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生活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需要生活的意義?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
書名:《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
作者:(英)丹尼爾·博爾
譯者:林旭文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第一版
意識產生的基礎是神經系統,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專門處理信息的器官系統。按照進化論和神經科學的解釋,而今的人們要比近代、古代的前輩,擁有更快速靈活獲取信息並由此作出決策的能力。如果從進化鏈條上溯,我們會發現一些動物擁有跟人類相似的情感類型,某些動物具備簡單的自我學習和訓練能力。很多動物甚至會一直拚命尋找「模式」、「框架」、「技巧」,當然它們找到的,以及形成的某些習慣反映出錯誤的理解,甚至可以擬人化的稱為「迷信」。
人的精神活動需要藉助預測統計、模式探索、經驗積累等複雜能力,這些能力由進化而獲得並積累、提升。為什麼會,為什麼可能提升?劍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丹尼爾·博爾所著的《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一書就此給予了分析解答。丹尼爾·博爾一直專註於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意識及其產生問題,他與英國著名的腦科學專家阿德里安·歐文和約翰·鄧肯在劍橋大學醫學研究理事會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中心長期工作。《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是丹尼爾·博爾出版的第一本科普暢銷書,獲得《生物學人》和《華爾街時報》等專業及大眾媒體的高度讚譽。劍橋大學發展精神病理學教授西蒙·巴倫-科恩和我國知名腦科學專家唐孝威院士等權威專家也對此書提出了極高評價。
保持基因活力有三種方式:基因突變、性繁殖和死亡。從基因到更大的有機體,再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均按照這三種方式實現進化。每一種、每一層次的有機體都經過不斷磨鍊,來形成適應環境的特徵。越到進化鏈條的後端,就越能形成複雜化的神經系統等感官,以儘可能低的能量消耗來支撐儘可能細緻而深入的精神活動。丹尼爾·博爾指出,從結果來看,「進化賦予我們每個人一個複雜的生物計算機——大腦,使我們廣泛、深入地體驗世界,並能掌控世界」。
當我們沉浸在某件事時,會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這也是常說的「出神」狀態。書中解釋指出,能夠進入人的感受範圍的刺激物很多,但意識的範圍很窄。為了深入地了解事物特性,完成與這些特性相關的複雜任務,我們必須形成「關注模式」,大規模過濾輸入信息,提煉某些輸入信號。藉助關注模式、過濾和提煉信息,人類發掘出事實的「意義」,並永不滿足式的追求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是人類學習能力的來源,也是文明、文化進步的動力所在。
年紀增大、生活和工作環境的一成不變等因素,都可能讓人失去發掘「意義」的動力,從而使得意識水平下降。老年人可能因此出現認知障礙,中青年人會變得懶散並沉溺於享樂與消遣。防止意識水平下降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培養懷疑精神,主動開展思維鍛煉,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愛好,讓自己重新找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丹尼爾·博爾在這本書開篇即指出,意識是大腦產生的,具有物質性(本質特徵)。這個觀點與其他許多哲學家、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的看法形成了衝突。但他基於長期實驗研究所指出的,意識異常及因此導致的精神疾病,通常都與大腦受創或基因異常相關——這一判斷的贊成者,無論在學界還是公眾之中都要多得多。因為,將意識異常及精神疾病,解讀於物質性、病理性問題,有助於祛除對這類異常者、患者的社會歧視。
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由壓力過大、過多而引發。正如丹尼爾·博爾所說,人的大腦特性決定了,人總是在尋找意義,以成功地控制周圍環境。但人們也往往無法區分各種意義特別是具有破壞性的意義,壓力、恐懼感過大,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會過於活躍,從而對神經造成損害甚至是永久性損傷。也指出,睡眠不足對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大腦神經系統)有嚴重影響,危害性要遠大於進食不足,會導致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萎縮。
本文發表在《深圳特區報》11月30日
推薦閱讀:
※手紋的意義,男左女右該怎麼看?
※五星峰與九星峰的意義
※參加法會的意義
※發菩提心與行菩薩道-金剛經的現代意義-濟群法師
※文摘|復興儒學的根本意義: 尋回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