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葦讀詩詞》系列三

《一葦讀詩詞》第十一講:中唐之變盛唐過後,李杜過後,唐詩隨著大唐的衰落而漸漸走了下坡路,在中唐時期有過一次比較劇烈的變革。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唐時期出了位高人,韓愈韓退之。韓愈之文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後世蘇軾的評價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詩則掃盡駢偶、務求豪放,不僅對他當世之時的詩人起著引導作用,甚至給後世的宋詩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韓愈是自李杜之後,唐詩史上又一位重要人物。  韓愈的文章自是沒的說,他的詩險峭通達,常常一韻到底,韻不避險,險中求新、險中求奇,一洗軟媚之態,音節意境避熟就生,出人意料。當然,缺陷是把詩搞成了「押韻之文,雖健美富贍,而格不近詩」——這是後世沈括給他的評價,韓愈的詩說理太多(而且他喜歡說盡透),少了詩意。其實這也是相對而言,韓愈的詩有相當多的精華作品,斷不可為了有人批他幾句就給否了!不多說,來看詩:    《山石》——取首二字為題,並為真正的主題,其實題目叫《夜宿山寺》還靠譜些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犖确」,音「洛確」,指山石險峻之態。「黃昏」句寫出山寺的偏僻、荒涼。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新雨之後,坐台階上聽芭蕉滴雨、賞梔子肥勻。這四句是寫山寺之景色,寫景隨意而自然。其實我個人並不喜歡這種起筆,我覺得挺突兀的,那塊山石有點飛來之感,沒前因沒後因的……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平白如話,「稀」字煉過的,既說壁畫比較罕見,也表達了老韓自己內心的興奮。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廟裡的僧人安排老韓吃住,粗茶淡飯足以充饑。這四句說寺中僧人對他的款待,不無顯擺、得意之意。    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夜宿場景,又是白描景緻,高度概括、動靜結合;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早上看不見路,只有煙雲霏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朝陽照耀下的山色,很斑斕絢爛!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赤足玩水,水聲激激。這六句寫的是早晨下山所見所為,山景秀美、心情暢快,全詩中來說情緒達到頂點,HIGH了!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靰」,音「基」,馬韁繩。這句緊承上面愉快的情緒,直如冷水澆頭,從而我們可以體會作者的心情。玩著玩著想起了世俗的公務,一輩子像馬一樣讓人拴著、拘束著……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唉,咱們哥兒幾個為什麼還要沉迷官場,不知歸去呢?最後四句是感慨,是抒情,對比強烈、情緒激蕩,點睛之筆!  此詩風格壯美遒勁,如慨慨男兒大步而來,無一絲的忸怩之態,其端方大氣歷為後世所稱道。詩人在創作過程中以情貫穿、以景抒情,全詩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全是白話般的句子,乾淨利落——但請注意,雖無修飾卻並不隨意(如同男人打扮自己,一定要妝似無妝才行)。多處鍊字精準,微露其意卻並不隱晦。退之此作一掃詩壇流行的工緻巧媚、綿軟之態,為中唐詩壇豎起一座標杆。  韓愈為詩的另外一個特點,我覺得是充滿「正能量」。他的作品整體風格求險求峻,卻不乏精緻細膩。他對新生的、充滿朝氣的東西(比如小草)總是充滿興趣和感情,比如咱們熟悉的兩首小詩: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起句寥落,「驚」字挽了一下。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卻嫌」又一轉,「作飛花」則直由早春轉到了飛花時節。轉的不是景,而是詩人的情緒,那顆盼望春天的活躍的心!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名句天成,一幅淺淡迷濛的早春圖景。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作者對這一圖景的喜愛甚至超過了煙柳皇城。步步遞進,在我們以為意思寫足了的時候轉一個彎,再進一層!妙筆!  這兩首小詩都提到了「草」,前面一首是「初驚見草芽」,二月的草芽剛剛萌出,一個「驚」字,把詩人的喜出望外寫足了;後面一首則有名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句也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典範,如同白話般自然流暢,早春時的小草又小又細,剛從地里鑽出來,遠著看一小片淺綠,走近了卻看不見草兒在何處。此句一出,越品越美,渾然天成。從這兩首小詩我們可以看到韓愈的絕句構架十分精妙,而且文筆亦不乏細膩精巧之處,並非只會大開大闔。  中唐詩人里,與韓愈關係特別好的詩人首推孟郊(字東野),蘇軾評價東野詩: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孟郊因為家庭多有不幸,加上仕途坎坷,作品中似乎有訴不盡的哀怨愁腸,而且他又喜歡摳字眼,務必把那些愁情寫得入骨三分。孟郊傳世最出名的作品是那首:《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作在當時恰恰完全沒有光彩,這種言淺情深的作品並不討巧(雖然受到後世的喜歡),孟郊那時的名作是《秋懷十五首》,句句寫的是煎心焦首的,讀起來其實並不舒服。但從詩詞學習的角度來看,其鍊字、造境格外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選其五:    《秋懷(其五)》    竹風相戛語,幽閨暗中聞。——竹與風造境,「戛」字極為少見,作形成解。    鬼神滿衰聽,恍愡難自分。——耳朵也不好使了,竹風戛語竟然聽著如鬼神一般。    商葉墮干雨,秋衣卧單雲。——「商」屬五音之中配與秋季使用的音調,「商葉」就是「秋葉」啦。「墮」「卧」二字煉得很精巧。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這句算「郊寒」的代表寒法了。一幅病骨瘦得能「剸」東西,沒到「刀」那份兒也差不多了;「酸呻」則不無自謙之語,可那也很要命!    瘦攢如此枯,壯落隨西曛。——人枯瘦成這個樣子,壯懷隨著夕陽一起西下了。    裊裊一線命,徒言系絪縕。——生命如同裊裊的一絲細線,還說什麼五行氣息的交融啊。「絪縕」就是「氤氳」,指陰陽交互、五行交融的狀態。  從此作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孟郊的凄苦,那份愁腸一寸一寸的展示在我們面前,讀這首詩,想著那麼個瘦得骨頭一把、命一線的老人,在秋風戛戛、秋葉凋零的時節,那酸呻成文,餓的神哦,瞬間覺得脊背發涼。所以後人評價孟郊的氣度偏窄、意境不開闊也是有道理的,他都這份要死要死的樣子了,如何能如韓退之那般「大踏步的走來」呢?  同時期的詩人還有賈島、盧仝,還有李賀。我特別喜歡李賀,他的詩中那種「險麗」我還沒見到第二份,他鍊字煉得險峻奇巧,精光燦爛。其代表作《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雲」並非真的指雲,我覺得是敵兵。詩作寫的是戰爭場面而不是風景。「甲光」一句讓人眼前一花,「開」字動靜皆有,有過程有效果。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句宕開一筆,寫景。「角聲滿天」句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在滿天的秋色里,畫角聲寒,似乎有著可視的清冷。「燕脂」就是「胭脂」,我覺得是戰後血染的泥土的顏色。這種殷紅的土地,在夜幕下凝結著詭異的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關離易水還是有點距離的,所以此處「易水」是虛指,借「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典來讚美將士的壯烈情懷。「霜重鼓寒」則實寫,自然環境的惡劣,戰鼓都敲不響(但將士們還在英勇戰鬥)。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古代燕國招賢之所,藉以表達主上的知遇之恩,為了這份恩情,身為太守不惜提劍殺敵為國效死。  此作我不記得最早是在哪裡見到或者是學到的了,但第一次看到它便被其中幾乎絢麗的顏色所吸引。一個慘烈的戰爭場面詩作,用了這麼多描寫顏色的詞,所以後來再看到人家評價李賀作品的「險麗」時,我首先便想到了這首五顏六色的戰爭作品。其場面恢宏壯麗,色調瑰麗妖冶,情懷悲壯堅毅——結句「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句很實在很樸實的話,為人在世,不論工作還是學習,都不能忘了感恩之心。臣子感念君王的知遇之恩,以死相報,令人感佩!此作雖是戰爭題材,而且還是正面描寫了一場戰事,但寫得含蓄而穠艷,他是完全不用白描的,其詩作如同印象派的油畫作品,第一眼看到的只有色塊,極具視覺衝擊力;接下來才是色塊中隱藏著的人物、風景,細看來,一場戰爭我們能想到的詩中都寫了:敵我、旗鼓、流血乃至生死……李賀只活了二十七歲,實在是可惜。他要多活幾年,會更厲害!  順便扯一句閑篇,李賀屬馬,他寫的一組《馬詩》也相當不錯,比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小詩極富畫面感,極富美感。月光如水,靜靜的照著那戴著「金絡腦」的駿馬,在秋夜的大漠里飛馳!  中唐的詩歌在往峻險瘦寒這個方向拐了個彎之外,還分了一個叉——新樂府。新樂府,顧名思義,就是翻新了的樂府。其內容、形式仿漢時樂府詩,以敘事為主,且一反韓孟的艱深險峻,歸於平實淺顯,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白居易希望能以詩歌改良社會,作品偏重寫實,通俗易懂,所謂「老嫗皆解」,在當時也流傳甚廣,有著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元稹則是白居易的好友,他的作品受杜甫歌行體影響,直指社會陰暗面,替窮苦百姓揚聲。在元白二人的積極倡導之下,詩人逐漸以關注社會為己任,「嘲風月、弄花草」漸入邊緣,詩歌再次與社會百姓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這類作品我們特別熟悉的像白居易的《賣炭翁——苦宮市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交待人物、職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外形描寫,抓住典型特徵,準確。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鋪陳一句。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深切同情、情在其中。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自然環境惡劣、仍舊鋪墊。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擱現在也得有城管管他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翩翩」二字多麼巧妙,譏諷之意。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瞧那德行!「向北」與「南門」合槽對縫!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還是同情!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比城管還強點,城管還要罰款呢!  此作絕對是「膾炙人口」,詩句幾乎不用任何註解,大白話一樣(其實用字也是琢磨過的)。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為賣炭翁畫像,為宮使畫像,雖然不著一字,但我們仍舊能從字句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與好惡。此作還有一個特點便是收尾,收得乾脆利落、戛然而止——沒有任何的抒情與議論,就說他們把炭搶走了就完了!讀者讀到這裡,字斷了情卻不會斷,你會順著他已經結束的句子繼續憤慨、繼續同情、繼續沉思……  還有一首我很喜歡的:《秦中吟——買花》(因為我小時候家裡有本小畫書,畫的便是這首詩)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到這兒為一個段落,寫暮春時節,貴族們重金買牡丹的場面。先寫買花的人,再寫花,再寫花的「待遇」,亦是白描手法,似乎不著情緒,然而最後一句「迷不悟」卻一把掀翻,見其真性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個「田舍翁」則是勞苦百姓的代表,在繁華似錦的牡丹花市的角落裡,喟然長嘆:那一叢艷麗的花,其價值抵得上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啊!  詩不長,文字也十分淺顯——但對比強烈、情感真摯飽滿,雖然只有「迷不悟」三字,但作者的傾向便已昭然若揭。田舍翁的感嘆很深也很沉重,這一叢花便值得上十戶人家的賦稅——大抵相當於現今去買個名牌小包的感覺了,反映出社會財富嚴重失衡,農民辛辛苦苦不夠交賦稅,而這些有錢人買個花卻一擲千金,不公平么?已經一千多年了,一直如此啊!  有大家分析說田舍翁的感嘆是說那些買花人拿著窮苦人的賦稅在揮霍,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我覺得這個有些太上綱上線、牽強了。白香山詩中從前到後都沒有寫買花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又何以見得他是拿著百姓的賦稅來買花呢?或者說何以見得買花人的錢儘是剝削而來呢?只不過他比較有錢又花得不大理智罷了,比如現今的富二代。詩中老白批判的,是驕奢淫逸的腐靡風氣;對貧窮百姓他寄予了同情;反映出當時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的現象,這些已經足夠了。創作《秦中吟十首》的時候,大體是公元810年前後,此時白居易是個不算太低的官員(翰林、左拾遺),他這一階段創作了不少反映社會問題、百姓疾苦的詩歌呈送給皇帝,以為進諫。可惜,雖然皇帝接受了他的部分進言,但也明確表示了對他的不滿。後來有人借他的詩誹謗他而導致他貶任江州(才有了《琵琶行》),其實根子還是在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上。  白居易最大的貢獻是他的歌行體,被後人稱為「長慶體」,音韻和諧、鋪排圓融婉轉、長於敘事、亦詩亦歌。他的《琵琶行》和《長恨歌》為不朽之巨著,對後世歌行體的創作有著巨大的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直到今天也還看得到!所以白居易成為繼李白與杜甫之後,大唐排名第三的偉大詩人!  今天就到這兒了,還有元稹、劉禹錫的作品與老白有相近之處卻又各成氣象,就不一一贅述了。《一葦讀詩詞》第十二講:晚唐餘暉中唐時期的詩歌在分成了韓孟和元白這樣一深一淺、一文一白、一理一情的兩大陣營之後,漸漸風平浪靜。唐詩在中唐時期達到了格律化的頂峰:律詩、特別是七律已經取代五律成為主流,而且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成為七律的基本要求,這一階段湧現出有「大曆十才子」之稱一個詩人群體,他們以錢起與郎士元為代表,工於詩律,造意幽深,對當時文壇有相當的影響。  咱們先來看一首錢起的《山中酬楊補闕見訪》:    日暖風恬種葯時,紅泉翠壁薛蘿垂。——「日暖風恬」已是成語。「紅泉」傳說中仙境的泉水,源自東方朔的故事。起句以自然溫馨舒服的大環境和色彩斑斕的小環境入手,泛寫「山中」之美。    幽溪鹿過苔還靜,深樹雲來鳥不知。——這聯太贊了!工整機巧,動靜結合。「鹿過」「雲來」與「苔還靜」「鳥不知」相反相承、相得益彰。從句意上說,緊承首聯,進一步寫山中之美。    青瑣同心多逸興,春山載酒遠相隨。——「青瑣」最初是指皇宮窗欞上的連環雕花圖案,此處應該指漂亮的別業。「同心」二字很妙,一語雙關,既說了「青瑣」,又說了與楊補闕之間的友誼。春山載著酒遠遠的跟著我們,這一句的味道竟是無法解說的美。    卻慚身外牽纓冕,未信尊前倒接縭。——「接縭」是古代無官職人員戴的一種頭巾,「倒接縭」讓我想起「醉里簪花倒著冠」之意。尾聯在前面美景、逸情的鋪墊下,輕輕一轉,一個「慚」字說明了一切:真是慚愧身外還有公職的牽絆,不信真能拋開塵碌傾杯一醉!  (本詩最後一字是「

」,「罒」下面一個「離」,但很多字型檔都沒有這個字,太冷了。便用「縭」代替了。)  此作作為錢起七律代表之,格律嚴謹,標準的仄起入韻式,無一字平仄有偏差的,亦無拗救之例,足見作者格律功夫已經修鍊到家!此作頷聯最妙,清新靈動,令人陶醉!詩中層次清晰的寫了作者是多麼喜歡或者說珍惜這份出塵的生活,詩中的快樂與超然,令人艷羨!  錢起還有一首五言排律久負盛名,是他參加尚書省考試的試貼詩(高考作文):    《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嘗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在《杜甫絕筆賞析》一文中咱們說過,五言排律在唐朝是屬於「應用文」之列的。拜謁官員、國家考試、應制唱和等等,用處相當廣泛。此作便是一篇命題作文,五言排律,格律、對仗、用典甚至連六句都是規定死了的,難度那是相當的大。可是錢老兄能在短短應試時間內寫出這樣婉轉、凄楚又空靈雋美的排律,實在是大才。特別是結句,實話說我今天晚上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此作的全貌,以前只知道這最後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樣悠遠、縹緲的結句,既暗合了前文的情緒,又虛化了筆意,使得情緒宕開,延伸了詩的意境與情感。  錢起這樣的大才,知道別人把他與郎士元並稱表現出了老大不高興——覺得自己虧了。其實,他的律詩比起老杜的來,除了工美精密尚可圈點之外,其筆力、意境、沉鬱都差之甚遠,甚至比起他差不多時期的另一位大家來,也差了不少——下面咱們就說說劉長卿。  劉長卿名列「大曆十才子」之外,亦以律詩而成名。他才氣有多大我說不好,反正他自己說自己是「五言長城」,這不是一般的自負吧!  其實劉長卿的作品最出名的是一首小絕:《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直接就是一幅淡墨畫卷!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犬吠」是亮點,全詩由這聲狗叫而活了起來!  這是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作品,小詩凝鍊精密、字字珠璣。而「風雪夜歸人」則是千古名句,說不出來的好!我在這裡想討論兩句的是關於「風雪夜歸人」的理解。從我兒子的《幼兒唐詩》到網上的一些賞析文字,全說這裡的「歸人」是指劉長卿這個投宿者,我認為是絕對不對的!首先:「歸人」而不是「路人」,題目說的很清楚,《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說遇到下雪住到「芙蓉山主人」的家裡,那麼「芙蓉山主人」才是這個「屋」的主人,只能說他回來了才叫「歸人」而不是作者這個投宿者;其二:起句說「日暮」,說的是傍晚時分投宿,而「歸人」則是在「夜」里,可見並不是同一個人。所以我認為這句的意思應該是:夜裡突然聽到柴門那兒傳來狗吠的聲音,原來是主人在風雪之夜回來了。(這純是個人之見,沒有什麼依據,我這麼一寫,您這麼一讀

)  劉長卿還有一首很贊的作品《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岳陽樓的前身其實是三國時期吳國「巴丘戍」的閱軍樓。起句點明地點,因用古稱故而顯得古樸渾厚。「萬古」固然有所誇張,但那種蒼茫之意一下子就出來了,「秦時明月漢時關」也是差不多的手法,習詩之人當學習一下。    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緊承「長」字,疊字運用得當,一幅煙波浩渺的畫面。    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緊接「暮」字,大氣恢宏。    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人出現了,還是那話,大家作品如同好畫,再美的景緻,沒有人終究差了一層!現在想像一下畫面,廣闊的湖面上半落的太陽,煙波里襯著一葉孤舟的剪影。「歸客」是作者的猜測或者說想像啦,恰恰是這麼一個虛幻的人物,使得全詩有了情感、有了寄託。  詩要想打動別人,不一定要豪放、不一定要悲壯,小詩一定得寫出大氣象。此作惜字如金、篇幅短小意象卻宏大,然而卻真的沒有雄壯感,相反有一種屬於文人的淡淡的哀愁,格外動人。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了晚唐時期,詩歌的輝煌也接近了尾聲。晚唐的詩作,基本上只剩下了律絕二體。但頂級佳作亦不多見:要麼耽於靡弱,要麼就是凄厲瑟縮之態,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有關係的。繼李白與杜甫這對兒「雙子星」之後,有著「小李杜」之稱的杜牧、李商隱步入我們的視野,正是以他們倆帶給了唐詩最後的燦爛——如同落日餘暉,雖然短暫、亦不十分耀眼,卻有著近乎妖冶的美艷,令人過目難忘。  李商隱以律詩見長,他的律詩典雅華麗、穠艷工穩,是宋初「西昆體」的鼻祖。他很多作品叫《無題》,充滿了神秘之感。所以後來有人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就是說李義山的詩看不懂啊猜不透!咱們來看幾首他的「無題」七律:    《無題》    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神女生涯元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這一首說是「無題」,其實主題還是很明確的,大約是不好起名罷了。詩中寫了一個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追求。「神女生涯元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這句很有名的。詩句溫和柔美,卻是柔而不弱,頸聯很明顯的寫出了倔強與不屈,轉得漂亮!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一首大概是李商隱所有《無題》詩里最出名的一首,我們的中學課本裡面有。相關的八卦事件請百度「宋華陽」這個名字

。這是首愛情詩無疑,起句 「相見時難別亦難」流傳甚廣,極富哲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也是不朽之作,被後世粉絲廣泛的應用到各個場合,最為神奇的不知道怎麼回事這話成了老師的寫照。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一首則是義山詩里最最神秘、最為難解的一首——雖然似乎有個名字,其實還不如沒有,這個名字被後人甚至猜測成一位女子的閨名,其實只是以句首之詞為題而已,如同韓愈的那首《山石》。對於這首作品,至今沒整明白到底是想說什麼的,是少年的愛情還是某種情懷,各路方家吵吵了一千多年,到底也沒個結果。其實我們讀詩很多時候因為時代、背景、際遇等等的差異,並不能完全讀懂,但不妨礙我們喜歡它。這首七律工整、唯美、浪漫、悠遠,意韻纏綿、字句精美,這幾個特徵足以讓它成為佳作而膾炙人口(前不久畫之夢幻老師寫的《殘斧》也有類似之意)。  插句題外話,聽徐晉如老師講座時他說,律詩的頷聯最容易也最應該出彩,當是全詩高潮所在。上面義山這三首可作佐證。  李商隱不僅是七律寫的好,他的七絕一樣很贊: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似乎李義山的作品總是能引起爭議,此作後人討論的方向是:到底是寄給老婆的還是寫給朋友的呢?因為李商隱入蜀就職是在他夫人王氏病故之後,那麼此作似乎就不應該是寫給夫人的了。但如果寫給友人的,他又不是斷袖,幹什麼寫的這樣纏綿悱惻、柔腸百轉的呢?所以我傾向於是寫給夫人的,很多版本中此作的題目是《夜雨寄內》,而且有人考證李商隱在入蜀工作之前曾經有過短暫的入蜀遊歷,此作是寫在那次游之時,總之說法各異。但不管是什麼背景,這首寄遠詩都寫出了新意,其構架確實高明!起筆寫「君問」,那麼可以想像這是在回答對方,但答覆卻是「未有期」;第二句是對「未有期」的解釋,為什麼沒準日子呢?因為這裡一直在下雨,下得水都漲起來啦!第三句則想像歸後之情景:咱們倆一起在西窗內剪燭夜話,何等溫馨的場面;剪燭夜話說些啥呢?我就跟你說說在那個霈雨淋漓的巴山秋夜裡,我對你的思念吧。。。  最後再來說一首李商隱的五絕,這首詩與他慣常的風格大為迥異,一反綺麗華美的文風,轉為直白而凝重,是李商隱晚期作品中的精華:    《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起句說明事件、背景:我從軍去偏遠的四川。唐時入川走川北的棧道,到成都要經過劍門關,所以說「劍外」。「劍閣聞鈴」「劍外忽傳收薊北」等等都是這個意思。「遠」字是他這句的核心。    無家與寄衣。——緊承上句。人在旅途容易想家,可沒了夫人便沒了家,誰還再給我寄寒衣呢?傷感一下子襲上心頭,離開家鄉、沒有親人,孤單的走向偏遠的東蜀之地。。。    散關三尺雪,——緩一步,如同眼裡蓄了淚卻抬起頭不肯讓它掉下來。筆端發散到周邊的環境:散關下大雪了!散關位於現在寶雞南邊、秦嶺北麓,是以前蜀道的咽喉所在,後世陸遊曾寫過「鐵馬秋風大散關」之語,是西北地區軍事重地、入蜀必經之路。由這句說散關大雪,我們可以想像詩人是寒冷的,卻再沒有家人給你寄件保暖的冬衣,故心中之冷猶甚。    回夢舊鴛機。——散關遇雪走不成了就只好住下,午夜夢回,又見到了亡妻那張舊的繪著鴛鴦的織布機!寫到這裡,旅遠、無家、身寒、大雪等等所有的苦楚、所有的傷痛都爆發出來,如果她還在,一定會在那織機前晝織夜紡給詩人做一件厚暖的冬衣;就算來不及穿了走,她一定會讓人給寄過來;可是她不在了。。。前面忍了半天的淚水終於滾滾而落!  這首詩著實是他夫人王氏病故後,他孤身入蜀途中所作。詩小得不能再小,卻四句四個層次,句句煎心!可見詩好歹並不在長短、大小,螺螄殼裡也做得出大道場!  雖然「小李杜」是二者並稱,但杜牧與李商隱的風格大大的不一樣。杜牧的詩以七絕為多,筆意可謂雄姿英發,喜歡弄點拗句,以求古樸之意,體現出勁峭矯健的特點。他的作品名氣比較大的是《杜秋娘詩》,寫的是名媛杜秋娘的生平故事,曲折婉轉。(這位杜秋娘便是《全唐詩》最後一首《金縷衣》的作者: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裡限於篇幅,咱們欣賞兩首小杜同學的七絕吧: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首立意新穎、不凡的懷古詩,前兩句鉤沉舊事,感慨興亡。第三句卻突的一轉,那一個「便」字寫出了赤壁之戰結局的偶然性,如果不是東風來幫忙,嘿嘿,周郎啊周郎,勝負難料呢!說不准你家娘子和大姨姐都要送到銅雀台侍候阿瞞去啦!這有對歷史的思考、事件的不同方向的考量,是「逆向思維」的代表,懷古詩中堪與盛唐媲美的佳作!  最後咱們來八卦一下小杜的情事:    《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這首詩寫於公元850年杜牧出任湖州刺史時。大體是說他多年前曾經喜歡過湖州的一個姑娘,但當時姑娘年齡尚小,便約以十年為期,說自己十年之內必回湖州,請姑娘的家人務必不要把姑娘嫁別人。可惜,到他真的當上湖州刺史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四年。再去找當年的姑娘,早已結婚生子。於是他無比惆悵的寫了此作,雖然嘴硬著說「不須惆悵」,嘿嘿。。。有趣的是「子」字的雙關之意,既指果樹結子,亦指孩子。至於是真是假,誰知道呢。。。  先到這兒吧,晚唐之後,基本上可以說「無詩」矣!李商隱與杜牧帶給唐詩最後的一抹華彩,確如義山詩中所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問題:請著重思考李商隱作品的結構,學習其謀篇之道以為己用。2014-1-16《一葦讀詩詞》第十三講:宋詩柱石其實隨著大唐謝幕,詩之的盛宴也就差不多接近尾聲,該上甜點了——如果說宋詩還有幾道能入口可心的甜點的話,那麼首席點心師便非蘇東坡莫屬!  唐朝末年軍閥四起、戰火紛紛——戰火燒到的地方是一片焦土民不聊生、戰火沒燒到的地方則是惶惶不可終日,這種大環境之下,如何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萬金散去還復來」的豪情?所以唐末經歷五代十國這麼一通折騰,到宋初時,唐詩的風華早已蕩然無存,留給大宋的只有一個病態的、矯情的西昆體還能提提。西昆體上承李商隱,下開宋詩工謹、嚴整之風氣,除了形式的精緻細密之外,無論是主題、格調、氣韻、情感等等,全無可取之處,無非就是一群偏安一隅的趁倆糟錢兒的文人的無聊呻吟!  北宋初年,文壇領袖歐陽修力挺蘇舜欽、梅堯臣,一掃西昆綺靡之風,上追韓愈、下啟東坡,開宋詩革新之先河,亦定下宋詩重說理輕文采之基調。其實歐陽修本人的詩作留下的並不多,亦不是特別出色,但他的詩中有情、平實疏暢,極為上口。挑一首《別滁》: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我們都知道歐陽修在滁州任職兩年多,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他對滁州是有著深厚感情的。這首離別的詩沒有寫惜別、沒有寫難過,只說「我亦且如常日醉」,我還跟平常一樣,該怎麼喝怎麼喝,但要注意這個「且」字,承上啟下全在這一字之中。強顏看花、強顏進酒,我姑且就當跟平常那樣的縱情一醉——只是,你們千萬別讓樂隊演奏送別的曲子啊!詩中之情明白了么?  梅堯臣的詩名很盛,留下來的詩作很多,但前有唐詩之燦爛、後有蘇子之高才,梅詩的風采被掩蓋了許多。大體後世陸遊特別推崇他,再往後就是清末又有人學宋詩才又把他挖出來。其實他對宋詩的意義巨大的、深遠的,蘇子亦出自其門下。梅詩「覃思精微、深遠閑淡」(歐陽修語),不僅格調清邁、情感真摯而且關注社會底層民生,比如流傳較廣的這首《陶者》 :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其作平實如話,替勞動者作歌,大有元白遺風。  還有一首《書哀》給我印象十分深刻:    天既喪我妻,又復喪我子!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見珠,掘地可見水。    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拊膺當問誰,憔悴鑒中鬼。  其悼妻傷子的哀慟之情溢於言表,珠沉雨落尚有復得之時,唯人,死了便再也沒有了。。。結句「憔悴鑒中鬼」,用韻字極險而極精巧,大家手筆。  還有首七律《難知》我也蠻喜歡:    自古難知不遇人,朝為蛇鼠暮龍鱗。——到底什麼樣的是人才,真是蠻難知道的。    魏齊客溺簀中死,亭長妻輕胯下貧。——用魏齊、韓信兩典,再申被人知之難。    白石夜歌誰與進,黃金懷印自能伸。——以白石先生不肯飛升與蘇秦懷印不示之典,說明時人容易被表面現象所惑,影響對人才的認知。    丈夫只患無才業,何恨區區逐路塵。——總結:大丈夫只有要才華,不必擔心道路的坎坷。此句看似輕描淡寫見其「平淡」之性,其實內里不知道咬了多少回牙了

  此作用典精闢、結構巧妙,雖步步深入、層次豐富,卻能歸於平淡之心,是梅詩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蘇梅之後,便是蘇軾成名了!蘇軾,不世之奇才也!其文、詩、詞、書、畫、禪、道皆為一時之傑,他的文章自不必說,禮部應試的卷子糊著名字也被梅堯臣與歐陽修一眼看上,只是歐陽修誤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而給安排成了第二。那時的蘇軾只有二十一歲,早負才名,科場得意,他的仕途受歐陽修的提攜而一片燦爛!然而,時運不濟,先是母親去世丁憂三年、接著父親去世,又是三年,然後而立之年的蘇軾碰上了王安石變法,因為反對新政,蘇軾以及他的老師歐陽修都受到排擠,不得不離開京師。再後來,輾轉數地為官之後,四十三歲的蘇軾碰上了歷上最為臭名昭著的文字獄之一「烏台詩案」——若不是在文人地位最受尊重的北宋,蘇軾肯定此時早已人頭落地,我們壓根沒有機會見到「東坡居士」這個名字。當時因為名氣太大,新黨務必要置蘇軾於死地;但也因為文名太盛,也有大量的有識之士替他求情,即使連他最大的政治敵人、已經致休的王安石也上疏為他乞命,才算免於一死,貶為黃州副團練使(人武部副部長?),文字獄就是這麼可怕!蘇軾的人生也僅僅是保住性命而已,他的政治生涯到此為止了,往後走的全是下坡路。。。然而,不得意的官場再加上超凡的才華,終於又磨練出一位不朽的詩人——於是有了後世的蘇子、可愛的東坡!  蘇軾的詩作相當不少,內容廣泛、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以豪邁論,其誇張恣意可直追太白;以婉轉論,其輕靈裊娜不讓李商隱;以詩說理,有韓愈的意味。天賦、努力、睿智、坎坷人生、活躍的思想再加上那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成就了蘇詩的清新豪健、別開生面,成為宋詩中的柱石!  先來一首說理的:《題西林壁》——題在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字面沒什麼要解釋的,前兩句寫景,虛實相生,高度概括而且極其形象;後兩句則是千古名句了:是看山、看景,亦是看世事、看人生,這兩句詩往往被後世借用作「當局者迷」的註解。這種以詩說理的風格,明顯受韓愈的影響,蘇軾是極其推崇韓愈的,曾經在潮州替韓愈寫過祭文,而我們慣常說的對韓愈的最高評價便出自東坡之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另外作為廬山題詠的名作,這首詩常常被人與《望廬山瀑布》相提並論。但我覺得《望廬山瀑布》從字句上固然雄奇精彩為不世之作,但其立意比老蘇這個到底差了一階:李白看瀑布寫瀑布,只此一景一事;老蘇這是看了一群山,寫了一個人生、一個世界啊!  再來個溫婉的:《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起句「春宵一刻值千金」流傳甚廣,多被用於男女之事上(凡沾了「春」字兒的都被「涉黃」了

),其實本意只是一個心情不錯的男人,在一個花香月影的春夜,享受著春天的美好,完全不涉黃!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的生活是滋潤的,他的內心卻還有著那麼一點點的孤寂,所以最終以「夜沉沉」這樣清泠之句收束。此作字句清新,情緒起伏、一波三折!老蘇真的太有才了!  再來個七律吧: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鴻泥雪爪」一詞的出處,厲害吧。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此聯不大工,但確是不以律害意,這兩句自然流暢,不工就不工吧!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此聯又極工切,呵呵。由現在拉回從前。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以前他們兄弟倆因為馬死了,是騎著驢到澠池的,所以說「往日崎嶇」,現在回頭看看,當時路長人困,那頭倒霉的驢還叫個沒完。。。  這是一首應和之作,認識老蘇這種才氣太大的人總是些弊端,比如你好容易寫首詩送他,原本還挺得意的。他按照禮節給你步韻回一首,你一看,原來那首直接撕了生爐子去了。蘇轍的原作也算工整好律了,情緒亦十分得當,但給老蘇這個一比,完了!後世只有讀這首的時候產生好奇,才會想起來去找找子由那原玉看一眼,放下就忘了。蘇轍是這個命、章質夫也是這個命,他們費了半天勁寫出來的,不過是給蘇軾提供了一組韻腳,僅此而已。  此作精華所在,是其中的禪意,是其中對人生不定的慨嘆、對往事舊景的懷念,內涵十分的豐富,令人思索、回味無窮。  最後再來一首老蘇的七古吧: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生於岷山、宦遊至鎮江。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聞道」二字很準確,聽說,並非實景。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中泠泉南邊那塊大礁石,隨波隱沒。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站到山頂看風景。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苦留」,呵呵,名氣大了有好處吧。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落日江景,大中見細、色彩斑斕。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入夜了,據查那天是十一月初三,新月。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這個「江心炬火」神秘了一千多年,無解。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老蘇心裡也「悵然」的,開始胡琢磨。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這裡的「如此」值得玩味。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謝」是告訴之意:對不起啦江神,我現在還在官場上混著實在是不得已啊,等我有田了就回去,我若還不回去,便如同這江水一般!  此作作為一首遊記詩,寫作角度獨特、層次豐富,在遊覽金山寺的作品中算是極佳的了。從起句到「青山多」,前四句寫看風景,但並沒有真的著實去寫風景,而只有「江南江北青山多」這一句很概括的描寫算是風景;接著六句到「天深黑」是寫景,按照語文老師解魯迅文章的摳法,「愁、畏、斷、黑」等字眼很能透露老蘇的心情。再下面八句則是說看到了奇怪的江心炬火,他也在猜測這到底是什麼而未果。總之不是人力所為啦,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種東西真的可能給人帶來驚訝。後面的牢騷很重,流露歸隱之意。要知道,這時候的老蘇43歲,他是在被排擠出京城去杭州任通判的路上游寺寫的詞,理想的失落、政治的擔憂、心中的怨懟,都不小心流露了出來。  詩作圍繞「金山寺」來寫,卻於風景本身著墨不多,而著重寫寺以外的東西,寫江、寫月、寫炬火、寫心事,縱橫捭闔、雄健清奇。還是看的是景,寫的是事兒,是人生。他詩中連續用了十個「江」字,並不避重字,為的是突出「江」的意義。這條大江是聯繫著他的生地與宦遊的紐帶;這條大江的滾滾洪流沖刷著石盤陀,如同政治漩渦折磨著老蘇;大江有落日、大江有新月,大江昭示著全部的日月輪轉;而且大江中有神靈,在看著老蘇、敦促著老蘇——不如歸去啊。。。可惜,仕途之於老蘇真的是條不歸路,而且他此後的仕途悲摧得不行:官兒越做越小、工作地點越來越遠,最終客死他鄉,果然應了此願!  蘇軾以其不世之才,帶著「蘇門四學士」,豎起一座「元佑體」的豐碑,推動宋詩達到頂峰。「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家學淵源、詩名亦盛,他的代表作有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以「痴兒」自嘲,可愛!「倚晚晴」虛實結合,晚晴是真,卻不可能身倚,只有心倚,妙不可言。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這一聯立足詩壇,千年不倒!出句源自老杜「無邊落木蕭蕭下」,對句源自謝謝眺的「澄江靜如練」。但化用自然無痕且有所創新。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再用兩典,此句「佳人」是指鍾子期而不是女子;青眼則用阮籍舊事。一是山水知音、一是美酒青眼。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前面鋪墊足了,一句抖出歸隱之意:萬里歸舟里我吹著長笛,我的心啊,早已與白鷗成了盟友!  這首詩極富代表性,有豪情有詩情、有實景有願景,快意恣肆,是宋詩詩中的精華,備受後人(特別是清人)推崇。後來以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為主,形成一種風格,史稱「江西詩派」,對後來清詩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清朝的文學理論家翁方綱評價說:「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種絕高之風骨,絕大之境界,造化元氣發泄透矣!」  蘇黃之外,同時期的王安石、陳師道等人的詩亦不乏佳作,限於篇幅不再一一贅述。北宋時期詩作的精華大體如此,後面到南宋以下,好詩就更少啦!《一葦讀詩詞》第十四講:詩之末章 自北宋南渡以來,國勢衰微,詩者益稀。南宋詩人能數得出的幾個像樣子的:陳與義、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其中陸遊的詩歌成就最高,陸遊傳世詩作近萬首,史上排名第二。但排第一的是乾隆皇帝,他的詩集中有不少是槍手所為,所以放翁極有可能是實際流傳下來詩歌最多的人。  陸詩數量眾多、題材極其廣泛、內容相當豐富、體裁亦涵蓋幾乎所有詩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陸遊的定位首先是位了不起的愛國者,其次才是詩人。他的一生只惦記一件事:復國!這是老陸心中永遠的痛、不滅的恨、寫不盡道不完的詩!總體來說,他的詩近模庭堅、遠追杜甫。他的歌行體,激壯悲涼,一掃南宋詩中那股子衰氣酸氣;他的絕律等近體詩則情緒飽滿、轉承有致,下筆極工,特別是七絕,成就最大。  首先咱們來欣賞一首古風《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和戎」就是跟金國議和,其實是屈節求安。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第一節寫守邊將軍的腐化之態,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樣的將軍如何帶得出能打仗的軍隊?老陸的心情憤懣、沉重。。。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然而戍邊戰士卻令人感佩、讚歎,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乃至生命獻給邊防,環境艱苦卻義無反顧。此節韻腳轉為入聲,悲切急促,愈見其心中之痛。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節則是由將士轉至百姓,韻腳亦轉回平聲,益顯沉重。中原干戈不斷,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統治往往只能維持很短一段時間。但南宋開車至此已經四代皇帝,偏安江南,把江北淪陷區的遺民早忘了。所以詩中無限悲哀又傷痛的說:遺民忍死望恢復(卻總也等不到),幾處今宵垂淚痕!這是給當局者的一記耳光啊!可惜,老陸手都打疼了,也打不醒那群昏睡的傢伙。  此作對比強烈、情感悲愴,詩意沉痛而無奈,這種情緒基本貫穿著老陸的一生,也是他詩中經常出現的基調。  一個人,一個有著自己信念的詩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逆時逆勢亦不放棄。你可以不理解他,你可以不贊同他,但請尊重他,不要笑他,更不要打壓他——若干年之後,他的名字會在星辰上閃耀,光照四野、彪炳千秋!  老陸有首七律是我們上中學學過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少不更事的時候不知世事艱難(那時大概以為打仗便是打仗的事兒,其實打仗打的不是兵將,是國之氣勢!),氣概直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名句,至工至切,緊承上句「氣如山」,全詩氣勢達到高潮。這句實寫自己曾經歷過的兩次戰役,這是老陸一生的驕傲與資本。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塞上長城」是青年陸遊給自己的定位亦頗有自許之意,這句算是對上面的總結;「鏡中衰鬢」則突的一轉,轉得急、轉得狠、轉得沉,這種「急切變」一樣的轉折極具藝術衝擊力與感染力,非大家不能為、亦不敢為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句想起了諸葛亮(老陸在四川軍中呆過不少時日,所以他對孔明先生很是推崇),感慨當世再沒有這樣的雄才大略之統帥來收復失地。  這首七律工切嚴謹、層次清晰、詩意豪邁、字詞準確,怎麼說都是佳作中的佳作!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首詩作於公元1192年(南宋紹熙三年),放翁時年68歲。此作之所以一定要寫明白年齡,是為了砥礪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心智——看看人家年近古稀的時候所思所想。起筆的「僵」與「孤」寫出他的身體狀態和所處環境,夠慘的了吧,他卻並不「自哀」。「尚」字很著力。老陸這個歲數了不是琢磨著含飴弄孫、吟花賦月,而是為國戍邊。輪台在現在新疆境內,其實南宋國土的「西北邊陲」在四川,再往西或者北就都不是大宋的疆土了。所以這裡「輪台」二字不僅僅是戍邊之意,更包含著收復國土的夢想。第三句再次出現一個「卧」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為之,一般七絕中重字不多的。但這個已經不重要了,老陸卧床上聽著風雨之聲入睡,這聲音在夢裡化作了冰河鐵馬。。。這是首激情悲壯的詩,因壯懷而生悲情,因悲情更顯壯志。將亡之國,因有這些悲壯之聲而更多了幾分血氣。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陸遊的絕筆詩,平白如話,其心可憫——就這點事兒放不下心啊!然而大宋終究還是滅亡了,放翁最後的願望也化為泡影。  宋時詞已經大盛,至金元之時,詩事已經差不多蔫巴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也就元好問還能提一下。除了創作詩篇,元好問最大的成就在於《論詩三十首》,以詩為評,點評了自漢魏至南宋各階段的著名詩人。  比如說蘇軾和黃庭堅的這首: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隨。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在此我再呈一首元好問的七律,宋以後的詩里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首:    《岐陽》——歧陽,地名,現在陝西省鳳翔縣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時間、地理、事件,交待得簡明扼要、清晰明白。「暗」字用得很贊,「秦京」是咸陽進而擴大為「陝西省」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對仗工整,自然流暢,情緒、事理皆無可挑剔!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這聯讀來不由汗毛豎起、遍體生涼,戰爭啊!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以詰為結,問蒼天為什麼讓蚩尤發明兵器啊?  此作作於金末,蒙古十年苦戰攻佔陝西,戰爭讓金國佔領了中原地區,然而現在他們也將要讓蒙古人亡國了。戰爭對誰都是一樣的殘酷,倒霉的,總歸是百姓。元好問此作中規中矩,起承轉合步步為營,寫出了三秦大地十年苦戰的慘景,寫出了百姓心中的愁苦與無奈,結得深遠、結得凄涼。  元朝以蒙古人統治漢人,強權加野蠻,詩道早廢;加上散曲大成,口語化甚至俚語化的散曲深入民間,酸文假醋的騷客們沒了市場。  好容易到了咱漢人能說話的大明朝,文風喪失殆盡。龍榆生先生在《中國韻文史》中深刻的批評明詩:明詩專尚摹擬,鮮能自立。一代文人之才力,趨新者爭向散曲方面發展;守舊者則互相標榜,高談復古以自鳴高;轉致汨沒性靈,束縛才思;末流競相剽竊,喪其自我。  明代早期劉基(就是大名鼎鼎幾近半仙的劉伯溫)的仿樂府很不錯,其格調、抱負勉強可以圈點。後來我看了明太祖朱元璋先生的大作,覺得其格調、抱負尤勝伯溫;明代後期,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這裡錄一首袁中郎的《紫騮馬》:    紫騮馬,行且嘶。——起句直接化用太白《紫騮馬》的起用「紫騮行且嘶」,但需要說明的是,小袁其實是反對「言必稱盛唐」的,他的主張是「性靈說」。    願為分背交頸之逸足,不願為追風絕景之霜蹄。——「逸足」的是野馬,「分背交頸」是野馬交流情感的方式,好時便交頸,惱時便背對背的用後蹄子互相踢,純天性。「追風絕景(影)」則是被馴服過的馬了,「霜蹄」就是咱們平常說的「四蹄踏雪」,名駒良馬的代名詞。但這樣的馬已經是為人所驅,失去的本性。由此句可見小袁「性靈說」的主旨——追求個性解放,反對束縛。    霜蹄滅沒邊城道,朔風一夜霜花老。——良馬如何呢?邊城戍衛,一夜北風颳得霜花老啊,不定哪天就死在路邊上了(環境惡劣、生存風險巨大)    縱使踏破天山雲,誰似華陰一寸草。——就算能踏破天山雲(豪放派慣用的勝利場面)又如何,我覺得還不如在華陰田裡吃吃新長出來的草呢。人各有志啊!    紫騮馬,聽我歌。——這種呼喚性的語句很有感染力。    壯心耗不盡,奈爾四蹄何!——結句其實等於自己打自己一嘴巴:前面說了那麼多,但「壯心」是耗不盡的,管不住那四隻有上進心的蹄子啊!  詩不長,亦未見有警句名言,但情與理的交鋒、靈性與責任的鬥爭,交織在詩中。一邊渴望著在華山腳下啃青草;一邊卻又壯心不已(也許是迫不得已)的希望開拓事業。雖然矛盾,卻極其真實,深刻。  總之明詩咱們不多說了,反而是清初時期,湧現出一批大明遺老寫了些很不錯的詩,其中代表人物便是吳梅村,他的代表作是《圓圓曲》,算是清詩第一大作——可惜太長了,限於篇幅,我只能放棄。此作大有「詩史」之意,明清交替的這半個世紀,濃縮在一首長詩之中!  至康乾盛世,康熙朝有宋琬、施閏章、王士禛、朱彝尊等大儒抒筆在前,乾隆朝則有黃景仁(黃仲則)、洪亮吉、龔自珍等奮詩於後,在清朝中期形成一段詩歌復興的小高潮。黃景仁,江蘇常州人,據說是黃庭堅的後人。詩風有點學李白,苦吟的勁兒又有點像賈島,七言無論是格律詩還是古風皆相當不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便出自他的詩中,全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惜,雖少負詩名,但懷才不遇、潦倒終生(估計跟他性格有關),三十五歲便早歿,留下詩作兩千餘首。試想如果天假年歲,他的詩歌成就足以讓清詩重現輝煌!前幾年我去常州出差曾到過他的故居,可惜沒讓進去。還是洪亮吉的故居好,放我進去轉了一圈。這裡咱們一起欣賞一首黃景仁的七律:    《清明步城東有懷邵二仲游》    水明樓下漲紋平,柳外遙山抹黛輕。——「抹黛輕」這三個字盡見鍊字功力。    二月江南好風景,故人此日共清明。——頷聯很神奇的沒對仗,此作成為罕見的「蜂腰體」的七律(我原以為是「偷春體」呢,一看首聯也是不對仗的)。所謂「蜂腰體」是一種變格的律詩,全詩只頸聯對仗、頷聯卻是不對仗的。相對通常兩聯在中間支撐全詩而言,這種僅頸聯對仗的,無疑有點像「蜂腰」了。但這種說法本身也是五言的概念,這樣「蜂腰」的七律我還真沒見過第二首。可是此聯平實順暢,清新自然,歡景襯哀情,而且承上啟下,著實是不錯。    征鴻歸盡書難寄,燕子來時雨易成。——再次點明「清明」這個時節,此聯極工切。    尋遍艤舟亭畔路,送君行處草初生。——結句實在太贊了,題目中的「有懷」在此表達得極為充分了,曾經送別的路,已經生出了新草。時間過去了,朋友還沒回來,又暗用「離恨恰如春草」之意。。。  此作被人譽為三百年來第一詩,也有人說是宋以下最贊的一首變格七律,我覺得雖然不無誇張,卻真是十分喜歡。我「碰」到這首詩是很偶然,卻一下子被他詩中這份真情所打動。這裡有個小故事:前不久一個小友QQ上叫我,說讓人黑了一把。問他何故,便說有人在吧里貼出此作求拍磚,因為清詩比較冷些,他以前沒看到過,就真上手拍了,大放厥詞一番後,人家告訴他這是清代黃仲則的詩。他問我黃仲則何人,我說是清詩數得著的人物。他把他拍的評語拿給我看,問他還有救沒?我說沒救了,除了刪貼別無他法。呵呵,拍磚有風險,下手須謹慎

  龔自珍性情耿直,頗有文人秉性,而且他的視線能夠突破時代的框架看到社會貧富不均、吏治腐敗、政治黑暗的社會現狀並以詩文為筆,直刺病灶。這大概也是他的作品一直受到革命者認可的重要原因,所以他的作品是我們上學時唯一學過的清詩,課本里有過兩首他的《己亥雜詩》:    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首詩情懷相當感人:落花飄零了,化身養料滋養後世。而詩人雖然(被迫)離開了政治中心,但其為國為民的心不變,只不過是換種方式罷了。事實上龔自珍後來在書院當了老師,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傳承下去。    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作精華便在「不拘一格」四字上,清朝的科舉制度已經完全是八股取仕,實實在在是拘於一格了。朝堂上的官員多是尸位素餐,要麼貪要麼懶要麼膽小怕事,總是沒幾個真幹事兒的。  龔自珍有首七律《詠史》給我印象深刻: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此作十分深刻的抨擊了清朝的文字獄現象,文字獄是直接導致清朝詩文不興的很重要原因,一句寫錯滿門喋血,誰敢寫啊?  自咸豐以下,國力衰微,詩亦衰微。清末大家我很推薦黃遵憲,他的詩名埋沒在政治、革命的聲名之下,但他被尊為「客家詩宗」可見一斑。這裡學習他一首小詩:        《贈梁任公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外敵之恨、家國之憂、忠臣之痛,盡皆在此。一腔愛國情懷,令人動容!  寫到這兒,自《詩經》至清末,我用十四講大體捋了一遍詩的發展史。自南宋以下一講寫完並非是我虎頭蛇尾草草收兵之意,而是後來這幾朝的好詩實在是太少。  今天是農曆癸巳年的臘月廿九,已經是小年夜了。在此,一葦恭祝各位師友馬年康健、吉祥如意!過新年我給自己放假兩周,休息休息。然後開始《一葦讀詩詞》的「詞」賞析部分,期待您的繼續關注!2014-1-29《一葦讀詩詞》第十五講:花間旖旎從這一講開始,一葦同大家一起開始詞的賞析。詞,又叫長短句,是源於詩而別於詩的一種韻文文體。詞與詩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每句字數不定,長短交錯,所以也叫「長短句」;深層里詞區別與詩的另一特點,便是詞在早期是用於吟唱的(如同早期的詩),脫胎於早年的樂府體系。後來分為詞與曲兩支,詞湮滅了演唱功能而只剩下文字功能;曲則還繼續演唱(後世的散曲則又有所變化,不在此討論了)。詞的創作是先有譜(聲)再有詞(字),詞譜是方便唱歌的一種固定曲調,漸漸根據曲調的起伏定下來聲律,形成平仄格律,終成定譜。雖然詞譜體例眾多,但大體還是比較固定的,小有變化而已。  有關詞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最早的追溯到了隋朝,靠譜的有唐初的敦煌曲子詞,自西域流傳至中原。自盛唐以下,白居易、劉禹錫、韋應物、王建等唐朝著名詩人,都有著名詞作傳世。這個時期的詞全是小令,而且很多字句都留有明顯的絕律痕迹(律句、對偶等等),咱們來看兩首熟悉的:    《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從平仄上說,「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都是「平仄仄平平」,標準的五言律句。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則是一對偶句,對仗合律。所以早期某些詞譜與格律詩的血源關係還是很近的。    《調笑令——宮詞》——王建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這個牌子很多譜書上寫叫《古調笑》,這是最早出現的一批詞牌子之一。字數參差變化、平仄起伏相當大,而且還有顛倒末尾兩字的換韻現象,牌子雖小卻很難寫的。  王建(公元767年—830年)是宮詞大家,《全唐詩》里有相當比例的題為《宮詞》的作品出自此人之手。這首小令就是典型的宮廷題材,篇幅雖小卻是起承轉合全沒耽誤。以團扇起手,引入美人病了,信息量很大:美人是在宮裡的,她病了,她要用團扇遮住臉上的美容。她為什麼要遮呢?因為有人要看,誰要看呢?自然是皇帝!她病了皇帝來看她,說明什麼?受寵啊!所以她用團扇遮住美容,學漢武帝的李夫人,給親愛的皇帝留下一個永遠美麗的記憶——喏,看到沒?這十個字的信息量,編一集電視劇沒問題吧?再補上前面沒病的時候如何入宮、如何受寵。。。半截《甄嬛傳》了!接下來的承卻是往下走了,一病三年憔悴不堪,皇帝也不來了,姐妹們也不來了。這句承得緊卻承得暗,細細一琢磨,又是兩集電視劇!「弦管弦管」,這個疊字處,則是轉,《調笑令》的功夫全在這一疊字上,這裡寫不好,全篇報廢!這一轉便轉到「春草昭陽路斷」,昭陽代指美人住的宮殿,春天的雜草長滿了昭陽宮,連甬道都長滿了,像斷了一樣。清冷、孤寂、凄涼。。。這哪裡是昭陽院,分明是長門宮啊!寫到這裡,宮詞含蓄、婉轉的特點已經淋漓盡致,宮中女子的悲慘命運,令人扼腕!品到這兒,王建先生的目的差不多能達到了!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傷心」有詞眼之感。起句全是景,雖無人,但有雙眼睛在看,景在眼中,情在景中。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這個人,有其形而無面目,如同剪影!    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宿鳥歸飛急」反襯出對遠行人的抱怨。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長亭更短亭」是說明離得遠,與上文的「空」字相吻合,用心慎密。  此作被稱為「百詞之祖」,說是李白的作品,當然也有人質疑說是唐末某不知名人士所作。不管怎麼說,此作是相當不錯的。詞雖小,層次井然,如同分鏡頭。第一句一個遠景,色調灰暗清冷;第二句拉到「高樓」進而聚焦到「人」上。下片則是女主的背影,配點畫外音。。。最後順著女主的思緒,鏡頭越拉越長,越放越遠。。。  晚唐時已經有不少很熟悉的名字湧現在詞壇上,比如唐昭宗(也是個不務正業的主兒)、皇甫松、韓偓、司空圖,我們經常能從《欽定詞譜》上看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作品,經常作為某一詞牌的代表作出現在例詞里。這一時期最牛的,溫庭筠!花間派鼻祖,情詞小令宗師——他首先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名為詞名所掩,其實要是沒有詞,他的詩也足以讓他名垂後世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句聽過吧,小溫寫的哦!溫飛卿的詞,沒別的,就是閨閣題材,濃致婉麗,含蘊細膩,後世詞人學他的很多,寫這類詞的也很多,濃情艷色應有盡有,但再沒有人能把詞寫得精緻到這個份兒上了。後因五代蜀人編纂《花間集》中收錄了不少溫庭筠的作品,所以他被冠以花間鼻祖的稱號。  來看看小溫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畫著小山的屏風上,金色的陽光明滅(美人挺能睡的)。飛卿詞中「金」字比比皆是,充滿著富麗堂皇的色彩。烏黑的頭髮半遮著如雪的香腮。這美人好動人!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懶洋洋的美人爬起來描眉梳妝,「遲」字呼應前句。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工筆特寫的美人梳妝圖,梳妝台上通常有一面鑲在梳妝匣蓋上的方鏡,另外還要有一面靶鏡,就是帶把的小一點的鏡子,頭梳好了,要用兩面鏡子一起照才能自己看到腦後的髮髻梳得怎麼樣。所以這一筆極為傳神,也極有生活。    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接著美人更衣,穿的是新貼了繡花的羅錦短褂,貼的什麼花色啊?一雙金色的鷓鴣!看,又是「金色」!「雙雙」則暗喻美人心中對愛情的渴望。  再來看看飛卿的《望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這是兩首閨中思遠之作。第一首,以「恨」起筆,而且還「千萬恨」,如同蘇州女人罵老公 「乃格殺千刀格」,一半發泄、一半發嗲;接下去更厲害了,恨也不算完,還要「恨極」。但「在天涯一下吐露了心事。接下來的「山月、水風、碧雲」則盡顯風流!  第二首的女主沒那麼鬧騰,她就靜靜的、靠在望江樓的欄幹上,看帆看水看大江,看的是什麼?是那個該回沒回的人啊!這首是尾句點題,「腸斷」二字說明了一切!多麼精緻玲瓏的構思和語句啊!  總體來說,溫飛卿是詩人填詞的先導,他的文思縝密、技巧精湛(對於後世學詩的人來說,我力主先學詩再填詞),他把詞以這種含蘊香軟、濃艷綺麗的方式推到了世人的面前,使得詞,作為一種新興文體,登堂入室。當然,溫詞的缺點是他的詞沒有啥思想境界也說不上什麼格調,就是閨情綺怨。可能是因為他的創作中詩詞兼而有之,本著詩庄詞媚的原則,他的詞沒啥正事亦在情理之中。  《花間詞》中堪與小溫並提的,便是韋莊。韋莊以大詩人之身份輔佐王建(847年-918年,與前面寫宮詞的那位不是一個人啊,差了接近100歲呢),建立前蜀政權,偏安天府沃土,民生富足,他也能有閑功夫來填詞作曲。韋莊雖然也是花間領軍人物,但其詞風與溫庭筠還是有蠻大差距的。溫飛卿不說潦倒終生吧,反正也沒當過什麼大官,但一輩子過得很平穩;韋莊則身歷黃巢兵亂在先,官居宰輔重臣於後,其經歷、眼界、感受皆與飛卿大異,故而韋詞「筆意清疏,情意凄怨」(龍榆生先生語),詞意中總有著一縷憂思,綿綿不絕。  他很出名的一首《思帝鄉——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淺粉的杏花,映襯著花間的女子。雖未提及,卻也如畫。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喏,姑娘看帥哥,古已有之。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心底的話兒如何說出口?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五代時期民間思想還是蠻開放的,想得開

  這闋小令純系白描手法,是「寓濃於淡」的典範——淺色線條的圖畫中,那一抹濃烈的春心!有明有暗,有景有情,有男有女,有聲有色。。。  相傳韋莊有個愛姬,長得好又擅長詩詞。結果讓王建硬給連騙帶要的弄進宮去了。韋莊固然貴為宰輔,但也還是不敢跟皇帝搶女人,於是抑鬱成詞,寫過不少名作。這不算八卦哦!  比如《小重山》:    一閉昭陽春又春。夜寒宮漏永,夢君恩。——「春又春」,妙極,一春又一春,何等孤寂漫長。「夢」里君恩,君恩只在夢裡,說明失寵。    卧思陳事暗銷魂。羅衣濕,新搵舊啼痕。——對比今昔,「銷魂」在所難免!「新搵舊啼痕」句我喜歡得不得了。有的版本是「紅袂有啼痕」我覺得絕對無法與「新搵舊啼痕」相比,故用此句。    歌吹隔重閽。繞亭芳草綠,倚長門。——「吹」這裡讀四聲,指管樂。歌舞昇平都隔著幾道宮牆了(清冷之所),心裡荒涼得長了草,昭陽亦長門!    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宮殿欲黃昏。——「惆悵」二字可作詞眼,女主心情盡在於此!「宮殿欲黃昏」這句讀來總讓人倍感凄涼。  據說那位被迫進宮的才女讀到了這首小詞之後,絕食而亡——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可見一斑吧。起句的一「閉」昭陽,閉出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關著門的昭陽宮,這裡住著位女子。她住了一年又一年,過了一春又一春。春天是多麼美好的季節,但這美好屬於宮外的,宮裡只有永遠的寒夜,和在寒夜裡做著痴心夢的女子。上片結句「新搵舊啼痕」,乍一讀有點自相矛盾,細品來,不過是新啼痕下舊啼痕啊!上片清冷凄惻,筆意依舊清淡疏離,看似白描,渾不著力。下片緊承「啼痕」,這裡冷屋鬼火的三更泣,重閽之外呢?歌管樂聲遙遙隔牆而來。女子靜倚長門,聽著外面的歡樂,看著萋萋芳草,心底荒涼想必猶勝於亭。萬般的惆悵,連個傾訴的人都沒有,她就這麼痴痴的站著,任時間慢慢流走,宮殿沒入黃昏。此結亦是力道十足,黃昏,營造的是一種幽暗的、壓抑的、沒有光明的意境,前面清冷的描寫,孤清的人兒,最後都沒入這深宮的黃昏。。。此作勝在情字,幽深濃郁,對詞中女子深深的憐惜與同情,盡在不言中。  溫韋之後,花間詞人大體分了兩路:一路學溫,綺濃香艷,專寫情事;一路學韋,筆意疏淡,撫今懷古。  當時有牛嶠和牛希濟叔侄二人,那叫一個香艷啊——是的,真正是香艷。牛希濟寫過一個《浣溪沙》: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闌重得敘歡娛,鳳屏鴛枕宿金鋪。     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無?   這個差不多是底線了,再香艷些,就成葷段子了。  還有一位我蠻喜歡的,皇甫松——他的風格明顯來自韋莊,咱們來看一曲《夢江南》: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時間、環境。不同於溫詞中的奢華,皇甫松營造的,是個溫情而迷濛的氛圍。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煙雨江南,是偏安西蜀者永遠的夢。    人語驛邊橋。——這結妙在「語」,有聲又無聲。似有還無的語,或急或緩的雨,可長可短的笛,可黃可青的梅。這就是夢中的江南啊!  我真的好喜歡皇甫松這種細膩溫婉的詞文,讀著很舒服。另外滄月有個短篇小說便叫《夜船吹笛雨瀟瀟》,也很值得一讀,呵呵。  《花間詞》是西蜀人所編,作者除了溫庭筠之外,亦都是前後蜀國的文人——天府之國啊,富足安逸,他們的小日子過得十分巴適,但其境界、思想、胸襟、眼界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制約,詞作題材、範圍都比較狹窄,這是時代使然,不可強求諸詞家。2014-2-21 
推薦閱讀:

如何鑒賞蘇軾的《浣溪沙.端午》?
丁酉年詠春詩詞十首‖詩情畫意慰平生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風詩詞
之夢軒主人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