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國人自殘文化成傳統 功利讓人目光短淺

來源:搜狐文化2011年10月11日10:09我來說兩句 (3)複製鏈接列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本期文化客廳內容概要

馬未都:收藏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1980年,還是文藝青年的馬未都開始了文學創作。而也在那時,馬未都已經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傢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2008年,馬未都登上《百家講壇》通過電視為大眾講解文物、收藏的常識。一股「民間收藏熱」自此掀起,至今仍未衰減。然而馬未都先生的視野不止局限在收藏領域,對社會、對文化,他也有著自己的灼見 ……

馬未都:我寫了一本書叫《瓷之色》,由紫禁城出版社(現已更名為故宮出版社)為我編輯成書。這個書名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換一個角度思考中國陶瓷的成因,以前沒有人做過。《瓷之色》這本書,今天也是第一次講。中國陶瓷史是非常嚴謹的科學。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酷愛陶瓷,很認真的讀了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我認為學陶瓷的人都應該熟讀這本書,學美術的更應認真了解一下。了解中國的陶瓷,就了解了中國的工藝史,實際上也就能解了中國的歷史。中國陶瓷器皿的發展,幾乎是一個容器革命的歷史。人類文明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容器的革命。最原始的人類,自己的兩隻手,就是最簡單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進,我們可以把今天的容器想像得寬泛一點:硬碟、U盤是容器,可以容納巨大的知識;汽車是一個移動的容器,能夠讓人迅速地發生位移;家裡的澡盆也是一個容器……從這個廣泛的意義來講,陶瓷就是中國文明史發展和進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種容器,其中包含著巨大的社會內容和歷史的文化背景。中國人發明陶瓷有一個久遠的目標,就是希望燒得更白一些。陶瓷的兩大裝飾手段是釉色和紋飾,釉色是抽象的,而紋飾比較具像。今天我們只講釉色。陶和瓷之間有很大的科技上的差異。今天說的瓷器在科學上是指有一定的透光率,很低的吸水率,在高溫下形成。一般情況下,陶瓷的瓷器上一定有釉,釉色就成為一個外衣。用釉色這樣的一個角度去思考陶瓷,我想對理解陶瓷應有很大的幫助。在古人的想像中,理論上來講,白是起點,黑是終點。但是在燒制的追求上,白一開始就是追求的終點,人們追求儘可能地燒白,白瓷是中國人追求陶瓷的一個終極目標。在陶瓷初創的時期,燒一個白瓷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法兒將自然界的雜質去掉。一般來說,所有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屬的成色,金屬在高溫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我們知道那就是金屬成色跡的作用,包括彩色的玻璃也是這個原理。白瓷:源於我們對於純粹的追求追求白瓷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做一個減法。我們希望把白瓷燒白,就是把雜質去掉。自然界中鐵的含量超過2%的時候,瓷器就開始漸漸變成青色;一直上升到6%的時候,大約就變成了黑色;在2%到6%之間,就是顏色程度不同的青色。所以白瓷中鐵的含量一定要低於2%。如果我們把鐵的含量控制在2%以下,瓷器就會呈現出白色。大約是在北齊,北朝時期,我們已經可以燒造出相對意義上的白瓷了。這時的白瓷一般情況下,在釉厚的地方,白碗的中心部分,以及足的轉角部分都會呈現青色,表明還有一定含量的雜質。就是鐵質,存在釉色之中的痕迹。古人燒造這種白瓷的動力源於我們對於純粹的追求。所有的追求一開始總是簡單而純粹的。在中國人燒造出科學意義的白瓷之後的一千年里,歐洲人才能燒出真正意義的白瓷。歐洲,包括中東地區,很長時間之內都還只是釉陶,就是上釉的陶器。釉陶是強度是很低的。中國瓷器強度非常高,在生活中使用時可以感受到,但釉陶做不到這一點。在嘉世德的拍賣錄上,我看到大量的中東十世紀到十四世紀之間的釉陶都是破損的,很少有完好的。但中國這一個時期的瓷器完好的非常多。北齊時,我們就已經燒出來很多的白瓷。緊接著後面就是唐朝,唐朝的白瓷佔中國的半壁江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是青瓷,北方是白瓷,南邊是越窯,北邊是邢窯。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高科技的東西比較貼近政治中心。使中國人在陶瓷美學上的造詣大大上升一步的,就是邢窯的出現。觀復博物館有一個《瓷之色》的展覽展出了很典型的邢窯的作品,其中有非常白的罐子,做得非常的盈潤。今天你看到的感受不一定非常強烈,但是設身處地在1300多年前,那帶來的就是非常有衝擊力的感受了當時的白瓷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確立了官窯的雛形。三十年前,我喜歡陶瓷的時候,全世界寫有盈字款的僅有三件。到了90年代我去香港的時候,在一個著名的古董店裡看到一個刻著盈字的碗,當時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心裡忍不住狂喜。心想跟這個店家商量要怎麼買,出的價當時是很貴,費了很大勁才買下來。當時以為我買下的那件是老四,現在連四百都排不上了。因為帶有盈字牌的這兩年挖的特別多,河北省一次考古所一次出土就是60多件。我憑感覺統計了一下,現在流散在市場上,以及在各個文博單位帶有盈字的大概有一千件左右。盈字款的東西,當時的地位很重要。唐明皇用自己的私庫,百寶大銀庫里的東西賞賜給大臣,就是賞盈字款的東西。有點像今天人們送禮送IPAD什麼的,一個高科技產品,一指知天下。當時百寶大銀庫一個白壺就跟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差不多,所以皇上才會挨個兒送給大臣。在中國的唐代就可以燒到如此之白的,那這就是邢窯。北方刑窯,是白瓷,南方越窯,是青瓷。陸羽是一個南方人,站在南方的角度,看不起邢窯。他說邢窯不如越窯,那只是他一個人的意見,或許他是站在茶道基礎上說的。但是白瓷對中國陶瓷的貢獻,在唐代,尤其是邢窯,確實是劃時代的。影響到後面,影響到唐代後期,五代時期,到北宋初年,白瓷是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的邢窯,到了五代的時期,就逐漸演化成了定窯,定窯是五大名窯里最老的,我們能看到北宋初年,河北出土的塔吉里大量的邢窯作品,嘆為觀止。白色中帶有一點點牙黃,定窯的白跟邢窯的白是不一樣的。我們老說這個人的膚色是白的,中國人膚色的白跟歐洲人的白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白是白裡透紅,健康的一種。歐洲的白透的有點過。非洲人肯定是白不了。我們這個白,是有差異性的,人類的膚色之白是有差異性,陶瓷也是這樣。刑與定之間的白有差異的,邢窯有點偏色,偏青,定窯偏牙黃色。再往後走,就是元代,由於景德鎮的異軍突起,使瓷器後來的裝飾,世俗化的裝飾變成可能,到宋是一個分界線,元大量的畫的陶瓷充斥著市場,人會趨向於俗,商業機會,越科技發達的時候,人就越趨向於俗,這是一個規律。這是肯定的。科學不能讓你變得更雅。那麼,到了清朝,明末清初的時候,景德鎮當時已經變成彩瓷了,輸入到國外去,為中國賺了很多的銀子。所以就導致後來的戰爭爆發,中國人把人家的錢拿出的太多,德化白瓷的突起,是另外一個意義的白,被西方人有多種描述,一種簡單的描述,叫鵝絨白,我們今天說鴨絨,羽絨,還有豬油白的,還有象牙白的。所以描述是多種多樣的。我們看一下晚唐時期官字款碗,保持了前碗的特徵,我快速瀏覽一下,我也沒有看這個文件。我大概看了一下,這是定窯的白釉盤,早期很多定窯是素器,紋飾很少,一會兒講官窯的時候,跟宋代的差異性,宋代是中國極為特殊的時期,規範中國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第二,工藝這塊,陶瓷審美是走了兩條路,其他任何時代,官民共享,美學都是官民共賞,都是一個思路。宋代官方是一個美學思路,民間是一個美學思路。所以注意看宋代五大名窯里,都是以顏色為主,而沒有紋飾。宋代的等等窯口,最有生命力的產品,都是帶有繪畫和內容的。可以看清楚官方和民間審美的差異。我們看一下,這是永樂的甜白,中國人很有意思,形容白有各種各樣的話,永樂的白瓷是明清以後的一個典範。清代,康乾雍鼎盛時期,一直追磨永樂時期的甜白,甜是一種感受。甜白這個詞的出現,不是很早,不是跟永樂同時期出現的。永樂的白瓷出現以後,一直到明末才出現甜白這個詞,不是一個偶然,過去中國人吃的糖不夠白,都是黑糖、紅糖,白糖是一個科學技術,提到如此之白的時候,有了對永樂白瓷的描述,甜白,完全是內心之白,是一種感受。當時永樂的白瓷,並不白,要拿一個白色的東西做色標對比,就是泛青的,所以更加追求的白色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真實的、科學的顏色。如同我們描述一個人,這個孩子皮膚真好,膚色真白,這個白一定是適度的。我碰見過一個老先生,當時我不知道他的情況,特別白,我說您這膚色怎麼白,就是白癜風,徹底白了,這個白就不是心裡很舒服,是很白,結果是一種病態的白,就是超白也不行。這個感受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對一個事物的感受,總有一個度,從藝術角度上來講,這個度很難明確的劃在哪裡,不能用科學的術語表達。所以,在藝術創作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百名這個度在哪裡,甜白在當時的工匠審美中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下面再看看黑釉,因為時間的關係。黑釉:一種極致的美學追求黑釉東漢的時期就出現了,最早的黑釉已經非常黑了,就是釉的含鐵量增加,超過6%了,就是黑的了。黑釉作為一個美學追求,就是追求這個黑的時候,儘管唐代有很多的黑釉,還不是一種帶有強烈的意識的美學追求。儘管我們的河南的黑釉,唐代的,耀州在唐代也燒給黑釉,但是感覺上還是無奈之舉;到宋代的黑釉是追求,定窯本來是燒白瓷的,但是燒給黑釉,叫黑定,也叫墨定。宋代有一個重要的茶盞(音譯),我們知道福建的建窯,為什麼是黑的?跟我們的飲茶習慣有關,第一次是唐朝的飲茶,是裡面加佐料的,可以加姜、鹽、蜂蜜,有點象今天的喝菜粥,連茶葉一起喝下去。宋代提倡喝茶,沒有佐料,一定保持茶香,對於喜歡的人是茶香,今天喝的茶加了很多東西,不是茶的本味。宋代提倡喝純茶的時候,就把所有的可能的異味的東西。姜的味道很大,所以去掉了,喝純茶的時候,宋代喝茶是很貴族的事情,很麻煩。所以茶葉喝的過程,就非常的漫長,在點茶以後,茶葉出很多的末,末掛在杯子邊上看茶葉好壞,有點象我們喝啤酒末,倒在杯子裡面,末馬上下去,肯定是啤酒有問題。掛杯時間的長短,表明這個茶的好壞,跟啤酒的道理一樣。當時黑盞是流行的。建陽窯含鐵比較高,保溫性比較高,今天因為所生存的環境都不是自然環境了,都是非自然的了。今天坐在這裡,有空調,不是完全自然的環境。古代不是這樣的,古代的部分環境還是天然的,所以冬天喝茶會很冷,尤其南方,到冬天的時候,溫度也很低,這樣飲茶的時候,碗需要保溫,只要建陽窯的盞是保溫的,喝茶的時候先用火烤一下,很長時間都可以溫和。這個感受,就是這個瓷胎土是黑的,加上釉的感覺是比較濃重。我們叫茶藝,藝是一種表現,表演。所以我們今天喝茶的時候,我做過節目,主辦方說,今天有一個茶藝表演,弄了兩個小姑娘,穿著艷粉的旗袍,拿一個壺出來介紹,我看著比較噁心。我就不好意思說,這兩個小姑娘也不容易,真讓我說好,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偽變了茶的本意。我很多年以前去過日本,當時是日本經濟好的時候,我去,當地人招待我說,想看什麼,我想看日本最好的茶道。然後就去了,去了以後,日本最好的茶道,屋子不是走進去的,是爬進去的,一定是通過一個平面,有一個一米見方的洞,有一個台階,進去肯定是爬進去的,天皇去也是爬著進去。爬進去以後就站不起來了,為什麼?屋子沒法兒站著,屋子特別矮,茶道的屋子很小,日本人還是跪坐,我們這樣做不行,只要沒有練瑜珈的都跪不住,就是看他們的茶道。這時候,進來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70歲,妝化好幾個鐘頭,第一,比你年紀大很多,穿的非常莊重。音樂是沒有曲子的,音樂就是在這個屋子裡坐著,突然聽見有一個聲,又一個聲,沒有曲子。不是咱們這個,一上去,一下播一支曲子,一剪梅,全是畫面,這完了。就絕對不能讓你走神,來了沏一杯茶,最後用盞端上來,這底下就一點,就這一下子,我學著人家,我們不會,但是可以學,轉,來回弄,喝完了以後,正準備正經喝,人家說沒了,就這一杯,就是一個一杯底。後來我就看到了一段書寫的,千里秋(音譯)日本茶道的鼻祖。他們做的茶道沒有什麼,說都會。千里修就說了,早就知道了,看你這茶道沒有什麼,早就知道了,千里修說幾十年才知道,遲到就是去掉所有沒有用的東西,中國茶藝加上所有沒有用的東西進去了。日本人覺得這個不重要,都要去掉,所以才用了黑盞。我們一生中,沒有多少機會捧著黑碗吃飯,偶爾的可以,去街頭吃拉麵,烏冬面都是黑碗。平時都用的話,會影響心情,受不了。但是,古人是有感受的,什麼時候用黑,什麼時候不用黑。我們有很多文化的痕迹,在日本就可以看到,保留了這個黑。黑作為宋代陶瓷的一個追求,是有實物存世的,元明有一個短暫的追求,尤其是明朝,黑瓷就很少了,元朝也很少,除了民間使用的黑瓷,不是一種主動的追求。到康熙的時候,出現了中國的黑瓷,叫烏金釉,煤成為烏金,黑色的東西就是烏金釉。我們的碑帖里有一個烏金拓,又薄又輕。追求的時候,就是康熙一朝靈光一現,晚清的時候,很多外國人來找,中國人從歐洲買來的黑金釉,基本上是當時出去的。很少有康熙時期的。青釉:如冰似玉的珍寶這是東晉德清窯,最早的黑瓷。這是塔式罐,跟宗教有關。還有康熙時期的烏金釉,帶有描金,也有不帶描金的。這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我們瓷器另一個大項,就是青釉,這是我們的鼻祖,商代就出現了,為什麼叫原始瓷,跟現在的瓷器科學角度上要求有一點差距的,但是從很多數據上,比如說燒的溫度上比較高了,硬度也比較高了,敲擊的聲音比較清樂了,吸水度降低了,等等叫做原始青瓷。唐代越窯的青瓷被茶聖陸羽評價非常高,如冰似玉,質感非常好。越窯最終成就了秘色瓷,各種歷史上都有,看到實物是1987年的事兒,法文寺的偶然出土,感覺特別高興,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帳本,寫了一十三具(音譯)秘色瓷,一下子把困擾中國上千年的問題解決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顏色,簡單來說是一個秘密的顏色,中國人很喜歡潛伏,秘色,不是一個具體的描述,就是一個很秘密的顏色。這個顏色是青色中略帶一點灰。我們唐代時候的青瓷,燒不了宋以後那麼美麗。在那個歷史時期,一千二三百年,晚唐大概一千一百年的時候,那時候的青瓷已經燒得是一種愛色(音譯)。過去沒有辦法確認,法文寺的出土的帳本寫清楚了,今天國家博物館還有,陝西省博物館也有,法文寺後悔的不行,說當時誰也不給。現在國家博物館也有,陝西博物館也有。這種顏色,不是當時刻意的追求,是沒有辦法使青色燒的更為漂亮。我們一會兒可以看到綠色的時候,告訴大家,青色是一個主觀的顏色,不是客觀的顏色。當看到綠色的時候,才知道一個客觀色。宋代五大名窯,定窯之外,剩下都屬於青瓷類。其他的幾個窯口,汝、官、哥,哥窯有沒有,我們不探討。我們假設按照傳統的說法,是有的話,這顏色都屬於青瓷類,再有就是柴窯,記載說的很清楚,柴窯出北地。曹釗是元末明初人,離柴窯四百年,我們今天離他大概還有六百年。當時的記載,柴窯出北地,後來學者拚命解釋北地是哪裡,站在南邊往北邊一看都是北地,有一個學者說,北地就是景德鎮,站在廣州角度說的。後來察史記才發現,北地卻有實際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窯轄區,有點象北京說東城,站在這兒,東城在西邊,東城是一個具體的地名,而不是一個城的東側。但是過一千年以後,很多人誤認為東城是城的東邊,東城是不是城的東邊,是,那是站在天安門角度說的,站在這個角度來說,都是西側。發現北地郡,又出了一塊碑,今天大致說,柴窯應該是陝西耀州窯系,至少是這個標準,我們看到五代的耀州窯,青瓷非常的漂亮。很多是被忽略的。最近耀州窯有一個地方出土了很多的殘件,真是非常的漂亮,不能想像一千年前的瓷器燒成那樣了,就是所謂柴窯的問題。後來南方的龍泉,我們知道,北宋時期就燒,但是不夠漂亮,北宋是越窯和龍泉,龍泉被燒漂亮的時候,越窯就被市場淘汰了,看這次的《瓷之色》展覽,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因為漂亮的出現了,所以被淘汰了。今天蘋果的手機Iphone,拿了這個漂亮的手機,就不愛拿諾基亞了,拿著諾基亞的時候,就不喜歡拿摩托羅拉的大哥大,就是一次一次的淘汰,看市場的生存能力。龍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質量迅速提高,跟政治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政權南宋北宋是一個大遷移,從北邊遷到今天的杭州,就是臨安。杭州距離龍泉,今天來說很近,兩三個小時到了。古代雖然遠,畢竟距離近很多,政治中心的轉移,導致了歷史上的科技布局的重新開始。龍泉窯迅速變成一個很受市場喜歡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瓷器。我們如果看四川遂寧的出土的龍泉,嘆為觀止,顏色非常漂亮,就是不能想像大約在八百年前,南宋後期的時候,瓷器燒到這麼漂亮。當時釉開始革命了,北宋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時候,是不透亮的。包含所有的地域特色。耀州窯是甘藍青,龍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獷,顏色深沉,南方人細膩,顏色就柔美。跟一個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賞很重的顏色,覺得太沉了,儘可能讓這個顏色提亮,變得取悅於人。明清以後,完全是景德鎮的主觀追求,青瓷中,分豆青、東青、粉青,清代以後,掌握青瓷的配方遊刃有餘。這是北朝,北齊時期的仰覆蓮花尊,這時候我們的佛教在中國深入人心,沒有佛教的出現,就沒有這個器形的出現。這種器形南北方都出土過,器形非常巨大。這是秘色瓷八棱瓶,這是五代耀州窯的倒流壺,沒有明確的出土記錄,當時70年代的時候,40年前,是一個農民偶然的在田頭髮現的,就經過輾轉,給了國家,堪稱國寶級的耀州窯。如果是今天發現,沒有人認。那時候文人造假,這是五代的耀州窯國寶,今天沒有任何的記錄,所有專家都說這個是假的,因為沒有比較,沒有證據證明。南宋的顏色立刻變得非常好看,這是鳳耳的盤口尊,是清代乾隆交泰瓶,活動的,但拿不下來,當時唐英哄乾隆高興的東西。醬釉:低成本的美艷取代漆器我們看一下醬釉。醬釉是一種追求,不是天然生成的顏色。嚴格意義上的醬釉,宋以前沒有出現,宋代為什麼出現醬釉?主要跟漆器有關,是高貴的器皿,玻璃工業,從戰國起,到漢、唐,玻璃工業非常強大,為什麼入宋以後,找不到玻璃器,就因為陶瓷的一枝獨大,把它滅殺了。漆器以前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貴族都使用,由於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實用性,漆器很難生存。宋以後都是極具減少,再有就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漆器成本會非常的高,我們想做一個漆器的碗,可能得做十個陶瓷,甚至做一百個陶瓷的成本。所以就是很難生存。那麼,宋代的醬釉,沒有專門的窯口燒造。是其他窯口代燒,定窯燒過紫定,就是醬釉。醬色的耀州窯號稱紅耀州。還有雜七雜八的窯,雜窯也燒。但不作為主要的產品,作為附屬的產品,沒有專門的窯口燒,歷史上有很多的專門的窯,定窯就是白瓷,耀州窯就是青瓷,主要窯口對著主要的瓷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醬釉一出現,明清以後,在夾縫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時候,醬釉開始地位提升,到了這個時期,醬釉的名字都變了,叫紫金釉,因為當時景德鎮的土都叫紫金土。這時候文化現象就出現了。我們先看一下,這是早期的褐釉,醬色的紫定。這個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收藏,是描金的,非常嚴格。這就是紫金釉,貫兒瓶。中國清代的官窯,從順治開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十朝,鼎盛時期是乾隆時期,高達百個官窯品種,各色顏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種。依次遞減。到了宣統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種就是寥寥無幾的幾個,粉彩,還有紫金釉、醬釉的。我當時就想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一個看似不那麼討好的釉色,能夠留到最終?一定包含著道義。走到最後,一定要包含道義。我就說這個顏色,第一不悅目,能欣賞的面很窄,今天欣賞的醬釉很少有人說好看,自宋到清,沒有一個專業的窯口燒造,地位不夠高。那麼,作為主要產品的附屬品,是人家酒後茶餘的談資,紫定同窯釉。醬釉很有意思,不與其他爭鋒。說它淺也不算,深又深不到頭,你進他退,某一個瓷器生產出來,他就退到一邊,有盡無無。正是這樣的處世哲學,使在封建王朝,是一個配件,永遠站在一個犄角,又不能沒有他。前面歌星唱歌的時候,後面有一群人配合,有,就是沒有人注意過。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時候,居然就剩下他了。仔細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我們中國的男演員一號是誰?葛優,長得也不精神,不英俊,一開始沒有演過什麼大人物,這兩年也沒有演過什麼大人物。從來不去爭,熬到最後成為中國男一號,這是道理相同的。當時很多最英俊的人,都沒有熬成這樣,這就是哲學。所以,醬釉在這一塊恰到好處闡述這個事情。醬釉在博物館出現,都不引人注目。這次等你們去看展覽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一下醬釉,為什麼到最後,一定是有道理的。黃釉:高貴簡便,風靡一時黃釉,隋唐時期,唐三彩非常盛行,他是低溫釉。遼代的黃釉,因為是馬背民族,喜歡金屬器,金屬器本身呈黃色的。金屬,游牧民族使用的銅器皿偏多,銅的延展性好,可以打得非常薄,做壺等什麼都非常方便,顯得比較高貴。瓷器也追求黃。到明清以後,黃釉定為皇家的皇上、老佛爺使用的。唐代的三彩,駱駝黃,駱駝基本上都是土黃色,這是遼代的黃釉。這是宮廷的黃釉,里外帶紅,帶有龍紋。弘治,這裡面有紅血絲。我當年為了看這個,就是看不見,差點把眼睛都看瞎了,就是感覺有。沒殺過雞,我們小時候要想吃一個雞,買一個活雞,殺了之後,肚子裡面還有一個蛋,就是黃黃的帶有血絲,弘治雞油黃是帶有血絲的。不能抱著弘治的黃釉看,最後終於有一天,能抱著弘治黃釉看的時候,根本沒有紅血絲,他們都是瞎說。綠釉:白求恩引出的尋瓷之旅綠釉跟黃釉一樣,都是鉛釉開始。宋代的時候,有綠定,有採集過標本,完整的今天幾乎沒有人認,殘件,五幾年就能看到了。清代康熙,現在老說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時候,國家經濟實力開始提高了。當時大量的瓷器都在燒造,郎窯紅,郎窯綠也有。這個就是唐代的鉛釉,受三彩的影響,器形非常的飽滿,看這個罐子就知道,唐朝人為什麼喜歡楊貴妃了。還有綠釉詩文瓷。還有郎窯綠,玻璃感極強,古人稱之為蒼蠅翅,上面帶有網狀的開片,很細膩。這件東西是我在保定買的,收藏這個人沒有名字,大家不知道是誰。道布拉斯瑞恩,中國人基本上不知道他是誰,他同事叫白求恩。他跟白求恩一塊來到中國,白求恩死了,他沒有死,毛主席寫了一片重要的著作,紀念白求恩,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毛澤東這樣說的。白求恩作為一個偉大共產主義的戰士,是一個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後來動手術的時候,因為手破了,沒有來得及消毒,病毒感染敗血症去世了。他的同事瑞恩是腦外科專家,技術比白求恩好一點,比他大一歲,抗戰的時候,鬼子一邊進村,他一直收藏瓷器,解放以後,回到加拿大,有404件,拿回來拍賣。這裡所有的東西,我去看了,其中有一部分還不錯。就是每個人都知道,我就買了十幾件,二十件。價錢都比較便宜,後來我自己很後悔,應該多買一點。為什麼收藏這個?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們自己的白求恩傳上從來沒有寫過,白求恩年輕的時候喜歡藝術,不是學醫的,跟瑞恩兩個人跑英國學藝術,把一些中國瓷器拿到加拿大賣,賺了很多錢才來到中國。白求恩對藝術的熱愛,不要以為他是一個外科醫生,他喜歡陶瓷跟喜歡手術刀一樣的。去世了以後,400多件瓷器擱在他們家的車庫,一放一個世紀,郎窯綠,是非常少見的,一般都是少的物件,很少有這麼大的梅瓶。還是得感謝白求恩。因為他跟中國有很大的感情,因為有了錢以後,喜歡中國藝術,買了很多藝術品,又賣了藝術品,才學的醫,支援中國的抗戰。這是乾隆的蔥心綠。紅釉,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鈞瓷的紅顏色,中國陶瓷對世界陶瓷史的貢獻,我們現在長沙窯也發現紅顏色了,這個紅顏色一定不是主觀追求的,是偶然出現的。真正純粹意義的紅色一定誕生在元朝,還有色斑狀的瓷器,完全紅的高足杯,還有著名的牛血紅。那個紅顏色是極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像空間的,不是一覽無餘的。我們今天看到市場上有很多的中國瓷器,一點空間都不給,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覺,而是內心的感受。紅之刺目,讓人難以忍受,今天很多紅瓷就燒成這樣。中國的古代紅瓷不是這樣的,是有很多內心感受的。所以永樂時期的鮮紅,看到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鮮紅。我們看到的鮮紅都是烈士的鮮血。清代,在郎窯紅恢復的基礎上,燒到各色各樣的紅,顏色很多。蓋雪紅等。這是唐代長沙窯中的偶然生成的紅釉。這就是元代嫻熟的燒到了紅釉的高足杯。高足非常的高,為什麼?因為要一個手轉著用。我那天問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單手持杯跟人家碰,過去歷史上是這樣。去一下地中海國家,古希臘,包括古埃及,包括土耳其。兩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兩個把拿著,中國漢以前,就是兩個耳,雙手持杯,為什麼今天單手呢?就是因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騎在馬上,一手持馬鞭,一手拿著杯。慢慢就學會了這個感受。我們現在基本上單手持杯,雙手持杯還跟酒量有關,過去酒量比較大,因為釀造酒度數比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餾酒,是非常晚晉的事情了。蒸餾酒是明代中葉,文字證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都是餿了的米湯,真是現在的酒,就真歇了。郎窯紅,非常漂亮,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郎窯紅的盤子,古書上記載如牛血剛剛凝固的樣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樣呢?人血比較稀,牛血比較稠,雞血就很稀。出凝之牛血,古人是這麼說的。藍釉:西域帶來的吉祥色藍釉,三彩上看到藍釉,藍色不是中國人的吉祥色,藍色文化是西域帶給我們的,是伊斯蘭文化,是伊斯蘭的吉祥色,有機會去土耳其看一下藍色清真寺,就明白了。元代的時候,我們疆域非常大,是今天的三倍半,三千兩百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元代的疆土保持到今天,中國人出不出國兩可,就是在這麼大塊土地上,非常大,現在九百六十萬。元朝人比較注重手藝的。寫過《元代工藝史》,就是元朝人注重手藝,俘虜了,說是修鞋的,都不會殺,而不注重種地的。手藝,慢慢到西域學會了很多。我一直堅定的認為,青花是我們跟人家學的。燒過的藍色釉陶跟我們的青花非常相似,包括顏色都非常像,是拍賣錄,以外收到一個中東藝術品的拍賣錄,是著名的嘉世德公司送給我的。藍色由蒙古人帶回來了,遇到景德鎮生根發芽的地方,迅速青花就出現了。我們今天因為講顏色,就不講紋飾了,青花出現700年統領中國的陶瓷史。明代寶石藍、清代的天藍、月白等就依次遞減顏色。月白色是最淺的藍,那時候的藍都是心中的藍,看一下唐代的藍釉凈瓶,宗教中用的。這是元代的國寶,在揚州。藍地白龍,找不到純藍的,純藍的一般都是明代的,元代的白龍梅瓶,全世界有四個,揚州博物館一個,頤和園有一個碎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有一個,還有早年有一個。現在是揚州博物館,七幾年的時候,一個老鄉拿過來的,一個口壞了,一個就是完整的。當時他們沒有人認,不知道元代有這個東西,以為是雍正的,說給80塊,當時是非常多的錢,就賣了,破了口的就不要,出門就給扔了,今天殘片都很值錢。這是藍釉的中式碗。官釉:永遠的配角,卻站到最後我們再看一下官釉,我們對大家做了官窯的普及教育,全中國最大的新聞,就是官窯盤子。剛才開始說了,盈字款開官窯先河,代表官方的代表,秘色也是官方的態度。到了宋代的時候,宋代的禮學、皇帝個人愛好,使瓷器由白變青,白瓷流行時間過長,之後就沒有興趣了。北宋的汝搖、官窯都是青色,皇帝都非常喜歡,皇帝希望跟上蒼溝通,道教皇帝,要寫青瓷,對青灰色非常感興趣。宋南遷以後,依然沿襲這個追求,除了美學以外,還有很多哲學思辨,乃至政治學的思考。所以說,中國陶瓷美學的高峰在宋代不可逾越,就是包含了政治。後面的美學就是美學的,就無法超越了,沒有政治的思考了。元明清以後所有官窯的仿製,都是一層皮,不再想內容了,因為沒有那種感受了。那麼,今天不去探討官窯、哥窯複雜的專業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了解。琮式瓶,全世界有四個,這是原藏揚州的。這是哥窯,傳統意義上,宋代五大窯,汝官哥定越,曹釗說,有哥窯,仿製的官窯非常相似,建國以來,宋墓沒有出土哥窯,出土哥窯全部是元墓。周杰倫唱的青花瓷,就寫的是汝窯,跟方文山聊過,說寫的就是汝窯,青花瓷是原來改的,後來因為名字現在聽起來比較怪,內容實際上還是汝窯,但是名字叫青花瓷。汝窯名氣再大,也唱不出來。汝窯是一個殘缺不全的東西,沒有燒熟,很輕,現在沒機會了,故宮以外的人,沒有機會動故宮的東西了,現在非常嚴。很多年前,碰見這個東西,這是一輩子能摸一下,就知足了,我掂了一下,非常輕,敲的時候,聲音就是沒有聲,就是沒有燒熟,燒熟一定呈現另外一個不雅的特徵,是一個半生的東西。我們今天看到包封出現的汝窯跟傳世汝窯有區別的,台北故宮汝窯大展的時候,我看過,有的東西確實有很多的感慨,我20幾歲見這些動都邁不開步。現在看什麼都邁的開步。我就是為了要看清楚。過去的櫥窗沒有意思,琉璃廠看的很重要的文物,櫥窗一年兩年都在那裡,特別滿足。今天不行,全都是假的。即便有好的,今兒去看了,明天就賣了。過去不是的,好東西一擱擱好多年。色斑釉:寬泛審美 無意中的巧合色斑釉,剛才講的都是純色。中國人在顏色追求上有色斑,色斑更抽象了,中國人抽象能力非常強,中國文字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是一個象形文字,但是大部分文字都是抽象抽出來的,單看這個字,除非把過去演化的歷史給你看,要不然就看不懂,馬字,說像馬,也不像,真寫甲骨文的時候,多少有點像了。馬底下為什麼四個點,顯然是四個腿,後面的是尾巴。那麼,在唐朝以前,陶瓷不見標準意義的色斑,因為不是一個追求。唐代為什麼色斑極具增加。五山花瓷,大面積的色斑,不是我們自己的審美,我們沒有這種審美。宋以後開始點彩,鐵鏽斑等,看得出來主動的追求,景德鎮點褐彩,但是這些延續不下去,中國認不是很喜歡,白瓷上點三個點,會認為是燒壞了,不覺得好。今天大部分人審美都比較寬泛,什麼都能夠接受。尤其對服裝,服裝沒有審美標準,我們小時候審美標準,最簡單的就是小時候穿衣服,肩是否合適,褲長是否合適,今天拖在地上都可以,還有七分、八分褲,小時候,褲子稍微短了,就被人譏笑,今天叫做時髦。世界上的事情都很怪,人家說最土的事情就是白襪子、黑皮鞋,邁可傑克遜就是這樣的,所以就是沒有標準。今天衣服沒有肩的概念,現在這個肩在哪兒都合適。衣服沒有肥瘦,沒有長短,沒有感覺,今天的審美非常寬泛。色斑也是這個概念。比如在元朝的時候,龍泉青瓷中點過褐斑,日本人叫飛青,捧它為國寶,我們國內沒有,大博物館裡面沒有正經的產品。為什麼?我們不審美,因為不好看,心理不接受,這些就流向了日本。清代康熙的時候,我們看國家強盛的時候,心態都比較寬,眼界也比較寬,審美也比較寬,我們看到色斑的作品,到了康熙,虎皮三彩等,都是創新品種。這是乳山窯(音譯)的拍鼓,大色斑,就是刷子刷上去的,看得出追求,追求還有排列順序。這是韓國中央博物館藏的鐵鏽斑,點也是有順序和一定規律的。景德鎮青白釉點褐斑,很多人都不喜歡看。是用兩個暖色,冷色,加一個白色,大面積的噴塗,就是吹上去的。乾隆時代出現這個東西,絕不是偶然,是一種心胸很寬,如果不寬,就出現不了這種產品。我們講一下仿生。唐代的絞胎,人類往相反的追求。過去陶瓷是追求人工,不追求自然。當人工能夠遊刃有餘的操作的時候,就開始追求自然,開始仿自然的紋理,宋代、唐代都有仿生,清代就是無所不仿,都做到了極限。果品蟹盤都是瓷器生的,還有玳瑁。這是清乾隆放雕漆的。我現在給大家留20分鐘探討的時間,大家可以提任何問題。謝謝大家!主持人:這堂關於美學的課程,對在座的聽眾有什麼價值,可以分享喬布斯的一句話,就是他在蘋果,代表最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中,注入的人性化與藝術感的觀念啟蒙,完全來自年輕的時候,在大學的時候選修了漢學之法的課程。互動環節,最開始提問的兩位讀者,獲得今天兩本贈書。科學扼殺文化 合成改變自然的進程觀眾提問:關於白瓷方面的問題,我以前看台灣的王家君做的白瓷,他是做OEM,會滿世界跑,誰能做白瓷,就找誰做。但是在他的店鋪里,所有的白瓷,包括風格肯定是一個人設計製作的。看質感就是一模一樣,全世界各地四處找人做,質感為什麼一樣?馬未都:就是一開始說的,科學扼殺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重的話題,不是今天深入探討的。科學有標準,文化無標準的。有標準的東西撞上無標準的東西,強行把無標準變成有標準,就變成OEM,定製了。就會出現這個問題。我們對科學的理解,有很多種看法。我們認為我們過去的傳統的學問也是視為科學。今天的科學是真正意義的現代科學。現代科學有一個分界線,當人工合成了這個地球不存在的東西,高分子化合物,這是人類踏上另外一條路之史。合成什麼都不可怕,比如說把小麥磨成粉,加上雞蛋蒸成饅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合成地球上沒有的東西,改變了文明,不是文明,是改變了自然的進程,這就非常可怕了。我們今天的個性化存在,為什麼不能生存呢?因為工業革命的一個本質就是抹殺個性。只有抹殺個性,才存在競爭力。工業革命以後,有了流水線,覺得好玩,時間長了,覺得特別煩人。工業化生產的某一個品牌的某一個型號的鞋,肯定是一樣的,但是手工的鞋,無論怎麼想縫成一樣,都是有差距的。這就是個性化的存在。工業化的目的就是抹殺個性,抹殺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突然發現是傷害自己的事情,今天工業化革命的時候,也強調個性的存在,就是要求比較少的數量的定製。很多人怕撞衫,就是單獨定製,這都是開始向另外一個方向走。剛才你說的定製陶瓷,品質都是一樣的,肯定有客觀要求的。而這個要求,因為今天要生存,生存是要大眾化的生存,要讓這個東西有市場,就要制定標準,放棄標準,就是個性化的生存,個性化的生存,就是在美院上學的藝術家的存在,這些人都是極具個性的。我們看美院的學生走出去,跟所有高等學校的學生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這就是個性的價值。模仿是創作的第一步 功利性讓人目光短淺觀眾提問:馬老師您好,我本身是學陶瓷設計的,本科的時候。對於我自己的創作,對於整個陶瓷設計有所困惑的。中國的陶瓷的歷史,還有各種材質、方法、釉色都是特別多,我畢業創作的時候,更多尋找石庄,英式當中,就是吸取不了養分,我想選擇很個性的,有一些時尚元素的類型。您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發嗎?不能從裡面概括什麼內容出來,就是很迷茫的?馬未都:老師教育的很好,凡事要概括,概括一個事情是很難的。我們對陶瓷,有很多的困惑是正常的。今天所有的設計,在今天的商業社會當中,很難逃脫一個制約,叫功利性。功利性讓其變得非常茫然。很簡單的一個事情,可以看出功利性造成很大的影響。今天去所有的藝術博覽會,美院的學生都應該看展覽之。所有新畫的畫尺寸都非常大,比較小的圖,都是早年畫的,大幅的都是現在畫的,就是功利性,因為大畫價值高,因為今天價值需求。陶瓷,要概括中國幾千年以來的陶瓷史,各個門類一句話概括,很難說清楚,說清楚也是抽象的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應該從內心認定的東西,一定要走,一開始模仿是肯定的。人類成長的一個過程,如果我們每個人,希望在這個社會,能夠儘快的融入這個社會,變得有價值,模仿是第一步的。學別人寫字,說話,發音都是模仿的過程。在陶瓷的設計當中,模仿一開始肯定需要。但是,你要想。我覺得,中國今天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都限於剛才說的功利,都要求自己能夠儘快的做出成就。古人有的事情是摸索了很長時間。我們今天能夠說有價值的很多東西,並不是當時的追求。康熙時期燒烏金釉的時候,只是體現當時大帝國的能力,歷史上燒出來所有的東西,今天都燒一遍,沒有想過別的,沒有想過黑色的碗多大的價值。回過頭來發現,歷史上每個點都有價值存在。由於功利性的出現,導致我們所有做功利性作品,不光是陶瓷。功利的東西都僅限於這個框架之內。什麼叫框架之內?就是說只讀自己專業的書,不讀專業以外的書,這是最可怕的事情。搞影視的就是讀影視方面的書,但是以外的東西一概不知,或者讀也是很淺的,有突破,一定是專業之外,多讀其他類型的書。我看電影很少,這兩年記憶最深的是《功夫熊貓》,當時有一個評價,寫了八個字,這個電影深者看深,淺者看淺。小孩五六歲的孩子看著很樂呵,如果很深的思考,每句話里都有殺機。當你說出凡事皆有可能的台詞的時候,這個人看了很多書,這就是道理所在。今天,不能說隨便一句話解釋你的困惑,解釋不了。但是不失為一條思路。謝謝!復古與創新:中國人自殘文化成傳統觀眾提問:您對現在高檔的茶具,小方窯(音譯)仿古的瓷器,您有什麼看法?馬未都:我看得不多,不做具體的商品評價。無非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常說的復古與創新。中國人為什麼要復古?首先是我們文化的堅守。我們曾經希望將這個文化徹底破壞掉,建立一個新的文化,系統,以示我們能夠很好的生存。我們當年的辛亥革命,今年一百多年,還有五四運動都是這樣,但是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一個基因改變不了,就是我們的文字系統,跟其他國家的文字系統不一樣,導致中國人只能在這個框架中想問題,一旦出了框架,就不能自救,然後就會變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今天我看到很多的茶具設計,茶具設計大獎當中,佔到70%、80%的作品都是無想法的想法。我們希望理解中國文化,就是這個東西拿出去,一看知道是中國的。日本文化符號非常清晰,到日本去一看就是日本的東西,就是不一樣。為什麼?說不清楚的傳達日本文化符號。我們傷害過我們自己,所以在使用的時候,不堅決,不是復古,是在文化符號中創新。我很難看到,既是中國文化又是一種創新,為什麼?因為自己就不堅決,就是中國人都是在傷害自己。我們的社會、城市都是不停的在自殘,完之後還在反省,到今天還是這樣,這是我們文化的特點。我們今天還能夠有幸看到故宮,明代的皇宮,是因為清朝人不會蓋房子,就勉強使了。滿足人騎著馬進來,一開始是支帳篷的,看著挺好,就住了。看不到中國元以前的宮廷建築,就是中國人喜歡拆。唐代以上的建築就是四座,山西保存三個,風神廟、伊拉克戰火紛飛,伊拉克上千年的建築上千座,跟文化有關係。我們毀了文化並不傷心。到景德鎮去,景德鎮有一個紅塔,朱元璋當年還躲進去,解放以後還有五個塔,四個塔拆了蓋豬圈了,就是廢物再利用,這就是中國問題。認為很正常。就說五六十年前,北京到處都是古迹,是文化決定的,我們就是這樣的文化。不是特別珍惜。今天創作過程中,就不能從內心真正珍惜起來,哪塊用的是我們自己的。老是想標新立異。不說茶具,就是類似的新的設計,大部分東西都是沒有想法的想法。文學的魅力在於有充分的想像空間觀眾提問:您剛才說周杰倫唱了一首歌,裡面有一句「天青色」的歌詞。關於「天青色」指什麼的顏色,網上有很多人探討,有人說這個是汝窯;也有網友說,這是柴窯;而您講的是,青釉方面沒有柴窯。所以我想問一下,柴窯跟汝窯有什麼關係?馬未都:這是非常專業的問題,柴窯歷史上記載了,天青色是文學的描述,文學的描述跟理解有關。理解的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是不會偏差到紅色是天青色。天青色已經是文學描述,究竟天青色是什麼顏色,就很難用文學理念重新再現了。文學就是這樣,一切都是模糊的,不是科學。科學一切都是嚴謹的。科學的意思,就是描述這一塊磚,長24公分,寬12公分,顏色是按什麼色標、色系,是科學的,但是文學不能這麼描述。天青色的顏色,完全是一種感受。我們今天能看到那個時期,千年的點上,比如說柴窯,今天可以覺得更加趨向真實的,是耀州窯的青瓷,顏色偏綠,汝窯偏藍,我們沒有必要用科學的方法追求文學的表達。文學的表達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有充分的想像空間。謝謝!
推薦閱讀:

【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11_第十章 中國傳統史學
傳統古相法:《公篤相法》詳解「眉型眉相」
為什麼傳統思維逐漸在失效?(MFC特別推薦好文)
語言的牢籠——西方哲學根本傳統的一種闡明
傳統的經典名言

TAG:文化 | 傳統 | 自殘 | 功利 | 馬未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