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品味·賞析

感受·品味·賞析(1-9)

——古詩鑒賞的講與練

劉瑞國

( 2014.7.22)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古體詩到現代詩歌,在華夏五千年璀璨歷史文明中,詩人燦若星河,作品瀚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僅唐代而論,有奔放飄逸的李白,沉鬱頓挫的杜甫,平易通俗的白居易,清新峻拔的杜牧,奇詭險怪的李賀,綺麗精工的李商隱-----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淌著中國文化的精華,激蕩著華夏文明的精髓,振奮著中華民族的靈魂。

詩詞使人長知,使人靈秀,使人怡情,使人富有文學修養,所以,中華民族古往今來,從「牙牙學語」啟蒙到高等學府的「養成教育」都重視「詩教」。尤其是高中階段,作為一種文化素養,通過語文大綱、高考應試加以強調。詩歌鑒賞,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說其是個重點,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大(1/3),新課材除必修課程安排了大量的古詩外,還在選修、讀本里設置了豐富多彩的模塊。1994年以來,高考還把古詩鑒賞作為專項考查,從此,詩歌鑒賞、欣賞能力成為選拔人才的一個考點。說其是個難點,因為不少的同學也讀了一些詩,做了不少古詩鑒賞題,到頭來,高考時換一首詩,還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

問題出在哪裡呢?

不妨先回顧一下古人如何學詩,不妨學學古人如何教詩,如何做詩?閱覽古人讀詩的經驗:

一是注重讀,注重博覽和精讀,強調熟讀入神。《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即詩句,是詩之本質要素,是詩人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互動和心理交融所設置的心靈密碼,因此鑒賞詩歌要建立在反覆涵詠的感受上。或者說是建立在認知性閱讀基礎上。認知性閱讀要求讀准字音,感受節奏,整體感知內容。有的詩歌,讀一次也許難以找到感覺,多讀幾次,感覺就不一樣了。反覆閱讀、朗讀,美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就會感受到詩中所狀之物,所詠之人,所抒之情。有的詩章,反覆詠唱,你能從誦讀中感受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情感美來。留給後世「讀得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箴言。這是因為詩讀得多了,積累豐厚了,就可以出神入化,思如潮湧。詩聖杜甫自幼博覽群書,「群書萬卷常暗誦」。他的著名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自己攀上詩歌創作的頂峰的經驗總結。他自己形容自己寫詩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後世評價杜甫詩歌干錘百鍊的藝術效果是:「縱為三十車,一字何可捐?」在詩歌發展史上,杜甫是格律詩定形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稍後的大文學家元稹這樣高度評價他: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式,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杜甫之後的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五歲開始學詩,九歲通曉聲韻,十五歲時便有詩作留傳。史書記載,他少年時苦讀詩書,乃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白居易詩歌的成就也是尖端級的,他倡導而形成了新樂府運動,當之無愧的為詩宗。後來大凡有詩教見識的老師都非常重視熟讀詩書。《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就是風範。林黛玉對香菱說道:「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香菱也確實聽話,《紅樓夢》寫道:香菱拿了詩,回到蘅蕪院中,諸事不管,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她數次睡覺,她也不睡。這裡的話雖然是用林黛玉的嘴說出的,又附會了香菱這樣一個學詩者的形象,但實際上體現的是曹雪芹的學詩觀:寫好詩必須熟讀詩。

二是重推敲,讀詩達到入神的程度,自然有趣,自然會去推敲。文學史上有許多「苦吟」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唐代賈島。賈島是與韓愈同時代的詩人,與孟郊、姚合等同屬奇險幽峭風格一派。賈島是有名的苦吟詩人,行、坐、寢、食都在考慮作詩。他自己說自己是「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姚合挖苦他「狂發吟如哭」,孟郊形容他「有時踉蹌行"。傳說他有一次騎著一頭瘦驢去長安大街上行走,看到秋風颯爽,落葉滿地,頓發詩興,想出了「落葉滿長安」五個字,正想綴出上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經過冥思苦想,「秋風吹渭水」一句從腦際閃出,賈島喜不自勝,很有點得意忘形,連碰上了大尹劉棲楚的轎馬也不知迴避,結果被拘留一晚才放回來。著名的「推敲」典故也出在這位和尚詩人身上。《苕溪漁隱叢話》引了《劉公嘉話》記載的這樣一個故事: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式。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推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賈島這一次「違反交通規則」是幸運的。韓愈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非常賞識他,兩人並馬論詩,結為師生之誼。賈島作詩用心良苦,他自己也不否認,並在一首所作詩歌中的「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兩句後注寫一首小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又《寒亭詩話》載:「賈長江嘗於歲除取一歲中所作詩,以酒脯祭之,曰:"勞我精神,以此補之』」。 賈島在唐代雖然算不上一流大詩人,但也是晚唐體詩風的代表人物之一,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稍後的李洞曾在《題晰上人賈島詩卷》中這樣寫道:「賈島詩卷惠休裝,百葉蓮花萬里香。供得年年吟不足,長須字字頂司倉。」南唐詩人孫曇則畫賈島像置於屋舍,早晚焚香供奉。宋代,著名的「永嘉四靈」十分推崇晚唐體,其中趙師秀專門輯賈島、姚合的詩為《二妙集》。賈島之後,歷代詩家寫詩都注重鍊字,反覆推敲,形成了「好詩不怕百遍改」的傳統。宋代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這首詩的四句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第三句中的「綠」字,原來用了「過」字、「拂」字,但詩人總覺得不滿意,經過反覆推敲,改成「綠」字,全篇立刻生動起來。又想起黛玉教香菱作詩,也是注重引導香菱去「苦吟」去推敲的,香菱過了「熟讀」這一關以後,黛玉就給她出了一個「吟月」的題目讓她做詩。香菱回去後,「苦思一回」,「茶飯無心」,「坐卧不寧」,好不容易湊成八句,興匆匆地送給黛玉,黛玉說:「意思都有,只是措詞不雅」,要她「把這首丟開,再做一首」。曹雪芹這樣描寫香菱寫第二首詩的情景:香菱聽了,默默的回來,越發連房也不進去,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地,來往的人都吒異。李紈、寶釵、探春、寶玉等聽得此言,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著他笑。只見她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寶釵笑道:「這個人定是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才睡下,沒一頓飯工夫,天就亮了。」但是,香菱把第二首詩送給黛玉看後,又被否定了。黛玉的評價是「還不好」,「過於穿鑿了,還得另做」;寶釵也說:「不象吟月了……你看句句倒象是月色。」香菱寫第三首詩的情景就更絕。書中寫道:香菱自為這首詩絕妙,聽如此說,自己又掃了興,不肯丟開手,便要思索起來。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至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別視。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眾人聽了,不覺大笑起來。寶釵道:「可真是詩魔了!」……至晚問,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床躺下,兩眼睜睜直到五更,方才蒙朦朧朧睡著了。……一時天亮,只見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嗎?」 原來她在夢中寫成了一首律詩,「眾人看了,笑道:"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新意』。」這些入木三分的描述,我們完全可以看作是曹雪芹自己寫作詩詞的心得體會。《紅樓夢》中許多精美絕倫的詩詞聯,和小說文字一樣,都是「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嘔心瀝血推敲之作。

三是精思傅會。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勃。王勃寫作詩文的思維十分特別。《新唐書·王勃傳》這樣記載: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醋飲,引被複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王勃「酣飲」醉卧,實際是在調動一切思維細胞進行冥思苦想,而「腹稿」則是這種苦思的結果。王勃才華最卓越的一次展示,就是寫成那篇膾灸人口的《滕王閣序》。本來,宴會的主持者是打算讓自己的女婿寫這篇頌詞以作炫耀的。但尚處於童蒙稚幼年齡的王勃卻大膽應承了都督假意的請求。王勃提筆運神,文不加點,一篇構思精巧、詞采華美的奇妙文章一氣呵成,使得原已頗為惱怒的都督也不得不發出「天才也!」的驚嘆。我想,《滕王閣序》的成功,肯定也是王勃精思痴迷的結果。王勃的主要成就是在詩歌方面,尤其是五絕,嚴密而精工,極富藝術性。他與盧照鄰、楊炯、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而王勃又被稱為四傑中之「最傑」。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稱送別的絕唱。

四是靈感捕捉。詩詞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有靈感才有詩。而靈感是靈機一動的閃現,是稍縱即逝的火花,必須及時捕捉,否則就會失去機遇。文學史上善於捕捉靈感的高手之一的詩人李賀。李賀寫詩有與常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李商隱說他寫詩是「未嘗得題然後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並在所撰《李長吉小傳》中記載了李賀捕捉靈感的方法:「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日:「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迭紙足成之,投他囊中。」由於李賀善於捕捉靈感,因而他的詩富於創造性,無論形象、意境、比喻和用詞都不屑於蹈襲前人,自成「奇崛幽峭,裱麗凄清」的獨特風格,在我國詩歌史上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對後世的影響極大。人們甚至把他與李、杜、王維並提,李白稱詩仙,杜甫稱詩聖,王維稱詩佛,李賀稱詩鬼。毛澤東很推崇李賀,在他的詩詞作品中直接引用了「一唱雄雞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名句。

還有一些經驗,並且這些經驗里相互包容。學古人詩詞不等於自己一定要做古詩,學習古詩品味其雅韻而收之,模仿其筆法而化之,敬畏其風骨而煉之。歸納上述經驗,使我們清晰的認知到,學古詩應該是一個感受—品味—賞析的經歷。

而目前「詩教」的問題,就出在這個認知上,出在在教與學,講與練中,匆匆忙忙,少了涵詠,少了感受,少了品味,也就少了真切的賞析。

詩歌鑒賞第一要著是感知,感知從哪裡來?從誦讀中來,從吟哦涵詠中來,從品味語言中來。

先說教,教材中選了古今中外、風格各異的詩,還有《談中國詩》《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重創藝術的新天地》等讀詩體驗文章,新課標中對詩歌的教學(「詩教」)也突出地強調,其中反覆強調吟詠,體驗節奏、韻味,即在口誦中,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通過想像和聯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養成良好的讀詩興趣和素養。但實際上,沒有走「詩教」應該走的踏實的路子,急功近利,沒有涵詠,沒有咀嚼,沒有感悟、品味。代之而多的是試題展示——多媒體、架空分析、小組討論胡里花消,一節課完了。只是高考詩歌本是很有興味的,變成教做套數簡化的詩歌問答題,就枯燥乏味了。

再說學,就學詩而言,有幾個最好的時機:一般地說,一個人小學階段重在開發記性,重數量上的背誦、積累;初中階段,可以開始引導去理解,去品味,去喚起靈性;而真正悟性的獲得,可能要到高中階段。不過這也僅僅是悟性的啟蒙階段,因為真要獲得詩的鑒賞力,需要不斷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人生體驗。這樣說來,讀詩,尤其讀古詩,注重有所悟,不可求之過急。悟有頓、漸之分;頓是一見即曉,當下即悟。漸就是涵詠玩味,積功既久,忽一旦開竅,洞徹光明。如果我們多讀幾遍《紅樓夢》,那裡面的詩詞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即具有涵詠、玩味、陶冶功夫,才不至於停留在「簡、顯、淺」書面上,功深涵詠悟兼增。魯迅有過這樣的體驗,年輕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麼只有寥寥幾行,剛開頭卻又煞尾了,後來社會閱歷多了,終於領悟了。現在小學教詩,很少聽到抑揚朗誦;中學教詩,很少見到老師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趣味;高中教詩,多是源於教參上的一番先入為主的宏論。小學、初中、高中,如此以來,孩子對詩歌還會有興味么?所以我說,孩子不喜歡詩,我們的教學委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難怪我們的孩子,高考古詩鑒賞,讀不懂,答不上,得不了分。

感此,我結合自己在長期的教學體驗,編寫了一本另樣資料,取名為「感受·品味·賞析」。

資料分師生互動兩面:

教師點撥,學生見識。遵循詩歌鑒賞的流程,教師需要導,引導學生步入詩歌鑒賞的正道。一般是老師講在前,學生練在後,當然也可講練穿插。因為詩歌鑒賞是有規律可循的,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講的內容按鑒賞流程、新課標理念及高考考點分課。

學生習得,教師評點。學生練在前,練中有的問題,可以溫習前面的知識、思路與方法,甚至可以參照前面的例子,舉一而反三。詩歌鑒賞習得多以個體的活動,但作為教師無論是肯定還糾正,不應該是模糊不清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靠譜。值得說明的是,下面所分課,可以是一次講座,可以是一個專題,每一課不等於一個課時,可以分課時。練的內容按高考熱點、重點兼顧前瞻性的選例。無論教師講的還是學生練的,可以增刪修補。


推薦閱讀:

【靈性書籍】回到當下的旅程 第六章 感受(一)
實拍:乘坐馬航的感受(25圖)
你的生意為什麼越做越「差」?教你八招如何做微商才能不被人「討厭」!
你第一次經歷尷尬是怎樣一種體驗?
愛情是一種感受

TAG:品味 | 感受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