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妃阿巴亥是不是皇太極害死的?

要大妃阿巴亥以身殯葬,真是努爾哈赤的遺命嗎?

如果不是,阿巴亥的三個親生兒子為什麼沒有站出來保護母親呢?

如果是,三個兒子還未成年就要了他們親媽的命,太祖對這個寵愛有加的小妻子哪來那麼大的仇呢?

「小姨娘」和「大公子」的要命緋聞

根據文獻記載統計,努爾哈赤一生之中共有十七位妻子。雖然距中國古代帝王妃嬪如雲的情形相比略為遜色,卻也稱得上是妻妾成群、艷福不淺了。

對一個普通男人來說,妻妾成群固然艷福不淺,但眾多老婆難免會彼此嫉妒,爭風吃醋,令人頭疼不已。即使身為一代汗王的努爾哈赤也難免後院起火。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努爾哈赤的兩個庶妃告發: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來往密切,關係曖昧。大福晉曾飾金佩珠,錦緞裝扮,備佳肴,深夜出宮,去大貝勒府與代善幽會。

聽完兩個庶妃的話,努爾哈赤備感詫異,半信半疑,但因為此事所牽扯到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自己的大福晉,而另外一個則是自己有意確定為汗位繼承人的兒子,在思考再三之後,努爾哈赤不願因此而家醜外揚,就親自出面向眾人解釋說:「我曾說,待我死後,要將我的幼子等以及大福晉,託大阿哥(即指大貝勒代善)照顧撫養。以有此言,大福晉傾心於大貝勒」,以此來平息因庶妃塔因查告發而掀起的這場軒然大波。

作為後金汗國最高統治者的努爾哈赤已經親自出面干涉了這件事,後金群臣本不敢再有任何異議或者懷疑,事情也應該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是,因為這件事牽涉到了汗位繼承人的大貝勒代善,也就是說,因為這件事已經同未來的汗位傳承建立起某種微妙的關係,所以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努爾哈赤的想像。

被挑唆的庶妃塔因查一口咬定大福晉同代善有染:「每當大臣於汗屋聚筵會議時,大福晉即以金、珠妝身,獻媚於大貝勒。」

這是一個非常狠毒的計策,因為這種謠言是無法澄清的,你越是想去辯白,就越有可能被人懷疑真有其事。阿巴亥與代善真正地體味到了其中的尷尬與無力。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努爾哈赤雖然沒有抓住大福晉與代善有染的確鑿證據,但是也架不住身邊的人一再煽風點火,從維護家庭聲譽考慮,只得借口從阿濟格家中搜出了大福晉所藏匿的綢緞為由,將大福晉休棄。

猜忌是扎在太祖心中的刺

大妃阿巴亥,姓烏拉那拉氏,是烏拉部貝勒滿泰的女兒,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為妃。天命五年,努爾哈赤的第二位大福晉富察氏因罪被廢,烏拉那拉氏被繼立為大福晉。

努爾哈赤一怒之下曾離棄大妃,後來看在大妃為自己生了三個兒子的份上,又恢復其大福晉的身份。當然,汗王的心裡,還是放不下這個比自己小了三十一歲的女人,只是不願意公開承認罷了。

但是,喜歡歸喜歡,阿巴亥與大貝勒有染這件事始終是根刺,一不小心就會刺痛努爾哈赤多疑的心。

那麼,阿巴亥為什麼對大貝勒代善「情有獨鍾」呢?其中還有一個原因,這得從清初皇室的「收婚」習俗說起。

作為關外的少數民族之一,滿洲繼承了傳統的收婚習俗,「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即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將其後母收為妻子;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將嫂子收為妻子。

因此,努爾哈赤才說出,自己死後,要將大妃與幼子託付給大貝勒代善。這種託付,實際上就是收婚。而大妃在努爾哈赤尚且在世的時候,向大貝勒代善頻頻示好,暗送秋波,這就太過分了。

在滿、蒙兩個民族中,已婚女子改嫁他人,是屢見不鮮的。

在努爾哈赤的后妃中,最能體現女真人婚俗的,是「袞代皇后」富察氏。據《清皇室四譜》卷二皇后篇記載,「富察氏名滾代,莽塞杜諸祜之女,初適人,生子昂阿拉,復歸太祖」、《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繼妃,富察氏」,「子二:莽爾泰、德格類。女一,名莽古濟」,從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富察氏在嫁努爾哈赤之先曾有丈夫,並生有一子。富察氏原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三哥索長阿之孫威準的妻子,她的丈夫死後,被努爾哈赤納為繼室。又為努爾哈赤生了二子一女,並一度成為努爾哈赤的大福晉。

而皇太極的東宮妃,蒙古扎魯特部落戴青貝勒之女,在為皇太極生下兩個皇女之後,卻因「不合汗的意」,被迫改嫁出宮,嫁給葉赫的德爾格台吉的兒子南褚。而此時,她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女僅十一天,還沒有坐完月子。

清初皇室這種在漢人看來不可想像的婚姻遺俗,就是建州女真人原有的「婚嫁不忌異姓四、五寸」,即不受輩份限制,可以任其婚配的舊俗。到清崇德年間,皇太極下令禁止這種婚姻陋習,「凡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永行禁止。」

努爾哈赤去世時,阿巴亥痛哭不已。因為她是後金國的大福晉,也是努爾哈赤最心愛的女人之一。如今老汗王駕鶴西行,自己年僅三十七歲,三個兒子還小。當老汗王活在這個世上時,無論如何,她和她的三個兒子還有一個依靠。而且,假如老汗王身體健康,再多活幾年,等她的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勢力穩固了再去世,那時,她也不會感覺這麼孤苦無助。

阿巴亥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並且情況比她所預想的還要糟糕一百倍:執政的諸貝勒要求她為努爾哈赤殉葬,而所找的借口非常的冠冕堂皇,即老汗王努爾哈赤生前曾有遺命,要求如此辦理。

史書記載:阿巴亥丰姿綽約,但是嫉妒心很強,總是令努爾哈赤不高興。她很不安分,但最終被努爾哈赤的英明制服,留下恐怕以後成為國家動亂的禍害,因此努爾哈赤曾經對諸位王公貝勒留下遺囑:『我死後,一定要讓她殉葬。』」

努爾哈赤要大妃為自己殯葬,一是恐她三子長成以後,仗著國母大福晉的地位作亂。第二個原因,應該是對她不忠的懲罰。生前不斷猜忌,死後更要徹底斷絕大妃和代善的非分之想。

大妃則認為,努爾哈赤去世前五天,自己一直隨侍在旁,大汗並沒有當面提出讓自己殉葬,甚至沒有流露出這樣的意願。

無奈的是,四大貝勒眾口一詞,四位小貝勒包括大妃的三個兒子,二十二歲的阿濟格、十五歲的多爾袞、十三歲的多鐸也沒有異議。要知道,在當時,十四歲的女真人已經是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成年人(後來,這也是清朝皇帝親政的年齡)。這表明,共柄國政的八和碩貝勒可能確實聽到過努爾哈赤說過這樣的遺命。

被逼無奈之下,阿巴亥懸樑自盡,以身相殉。此後的清代官方史書中,對此事記載得十分簡略,只是記載說:「孝慈皇后(皇太極生母孟古)駕崩後,努爾哈赤立烏拉國貝勒滿泰女烏拉那拉氏為大妃,辛亥辰刻,烏拉那拉氏以身殉葬。」

多年以後,多爾袞抱怨過皇太極奪了自己的汗位,卻從未提到過皇太極逼死自己的親生母親,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

阿巴亥不得不死的三個理由

殉葬作為一種野蠻而殘忍的落後制度由來已久,儘管早就有人提出應將其予以廢除,卻始終未曾徹底消失。明朝代替元朝之後,在復興中原先進文明的同時,也恢復了這種落後的殉葬制度。明朝的成祖、仁宗、宣宗等都曾強迫大量的妃嬪為其殉葬。

朝鮮《李朝實錄》中頗為詳細地記載了明成祖死後三十餘名妃嬪被迫為其殉葬的慘劇。

公元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的一天,已經被預定為殉葬者的三十餘名妃嬪先是被帶到殿外用餐,之後便被帶到了殉葬的殿堂之中。殿堂之中已經放好了三十餘張「小木床」,這些妃嬪被勒令站到木床上去,在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繩索,「殉葬者哭聲慘絕,聲震殿閣。但只能就範,別無生路。宦官迫使她們將頭繆入繩索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子就被活活地弔死了。

而阿巴亥不得不死的理由是什麼呢?有三個:

第一,大福晉阿巴亥的得寵,早已引起許多人的嫉妒和不滿,而大福晉性情善妒,從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感,估計也得罪了不少人,早就成了人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努爾哈赤在世之時,人們尚且有所顧忌,諸人不敢輕舉妄動,不敢對大福晉流露出半點兒的不敬。但等到努爾哈赤死後,他的遺孀大福晉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並且無力還手。

第二,新君政治集團的需要。對於任何企圖爭奪汗位的諸子或者將來繼位的新汗而言,大福晉都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威脅。因為烏拉那拉氏身為後金的國母,地位至尊,如若不讓她殉葬,等到她的三個兒子長大成人之後,倘若出現母子聯合的局面,那麼對即位的新君將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威脅。權衡再三,也只有先下手為強,藉此良機先行除掉大妃。

第三,努爾哈赤在世之時,又曾明白說過待其死後要以大妃烏拉那拉氏殉葬,諸貝勒也就樂得以此為借口,名正言順地向大妃烏拉那拉氏開刀了。

由此看來,說阿巴亥是皇太極陰謀害死的,的確是有些冤枉。在這件事上,皇太極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推薦閱讀: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一生
慘遭多爾袞打壓的皇太極的兒子們
清太宗名:皇太極
最為尊貴的王爵,皇太極和康熙心目中的老大哥——禮親王世系
皇太極長子豪格沒有當上皇帝的隱情

TAG:皇太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