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方術
方術來源
中國方術,源遠流長。一提起方術,我們自然想起坊間流行的符咒。這些無非反映升斗市民對生活小小的盼望,譬如新年所掛的桃符、門聯,端午弔祭屈原的艾草、菖蒲,全是符的泛現象,而我們過年時的「恭喜發財」、「迎春納福」等口彩,都可視作咒詞的變化形式。
這種符咒文化跟中國一樣古老。在古老的民歌中,我們不難找到迴音。像(禮記·郊特性》——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草木歸其澤!就很原始地反映了氏族部落初民對自然災害的敬畏。
所以,初民的統治者即是巫師。最膾炙人口者,莫如商王盤庚,他是群巫之首,掌管各個「尸祝」,成為政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
至夏商,祝的運用大行其道。湯王的「去網三面」的故事,揚棄夏桀殺伐之氣,天下歸心。
西周時,祝更演變成為皇帝加冕典禮禮樂的主要部分。
春秋戰國時代,祝的用途更加妙不可言。祝的執行者已不限於「尸祝」,呼風喚雨要祝,延年益壽要祝,治療疾病要祝,甚至用兵也要祝其一祝,方才心安理得。
發展到後來,不但有善祝,惡祝也成為初民反抗暴虐統治者的聲音。《史記·殷本紀》的「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現在一般中學生都耳熟能詳了。
兩漢以來,符錄又與咒術結合。咒偏重於短期行為,要求立竿見影,符則如門神,起到長期鎮守的作用。符咒並稱,終於成為流行於中原最常見的方術之一。
東漢末年,張角利用太平道的「符水咒法」替人治病,乘機籠絡人心,組織了規模宏大的黃巾起義,達數十萬眾,造成天下響應、京師震動的局面。
東漢順帝時,川人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也以「請禱服眾,造作符書」以取信於眾,並為他們治病。
三國時代的于吉,也用燒香念咒,製作符水為百姓治病,可見當時符咒方術的影響已頗為廣泛。
魏與西晉,天下大亂,道教遭受打擊,連帶各種方術也比較沉寂。
東晉以後,文人在經歷了三國時代的戰亂頻仍和西晉的社會動蕩後,對人的命運及人的存在價值進行反思,深深體會了人生之無常,歡樂的短暫,人生理想從過往的內聖外王轉為對毫無拘束的神仙境界,企羨不已。他們相信符咒可祈福消災,遠則有列身仙班,近則有功名富貴的可能。因此,符咒在東晉廣為流行,甚至在士大夫階層也有相當的市場。
東晉文人兼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列舉了流行於當時的種種符咒方術,如入山用的「六甲秘祝」、「老君人山符」等,涉水用的「涉水符」等,遇到蛇蟲虎狼,還有「禹步辟虎狼」、「陳安世符」等。
南北朝以後,符咒方術進一步發展,除了尋常百姓以外,搖身進入帝王家。南朝梁時有個叫蕭紀的人,糾眾作亂,從水路直下湘東,直攻梁朝。梁王派方士伯人在長州苑中畫蕭紀像,然後造了一個鐵符釘於其上,以為這樣蕭紀就會不戰自潰(見《梁書》)。不難看出符錄已作用于軍中大事。
在北魏,符咒獲得最大發展。自寇謙之對天師道一番改造後,「新天師道很快成為北魏的國教。換言之,「新天師道」的符錄方術也就為統治者所接受。從太武帝起,皇帝登基必受道教符錄,已是不成文的慣例。
隋唐是符咒方術發展的高峰,兩代都在官制中設立了「咒禁博士」一職,官階為從九品。主要工作是「念咒作禁,製作符水,以厭劾百鬼,招致福祥」。
尤其是唐朝,因道教始祖李耳與皇帝同姓,遂定為國教。
宋代以後,隨著全真教和士大夫道教的興起,道教符錄派開始沒落,在上層社會喪失了地位,但在民間,依然香火不絕。特別是在道教齋醮儀式上,符咒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宋元以後,符咒方術進一步民間化,種類更加繁多了。
神秘的方術
方術是中國古代用自然的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凶禍福、氣數命運的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的總稱。方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巫術。人們相信天主宰著一切人事,人間的統治者受命於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雲雨雪、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變異,視為災異和祥瑞的徵兆。殷、周之際出現的陰陽五行思想,到戰國時廣泛流行。
中國神秘學的內容儘管沒有嚴密的論證,都是一些神異、猜測、附會、感性、經驗的東西,但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它包括星相術、相命術、占夢術、風水術、煉丹術、測字術、巫術、養生術等。方術典型地代表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其理論基礎有四:一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二為五行相生相剋;三為陰陽轉化;四為原始崇拜。其方法有演繹附會,揣摩臆測,察言觀色,模稜兩可,隨機應變,類比象徵,使用遁詞等。
風雲變幻的人文環境,人間的旦夕禍福迫使人們對命運、未來及各種變數苦思冥想,由此,形成了博大深邃的生存智慧,也就是神秘學。人文的東西往往很難準確地把握,所以,中國人的學問,無論是《論語》、《老子》,還是謀略、術數,都是含混的。
其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批方術師,特別是鬼谷子被稱作算命術的祖師。唐朝時李虛中開創了生辰算命術,他以人的生辰年、月、日推演壽天貴賤,其說汪洋奧義,關節開解,萬端千緒,所以,算命的人又尊他為祖師。五代末之徐子平(曾與著名的麻衣道人陳圖南隱居華山)將李虛中的方法進一步加以發展,他測算年、月、日、時「四柱」,每柱天干、地支各一字,共為八字,然後按陰陽五行生剋變化推演命運,稱為四柱八字算命術或子平術。
算命術起源於占星。先人認為,人的命運都是由冥冥上蒼決定的,所以,《易經》中說:「千道變化,各正性命。」黃帝就設立星官,負責觀察「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古書中也有許多關於星辰與人事命運關係的記載。東漢時王充著《論衡》,首次將星象與五行結合起來,成為命理學之先驅。可見,算命術歷史久遠。相面術也是一樣,起源於先民,到春秋戰國時已有許多記載。如周室內史叔服、楚之令尹子上、越之范蠡、秦之尉繚都能相面,叔服說公孫敖的兒子谷「豐下」(下頜豐滿),「必有後於魯國」;子上說太子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殘忍的人)也」;范蠡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故離他而去;尉繚說秦始皇「蜂準(鼻子高),長目,鷙鳥膺(胸部挺起),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遂離去。漢朝時許負、王充、王符,唐朝時袁天罡,宋朝時陳摶,明朝時袁珙(著有著名的《柳庄相法》)、袁忠徹等人皆為大家。袁天罡還發明了稱骨測命法。他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換算成骨頭重量,求其和,然後可查出命運。
中國古代的風水術獨樹一幟。風水術也稱堪輿術(堪:天道;輿:地道),是中國古人集居住環境選擇、墓葬選址、建築布局、景觀評價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其理論基礎為天人感應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董仲舒為天人感應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同時結合陰陽五行學說闡述其專制獨裁、三綱五常的思想,而後人則由此創造出豐富的風水理論體系。風水師將山體分為「五行」:圓山為金,直山為木,曲山為水,尖山為火,方山為土;將方位分作五行,使用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得出五行相生的吉式和五行相剋的凶式。相傳晉代的郭璞著《葬書》,提出葬者乘生氣(生氣即行乎地下的陰陽五行之氣,人皆由氣構成,人生則氣聚,人死則氣散,但可通過擇地使氣凝聚,籠罩死者,感應生者)、氣藏風得水(避風,有水環繞)等學說。著名的《黃帝內經》則提出宅性說(按房屋朝向分為陽性宅、陰性宅)、命座說(住宅的不同方位是相應家庭成員的「命座」,在這些地方有各自的忌諱)、建宅順序說(根據宅性確定依次動工修建的順序,如陽宅宜從亥位建起,按順時針修至子位)、時令說(不同的季節有其忌諱,如春天不宜建東屋)、虛實說(五虛令人貧賤,五實令人富貴)、宅墓配合說等。像這類中國古代風水理論著作汗牛充棟,後世多有發展變化,日益複雜、精密,像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干支、日辰、方位、陰陽、氣脈等無不匯入風水理論之中。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大到選都小到門窗之位,無不取決於風水。
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房中術著作也是卷帙浩繁,足見中國人對世俗的熱衷,對長壽、飲食、男女之道的花樣翻新。中國的食療、葯療、煉丹術、養形術、養神術、五禽戲、氣功、按摩、推拿、房術等理論和技術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從方術內容上來看,中國人是世俗主義者,所以,方術也是為了滿足人們世俗的慾望。如追求榮華富貴,吃喝玩樂,長壽成仙,死後也要葬於「風水寶地」,庇蔭子孫大富大貴;再如,中國人重視封建倫理尊卑,方術中也浸透了男尊女卑、官貴民賤、光宗耀祖、忠孝節義、帝王將相等內容。
從思維方式上來看,中國人是象徵主義者,我們不擅長於邏輯推理,但擅長於類比、比喻,五行學說及其運用正是如此;譬如,四季可以配五行,除春夏秋冬之外,再加上「長夏」即可;方位也可配五行,除東西南北之外,再加上「中」即可。利用五行生剋、陰陽八卦來推演,很像代數學,頗能糊弄人,可是其前提和五行本身就不是科學的,只能算作偽科學。
方術與中國傳統醫學關係很大。一是巫師、道士常常運用巫術替人看病,二是中醫與方術在理論上是相通的,它們都以五行學說為基礎,三是中醫與相術的方法也是一樣的。如中醫的主要診斷方法是望、聞、問、切,與相術的察顏觀色、詢問撫摸是一致的;中醫所說的肝火旺者面赤,目澀,性躁,與相理所說的面赤者「性急、多暴躁」是一致的。可以說,醫、相是同源同道的。
推薦閱讀:
※劉邦和項羽為何都不讀書?
※塵封千年的藏文史書——《五部史鑒》和《大歷史》,以及《王陵秘史》
※歷史如何評價東陵大盜孫殿英,還是馮玉祥的評價比較中肯
※華國鋒最後的遺憾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