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要從敦倫盡分下手

梁武帝曾經接見達摩祖師,想起來了,見到達摩祖師:大師,我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有沒有功德?大家你看這個例子,梁武帝雖然修行了一輩子,名放下了沒有?挺辛苦的,這個名不放下有多大的危害?連聖人在面前都留不住。不然,假如他不好名,達摩祖師東來第一個得度的人是誰?梁武帝,但是他機會錯過了。所以要放下名聞利養,才能得經教的真實利益,不然會隔一層不相應。達摩祖師是直心,不講妄語,馬上告訴他,「並無功德」。這個功德它是不染著的、不貪求的心,是清淨平等的心才叫功德。所以沒有功德,只有福德,做的善事,但心染著了,只能積福,不能有功德成就真實智慧。那個時候梁武帝特別學習佛法跟老子的教誨,本來是好事,但是假如學習聖教,也貪一個名:你看我多認真,每天讀經、聽經用功十個小時。講的時候還志得意滿,其實在講的時候,本身都已經是名聞利養的心。很努力修行都是要修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好名的障礙是相當大的。

  當時候梁武帝父子,他們對這些聖人的教誨,並沒有能真正深入體悟力行,反而著在這個要聽經,常常去講經,忘了敦倫盡分。連國君應該做的一些事都荒廢掉了,該上朝、該理政、該了解百姓疾苦,適時把仁慈博愛落實。結果最後變成,梁武帝常常到同泰寺,自己親自講佛經,然後百官也不在朝廷裡開會,統統帶著高帽子,還有穿著官服,都到佛寺裡聽梁武帝講經。每天談的這些空的道理,其實好名的人很難把空理談清楚;要心地清淨,才能把空相、宇宙的真相講清楚。就變成執著了,正事不辦、軍隊不練、國家的政策不落實。後來底下的一個臣子叫侯景叛變,帶兵打進來,結果尚書郎以下的統統不會帶兵,狼狽逃走,甚至在逃的路上死去的人非常多。你看忽略了整個國家的建設,結果兵亂,死傷慘重。所以很多大修行人提醒我們,修行不能落在這個虛名上,一定要從敦倫盡分落實起,從盡自己的本分。不盡本分,我們就不能給社會一個好榜樣,怎麼還能弘傳聖教?要做盡本分的事,讓天下人都看到修行的人,統統是演什麼像什麼,當母親就是個好母親,當領導就是個好領導,當老師就是個好老師,當醫生就是個慈悲為懷的醫生。人家一看學聖教的人好!就以他們為榜樣了。

  梁武帝跟他的孩子被侯景逼到餓死了,沒東西吃。後來他下一個兒子繼承叫孝元帝,在江陵這個地方即位,在湖北一帶。他又再講《老子》,就一直在那裡講,百官就一直跟著他聽。北方的異族又帶著兵馬下來,就把江陵攻陷了,君臣統統被關在牢裡面。那時候的讀書人,庾信很感嘆:宰相把君國大事當兒戲。這些為官者把清談當作國家的重大政策的,就談玄說妙,把它當作可以拿來做國家的重大決策。唐太宗講到這裡說,這些情況實在值得借鑑,那就他學習這些經典變成好一個名,還講給人家聽而沒有強調實踐,所以好名還是很大的禍害。你看舉的這幾個例子不就把國家都給毀掉了嗎?唐太宗說到,我所喜好的,是堯舜之道、周孔之教,這是很好的治世教誨。當然正確的了解老子跟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一定也能把國家治理好,只是他們誤解了又好虛名,這樣就會有禍患。所以唐太宗皇帝講到,有了這些周公、孔子、堯舜的教誨,他是如鳥有翼,如魚得水,而且決定不可以一刻離開這些教誨。所以魚離開水就活不成,這是太宗在貞觀二年有感而發。

  剛剛我們談到修行要從敦倫盡分下手,曾經也遇到一些同道,聽他們談到有一些修行的人,比方當家庭主婦家都不管,說要去修行,結果搞得全家很不安,這反而會讓社會大眾誤會經典、誤會聖教。我實際遇到的還有一個例子,讓我聽了是怵目驚心,而且是一個地方的副教育局長跟我說的。這個副教育局長講到,我們那裡有一個幼兒園的園長,幼兒園的事不管,跑到一個千年的古剎去修行,說在千年古剎修行做好事,功德大,然後自己的幼兒園搞得亂七八糟,幾百個學生不管。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她沒聽過梁武帝的故事,沒有得到借鑑。這也是提醒我們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時候,決定不能落到講一大堆理論,而沒實際落實在家庭生活、工作當中,就不好了,造成誤會可能都斷了別人聞聖教的機緣。

恭錄自蔡禮旭老師《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55-057) 第九集

歡迎轉載 請勿妄加評論 因果自負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皈依三寶,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明燈
三跪九叩拜佛修行這件事該怎麼看?
人通過修鍊真的能長生久視嗎?
無處尋覓——我的2015
佛中宇宙的真像是什麼?修行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是東方?佛為什麼人們都願意去學?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