顧炎武先生講到的是周王成了聾子的耳朵了。「春秋時,猶宴會賦詩」,有一種文雅的風範。戰國時見不著了。平原君說白起是頭小而銳。這號人在舞台上活躍。還有蘇秦這樣的功利。「春秋時,猶有赴告書策。」「邦無定交,士無定主。」完全是功利一套。「文武之道盡矣。」西周的文明完全完蛋了。戰國是一個新時代,表現出了諸多特色。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07-痛失雙傑
※百家講壇講稿(蒙曼)《武則天》24奪嫡大戰
※【百家講壇】 劉伯溫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三部)07誠親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