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論泡腳
保健洗腳歌 健身祛病多高招,我勸諸君常洗腳。 每晚熱湯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鼓角。 腳為全身柱基石,諸經通會腳趾梢。 大趾連通肝脾經,疏肝健脾能強身。 第四趾節通膽經,能治便秘和肋痛。 小趾歸屬膀胱經,可醫各種尿道症。 腎經所在腳底心,常搓可治腎虧損。 古雲腳為心之泵,常洗勤揉益身心。 春日每晚洗洗腳,昇陽活血固虛脫。 夏天熱水勤洗腳,暑濕雜熱都去了。 秋天每晚洗洗腳,潤肺通腸精神好。 冬天睡前勤洗腳,丹田溫灼百病消。 水溫最宜五十度,雙手入水勤搓揉。 洗罷浸足十五分,活血散淤疲勞除。 洗腳簡便費用少,貴在經常堅持好。 「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這是陸遊在《劍南詩稿》中的詩句。歷代養生家把每晚用熱水泡腳作為養生卻疾、益壽延年的一項措施。典型的如曾國藩,他不論多忙,每天念念不忘的是以熱水泡腳。對此,民國時候的張樹元在《養生詩歌序》中說:「文正(曾國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腳。」
春天泡泡腳 祛濕強體質 春三月……至夜卧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風毒腳氣,勿令壅滯。 —晉-嵇康《養生論》 清明至,南方不時再現紛紛細雨,空氣又開始濕漉漉起來,不僅是長期西裝革履的白領腳氣病易複發,一些中老年人也覺得「下盤」腿腳有些酸脹乏力不踏實。
熱水加粗鹽 常泡防腳病 「春三月……至夜卧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風毒腳氣,勿令壅滯。」晉人嵇康在其《養生論》中說得很清楚:春天裡,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加上一撮鹽,將膝蓋至足底好好泡洗,可以行氣血通經脈,祛除風邪濕毒和「腳氣」。 不過,嵇康所指的「腳氣」是腳病的籠統說法,有別於現代人腳氣病,它特指因風毒濕邪致經絡血脈瘀滯引起的腿腳軟弱無力、酸痛甚至腫脹、麻木等病症。而現代的腳氣病指的是足趾間及足底部干癢,皮膚粗糙脫屑和皸裂,甚至有的還出現小水皰,瘙癢甚至發展成糜爛、流膿等癥狀,古代稱為腳氣瘡或腳癬。 雖然古代「腳氣」的概念和現代所指的病症不一樣,但在濕邪加劇、黴菌活躍的春日,多泡泡腳,不失為簡單實用的健身護腳妙法。而在泡腳時加些鹽可以平衡外浸液與體內液的滲透壓,並能起到消炎殺菌的效果,對於預防腳病確有幫助。
春夜泡腳 昇陽固托 「民諺云:春天洗腳,昇陽固托;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和暖。」這幾句通俗的話概括了一年四季泡腳的主要好處。在春天,除了嵇康提倡的防腳病一說外,用熱水泡腳還能使陽氣升發,並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不失為恢復身體疲勞、增強體質的簡易做法。 「現代醫學將腳視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就是因為腳上有大量與腦和中樞神經緊密連接的神經末梢。」周教授解釋說,當腳泡在適當的熱水中時,毛細血管會受到相應刺激,不但可增加血管的彈性、降低腿部的肌張力,改善下肢的血循環和其他新陳代謝,還可刺激腳上的神經末梢,並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對其產生一種良性、溫和的刺激,有助於消除身體的疲勞。 而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看,足三陽及足三陰經脈交匯於足部,分布著幾十個與五臟六腑及全身其他經絡密切相關的穴位。在足底腳心中的足少陰經湧泉穴,是溺水、昏迷、中毒時作為上病下取的重要搶救穴。若能堅持在睡前用熱水適當泡洗,長期刺激腳部的穴位,促進氣血通暢,可間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的作用。特別是睡眠不好、易手腳冰涼的人,這種保健方法更簡便有效。
夏天也應該用熱水泡腳除暑濕 夏季濕氣正當令,人的五臟六腑中屬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中,就會出現沒有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而夏天泡腳,正有助於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究其理論原因,有點類似於「冬病夏治」的三伏天貼敷。因為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陽氣也是在夏天最旺盛。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所以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而當脾胃好了,就不容易被濕氣侵犯,上面說的癥狀自然也就緩解了。 另外從經絡角度講,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著與各內臟相對應的反射區,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這裡,泡腳的時候通過經絡傳導,也能達到臟腑的保健與治療效果。 每天晚上用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泡腳15—20分鐘,水最好超過腳踝到達小腿;水中加點鹽,還能起到消炎殺菌的作用。如果吹空調導致了感冒、頭痛或發熱,也可以用稍燙的水,泡腳30分鐘以上,感覺微微出點汗,頭痛的癥狀就可以緩解。泡腳以後最好做些簡單的按摩,比如在腳心(湧泉穴)、腳趾、腳跟處細心找找有沒有痛點,每個痛點處按揉三分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巧妹還提醒,夏天許多人喜歡用涼水洗腳,認為這樣可以降溫消暑,在感覺上比較舒服。其實這樣不利於下肢的血氣循環,長期如此對健康是有害的,應該避免。 冷水足浴,水溫要逐漸降低,一般可從20℃慢慢降至4℃左右,並可從秋季開始用冷水泡腳,一直堅持到冬季。每次足浴前先用手摩擦足部,使足部變得溫熱,然後雙足浸入冷水中,再用兩足相互不斷摩擦,直到足部潮紅。每次約5分鐘,可早晚各進行一次。冷水足浴不僅使足部血管強烈收縮,而且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也處於積極活動狀態。冷水足浴還能促使鼻粘膜的溫度升高,增強呼吸道的抵抗力,冬季可預防感冒。但需注意的是,冷水足浴後應立即擦乾和保暖。
中藥泡腳好處多 中醫學認為「腳為精氣之根」。足浴療法是採用藥物煎湯,將雙足浸泡、洗浴,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在浸泡過程中,除了水的浮力作用、水的液體微粒運動對足部的摩擦作用之外,主要是水的溫熱作用、藥物的外治作用和足反射區作用。 足浴具有溫水足浴、藥物外治及足反射區刺激三種作用,三種作用可以互相影響。溫熱的藥物易從皮膚、腧穴和呼吸道吸收,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足浴可作為內病外治的療法,也可作為多種皮膚病疾患的洗浴。葯浴時藉助藥力和熱力,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祛除邪毒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足浴時水的溫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藥物可從皮膚上的汗腺、皮脂腺滲透吸收,從而發揮治療作用。所以足浴時水溫很重要,選擇藥物很重要,按摩手法也很重要。
中藥足浴所使用的水煎液是根據不同病症,通過選配適當的中草藥配製而成的。足浴時趁熱在足部反射區上進行熏洗,中藥足浴通過發揮水的溫熱作用和中藥特有的功效以及刺激人體足部反射區,能是人體各組織器官、部位的氣血運行暢通,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進而達到防治疾病及保健的功效。 首先,進行中藥足浴,通過水的溫熱作用提高足部邊質組織溫度,使其毛細血管舒張,來改善微循環,提高代謝。並通過溫熱效應,增加足部組織通透性,從而使真皮層及黏膜容易吸收藥物離子。同時活躍的血液循環還可使藥物運轉速度加快,提高吸收率,發揮其治療保健的功效。 其次:根據中醫臟象學說,皮膚肌腠與五臟六腑通過經絡相互連接,當選配不同的中藥進行足浴時,藥物離子、藥物氣味、藥物功能可通過足部皮膚肌腠,循環經入臟腑,再通過臟腑的輸送(升、降、浮、沉、聚、散)分散於形體官竅、四膚百骸及病灶部位,從而達到防治保健的功效。 總之,足部存在著人體的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病例信息客觀存在於足部反射區上,通過這些反射區的良性刺激,可將中藥足浴液中的藥物離子、藥物性能輸運到全身及病患部位,從而達到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的作用。 二.勝巧力的足浴泡腳中藥秘方足浴重蒸足浴是指利用多種中草藥配製的藥液浸泡足部,使其中的藥力,熱水的熱力共同作用於足部,勝巧力獨特中藥泡腳秘方適用於:糖尿病足,高血壓、腿腳發涼,風濕性關節炎及亞健康人的足浴保健。 足浴療法屬足療諸法中的一種,也同屬中醫外治療法,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於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傳統,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
古人日: 「晨起皮泡水,睡前水泡腳,健康又長壽,百歲不稱奇。」 剃頭洗腳,賽過吃藥。 每天睡前泡一泡,健康舒適疾病少。 養生保健三法:旦起理髮;午窗坐睡;夜卧濯足。
現在也流行一句俗語: 「富人吃藥,窮人洗腳」 足浴保健在今天更是蔚然成風。
用艾葉來泡腳 用艾葉水泡腳,因為這個方法能有效的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等頭面部反覆發作的這些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所以,只要家人得了這些病的時候呢,取艾葉一小把然後煮水後泡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千萬不能大汗。還要記得再多喝一些溫水。一般連泡2-3次,也就是2-3天後,只要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這些因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咽喉部的不適就都會明顯好轉或消失了。 但是,有朋友說泡腳後產生了不良的反應閑。那多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不能經常用艾葉泡腳,否則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還會引起情緒上的變化等。 艾葉能祛寒、除濕、通經絡,因現代人普遍寒濕重,所以艾葉就成了治病不可缺少的幫手。艾葉泡腳真的很不錯,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它的好處,也不清楚要如何正確地泡腳,所以向大家介紹下泡腳的各種用處以及正確得泡腳方法。 對於身體寒濕重的人,比如說痛風病患者。每周1-2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的,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還可以在用艾葉水泡腳同時,喝上一杯生薑紅棗水,既去了寒又不瀉氣。 有些人身體非常虛弱,虛不受補,吃一些補益身體的食物就會牙痛、口腔潰瘍等,你就等什麼時候上火了再用艾葉水泡腳,沒火時就繼續食補,每天堅持用溫水泡腳,如果又上火,仍然用艾葉水泡,但同時必須停掉所有寒涼的食物(這點很重要哦),不要再有寒濕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以後還是一樣,只要沒有明顯上火時,每天只用溫水泡腳,不要用艾葉水泡腳。 本文來自藥材網 正確使用艾葉,能有效地緩解和治癒身體的病症,而過量的使用艾葉,卻會使身體出現虧虛,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還會出現眼睛乾澀、人乏力,以及情緒低落,重者會出現咳喘。所以,任何東西都是好的,只要使用的恰到好處,才能促進身體的健康。
中藥泡腳「藥引」不可少 泡腳也稱「足療」,它與針灸、推拿、外用貼劑等一樣,都是利用了「內病外治、活血化淤」的原理,屬於中醫的外治法。庄禮興說,人體的腳底有約70多個反射區,常用有治療作用的就有30多個;經絡中的「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也就是說,人腳下的經絡與人體臟腑密切相連。而中藥泡腳就是在熱力和藥力的雙重作用下,通過擴張血管,讓皮膚吸收藥物成分,作用於相關的臟腑,對疾病起到治療和預防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泡腳的藥物與我們所熟悉的內服藥不同,」庄禮興說,「由於是外用藥,要經皮膚吸收,其必定要有辛溫走竄的『藥引』來引經,這活血通絡的藥引往往有點睛之筆的妙處」。
個性化DIY「有效」葯湯 在家自己DIY中藥湯劑泡腳不失為一種經濟又方便的選擇。記者特意向庄禮興教授討了五個臨床上被醫生推薦的驗方供讀者參考。
中風偏癱藥方:蘇木50克 艾葉50克 香附30克 當歸30克 乾薑30克 川芎30克 製作方法:把以上中藥材加水,熬煮半個鐘,直到剩下約1000毫升時,加適量熱水兌成藥湯,水溫保持在40-50℃。在泡腳前加2匙羹白酒。一天一次即可。 專家解讀:川芎性溫,有活血順氣的作用。此藥方製作湯劑泡腳,不僅可增加中風患者關節活動的靈活度,同時還具有消腫的作用。白酒是此方的藥引。 痛經藥方:玫瑰花30克 紅花30克 當歸50克 川芎30克 桂枝30克 艾葉50克 製作方法:把以上中藥材加水,熬煮半個鐘,直到剩下1000毫升時,加適量熱水兌成藥湯,水溫保持在40-50℃。在泡腳前加2匙羹白酒。 專家解讀:痛經很多時候是由於血脈不通所致,中醫認為,平時可採取補腎、調氣血的方法來調經,月經來潮之前,則可用活血化淤的葯湯泡腳。白酒是此方的藥引,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 感冒藥方:細辛20克 桂枝20克 乾薑30克 紫蘇30克 藿香30克 菊花30克 製作方法:把以上中藥材加水,熬煮半個鐘,直到剩下1000毫升時,加適量熱水兌成藥湯,水溫保持在40-50℃。 專家解讀:三伏灸貼一直很受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歡迎,其實這種內病外治的方法就是把葯製作成藥膏貼在穴位上,通過皮膚吸收來發揮藥物的療效。而此方與三伏灸貼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對經常容易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具有療效。 慢性胃炎藥方:桂枝30克 乾薑30克 艾葉50克 紫蘇30克 元胡30克 當歸30克 製作方法:把以上中藥材加水,熬煮半個鐘,直到剩下1000毫升時,加適量熱水兌成藥湯,水溫保持在40-50度。 專家解讀:天氣陰冷、潮濕,加上過年期間飲食不規律,很容易胃病複發。因此,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可以每天用此方製作葯湯泡泡腳,預防胃病發作。 高血壓藥方:夏枯草50克 草決明50克 白蒺藜50克 川芎50克 製作方法:把以上中藥材加水,熬煮半個鐘,直到剩下1000毫升時,加適量熱水兌成藥湯,水溫保持在40-50℃。 專家解讀:一般人認為高血壓患者不適合泡腳,實際上高血壓患者不適合泡溫泉,因為泡溫泉的時候,全身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而離開水面的時候,身體周圍氣溫低,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這一高一低的血壓波動讓患者很難適應。而泡腳只是局部的加溫,對全身的血壓影響不大。
泡腳 請把握"1355"原則 每天1次,每次30分鐘以內,水溫50℃左右,泡完後晾5分鐘。這是泡腳的基本原則,雖說泡腳是日常的小事,但卻是保健養生的首要秘方。如果在泡腳時適當地加以按摩,效果會更好。如果不會按摩穴位也不要緊,只要兩腳互相搓動,用手搓洗也是一樣的效果。
用酒泡腳可以治汗腳 用藥酒泡腳,酒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流循環,使白細胞運動到腳底,殺滅細菌。泡腳的頻率,孫蘇欣教授稱,1—2個星期泡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腳有破損潰爛的情況,則不應使用藥酒泡腳。
用吹風機吹乾趾縫能防腳氣 冬季泡足是很舒服很享受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腳趾很胖的老人卻喜歡泡完之後腳匆匆用毛巾擦乾,就鑽進被窩或者穿棉拖鞋,腳趾之間長時間不透氣,很容易滋生細菌,引髮腳氣或者足癬。所以用毛巾擦乾腳上的水後,還要應該晾5分鐘,這樣才能徹底干透,避免細菌滋生。 趾縫間隙小,最好能把趾縫撐開,用吹風機吹乾,避免感染腳氣等疾病。泡腳後要做好保濕護理老年人皮膚油脂分泌減少,每天泡腳也會流失水分和油脂,容易引起足跟皸裂,所以每次泡腳後一定要塗抹橄欖油或凡士林軟膏,預防皸裂。
中醫認為:早起泡腳 勝過良藥 泡腳是種保健。對很多人來說,這也是種享受。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泡腳就該在晚上睡前時間充裕時。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李躍華教授認為,有時反常規而行,會得到更多好處。正所謂「早晨泡腳,如吃補藥」。 中醫學認為,腳底是各經絡起止的匯聚處,分布著60多個穴位和與人體內臟、器官相連接的反射區,分別對應於人體五臟六腑。泡腳有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之所以選擇早上泡腳,是因為夜間睡眠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血液循環不暢,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腳掌上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洗腳時用雙手在溫水中按摩腳心、腳趾間隙,能使大腦感到輕鬆、舒暢,使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給一天的工作「加滿油」。 早上洗腳方法很簡單,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舒適不燙為宜,浸泡5分鐘左右。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摩雙腳湧泉穴各1分鐘左右,再按摩兩腳腳趾間隙半分鐘左右。為保持水溫,可分次加入適量熱水,重複3—5次。如果時間不充裕,僅進行1次即可,或者僅做按摩,不用熱水浸泡。 「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燙腳,丹田暖和。」一年四季用熱水洗腳對人體皆有好處。所以,在平日的早晨不妨試一試。
4種人不要按摩足底: 1.腦出血,內臟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嚴重出血者,足底按摩可能引起更大的出血。 2.嚴重腎衰、心衰、肝壞死者,足底按摩的刺激可引起強烈的反應甚至使病情惡化。 3.肺結核活動期的患者,結核菌會隨血行播散,可能導致瀰漫性、粟粒性結核的嚴重後果。 4.對於頻發心絞痛的人,足底按摩的刺激有時可誘發心肌梗死。
泡腳療法應注意哪些事項 1、忌空腹時泡腳因為在泡腳的過程中身體消耗很多熱量,尤其在糖元貯量較少時,容易因血糖過低發生低血糖性休克。 2、忌餐後立即泡腳如果飯後立即泡腳會因溫度的升高、熱量的刺激,使皮膚血管膨脹,消化器官中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妨礙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兒童不宜泡腳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各種功能不健全、不穩定,長期用熱水給兒童泡腳,會給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不利於足部的健康發育,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會造成扁平足,故兒童不宜泡腳。平時用一般的溫水短時洗腳就可以了。 4、忌泡腳當風泡腳的溫度通常會引起全身出大汗,這時候避風是很重要的,否則不僅會引起感冒,還會引起腰腿痛,發展為長年不愈的慢性病。 5、忌水溫過高一般以38—43℃為好,如果水溫過高,使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容易發生虛脫,甚至燙傷,因此水溫切忌過高,通常應從38℃開始,逐漸增至40-42℃。當然,溫度的選擇還要依據不同的個體和泡腳的時間長短來定。 6、忌用力搓擦皮膚有人泡腳喜歡拚命搓擦皮膚,造成表皮細胞損傷,甚至出血,這會使皮膚這一人體自然防線的抗禦能力下降,在皮膚微細胞破損處細菌或病毒會乘虛而入。 7、根據辨證結果選用泡腳驗方由於糖尿病的症型較多,而不同的泡腳驗方又有不同的使用範圍,所以應根據中醫辨證分型恰當選用驗方。 8、不宜在旅行期間泡腳泡腳應盡量在家中進行,以避免交叉感染。如出差在外或外出旅遊,必須到經營性的泡足屋泡腳,應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需更換泡足塑料袋,做到一人一袋,應避免與他人混用,以免傳染上足癬、疥瘡、肝炎等傳染病。 9、注意與其他療法配合。
成語助你牢記足療十個步驟 一、含苞未放:把腳擦乾,之後塗抹潤膚油。 二、金魚擺尾:雙手橫向拍打雙腳外側,起到放鬆小腿肌肉的作用。 三、隔牆有耳:雙手握住一隻腳,向內稍用力擠壓。 四、仙鶴展翅:雙手在腳背處上下搓熱整個腳部,起到循環血液的作用。 五、細水長流:點住腳心輕壓,有助於身體排泄廢物。 六、蜻蜓點水:輕刮大腳趾,能夠改善頭痛頭暈,有助睡眠。 七、火燒連營:中指、食指關節按壓腳底穴位,能夠緩解胸悶癥狀。 八、仙人指路:食指輕刮腳趾,達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九、重於泰山: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排山倒海:雙手交錯按壓腳背與腳心。 十一、足部按摩: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二、大功告成:雙手輕捏腳背穴位,能緩解頭痛頭暈等癥狀。
洗腳趣聞
1、不洗腳 南北朝時梁朝將領陰子春身穿污垢的服裝,數年也不洗一次腳,說:「洗腳會洗去財物、敗壞事情。」妻子痛恨他的惡習,反覆勸他洗腳。某日,陰子春總算同意洗了一次腳。 但不久後,即有梁州之敗,陰子春大恨妻子,說這是洗腳所造成的。此後,便終身不再洗腳。
2、太公垂釣 相傳文王姬昌曾帶領兵士去渭水北岸打獵,見一老者用一直鉤赤足垂釣,大惑不解,於是急忙上前深施一禮:「先生垂釣因何鉤直無耳」?答:「子牙釣魚,願者上鉤」。又問:「何以赤足垂釣」?答:「活水洗足,益壽延年」。此人即是姜尚,也就是後來興周滅紂,輔佐周朝三代君王的太公是也。
3、盜版西遊·洗腳
推薦閱讀:
※泡腳有什麼好處?什麼樣的人不適合泡腳?
※天氣熱了還要堅持泡腳么?夏季泡腳的好處是什麼?
※老北京足貼到底有什麼作用?
※泡腳你以為只是祛寒?
※女人請認真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