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風水點評
06-07
【實地考察結合詳細資料】://張舒亮導讀:地處太行山脈、燕山山脈與華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帶。西、北、東北面為連綿不斷的群山所環繞,東南面為開闊的平原。西部山地統稱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兩條山脈在關溝附近交匯。東北部平谷縣境的造山為燕山的西緣,與軍都山交會於潮白河谷。西、北、東北面連綿不斷的諸山嶺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人稱「北京灣」;它所圍繞的平原即北京小平原,屬於華北大平原的東北緣。主要河流有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一北運河、拒馬河和薊運河水系的洵河。多系過境河流,幹流多是北西一南東流向。一般落差較大,侵蝕強烈,切割深度大多在幾百米以上。風水點評">【北京地勢】總的特徵是西北高,東南低。山區面積為10418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2%,最高峰為位於西境的東靈山,海拔高度2303米。平原系由各大河出山口後形成的一系列沖積洪積扇聯合堆積而成,最低處在通縣東南邊界,海拔高度不足10米。平原地區面積604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8%。其中以永定河和潮白河的沖積平原為主,約佔整個平原面積的70%以上。山地與平原之間大都受斷層控制,差異性升降顯著,過渡急劇,山邊線平直清晰。市境最大高差2293米。【北京城風水分析】北京,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具有聞名於世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是燕國國都所在地,因而歷來有「燕京」之稱。公元1153年金朝從會寧府遷都至北京,改名為中都,此後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紫禁城,紫禁城雄偉壯闊的古建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令無數人心往神馳。北京城規劃嚴整的街市,輝煌壯麗的宮殿,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無處不深深地打上了風水操作的烙印。以下從傳統文化角度對北京城略作分析。一】、北京城周邊的風水格局北京的風水被歷代堪輿家所稱頌。分析北京風水形勢的文字始於唐代著名風水師楊益,他說:「燕山最高,象天市,蓋北平之正結,其龍發崑崙之中脈,綿亘數千里……以入中國為燕雲,復東行數百里起天壽山,乃落平洋,方廣千餘里。遼東遼西兩枝,黃河前繞,鴨綠後纏,而陰山、恆山、太行山諸山與海中諸島相應,近則灤河、潮河、桑乾河、易水並無名小水,夾身數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論之,其龍勢之長,垣局之美,於龍大盡,山水大會,帶黃河、天壽,鴨綠纏其後,碣石鑰其門,最合風水法度。以形勝論,燕薊內跨中原,外挾朔漠,真天下都會。形勝甲天下,依山帶海,有金湯之固。」宋代朱熹也說過:「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海。前面黃河環繞,右畔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原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調比也。」 《金史·梁襄傳》對北京形勢分析是:「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著坐堂隍,俯視庭宇。」 《讀史方輿紀要》說北京是「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群臣對北京的形勢又作了一番論證。有曰: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城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見《太宗實錄》)。清人吳長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風水形勢曰:「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乾,入宛平界。玄武水為濕余,高粱、黃花、鎮川、榆河,俱統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北京位於太行山與燕山交匯處,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由太行山、軍都山形成半圓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來自黃土高原的桑乾河與來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會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洶湧澎湃,穿行於深山老林之間,至京西陡然衝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網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帶之間,北京城溫潤豐饒,土肥人美,遂成天府。這樣的地形,用風水術語來說,是「藏風聚氣之地」。二】、北京城內的風水格局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大載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明清兩朝代,當權者按照風水理論,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美麗,與自然合諧統一。1、外城與內城的布局從近代測繪的「北京城區地圖」可明顯地看到原都城為四面用牆圍起來,呈一個品字形的清晰輪廓。由於《易》及八卦圖在方向安排上,上為南,下為北,與現代地圖的方位標誌上下相反。因此原規劃設計是一個倒過來的品字形。外城在上,為南;內城在下,為北。外城呈扁圓形,略寬;內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宮八卦之說:上南為干,為天,為陽;下北為坤,為地,為陰,干天包坤地,外城是內城的屏障。這正是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的象徵。內城原是「地」位,為坤,為陰。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純屬陽宅。故在格局上為使其轉陰為陽,設置了九個城門(按《易》,九乃老陽之數)。南有三門,正陽門居中(即俗稱之前門,它建造時的高度為九丈九尺,九為老陽之數),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為文東、武西),東二門南朝陽北東直,西二門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門東安定西德勝。內城南設三門為奇,為陽;北設二門為偶,為陰。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內主外從,內城用九門,外城用七門。另外,自永定門經正陽門、皇宮達鼓鍾二樓是一條筆直的十五里的中軸線,是按九宮而設。九宮矩陣的南端為九宮,中央為五宮,北端為一宮,三數之和為十五,中軸線之總長正為十五里。帝王之宮禁處於中央,顯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徵著統馭四面八方之權威。外城東南角呈曲折突起狀;內城西北角呈凹陷狀。東南為兌卦的方位,兌為澤;西北為艮卦的方位,艮為山,這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的象徵。中國古都城門的設計,其文化象徵意義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門有十一個,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有種種說法。美國有的華人學者說這是劉秉忠太保設計時取義於哪吒神,哪吒有三頭、六臂、兩足。我傾向於設計者是取象於《周易》「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天數一、三、五、七、九,地數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將天數的中位數「五」和地數的中位數「六」合而為「十一」。引寓為天地和合,自然萬物變化之道盡在其中。2、北京城各建築所體現的陰陽平衡與向心取正觀念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相結合的代表作。《周易》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易道深刻而又廣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一些基本規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學理論。它作為一種文化思想體系對中國古都的選址、布局和形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從《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國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鑰匙。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是以整體平向布局、建築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連接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與地理風水中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觀點相一致。《周禮·考工記》所提出的「九經、九緯」就是以中心軸為對稱軸,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布局也正是陰陽對稱觀念的反映。對稱就意味著調合。以北京為例,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太廟為陰,祭祀祖先。社稷壇為陽,為國家土地的象徵。前後左右陰陽對稱的中點,就是風水穴。在風水理論看來,陰和陽是互相對立的一個事物的兩極;它們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陰、陽調合則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對稱、明朗。國都一般選擇在當時認為風水最好的地方。宮闕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風水穴上,這裡被認為是「生氣」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於城市東西、南北交*軸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紅色,以象徵著天體的中心——北極星所處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著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有須彌座,它的九層台,象徵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裡又是陰、陽諧調,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徵主義的代表作,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聖無比,古代建築設計師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徵成為宇宙的中心。3、由院落空間布局所表現的韻律起伏皇城的中軸線從永定門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於清初重建的鼓樓與鐘樓,全長15華里。沿著這條中軸線,修築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當時從永定門御道北上,朝見天子,依次要見到兩旁天壇和先農壇的空闊而神奇的遠景,走8華里到前門,很快進入正陽門,時不久即到大明門(清改「大清門」,民國改「中華門」,在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隨即進入「T」字型宮廷廣場,名曰「天街」。廣場的南部收縮為單調的「千步長廊」,形成一條狹長的通道。廣場的北部突然張開左、右兩翼,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太廟和社稷壇(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兩組高大的建築群對稱排列於「T」字形廣場的東西兩側。迎面聳立著雄傳的「承天門」(清改「天安門」)城樓,樓前有精美潔白的漢白玉石橋,橋下流著清澈碧綠的河水,兩旁聳立著玲瓏剔透的華表。行人至此,但見藍天白雲與金碧輝煌交相輝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宮闕之感,這是建築布局給人的第一個高潮。步入承天門後迎面是端門,中間相距較近。兩旁是一個封閉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時氣氛頓然凝重。過了端門又進入一個狹長、深遠的空間。左、右兩旁排列著眾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偉壯觀,令人讚歎的午門,此為第二個高潮。從午門到太和門之間,在寬廣的正方形庭院兩則,有崇樓高閣對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闊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偉,氣勢凝重,布局森嚴。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漢白玉欄杆,上面布滿精緻的白雲、龍、風浮雕,把大殿裝點得極其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立於太和門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駕於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為第三個高潮。4、法天象地的五壇都城除皇城、宮城之外,佔地最大、有著顯著地位的建築尚有五壇。所謂五壇,就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社稷壇。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於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側。它的建築形狀是圓形的。天壇的位置和形狀,體現了南為天,為干、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於北方,在內城的外側。它的建築形狀是方形的。地壇的位置和建築形狀,體現了北為地、為坤、為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它們都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內城的中央。日壇、月壇和社稷壇都是方形的。五壇的配置和設計,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陰陽、九宮八卦理論為基礎的。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以下重點對天壇所體現的古文化含義進行分析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圓形高三層的石壇,共5.33米。每層四面出階各9級。上層壇面直徑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壇面周圍有石欄板環繞。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台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奇數也叫天數,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數」,不雜「地數」。壇面之上鋪有青石。上層壇面直徑為23.6米,壇正中央的一塊圓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遞增9塊,到第9圈則為81塊。中層從第18圈鋪到第27圈。下層從第27圈鋪到第81圈。每層都以漢白玉石雕為護欄。望欄、欄板的數目也各取天數。由此可見設計者在幾何圖案上的精巧構思,其象徵意義皆出自《易經》。丹陛橋北端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壇建築群中最為宏傳的建築。祈谷壇狀如環丘壇,同為三層圓形石台,上層直徑68.2米,中層直徑79.6米,下層直徑89.6米。三層總高5.56米。三層壇面都有漢白玉石雕的護欄環繞於壇座周圍。壇座之上高高聳立的「祈年殿」是最能體現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築。其內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間最大的四根,叫「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季;中層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三十六個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個小窗代表七十二侯。大殿為圓形,殿頂為藍色代表天。地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個天壇座落在密林之間,充滿了與上天的感應氛圍。由此可見,「法天象地」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從五壇的配置和設計看,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明代北京的布局,雖系人為,但其寓意及規劃指導思想,以及建成後的藝術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為數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築中國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試圖構建君之權「受命於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辦公、寢居的地方,並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後700餘年的建築格局上,中軸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專家學者發現,它並沒有同子午線重合……航測專家看北京全景圖,發現有個地方不對勁。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用特製的照相機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圖像。這位空中攝影與遙感專家,曾參與上世紀60年代初幾次著名的軍事偵察,經驗豐富而老到。面對大型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和《北京航空影像圖》,老人感覺有個地方「不對勁」,他當時的目光停留在中軸線上———這是足以影響整個城市格局的「脊樑」,「不論在巴黎、倫敦、東京,還是在北京」。那一天,夔中羽的視線沿著影像圖上的北京中軸線一路「北上」,腦袋竟不知不覺偏向了左側,這使他感到吃驚———中軸線應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難道是空拍出了問題」?地圖上的中軸線是「偏的」,「鐘樓偏離約300米」。「拿地理坐標一印,它(中軸線)偏離子午線兩度十幾分,但不到兩度半。」夔中羽對記者說———在對全景圖做出測量後,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度多的偏離」曾令夔中羽對全景圖的精確性產生質疑,不過在對比北京地形圖、城區旅遊圖後,這種疑慮減輕了。因為,「不僅僅是影像圖,在地形圖甚至在旅遊圖上,中軸線無一例外偏離了子午線(經度線)。」夔中羽介紹,在精確的地形圖上,中軸線顯示了這種「偏離」:從南端起始點(永定門)開始,向北延伸時開始呈逆時針方向偏離子午線,而終點位置(鐘樓),換算後的實際距離,已經離開子午線約300米!是不是測量專家、地圖繪製者集體犯了錯?成型於封建帝王時代的北京城,中軸線同子午線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數人的「常識」中,乃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既如此,時至今日,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中軸線為何「歪」了,難道是測繪專家、地圖製作者犯下了群體性錯誤?夔中羽研究員找到那些「製作地圖的人」。參與繪製地圖的專家向他解釋,當初他們嚴格根據實地測量繪製地圖,繪製出來後,也發現中軸線是歪的。他們也很困惑,其間有人曾提議把地圖上的中軸線「正」過來……在尋訪中,夔中羽進一步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規劃市政建設,北京市的測量專家就已經發現了這種「偏離」,據說,他們曾將這個問題向有關部門做過彙報,但歷史事實無法改動,由於偏差比較小,市民根本感覺不到。實驗表明,現實中的中軸線的確偏離了子午線。為了搞清楚現實中的北京中軸線走向,夔中羽研究員去年底做了一個實驗,名曰「立竿見影」。在新建的永定門下,研究員做了一個日晷,立了根2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門朝北的甬路上,貼了條6米長的黑色膠帶。「膠帶的方向就是中軸線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則代表了子午線」。在查閱了2004年的天文日曆,並將視差改正值、經度改正值計算入內後,實驗報告出爐了:黑色膠帶與影子赫然呈現一個夾角,測量後的角度大致是———2度十幾分!「中軸線的確是偏離的。」夔中羽說,「北京的中軸線並不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軸線的偏斜,歷史追溯到700多年前。夔中羽研究員和多位史學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當年成吉思汗攻克京中都(今北京)時,將它破壞殆盡,之後,元朝在京中都的基礎上建立了元中都;到了明朝,為防範蒙古人,在元中都基礎上,加建了德勝門一線,而東西城牆則沿用元代的土城,包砌了城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到今天已有730多年。」中軸線謎局出現不同版本的解讀,一說系「漢人有意為之」。中軸線為何是偏斜的,關注的焦點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麼元代中軸線是誰主持興建的?夔中羽說,擔任「監築」之職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劉秉忠,一般認為,元代中軸線是由劉和他的學生郭守敬二人主持興建,二人皆為河北邢台人。鑒於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的歷史事實,就有歷史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中軸線是漢臣劉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們並沒按照天子的意圖,使影響城市布局的中軸線處於正南正北的子午線上,試圖以此反抗元朝統治。對此,有學者提出質疑,因為,上述說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於是有了第二種看法:可能是建造者採用磁針定位法,造成了技術上的誤差。但是,夔中羽認為這種推理不大令人信服,畢竟劉秉忠和郭守敬在當時是傑出的科學家,他們會採用精度較高的天文測量,而「採用當時就證明誤差極大的磁針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中軸線可能是由於自然因素的破壞而發生偏斜。夔中羽驚奇地發現,中軸線遙指元上都遺址。夔中羽則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元朝第一個皇帝、鐵木真之孫忽必烈身上。「這條中軸線建於忽必烈統治時期,它的形成是否也與忽必烈興起的地方元上都有關聯?」帶著疑問,夔中羽等人繼續量算地圖,進行野外考察。最終他們發現: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延長線恰好通過距離北京270多公里的古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而據當地蒙古史學家介紹,兆奈曼蘇默是元上都遺址所在地。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實上,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辦公,元大都就是所謂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辦公,元上都即是「夏都」。由此,夔中羽研究員認為,中軸線偏離的事實,乃是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有意為之。由於「蒙古帝國」的元代檔案殘缺不堪,因而在具體的考證和推理方面,科學家和史學家仍在艱難地尋找著答案。夔中羽說,南自永定門,北至鐘樓,北京現在的中軸線全長7.7公里(媒體多報為8公里),當被視做從元大都遺址到北京約270公里的「兩都線的最南端」。專家做了個統計,歷史上把北京作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來,這33位所謂的「真命天子」,也許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龍椅坐「歪」了。背景知識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全長7.7公里的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誌,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京中都在850多年前北京被稱作京中都,具體指廣安門那個位置。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後來忽必列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元大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風水大師:教你風水口決,十忌,十要,十怕,十不向!
※家裝玄關鞋櫃效果圖 玄關鞋櫃裝修聚集好風水
※十二生肖2018運勢分析-牛
※辦公室桌椅擺放的風水宜忌
※風水中的「兼卦」和「兼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