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摸不透北美口味
一些在國內上座率頗高的電影,在美國備受冷落,《讓子彈飛》甚至找不到發行商
今年的北美暑期檔中,《建黨偉業》、《雪花密扇》等華語片登錄其主流院線獲好評。其實,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一直在拓展北美市場。有的獲觀眾認可,有的不溫不火,也有相當一部分票房慘敗。數10年的成功與失敗,對中國電影人而言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中國電影未來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非主流」電影出海
1988年,由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年在美上映,成為「文革」後第一部在美國院線上映的中國電影。同時,這部電影還被賣到了一些歐洲國家。
此後,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紅高粱》這一類的民俗文藝電影在中國影壇佔主導地位,到《霸王別姬》達到高潮。張藝謀和陳凱歌的代表作在北美市場均獲得了成功。1992年3月13日,《大紅燈籠高高掛》在美國40家藝術影院同時上映,獲得26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之後,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也在美國79家藝術影院同時放映,並於1994年初創下522萬美元的高票房。
這類電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國觀眾的認可,主要原因是影片本身飽含著東方主義的中國民俗文化奇觀。與此同時,故事中的罪與罰、東方女性的嫵媚與性感、傳統禮制與現實的衝突等元素,也深深吸引著那些渴望了解東方文化的美國觀眾。
繼張藝謀、陳凱歌之後的「五代後新生代導演」,則把眼光投射在當下,關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變化,關注邊緣人物的灰色生活。這種「邊緣題材」契合了全球化時代國際電影節的口味。以賈樟柯的《小武》、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章明的《巫山雲雨》等為代表的邊緣現實題材電影,基本上都以社會底層生活、都市邊緣生活、個體青春經驗為表現對象。這類影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際電影節嶄露頭角,大大小小獲得一些獎項。其中個人化傾向的以《青紅》、《孔雀》為代表,底層化傾向的以《小武》、《盲井》、《三峽好人》和《圖雅的婚事》為代表。這類小成本非主流電影,在北美乃至其他地區的二線影院上映,雖說也是賠本賺吆喝或者說是導演混臉熟,但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電影的影響,以及國外觀眾對中國的認知度。
中國功夫片留余香
2000年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擔綱的古裝動作大片《卧虎藏龍》在美國2027家影院上映,斬獲1.2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接著全球四大獨立片商之一的米拉麥克斯公司推出了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該片在2175家影院放映,取得5371萬美元的票房收入。《英雄》蟬聯北美票房冠軍長達兩個星期,被美國媒體譽為「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
隨後,《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天地英雄》、《神話》、《七劍》、《墨功》、《赤壁》等大片都走上了跟風之路。然而,跟風的功夫電影最大的弊端是為功夫而功夫,有一個模式、批量生產的味道,這樣極易導致美國觀眾的視覺疲勞。由此《無極》等影片的慘淡票房為古裝動作大片敲響了轉型的警鐘。
與古裝類動作片相比較,香港導演唐季禮與功夫明星成龍合作的《警察的故事》、《紅番區》等動作類電影卻別是一番景象,美國觀眾對其的認可度要高於古裝類動作片。1995年成龍主演的《紅番區》,在美國1794家影院上映,票房收入達3239萬美元。《紅番區》中,成龍飾演的香港警察漢強,在同是華人的弱女子伊玲(梅艷芳飾)的支持下,煥發出華人功夫英雄固有的正義感,奮起和強大殘忍的黑幫不懈鬥爭,直至取得最後勝利。唐季禮這樣闡釋這部影片:「這是我們反映民族精神和英雄精神的一種方式。觀眾在看的時候很開心,開心的背後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樣一群人,接受了這樣的英雄。」
好萊塢動作片中的視聽刺激、緊張情節、正義感、同情心、英雄情懷、善良人性等,是它們狂收全球票房的秘密武器。唐季禮的動作片迎合了世界動作電影的規則,同時他還在片中灌注了諸多世界性人文理念,所以他獲得了認可。當然,中國功夫能在海外有一定的市場,還受惠於李小龍開創的中國功夫電影之路。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
※王建英:《易經》思維與中國藝術本體闡釋研究
※震驚!中國這幾十年運氣好到爆炸!
※TOM論壇 - 中國是標語口號的大國
※中國GDP五年內仍可能回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