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格律詩的平仄

關於格律詩的平仄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是個中平調,上升是個升調,去聲是個降調,入聲是個短調。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

明代真空和尚《玉鈅匙歌訣》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又見於《康熙字典》)。隋朝(公元601即隋文帝仁壽元年)陸法言《切韻》分206韻部,已佚。

公元1008年即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編了《廣韻》:分平聲上下兩卷,上去入三聲各一卷,仍分206韻部。

南宋平水人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為107部;後來金人王文郁《新刊韻略》又減為106部,稱為平水韻;即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沿用至今。

詳情可查《詩韻新編》附錄的《佩文詩韻》或王力《詩詞格律》附錄的《詩韻舉要》,它可幫助我們查閱古代四聲與用韻。古代四聲演變成普通話,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所謂平分陰陽,是古平聲字在普通話中變為陰平和陽平;所謂入派三聲,是古入聲字變為普通話的平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詳情可參看上面《古代入聲字派入普通話四聲簡表》)。入聲字變去聲的最多,陽平次之,上聲最少。我們寫格律詩,最要記住入聲變為陰平與陽平的字。

關於普通話的聲調:平平一橫是一聲,向上一提是二聲,一個對號是三聲,向下一拉是四聲;或曰陰平高高一路平,陽平由低往上升,上聲先降後揚起,去聲降到最底層。分辨普通話四聲要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這有助於我們分辨古代四聲、協調平仄。

調平仄:平聲和仄聲要互相協調,平仄在本句中要互相交替,在對句中要互相對立。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是說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分明。律詩八句,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除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外,還要講求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有: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五律的平仄格式,是把七律每句減去頭兩字;即成。)七絕的平仄格式有: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五絕的平仄格式,是把七絕每句減去頭兩字;即成。)

格律詩歌訣:

格律不難記,二四六分明(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論,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首句仄平仄,或為平仄平。上下句要對(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鄰句粘即成(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四字忌孤平(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末防三連同(句末連用三個平聲或三個仄聲)。七絕重一遍,七律也就成。雙末押平韻,單末多仄聲。七言去兩字,五言不費功。起收式怎知?首句句來定。對仗忌合掌(指一聯中對仗,出句與對句意義相同),拗救有三種:一拗三平救,三拗一、四平。半拗可不救,四拗對三平。五言前加二,七言也就成。七言一、二字,放心無拗型。

拗救:指在格律詩中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拗,如上句該平用仄,下句則該仄用平稱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又分

(1)本句自救(孤子相救):如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仄聲,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聲字補償。

(2)對句相救:如五言「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拗,則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聲字相救。再如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拗,則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相救(也可不救)。

推薦閱讀:

【原創】格律詩口訣三十八句註解
三言兩語談格律 劉寶貞(晚春軒主)
崔顥的「黃鶴樓」並非格律詩,「滄浪詩話」卻把它評為唐七律之首,有何根據?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190)期
古代詩體分類及近體詩格律之概說

TAG:格律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