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帆留蹤 荷蘭尼漢克先生捐贈明清貿易瓷

海帆留蹤 荷蘭尼漢克先生捐贈明清貿易瓷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3月15日 13:31 《收藏》雜誌

明萬曆~天啟青花水禽紋盤

清康熙灑藍釉青花開光人物瓶

清康熙青花花果樹紋雙管瓶

  陸明華

  昔年渡海西去,今日航空東歸,90餘件中國瓷器在歐洲大陸流轉二三百年後重新回到中國,這是荷蘭收藏家(Henk B. Nieuwenhuys)尼漢克先生的一個壯舉,他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批明清景德鎮瓷器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此舉令人欽佩和讚歎。這批瓷器均是貿易瓷,絕大多數是青花器,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國國內收藏中不多見的物品。

  尼漢克先生捐贈的瓷器共97件,其中96件是江西景德鎮的產品,均為青花瓷,只有1件是彩瓷,為日本伊萬里燒產品。這批青花瓷中,燒造時代最早的為明萬曆時期,少量是明末崇禎和清初的產品,而以康熙時期產品占絕大多數。這些瓷器在形制上可分成琢器和圓器兩種,瓶、罐等琢器稍少於盤碗類製品,而瓷盤又遠遠多於碗。一般而言,收藏者通常是以自己的喜好和購買時的感覺為標準,因此,瓷器的收藏風格也可能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當然,由於17世紀運往歐洲的景德鎮瓷器一般多為定向銷售,產品通常均符合歐洲人的口味,因此具有常規性,這一點,在這批捐贈瓷器中也有明顯體現。

  在這批捐贈瓷器中,燒造年代最早的一件是明萬曆青花龍鳳紋環耳瓶(圖1),這是明代景德鎮瓷器中的傳統形制,早在明初洪武官窯瓷中就有類似風格,仿自元代的青銅器。明代晚期,銷往歐洲的貿易瓷中出現這樣的作品很受歡迎,尤其是龍鳳題材的貿易瓷。龍鳳在中國象徵著帝王和皇后,這種題材具有神秘的東方宮廷文化特色。這種瓷器也許是通過荷蘭商船較早登陸歐洲的中國瓷器,也是中歐經濟貿易的早期見證物之一。

  明末清初,大量中國瓷器通過海運途徑進入荷蘭和歐洲大陸的不少國家。這一件青花水禽圖大盤(圖2)是明末產物。此類盤通常多為花口,在盤內中心畫有蓮池水禽圖,內壁一周有開光,內繪各種花卉紋,外壁則常畫有變形的蓮瓣紋。這種盤產量很大,主要銷往國外,以歐洲和日本為最多,在日本,人們把這種紋飾特點的產品謂之「芙蓉手」。此類瓷盤應是明末的典型品種之一。20世紀80年代,國內有人曾因為江西南部廣昌縣明萬曆及以後的墓葬中出土具有此類風格的大、小青花盤(其中有的已殘破或窯裂),認為這些瓷器是當地燒造的,理由是當時的人不可能把窯場的燒廢品從景德鎮帶到廣昌。1988年,筆者曾為此前往廣昌窯場考察,但未發現這樣的器物。後來,考古專家在景德鎮發現了這樣的瓷器標本,證明這種瓷器還是景德鎮的產品。這種瓷器在明末貿易瓷大規模外銷的浪潮中輸出海外後,仿製品很多,如日本江戶時代的有田燒和伊萬里燒,17、18世紀德國的哈瑙,荷蘭的代爾夫特以及英國、伊朗等均有仿製。

  捐贈品中的兩件青花直筒形瓶(圖3),也是代表這一個時期青花瓷器的重要品種。這種造型的作品過去曾被認為是清代康熙或雍正時期燒造,理由是產品具有這時期青花瓷的特徵,而且,國內外有許多相同的器物,有不少器身寫有干支紀年,包括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等年款作品,基本上都被看成是康熙中期燒造。但現在可以明確,戊寅(1638年)、己卯(1639年)、庚辰(1640年)、辛巳(1641年)、壬午(1642年)、癸未(1643年)這些年款均為崇禎紀年。因為國外沉船中發現的許多瓷器證明,這些寫有干支紀年的器物,多為明末崇禎時期燒造。也有部分產品是稍晚的清初順治年間(1644~1661年)燒造的。?

  直筒形瓶有青花、五彩、白釉等品種,但最多的是青花瓷。以崇禎產品居多,順治產品稍少,兩者風格相似,較難區別。瓶外口下和下部有一周暗刻紋者通常為崇禎時燒造,無暗刻紋者多被看成順治時燒造,當然,這不是唯一標準。這種器物在國內外均有流傳,歐洲最多,國內也有相當數量。上海博物館就收藏有這類瓷器。

  捐贈品中有92件青花器燒造於康熙時代。長達61年的康熙盛世,經濟貿易發達,從景德鎮的瓷業方面也體現出了這一朝的繁榮景象。可以認為,這批瓷器見證了景德鎮在康熙時期同歐洲進行貿易的情況。這些瓷器似乎不是同一批產品,可能是不同時間燒造、於不同時間遠涉重洋被運到歐洲的。

  這批瓷器有罐、瓶、熏爐、執壺和碗、盤等,在工藝上除了純粹的青花製品外還有灑藍青花、醬色釉青花。

  捐贈品中有4件青花罐,造型分長身和圓腹兩種,器身的胖瘦和不同的紋樣可反映出康熙朝不同的產品風格。在國內,過去對這樣的產品多認為是康熙朝始燒,以後歷朝均有製作,絕大多數被用作藥罐。1980年,哈徹爾沉船在中國南海附近海域被發現,由於沉船上有一件瓷器書「癸未」(1643年)紀年,因此估計是1643年以後沉沒的,該船中發現了23000多件陶瓷器件,其中有不少就是圓腹青花罐。粗看上去,長身青花罐似乎不是傳統的風格,但仔細觀察就可看出,其形制依然源自前代前朝。明崇禎朝貿易瓷中有許多小件的青花橄欖形小罐大量銷往歐洲,歐洲人稱之為「姜罐」,捐贈品中的長身罐造型與之相似,只不過有的形體放大,有的加長了。加長的形式有的不能再稱為罐而是瓶了,不變的是蓋的形式,為微圓的平頂蓋。從紋飾看,麒麟圖罐、開光花蝶紋瓶是常見的傳統紋樣,其餘兩種如意花卉紋在國內康熙青花瓷中較為少見,但從紋樣看並不具有異國情調。同時,更可聯想到其可能是尚未完成彩繪裝飾的青花釉上繪彩作品,因為除了器身上下的開光如意紋外,腹部留出了很大的空間,似乎是燒成青花瓷後,留出空間準備上彩,也或許是運往歐洲後再加彩。

  麒麟是中國古代瓷器上較為多見的吉祥圖案,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瑞獸。但麒與麟有區別,據文獻記載,軀體較大、威武雄健、呈側卧狀,頭部為龍頭,披頭散髮,身體布滿魚鱗片者為麒;而有雙角的為麟。東漢許慎《說文》十:「麒,仁獸也,糜身牛尾一角。(麟)麒也。」在瓷器紋樣中,麒麟時常與鳳凰共同出現。據《禮記·禮運》記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sǒu,意為草澤)。」可見,此類畫面不是景德鎮制瓷工匠隨心所欲畫出來的,而是根據古代文獻或相關的版畫等資料創作的。此麒麟圖罐所繪的有「牛尾一角」,應屬「麒」類。

  除了上面提到的3件開光花蝶紋瓶外,還有多件青花瓶。其中博古圖長頸瓶6件,為兩種造型,一種即後來稱之為賞瓶的那種形制,還有一種為懸膽狀的膽瓶。兩種瓶的形制不同,圖案也不同,但題材相同,均為博古圖。另外還有一對膽瓶,器身繪有纏枝花卉紋(圖4)。

  還有幾件晚清以來被稱為棒槌瓶的瓷瓶。這種瓷瓶在康熙時期十分流行,以青花和五彩為最多。另外,棒槌瓶有軟硬之分,軟棒槌是指器物肩部和口沿稍微圓潤些,硬棒槌則相反,肩、口部硬朗成折角,通常硬棒槌燒造時間早,軟棒槌燒造時間晚。

  灑藍青花人物圖棒槌瓶(圖5)器外採用灑藍開光裝飾,通體施灑藍釉,留出開光,開光內繪以青花山水人物圖。這是清代康熙時流行的工藝。灑藍釉早在明代宣德景德鎮官窯中就已燒造,康熙時繼續燒造這種整體施灑藍釉的器物,在當時被稱為吹青,屬於吹釉工藝。清《南窯筆記》說「吹紅、吹青兩種,本朝所出」。灑藍青花屬於創新之作,目前在國內傳世作品中較為少見,而在國外尤其是歐洲較多,這種產品當時可能主要用於外銷。

  捐贈品中還有一對果樹紋雙管瓶(圖6),兩個瓶管呈交叉狀,有兩個瓶體,互不相通,西方人謂之「油醋瓶」,用以存放調味品,一邊放油,另一邊放醋。這種瓶是典型的外來形式,中國傳統形制中沒有這樣的風格。荷蘭的博物館中有類似器物。當然,形制和紋飾略有不同。

  蓋杯是17世紀從西方傳入的一種造型,有直身和微圓長身等形制,有的還有半環形把手,以後逐漸成為中國常見的茶杯形式。但國外研究者對這種形制有不同的稱謂,有的稱之為瓶或壺。器身的圖案也與中國傳統紋飾截然不同。在荷蘭也有風格相似的作品。還有一種帶蓋的長身瓶,瓶體呈直筒形,中部微收,同樣是外來風格。這樣的作品在荷蘭的博物館也有收藏。

  造型最特別的是一對燭台(圖7),分上中下部分,可拆卸,上部為鏤空蓋,蓋下有中心可供插蠟燭的圓形管狀盤,下承上大下小的盤基,下部為盤座。燭台外繪青花如意紋。上述器物可能來自相同的途徑。

  茶壺是東西方共有的茶具。這種執壺早在明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就已有製作,但當時的用途似乎是放調味品,名稱叫「鹵壺」。17世紀,大量的中國茶葉出口歐洲,宜興紫砂壺也開始外銷,景德鎮也有類似製品作為茶具外銷。這種以紫砂壺造型為基本風格的器皿成為貿易瓷中的一個品種,其器皿造型已成為一種大致固定的模式。絕大多數器物造型為圓腹,彎流,上有寶珠頂蓋。捐贈品中的4件茶壺就是如此,兩件畫山水人物(圖8),兩件為花卉紋(圖9)。除了一件畫的是典型傳統山水外,其餘3件均可看出貿易瓷的特有風格。

  還有一件畫有人物圖的葫蘆瓶造型稍具變化(圖10)。瓷製葫蘆瓶在唐宋時期的不少地區均有製作,景德鎮在元明時期也都燒造這種形制的器物,尤其是在道教盛行的嘉靖時期,官窯和民窯均有很多這樣的產品。清代康熙時也有製作,以青花瓷為多。

  康熙時,除了生產純粹青花裝飾的葫蘆瓶外,還有加以變化的青花葫蘆瓶(圖11)。這4件器物的變化在於除了器物上部繪青花外,下部還施有高溫醬色釉,其中兩件在腹下部,釉色較淺淡,另兩件在中部和下部,釉色較深,這種風格可能只在貿易瓷中應用。在歐洲,除了完全相同風格的作品外,還有風格不完全相同的醬色釉青花器,除了葫蘆瓶形制外,還有此種風格的長頸瓶、茶壺,有的甚至製成漏斗樣式,它們也應是同時代的產物。

  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五州群礁的中心—— 碗礁附近發現了沉船遺址,船上裝載大量康熙時期燒造的景德鎮瓷器,有關部門在當年組織了打撈發掘工作,累計出水器物17000件。從已公布的資料看,其中有些器物與尼漢克先生捐贈瓷器的造型或紋飾有某些近似之處,但工藝上最相似的是青花葫蘆瓶。發現的品種有醬色釉青花和青釉青花器,雖然造型和紋飾稍有不同,但它們也是上半部畫青花,下半部施醬色釉或淡青釉,施醬色釉的一種在其與青花結合處還施有仿哥窯開片釉。這一大批沉船瓷器顯然是貿易瓷,可能出海不久就沉沒了。

  對歐洲人來說,碗不是他們的主要餐具。捐贈品中的5件碗類餐具中,有3件花口仕女圖碗。兩件花瓣形花卉紋碗。碗之外,其他捐贈品以瓷盤為多。可以說,為歐洲人慣於使用瓷盤的特點在收藏家的藏品中也體現了出來。

  尼漢克先生的青花瓷盤的紋樣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典型的歐洲風格,二是傳統的中國風格,三是傳統中國風格和異國情調結合的風格。

  典型歐洲風格的瓷盤有帆船圖盤(圖12)和紋章瓷盤(圖13)各一對。看到繪有帆船圖景的瓷盤,不問便知是外銷瓷,但這一對內心畫有帆船的瓷盤,卻是中西合璧的作品,盤壁的圖案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紋樣,上面畫有青、白、鱖魚三條,穿插以三名中國傳統題材中的童子,童子手執蓮花。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常見有青、白、鯉、鱖四種魚,象徵封建社會上層人士標榜清高氣節的清白廉潔,這裡,用手執蓮花的童子取代鯉魚,其意義與傳統諧音暗喻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紋章瓷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外銷瓷,早在1580~1620年,葡萄牙人就已經開始訂燒紋章瓷了。葡萄牙王室的紋章為雙翼下的王冠圖案,繪有這種王冠圖案的中國紋章瓷價格昂貴,據說一件器物可與幾名奴隸等價。至17世紀晚期,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訂製貴族紋章的瓷器。這兩件青花紋章瓷盤,可能就是這時期或稍晚些時候的產物。

  具有傳統中國風格的青花瓷器是我們十分熟悉的產品,在清代景德鎮瓷器中有大量的人物圖產品。這批捐贈貿易瓷中也有不少這樣的器物,有瓶、盤等。尤其是瓷盤上,仕女人物佔有一定的比例。這些人物圖絕大多數可認為是以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故事情節為藍本,有「讀簡」(圖14)、「請宴」「惠明投書」(圖15)、「責女」(圖16)等。清康熙瓷器上有許多描繪《西廂記》劇情的故事圖,這批瓷器中除了一部分這樣的作品外,還有一部分是無法考證的西廂故事題材。景德鎮窯工繪畫的西廂故事,未必能與諸多《西廂記》版本上的圖版相吻合,只能就大體而言。但是這些神態各異的人物,勾畫著當時的一些歷史故事片段。創作者把它們移植於貿易瓷器上,使西方人能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這批瓷器中,除了完全屬於傳統風格的器物外(圖17~19),還有摻入西洋元素的中國風格題材。如有些花卉紋盤與常見的康熙景德鎮瓷器圖案有明顯差異,但它們依然有傳統的中國花卉風格。

  尼漢克先生捐贈的瓷器中還有一件是日本伊萬里燒彩瓷(圖16)。伊萬里燒是日本著名的瓷器,以其產地在日本九州佐賀縣的伊萬里地區而得名。這批捐贈瓷器中僅有一件這樣的青花描金五彩人物圖大碗。這件伊萬里燒五彩人物圖碗外所繪畫面為「昭君出塞」圖,是為人熟知的中國歷史故事。17、18世紀,大量的日本瓷器通過荷蘭等國的貿易公司向歐洲輸出,其中僅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就有數百萬件。

  尼漢克先生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瓷器整體質量較高,燒造工藝體現了當時景德鎮民窯的燒造水平,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在中國銷往歐洲的瓷器中,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不能說這些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貿易瓷,但它們從一個角度反映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推薦閱讀:

求助!優質產品沒有渠道,請求大家的幫助。
聯合股訊: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網上投洽會主辦2018廈門智能科技資本論壇暨投資交流對接會
銳參考 | 妥協的代價!30多年前美日「貿易戰」留給中國這些啟示——
可怕!中國搞貿易賺來的錢,在金融渠道全部虧完了!

TAG:貿易 | 荷蘭 | 捐贈 | 明清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