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聯合、胡鞍鋼:國外是如何處理民族問題的
民族問題是事關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問題。如何處理民族問題,是各國治理國家,維護國家長治久安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總的來看,處理民族(種族)問題的方法,各國不盡相同,各有其特點。從世界範圍來看,採取「民族大熔爐」模式的國家比較普遍,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和(人口多的)發展中大國,最突出的典型是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 在美國,雖然估計有來自世界各國、國內各地的大小族群(種族)1500多個,但是政府不對族群(種族)進行法律、政治等實體方面的認可和標識,不給予族群(種族)集團以法律上的承認,只在社會生活中可把國內具有不同國家或地域來源、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等特點的群體稱為「族群」(ethnicgroups),特別是不容許任何一個族群生活在一塊屬於自己的歷史疆域內,而是千方百計通過國籍法、移民法、英語教育、立法、司法、行政、傳媒等公共政策和法律,著力構建一個不分來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統一的美利堅民族(Americanna-tion)和美國人(American)身份。美國任何族群的成員(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只能是一個公民,不得以種族身份為理由在政治任命、選舉、教育、工作機會等方面給任何人以優待或歧視,絕不允許「種族(民族)自治」;美國公民的身份證明中也沒有「民族」(種族、族群)的內容;不管人們原來屬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只要加入美國國籍,就成為且只能成為美國人和美利堅民族的一員。從美國族群政策的演變歷史來看,早期的大熔爐政策(第一代大熔爐模式)是一種強力的盎格魯―撒克遜化的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的人同化為盎格魯新教群體的過程。20世紀初以來,隨著來自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墨西哥、俄羅斯、東歐、中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斷湧入,美國的族群政策變成了典型的大熔爐模式(第二代大熔爐模式),即促進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具有美國核心文化特質的美國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多元主義的興起,美國的族群政策演化成了第三代大熔爐模式,即在強調繼續鞏固和發展美利堅民族和美國人的統一性的同時,又承認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許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傳統。但必須看到,「儘管近年來(文化)多元主義準則變得很是強勢,事實仍然是族群差異正趨於消弭。這樣,儘管族群堅稱保留族群文化的必要性,但社會趨勢仍然是這些文化差異正被銷蝕」。總之,不管是哪一代的大熔爐模式,美國通過二百多年持續不斷的民族大熔爐政策,有力地建構了美利堅民族和美國人的身份和身份認同,今天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比以往更接近於現實」。這種強調國族身份的建構和統一,強調個人的公民權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體權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財富、權力、聲望、職業、就業、教育等個人差距與族群身份、族群集體聯繫起來的做法,既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的統一,又有利於激發公民的個人平等競爭,促進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繁榮,同時也有力地防止了公民個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演化為族群矛盾和族群衝突。當然,由於存在實際上的個體差異和族群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個體矛盾和衝突,有時也可能演化為族群矛盾和族群衝突。但是由於在法律上不允許族群身份和族群集體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特別是不允許任何族群有自己的歷史地域範圍和特權,因此,即使發生族群矛盾和族群衝突,也不會演化成民族分裂問題。但是,應該指出的是,美國早期的族群政策存在嚴重的侵犯人權問題,特別是殘殺印第安人和對黑人進行種族隔離和制度性排斥。今天的美國,雖然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族群實際問題,但總體來說,其族群政策是比較成功的,有力地保持了美國的國家統一、發展活力和社會秩序。 又如,在巴西這個被譽為族群融合相處「天堂」的拉美地域和人口大國,也推行著類似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政策。在巴西,儘管人口的原初血統有印第安人、歐洲人、非洲人,「儘管歐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血統的特徵都是明顯的,但是今天巴西人的身體特徵已經完全混合了,以致難於準確判斷大部分巴西人的種族出身」。這是因為巴西雖然有著數量較多的種族和較大的地區差異,但是巴西政府著力建構「巴西人」和「巴西民族」的共同身份,強調公民的個人權利平等和個人上升流動,著力推進種族融合,在以種族融合為己任方面,在現代社會它是罕有先例的,「巴西是一個最明確主張同化的社會」;巴西的種族區分也不是很固定的,公民的種族分類往往是以身體特徵(膚色、發質、面部特徵等)甚至社會因素(如經濟狀況)而不是以血統為基礎的(如巴西流行「富有的黑人是白人,而貧窮的白人是黑人」的說法,這實際上也鼓勵著人們通過階層流動來改變種族身份),政府歷來鼓勵不同種族的融合,鼓勵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融合,族際通婚比較普遍。無疑,不同人種的混合——融合——在巴西幾乎比在現代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更要深入。巴西身體和文化同化的程度,顯然超過了大多數其他多族群社會。當然,應該清醒地看到,巴西族群的融合併不意味著文化多樣性的消失,同時,巴西這個多族群融合相處的「天堂」也客觀存在一些族群歧視、黑人地位較低等族群問題。 再如,在印度,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中央政府大力推行類似美國、巴西的民族大熔爐政策,中央政府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著力把上百個傳統的部落和土邦建構為一個統一的「印度民族」(Indiannation)和印度人。為建構「印度民族」和「印度人」,印度政府不搞民族識別,強調全國只有一個「民族」(即「印度民族」),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人人平等,並千方百計通過語言政策(規定印地語為聯邦官方語言和國家語言)、歷史教科書、音樂、電影等工具和政策來建立和強化國民對「印度民族」的政治與文化認同。因此,雖然仍然客觀存在一些部落和宗教矛盾,但印度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已經比較牢固地建構起了「印度民族」的身份和身份認同,有力地維護了印度國的統一和安全穩定。 |
推薦閱讀:
※提出「五族共和」的年代,滿蒙漢回藏之間的地位和關係是怎樣的?當時的各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是否強於今天?
※作為一個當地人卻不喜歡當地菜是種什麼體驗?
※一個民族的文化到底能偉大到什麼程度?
※李從國:女人的氣色可照見民族榮辱興衰
※兩宋時期的民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