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挑戰
醫療技術使長壽更加現實,今天出生的嬰兒有機會活到142歲,平均年齡輕易超過100歲。然而,活得長不是最終目標,活得更好才是真正的挑戰和機會所在。
因為醫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奇時代,就算在一代人以前看現在,也會有科幻般的不可思議感。我們的壽命在延長,今天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平均壽命可能比1925年出生的人高20歲,超過一半有機會活到120歲,極限壽命可能突破142歲。而我們的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正在老化。在美國,年齡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了15歲以下的。
整體性長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會滲透並影響社會的每個方面,就好像全球化和氣候變化一樣。陳述長壽的現狀,卻不能迴避危機,這樣才能提高每一個年齡段的人的生活質量。
早在幾年前,長壽的概念已經觸發社會不安,因為全球人口結構經歷了快速重塑,年齡結構改變之快讓人們猝不及防。在不到100年時間裡,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超過了漫長的數萬年的進化歷程中壽命增加的總和,長壽社區和老齡化社會突然間變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是科學、技術以及社會觀念、政策和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卻趕不上平均壽命的提高。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要將一個為年輕人而創建的社會改變成一個能支持多數人口年齡在90歲以上的社會,這並非簡單的事情。
例如考慮公園的設計,交通系統,建築物里的樓梯的設計;就算是現在我們的醫院,設計理念都是主體使用者充滿力量和耐力;城市和郊區都是為了有兩個孩子的年輕家庭設計的,而不是面向獨居的老人。今天社會的主體是可以駕車的人,但不久以後大部分人是不能駕駛的老人,我們的教育體系主要是面對孩子和年輕人,對於如何娛樂、再教育有生活經驗的老人,能做的非常有限。
「到60歲出頭就結束全職工作」的想法並不利於今天世界的人口結構,我們總是被一種觀念愚弄,認為老人不具備年輕人的種種素質,這種想法妨礙著整個社會利用就在眼前的全新人力資源:一群具有專業技能、成熟和平衡的心理以及強烈進取心的年長公民。
科技推進長壽
科學和技術是提高壽命的重要原因,放眼未來,科技發展還能繼續幫助人類延長壽命。未來幾十年,人類平均壽命之長可能是今天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此時,活得久不是唯一目的了。
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弗吉爾(RobertFogel)和他的研究夥伴曾提出「技術生理進化」的概念,指的是在技術發展保證了充裕食物來源之後,生物體發生的生理變化,現代人的肥胖現象和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多就是典型的「技術生理進化」結果,與此同時,我們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的增加亦然。但是技術的爆炸性進步不僅僅局限於農業,電力的發明和普及、冰箱的改進和安全食品的管理、巴氏消毒和飲水凈化技術都明顯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系統性處理污水和垃圾則明顯減少傳染性疾病,廣泛接種疫苗大幅減少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並在發達國家成功滅絕了多數致死率極高的病毒。
儘管從基因上說,我們和1萬年前的祖先沒有太大差別,但我們的重要器官的工作能力明顯提高了,除了總體「體積」在增大,我們的大腦容量也增加,因此處理信息的速度變快了。
人類在活得更長的同時,生育率也在下降,兩者的相互作用完全改變了地球上的人口結構。僅僅在30年前我們的人口結構還是金字塔形,年輕人的數量最多在底層,老年人數量很少在頂層,可現在我們的人口結構是長方形,也就是說各個年齡段人群的數量差距不明顯,未來如果老齡化繼續嚴重,生育率繼續下降,人口結構有可能變成倒置的金字塔。
儘管多數人對人口學的數據不敏感,但這些宏觀數字會影響地球發展和人類未來,當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數萬年之後,第一次,在發達國家裡,剛出生的嬰兒絕大部分能活到100歲以上。
老齡化憂慮
整體性長壽給社會帶來的挑戰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五花八門的,在不同地區老人擔心的問題千奇百怪,但核心在於,人類是一種社會生物,一貫指導我們發展到今天的文化習俗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接受教育,甚至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什麼時候買房子、什麼時候開始工作、什麼時候退休?
但是今天這種文化開始和我們較長的平均壽命不匹配,隨著傳統意義上的高齡已經不算長壽,未來,其間的錯配會更加嚴重!
比如說今天的文化對於治癒甚至治療困擾老年人的主要長期慢性病並不重視,對於如何對超過20年甚至有可能長達40年的退休生活進行財政規劃也不重視,所以今天的老人,哪怕是生活在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也無不擔心自己會提前進入痴呆,會沒有錢,會提早失去與社會的相關性。情況應該有所改變,7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不再稱他們為老年人的話,應該有積極的社會生活和樂觀的人際交往,他們不應該隨時擔心疾病或者有一天在獨居公寓里倒下,不應該因為生產力和創新力下降被歧視,無論是生理上還是社會上,我們的文化應該調整以保證老人有健康、快樂的長壽生活。
因為研究資金絕對充裕,未來科技前沿取得突破的機會是很大的。現在生物學家們已經從分子層面理解人類衰老的進程以及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哪些疾病的威脅會增大,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了解如何暫緩甚至是逆轉發病過程。現在很多長期慢性病和退化性疾病的原理已經被揭示,這為治療甚至治癒打下基礎,在幾代人之前,這都是難以設想的。
技術的進步還體現在很多器械可以用作老年人生活之不便的補償,精妙的醫療器械對長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是巨大的。100年前老花眼是難以克服的問題,平均患病人群的年齡在50歲開始,沒有任何治療手段,這意味著多數人在50歲以後就承受視力快速惡化的折磨。但今天老花眼鏡普及率極高,成本極低,對使用它的人群來說這無非是一點點「小麻煩」罷了。助聽器的發展之快也是驚人,3D列印技術也意味著未來退變性器官移植會更快捷、更方便,成本明顯下降。
對社會科學的投資能幫助我們對老年生活有更多規劃,社會文化應該逐步改變,鼓勵退休之後的生活也應該積極健身,保持體形,保持清晰的認知能力,甚至有的時候為了對抗衰老性疾病,在退休之後也要有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
資源再分配
幾百年來,我們總是把最多的資源和最好的科技投入在對孩子的照顧上,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更快樂。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重心一直在孩子和年輕人身上。今後我們的投資方向和產品也需要放眼於老年人。例如生產出在碰撞之前就能緊急剎車的汽車,這樣能大幅提高老年人駕車的安全性;還有智能住宅已經在成型中,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人的生活會更安全、方便;移動設備的普及已經改變了很多老人的生活,他們能更簡單地與互聯網聯繫,社交平台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也開始影響老年人的行為方式,移動設備和互聯網業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金融產品,及早為退休生活安排可持續收入。
很多發達國家在探討延遲退休的可能性,這不僅跟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關聯,更與整體性平均壽命延長關聯。在我們能活得更久之後,如果說有一個損失,那可能就是必須工作更多、更久以換取額外的壽命。工作模式和休息的模式也需要改變,因為技術進步和機器人會替代大量工作,我們理應有更靈活的工作時間。例如今後人們可能每個星期工作4天休息3天,但是退休年齡會延遲到75歲,還有帶著孩子的年輕夫妻的工作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因為出生率下降,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照顧孩子享有的「特權」,人們也能選擇長時間休假一年或者數年進行再教育,提高競爭力。
總之,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面對突然而至的長壽時代,我們要快速改變思維方式。
能多活20年、30年甚至更久,意味著我們有責任建立這樣的社會,一個人們能帶著平靜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和充裕的財產準備進入老年的社會。每個人面臨的衰老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那麼作為整體,社會對老齡化的適應也就漸漸完備了。最終我們能從長壽時代中找到新的機會。
推進長壽極限
1925年,人類歷史上首次通過健康方面的法律,規定了飲水標準,要求恰當處理污水及垃圾,控制對嬰幼兒威脅最嚴重的傳染病等。當時的平均壽命是59歲。
1955年,因為出現了天花、脊髓灰質炎和白喉疫苗,平均壽命明顯提高。當時的平均壽命是70歲。
1985年,公共健康運動展開了對心臟病和吸煙危害的宣傳。醫療技術的進步幫助進一步延長壽命。當時的平均壽命是75歲。
2015年,藥物的改進、診斷技術的進步、治療手段的提高和其他醫療進步共同減少了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此時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是79歲。
2045年,此時可能已經出現再生類藥物,從而打斷正常的衰老進程。此時人類的平均壽命應該高於91歲,唯一的隱憂是嚴重的肥胖問題會影響總體壽命。
原作: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Carstensen 編譯:濰
原載:http://time.com/3706694/the-new-age-of-much-older-age/
推薦閱讀:
※【今日笑話精選】參加沸桶挑戰吧
※車禍專業預測挑戰交強險
※歷奇探險,直面挑戰收穫未來
※北京倫敦兩屆奧運75人涉葯 奧委會信譽受挑戰
※別用這八大陋習挑戰老婆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