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禪】佛門禮儀:入寺廟須知(文明觀光旅遊)

2015-01-03 能道法師推薦 聖源堂國學三六五

入寺院須知


1、不能著背心、打赤膊、穿拖鞋、著裝得體,整潔樸素,女眾進入寺院不得穿短裙及坦胸露背、無衣袖的衣服。

2、遵守寺院規矩,言行有禮。

3、當寺內舉行宗教儀式或做佛事時不能高聲喧嘩干擾;

4、未經寺內職事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5、為了保持道場的清凈嚴禁將一切葷腥煙酒及其製品帶入寺院;

6、珍惜福報,愛護寺院物品。以惜福習勞,不損壞、浪費、侵損寺院財物。

佛門裡的中華禮儀


中國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然近代以來,傳統的優秀禮儀在世俗社會中多已失傳,唯有佛門之中,較好地保存了傳統的禮儀文化。不依規矩,則不成方圓,身教重於言教,禮儀是最直接的以身傳教、身體力行的行為規範。

走進佛門這塊凈土,我們可以用心靈去感受佛門禮節的高雅、莊重與威儀。

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人們在各種社會的具體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錶、儀態、儀式、儀容、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和程序。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

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和交際藝術。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通常是指在較大或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意、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範和道德規範的儀式。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禮儀有效地展示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長期以來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邏輯的基礎上的傳統習俗,它為我們生活中的活動和行為提供了一個準則。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通過禮儀的對象和範圍不同,大致分為行業禮儀,其中包括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交往禮儀大致分為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幾大分支。

禮儀不只是一種形式,溝通著人們的情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彼此關注,相互理解。禮儀看起來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非常細小的事情,它卻代表著一種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人。

禮儀是在人們社交中規範每個人行為標準的準則。無論是工作和生活中,都避免不了人與人之間交往,其中的禮儀規範大部分相同,在個別的場合和環境下,略有不同的要求,不過大體上,禮儀都圍繞著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為中心,通過人們的行為不斷的將禮儀提升到更加普遍化、約束化、多樣化、差異化。賦予禮儀更為深刻的內涵,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準則,也體現個人的素質和修養的方式,將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僅是個人的修養問題,還涉及到一個民族的氣節,是相輔相成、互相交融的存在著。

在當今時代進步的社會,禮儀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一直沿用至今,禮儀依然體現著為了維護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交際的和諧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講,禮儀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是人際關係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的形式,即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同時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禮儀對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協調人際關係,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凈化社會風氣具有積極的作用。

能道法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90年在安徽九華山雙溪寺出家。曾任廣東省陸豐女眾佛學院、雲南省佛學院講師。現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山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推薦閱讀:

文明密碼 | 多彩赫哲族
從命案率看清代社會經濟變遷對暴力衝突的影響
戰爭歷史中有哪些聽起來輕描淡寫但讀過之後感到十分難過的句子?
5萬年前發出的宇宙信號被截獲,科學家:或來自更高級的文明
鄭大女生作《討如廁不沖檄》 籲請同學文明如廁

TAG:禮儀 | 旅遊 | 寺廟 | 文明 | 觀光 | 觀光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