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詳解
1.自知喘息(呼吸)長:
初學打坐的人因心緣息,心不會再胡思亂想。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誘發丹田的契機,當契機未形成時,喘息(呼吸)會很短。打坐日久,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長,久而久之,丹田會成形,行者自己覺得似有一管,由喉頭直接伸入小腹中,連結入丹田,此境若成,呼吸會愈來愈長,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己體會知道。
2.自知喘息短:
待行者因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但尚未入他經絡時,前行無路,此時行者呼吸會變短,只因丹田似球一樣,球快灌滿氣時,再進氣就有困難,故呼吸會變為漸短,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己體會知道。
3.自知喘息動身:
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內氣轉入奇經之脈,或正經十二脈時,其脈之穴道不通,待要通之際,脈絡中的動能內氣,大過穴道阻塞的靜止能時,氣就會通過此穴道,以致造成身體會震動,行者可要自己知道。另有一種狀況是意動之相,此種狀況是發生在行者內氣強,但靜止不通的穴道不通,會引發身體的微動,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動,則會變成意動不止的現象,就像你坐著時有抖動腳的習慣,某腳一發動抖動,就成慣性的意動不止。此時行者宜放鬆自己色身,告誡自己勿助其動,調整或緩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
因行者部分經脈已通,內氣前行似無阻礙,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此時打坐似已入優質的情境中,行者應自己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地、水、火、風這四大,最主要還是在風大,「風」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到底要多大呢?調得非常適當的話,呼吸就會慢,然後氣就順,再來就要悶氣或閉氣,空氣進到丹田,它就會化成真氣,當然在化成真氣之間,火大、風大都不能太大,火大會口乾舌躁,水大會往上蒸發,就會流口水。主要還是在風大,吸進來的氣,在打坐之間要悶氣、閉氣,會有意想不到的氣機,腳也不會痛,除非你是初學的,初學的丹田沒有成形。
丹田如果不成形,不能夠長期承受打坐,腳會一直痛,所以我們花八個禮拜的時間,每次花叄個小時來講丹田如何培養起來,主要是你以後打坐才能用得上。打坐吸一點氣,然後閉氣,這樣叫做「寶瓶氣」。「寶瓶氣」是吸一口氣以後可以悶很久,像瑜珈師可以閉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於好幾天,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來呼吸,這種現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夠發揮內在的真氣綿長。
5.自知喘息快:
當呼吸入微時,氣隨循經脈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因內聚氣不足,氣壅不前,當引發快喘息以示其現象,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這裡講到如果喘息快的時候,你不要在那裡急速呼吸---哈!哈!哈!做急促的呼吸,那是沒有用的!應該要意守丹田,其實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間禪的修行法門,把我們的心下降,氣守在丹田,好處是氣醞釀在丹田裡,你的仙骨處。我們背部腎臟部位下有一個仙骨,整片骨經絡密布,這牽涉到腳的脈,及臀部環跳下面,如果這邊的氣不通,就會腳酸、腿麻。
如果你意想丹田,風大調得很好,不要很大,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氣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氣,然後意守丹田悶著氣,丹田的氣機就會愈來愈大,影響到仙骨部位的經絡,腳就不痛。禪宗修法的是在叄個丹田處,下丹田、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間),主要還是我們的眉尖輪,腦筋裡面,甚至是明點,這些都是念咒、念佛的人,氣都會往上沖,因為他要求開悟,打開黑漆桶,所以氣當然盡量要往上沖,很多人都會覺得頭脹、頭痛,要盡量把黑漆桶打開,這是禪宗的修法。
世間禪的修法也好,道家的修法也好,大概都是意守丹田,這樣可以坐很久,腳也不會痛,一點點呼吸,如果你不再呼吸就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第一個現象就呼吸要停止,心住一定境,也就是心不隨境轉,看到什麽,對境不起心動念,境與你的自性合一了,就不會起心動念打妄想,心裡很清楚。所以,你要學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成就。
但是誘發五通也沒有用,還是脫離不了叄界,所以修佛法第一個要修漏盡通,不要先證五通,先把沒有煩惱的神通力證到,這才是最重要的,你證得五通不見得有解脫的知見,因為沒有真正了解佛法。你在應付第五點喘息快的時候,除了吸一口氣入丹田後閉氣以外,全身要放鬆,不要緊張,丹田真氣就會再補上,補上後就不會喘氣了。一般人在急喘的時候,不知道理都會緊張。你能閉氣四十秒、五十秒,你會覺得整個丹田的氣重新開發出來,在呼吸能夠恢復順暢以後微閉,即可突破穴道,哪個地方不通,就可以再往前突破,隨著呼吸,進入正常速度。快了叫做喘息快了,了解修行過程間有這種現象,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而一柱香也只有一個小時,因此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通常此喘息快的現象大都發生在禪七。
同學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現象,每次在新店凈緣講堂的禪一課程中,他都會出現急喘現象,有次還真倒在地上喘,經教他閉氣以誘發丹田不實的氣機才化解。凈緣講堂是上藏下度法師的道場,我們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禪修場所。范大德是修密宗的,氣就在中脈里沖,老是走那條路,有一次就倒下來,我叫他不要喘,把氣閉住,這個境界就過去了,過不去是丹田的力量不足過不去,才有這種現象,這樣處理後呼吸就會慢慢正常。
6.自知喘息不快:
行者因內氣不足會造成呼吸快,逢喘息快時,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放鬆色身,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輪,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
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內氣,再引入絲微外氣,即可轉成無量內氣,短暫間不須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第七點自知喘息止,到四禪的境界,如果你修世間禪的話,初禪時鼻子跟舌頭不用,有時對打坐之間的現象要了解一下,看我到那個層次。初禪還在欲界里,初禪主要鼻、舌識不起功用,二禪時再加上眼、耳、身叄識不起功用,眼睛沒什麽功用,耳朵聽不到聲音,身體也沒有感覺了。或意識控制不了身體,打坐時身體出不來,第六意識指揮不了它,別人已經下座了,他卻出不來。二禪境界身體不能控制,你叫他動,他動不了,你叫他下座,他下不來,因為他眼、耳、身叄個識不起功用。叄禪的話,不起功用的識更多,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識中,只有意識能動。初禪、二禪是喜俱禪,修到二禪境界心常常法喜充滿,尤其是念佛、打坐,覺得非常高興,心很愉快是喜俱禪。到叄禪是樂俱禪,喜俱禪是心,樂俱禪是身,所以身體充滿了氣,每個細胞等於一個世界一樣,在這時候只有一個意念,當然這意念還有感覺快樂,這中間也有痛苦,身體痛、腳痛,熬過這個痛,氣通了就快樂,這是世間禪。
到了四禪時,還是只剩下一個意識,這個意沒有痛苦、快樂的感覺,舍念清凈,舍一切念,好的、壞的、順的、逆的都沒有,只有一個意念在,四禪境就是一境性。初禪是未到地禪,二禪是喜俱禪,叄禪是樂俱禪,四禪是一境性,四禪時息要停止,不呼吸了,才能入一境性中。
行者不呼吸時會怎麽樣?就是舌頭會卷一圈,塞住你的喉嚨,喉嚨塞住了怎麽呼吸?塞住了就不呼吸了,這時把息斷了,即入四禪境界。一到四禪是色界天最高的禪定。色界總共有四禪天,初禪有叄天,二禪有叄天,叄禪有叄天,四禪有叄天,加佛教小乘聖人的五凈居天,再加外道的無想天,四禪天總共有九天。
學禪的觀念要搞清楚,有的人色身沒有破,它就不讓念頭起,一直壓它,有的人是打坐氣壓到腦筋裡面,念頭不起,他認為已經證到空了,有的人認為念頭不好,一直要擺脫它、躲避它,所以常常進入那個不想的境界,這些是外道,認識不清楚才會修到這樣,這與四禪最高廣果天壽等齊,無想天的天壽與廣果天的天壽相當,佛教的五凈居天是在四禪後得解脫智慧的境界。聲聞、緣覺就在這裡,聲聞緣覺是聖人,證得我空理,所以他不來受生,解脫了!小乘的須陀含果,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證到阿羅漢果;斯陀含果修到四禪天入五凈居天,天上、人間再來一次就不來了,證得阿羅漢果;阿那含果叫不還果,不再來人間了,不再來最後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真正解脫,這是四果裡面最高,相當於菩薩八地。菩薩要不要住在那一天呢?不要!菩薩是在人間一世再一世,馬胎來驢胎去,一直在人間一邊分段生死,一邊渡化眾生,在六道里轉來轉去,他都無所謂,這就是菩薩的風。
如果證到四禪境界,呼吸就能停止,斷掉空氣的進出,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了內氣,再引入絲微的外氣,即可轉成無量的內氣,短暫間不須要呼吸,故入喘息止,這是對修佛法的人來講。
修世間禪的人不是這樣,他真斷掉了呼吸,這裡沒講全部斷掉,這裡講只是一個階層,因為修佛法不一定是要入定,修佛禪是你面對每天的人、事、物,你的心面對這些境界有沒有在定中,能不能如如不動,你要練習這種功夫,所以說行、住、坐、卧都是在禪定之間。
在禪修課中開宗明義講什麽是禪?禪的境界是你有所感知一切因緣,你對感知的因緣能夠如如不動,那就是有禪定。所以修佛禪不一定像世間禪一樣一定要入定,一入定就是幾年、幾十年、百年、上千年。
但是不可否認在打坐之間一柱香也好,好幾柱香接下來也好,有一段時間你呼吸會停止,也許幾分鐘、也許更長,你不需要呼吸,丹田氣機非常旺盛,所以你根本不須要呼吸。有的是吸氣進來,沒有吐出去,一點氣進來在丹田之間醞釀,然後不見了,根本沒有吐出;呼吸有的呼長吸短;有的吸短吐長;有的人吸進多少,就吐出多少,這些都隨打坐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現象。
如果將身體看作一個氣球的話,那呼吸進氣就好像打氣一樣,一直打!愈打愈密,密到打不進去,所以它當然呼吸要停止,打坐呼吸最後一段時間不呼吸,不必再注意呼吸,不必去看心有沒有在妄想,這樣會進入息意安穩的境界,心住靜安詳和。
打坐之間有一段時間呼吸會停止,不要害怕,在禪七時開示,盡量呼吸然後慢慢用控制風大的大小,慢慢的把氣吸足了,當呼吸停止時,不要害怕、不要驚嚇、不會死掉,一定有丹田的作用,所以就有一個了了清楚的我在那裡,身體也沒有了,痛也好像與我沒有關,就這樣沒有知覺的走下去。
如果說身體正經十二條,奇經有八條,不是一下子要打通了嗎?走到某幾條經絡滿了,呼吸的氣就進去填滿空隙,然後又開發出一些穴道與穴道之間的空隙,你又要走到這裡來,丹田的氣補充這一段,所以又恢復了呼吸,喘息不止,呼吸又開始不停止。我們加氣往前走,又開始呼吸,雖然色身的氣無常,不可能永遠都有,有所定就有所不定。
修世間禪是沒有用的,沒有解脫,所以為什麽佛法要面對人、事、物這樣的去磨練,如如不動沒有掛礙,然後你心中能感知一切因緣,你可以自在,什麽事讓你心煩,讓你生病,你心裡也要自在,練到這個功夫,不是這麽永遠入定,要呼吸不呼吸,過程中就有這些現象。
8.自知喘息不止:
待有新經穴、脈絡開引,內氣形成不具足,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故又有了呼吸,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息止是氣漲滿了,不必呼吸;如果經絡又開了一部份,又要呼吸一點氣,時間長短不一,行者自己要知道這些現象。
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在講呼吸、講色身,初禪-未到地禪,它有前面的現象;二禪就是在講歡喜心,以下是進入心的反應現象。(待續)
9.自知喘息歡心:
行者數息、隨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縛,入心之覺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歡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第九個殊勝,自知喘息歡心,為什麽從呼吸之間,就產生心的高興,這境界只有二禪的境界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在心地上在呼吸時可以感覺心的歡喜,自知喘息能夠誘發喜的感受,打坐的叄要素,第一是打坐的姿勢--七支坐法,第二是數息法--安那般那數息法,如果數息得定,就會有此殊勝的現象。
數息法:「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正精進。」數息後你都能攝受你的念,你會覺得數一數二是多餘的,不必數息了,只得改成隨息。我的呼吸從鼻子到丹田,從丹田又回到鼻子,我的心隨呼吸上上、下下,一口氣吸滿不用數一,一口氣吐盡不用數二,這就是隨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氣感了,如果打坐沒有氣感,就修不了心了。有氣的候時,經絡一步一步的打開,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縛,法身真正活起來。法身能活起來,心就能出離了,那就有意生身。在《楞嚴經》講意念一起,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這現象有時你沒感覺,並不代表它沒有在做事。第九自知喘息歡心,行者開始觀呼吸、喘息,就會感覺快樂,即進入心的狀態,行者數息、隨息已得定後,喜心會起,這是入二禪之境。有喜就有憂,因當喜喪失後,會懊惱,何時再能見喜心。
先修班上了幾個禮拜了,可以控制你的粗心,不打妄想時,故數一數二已是多餘的,所以這時候你要改變一個方法叫做隨息法。第一階段安那般那數息法,不要再控制粗心,呼吸已拉長,一口氣吸滿,一口氣吐盡,這樣在加長我們的呼吸,心已能夠靜止,息能夠長的話,丹田就能成形。此時數一數二是累贅,不要再數了,心隨息從鼻子到丹田,再從丹田到鼻子,安那般那隨息時,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惱時,就是得到初步的定。
入心的覺受以後,因為息止,定生的緣故,所以心慢慢生起快樂的感覺。你去參加法會時,法會快結束時或中間就覺得法喜充滿,法師常恭祝你法喜充滿,願你法喜充滿;在修禪的人來講,連法喜充滿都不行,因為你執著善境界,所以有一天你覺得你的情緒一直高昂時要警覺,我在歡喜什麽?應該保持一個平常心,我們常常在講平常心,「常」是永,那一個法是永?沒有!有一個空境
快樂會永遠快樂嗎?痛苦會永遠痛苦嗎?障礙會永遠障礙嗎?都不會!它們是無常,既然是無常就不是永,永只有一個空。我們的體性是空無,所以它是永,沒有高低是平等的,沒有那一下高潮、那一下低潮,從頭到尾都很平坦,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
突破色身的束縛,身體限制我們的身體氣脈,法身不能活起來,如果身體打開一點,寧可覺知我有好幾個心,起碼有個打妄想的心,還有個知道打妄想的心,後者才是真我的覺知心。進入心的覺受,對心來講,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的受蘊,會憂愁、會高興是屬於心的。對身體會覺得痛就有痛苦,全身充滿氣時覺得很快樂,心的憂喜與身體苦樂的感覺這些都沒有的話,就是所謂舍念清凈,舍念清凈是平等法,把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相等的話,那捨棄快樂與痛苦,把憂愁與快樂捨棄,所以憂喜苦樂都是我們心的一種覺受;聖人沒有憂喜苦樂覺受,聖人只有一個舍念清凈或證到一切法平等,不會說我不喜歡生病,我常常要身體健康,生病與健康對聖人來講都是一樣。
生病只是身體不正常,但我心裡很舒服就好了,生病無所謂!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你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把它轉回來的話,你生病也生得很高興,你也認為不痛苦;如果感冒就覺得很累,沒精神就很灰色、很沮喪,那表示你的心還不清凈。釋迦牟尼佛也會生病,成佛怎麽還會生病,成佛業來時還是要面對,所以不把它當成很痛苦,就是修行的成就,這是要磨練的。
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平常心,雖然沒有什麽好高興的,但是你內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覺一直出來,這時候你就要警覺,要平常心。二禪境界心就會生起歡喜心,不能自止的歡喜,所以心生歡喜,這是喜受,有喜受就有憂受,你先斷掉憂愁才會有快樂。斷掉喜感才能突破入叄禪,若常把持喜受就不會進步,故修行只能覺知境界,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不然就不會往前進步。待你到息止以後快進入四禪境界,就有一境性的禪修功夫。每一個界地都有它的現象,如果你不突破禪境所發生的現象,你就沒有辦法進步往前走,這樣就是認識不清楚。所以在禪修的書本,尤其是經典常常講的,到初禪境界有覺有觀,二禪是喜俱禪,指心地生歡喜,叄禪是樂俱禪,指身充滿氣故覺快樂,四禪入世間最高禪定,得去喜樂之舍受,入一境性中,對諸境不惱。
如果打坐時,說我很靜止,那根本還沒有進入修行的境界,打坐到一個念頭起的時候,另一個真正的我可以看到,你念頭起來了,你在想什麽,最起碼要有兩個心。我們總共有八個心,眼、耳、鼻、舌、身識等不去管它,現在注重內心所起的念,不管第六識對外境的分別或第七識的妄想、思量,有第八識真心在看著它,這些以後要慢慢去接觸、體會。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是對外境的認知,因為眼、耳、鼻、舌、身諸根要接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接觸以後,再加上第六識來分別,所以我可以看到這是白板,看到這是筆,第六意識分別,才能起念認知看到的是什麽。第七識是內心妄執的心,妄執識所儲存的種子。
八識雖然是真心,但是今生所發生的種子,大大小小都儲存在八識心田中,它可以照又可以儲存種子,第七識執著八識一切種子所現的為真,所以一直在輪迴。若身體對氣是有感覺,但心在妄想時,什麽都不知道,這樣是還沒入門的。
修到第九個殊勝就有歡喜的覺受,但要以平常心待之,因為從禪的修行來講,諸法本幻有。你覺知的現象當然會歡喜,有時候看到什麽心念也沒有,什麽影像也沒有,卻自然生起歡喜,法喜充滿。我沒看到什麽,但是真心卻看得到了,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諸佛、菩薩修證到的境界有四智,六祖所說的一首偈:妙觀察智見非功(第六識),平等性智心無病(第七識),大圓鏡智性清凈(第八識),成所作智同圓鏡(前五識)。上面說的是八識的功用,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認知外塵境。第六識對外境透過眼、耳、鼻、舌、身五個根門頭來分別,如果有分別心,一見就是執,看進去了,聽進去了,那表示有執著。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擺不開、放不下,一定要講,甚至於罵,那就是還有執著的心,有這種心就表示還沒有辦法去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也就沒有妙觀察智,因為你執著你所看到的、聽到的、碰到的種種,因為你還有對外界迷糊。所以你要修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而不知酸甜苦辣,你身體所接觸到的柔、硬、堅、實都不會去分別。這樣的話,你說都沒感覺嗎?不是!有感覺但我不去執著,見了沒有它的作用,所以「見非功」是說所見即起不了其功用---妙觀察智。如果無所執著,無所見就有功,就產生妙觀察智,你看到這個人的臉就能知不太正常,著了客邪,你看就知道。你執著外境太多,沒有超越你的分別心,就沒有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有時候看不到人的心靈去。
第一階段修行要捨棄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的塵境,都能放棄,不起分別你就有妙觀察智,你不必有什麽神通,就有這個智慧。修佛法不是求什麽神通,是要獲得叄身四智,佛法是在求法身清凈,報身圓滿,化身千百億,能夠證到法身清凈,報身就圓滿了,然後從法身清凈空體化成千百億化身,有人想你,你就化一個化身給他,常常在念佛(阿彌陀佛),就化一個阿彌陀佛給你,念觀世音菩薩,它就化一個觀世音菩薩給你,那娑婆世界有千百億人在念你,你就可化千百億化身給他們,這是大菩薩或證到佛的境界就有這能力,你憶想他,他就會化一個化身給你,當然身是有為,化完了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是指憂、喜、苦、樂一切法平等,這時候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不會分好人、壞人、佛教徒、非佛教徒、男的、女的在那兒分別,一切平等,這時心就沒有病,你不喜歡快樂,不喜歡憂愁,對聖人講憂愁、快樂兩個都一樣的,痛苦、快樂兩個看起來沒有分別,就好像禪七中熬了二小時,到最後都很痛,你能忍受這種痛,痛之後七天熬下來也沒什麽不快樂、不煩,這樣也不錯,所以心不會要好的,厭惡壞的,這樣心就沒什麽毛病。
如果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破了妄執性了,你就有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第八意識真心的功能,跨越時間與空間,浩瀚無邊,所有虛空都包含在內,大而全包容才是圓滿!大而包括叄千大千世界及眾生,連眾生都沒遺漏,都包括在裡面那才圓滿。有此智這就不得了,連小、小毛,你都有智慧觀察這一切的因緣果報,而且它們都現在心鏡中,因這鏡子無所不照,這是佛不可思議的境界,要證得自性清凈,否則貪、、痴、慢、疑等等毛病,怎能得大圓鏡智。其實都是第六意識的妄執分別,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蓋住真心,這兩個意識滅去妄執的話,你就能證到性清凈,性清凈就有感通,就能證到第八意識的大圓境智的真心。
現在沒有能力知道眾生的因緣果報,只對自己內心起的念頭有感覺,內心起一個妄想、起一個煩惱,對一個人的見解或對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不受它的影響。如果它讓你變成一種困擾、煩惱的話,那表示你習氣毛病還有;若性清凈的話,就不會受它左右。
為什麽佛常常知道那個世界又發光了呢?那個世界的佛又在講什麽經?佛與佛之間都清清楚楚,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麽法,他方世界就派人來參見釋迦牟尼佛,例如前來聽聞《法華經》這個大法,共襄盛舉,來聆聽大法,因為他佛有大圓鏡智,叄千大千世界裡的一切及眾生都清清楚楚,所以沒有時空的間隔。時間講現在、過去、未來,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後怎麽樣,時間沒有開始、沒有終了,一切因緣,一切眾生果報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最後一個是「成所作智同圓鏡」,性清凈的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識會起神通變化,你想什麽就會現什麽,化身是從這邊化出來的,剛開始起修時,此五識先不去接觸外緣,現在性清凈了,再利用這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可以喚成自己的神通變化。故成所作智就是在講神通變化,這是成佛以後,佛有那麽多的神變,諸佛菩薩化身千萬億,這是八識性清凈後,連帶使前五識無染,清凈間產生很多神通變化,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叄身四智。
現在第九殊勝是在定中產生歡喜心,雖然是好,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諸法本幻有,不要被歡喜心迷惑你的自性。
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行者已知諸法無常,知心本寂,捐棄一切思想,讓心大死一番,讓禪定力堅固,行者自知之。
現在妄想心滅,進入第十叄個打坐的殊勝---捐棄所思喘息自知。我們上次講到禪那、講到去惡,講到思惟修,到最後修行禪那滅內心的不清凈,個性、習氣、毛病要斷盡。本來聽到什麽去思維,慢慢修到不執著,第七識的妄想執著要斷除,實修我們內心的不執著,第六識的執著從理念、思考、聽法之間慢慢斷,從有所思都不真實,禪那時都覺不真實。禪那時就會變成靜慮,所以心清凈以後心光發明,這時候你就沒有這些習氣的執著,這樣你才能夠來思惟、思考,有些什事情,自己問自己就能知道。
第十叄個打坐殊勝功德,是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諸法無常,知心本寂,我們的自性,本來是寂靜,不沾染,體空因為不黏的功夫所以不住境,對著一些因緣法也可了知。如如不動就是寂靜,而寂靜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如果沒有是佛性的話,是石頭,但石頭它能寂靜外,當敲它時,它卻也會「扣扣」地有反應。佛性也是這樣,可以了知、可以照,但不黏不住境、無礙,這樣才是不沾染;如果你做不到,表示這一部份你還不行,貪、、痴、慢、疑還有,或是習氣尚未脫黏,現在要知道一切法之間是無常,不要去抓它,現在煩惱你不理它,明天就好了。
我們的真心本寂,所以不要去思想,主動意念去思想,在想的是誰,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打坐時會胡思亂想,就用念佛號去壓它,能念佛的心是第六意識。胡思亂想在飄呀飄,你不主動去想,它還是在飄,想到早上的事,想昨天的事情,這些都是第七意識有所執著,有所掛礙,所以心一直在晃動。要把這些去掉,不要想它,讓心大死一番,以後代表你的禪定力堅固到十叄殊勝的境界。
如果你對一切沒有執著的話,心就死掉,隨時使它不會做壞事,因為在修行過程之中,你可能會做很多善事,但犯戒的事或壞事可能會做。到這時候,犯戒不去犯了,壞事不會去做了,但是以前人間的善事還想做,此時什麽事都不想去做,我們的體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麽時,就是上座本來的面目。」如果我們還沒有修到那個地步,也可以用意解,好壞事都不想,當下一片空,但在空中又有一個了了的覺知,那個覺知是有點感覺到的樣子。但是不修時,人家罵你,你起心,人家打你時,你受不了。你沒有修證的話,光意念、理解沒有用,所以要在禪修中走一趟,過程都是很真實的,你只要學打坐,每個過程都要經過,沒有經過這一趟,你就沒有真正學到佛法。
在前幾堂課只講到呼吸,講身體的振動,修行是要從身、心、息叄方面下手,身、息有這二種感覺了,才會說到修心。但很多人搞不懂這些,很多公案都講不到氣,不講氣怎麽修心,不講氣就動不了你的身體,氣走不到腦筋,走不到腦筋怎麽修行?
你現在把它打開了,先練習歡心,再練習不歡心,憂喜苦樂的受,五受中的憂喜是屬於心態的,苦樂是屬於身體的,最後一個舍念清凈,先來修再來證。叄禪、四禪以後都是舍念清凈,還未修到這裡妄想都會起來,所以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這裡講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再來把你所想的能拋棄,對內境、對外緣都能不動,慢慢的心會死掉,這裡心大死一番,代表你的禪定力到十叄殊勝境地這裡。進入心的靈知靈覺時,心有感知,心有靈通,然後如果守不住就沒有定,如果能夠見到、了知後,如如不動、不住境、不掛礙,這就叫禪定。
如果沒有修到內心有覺知,是心沒有打開,所以到底你有沒有開悟,有神通代表你心有開悟,如果心通都沒有,那怕見光,見什麽..,氣很旺等都沒有用。心有靈知靈覺,有煩惱、有害怕就有妄想,現在要練習碰到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要讓心大死一番,反正對我都沒有意義,這就叫做心大死一番。
心大死一番後你的禪定力就進步,禪定不是嘴巴講「禪定!禪定!」,就能得禪定,是要從境界里去磨練出來的。所以有禪沒有定是散亂,有禪也有定是真正完美的禪定。為什麽說禪定力要堅固,是對一切法、一切境都能自在無礙,有的受念頭的影響心就亂七八糟,有的受外來的境界干擾就心慌意亂,這些都要練得心像銅牆鐵壁一樣,讓境無所能入。
像達摩祖師在等待傳承的人的時候,面壁九年,無所思,讓心如如不動,所以他常常講心要像石頭一樣,沒有縫隙,一個縫罅都沒有,代表心大死一番。是順緣、逆緣,什麽緣,你心認為對的、不對的、感應的,都要放下,那才能心大死一番。在《楞嚴經》來講是感召懸絕,你不知道心的輪迴都是心的感應,不管你在地球那一端、或在地獄道、畜生道、或在天上人間,只要有緣的心意常在互相衝擊。如果是惡緣就惡念相扯,善緣就善念相扯,非常可怕,所以你要曉得修證解脫的真實道理。
在心的靈知靈覺把它懸空、把它斷絕,所以要能清清楚楚的了知、照,然後能如如不動。很多同學有能力知道誰在想我,他心感知馬上想對方,兩個心互相交互了!碰見了。有修行的人,一感覺馬上要斷掉此相應的心念。在世間禪定的人以為是心通,所以知道他在想我,我就打一個電話給他,對方說我剛想到你,你就來電話,很可怕的!不知道輪迴就是這樣!
你現在如果進入涅盤境,或往生的時候中陰身現起,這是《楞嚴經》講的,中陰身現起梵文叫「普特伽羅」,臨死時中陰靈通力很強,感召力很強,與你有緣眾生心念常能相感召。密宗說中陰身時是什麽都看不到,但與你有緣的,它在那裡你就能看得到他的光。西藏的活佛為什麽死後會出生到那個地方---台灣或某處,他有能力先觀察。有的是中陰現起時,看到那個地方有光就趨往前去,那個有光的地方就是與你有緣,沒緣的是什麽光都沒有。光是一個好兆頭,阿彌陀佛要來接你也是現什麽光,中陰身救渡法中說,第一天阿彌陀佛來接你,會現什麽光,你要放下一切世間的一切,將你的身投入那個光中去,跟阿彌陀佛去往生。若佛來時,偏偏你還是在那兒流連,挂念很多親戚朋友,很多財產,幌呀幌!第一天過去了,不能往生了。
第二天又你對亡者開示,今天是某某菩薩來接你,會現什麽色光,你要放下一切投入此光中。業力愈重的愈放不下,一天過一天,搞到七七四十九天後也不往生,到最後會變成鬼神。四十九天跟你有緣的光會現,出生做人還不錯,不要墮落到畜生道,還有的影相會現出、或其他的境界,這個不能去,那個不能去,在練禪修方面就是在練這個。
平時因緣牽扯時,就是在斷這些因緣,你打PASS給我念頭可以,我不會跟你一齊擾和,你要能把它斷掉,就要讓心大死一番。修行是很現實的,不是你懂得些名相,背了一些經典,如《楞嚴經》講的,你有沒有練到感召懸絕,懂得很多佛教的道理,但做不到也沒有用,也就是說禪修就在練這個。心眼開了!這種靈通力更大,要修到如如不動,知但不為所動,所想的當然是與感召有關,時常要拋棄感應的心,不以心意念來想。
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諸法無常,本因緣而生,緣滅法滅,如是認知,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思,世間森羅萬象,坐觀成敗,行者自知之。
第十四個打坐殊勝的功德相,是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你如果讓心大死一番的話,在佛法上是證到空,悟到空是代表有解脫的境界,境界來臨,眼前的因緣來牽扯,能絕對地空掉此境而不理,永遠這樣下去也不對。
我常常畫一個圖來代表,開始初發心,有緣要學佛,做很多布施、持戒、福德,布施是修福,供養諸佛菩薩,持戒是修德行,功德圓滿,修一切忍辱法,很精進修禪定,有一天因緣成熟世間初禪、二禪、叄禪、四禪,如果能夠進入色界四禪天,再過去就是要打開色身,開悟!進入無色界時沒有身,這身不是我們肉體的身,是沒有質量的身,在虛空中但沒有質量,色身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心。
觀空智,破一切法的執著,破一切法的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本是不真實,這是《金剛經》上講的,破一切法不受它左右,到最頂點就是悟到空。
「空」有二個層次,不管事情真假我都認為虛妄,這是絕對的空,修證到這裡,心大死一番,有的世間事卻是能把它化空的,所以須菩提是證空第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修證像須菩提一樣,一出生家裡的傢俱都沒有了,過一段時間又現出來,這是色即是空的最高修證。
有一同學第一次到我們道場來,第一次拜佛,佛像都不見了,他體會到色即是空,所以佛像也是空,不久佛像又現出來。如果是破色身體會到空,一切相都是空的,你受菩薩戒,有一戒是要去看有病的眾生。看時不必用神通,那個眾生生病你去看他,看他時不必有怎麽樣地作為,他就會好的。證到空的菩薩,見到你業力自能化空,這不必用神通力,不必學很多咒語,也不必請鬼神來做,就能超越業力,問題是你有沒有證到空,對事情是否都能無礙。
證到空者,走到那裡都是空,證到空不是用嘴巴講,證到空之後不是永遠停在空,這時候就要回返。悟到空是善境界,悟到空是能解脫,一切業緣都抓不住你。我們凡夫有業障,因為執著一切的念頭、一切的影相為真。解脫的聖人都是在練習十一、十二、十叄等殊勝境界。這心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一下子對,一下子不對,一下子怎樣,把這些都能無礙,能推翻,我想的不是真的,我的心都不對,這樣就是一直在超越。
你練得光溜溜的像球一樣,業風吹來,它就轉過去;我們的心若有有角,業風吹來、滾起來時,一件事就卡住,就抓來煩惱,他認為這是真的,如此當然沒辦法解脫。要練得貪、、痴、慢、疑都沒有,心像一個大圓圈一樣,不管業從那裡來都抓不住你,要練到這樣。沒修行的人,心非常執著,不健康的人,起懷疑心,這人做什麽事對不對,如果你心坦蕩蕩的,管他害不害你,如果你真的自在的話,他害不到你,因為你悟到空,只怕心裡害怕、掛礙的種子在作祟,不是人家真正害你,是被你真正的煩惱嚇死。
所以修行是斷你內心不清凈的習氣,把它掃得片甲不留,知道空性就是聖人,聖人就有解脫的知見。你是不是永遠自在,不理人間的事,就是有空悟的境界,你也不能永遠這樣,這是小乘行者(自了漢)。這時候要發願度眾生,否則你只有走到半途,你修行如果走到這裡,說我都能自在,我都能無礙,再不往前走,那只有在走到空的一面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有」的一面,所以要學空有不二,也就是說我練到空的時候,是達山的最高點。到時就要下山坡,以前我在修空觀的時候,這個門都閉起來,不去攀緣-自閉,因為我還練不好,心會亂,所以什麽都自閉起來。練到這裡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在,諸法因緣生,緣滅法滅。因為是諸法生起時,我能無礙,那我守住空的時候,知緣無常,不可能永遠下去,會轉,會滅,緣滅時法也滅,法滅就空了,所以解脫的知見就可以證到。
證到以後要學「有」,是開放你的心,接納眾生,以前我看不慣,現在我聽、看,這個人做得對、不對,我都無所謂。以前見人做不對,就要罵人,見作姦犯科,就要跳腳的話;現在體知那是他的業力,要罵眾生之間,即知這是無明所造的一切業,你會憐憫他、可憐他。以前嫉惡如仇,現在你會想辦法幫他、渡他,這時要回返、要接納眾生。
走到空是出世間,離開世間逃避世間,為了完成我的道業我要回凡,從出世間里跳出來,讓我們把出世間當做空,悟到空,我再加一個」出空」,空裡面走出來到那裡去呢?走到入「有」,回返的路走出來,與凡夫沒有兩樣和眾生在一起,誰知道你修得好不好?但是你內心自在解脫就可以與各層次的人擾和在一起,不會顯現出你高高在上,也不會顯現出你德行很好,或是有什麽神通變化,就和一般人一樣,但有解脫自在的心,有慈悲的心,勇往直前的心,你一直在付出沒有為自己想。所以如此能夠圓覺的話,那就是菩薩,慢慢一直走,圓覺的終點就是空有不二,整個修行過程要這樣才是修圓融的。
剛剛說第十叄捐棄所思,以前是認為我所想的都是妄想,或我所感知的是冤親債主的作弄,我心通感知業緣,這些我要超越,現在既然能超越,我還怕什麽呢?所以我就不捐棄所思,要練習回返入有了。諸法無常,緣滅法滅,懂得這樣世間所碰到的如意事,沒什麽好高興的,不如意事也無常,幾天就過去。像你在行菩薩道叄天、兩頭生病,這是在做事。祖師大德說,不要落在無事匣子裡面,你說身體健康,天天無所是事,這不是菩薩,菩薩每天好像都在生病,你看那些大和尚或高僧大德,好可憐!每天病得奄奄的,但要說法時,精神就來了,一下台就要吊點滴了。他已經很習慣這種感受,你看他很可憐,但他內心很安詳,色身講起來是沒有好好吃飯,抗體也比較差,接觸的人太多了,緣雜,每一個人背後都一大堆眾生跟著,怎麽不會把身體搞生病呢?但生病就吃藥、休息,下一次上台又唱又說,下了台又病。每個師父帶禪七或長期做法會,他都在生病,但菩薩都不怕生病,這個臭皮囊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再換一個,解脫出生再換一個,這就是諸法無常。(待續)
15.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識神(阿賴耶識)執此五根,息才可以繼。一口氣不來,識神離軀體,是謂命盡,如何在命終時捨命,行者自知之。
第十五種殊勝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喘息就是呼吸,沒有這一口氣就完了,識神離軀體,識神就是阿賴耶識,如果離軀體就走了,是謂命盡,如何在命終捨命,你要學習怎麽死亡。第一個就是平時修行,把妄想當真那就錯了,要把妄想慢慢清凈,死亡的時候才不會起妄想。一般人不修行,平時都胡思亂想,何況是在中陰身的時候,還是在妄想,有時怨親債主來干擾你,在彌留狀態常常有那個親朋好友阿珠、阿花的,都來要接他去,誰知道是真是假,你的姑媽、婆婆,父母在那兒都不知道,怎麽會來接你走呢?
這些都是怨親債主所幻化,不可以把此當真,如果能修到臨終一心不亂,胡思亂想沒有,幻相也沒有,而是諸佛、菩薩化身中放光,你如果能投入那個光環,到它的光圈裡面,就能往生佛凈土。但平時不勤修,哪裡有菩薩會來接你?就是真來接你,你也放不下萬緣。
第二個是對世間這些親戚朋友放得下,要走就要走得痛快。不要在那裡遲疑,如果是因犯了五逆十大惡行的話,死亡時即到地獄去;修得天道的德行,死後羽化升天去了。還有的是留下來出生做人呢!做動物!若七七四十九天中陰都無處去,就出生為鬼神了。入何道輪迴,就要看你的因緣。
死亡的時候中陰身現起,梵文叫「普特伽羅」,它是很敏感的,就像剛開悟人的心一樣。一般人的潛意識被開發出來,七天內中陰身就起了,於七日後中陰身又亡。如果你還沒有地方去投胎,或去出生,或去西方或投入菩薩的光環里,到七七四十九天就落入鬼道。若陽世人在四十九天內一直給往生者做佛事,就有善因緣。如果他平時不修,幫他做佛事也沒有用,因他放不下萬緣。所以平時自己要修,往生的時候有人念佛給他聽,跟他開示,叫他不要起顛倒想,有人在旁邊開示,念頭、幻境、幻影起的時候都不要當真。
「西藏生死書」是鄭振煌老師翻譯的,寫死亡臨終時的情境。修禪也是在練習怎麽死,我們要比一般人早點學習到死亡,早點體會死亡的情境。色身打開來,阿賴耶識開發出來了,如果此識神脫離了色身就會死亡,再回來執取此色身,色身就不會腐爛,人會活下來。如果修行沒有體會這樣一下,也就沒有走到最後,我們說要突破四種魔境,五陰魔-色、受、想、行、識,煩惱魔、天魔,超越生死魔,如此你就能超越叄界。
生死操縱在那裡?不是控制在種子發芽,不是控制在閻羅王,所以能夠控制生死魔,才能超越叄界。這裡講如何在命終捨命,放下肉體,在喘息中體會一下。我們的肉體死亡後會敗壞,末法時期,有的練氣功、打坐,有的能活到八、九百歲像彭祖。打坐也好,練氣功也好,是修佛法必須走的路,修身再修心,色身打開來的時候,就有放棄色身,捨棄軀命的現象會發生,此時行者自知之,你要體會一下。
修得好的,人家叫你辦事,你還不能。如果氣脈相通的話,識神出去做什麽,有時還不知道,大部份是在夢中出去,有的在神智清醒的時候出去,有的可以白天出去;白天出去,功夫要練得很好,才可以見陽光,初基的人,白天不敢出去,像陰神,大白天是不敢見陽光的。每次大的道場做法會,要請那麽多的鬼神來,另外還超渡、拔薦祖先等,做很多的功德。因緣俱足時,法會殊勝,會陰天或下大雨,你看本來那麽好的天氣,怎麽忽然間天昏地暗,下起雨了呢?那是有個大道場在做法會,法會圓滿結束,天就晴了!你也去體會一下。
那一個道場在做法會,你會有靈覺,去別的道場比較不覺得,若去佛光山道場,做起法會比較靈感,消災、祈福或做各種功德,佛光山系列的道場可以多參加,因為它的排場非常莊嚴,而且參與的師父很多,唱誦能夠感動天地、菩薩、佛。佛光山因為有很多人學習梵貝,人手夠,唱誦佳,所以做的法會非常殊勝;而禪修的道場,實修比較多,所以比較不講究唱誦、讚歎諸佛、菩薩這一套法會軌儀,不是很如法。20年前,我去佛光山受菩薩戒時,天氣不錯,最後法會誦經時,風雲一直起,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不知第幾天,雨下個沒完,當時還聽到空中有聲音在念止雨咒。
這一部份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要用心去了解體會,你不懂,看了不知道在講什麽。行者放棄軀命或重新復活等,要在喘息之間去體會。若是能做到了,以後要捨命時,就駕輕就熟,像古僧大德說走就走,甚至於倒立走或坐著走,都是自在無礙的。
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生死事已知,道業已成,空體寂滅已得,若此逃避,是謂自了漢,有違世尊再造之恩德,為繼佛慧命、利益群生,當發菩提心,不放棄軀命,廣作佛事,圓滿菩提,行者自知之。
第十六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放棄軀命是身體也不要,性命也不要了,性命是阿賴耶識執不執取色身,在呼吸之間能突破色身,阿賴耶識不執著色身才自在,才不會受色身所束縛,這個你要體會。最後入滅的殊勝境界既然懂了,不應該放棄軀體與生命,真的走就應該像道家行者一樣,打坐中就羽化了。
如果你常常跑那些高山叢林,有修行人在那兒入定,面目栩栩如生,衣服破破爛爛的,這是經過幾朝代不知道,有的就是已入滅去了。風水好又不常有人去的高山地方,一定有人在修行,現在科學發達的時代,在人世間很少人會有大修行。像心密初祖大愚法師,現在還在終南山還沒入滅,有人入禪定中看到大師在終南山,但也聽美國有人見大愚法師已不住世的說法。
修佛法最重要是求心地的解脫,如果修得壽命很長,但不得解脫,就不是菩薩。外道也可以這樣,功夫也是了得,但是要證到心的解脫,是沒有那個知見。只有佛法才能教人證得解脫,到能夠放棄軀命的時候,就要用佛法的觀念,來轉你的心,生死事已知,然後再能執取色身不去,就能用此色身利益群生。每個人對死亡的體會不太一樣,有的人透過疾病死亡,或經某個重大車禍,神識已起,要離開或已離開,然後又回來,該死卻不死,有很多這種經歷的人,也能知死亡的情況。修行的人在打坐之間,呼吸禪定間去體會生死的事。
如果開悟的話,也是一樣能去體會生死的事怎樣,應該做的道業已成,空體寂滅已知,我們如是幻境的體、妄心的體本來寂滅,此空體面對一切因緣業報都能不動,一動就隨因緣去流轉,隨緣去受生,你修證到對一切境如如不動,面對你的心,虛幻不實在境,不為它所動,你要了解這些。
到這境界,如果逃避、往生了,是謂自了漢,修了好久!好久!好不容易有一點境界,就走了,叫自了漢,有違背世尊再造之恩德,如果你修佛法,證得解脫,對釋迦牟尼佛留下的經典,或釋迦牟尼佛冥冥之中在加持你,你最大的感恩,就是去渡眾生,感謝佛的再造之恩,留下來就要為續佛慧命而付出。慧命是世尊給的性命,或是世尊幫我們所開發出來的般若智慧,要用來利益群生。所以悟到空的時候,就要回凡度眾生,這就是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能夠與凡夫在一起,用空無的修證來度化他們,利用解脫的心法來幫助別人。祖師大德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我們往下渡化眾生,其實是向上求佛果。這中間誰來傳無上佛法,不能用人來傳,這是無上心法,是至高的境界,是世尊的心法。只要你精進,只要你修證不被一切妄境所迷惑,只要你心夠清靜,你就可以證法身。法身清凈應緣能化,活菩薩能在接觸眾生之間,它有什麽困難,心地中就能流露出什麽法去應對,是靈通的心法?還是有為法?或是什麽無為法?隨不同的個案,你的心會去展現。心生起有為法時,會叫你念咒,看念什麽咒、拜什麽懺!若不用有為法,從心地之間流露出空性真如體,使眾生得其法益。所以很多心法學得,都是接觸眾生而發起、學得,若眾生他的福德夠,一定要幫助他的話,心會啟發流露自性心法,這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達到這種境界以後,不放棄色身與性命作什麽呢?當然是廣作佛事。
所謂佛事,度化一切眾生也是佛事,眾生包括天神、鬼神、畜牲、人之類都是,所以度天神有天神法,度鬼神有鬼神法,度畜牲有畜牲法,度什麽有什麽法,很多!這個以後我們都要學的!無上心法以外,還有很多有為法,像入滅以後,怎麽做才能來往其他的世界,這就是佛的境界。怎麽還有其他世界,我們看不見,十方有叄千大千世界,光我們這個小銀河系就有很多世界,像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在須彌山的四方都有人住的世界,只是他們的福報比較好,我們娑婆世界人的福報比較不好。
至此境界是「空有不二」。在悟得「空」時,人家怎麽考都能無礙;若我跑到深山裡去,無人考你,就認為心清無礙,這是不踏實的修證。如果是證得「空有不二」,我進到凡夫群里去,環境很複雜、很髒亂,我覺得蠻不錯的,圓融的時候,眾生與我一樣,可以看得開,看得順眼,這樣才是真的突破,圓滿菩提;否則只有證到「空」,沒有證到「有」。到這裡,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才圓滿,很多外道到這裡,都迷失了,這中間有色、受、想、行、識五陰魔相,世間現起很多怪力亂神,都在這裡迷失掉。不通過五陰所現的魔相,不能超越叄界,打開色身後,心要證到解脫境界。
因此,若你說你有所得就是外道,所以《心經》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無所得,才能看到你的體性、自性、空性。自性對境不應,如果修得解脫道,就能真的解脫。解脫道不是嘴巴講的,是要實際修證,以很多境界來講,你能放得開,沒有什麽法,很簡單對一切境來磨,不去抓它,證到有成就,就是證到空的境界,才能說是解脫。你覺得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但我覺得處在娑婆世界也很自在,那你要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悟道的人,不會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裡很好,可行菩薩道;眾生個性雖頑劣,但我仍然覺得很好。悟道的人,沒有說要去那裡,下一世還是來做人,希望你還是我的徒弟。有些人,你就要鼓勵他,因為他身心不好,智慧不夠,根基不好,業障太重,這一生不能證到解脫,就要叫他多念佛,與阿彌陀佛結緣,死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留下來的,都是要走菩薩道的。
學打坐如果沒像前述的十六種殊勝走一趟,則沒證到整個學佛的完整過程。只是卡到某一個過程,枯坐而已。
17.十六種殊勝境界結後語
修行到色陰魔相現,是有點要開悟的樣子。在這裡,就有神通異能,神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沒有辦法走下去,你要的是解脫,神通只是善境界,不能當真一直走證到空,心裡要了解一切法,心裡要學習一切神通變化,但主要的是要了脫生死,才能證到「空有不二」,這樣才是一條完整的路。再下來,諸法無常,本因緣而生,緣生法生,緣滅法滅,如是認知。
所思包括感知心通的一切念,修到這裡,你說沒有一切念,說不過去,但是所感知所想的,世間森羅萬象,坐觀成敗,無非都是因緣果報,每一個人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修,都是隨著因緣果報在現一切業,你很客觀,超然的去面對這些。
如果你不超然的話,你天天都會發神經病。這個朋友非常好,她怎麽樣了,你就心慌意亂,你一亂,就沒有解脫。坐觀成敗,反正,世間那個不是隨著業,好好壞壞地活著?
如果他有因緣要修行,他就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助力,在困境中化解出來,所以證到這個境界的行者,想可以想,他不會煩惱,他不再厭噁心里所感知的,到這時候有兩個心,有一個了了覺知,另一個妄想的心是來自內心,內心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里的東西,妄想心起,來自於外緣,外緣是怨親債主所現的一切念,這些你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著它,就能覺知有二個心,慢慢的證到空,就又變為一個心,這潔凈的心,本來不清凈,慢慢清凈回到佛性本來,就清凈了。
清凈的心是覺知的心,覺知是清凈,不清凈已經沒有,只留下一個覺知在,達到這境界時,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佛性清凈,起心動念就是「法爾」的現象。也就是說,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是清凈空體,應外境所感知的一切因緣法,所以這樣是不是心通?這是佛性本來!
真心所顯現的一切法是有修證者的境界,而妄想心、毛病的心、貪愛的心,怎麽能講是佛心呢?習氣毛病都滅,不執著!它才會現!那這時候,心是真心所現,故說「即心即佛」。台灣開悟的人多不多?那個開悟?可以從看他的臉充滿了氣看出來,我72年左右曾經在十方禪林樓上看到一位大德,色身所現的種種是色陰魔相,因不關己事,也沒與他交談。住此魔境要超越,不然就卡死在這裡,有些人開發出一些能力,以為很好,其實這些都是魔相。
推薦閱讀:
※速轉【元宵期間二大殊勝日共修之彙報】大迴向文,見者得平安福報!
※極殊勝的普光菩薩解百生冤結神咒
※殊勝開示:念佛要怎樣念才最有把握?
※現代人為何在佛法上難以獲得古人那樣的殊勝成就?
※圓明·香巴拉·食解脫 | 殊勝法寶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