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教授再談毛澤東《矛盾論》存在借鑒嫌疑|毛澤東|矛盾論(2)

學習博覽: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這些想法的?

劉澤華:確切地說,從1968年就開始了,後來「林彪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讓我更加清楚。我對「文革」的看法,對「文革」的基本判斷,當時也不可能說出來,只能寫在日記裡面,遺憾的是這個日記不可能全發表出來。我後來研究政治思想,實際是要表達一種對現實的關切和憂慮。

對權力制衡,走出王權主義

學習博覽:您是怎麼發現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王權主義的,能闡述一下嗎?

劉澤華: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會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它最核心是為君主服務。除了極少數人主張「無君論」以外,都不約而同地主張各式各樣的君主制度。君主制度本質是人治,歸根結底都會走向專制。比如說儒法道墨,他們都在呼喚理想的君主,對君主制寄予很多的理想。寄予的理想越多,給予的王權就越多。希望王權拯救人類,必須賦予它權力,賦予它各種資源,甚至把天下都賦予它,然後靠它去拯救世界。它到底能不能救這個世界,是另外的問題。

中國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是君主制,從開始就走上了王權專制的道路。先秦只能叫「王」,從秦始皇開始才叫「皇」。我提出「王權主義」包含了後面的皇權,反之則不然。由「王」到「皇」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周雖然實行分封制,好像是分權,但是周天子和各諸侯還是專制體制,只是範圍大小、區域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用「王權主義」來概括整個中國歷史的特徵。

學習博覽:有一種觀點說明朝有幾位皇帝被內閣架空,有很多不自由的地方,會不會影響到您對王權主義的判斷呢?

劉澤華:這不是制度的問題,是皇帝個人能力和興趣上的問題。崇禎都到明朝末年了,在他當權的十幾年中,可以換掉50個宰相,這反映什麼問題?一個末代的帝王,竟可以時間不長就換一個首輔,權力又是從何而來?嘉靖為「大禮儀」之爭,打死了那麼多人,最後還是皇帝勝利了。

當然,歷史上也不乏大臣、太監專權,太后、皇后專政,他們不過是扮演了皇帝的角色。這只是王權的另一種轉化形式,它的本質還是「王權主義」。北京大學祝總斌教授研究丞相制度得出一個結論:丞相、宰相就是皇帝的大管家。田餘慶先生寫《東晉門閥政治》,表面是司馬和王氏共天下,實際上最終還歸結於皇權、王權。

學習博覽:您是在哪一年形成「王權主義」這套理論的?

劉澤華:應該是在1979到1982年這幾年基本形成的。我當時有幾篇文章,比如最早的一篇《清官問題評議》。1978年、1979年,當時要求清官出來,平反冤假錯案。我認為「清官」觀念不是好東西,本質還是人治。這篇文章竟然在《紅旗》上發表了。當時還講納諫、進諫,有人認為是民主,我認為它只是專制主義的一種補充形式。進諫和納諫,講的是兼聽而獨斷,允許人進諫,但決斷歸當政者,這怎麼能算民主呢?

1982年,我寫了《戰國諸子百家爭鳴》,認為先秦諸子爭鳴不是在「爭」什麼樣的體制,而是爭哪一種君主專制。它的歸宿點在君主專制。像孟子說的要「定於一」,最後歸結於要有一個聖君。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他是先秦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觀念的必然產物。秦始皇是一個「雜家」,他吸收了儒、法、道、墨等許多家,不能簡單地說是法家,我認為更多的是儒家,至少是儒法混合的。其實,儒家一直沒有離開政治舞台,即使在先秦法家最盛行的時候,一些諸侯打著「王道」的旗號,實行的也是儒家之道。韓非說得很清楚,六國為什麼滅亡?因為六國尚仁義,就是崇信儒家。這個觀點從考古發掘里也可以找到實證。漢初也是崇尚儒家的。第一個祭孔的是我們的老祖宗劉邦,他需要儒家的這一套禮儀來維護統治。

學習博覽:中國怎麼才能走出王權主義?

劉澤華:王權主義很簡單,就是獨裁。要走出王權主義,必須要解決權力制衡的問題。讓外科醫生給自己做手術大概也不那麼容易,但還是應該逐步推出不同層次的制衡機制,不要讓權力過分膨脹。頂尖的大格局不變,也可以有分級,實行權力制衡的空間。譬如不要採取簡單的歸口政治,不要搞一把手說了算,人民代表大會切實行使否決權,總書記上任要競選,權利結構不要搞統一的,如公檢法不要統一在一個口,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透明化,媒體監督真正放寬等等。還是有很多可以運作的空間的。

推薦閱讀:

如何幫父親改掉臭脾氣,讓母親過得開心一點?
作者在寫作時看到讀者對作品不滿或嫌棄作者更新慢等而留言辱罵時,作者是如何堅持創作下去的?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到處充滿悖論和矛盾?
怎樣化解夫妻之間的矛盾?
很多格言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千金如糞土」和「朋友值千金」,應該如何理解呢?

TAG:教授 | 存在 | 矛盾 | 借鑒 | 矛盾論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