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信之死中讀人性(官員讀權謀,草根讀藝術、故事)
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
韓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九月,陳豨果然起兵謀反,自立為代王。劉邦聞聽,揚鞭打馬,直奔東北而去。韓信當然還是沒有隨軍行動。他悄悄派人與陳豨取得聯繫,打算夜裡假傳聖旨,釋放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可巧,有位門客得罪了韓信,已被囚禁,他弟弟就向呂后出首。怎麼辦呢?呂后找蕭何商量。蕭何也有滿肚子鬼主意。他假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全部進宮朝賀,請韓信也趕緊表態。
這個消息當然是對韓信的重大打擊。再說一旦起了反心,對進宮必定會有本能的疑懼。因此他不想去。但蕭何對他,到底有知遇之恩。他說:「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你就是身體再不舒服,也得硬挺著!」韓信不知是計,只好跟隨蕭何進宮。
但是這一去,他就再也沒能回來。
《史記·淮陰侯列傳》里說:「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他的具體死法不清楚,有說法是勒死的,理由非常後現代:劉邦曾經答應他,絕不讓他有血光之災。於是呂后那個心似蛇蠍的女人,正好殺人不見血。
這是公元前196年冬天的事情。此時項羽不過長了六歲的冥壽。
韓信之死與其謀反,究竟有多大程度的關聯?
韓信死於呂后之手。當時劉邦統兵在外,並不知情。等他回到長安,聽說韓信已死,且被夷滅三族,是什麼反應呢?《史記》中的原話是,「且喜且憐之」。
由此引出第一個懸案:韓信之死與其謀反,究竟有多大程度的關聯?我的答案是,毫無關聯。即便沒有這事,他也會因為別的原因,被劉邦或者呂后揪住小辮子殺掉。考慮到此後劉邦不過活了一年,他最後恐怕還是難逃呂后之手。
在那個眾所周知的說法里,韓信似乎傷過劉邦的面子。與韓信閑談議論將領們的才能時,劉邦問道:「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能帶十萬。」這個說法並不虧待劉邦。彭城之戰他統兵六十萬,卻被項羽的三萬騎兵打得丟盔卸甲。劉邦當然不肯服氣。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嘛。我應該三軍總司令才對。於是反問道:「那你呢?」韓信的答案眾所周知,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笑著說:「那你怎麼還被我抓住了呢?」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但善於帶將。而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可及。」
這個說法似乎傷了劉邦的自尊,但劉邦那樣的流氓,素來不要面子。他要的是實惠。韓信剛到楚地時,出入皆動用軍隊護衛,威風八面,有人因此控告他謀反,但是並無實據。劉邦用陳平的詭計將他抓住後,不問青紅皂白,就貶為淮陰侯。論說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又發生在這樣一位有功於國的名將身上,怎麼著也得弄個是非曲直出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但劉邦恰恰沒有。
為什麼?
這隻能說明,韓信是否謀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邦能否將他牢牢看住;假如韓信真有謀反的舉動,劉邦又豈能容他;他當時就會被殺無赦斬立決,哪裡還有什麼淮陰侯可當?
劉邦曾經兩次「馳入」韓信軍中,突然剝奪其兵權。那時其實韓信已經在朝死亡的終點邁進;後來令他和彭越出兵,合擊項羽,兩人都按兵不動,這樣的前科當時劉邦沒辦法,但事後如何能釋懷?天下平定之時,也就是秋後算賬之時。
還是蒯通分析得透徹: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危在旦夕。樊噲是呂后的妹夫,也是侯爺,卻跪迎韓信,可見韓信的威望有多麼高。這樣的臣子,就像在枝頭跳躍的小鳥,怎麼可能不成為君王的目標?
司馬遷這樣感嘆假設:「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除非韓信能效法張良,功成身退,或者像蕭何,自污英名。可是那樣的韓信,性格中就多了劉邦的流氓成分,而少了項羽的男人成分。我不喜歡。我很遺憾韓信在齊時沒有自立,最終一統天下。項羽動不動就煮人;劉邦舍子賣父,傲慢無禮。只有韓信,負面新聞最少。
推薦閱讀:
※褪龍鱗(後篇)
※睡前故事——倉鼠飛行員
※睡前故事——鑄劍師
※有哪些有趣或神秘的校園傳說?
※我的靈感無盡,在清明這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