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可療疾 特定穴位
拔罐可療疾 選擇有宜忌 大明整理2011-2-22 發貼時間:2011-01-26 ..... www.rentixuewei.com |
冬季氣溫偏低,早晚溫差加大,很多人會感覺身體不適。偶感風寒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也讓人渾身不舒服,於是拔火罐這一傳統的中醫療法在寒冷的冬季火起來。對此,專家提醒,如今許多家庭都備有火罐,如玻璃罐、竹罐、真空抽氣罐等,但是居家拔火罐不可大意,否則,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適得其反。 拔火罐前最好學習穴位常識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城生副主任醫師指出,很多人在家拔火罐往往憑感覺,所以效果欠佳。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有的患者腰部受涼了,就只在腰部最疼痛的地方拔一個罐兒,而實際上附近穴位也要辨證地再拔一到兩個,甚至更多。但是,並不是說拔得越多效果越好,關鍵是拔的地方要正確,不能亂拔。 拔罐時間越長並非效果越好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推科主任戴奇斌介紹說,在門診給患者拔火罐時,很多患者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其實這是錯誤的。火罐拔得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被拔罐的皮膚出現水皰,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10~15分鐘。如果患者身體虛弱,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之內。戴奇斌提醒,冬季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 拔完火罐後記得看看「印記」 江蘇省外治法研究中心主治醫師王亮提醒大家,拔火罐留下的罐印以及顏色都很有意義,很多人常常忽視了這一點。比如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證為主,兼有血瘀。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印記,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有風邪和濕證。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內熱濕毒的反映。 皮膚過敏者最好不要拔火罐拔火罐雖然是一種簡單便捷的保健方法,但在使用時同樣有禁忌人群,特別是以下五類人就不宜拔火罐:體質弱者、皮膚易過敏或體表有潰瘍的人、全身劇烈抽搐或情緒煩躁不安者、重度失血後、婦女月經期以及妊娠婦女、肺部疾病患者。 |
火罐不可亂「拔」 拔罐後勿忘看「印記」 文章來源:未知..... 發貼時間:2010-11-23 ..... www.rentixuewei.com |
另類養生悠著點 你拔火罐了嗎?自己在網上買火罐,依照網路圖片或介紹胡亂在身上「拔」,這可不是一個兩個人在做,筆者在公交車上就聽到一群年輕女孩子在談論拔火罐,回到家跟家人一說,不說不知道,原來家人的同事、朋友很大部分都在自己拔火罐。可既不懂中醫原理,也不懂穴位,只知道拔火罐對身體不錯就盲目跟風,這實在讓人擔憂。
對此,專家提醒,如今許多家庭都備有火罐,如玻璃罐、竹罐、真空抽氣罐等,但是居家拔火罐不可大意,否則,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適得其反。 拔罐時間並非越長越好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城生副主任醫師指出,很多人自己在家拔火罐的時候往往喜歡想當然,憑感覺拔火罐往往效果欠佳。因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比如有的患者腰部受涼了,就只在腰部最疼的地方拔一個罐兒,而實際上附近穴位也要辯證地再拔一到兩個,甚至更多。但是,並不是說拔得越多效果越好,關鍵是要拔的是地方,不能亂拔。 針灸推拿科主任醫師戴奇斌介紹說,在門診給患者拔火罐時,很多患者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其實這是錯誤的。火罐拔得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被拔罐的皮膚出現水皰,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患者,時間最好控制在5-10分鐘。戴主任提醒,冬季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在外太久。 拔完火罐後記得看看「印記」江蘇省外治法研究中心主治醫師王亮提醒廣大讀者,拔火罐留下的罐印以及顏色都是有意義的,很多人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比如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映。通過看罐後印記可知自身身體狀況及療效,從而能更好地對症辨治。 皮膚過敏等五類人最好不拔火罐拔火罐雖然是一種簡單便捷的保健方法,但在使用時同樣有相對應的禁忌人群,特別是以下五類人,就不宜拔火罐:體質弱者、皮膚容易過敏或有潰瘍的人、全身劇烈抽搐或情緒煩躁不安者、剛重度失血後,婦女月經期以及妊娠婦女、肺部基礎病患者。 |
特定穴位(一) 文章來源:未知..... 發貼時間:2010-12-26 ..... www.rentixuewei.com |
特定穴位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等。 (1)五腧穴 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經穴,分別稱為井、滎、輸、經,合、合稱「五腧穴」。有關記載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人為合」,但並未指出具體穴名和部位。《靈樞·本輸》則詳細敘述了各經脈井、滎、輸、經、合的穴名和具體位置,唯獨缺手少陰心經,後經《甲乙經》補充完備。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人深的變化來形容,把五腧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比喻為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山為井」;「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比喻為水流尚微,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為榮」:「輸」穴多位於掌指關竹或跖趾關節之後,比喻為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為輸」;「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比喻為水流變大,暢行無阻,是徑氣正盛時運行經過的部位,即「所行為經」;「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比喻為江河水流江人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於臟腑的部位,即「所人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井穴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輸穴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於治療喘咳,合穴可用於治療六腑病症。如《難經·六十八難》所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另外,《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還有根據季節因時而刺的記載,如《難經·七十四難》指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表1—11—12) (2)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名「十二原」,(表1—13) 原穴的名稱,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臟原穴:肺原出於太淵,心原出於大陵,肝原出於太沖,脾原出於太白,腎原出於太溪。《靈樞·本輸》補充了六腑原穴:大腸原過於合谷,胃原過於沖陽,小腸原過於腕谷,膀胱原過於京骨,三焦原過於陽池,膽原過於丘墟;並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後由《甲乙經》補齊。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輸穴,即所說的「陰經之輸並於原」,「以輸為原」,這與陽經六腑輸穴之外另有原穴有所區別。《難經·六十二難》指出:「三焦行諸陽,故置一輸名曰原」,意思是說三焦原氣行於外,陽經脈氣盛長,故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導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行於臟腑,是十二經的根本。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留止之處,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就會相應地反映到原穴上來,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在治療方面,《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說明原穴有調整臟腑經絡虛實各證的功能。 (3)絡穴 絡脈在由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個穴位,稱為絡穴,它具有聯絡表裡兩經的作用。絡穴名稱首載於《靈樞·經脈》篇。十二經的絡穴都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穴散於腹,督脈之絡穴——長強穴散於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佈於胸脅,共有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表1—14)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症,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余皆仿此。絡穴又能溝通表裡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絡穴不僅能夠治療本經病,也能治其表裡之經的病症,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痛等疾患。絡穴在臨床中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表裡經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謂之「原絡配穴」。 另外,《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故又有「十六絡」之說。 (4)郄穴 郄穴是各經經氣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合而為十六郄穴。(表1—15) 郄穴的名稱和位置,首載於《甲乙》。 臨床上郄穴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穴多治血證,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又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可作協助診斷之用。 (5)背俞穴 臟腑經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穴位,稱為背俞穴。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表1—16)
背俞穴首見於《靈樞·背腧》篇,其中載有五臟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素問·氣府論》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此後《甲乙經》又補充了三焦俞,《千金要方》又補充了厥陰俞而完備。《素問·長刺節論》說:「迫藏刺背,背俞也」,《難經·六十七難》說:「陰病行陽,……俞在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病治陽」等,均說明背俞穴可以治療五藏病症。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症,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有關的目疾、筋脈攣急等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萎及骨病等。 |
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二) 文章來源:未知..... 發貼時間:2010-12-26 ..... www.rentixuewei.com |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踽脈、陽踽脈、陽維脈、陰維脈。奇是奇異、零奇的意思,是指這八條經脈的分布和作用有異於十二正經,是十二經之餘;又因其無絡屬臟腑的表裡配偶關係,故有人認為「奇」字應讀作「奇偶」之「奇」(音箕)。 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其中督脈行於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各有本經所屬穴位;其餘沖脈、帶脈、蹣脈、維脈的穴位均見於以上各經。沖脈行於腹部第一側線,交會足少陰經穴;帶脈橫行於腰部,交會足少陽經穴;陽蹣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交會足太陽等經穴;陰蹣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交會足少陰經穴;陽維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頂,交會足太陽等經及督脈穴;陰維行於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和頸部,交會足少陰等經及任脈穴。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及其交會於他經關係如下表(表1—6):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的別行部分,分布於胸腹和頭部,溝通表裡兩經,並加強與臟腑的聯繫,其間有「離、合、出、人」的關係。從十二經脈分出稱「離」(別),進入胸腔和腹腔稱「人」,於頭頸部出來稱「出」,又與表裡經脈會合稱「合」。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六合」。 十二經別的分布特點是:其所行路經,都從肘、膝以上的正經別出,經過軀幹,深入內臟,上至頭、項;並於頭項之處,其陰經合於陽經,陽經合於本經而上抵頭面。例如足太陽、足少陰經別,下合於胭,人走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本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下合毛際,人走肝膽,上繫於目,合於足少陽本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下合於髀,人走脾胃,上出鼻額,合於足陽明本經。手太陰、手太陽經別,下合於腋,人走心與小腸,下出目內眥,合於手太陽本經。手厥陰、手少陽經別,先合於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後,合於手少陽本經。手太陽、手陽明經別,溝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於手陽明本經。所以,手足三陰經俞穴能治頭面範圍的疾病,就是因為經別與經脈有其內在的聯繫。十二經別分布概況如下表(表1—7) (4)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上軀幹部的任脈絡(身前)、督脈絡(身後)及脾之大絡(身側),總稱為十五絡脈。四肢部的十二絡,主要溝通表裡兩經,又有循行路線補充經脈循行的不足;驅幹部的三絡,分布於身前,身後、身側,起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與經別都是加強表裡兩經間的關係,所不同的是:經別主內,沒有所屬穴位,也沒有所主病症;絡脈則主外,各有一絡穴,並有所主病症;十五絡脈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表1—8): (5)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其主要作用是聯結筋肉、骨骼,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筋」,《說文解字》解釋作「肉之力也」,意指能產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著於骨骼的部分;由此可見經筋與肌肉系統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所以說經筋也是按摩的主要部位,但又不是簡單的肌肉放鬆。 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為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經筋各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象經脈那樣屬絡臟腑。筋有大小,或散布成片。楊上善說:「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維筋、緩筋等皆是大筋別名」。 十二經筋的分布特點是:經筋聯屬於十二經脈,行於體表,不入內臟。其循行走向,都是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如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行股外上行結於面部;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部);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腰外上行於頭部;手三陰經筋起於指,循牖內上行結於胸部。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繫,除如上述手足三陽三陰經筋在頭、面、胸、腹部分結合以外,各經循行於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臂、肩、頸等關節或筋肉豐滿處,並與鄰近的他經相聯結。十二經筋的分部部位,按四肢、軀幹、頭部列表如下(表1—9):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如《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都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範圍為依據的。如《素問·皮部論》說:「額知皮部,以經脈為紀。」由於皮部居於人體的最外層,是機體的衛外屏障。當機體衛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通過皮部深入絡脈、經脈以至臟腑。正如《素問·皮部論》中所說的:「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入經脈,經脈滿則入合於臟腑也」。這是外邪由表人里的一個方面。反之,當機體內臟有病時,亦可通過經脈、絡脈而反應於皮部,如所說的:「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由此可見,皮部與內臟也是密切相關的。 從外部的診察和施治,則可推斷和治療內部的疾病。臨床上的皮膚針、刺絡、敷貼膏藥等法,保健按摩中的推法、擦法、拍法等直接作用於皮膚的手法,都結合了皮部理論的運用。十二皮部在診斷、治療時手足相通,所謂「上下同法」。楊上善說:「陽明之脈有手有足,手則為上,足則為下。又手陽明在手為下,在頭為上,足陽明在頭為上,在足為下,診色、行針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十二皮部合為六經皮部,各有傳名,這在六經辨證上有重要意義。其名稱見下表(表1—10)
|
發揚光大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國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大明整理2011-2-2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