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寒論》溫陽三方與心衰辨治

心衰在臨床非常常見,病勢兇險、變化快,是多種心臟疾病發展到中晚期出現的嚴重綜合癥狀之一,其心悸氣短、納差乏力、呼吸困難、水腫等表現與《傷寒論》中的部分論述十分接近。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巨著,其辨證論治原則及所載的許多方葯,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筆者細研經典,應用著名的「溫陽三方」辨治心衰效果顯著,略抒於下,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1心陽虛是心衰的基本病機

中醫學認為,心為火臟,居於胸中,屬陽中之陽,心之陽氣充沛,推動有力,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運動,血液才能在脈中正常運行、周流全身。心陽虧虛,失於溫煦與推動,則血脈凝泣不行,如《素問·調經論》言: 「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因此慢性心系疾病損及心陽者多。心衰之突出表現即為心之陽氣虛衰,病位在心,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心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則水濕內停,發為浮腫; 水氣凌心射肺,則胸悶心悸、怔忡; 心陽虛不能化氣行血,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則氣血虧虛、血行瘀滯、神不守舍。因此,心衰的基本病機特點是陽虛為本,血瘀水濕為標。著名老中醫顏德馨也認為: 「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尤其中晚期患者,病程長,陽虛無力推動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致血瘀水停,呈現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象。

2溫陽法是治療心衰的關鍵大法

溫陽法也稱溫法、溫通陽氣法,是指通過扶助人體陽氣,以溫里祛寒、回陽,從而消除里寒證的一種治法。中醫溫陽法治療心衰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論述,如「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提到心衰的病機為心( 手少陰) 陽氣不足,血脈不通,治宜溫通。在此思想指導下,後世理論不斷完善發展,並出現了以溫通心陽之「桂枝甘草湯」為祖方的溫陽類方,至今仍在臨床應用。張氏等對2002—2007年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有關心衰的中醫臨床文獻進行研究後發現,治療心力衰竭的基本方主要是真武湯、生脈散、桂甘龍牡湯、苓桂術甘湯。除生脈散外,其他三方均為溫陽方。臨床用藥分析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周魯等對近40年中藥復方治療心衰的文獻進行用藥分析後發現,藥物使用頻率由多到少依次為茯苓、黃芪、葶藶子、桂枝、白朮、制附子等,溫陽益氣利水類藥物使用頻次列前,可見溫陽是治療心衰之關鍵環節。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以附子、桂枝等溫陽藥物為主組成的溫里方劑,大多具有強心、抗休克、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溫胃解痙、鎮痛、鎮靜等作用,對心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心肌重構等有重要影響,可顯著改善心功能,減輕心衰癥狀,減少住院次數。

3溫陽三方與心衰辨治

3.1 苓桂術甘湯溫脾利水治心衰

中醫歷來重視脾胃理論。脾居中焦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靈樞·口問》言: 「胃不實則諸脈虛」; 《金匱要略》中提到「四季脾旺不受邪」,重視固護脾胃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尤其是許多慢性重症患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對於心衰病人而言,隨著疾病發展,脾陽受損,失於健運,水飲停於中焦,心脾同病,癥狀加重。因此在心衰的治療中,配合健脾法尤為必要。《傷寒論》名方「苓桂術甘湯」即溫心陽,又固脾土,在心衰的治療中應用非常廣泛。本方出自《傷寒論》第67條,主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之水停中焦、心脾陽虛證。方中茯苓為君,甘淡性平,健脾利濕以化飲,桂枝為臣,入心助陽,溫通血脈又化飲,苓、桂相伍,一利一溫,效果顯著; 佐以白朮,健脾燥濕,脾氣健運則濕邪去而不復; 甘草甘溫,益氣和中。諸葯相合,溫而不熱,利而不峻,無論是陽虛還是水停,均有較好治療作用,即使腎陽虛者,也可通過脾腎先後天之間相互資生的密切關係而治療,方證對應,綜合效果極佳。

3.2 真武湯溫腎利水治心衰

在心衰患者中,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心腎陽虛是常見的證候類型,多伴有水腫,病情篤重。心陽虛衰推動無力則血脈不行,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則水濕內停,腎陽虧虛則心陽失濟,心腎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真武湯」溫腎利水,對於該型心衰患者具有較好治療效果。本方出自《傷寒論》82條和316條,主治「太陽病……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或「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之腎陽虛衰、水飲泛濫證,對於心衰晚期,水邪內停之心腎陽虛證尤為適宜。方中附子辛熱,溫腎壯陽散寒,較桂枝溫通之性更烈,能通行十二經,為溫陽主葯; 配生薑助其溫通,且能散水氣; 白朮、茯苓健脾利水燥濕; 白芍斂陰和營,並制姜、附剛燥之性。五葯合用,功擅溫腎陽利水以濟心陽,心陽得助,則癥狀可得以改善。然而從證候與臨床角度來看,心衰晚期,病情複雜,證候並非一端,尤其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主藏精,內藏真陰真陽,病損及腎,常易出現陽陰互損、陰陽皆有不足的情況,而真武湯方中雖有芍藥反制,畢竟辛溫燥烈,易於傷陰,方證並不完全對應。因此,臨床上用真武湯治療心衰常有加減,效果雖著,卻少有單方長期使用者。

3.3 桂甘龍牡湯溫心潛鎮治心衰

《素問·靈蘭秘典論第八》載: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表明心主神志,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功能,亦有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若心陽虛衰出現心神浮越之悸而煩者,可選用「桂甘龍牡湯」以溫通心陽,鎮驚安神。本方出自《傷寒論》第118條,主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之心陽虛心神浮越證,由桂枝、甘草、龍骨、牡蠣四葯組成。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均有桂枝與甘草。「桂枝甘草湯」出自64條,主治「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心陽虛證。桂、甘相合,辛甘化陽,且桂枝倍用於甘草,以利溫復心陽,溫頓服之,為溫壯心陽之祖方,加入潛鎮安神之龍骨、牡蠣,溫心陽兼潛鎮安神,誠如《傷寒貫珠集》所言: 「桂枝、甘草,以復心陽之氣; 牡蠣、龍骨,以安煩亂之神」,若辨證準確,效如桴鼓。然從臨床使用來看,桂甘龍牡湯使用時間一般不長,因方中龍骨、牡礪為貝石類葯,性質沉重,易礙胃氣,在應用本方同時,也常常加入消食和胃之品。另一方面,心衰患者一般病情重,證候複雜,除心陽虛外,也可能及脾及腎,可能存在血瘀、水停等多種因素,單用溫陽一法就可能出現療效不佳的情況。因此在心衰的臨床治療中,本方不及上述兩方應用廣泛,即使應用,也常辨證加減。

綜上,心陽虛是心衰的基本病機,溫陽法是治療心衰的關鍵大法,尤其是《傷寒論》溫陽三方在心衰的臨床治療中效果確切,值得推廣與更深層次的研究。但心衰病機複雜,多為本虛標實之證,痰瘀水濕夾雜呈現,臨床應詳加辨證,適當配合益氣、活血、利水之葯,則效果更為顯著。

推薦閱讀: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4講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9講
《傷寒論》中有而書中不載的方子
嬰兒臍帶剪的太短遇到的嚴重問題

TAG:傷寒論 | 心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