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話(明)

中國書法史話(明)
來源:中國美術網 時間:2008-09-23 【瀏覽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明、清時代——古典情結後輝煌與藝術嬗變

  一、明

  朱元璋崛起於元末群雄紛爭之際,並於1368年推翻元朝統一建立了明朝。由於朱元璋不喜歡多才多藝的文人,所以明初很不景氣,直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繼位,才開始重視文藝。之後,幾位皇帝都是書法愛好者,由於帝王的愛好的提倡,開始進入一個較為興盛的時期。明代書法是元代復古書風的繼承。很多書法家直接學習元代書法,因此,「二王」書法和「趙體」成為明代學書者研習的主要內容。

  明與宋一樣,明仁宗、宣宗、孝宗、神宗等都很喜歡書法,收藏有豐富的書畫作品。法帖的傳刻在這個時期很活躍,如常姓的《泉州帖》、周憲王編刻的《東書堂帖》、文徵明編刻的《停去館帖》、朱奇源編輯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吳廷編輯的《余清齋》、董其昌編輯的《戲鴻堂帖》、華夏編輯的《真賞齋帖》、王肯堂編輯的《郁岡齋帖》等著名者達50餘種,使得書法得到眾多人的喜愛,這是好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這些刻帖跟真跡相比,總是粗糙的,很多用筆上的精妙之處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當眾多學書者以這類刻帖為學習對象時,就很難有所時步,影響了創造,另外,由於帝王愛好,明代在科舉考試中也很重視書法,字體工整,主考官連試卷都不屑於一看,而有些官員如果字寫得漂亮,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寵愛和重用而陞官。因此,讀書人只重端正平衡,結果這樣的字就像鉛字印刷一樣,死板而沒有生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台閣體」書法。 這對於書法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

  明朝的書風,受趙孟頫的影響很深,在行書、楷書方面反映得尤為明顯,寫得周正或流麗。明朝草書家卻是道分兩途。守魏晉二王是一派,慕漢唐草書是一派。至於寫隸書,不敢造書,是「以鍾元賞眯法,盡閱漢碑,博採唐體」,現在的漢碑名品佳拓,往往是「明拓本」,可見明人對漢隸較為重視。所以趙宦光說,「國朝隸書,直接漢法,未可輕也」。但是,到了趙宦光生活的明朝後期,隸書雖然「頗謂淳雅,然皆倚真書為骨,而遙想不法為之」(《寒山帚談》)。就成了掛羊頭賣狗肉了。

  明朝的隸書比之元朝,風氣稍盛。可見的隸書墨跡有王民《唐人五言律詩二首》,是冊頁裝,現藏台北故宮。王民作隸書,筆畫忽而肥濁,忽而纖細,筆法是「帖學」的一套路數,而結字欠缺整肅與漢隸古法隔膜著。王世貞《藝苑言》說豐道生(坊)「家蓄古碑刻甚寓,一一臨摹,自大小篆、古今隸、章草、草、行,無不明了」,但豐氏寫的隸書,現在看不到了。據王世貞說,雲間陳文東也善寫隸書,但王世貞只是耳聞,他也沒有見到過,還有太倉陸旅攜,妙得隸意,可惜三十而夭。王世貞最推崇文徵明的隸書,他說:

  獨文太史征仲能究遺法於鍾、梁,一掃唐筆。乃子彭繼之,亦逢遵雅,少傷率易耳。……征仲恆自負,隸法則不讓古人,而歉於篆。

  文徵明是明朝書法大家,活得長,學生多,影響大。他寫過隸書《千字文》,是《四體千字文》中的一卷,現藏台北故宮。對於隸書,文氏並不常寫。他寫《四體千字文》,據其跋語說「余素憚煩於此,而辭之不獲,勉為書之,主七年始完,不叭不工」,不足供玩,而徒費歲月,良可惜也。如果不是有篆、隸兩體,大概不會延宕七年才「完工」。他的「憚煩」,是指篆、隸的難寫。

  但王世貞評文徵明的隸書,是這樣說的:「(吾)衍又曰:「隸書,人謂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衍此語尤合作,正《愛禪》、《勸進》之所以妙也。近代文征仲得之。「

  元明人心目中的「漢隸」,而且膠著在「挑拔平硬如折刀頭」的表面特徵上。不僅文徵明是這樣寫隸書,他的兒子文彭也是襲用此法,文彭有隸書《詩冊》傳世;現藏台北故宮。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有「綠廣堂」隸書橫批,現藏南京博物館,是大字隸書,仍是魏晉隸體格調的隸書,寫來寫去,大同小異,跳不出魏晉的窠臼,吳壑《隸書離騷、篆書千字文卷》、程南三《五體書詩卷》以及宋珏的隸書條幅,溫如玉的隸書對聯所展現的體貌,都如出一轍。

  自魏晉以來,隸書漸漸成為古本,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所習的隸法,離漢隸古法也越來越遠。東晉北朝成變形之狀,唐朝轉而肥厚,宋朝隸書攲側輕佻。元明之世,誤以種繇為正宗,雖有漢原形拓本赫然在目。卻不得用筆的方法,表現波磔,便號稱隸書,貌似遒雅,古厚的氣息蕩然不存。其弊端所在,是不知以篆法入隸,反以楷法相加。自魏晉以至明末,悠悠千餘年,只有北齊大字摩崖刻經隸書,可稱雄傑。

  明代學書者大多以繼承為主,但由於學書者的才氣,學識、修養等的不同,取得的成就自然也不同,其中產生了一批學古人學得比較好的書法家。他們在認真繼承傳統的用筆、結字、章法布局的基礎上,寫出大量書法藝術珍品,最著名的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尤其是董其昌,可以說是明代書法學習古人的集大成者,他的字圓勁秀美,在晚明時期,一直到清代都有深遠的影響,清代康熙皇帝喜愛董書,一時間從上到下都學習董書,由此而形成了清代書壇第一次帖學的興起。

  明代還有一部分書法家,並不始終沿著古人的道路行走,而是另外開闢新路,他們打破原有的規矩法則,進行創新,他們不滿足於當時書壇以秀美流麗為主的風格特徵,不講究書法的外在形體面貌,而是注重表現骨力和神韻,創造出具有個性的跌宕起伏、變化多姿甚至雄奇狂怪的書法作品,這一新的書法風格在明代晚期最為明顯。這些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有宋克、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

  另外,明代書法還一個特點是「書畫合流」的現象表現得非常突出。從明代中期開始,書法和繪畫成為一種統一而有整體藝術美的藝術門類,得到了充分發揮,很多書法家同時又是畫家和文學家,詩、書、畫合為一體,如徐渭、董其昌等。

  明代書法理論著作中著名的有:陶宗儀《書史會要》、豐坊《筆訣》、解縉《春雨雜述》、王世貞《書苑》、項穆《書法雅言》等,其中的一些評論述說很值得後人學習生借鑒。

  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擅長畫竹,是明代以墨竹聞名的四家之一。他與明初的宋濂、宋廣並稱為「三宋」。楷書學鍾繇、王羲之,筆墨精妙;草書吸取了索靖、皇象的章草的精髓,在努力繼承傳統、建立了紮實的基礎之後,他又創造性地把章草、今草和狂草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草書風格,這在書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主要作品有《杜甫壯遊詩》、《草書唐詩》、《急就章》等。

  宋克書杜少陵《壯遊》詩卷

  它是元末明初書法家宋克的草書代表作。宋克的章草書法的成就已廣為人知,而書寫這一杜甫五言排律名篇《壯遊》的末卷則還鮮為人知 。如果說《急就章》代表了宋克在魏晉以後即顯沒落的章草藝術上所取得的「直接皇象」成就的話,那麼書杜少陵《壯遊》詩卷則是他的草書藝術上學習古人、融會章草今草於一體的精彩之作。它的結體、用筆在漢魏晉唐諸賢之間遊盪,筆力勁健,點畫形態以今草的圓轉為主,參以骨力若削的章草方筆,章法氤氳,氣勢闊大,可謂筆筆有神、妙不可言。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有宋克在元末明初的這種努力,才使得草書藝術的明代有了祝允明、董其昌等這樣一些可以與前賢比肩的大家。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又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書法以學習二王為主,同時以晉唐以來其他著名書法家為師,廣泛學習,他的楷、行、草都寫得很出色。小楷端整嚴謹,筆力矯健;行草舒展縱逸,顯得無拘無束;尤其狂草寫得神采飛動,更受到人們的讚賞。代表作有小楷《韓夫人墓志銘冊》、《箜篌引》、《前赤壁賦》等。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後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其書《出師表》謹嚴渾樸。晚年,臨寫《黃庭經》不注重點畫的形似,而結構疏密,轉運遒逸,神韻益足。嘉靖末的書法家王樨登說:「古今臨《黃庭經》者,不下十數家,然皆泥於點畫形似鉤環戈磔之間而已。。。。。。枝山公獨能於矩繩約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和《赤壁賦》,流利洒脫,奔放不羈。《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他將草書的表現力推向了高度,增強了氣度和內涵,從而成為明代浪漫書風的成功者。

  祝允明書《箜篌引》等詩卷

  此卷 為祝允明書於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前後,共書《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等四首三國魏國文學家曹植樂府詩,計116行581字,原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全卷是祝允明在一個冬日的烈風下所作,但仍然能達到神融筆暢的境界,揮筆迅疾,縱橫使轉如意,保證大草氣度的第一因素,即是將字中妍 和巧麗的筆畫起收動作幅度縮短增加行筆過程中飽滿度和厚實感。這一點在他加以單獨筆畫為主的作品中反映得更明顯。這樣,使人視覺上既感到樸拙,沉勁而又不失流麗多姿。祝允明在這一卷後自識:「神在千五百年前」,可以知道他意在追摹漢人。祝允明的草書手法多變,內涵豐富。巧拙互生是他的又一大特點,點線的互相映照是另一特點。全卷與1525年所書的《閑居秋日》等詩手捲風格、手法均相近,是祝允明乃至整個明代書壇的草書長卷代表作。

  祝允明書《前後出師表》卷

  《前後出師表》卷 ,是祝允明55歲(1514年)時寫的小楷書法作品,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幅作品所寫的內容是三國時蜀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千古佳作《前後出師表》,形式上用烏絲欄界格把字隔開。全作是應當時的著名收藏家華中甫的請求,為他所藏的一幅趙孟頫所畫《武侯圖》作補白而題寫在畫卷之後的,所以祝允明採用了他擅長的具有魏晉小楷書法意蘊的筆調,筆法、結體上,與鍾繇小楷、二王小楷非常相近。筆力勁利,橫畫落筆時大多順鋒而人,頭部尖細,然後從輕到重,筆鋒按下,到尾端收筆;豎畫起筆時,先是橫向按下,再調整筆鋒,向下運作,轉折處外圓潤,內沿方勁,筆畫渾勁。字的結體寬博雄強,以橫向取勢,整幅作品具有典雅古樸之美。祝允明在書法界被人稱為自趙孟頫以後兩百年來「第一人」,他的小楷亦有「明代第一」的評價,從本捲來看應當是名副其實的。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精於書畫詩文。他擅長畫人物花鳥,山水主要學宋代的李唐、劉松年,筆墨秀潤,景物清新生動,與沈周、文徽明、仇英並稱明代畫壇「明四家」。他的書法主要受「二王」和「趙體」的影響,秀美遒麗,代表作品有《吳門避署》、《落花詩冊》、漫興十首詩卷》等。

  唐寅《落花詩冊》

  《落花詩冊》 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唐寅(伯虎)的傳世行書傑作。全作共分30頁,在每頁上各書寫了七律一首,這30首《落花詩》均為唐寅和他的好朋友沈周所作。這件作品現藏於蘇州市博物館。書法端麗嚴謹,風格豐腴、潤闊、靈活俊逸秀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以書聞名,與祝允明齊名,因曾官翰林待詔,人稱「文待詔」。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他精通各種書體,專心研習古代書法傳統,篆書學李陽冰,隸書學鍾繇,草書學王羲之、懷素,行書學蘇、黃、米,曾以遒麗書風獨步書壇一時。文徵明書法的主要特點是行筆工整,平正秀實。他的行、草具有洒脫,放逸的特徵。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記》、《赤壁賦》、《滕王閣序》、《奉天殿早朝詩》、《輞川圖卷跋》等。

  文徵明《赤壁賦》行書卷

  文徵明在明代書壇上無疑是以他的溫純、精熟、雅正而為自己贏得顯赫地位的。他一生喜好趙孟頫書法,而用筆、結體似乎又比趙氏更純正。這件《赤壁賦》行書卷 書寫得一絲不苟,結體平穩安妥,用筆窮微盡妙,雅而不俗,清而有神,堪稱乃得晉唐書法之意趣的好作品,也是文徵明為數不多的、藝術水平較高的精品。

  王寵

  王寵(1494-1533),字履仁,號雅宜山人,南京長州(今江蘇吳江縣)人。他早年很不得志,在科舉考試中,六次落榜。但他擅長詩文、書畫,精通六經,在當時名聲很大,拜他為師、向他學習的人很多。他的書法最初學習虞世南、王獻之,後來融人了自己的風格特徵,不同於當時妍媚流麗的書風,以樸拙古雅、結體疏朗、章法空錄等取勝,一時有直逼祝允明、文徵明的趨勢,尤其以小楷的成就最高。可惜他只活了40歲,不然的話,以他的傑出才華,在書法藝術上會取得巨大的成就。行草代表作品有《草書千字》 、《真行草十冊》等。

  王寵《七言律詩軸》

  王寵是明代書法史上一位以眾體皆能而又以韻味取勝的書法家。王寵書法以楷、行、草書為主,他在臨摹大量魏、晉、唐書法的基礎上,著重吸收和融合了二王書藝,終於形成了自己婉麗遵逸的風格。《七言律詩軸》 是王寵行草書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整幅作品,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筆畫之間結構脫落,很多筆畫只寫一半,相互之間多相接搭,字體之內侵入很多空白,筆與筆之間有一種似連非連、若有若無的感覺,顯得異常疏淡、空靈。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王寵的書法既有王羲之之秀麗,又有虞世南之潤澤。

  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徐渭一生生活艱苦,但他多才多藝,擅長詩、文、書、畫、戲曲。他創作的雜劇《四聲猿》在戲曲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徐渭對於自己的書法最為得意。徐渭在中國書法史上屬於「狂士」一類書法家,能追求新意,技法上不受一般法則的束縛,用筆放縱,和他的書法一樣具有一種「狂」態。主要書法作品有《青天歌》、《女芙館十詠》、《詠墨詞》等。

  徐渭《幕府秋風入夜情》七律草書軸

  徐渭草書在筆、結字、布白上都能擺脫以往草書的規矩,特別重視抒發自己的感情,表現他狂放的個性,寫得跌宕起伏,氣勢奔放,線條非常強勁有力,上下左右迴旋跳動的幅度很大。看他的這幅草書詩軸 ,首先撲入眼中的是線條曲折迴環的激烈運動,在黑色的濃潤和乾枯的反差對比中更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如同一首激蕩人心、旋律急促的交響樂;結字、布白也很有特點,有的字左右兩部分隔得很開,以意相連,如「清、鍾、新、晴」等字,在茂密的章法中補充一些空白,尤其是第三行中一連用上「鍾、新、晴、溪」等左右分開的字,字體橫向發展,在疏朗的布白中氣息流通,而有時候又將上下幾個字連綿貫串,比如第四行的字,上下銜接緊密,字形偏長,結體大多縱向發展。整幅作品第一行取橫勢,第二行取縱勢,第三行又取橫勢,第四行與前面對比再取縱勢。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布置很茂密,但又錯落有致,節奏鮮明,沒有一點受拘束的感覺,氣勢充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2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構江)人,曾任禮部尚書,謚號「文敏」,所以人們又稱他為「董文敏」、「董香光」、「董華亭」。父親董漢儒是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家中只有20畝瘠田,生活較清寒。17歲時,他參加松江府會考。當時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為準可以奪魁,誰知發榜時竟屈居於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貞吉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差,文章雖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他發奮學習書法。後人曾說董其昌是因禍得福,竟一 子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於古代名家墨跡是認真臨摹的,在用筆用墨和結體布局方面,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明史·文苑傳》稱他:「始以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他的楷書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採風韻似趙孟頫。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同時他又善於鑒賞,品題書畫雖片語隻字,也被收藏家視為珍寶。據文獻記載,經他鑒賞收藏的歷代名人書畫,不下五六百件之多。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也說:「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他很有才學,擅長文詞,精通金石書畫,曾搜集歷代有名的書法墨跡,編輯弄刻成《戲鴻堂法帖》。他在自己的著作《畫禪室隨筆》中講到學書的過程是,最初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虞世南的字,後來認為唐代書法不如魏晉書法,於是臨寫《黃庭經》、鍾繇的《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三年之後,自認為已經學到古人書法中的精髓,不把當時的書法家祝枝山、文徵明放在眼裡。直到他在當時的大收藏家項子京家中看到大量前代書法家的真跡以及在金陵(南京)見到王羲之的《官奴帖》之後,才明白原來自己還沒有達到書法的最高境界,從此加倍努力研習古人真跡,有了進一步提高。從董其昌遺留下的墨跡看,他的書法有「二王」、李邕、徐浩、柳公權、楊凝式、米芾、趙孟頫等人的筆意,是一位學習古人傳統書法的集大成者,晚年形成了自己面貌,淡雅平和,具有天然之趣。

  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極有影響的大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明末書法家何三畏稱董書:「天真爛漫,結構森然,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者,龍蛇去物,飛動腕指間,此書家最上乘也。」在趙孟頫嫵媚圓熟的「松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後,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自立一宗,亦領一時風騷,以致「片楮單牘,人爭寶之」,「名聞外國」,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光輝。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古詩十九首》、《李白〈月下獨酌〉詩》、《董源〈瀟湘圖卷〉跋》等。

  董其昌書東朔《答客難》等行書卷

  《答客難》等行書卷 書於崇禎元年(1628年)農曆八月,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卷前半段書寫的是董其昌自作的五言古詩一首。董其昌之所以能在晚明執書壇之牛耳,一在於他能直接取法晉唐,俊骨逸韻,終得二王衣缽;二在於他能在書作中貫注獨特的精神氣質,閑雅古淡,自由出入於晉唐之間。賞觀此卷,可以見到董其昌的用筆之精到,決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結體之雅和,也高出明代諸賢;謀篇布局、行筆作書之間,虛實互生,濃淡並見,一種儒雅的書卷氣躍然於紙上。董其昌不愧為自元初趙子昂之後,能傳二王書法神韻的第一人。

  董其昌憶《杜甫七律三首詩冊》

  它是董其昌晚年草書的代表作。全作書寫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三首七言律詩(依次為《曲江對酒》、《秋興八首》之五、《秋興八首》之四) ,分24頁,連落款在內共有49行170字。原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作用筆精熟,線條剛柔相濟,虛實互生,墨色變化淋漓盡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當時書壇領袖的董其昌,對「二王」書法以及懷素草書「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藝術追求。從中我們也不難了解到,董其昌作為明清兩代繼承「二王」書法體系之翹楚,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 

  他的草書很少,且不甚好。此卷前人曾說是「筆勢縱橫,神氣飄逸,出入張,素之間。」他自己說「白太傅(白居易)琵琶行,恨不逢張伯高書之,余以醉素筆意彷彿當時清狂之狀,白相似不?」現在看來,此卷雖系學張、素,實則姿態秀逸,筆力不足,仍是他自己的本色。

  張瑞圖

  張瑞圖(1570-1644),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在書法、繪畫上都很有成就。他與晚明時期的其他三位書法家邢侗、董其昌、米萬鍾並稱為「晚明四大家」。張瑞圖曾從孫過庭的《書譜》、蘇軾的《醉翁亭詩》中學習行、草書,他在傳統的「二王」筆法外開闢了一條新路,將側鋒、方筆運用於行草書中,用筆多露鋒,筆畫轉換的地方多用折筆,呈三角形交叉。他的字勁健而又自然,節奏感強,在以柔媚書風為主的明代,他富有新意和個性的書法具有獨特的意義。傳世書法墨跡有眾多的大幅行草詩軸及《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等。

  張瑞圖書蘇軾《後赤壁賦》草書卷

  宋代大文豪、書法家蘇東坡的名篇前後《赤壁賦》是後世書法家經常書寫的內容,其中明代書法家張瑞圖一生就多次書寫這一內容。本卷為張瑞圖於天啟三年(1623年)所書 ,當時他54歲,是他傳世草書長卷作品中的精品,現由日本中村不折氏收藏。此卷開始部分用筆相對穩健,點畫樸實,張瑞圖行草書結體上疏下密的特點體現得非常明顯,蕭散閑和,從容不迫;隨後,越寫越草,到了最後幾行簡直是點畫翻飛,一氣貫下,幾乎是難以辨認。欣賞此卷,可以想見張瑞圖書寫時的心態,由平淡舒緩到激昂飛揚,步步深入,及至心手雙暢。

  黃道周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號石齋,福建漳浦人。他是明末著名學者,博學多才,擅長詩詞文章和書畫。秉性耿直,剛正不阿,他的學問和人品都為人所稱道。他擅寫小楷、行草。繼承二王書法精髓,融和鍾繇、索靖的用筆特點,再作大膽創新,他的字方筆多、圓筆少,波磔多、停留少,轉折時大多採用遒勢、翻折筆法;章法上字與字之間緊密,行與行之間疏朗,富有變化。小楷含蓄古雅,行草在王書中參合章草的方筆翻轉寫,故而他的書法樸拙險峭,與明代流麗妍美的書風形成鮮明對比,有很強的個性特點。傳世墨跡有《山中雜詠》、《詩翰》等。

  黃道周《贈顧咸建〈武夷別諸子〉詩軸》

  《贈顧咸建〈武夷別諸子〉詩軸》 是黃道周崇禎十七年(1644年)所作的六尺絹本大詩軸,為自作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黃道周與王鐸、倪元璐三人在明末崛起於書壇,三人雖為同科進士,而且是交誼甚深的好朋友,但三人所走的書法道路並不一致。如果說王鐸是以繼承二王筆法、發揚二王傳統而為自己贏得書法史上地位的話,那麼倪元璐、黃道周二人則是傳統思想基礎上,對二王書法體系進行了一次大變革的成功人物。這幅作品典型地表現了黃道周書法筆意離奇超妙、氣格遒勁密麗的特點,筆畫老到,上下翻轉,連綿有序;結字精密,形體方嚴而呈右上傾斜之勢;氣度沉穩和雅,縱橫捭闔之間仍不失於靡佻,與元朝以來姿媚甜俗的書風大相徑庭。另處,整體布局行距開闊,字距緊密,形成上下連貫的幾行,往往具有晚明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等人行草書軸的典型風格特徵。

  黃道周《榕頌》楷書冊

  《榕頌》楷書冊 ,是明末書法家黃道周的傳世小楷精品,現藏於福建省東山縣圖書館。此冊為絹一,共有10頁,文為黃道周自作,時間大約在崇禎八年(1635年)五月之前。《榕頌》是黃道周被貶官到福建漳州榕壇時期的重要作品,形式上模仿屈原的《枯頌》,具有獨特殊性見解,以榕樹「六質」、「四妙」來闡述人生哲理,並借榕樹自比。黃道周傳世書法作品中共有兩種《榕頌》寫本,一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行草數紙本長卷,再一就是本文所選介的楷書絹本冊頁。從文章的詞句以及作品後面的題款來推測,楷書冊頁應該是《榕頌》的初本。本冊的幅式、書體上充滿著趣味化、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審美傾向,結體古逸峭厲,用筆精嚴雅緻,章法連貫朴茂,骨氣深穩超脫、優遊蕭散。

  倪元璐

  倪元璐(1594-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任禮部尚書,為官清正,與黃道周是好友,他們兩人都因學問人品的出眾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倪元璐擅長詩文、書畫,書法上以小楷書和行草書成就最高。他的字體以緊密,用筆多藏鋒、中鋒,如同「錐畫沙」,偶爾穿插一些顫筆,產生奇妙的意趣,而且他的字大多是呈橫向傾斜狀,在攲側變化中顯現出獨特的書法風格,具有婀娜而剛健的美。他是明代的一位既繼承傳統、又能創新的書法家。倪元璐傳世的書跡較少,大多是信札、詩札和詩軸。

  倪元璐《似樂山辭丈》五律詩軸

  《似樂山辭丈》五律詩軸 是一件現已流落在海外的倪元璐的行草佳作。倪元璐、黃道周、王鐸三人本來名不相上下。但王鐸在明亡之際降清,並出仕為官,所以在清代初期仍能繼續他的書法創作,並且有了更大的提高;而倪璐元與黃道周二人則在滿清人侵明朝期間起兵反抗,黃道周被俘後誓而不降慘遭殺害,倪元璐則自縊殉國,二人均壯年而死,因此未及更進一步進行書法藝術上的創新。但倪、黃二人僅就他們的傳世作品來看,也可以稱得上是「於二王以外另闢一條路線的」大家了(沙孟海先生語)。此為倪元璐所書五言律詩大條幅,從中可以領略到倪元璐行草縱橫捭闔、筆翻波瀾的闊大氣象,行筆用墨間,忽濃忽枯,氣魄豪爽,大有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氣勢,書家的滿懷激情淋漓盡致地躍然於紙上。

推薦閱讀:

中國書法史上的三次飛躍
中國書法史話(秦)
先秦書法史(上)
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創新變革史!
中國書法史最珍貴的歷史資料晉代:敦煌書法 | 書法欣賞

TAG:中國 | 書法 | 書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