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素養
當媒體的巨大作用在我們的思維中日益顯山露水時,媒介素養的理論研究和培養便迅速提上日程;當圖像充斥在我們周圍、刺激我們的眼球、改變我們的思維時,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接受各式各樣的圖像已是生活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候,「視覺素養」這個概念也就應該離我們近得不能再近了,因為我們生活在「圖像時代」,生活在一個必須睜大眼睛「看」的時代!
何為視覺素養
1966年,約翰·戴伯斯首次使用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這個術語,隨後又提出視覺素養的概念,即視覺素養指一個人通過看與此同時產生其他感覺,並將看與其他感覺經驗整合起來的一類視覺能力。發展這些能力對人類正常學習來說是根本的。當這些能力得到發展時,它們使有視覺素養的人能區分和解釋視覺行動、視覺物體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視覺符號。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視覺交流的傑作。這一概念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繼戴伯斯之後,國外學者對視覺素養的研究和實踐便不斷展開,他們出於不同的學科背景和主觀體驗分別賦予視覺素養以不同的內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S·Pinkle(1978)認為視覺素養是通過視覺要素理解形象的意義和成分的能力;Wileman(1980)認為視覺素養是閱讀、理解、產生視覺材料的能力;Horton(1983)認為視覺素養是讀、寫、思考、學習有關圖畫方面的能力;P·Greenway(1997)則突出視覺思維在視覺素養中的核心作用,認為視覺素養就是通過視覺分析技能和視覺創作技能來應用視覺思維。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筆者認為,簡單地來講,視覺素養就是人們正確識別、理解、運用、創造、享受視覺材料的能力。視覺素養本質上是要協調視覺材料和觀者或生產者之間的關係,使得主體和客體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具體就受眾而言,微觀上應正確識別圖像的真偽、正確理解其攜帶的信息;宏觀上則要自覺抵制不良圖像、正確評價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受眾必備視覺素養的幾個理由
(一)圖像時代,媒體傳統的表達方式日漸式微。
雖說人類使用視覺圖像進行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是,任何時代都不像今天這樣普遍。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可思議地拓展了圖像的表現空間和表現力:人們躲無可躲或信服於攝影鏡頭所呈現的「視覺真實」里,或流連於被機械大量複製的視覺藝術里,或置身於充滿慾望和暴力的視覺夢魘里,或驚嘆於脫離了視覺體驗的視覺虛擬里。正如海得格爾早在20世紀30年代指出的那樣: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世界圖像時代」,「世界圖像並非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在這樣一個信息泛濫、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千姿百態的圖像本質上只有一個姿態—吸引觀者的眼球!事實證明,圖像憑藉自身所具有的直觀性、形象性、新穎性的特點可以做到這一點。以吸引受眾注意力為獲利前提的媒體,自然不會忽視對圖像的利用,於是,報紙上充斥著或大或小或俗或雅的圖片,電視在發揮畫面優勢的同時,仍然不忘對傳統文本的圖像式建構,網路媒體在前兩種媒體的基礎上,更是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的作用,或「真實」或虛擬的圖像滿屏幕跑。今天,在圖像傳播取得和文字傳播、語言傳播具有同等、甚至更加強勢的意義的情況下,受眾傳統的「讀」、「寫」、「算」的能力受到嚴峻的挑戰,受眾具備一定圖像解讀能力成為正確獲取圖像信息的前提,具備一定的圖像創造能力和交流能力也成了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
(二)從理論上來看,獲取視覺信息的部分能力必須通過後天「習得」。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類對視覺圖像的認知,是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和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分的集合。也就是說,人們的知覺系統對所看到的東西有著組織的功能,人們最終接收到的視覺信息並不是人最初出於本能看到的。很顯然,個體在對畫面獨立元素進行組織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個體獨有的思維方式、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因素的制約,那麼,不同的個體面對同一幅畫面產生不同的觀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一幅裸露的人體畫像,藝術家看到的是「美」,文盲看到的也許只是「露」,但藝術家不是天生的,文盲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改變的。
顯然,視覺素養這一論題可以從邁克·梅的個案和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中找到契合點。人似乎生來就能夠看,只不過看到什麼、看得多少、看得正確與否,就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後天的實踐和培養才可以「習得」,眼睛接觸圖像只不過是「看」的開始,只有經過腦部對這些視覺信息進行組織,圖像才可以成為有意義的信息載體。
(三)媒體應用圖像的特性要求受眾視覺素養的形成。
當前,圖像在平面、電子媒體上的應用,可以用「觸目驚心」這四個字來形容,想想這也正是傳播者孜孜以求的傳播效果,沒有注意力,媒體是沒法兒活下去的。所以,媒體抱著「圖不驚人死不休」的心理運用圖像也就不足為奇了。網路上一載報道哥倫比亞警方繳獲假鈔的新聞,就使用了一張這樣的圖片:前景是堆放在桌子上的一堆假鈔和一把鋥亮的手槍,背景則是虛化的一排嫌疑犯的身影。人們打開這載新聞,首先闖入視線的是鈔票和手槍,這種視覺上的強刺激,促使人們產生閱讀新聞的慾望。而我們熟悉的對於災難性事件的報道,記者們總是擅長於用廣角鏡近距離拍攝災難的現場,以長焦距鏡頭拍攝受難者臉部的特寫,這樣形成的畫面才可能與受眾之間產生強大的情感張力。媒體這種有意識的截取事件發展過程中最為抓人的場景的做法,最終會對事件本身形成放大的作用,受眾要對圖像有正確的認識,必須源於這一點判斷之上。
當今的受眾,應對「眼見為實」的說法保持足夠的警惕。且不說媒體通過圖像的放大作用對事件輕微的扭曲,大量出現在媒體上的偽造的、虛擬的圖像也在告訴受眾「眼見未必為實」!今天,圖像技術已經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人們不僅可以依據真實的視覺元素拼湊完全虛假的「視覺真實」(例如出現在新聞版面上的虛假圖片),而且可以依據虛擬的視覺元素臆造人們完全陌生的視覺奇觀(例如網路遊戲、三維動畫)。受眾所面對的圖像世界是攝影術和高科技造就的,其中真假難辨,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視覺素養,就很難對圖像去偽存真,接收到正確的視覺信息。
(四)受眾視覺素養的形成是媒體之幸、社會之福。
視覺素養對受眾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它不僅有利於開發受眾的右腦和創造性思維、幫助受眾正確地識別和理解圖像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對圖像的正確評價,而這恰恰是媒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證。
今天,圖像的繁榮甚至泛濫對語言和文字的擠壓是顯而易見的。在傳統的以閱讀為主的媒介里,圖像的使用越來越多,文字的功能逐漸退居圖像之後發揮輔助說明的作用,人們丟掉手中的紙和筆,越來越依賴於遙控器和滑鼠,越來越無法抗拒媒體帶來的視覺誘惑。由於圖像具有視覺化、形象化、表面化的特點,人們可以輕鬆閱讀,因此,圖像引發的思維是表象的、膚淺的。久而久之,思維的惰性便滋生,人類由文字閱讀所帶來的「理性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便被弱化和解構」,以至於有學者急呼「遠離圖像,親近文字」。大眾媒體出於自身獲利的需要,有時會對受眾獲取圖像的慾望給予不加節制地滿足,這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嚴厲批評,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電視中出現的對歷史和經典文本的視像「對說」,新聞中出現的對人們隱私權和肖像權的侵犯,黃色、兇殺、低級趣味的圖像充斥媒體。
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受眾的自覺意識:自覺地抵製圖像對文字和語言的消解,自覺地抵制不良圖像和違法圖像對自身心靈的侵蝕,自覺地培養對圖像的良好審美情趣。只有這樣,媒體才會在受眾的壓力下更加自律,社會也會在受眾和媒體對於圖像的良性互動中還人們一個清朗、健康的視覺空間。這種自覺意識正是受眾具備視覺素養的基本體現,很顯然,這種視覺素養不可能憑空而來,必須給予有意識地培養才行。
受眾視覺素養形成的現實途徑
筆者以為,受眾視覺素養的培育必須走大眾化和基礎化的路子。所謂大眾化,就是以全體的社會成員作為培育的主體,這是由受眾群體具有的多層次性、廣泛性的特點決定的,試問在這樣一個圖像無孔不入的時代,有幾人可以逃避掉對圖像的閱讀?所謂基礎化,是指視覺素養的培養應從學齡前兒童抓起,以後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不斷升級。視覺素養教育應該成為學校里的公共必修課。
完整的視覺素養教育的內容應包括視覺學習、視覺思維、視覺創造、視覺交流幾個部分,就我國的教育現狀而言,學校里開設的美育課和穿插在文本材料中的視覺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教育者對學生視覺素養的培育似乎還處於不太自覺的階段。顯然,要發揮後發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地借鑒國外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視覺素養的培育橫跨教育學、心理學、美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其培育的方法和內容必須集中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才可以有效地確定。總之,媒體對受眾的視覺轟炸已經使得視覺素養的教育刻不容緩,但是視覺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理論研究的深入,更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務實的執行。只有這樣,人們享受多彩、健康的視覺世界的夢想才會變成現實。
推薦閱讀:
※緊身牛仔褲搭配寬鬆外套 營造超顯瘦視覺
※男女眼中的視覺「惰性」[圖]
※你每天都會失明40分鐘
※38張電視背景牆效果圖 給你絕對的視覺享受(組圖)
※我來聊聊視覺化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