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審美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那時幼小的我在驚詫於魔法世界神奇的同時,也會暗自心想——「外國人的衣服好好看吶!」
再長大了一些,正值及笄之時,又在學習附近的租碟室看到了一本封面很古舊的VCD,上面赫然印著電影的名字——《弗蘭肯斯坦》。
裡面人物穿著的服裝再一次令我驚艷,公爵的衣服裁剪合體,非常優雅,公爵夫人的衣服則是雍容華貴,十分精緻。看完電影,我對科學怪人的害怕悄悄地被對歐洲著裝的好奇帶走了。
維多利亞時代服裝華美精緻,令人難忘。接下來我們就將談談維多利亞時代的時代審美。
我們看到的英倫味兒很濃的一些影視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福爾摩斯》系列,等等。影片設定的時代大環境大都在維多利亞時代,他們的服飾很多地方都有共通點。所以,我們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並進行格物,是為了做文化底層以便將來更好的去設計相關的東西。
首先,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總體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浪漫主義時期、新洛可可時期、巴斯爾時期、」S「時期和霍布爾裙時期。今天我們將會為大家介紹一下維多利亞時代的上半個時期,也就是」浪漫主義時期「和」新洛可可「時期的女裝部分。
先從」浪漫主義時期」(1825-1850)講起,這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
套用現在的詞兒,那個時期的女性百分之八十都是「綠茶婊」和「白蓮花」,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當時女性的常態:社交界的女性經常隨身帶藥瓶,手拿手帕斯文地擦拭眼淚或文雅地遮在嘴上,故作纖弱、婀娜的姿態,好像久病未愈,弱不禁風,所以導致女服也創造出一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其實也不怪她們作,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女性社會地位低,所以必須迎合當時男性對女性的審美傾向,這些矯揉造作也是做給那些趾高氣昂的男性看的。
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裝的標配是由內衣、裙子、外套組成。我會從內向外的向大家介紹女裝的組成部分。
內衣
女性會在裡面穿上緊身胸衣(corset),由此達到束腹腰身的目的。它的特點是鯨鬚由上向下呈放射狀嵌在布料里,背後有交叉狀的綁帶用來控制鬆緊。
那個時期的審美,是女性腰越小,人越美,而且束腰要從娃娃抓起,審美之畸形和我們傳統女性文化中的「裹小腳」可以媲美。那時候的常態就是女性由於過緊的束縛會導致發育不良,甚至是內臟移位的嚴重後果,而且在大街上也常常會有女性因為呼吸困難而暈厥過去,故而她們才會隨身攜帶藥瓶,一是為了幫助順暢呼吸,二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嬌弱,這樣想想,那時的女性還真是挺可憐的。
裙子
下面是前一個時期——也就是新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女裙的對比圖片。
圖上可以看到,這兩個時期女裙的外觀變化也是比較明顯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裙相較於之前,最明顯的變化有:肩部極度的膨脹、腰部變細、裙擺變大,整體造型呈「X」形。
這種變化也是慢慢形成的,這裡大致給大家瀏覽一下。
裙擺變大,逐漸發展成吊鐘狀。
裙子體積越來越大,襯裙數量常達到5、6條之多。
裙子表面裝飾越來越多,裙長又一次快到地面。
產生了用馬鬃編成的鐘形裙撐。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裙子的膨大化,文藝復興時期及17,18世紀曾出現過的罩裙在前面A字形打開,露出裡面異色襯裙的現象又重新登場。
我們再來看看裙子細節的具體變化,會從領子、肩部、袖子、腰線這四點來說明。
領子
領子分為高領口和低領口。
高領口分為拉夫領(ruff)和披肩領。
拉夫領(ruff):起源於16世紀。
披肩領:重疊幾層有蕾絲,起源於荷蘭風時代。
低領口的特點是常加有很大的翻領或重疊數層的飛邊、蕾絲邊飾。
肩部
為了使腰顯得細,肩部不斷向橫寬方向擴張。
袖子
分為帕夫短袖(puff)和羊腿袖。
時期內袖子的變化:
▎1830年,袖子體積下降。
▎1840年:袖子變細,袖根收緊。
帕夫短袖(puff):多搭配於低領。
羊腿袖:搭配多用於高領。
腰線
▎1822年前後開始:腰線逐漸自高腰身位置下降。
▎1830年: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部極度膨脹化,裙擺向外擴張,成為X形。裙子上出現很多褶裂,其量感通過在裡面穿數條襯裙不斷加劇。
外套
那時候的女性流行在裙子外披一件曼特萊(mantelet)——也就是小斗篷。它的特點是紗制,邊緣有蕾絲邊飾,前擺長長地拖裾在前面,顏色一般是黑或白。
我在這裡有一句話不得不說,英國人名堂是真多!因為他們的著裝必須匹配不同的場合,一般將女裝按功能分類為兩類:1.日間裙裝。2.禮服。
日間服裝
分類為以下幾類。
女士長外衣(pelisse-robe):一般是在上午的室內穿著。
魯丹郭特(redingote):
圓禮服(round dress):午後穿著。
浴袍(peignoir):只在上午穿著的非正式禮服。
下面放一些浪漫主義時期女性的日常服裝圖片。
散步服
母子服
接待服:白色亞麻睡衣上罩著一件寬敞有著大袖子的室內用大袍 蕾絲髮飾。
外出服
觀戲服
冬常服
禮服
分為舞會服、晚禮服、婚禮服。
舞會服:可以看到浪漫主義早期(1827)—中期(1834)的明顯變化:肩部袖根極度膨脹,裙子長度變長、體積變大。
晚禮服:可以從浪漫主義中期(1836)—晚期(1846)的對比看出,從中期開始,袖子慢慢的變小直至晚期,回歸於自然和正常的狀態,但是裙子的體積變的更加飽滿。
婚禮服:1826-1849,袖根從小到大再到小,裙子體積越發飽滿。
當時在上流社會的女性間還流行一種運動項目——騎馬,所以自然而然也出現了女性專用騎馬服。女性會戴高筒禮帽,繫上男士克拉巴特(cravate)——也就是領巾,上身穿有羊腿袖的男士上衣,戴鹿皮手套,下身是寬敞的長裙里穿上用細棉做的緊身馬褲,腳穿長筒靴。
喪服:還有一種特殊服裝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特色——喪服。在為亡夫服喪近半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整個英國籠罩在一股沉重的服喪風氣當中。
配飾
如此愛美的女性們自然不會僅僅滿足於服裝,她們在配飾上同樣也頗有講究。
那時候女性流行的配飾主要有:帽子、披肩、扇子、鞋子。
帽子:主要分為塔幫(turban)開普(cap)軟帽(bonnet)這三種。
①塔幫(turban):一種頭巾,主要用來搭配晚禮服。
②開普(cap):白天戴的無檐帽。
③軟帽(bonnet):煤斗般的造型,緊緊繫於下巴下方,緊貼頭部佩戴。
披肩:當時主要流行卡波特(capote) 佩斯利細毛披肩(Paisley shawls)兩種披肩。
鞋子:女性一般著拖鞋(Slipper)和布靴(cloth boots)。
①拖鞋(Slipper)一般用絲綢、縐紗製成,顏色與裙裝搭配。
②布靴(cloth boots)的造型特點是側邊有鬆緊面料,女性一般會穿著它外出上街。
妝容
浪漫主義時期,女性在妝容上也頗有研究。
髮型:髮型的時尚也是經常演變的。
中分,緊貼頭皮,兩側有髮捲。
頭頂挽成髮髻,且越來越高。
髮髻移至腦後回到正常高度。
順帶一說,那個時候假髮特別流行,女性很喜歡使用一種叫做「阿波羅結(Apollo knot)」的假髮。
把這種人造假髮在頭頂固定,然後用花卉、羽毛、梳子、鑲嵌珠寶的龜甲、瑞士發簪(Swiss bodkin)來裝飾它。
再來就到了「新洛可可時期」(1850-1870),它開始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理想的上流女子是纖柔並帶點傷感,面色白皙,小巧玲瓏,文雅可愛,供男性欣賞的「洋娃娃」。這使女裝再次回到洛可可趣味,故稱為「新洛可可時期」,又因女裝大量使用裙撐克里諾林(Crinoline),又稱為克里諾林Crinoline時代。
新洛可可時期的女裝的標配是由內衣、裙子、外套、褲子組成。與上文一樣,我會由內向外的向大家介紹女裝的組成部分。
內衣
緊身胸衣(corset):到了這個時期緊身胸衣發生了一些變化,它的造型更加精美,形狀更加良好,以達到更好束腰而不變形的目的。
克里諾林(Crinoline):浪漫主義晚期的時候,由於裙子體積變大,裡面的襯裙常達到5、6條之多,女性穿這麼多層裙子十分不便,於是出現了裙撐這個東西。與比過去多層粗布墊相比,撐箍群襯在輕便的同時,也使女性的腰部更為苗條。由於裙撐的復活,裙子上的裝飾也越來越多。
下面給大家大致敘述一下這段期間內裙撐的衍變:
最初的克里諾林是藤條或鯨骨制的,裙撐支在平紋布襯裙的罩中。
這時的克里諾林呈圓頂屋形。
此時的裙撐稍稍拉長呈鳥籠狀,材料一般使用鯨鬚,細鐵絲,藤條做輪骨,用帶子連接。
自腰部斜金字塔形特點:輪骨被取下只留下擺處。
下面三張是裙撐的演變圖:
可以明顯看到,裙撐先是從1850年左右的圓頂屋形演變成1867-1872年的向後斜金字塔形,最後變成了巴斯爾時期(Bustle)的臀墊。
裙撐給女性帶來各種坑爹的不便,同時也給諷刺漫畫家們提供了很棒的題材,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裙撐的諷刺漫畫。
裙子
新洛可可時期裙子的特點,我會從領子、袖子、裙飾、樣式這四部分來說。
領子:領子分為高領口和低領口。
①高領口:刺繡花紋,前開襟,有一或兩排扣,向男裝靠攏,女裝上使用扣子來固定衣服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②低領口的款式是四角形或是V形,一般使用蕾絲做邊飾。
袖子:這個時期,袖根極端膨脹的袖子完全消失。比較流行的除了之前說的帕夫袖(puff)和羊腿袖之外,還出現了名為帕哥達.斯裡布(PagodaSleeve)的一種寶塔形袖子。
裙飾:由於裙撐的復活,裙子體積變大,裙飾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裙飾的顏色一般使用裙子的對比色,種類也比較繁多,有:襞褶、海扇形緣飾、Scallops、流蘇和緞帶裝飾等等。
外套
樣式:樣式分為布魯姆樣式("Bloomer"dress)、一件式、分開兩件式、波蘭風樣式這幾種。
①布魯姆樣式("Bloomer"dress):這個樣式是布魯姆夫人在1850年左右帶入英國並試圖推廣,但是由於造型與當時的大審美相違背,被大部分人拒絕並嘲笑。現在看來,這位夫人真是一位有想法,敢打破常規的女子。它由簡化版緊身上衣(bodice)、長及膝蓋下方的非常寬大的裙子和燈籠褲(baggytrousers)組成。
②一件式:別稱也叫做公主式風格,材質一般是硬布襯裙。
③分開兩件式:指的是仿男式的前開式上衣 裙子組成的兩件式,上衣有緊身上衣夾克(jacketbodice)和巴斯克衫(basques)、丘尼克(tunic)、帕爾特(paletor)等等。
▎緊身上衣夾克(jacket bodice):
▎巴斯克衫(basques):有短款或長款。
▎丘尼克(tunic):罩在連衣裙外的長外衣。
▎帕爾特(paletor):路易十二時代,男女通款。
④波蘭風樣式:1870之後的兩三年流行波蘭風樣式。外形特點是用四五個隱藏的帶子把外側的罩裙捲起,露出裡面的襯裙。流行沒多久它就被巴斯爾樣式給替代。顏色常用淡褐色、橄欖色、琥珀色、香子蘭色這幾種顏色。
褲子
女性穿著的褲子有燈籠褲、多羅瓦茲(Drawers)、龐塔萊特(pantalettes)這幾種。
燈籠褲:1851年女權運動時出現,造型是長及腳踝、底部裝飾蕾絲褶邊。
多羅瓦茲(Drawers):其實這玩意就是現在打底褲的始祖,穿了裙撐之後,在室外突遇大風可能被吹翻起來,所以女性要穿上多羅瓦茲(Drawers)。
龐塔萊特(pantalettes):低配版的多羅瓦茲(Drawers),它其實並不能算一條真正意義的褲子,因為它只有兩個白色亞麻褲管、長度止於膝蓋,屬於。它的出現是那些買不起多羅瓦茲(Drawers)的女性的福音。
樣式
分為日常服裝和禮服、戶外服裝、喪服。
日常服裝:與前一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袖子變小、裙擺變大。
分類分為以下幾類:
①日裝:面 料:羊毛、羊駝毛、馬海毛織物、英國棉絨、印花綢。
②午後服
③外出服
④逛街服
禮服
與前一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袖子變小、裙子體積變大,面料更加華貴。
晚禮服:面料一般使用織金棉、提花錦緞、絲綢、雲紋綢、塔夫綢或者亞麻,夏天會使用平紋細布、細薄棉布、薄紗、網眼織物。
婚禮服
配飾
分為帽子、鞋子、披肩這三類。
帽子:
①塔幫(turban):頭巾,用來搭配晚禮服。
②軟帽(bonnet):1860年開始從前額向後偏移,以展示前額的頭髮。
③開普(cap):無檐帽,白天用。
④卡波特(capote):小型棒耐特(bonnet)。
披肩:長披肩(shawl)。
鞋子:與上個時期一樣,基本款分為拖鞋和布靴兩種。
①拖鞋:用絲綢、縐紗製成,顏色與裙裝相配,鞋跟較浪漫主義時期變高。
②布靴:側邊有鬆緊面料,女性一般會穿著它外出上街。同樣的,鞋跟較浪漫主義時期變高。
髮型
最後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時期流行髮型的演變。
兩側的垂髮消失 髮髻下降 用絲綢包起。
髮髻位置增高 變大 最後位於頭頂 頭髮呈瀑布落下的髮捲。
假髮:流行斯凱爾帕提斯(scalpettes)和弗里澤提斯(frizzettes)兩種假髮造型。
①斯凱爾帕提斯(scalpettes):
②弗里澤提斯(frizzettes):
那麼【時代的審美-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服飾(上篇)】
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下周我們將推送
【時代的審美-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服飾(下篇)】
請大家記得點擊閱讀哦~
????推薦閱讀:
※我們時代的性與愛——當代中國性文化
※譜寫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新篇章的根本保證 浙江日報
※【錦繡品書】示乙:那個時代
※鄧正來 ||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
※《大時代》重播引熱議 神劇究竟神在哪裡|劉青雲|TVB|韋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