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靠一代又一代人來傳承。再優良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如果在家庭中不能得到認同,很難真正「入腦」「入心」;相反,如果學校和社會教育有不良或缺失,則能在家庭中得以過濾和彌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其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可替代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這是習近平主席在黨中央國務院舉辦的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對家庭的地位和功能的明確表述。習主席對家庭建設的重視體現了他的治國思想和戰略眼光,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也是我們國家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具體策略,是億萬家庭的福音!家庭是每個人來到世上最先接觸的環境,個人生存、家族延續、社會發展、國家維繫都以家庭為基礎。所以,家庭建設是全社會的事。「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靠的是每一個家庭、每個家庭成員共同建造,靠的是政府和社會為家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家庭的本質是家庭關係,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關鍵是要處理好各種家庭關係。家庭是建立在血緣關係、姻緣基礎之上「面對面」交往的初級群體,家庭成員之間不僅僅是一種血緣、姻緣上的聯繫,還是一種社會關係。有人說,家庭是人際關係最單純、也是最複雜的地方。之所以單純,是因為它通常只涉及自己家裡的人。由於相處密切互相之間比較了解,更容易彼此包容和欣賞;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家人朝夕相處,摩擦的機會也多,相互付出多,要求也多,反而不容易客觀冷靜地看問題。處理好家庭關係,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祖孫關係、婆媳和翁婿關係、手足關係等關係處理好了,才能「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使家庭真正成為「溫馨的港灣」「心靈的驛站」。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恆的功能,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尤其要打好做人的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人的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並非自然向善,它是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造就之下,經過個體自身的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為人從降生就在家庭中與父母結成一定的親子關係,這種頻繁而密切的人際互動直接影響子女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和評判,以及子女的人品和追求。而且家庭中人的價值觀培育是伴隨著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進行的,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在與成年人接觸中受到的直接的人際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靠一代又一代人來傳承。再優良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如果在家庭中不能得到認同,很難真正「入腦」「入心」;相反,如果學校和社會教育有不良或缺失,則能在家庭中得以過濾和彌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其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可替代的。家風是家庭的靈魂,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為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奠基。家風,對家庭來說,是家庭中穩定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模式,通過家庭成員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生活方式、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特點表現出來,其核心是家庭的價值觀,所體現的是一種特定的家庭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對社會來說,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會培育什麼樣的孩子,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就會有國家什麼樣的發展前景。一個個家庭的家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風氣,而社會風氣如何,又對家風產生作用。家風正,可以抵禦不良社會風氣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家風不正,會阻礙社會良好風氣的傳播。每個家庭構建良好的家風,社會風氣才有堅實的基礎,家長的「望子成龍」夢、國家的民族復興夢才有實現的可靠保證。家庭建設不是家庭的私事,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社會支持必不可少。家庭是社會結構中最基本的成分和具有多種社會功能的初級社會群體,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多方面需要,也因此而形成社會發展必需的人力資源基礎。一個個小家庭構成了大社會,要達到個人、家庭與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一方面家庭自身建設應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求和法律規範,使「下一代健康成長」,要對每個家庭成員負責,對國家負責;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家庭自身對家庭成員的制約是有限的,需要政府、社會對家庭進行引領、提供滿足家庭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務。對那些與國家法律、社會規範相悖的家庭問題,更需要有效的社會幹預。家是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每個家庭和全社會的神聖使命。家庭建設好了,才能「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推薦閱讀:

一個gay,如何追回前男友?
那些艱難險阻的路,終將只能一個人獨自走過
如何評價《本傑明巴頓奇事》這部電影。?
一個女人若不會生兒子,會有多悲涼?看看日本皇后的悲慘人生
遇見,人生最美的詩行

TAG:人生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