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溪口蔣氏遺迹考察行

溪口蔣氏遺迹考察行

楊韻華 (武漢市博物館 副研究員)

2008年4月下旬,我們博物館一行來到奉化溪口,考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蔣氏遺迹。溪口位於寧波市區西南方向22公里,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鄉。這座美麗的江南小鎮,西、北、南三面環山,一脈剡溪橫貫東西。我們沿著瀕水的長街一路走去,秀美的山水與歷史風雲相交織,真是讓我們流連忘返。

豐鎬房

蔣氏故居「豐鎬房」,坐落於溪口鎮三里長街的中心段。其名字的由來,源自歷史典故。蔣介石的大伯房名為「夏」,二伯房名為「商」,蔣介石的父親排老三,房號為「周」。是按著朝代更迭排的。東、西周分別在「豐邑」和「鎬京」建都,文治武功很顯赫,於是就借了這個吉利,故稱為「豐鎬房」(見照片1)。

我們走進豐鎬房,感覺這裡的建築都是舊式世家府第的格調,共有大小樓房49間,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它是北伐勝利後的1928年,蔣介石作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祖傳房子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整個建築為前廳後堂,兩廂四廊。前廳即「素居」,樓上有一佛堂,是蔣母王采玉和蔣介石原配毛福梅誦經念佛之處。後堂即「報本堂」,是蔣家祭祖宗的地方(見照片2)。報本堂左邊的西廂房,是毛福梅的起居室,室內布置都是中式傢具。1927年蔣毛協議離婚後,毛福梅以義姐身份仍住在豐鎬房主持家務。右邊的東廂房是宋美齡的住所,室內布置都是西式傢具。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宋美齡回鄉時,也曾在此留宿。

報本堂屋頂正中有福祿壽三星高照彩塑,兩邊為雙龍搶珠。牆頭如五匹馬頭伸向長空,俗稱五馬散牆,頗有氣勢。報本堂走廊、壁間的雕刻大多取材西周歷史故事。「報本堂」匾額為吳稚暉題書。蔣介石手書「浩氣長存」錦框一塊,懸於堂中。報本堂走廊上方有紅底金字的掛匾:「寓理帥氣」,是蔣介石為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題寫。「寓理帥氣」的「寓」是寄託、包藏的意思,「理」是指道,即事物的特殊規律,「氣」是指構成世界萬特的要源,「帥」即統帥。其意是鼓勵其子繼承父業,以理服眾,統帥萬物。足見蔣介石對蔣經國寄以厚望。

從豐鎬房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堅守「修身、齊家」 的儒家思想和深厚的個人修養。蔣家祭祖宗、拜天地的「報本堂」,兩邊楹聯是蔣介石自寫:「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把「孝」道看得很重。西廂房西邊有一獨立的兩層小樓很是吸引我們的眼球。這兩層小樓是蔣母王采玉的舊居,樓梯設計得很窄,因為蔣母是小腳老太,上下樓梯不方便,窄小樓梯便於她扶持兩邊欄杆上下自如。此舉可見蔣介石乃一孝子。

玉泰鹽鋪

玉泰鹽鋪位於溪口中街章牆弄口,距豐鎬房500米,面臨剡溪。玉泰鹽鋪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兩字。蔣介石的祖父玉表(譜名斯千)、父親肅庵(譜名肇聰)在此經商開店。主要以賣鹽為主,兼營食米、釀酒、菜餅及石灰等,下場資本二、三千銀元,雇有賬房、店員。據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未時,蔣介石出生在玉泰鹽鋪樓上,為溪口蔣氏世系28世周字輩。

玉泰鹽鋪分前後兩幢。前幢三間兩層樓,上為居室,下為店面;後幢為作坊。蔣介石出生翌年,鹽鋪失火,店房全毀,一家人搬到「豐鎬房」老房子居住。蔣介石的祖父蔣斯千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重建「玉泰鹽鋪」,店面重新開張,交蔣介石父親蔣肅庵經營。1895年,蔣肅庵病故,第二年,蔣氏兄弟分家,玉泰鹽鋪分給蔣介卿(蔣介石同父異母的哥哥)。1919年,蔣介卿離開溪口,出外謀生,店面關門。不到三年,鋪店又一次失火。蔣介卿把它改建成石庫門牆住宅,店面倒閉。1948年,玉泰鹽鋪房子被白蟻蛀倒,不得不重修,蔣介石出資拆建,建成原先形狀。蔣介石在大門西邊牆腳的界上題寫「玉泰鹽鋪原址」六字,署名「中正」(見照片3)。

玉泰鹽鋪是當時溪口鎮上唯一的經營「官鹽專賣」的店鋪,玉泰鹽鋪內獨立櫃陳列的珍貴文物——「官鹽」 匾,這塊官鹽的匾就算是現在的營業執照了。(見照片4)。鋪內陳列了一些當年蔣氏祖先用過的物什,有櫃檯、鹽桶等,還懸掛有關蔣介石身世的歷史照片30餘張。其中有葛竹王氏宗譜,反映蔣母王采玉身世、蔣介石赴婆家探親、為外公外婆做墳、重用王氏族人的照片,以及蔣介石為其娘舅賢鉅、賢裕、賢甲、賢昌的親筆題詞。還有蔣介石在樓上出生時,接生、餵奶和小時玩伴回憶的文字和照片,充分展示了王采玉和蔣介石母子身世情況。

小洋房

「小洋房」背靠武山,面臨剡溪,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它落成於1930年,原是為美國軍事顧問端納先生所建。小洋房」為兩層西式樓房,通面寬3間。由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稱為「洋灰」,故此房俗稱「小洋房」。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與夫人蔣方良居住於此。

蔣經國曾在蘇聯留學12年,並與俄羅斯少女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結下異國情緣。1937年國共合作,蔣經國從蘇聯返回中國,起初,蔣介石對這位身材高大、金髮藍眼、高鼻樑的俄羅斯兒媳婦還不習慣,直到相處兩三個月後,他才發現這個兒媳婦性格溫柔婉約,孝順公婆,體貼丈夫,照顧孩子也十分周到,完全符合中國傳統婦女的標準,因而親自為芬娜取名為蔣方良,取方正賢良之意。

蔣介石為了清除蔣經國旅蘇期間所受的思想影響,請了兩位國文老師,嚴教不懈,要他們鑽研孔孟之道,熟讀《四書》、《五經》,通讀《曾文正公家書》和《王陽明全集》,以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為蔣方良教授國文。蔣介石要蔣經國把「十年來每年每月個人生活的經過,作具體系統的報告」。蔣經國於是在「小洋房」完成了《旅俄報告》。

蔣經國每天在小洋房裡,刻苦攻讀、臨貼、寫回憶錄。每天累了後,蔣經國可以登上樓頂的平台舒目遠望——樓下遍植茂林修樹,寬約數丈的剡溪清澈如鏡、在樓後緩緩流過;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酷似蔣介石仰卧時的面龐眉眼。

而蔣經國夫人,卻喜歡游泳,為此特地建造了一個跳水台,因歐洲人比較開放,蔣方良經常著暴露的泳裝跳水,當地人感覺害羞,毛夫人也有表現不滿,蔣經國只好勸其不要再露體游泳了。現在,這個跳水台,成了當地小孩們嬉水的好地方。

小洋房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以血還血」碑。1939年12月12日,侵華日機對溪口豐鎬房、文昌閣等目標進行了野蠻轟炸。一顆炸彈震塌了豐鎬房的圍牆,蔣經國生母毛福梅被壓死在牆下。時在外地的蔣經國,得知後星夜兼程,為母奔喪,揮淚手書「以血還血」四個大字,落款處一行小字是「男經國泣書」,字跡剛勁有力,飽濺著書者的滿腔悲憤及替在日軍飛機轟炸中死去的母親復仇的決心。(見照片5)

蔣母墓

雖說溪口蔣氏遺迹中,有豐鎬房、玉泰鹽鋪、小洋房等10多處歷史遺迹,但給我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就是蔣母墓了。

當我們驅車到溪口鎮西一公里處的白岩山魚鱗嶴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高約6.5米、寬7.9米的石牌坊。這石牌坊設三道門,中門上端書有「蔣母墓道」四個大字,大字的兩邊還精雕細刻著相對稱的盆景和一些花卉等精美圖案,其造型猶如一件精美的石雕工藝品。從墓廬到墓穴約250米左右。據說,蔣母墓地是蔣介石事先請了奉化有名的風水先生到處勘察墳地,最後才選定了這塊地方。風水先生說這是最好的龍脈,整個地形象座彌勒佛,墳穴就點在彌勒佛的肚臍眼上。為了不壓壞龍穴,石器不宜過重,不多用石板水泥。所以,蔣母墳只是一個饅頭形的普通墳塋。蔣母墓坐南面北,墓穴正中扇形應欄上刻有「壼范足式」四個大字,系孫中山親筆題寫(見照片6)。壼,壺字多一划,讀坤,意思是宮中之路,代表女性;范是模範;足是充分;式是榜樣。四個字連起來的意思是「女中的模範,完美的榜樣」。左右別頭柱,刻有蔣介石自撰,張靜江書寫的對聯,上聯為「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下聯為「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墓前祭坪,拜台正中鋪嵌「鳳凰翠竹」浮雕石板一方,暗寓蔣母是葛竹村飛出來的一隻金鳳凰。

下山途中,我們一直在討論,蔣介石為何不把母親同父親葬在一起,而是讓其隔溪相對望呢?回來後,對此問題進行了多方考證。的確,一個婦道人家,古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說,活著夫妻同鍋吃飯,死後與丈夫同穴安葬,因而蔣介石父母分葬是有背當地的習俗,況且蔣的父親在1913年葬在鎮北桃坑山右蟹鉗時,不僅還葬有前妻徐氏、孫氏,還有一穴擬留給蔣的生母王氏。但蔣介石還是將1921年去逝的母親另擇地安葬,這其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蔣介石是遵奉母囑:「我萬年之後,遺體要安葬在「甲子穴」(甲子穴,據迷信說法,是最乾淨的墳地,閑雜野鬼不能侵入,而過逝親人可以自由往來),不要去驚動你父親之靈」。於是蔣介石請了走紅的風水先生另擇其母安息之地。另一種說法是,蔣母覺得蔣父已與前妻徐氏、孫氏合葬,她不願屈居下位,更不願自己的兒子被人議論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日後對蔣介石的前程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相對早逝的父親,蔣介石對含辛茹苦把自己撫育成人的母親感情更深,更懂得養育之恩當湧泉相報,他當然對母親的心情十分理解。故蔣介石遵母矚,擇葬於白岩山魚鱗嶴中壟。

蔣介石確實是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後世史家自有公論。但他對母親的那份真摯的感情,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他人性中的另一面。

妙高台

妙高台位於距溪口大約10里的雪竇山,又名妙高峰、天柱峰,被稱為雪竇山最勝處。。此峰海拔396 米,東西南三面均是刀削斧劈一般的峭壁,雲霧繚繞,如置仙境。峰頂上有坪如台,因是登高觀景的絕妙之處,故名妙高台,面積約350 平方米。

妙高台上原有一座「棲雲庵」。 1930年,蔣介石派人在古庵的基礎上修建起中西合璧式的別墅。別墅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陽台。天井後3 間2 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額。上書「妙高台」三字,系蔣介石手書(見照片7)。其後平房3 間,圍牆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436平方米。

房屋右側有兩個亭子,大門外面為平台,台上岩石突起一塊,方形平滑,可容一人坐下,稱「晏坐石」,亦叫「總統石」。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曾記載,蔣介石8歲時就「始上雪竇山見妙高峰愛之」。據說,8歲的蔣介石,在母親王采玉的攙扶下,來到妙高台,發現這塊石頭,好生奇怪,站在旁邊看個不停。接著,一屁股坐在上面,眺望四周群峰,一直坐著,不願起來,他母親多次催促,他還戀戀不捨。蔣介石發跡後,無論仕途是否得意,只要他回到故鄉溪口,總是攜帶夫人與晚輩,在大小官員的簇擁下,來到妙高台,在這塊石頭上坐一會,沉思良久。彷彿這一坐,就坐出了面對現實的心計與良策。1949年解放軍打過長江時,「下野」在這裡休假的蔣介石,曾站在妙高台上遠眺遠處的山河久久無語。得知「晏坐石」是塊不凡之石,我們一行也在這石頭上紛紛留影,以不虛此行。

探究歷史名人故里及蹤跡,是人類共有的好奇心,更何況中國現代史上風雲一時的政治人物蔣介石就在溪口這山水間誕生,成長。


推薦閱讀:

十大重要女性的古代遺迹
吳哥王朝的國廟家廟——按歷史年代介紹吳哥遺迹——羅洛遺址、巴肯寺、豆蔻寺、東梅奔寺
關外四省游之五十六:吉林集安高句麗遺迹好太王碑
民國遺迹尋蹤—中央體育場、范鴻仙墓

TAG:遺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