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做人
21世紀是一個經濟和技術激烈競爭的世紀,這種競爭顯然是一種國際性的競爭,而經濟和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實質又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在人才素質的競爭過程中,我認為作為學校最根本的就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我非常贊成這樣的觀點:「先做人,後成才」。即做事之前先做人,試想連人都做不好,還能做好事嗎?現在不少用人單位對學校的「產品」——畢業生最大的希望和要求,是做人的道理和責任心的培養。他們認為,經驗、知識、能力,可以在崗位上、在實踐中逐步積累和培養。但為人、工作責任心這些基本的素質必須從小抓起,形成良好的習慣。一旦進入社會再進行這類教育,就已經遲了。
那麼,應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呢?
一、學校要著力增強公民意識的教育
學會做人「首先就必須做一個好公民」。公民意識除了公民要樹立履行法律義務的觀念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樹立一種道德責任感。意識到應對國家負什麼責任,對家庭、對他人負什麼責任,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如何才能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呼喚公民意識的核心就是呼喚公民的一種內心自覺,這種內心的普遍自覺最終可以達到公民素質的普遍提高。
增強公民意識,就必須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心。「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只有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都懷有強烈的責任感,他的人格才是健全的、高尚的。如果說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話,那麼東方文化的核心則是集體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一定要教育青年學生從小就養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的思想感情。並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從小培養他們對他人、對父母、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用自己的雙肩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用堅定的思想信念撐起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脊樑。
增強公民意識,就必須引導學生要從自身做起。現在不少人一方面感嘆社會風氣不好,另一方面又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認為靠一個人或幾個人沒有用。「何必操空心」。因此,要樹立良好的公民意識,最好是從每個公民自身做起。如果每個人都首先想想自己能為別人、能為社會做點什麼,說話辦事都首先想想集體的利益,都首先做到與人為善,那麼自然而然,社會風氣、人際關係就會好起來。
增強公民意識,就必須引導學生要從小事做起。每個人的公民身份都是與生俱來的,但公民意識都不是天生的。一個公民可以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對此既有社會的要求,也有國家法律的約束。處在不同年齡段的公民,其行為標準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樹立公民意識要從小事做起。古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堅持雖惡小而不為,雖善小而為之,那麼一個人人講文明道德的氛圍將在我們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形成。
二、家庭要正確履行教育子女的天職
人的成長是自然成長和社會成長的統一,儒化與教化是形成人的過程的兩翼。學校作為國家的專門教育場所,培養教育好青少年一代是責無旁貸的。但為人父母應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子不教,父之過」,完全依靠學校、社會,終難成就育人大業。尤其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在改革、開放、搞活的形勢下,家庭教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有些作父母的還沒有意識到家庭是天然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育子女是家長的天職。不少做父母的,在養活教育上考慮得多,在養成教育上考慮得少。本人在與學生家長的接觸交談中,認為當前家庭教育必須克服三種傾向。
一要克服對孩子過分照顧的傾向。現在不少家長除了在經濟上捨得投入外,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也全力以赴。他們對子女的要求是「只要學習好,什麼事都可以不做,什麼要求都可以滿足」。事事代勞,處處包辦。這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不願動手動腦的習慣,依賴性強、主動性差。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教育孩子學會與同學平等相處,人格上自尊、學習上自主、生活上自理、行為自律、心理上自強。有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有困難盡量讓孩子自己克服。家庭教育重心應是培養人,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含義。
二要克服對孩子重智輕德的傾向。現在不少家長把家庭教育簡化為知識教育,把學習成績看作第一甚至唯一。家庭成為應試教育的又一個中心,成為應試教育的社會因素。學生在校負擔原已比較重,但有的家長還要另外布置作業,請家教,甚至送孩子上校外補習班,要求孩子考這個證,考那個證。而對子女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很少關心,甚至不聞不問。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教育子女融入社會,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完善的個性。家庭教育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優化上。
三要克服對孩子過分放縱的傾向。有些家長把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班主任老師反映其孩子在校的學習或在校的表現時,不是說教育的責任全指望你們啦,就是說孩子歷來如此,我們也無法管啦,讓其混個初中或高中學歷就算了。這種一推二六五的想法做法導致學校教育蒼白無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以較高的素質對自己的孩子言傳身教,用較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加強與子女的溝通。真心實意愛孩子,應包括這樣五個因素:了解、尊重、關心、給予、責任。
三、學生要自覺踐行「八榮八恥」的榮辱觀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抓住了當前治理社會風氣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抓住了學校教育的根本。學校本來就是培養人的地方,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連基本的是非、善惡、美醜都分辨不清,就不能說我們的教育是合格的。但是,學校的教育畢竟是外在的。內外因辯證關係的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因此,作為學生必須自覺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就如何學會做人的方面,我認為當前做學生的起碼應該在以下三方面引起重視:
一是自覺夯實基礎道德。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有志青年應當自覺在傳統道德與現代文明的結合上,努力加強基礎道德修養。當前主要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第一,關心他人。關心他人要從關心父母,關心同學做起。在此基礎上,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第二,誠實守信。從小就要養成誠實、不說謊、講信用、守諾言、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道德品質。第三,尊老愛幼。學會感激,學會感動,學會感恩。要有同情心,要敢於和善於扶助弱者。第四,艱苦樸素。要有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要養成獨立人格,形成強者氣質。要克服「驕嬌」二氣。總之要用黑格爾所說的「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這種行為方式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來檢驗和衡量自己。
二是自覺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對中學生的紀律要求,是保障中學生完成學業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是中學生必須遵循的準則。作為中學生,在校期間,應當毫無條件的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如果連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都遵守不了,可以斷言他不可能是有道德的,也不可能成為有出息的人。
三是自覺尊重老師,團結同學。要尊重老師的勞動,要聽取老師的教誨,要服從老師的安排。主動多與老師溝通,敢於和善於與老師講真話,講心理話。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不能因興趣、愛好、脾氣、性格的不同而影響同學之間的關係,要堅信同學關係是最純潔、最高尚、最沒有雜質的。有老師的指點,有同學的幫助,有家長的關心,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到達理想的彼岸。
推薦閱讀:
※遇到一個人際關係處理的問題,我該怎麼辦?
※做人難,做男人更難
※哭過笑過,我在美國住民宿學到的5條做人法則
※怎樣做一個純粹的人?
※天生傲骨的三大星座,做人做事能力極強,從不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