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國,崇禎帝真的沒有責任嗎?

崇禎皇帝是位絕世果斷,雷厲風行的皇帝,在處理閹黨一案中毫不留情。他自制能力很強,不耽犬馬,不好女色,本質簡樸。他善於聽從,經常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想要振興明王朝,但最終杯水車薪,明王朝還是被改朝換代。崇禎,這位本該是明君的皇帝卻當上了亡國帝王,煤山殉國,這其中會有怎麼的歷史細節?

說起亡國之君,恐怕很多人都會想起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大家的眼裡,作為亡國之君,身上應該有著鮮明的亡國之君的特點:殘暴、淫虐、昏庸、無能、墮落……不過這些在崇禎皇帝身上體現得不是那麼明顯,甚至,在他身上,體現出了歷代明君所具備的素質: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心思果斷、手腕強硬、才能突出……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為崇禎鳴冤:好一個可憐的朱由檢!你身懷帝王之才,卻生不逢時,只能落下個亡國之君的稱號,如果生在盛世,肯定是一代明主等等,毫不吝嗇對崇禎的讚美惋惜之情。

事實果真如此?明朝的滅亡,真的只是「無力回天」的局面造成的?一系列的史實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

崇禎繼位的時候,大明朝確實已經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中。內部有「九千歲」魏忠賢獨攬大權,宦官當道,把持朝政,外部有清朝等勢力虎視眈眈,想要瓜分大明朝。在這種局面下,年僅17歲的朱由檢從自己的「木匠皇帝」大哥那裡接過了皇位。繼位後,崇禎便認真分析了一下當前的形勢,決定攘外必先安內。經過韜光養晦,一舉除掉魏忠賢一黨,為大明朝肅清了橫行許久的閹黨。而後,事事躬親,宵衣旰食,一副勤政愛民的明君形象。

不過,崇禎一生至少犯了4大錯誤,為大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第一,崇禎重用宦官,倚重特務系統。在除掉魏忠賢之後,崇禎啟用了一批新的官員輔助自己,希望能夠改善目前的局面。然而,半年、一年過去了,國內的情況不僅沒有得到好轉,相反更加糟糕了: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都快打到京城來了;跟清朝的戰爭還是沒有討到一點好處;內部黨派的爭鬥也沒有隨著魏忠賢的覆滅而消失。

可能是除去魏忠賢一事做到太漂亮了,讓崇禎對自己的能力高估了不少。面對這些苦難,崇禎堅信自己的英明神武,認為問題全都出在這幫子文武百官身上。這讓崇禎覺得自己對宦官的限制使用上出現了很大失誤。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權等策略,已經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也不利於對官員、對軍隊的控制。想來想去,崇禎覺得要想把權利牢牢控制在自己受傷,就要按照老祖宗那套伎倆,首先在自己身邊的宦官中選拔信得過的人,培植自己的勢力,利用東廠,錦衣衛組成一個龐大的特務網,進行暗無天日的恐怖統治。崇禎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實幹家,於是說干就干,瞬間招募起近十萬的宦官隊伍,打破了歷史紀錄!

槍杆子里出政權。這個道理,崇禎也明白。因此,為了控制軍隊,崇禎從1629底開始,就派心腹太監王應朝監視京城軍隊,太監馮元升核實軍隊人數,然後讓朝廷根據馮元升上報的數目進行軍費支出。崇禎還讓太監呂直代表自己前去慰問守城的廣大官兵,不久後任命呂直九門及皇城門的總督。從1631年開始,崇禎乾脆恢復了太監監軍制度,並把自己的親信太監安插到各地軍隊監視。這些監軍太監權力可不小,能直接參与軍事會議,任免將帥,隨時向皇上直接密奏等。此外,還暗中派特務到偷偷監視軍隊的一舉一動。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軍隊的統帥都得考慮自保,哪有心思打仗?不僅軍隊的戰鬥力明顯下降,而且,對軍隊的軍心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崇禎為了控制國家財政支出,派太監張彝憲去監督戶、工二部的日常收支。為了工作便利,讓彝憲與總督享受相同的地位和權力,還專門為張彝憲設立 「戶工總理」衙門,凌駕於戶、工二部部長的頭上。隨後,還派太監張其鑒負責全國各地的倉庫盤點工作。

在特務、宦官滿地跑的情形下,各地官員人人自危,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栽了進去。工部侍郎高弘圖、內閣首輔周延儒、武英殿大學士薛國觀、戶都尚書孫居相這些官職夠高了吧?就差封侯拜相了。可是,就是因為得罪了宦官或者因為宦官的誹謗,這些人還不是一下子從高高在上的官位上狠狠摔了下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上至一部的領袖,下至老百姓,幾乎人人都活在白色恐怖里,對崇禎,也就不存在什麼好感了。

第二,崇禎生性多疑,痛失大將。崇禎繼位後,在北方,對崇禎威脅最大的就數皇太極了。在群臣的推薦下,崇禎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主持收遼大局。當時袁崇煥就說了:「要我去也可以,武器、人才、兵將等都要及時送到。另外,我一出去這裡,就遠在萬里了。到時候難免有人妒忌我的功勞,閑言閑語的,到時候皇上可不要聽信。」崇禎擺擺手,不以為然說沒問題,我自有主張。為了表示對袁崇煥的信任,崇禎還賞賜他尚方寶劍。袁崇煥上任後,整頓軍紀,訓練士兵,把山海關守得牢不可破,也讓皇太極愁破了頭。

最後,實在沒法的皇太極利用崇禎多疑的性格,使出離間計,對外散步自己和袁崇煥已經握手言和,並定下盟約,一起殺到北京城。崇禎聽後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並抄家,流放袁崇煥的家人,天下人都在為袁崇煥鳴不平。其他名將如孫承宗,被誣陷喪師辱國之罪被免職,具有將帥之才盧象升也因為崇禎派去制約他的太監貽誤戰機而壯烈犧牲。這時候的明朝,再也拿不出像樣的統帥了。

第三,崇禎喜怒無常,濫用奸相。崇禎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在這期間,朝中的主要大臣要員更換頻繁。當過閣臣的就有50多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7人,吏部尚書13人。崇禎喜怒無常,今天看你順眼,讓你當個尚書,可能過幾天就因為一件芝麻般的小事,把你撤了職。這些大臣中,尚書的下場一般都比較慘,被罷官、流放、坐牢都是好的,好多人都被殺了。至於總督、巡撫之類的,下場就更慘了。總督被他殺掉的有11人,巡撫也是11人,這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非常罕見的。

周延儒、溫體仁、陳演、魏藻德、桃明恭、魏照乘、張四知、程國樣、蔡國用、范復粹、方逢年……等人都是公認的昏庸無能無所作為的人,平日里只會逢迎崇禎,投其所好。崇禎說好的事情,他們都說好,崇禎皇帝說不好的事情,他們就跟著打哈哈。大明朝有這樣的宰相,而且還是擁有數十位這樣的宰相,崇禎任用賢能的能力實在不堪一說。

第四,苛捐雜稅嚴重,百姓苦不堪言。崇禎繼位後,陝北一帶的旱情日益加重。百姓們樹皮吃光了吃草皮,草皮吃光了吃泥土。到最後糞便啊什麼的都能吃下去。更可怕的是到最後人吃人,但是大部分的百姓依然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備陳大飢疏》里這樣描述這一場景:「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即使這樣,地方上仍然大肆徵收稅賦,沒被餓死的百姓全都去當了起義軍。

不過,即使災情再嚴重,只要救濟及時也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崇禎的前輩明孝宗就是一個好榜樣。明孝宗在位不足十八年,但對各災情進行救濟的就有六七十次。崇禎呢,表面上看起來很了解民間疾苦,體恤百姓。平日里穿得很樸素,吃飯也不浪費,對於宴會什麼的能省就省,甚至還厚著臉皮跟官員借錢。不過,當邊防戰事吃緊需要軍餉的時候,沒錢!災民死傷無數,需要拿錢買糧救濟的時候,沒錢!崇禎皇帝這守財奴真是到位,任何人想打自己小金庫的主意,門都沒有。

不僅如此,崇禎還無恥地推行「三餉加派」政策,這三項征銀高達二千萬兩,超過正常賦稅好多倍!各地百姓沒了活路,紛紛起義。各種勢力逐漸壯大,對明朝構成了極大威脅,尤其是李自成的軍隊,靠著賑災放糧拉攏饑民,最終,一舉攻打到北京城。崇禎皇帝,想靠著剝削百姓擴充自己的金庫,最後卻被百姓推翻在地。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在煤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臨死的時候,崇禎以血代筆,在衣服上寫了這樣一封遺書:我在位17年,雖然我德行不夠(謙虛一下),把老天給惹怒了,才會讓賊人打到京城來。不過這一切,都是因為文武百官誤導我啊!就算你李自成把我的屍體剁碎了都行,但是希望你善待百姓。直到死,崇禎也沒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把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倒文武百官的頭上。不過,這一封遺書也讓很多人對崇禎升起敬仰懷念之情。以至於清朝在編輯《明史》的時候,也認定崇禎是「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勤政君王。不過,歷史的一切都會蓋棺定論。三百多年之後,我們再看這段歷史,雖然崇禎不至於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不過,他猜忌多疑、刻薄少恩、剛愎自用的性格,的確無力挽回大明王朝的覆滅的命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朝皇帝崇禎選擇自殺殉國?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大明者滅亡做繭者崇禎朱由檢
崇禎帝自殺幕後不為人知的內幕:崇禎皇帝的遺書
此人自稱是崇禎的第11代後人,卻不姓朱,有尚方寶劍為證
國難時被崇禎委以首輔重任,國破即降連一天順民沒做就被新主整死

TAG:責任 | 崇禎帝 | 沒有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