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重生
有機農業的核心訴求是保護環境,但保護環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如果不能高效而又可持續地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有機農業註定不會成功。
比如,有機農業提倡使用農家肥,鼓勵農民進行間作和輪作,盡量少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和除草劑,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在盡量不減產的情況下讓環境受益,出發點沒有問題。有人曾經比較了有機農業和非有機農業的能源消耗,發現同等產量的有機農產品比非有機農產品節約了30%的能源,這當然是件好事。問題在於,目前的有機方式單產較低,生產同樣的糧食需要使用更多的農田,這卻不是一件好事。
舉例來說,河北棗強縣東紫龍村農民安金磊曾經被中國的有機行業視為模範,一家南方的報紙曾經報道說,安金磊不施化肥,改用糞肥和雜草堆肥,不種轉基因抗蟲棉,而是用本地種子,因為他相信「本地的種子就像土生土長的人,肯定最適應這地方」。他也不用農藥,而是在棉田兩邊種一排玉米一排芝麻,讓玉米充當誘餌,芝麻作為驅蟲劑……用這種辦法種植的有機棉花抵抗住了2006年的枯黃萎病,不但省了農藥化肥錢,而且穩產8000斤籽棉。甚至他的棉花「在絨長、抗拉的性能方面也都明顯優於其它棉花」,最後被一家紡織廠以每斤4.5元的價格收購,比市場價高出1.7元。
這篇報道是安金磊組織媒體記者去他家集體採訪後寫出來的,而我在3年後單獨前往東紫龍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裡其他農民種的基本上只有棉花和玉米這兩樣農作物,但安金磊家的地里卻交叉地種著紅豆、黑豆、黃豆、綠豆、棉花、花生、玉米、穀子,辣椒、土豆、芝麻和各種蔬菜,甚至還種了兩分地旱稻,看上去相當雜亂。大部分莊稼都被雜草掩蓋了,只有撥開雜草才能看見地上到底種的是什麼。人從地里穿過,會有一群群蛾子和飛蟲被驚起來,顯然這裡害蟲極多。
(上圖為安金磊承包的農田,和周圍的其他人家的農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位熟悉情況的當地人告訴我,安金磊以前逼著家裡人下地人工除草,硬生生地把他母親逼得離家出走了。他出名後很多城裡人慕名前來體驗生活,安金磊便讓他們幫忙人工除草,靠這些不要工資的志願者解決了雜草問題。但志願者漸漸明白過來,都走光了,所以他的田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上圖為安金磊在示範人工除草,半小時才清理了兩米見方的一小塊。)
因為雜草叢生,再加上害蟲極多,安金磊種的莊稼收成遠低於其他農民。當地人種的小麥每畝能收1000多斤,而安金磊種的小麥最多也就能收400斤。據當地人估計,別人家的棉花當年每畝能收四、五百斤籽棉,安金磊種的棉花能收100斤就謝天謝地了。但安金磊並不擔心產量低,因為他種的棉花從來不去市場上賣,都被「朋友們」花高價買走了,因為這些「有機愛好者」覺得有機棉被蓋著舒服,比普通棉花更暖和。
平心而論,安金磊能靠這種「有機農業」生存下來是他的本事,別人無權說三道四,但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更不宜大面積推廣,否則就違反了有機農業的環保初衷。
具體來說,有機農業的核心是土壤營養的恢復,其中氮元素是主要農作物需求量最大的營養元素,同時也是有機方式最難補充的一種元素,因此越是那些對氮元素要求比較高的農作物(比如玉米),兩種方式的產量相差也就越大。有研究稱全球有機農場的平均單產還不到非有機農場的80%,也就是說生產等量的糧食有機方式需要多佔用大約五分之一的土地。
自然界什麼資源最寶貴?答案毫無疑問是土地。目前地球上沒有被冰雪永久覆蓋的陸地已經有40%被開闢成農田了,留給野生動植物的土地越來越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農業才是地球生態最大的破壞者。如果能多建一些保護區,多留一些土地給野生動植物,遠比在現有農田上少用一點化肥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更大。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有機農業不能提高單產的話,其環保作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反而比非有機方式對環境更不利。
提高產量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減少糧食浪費,包括高效殺蟲除草、提高糧食利用率,以及增加農作物的抗風險能力等等。這幾件事都離不開新的農業技術,其中轉基因育種技術更是不可或缺。
這方面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轉Bt基因的抗蟲農作物。Bt是蘇雲金芽胞桿菌分泌的抗蟲蛋白,這種桿菌最早是在1901年由日本生物學家石渡繁胤發現的,但其中的有效成分Bt直到1956年才被提純出來,並於兩年後被用於殺蟲劑的製造。有意思的是,因為Bt來自大自然,因此它剛一進入市場就受到了有機行業的熱烈追捧,成為全世界有機農莊使用最為廣泛的有機殺蟲劑。但是,由於Bt提純困難,價格昂貴,再加上它容易降解,需要經常噴洒,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有機農場主用不起。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孟山都公司將Bt基因轉入農作物的基因組當中,這樣一來農作物就可以自己分泌這種殺蟲蛋白了,可謂一箭雙鵰。沒想到這樣一種雙贏的新技術卻遭到有機行業從業者的無理抵制,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說到提高糧食利用率,減少浪費,科學家們已經研製出了不含「糖生物鹼」(Glycoalkaloid一種有毒物質)的轉基因土豆,以及不含過敏蛋白的豆類等等各種新型農作物,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的話就能大大減少糧食浪費現象。至於說增加農作物的抗風險能力,更是離不開轉基因技術。目前全世界多家實驗室(包括中國)都已經成功地把抗旱抗澇基因轉入農作物,一旦被批准就可以進入市場,大大增加農作物的抗逆性。
可惜的是,因為來自有機從業者的抵制,這些新技術全都躺在實驗室的櫥櫃里睡大覺,普通農民無法使用。這方面的一個好例子就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倡導的「綠色超級稻」。張教授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意識到中國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將會給中國環境帶來滅頂之災,於是他提出利用基因技術全面改良水稻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包括抗病抗蟲抗旱)和營養高效利用(比如氮磷鉀等)等多方面都有所提升,培養出「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綠色超級稻」。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院士)
這個概念比袁隆平的只注重提高產量的所謂「超級稻」概念不知要先進多少倍,難度也不知要大了多少倍。但是,因為培育「綠色超級稻」需要使用轉基因技術,張啟發被很多人罵成「漢奸」,其中就包括很多從事有機農業的人士。
事實上,這股反轉浪潮不僅是中國才有的。美國農業部當初制定有機標準時並沒有規定不許採用轉基因技術,沒想到美國的有機團體群情激奮,給農業部寄去了27.5萬封抗議信,農業部沒有辦法,只好將轉基因技術排除在2001年實施的美國國家有機標準之外。
因為有機愛好者當中普遍存在的迷信現象和返古思潮,這個圈子已經變成了反科學大本營。於是,一個本來最應該擁抱新技術的行業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如今市場上絕大部分有機農產品都變成了奢侈品,變成了少數富人們用來裝門面的東西。其中甚至有一部分有機農產品既不健康也不環保,甚至連奢侈品都不如。
有機農業要想重生,必須放棄偏見,主動擁抱新技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最後引用一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吳孔明博士所說的話作為結尾吧:「有機農業的理念是很好的,建立一套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的生物防治系統也不是不可以。但任何新技術的前提一定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保護生態系統的絕對平衡。如果你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只想著去建立一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不可行的。」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吳孔明博士)
推薦閱讀:
※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申請流程
※重新認識食物|堅果&種子&芽菜:「盒子里的植物嬰兒」
※「豆似珍珠,谷似金」——增嘉園有機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