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條皈依問答,生起堅固皈依心
X
《皈依問答》(全)益西彭措堪布皈依問答(一):修學佛法有沒有捷徑?答:有。這個捷徑就是對佛法僧三寶具有信心,尤其對一切法寶都生起是修行的具體教授的信心,深信通過聞思修佛法,可以去除執著、煩惱、業障,可以產生出小到克服眼前的煩惱,大到乃至迅速成就佛果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信心,就是修學佛法的捷徑,它能促使學人產生求證的願望,並且為了求證佛法,開始精進地聞思。生起了這樣的信心,就抓住了修學佛法的根本,就能有利地克服修學佛法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障礙,快速順利地進步。皈依問答(二):請靜思五分鐘,追問自己因為哪些原因導致必需要皈依佛陀?自己是否真的已經皈依佛陀?如何才是真正對佛陀的皈依?答:尋找皈依佛陀的原因,首先要清楚地認識自己,要突破狹隘的見識,將眼光放遠來看。在時間上,以眼前為支點,放眼看數年後的自己,看到這輩子的結束,看到今生之後可能的結局,看到以後等著自己的漫長的輪迴……;同時要向前追溯,看到數年前,看到上輩子可能經過的日子,再想想之前已經經過了多少這樣的輪迴……在空間上,知道世界不只是眼前這個地方,也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地球,而還有著三惡趣的地獄、餓鬼、旁生,以及三善趣的人、阿修羅、天界。這六道裡面,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眾生,正在遭受各種苦難,而自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這不只是自己的境況,同樣也 是所有凡夫的境況。以後要經常以這樣全面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面對親人、道友、同事,和街上匆匆走過的路人的時候,都需要將他們放在同樣的時空背景下,正確地觀察。處在這樣境況之中的凡夫,是否需要皈依呢?請看到這篇博文的道友,接下來靜坐十分鐘,按照上面講的時空觀,如理思維。其次,要清楚地認識到佛陀的功德,從智慧、慈悲、力量三個方面對佛陀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希望大家能經常複習《正法明燈》、《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講記》等等法本。如何是真正對佛陀的皈依呢?即以佛為怙主,放下自我,一切按照佛陀的教導行事。皈依問答(三):皈依導師佛陀後,為什麼又要皈依法寶?你能至少說出法寶的五個功德嗎?答:佛陀曾經也是凡夫,正是依靠佛法進行了精進的修行,才最終斷除了一切的障礙,圓滿獲得了一切的功德,而成為了人天的導師。同樣,法寶也是佛陀用來度化一切眾生的最主要的方法,眾生聞思修行法寶所作的法供養,是佛陀最大的願望。佛陀之所以對眾生具有無比的恩德,正是因為傳授了這些世間難遇的法寶。所以皈依佛陀,以佛陀為導師,必然意味著需要皈依法寶,而皈依法寶最好的方法,即是生起獲證法寶功德的意願,展開精進的聞思修行。法寶的眾多功德,在《隨念三寶經》中有詳細的開示,具體有:是佛陀按照所證悟的法理而作的善妙的宣說(善說),能夠斷除障礙,圓滿功德,使眾生獲得究竟的安樂(梵行)。聽聞到即能使人產生強烈的信心(初善)、思維後能使人對這條解脫的安樂之道產生確定無疑的定解(中善)、修行後產生真正的智慧,脫離輪迴(後善)。所宣說的內容是萬法的真相,因此是一切所證法中最為殊勝的(義妙)、所使用的語句極其巧妙,容易理解受持(文巧)。所宣說的法義不同於所有外道(純一)、能完全斷除三界一切煩惱(圓滿)、宣說了本來清凈的法界(清凈)、按佛法修行能斷除垢染,獲得離垢清凈(鮮白)。佛陀以究竟的智慧照見後宣說的佛法和戒律,遠離了一切的缺陷,具足了一切的優點(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是佛陀如實現見的(正得),並不是有漏法,不會產生煩惱之病(無病),依法寶修證而獲得的功德,將永遠不會退失(時無間斷)。是獲得解脫的最好的方法(極善安立),凡能明了法義的眾生,都能乘上佛法的大船,獲得解脫(見者不空),在通過修證獲得出世的智慧後,便能真正地了達(智者各別內證)。佛法與戒律都是佛陀對機的善巧宣說(法律善顯)。能夠遠離一切的障礙(決定出離),能夠獲得圓滿的菩提果位(趣大菩提)。佛法之間沒有相違之處(無有違逆),而且互相融通(成就和順);完全值得依止(具足依止),獲得修證之後再不會退轉,因此再也不需要像外道那樣不斷更換法門了(斷流轉道)。對於法寶的這些殊勝功德,大家不但要了解,還要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這樣就會自然產生純厚的皈依心。皈依問答(四):什麼是僧寶,為什麼要皈依僧寶?你是如何皈依僧寶的?答:僧寶是按照佛菩薩的教導如理修行佛法的人或團體。從大乘來說,凡是見道位之上的菩薩,任何一位都是僧寶,從小乘來說,凈信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圓滿修集世出世間資糧的四位比丘組成的清凈團體,即是僧寶。皈依僧寶,即是將僧寶作為修行的助伴和道友,這是因為僧寶中都是精進修學佛法的人,親近僧寶,能被良好的修學氛圍所感染,避免受到因懈怠放逸等空耗暇滿人身等,也避免受到外道等邪知邪見的污染。皈依僧寶,對於出家僧眾來說,即是以六和敬為準則,和合共修佛法,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則還需要為出家僧眾的修行供養財物,廣種福田。另外,依據皈依僧寶的精神,在家居士周圍如果沒有僧寶,也應盡量組成精進學法的團體,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皈依問答(五):為什麼只有佛陀才能做一切有情的導師?答:導師釋迦佛的色身雖然已不在我們這個世間,但是通過他所說的正法,就能夠確定無疑地知道佛陀具備智悲力,是眾生的皈依之處。人們如果對佛陀留下的三藏十二部作深入全面的觀察,就可以發現佛陀所說的正法都符合現量、比量、教量,而且能夠引導眾生消除一切的苦因和苦果,由此可見佛陀證得了徹見萬法真相的大智慧;對於這樣殊勝的正法,佛陀毫無自私地傳授給一切眾生,這說明佛陀具有深廣的大慈悲;而且通過這樣轉法輪的方便,起到了使有緣眾生消除苦因苦果、獲得究竟的幸福安樂的作用,這就說明佛陀具有大威力。在一切有情之中,雖然也有自稱能救護世人的某些天人,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但是從他們的特點來看,沒有一個能滿足上面三條標準中的任何一條。因此一切的眾生,都需要皈依佛陀。對於大自在天、上帝等來說,也只有在真正皈依了佛陀,開始如實的修行,最終像佛陀那樣圓滿了智悲力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去救護眾生。皈依問答(六):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尚未出世,那現在的眾生應該以什麼方式皈依佛寶,才是圓滿的皈依?答:皈依對境的佛寶,是釋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雖然在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示現涅槃,但是佛陀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眾生,因此眾生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佛寶進行全面的皈依。本師的清凈報身和無數的化身,以及他方世界的法報化三身佛陀一直在救度輪迴的眾生;導師佛陀安住於法身境界中一剎那也沒有變動過。《華嚴經》中說:「一切如來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又說:「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中說:「隨念如來法身,即是一切隨念之王」;還有,像佛塔、佛像、佛舍利等都是佛寶的所依,代表真正的佛陀,因此,對於佛塔、佛像、佛舍利如同真正的佛陀一樣進行恭敬禮拜,就是在對佛寶做皈依,這也是皈依佛寶的學處;導師佛陀而且還親口授記,在末法時代,佛陀將示現佛經文字度化眾生,以教法作苦海眾生的導師,開啟出離苦海的慈航,因此,能以聞思修行深入經藏,也是在親近諸佛的法身。皈依問答(七):對佛寶的皈依有幾種動機?請反觀你自身現在的皈依動機是哪一種?答:因眾生的發心不同,所作的皈依又有相應的很多分類,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三個大的種類。這三類是按三士道劃分的:(一)心裡畏懼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樂,以這種動機而作的皈依是下士道皈依。(二)認識到無論是受生在輪迴的何處,都是痛苦的自性,為了自己解脫輪迴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三)觀察到一切母親有情都沉溺在輪迴的大苦海中,感受著無法想像的痛苦逼迫,為了把他們從苦海中救拔出來,安置在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而決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在這三種發心之中,第三種動機最為崇高,功德也最為殊勝。而世間上的人,眼光基本都局限在今生今世,因此很少能憑自力產生上面三種皈依,現在走入寺院燒香祈求的大部分人,都是向佛菩薩祈求今世的平安健康和榮華富貴。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能走入佛門,向佛菩薩祈求,能種下解脫的種子,也是一種相似的皈依,因此應該對此隨喜與鼓勵,並盡量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眾生感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但是僅以追求今世的發心皈依佛陀,獲得的福報與加持就小,這非常可惜。因此有頭腦的人,應該盡量生起更圓滿的皈依心。現在已經在聞思修的佛弟子,不免還是受到追求今世的頑固習氣的影響,因此還需要不斷地自我檢視,用聞思修的智慧善加抉擇,逐步提升、穩固自己的皈依心。皈依問答(八):靜坐十分鐘,思維導師佛陀的功德與恩德,並記錄自己的感受。答:對於一個佛弟子來說,導師佛陀的功德應該瞭然於胸,因此大家對於《隨念三寶經》的內容應該非常熟悉,這樣就可以按照經文一一進行觀修。要思維導師佛陀的恩德,則要結合自身實際,這就要從三世以及輪迴的宏觀角度,對自己境地作一個清楚的了解,要認識到自己的危險。這時再想到現在還能接觸到佛法,就能夠對佛陀的恩德產生深深的感恩。如果進行了如實的觀修,會生起感動、欣喜、充實、感恩、充滿希望、充滿力量等等的心理,會對遵照佛陀的教誨產生依教奉行的強烈願望。這種心態,會隨著串習的增加,而逐漸加深。單單憑一次十分鐘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希望道友們能養成串習的良好習慣。皈依問答(九):結合聖者法王如意寶的傳記,思維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功德和對眾生的恩德。答:為了引導眾生進入佛道,佛菩薩會根據眾生根基的不同,相應示現外、內、密的功德。和法王無垢光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一樣,法王上師對許多內在與密行的功德秘而不宣,我們難以窺探揣測。但是在凡夫可見的外在功德上,我們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作一個簡略的了解。一、不共的授記法王上師如意寶晉美彭措吉祥賢乘宿世不共菩提大願,於現代眾生的福德因緣成熟之際,降臨於世。這是南瞻部洲難值難遇的一大幸事。佛陀以及以往的諸多高僧大德對法王上師的出世都預先作了授記,比如蓮花生大師在《甚深幻鏡》中,預言了蓮師的心子降魔金剛大師將化身為列繞朗巴大師,並之後化身為法王上師時說:「爾後轉世之靈童,雞年誕生於多康,名有啊字通三藏,教法住世三千年,九百獲得大成就,隨行瑜伽六千餘……」二、出生時的稀有之相法王如意寶降生在1933年的神變月初三。普通人出生時被業風所吹,都是倒頭降生的,法王卻是頭部朝上出的母胎,隨即便端身正坐,並將胎盤像披法衣一樣甩到左肩上,口中朗朗念誦文殊心咒「嗡啊ra巴扎納德」七遍。法王上師曾經對弟子們說:「我剛出生時,酥油燈的燈光照到雙眼,眼前就出現了耀眼的萬丈光芒。幼兒時看到有人宰殺牛羊,心中便會生起強烈的悲憫,著急地想挽救它們的生命,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抱著母親『嗚嗚』地哭泣。」三、虔誠的信心與殊勝的證悟三、四歲時,法王上師就已對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強烈的信心。在他心目中,祈禱文殊本尊就是在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同樣,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就是在祈禱文殊智慧本尊。15歲時,法王上師對無上光明大圓滿產生了猛烈的信心,一心一意地祈禱並虔誠念誦了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覺空文殊童子加持力,密意界中獲得八辯才,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至誠祈禱麥彭那迦尊。」每念一百遍祈禱文,就研讀一遍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的大圓滿竅訣精髓——《直指心性》。最後祈禱文念滿一百萬遍,《直指心性》研讀完一萬遍時,徹證了大圓滿。同時,文殊智慧尊者化現為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幻化身攝受了法王上師,並賜予了「阿旺羅珠宗美」(語自在智慧無比)的法名。1987年,法王上師在山西五台山的善財洞閉關了二十一天,4月29日上午,在清凈的顯現中,清晰瞭然地現見了文殊智慧本尊。法王又在羅岩窟山洞閉關了十四天,在此期間,法王上師日日夜夜都處於光明境界之中。四、精嚴的持戒《吉祥時輪金剛續》中說:「比丘三者中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比丘是弘揚佛法的最有利身份。1955年,法王上師22歲時,在根本上師阿闍黎托嘎如意寶等三師七證前受了近圓戒(比丘戒)。他護戒如眼,即使微細的學處也不輕視,就像持戒之王菩提薩埵那樣,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攝持護持。法王上師還說:「在那樣的危險時期,我也從來沒有作過殺生、偷盜等非法行。如果有迫在眉睫的需要就修財神法,結果所需之物輕而易舉自然獲得;有時修攝生術,連續十幾日不用進飲食。」法王上師甚至眼見別人殺生也是心如刀絞,如割自身。每當看到有人擊打餓狗等旁生時,法王上師就會流著淚說:「這些眾生無始以來都曾作過我們的母親,它們由於惡業所感如今轉為旁生,已經這樣悲慘可憐了,你們還竟然忍心打它們,真不如打我。」法王上師不但是我們後學弟子在受持別解脫戒和菩薩戒方面的表率,在如理如法依止金剛上師,受持清凈的三昧耶戒方面更是我們的楷模。法王曾對弟子說:「我依止托嘎如意寶六年期間,從未擾亂過上師的心,就像如來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樣,甚至沒有做過一件令上師怒目而視的不歡喜事。只是有一次,我怕影響聞思修行而不願意去俗人家作經懺,托嘎如意寶得知後說:"難道你不想利益眾生了嗎?"當時我非常害怕,嚇哭了。對上師的所作所為從未起過邪見,就算是開玩笑,我也覺得有深深的密意,視為善妙教言。每次上師給我摸頂,或與我碰頭加持,我都會連續幾天興奮不已。」即使在晚年,法王每當提到托嘎如意寶時,都會哽咽失語,這一點凡是在法王座下聽聞過佛法的人,都會深有感觸。 曾經有弟子請求上師法王如意寶寫自傳,法王說:「我沒有什麼傳記可寫的,但有一點,凡是我所依止過的上師,我從未作過令他們不歡喜的事,對任何一位上師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傳記。」五、弘法利生精進不止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黎明曙光》中指出:學佛的基礎是戒律,學佛的命根是聞思修行,學佛的目的是弘法利生。法王上師一生以這三點為核心,精進不懈,帶領廣大眾生走上這條成佛之路1、建立嚴持戒律的清凈僧團在1980年代佛法逐漸復興之後,法王上師公布了《公函·整頓戒律廣布文》,提出了三條重要標準:第一、一切功德的所依唯一是戒律。除了個別獲得了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成就的在家瑜伽士之外,寺院里的人必須全部出家。並且根據律藏和密續法寶中的金剛句,別解脫戒和密宗三昧耶戒已經毀犯,但可以還凈的,必需懺悔還凈;即使懺悔也不能完全還凈的人,必須從僧團中摒除,之後令其單獨精進懺悔罪障。第二、無論是出家僧眾還是在家瑜伽士,作為應供處都應該拋棄其它瑣事,著重講經說法、聞思修行,僧人們應該做的唯一事業便是護持教證的聖法。第三、在聞思修行時,不能摻雜世間八法,要使之成為成就自他二利的因,成為在家人等真正的頂禮處、供養處、皈依處。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大小寺廟群起響應,尊重戒律,精進聞思修行的正法氣象又在藏地恢復起來了。2、全面推行聞思修行在教導大眾嚴格持戒的基礎上,法王上師大力推行聞思修行,親自講法,培養弟子。並多次表露他的心跡:一生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發願講法到最後時刻。1979年,宗教政策尚未全面落實,法王上師就在喇榮創建了五明佛學院,建立起了清凈的弘法僧團。並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弟子,成為當代佛法大廈的堅固基石。雖然法王上師化緣已盡,示現圓寂,但是數量眾多的弟子,如門措上師、丹增嘉措活佛、龍多活佛、索達吉堪布、慈誠羅珠堪布、希阿榮博堪布、齊美仁真堪布等,正以各種形式講經說法,勸人行善,繼承著法王上師的偉大事業。3、引導、加持弟子往生極樂世界。引導無邊無際的苦難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法王一生中的最大心愿,也是最主要的事業。他老人家經常說:「我今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凡與我結緣的所有眾生都引到極樂世界。雖然有東方現喜剎土,鄔金銅色吉祥山剎土等許許多多的清凈剎土,可是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功德圓滿,又極易往生的凈剎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勤度化一切有情……」法王時常宣講極樂世界的功德,不僅自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勸無量有情發願往生。二百多年前的菩提金剛大師曾預言說:「單堅阿拉木天喇榮溝,鄔金蓮師化身名晉美,彼於菩薩四眾眷屬中,廣弘顯密教法如明日,利生事業頂天立地也,清凈所化眷屬遍十方,凡結緣者皆生極樂剎。」這明確指出:右邊是單堅神山、左邊是阿拉神山、具有木天女神山的喇榮山谷中,有蓮師化身名為晉美彭措尊者,攝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眷屬,其有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以及凡與之結緣者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種種不共的示現,都是為了住持佛法、成熟當代眾生的心相續,並能讓眾生生起深深的感恩與崇敬,對法王如意寶的最好報答,就是遵照法王如意寶的指導,精進地聞思修行,使佛法能利益到更多的眾生。皈依問答(十):要對能唯一、徹底救護自他的佛法僧三寶生起真實到量的皈依心,為什麼需要隨念而修習十萬遍的皈依誓願?答:皈依心是一切內道修行的基礎,所有的內道功德,都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之上的,皈依心越深厚,其他法門的修行就越能得力,同樣,其他法門的修行,也對皈依心產生了促進。世間一般的心,容易生起,但沒有多少力量,因此無常得也快,而世間上的一些遠大志向,需要長期的培養才能生起。皈依心中,以追求今世的富足健康為目的的皈依心,也不難生起,到寺院里進香祈福的人,雖然沒有經過聞思修行,但是基本上都有初步的皈依心,而與三士道相應的皈依心,則難以生起,生起後也不容易鞏固和深入。如果對三寶的功德沒有了解,就沒有生起真正的皈依心的可能,因此首先要充分、深入地認識到只有三寶才能對自他眾生提供救護,這需要對三寶的功德,對輪迴眾生的苦因苦果作深入地思索,因此對於像《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等開演三寶功德的經論,必須在通達的基礎上,常常念誦,這樣皈依心必定能夠被培養起來。凡夫的皈依心剛萌生時,還比較浮淺,因此就要對皈依心進行鞏固,這時就要隨念三寶的功德,而修習皈依誓願。修習十萬遍的皈依誓願,就是在深入了知三寶功德的前提下,通過重複念誦皈依偈頌,來隨念三寶的功德,以此來增上皈依的信願。經過這樣不斷地串習後,皈依的習氣就能持續地深入、穩固,因此這是在短期內生起真實、到量的皈依心的一個很善巧的方便。這樣能在心相續中種下生生世世不離三寶的永不退轉的堅固習氣,能保證今後的聞思修道路上永遠不出違緣。修習的關鍵,是在心中隨念三寶功德,而口誦是幫助隨念的一個方便,如果心裡在想其他的事情,或者沉入於無記,則即使口上連續不斷地念誦,也不能增上皈依的習氣。對於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說,修十萬遍的皈依誓願是最起碼的要求,很多人要修許多個十萬遍,才可能獲得穩固的皈依心,偉大的傳承上師華智仁波切一生則修了兩百多萬遍的皈依誓願。到量的皈依心生起後,是否就一勞永逸,不用再串習了呢?不是的,要知道皈依心是從眾生入門到成佛之間都需要修持的。皈依心有不同的層次,依次有希求今世圓滿而作的皈依,到希求後世圓滿的下士道的皈依,到希求自己解脫的中士道的皈依,到希求一切眾生解脫的上士道的皈依,以及最後到對自性了義三寶的皈依等。較低的皈依心生起並穩固後,就要努力生起更高的皈依心。從凡夫開始,到聲聞、緣覺,乃至一到十地的菩薩,無一例外地,都需要依仗三寶,才能獲得究竟的救護,獲得自他二利圓滿的佛果的大安樂。皈依問答(十一):如何落實對法寶的皈依心?答:落實對法寶的皈依心,關鍵是要認識到法寶的功德,然後以十法行來落實對法寶的皈依。所謂法寶,包括證法和教法兩部分,證法是戒律、禪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聖法是諸佛的母親,意思是說佛所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一個不是從教法和證法這個源泉生起來的。對於如此殊勝的聖法,以十法行信受奉行,是最好的皈依形式。十法行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因為法寶殊勝無比,所以通過書寫、供養、施他,可以迅速積累殊勝的福德。書寫即是恭恭敬敬地抄寫;供養即是以香、花、燈等各種供品供養法寶以及講法的法師;施他,即是流通法寶,包括印送經論、刻錄光碟等等,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看到、聽到殊勝的佛法。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是聽聞法寶,獲得聞慧的具體方法。聽聞即認真地聽聞法師的對經論的講解;披讀即認真、恭敬、深入、細緻地閱讀經論;受持,即熟記、不斷溫習學過的經論;開演即將所學的法義傳授給他人;諷誦即不斷念誦經論。皈依問答(十二):請對照十法行,反省自己對法寶的皈依心是否已經生起,若已生起,是否深厚?答:十法行是對法寶皈依心的具體體現,其中的核心是最後一個法行——修習,因為只有通過修習,才能夠獲得殊勝的證法。要進行修習,必需先獲得思慧,這就要進行如理的思維,而要進行如理的思維,必需先具有聞慧,因此先要聞法,聞法的形式,具體有五種,即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聞法是思維的前行,思維又是修習的前行,因此在聞法與思維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在為修習的正行做準備。一個通曉了佛法的功德的人,就會從內心中對佛法油然而生皈依之心,並希望品嘗到法寶的甘露法味,因此他會非常迫切地想修習法寶,而為了修習法寶,就會自動去聞思,同時會因為對法寶的無比崇敬,他會自發地去書寫、供養、流通。大家奉行這十法行的程度,可以看出自己對法寶皈依心的有無與深淺。思維即透徹研究法義,獲得思慧,將經論中殊勝的見解轉化為自己的見解。修習即對思慧進行持續地串習,來對治掉自己的習氣,產生出修慧。十法行是皈依法寶的具體形式,正是因為法寶所具有的遣除一切過失,產生一切功德的作用,所以應該恭恭敬敬地進行書寫、供養、施他,以及認認真真地進行聞思修行。從一位佛弟子對十法行是否精進地行持,可以看出他對法寶的皈依心是否已經產生,是多還是少。皈依問答(十三):為什麼無上導師即佛寶?答:要能引導眾生到達真正的解脫的,引導者必須具備智悲力三種功德。導師釋迦佛的色身雖然已不在我們這個世間,但是他宣說的教法還留在人間,對他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字字句句經過現量、比量、教量三種觀察,可以發現導師佛陀宣說的是緣起性空符合法界實相,而外道所宣說的都不是緣起法,不是自生、他生,就是共生、無因生,都違反了法界實相,而且佛陀宣說的法寶都確實能夠止息三有。這樣從法上,就可以很明確地斷定,說法者佛陀決定具有現見正法的智慧;而且對這樣殊勝的法道,他能毫無自私地對一切眾生宣說,這就說明他具有為他人宣說的大慈悲;而且通過這樣轉妙法輪的善巧方便,確實起到了使有緣眾生截斷三有衰敗的作用,這就說明他具有大威力。因此說一切世界中,最最殊勝的導師,即是斷證圓滿的佛寶。佛陀為眾生引導了解脫之路,佛陀所引導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條解脫之路,因此說無上導師即是佛寶。因此眾生要對佛陀生起深深的感恩,感謝佛陀為我們顯示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並應該虔誠地祈禱佛陀,祈願佛陀能加持眾生的身心相續,能早日、順利、圓滿地走完佛陀給我們指明的光明的成佛之路。皈依問答(十四):為什麼說無上救護即法寶?答:法寶是導師佛陀救護無邊眾生的無上方便,是眾生擺脫凡夫的業障身,獲得清凈的解脫果位的殊勝方法,法寶中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切外道法門和世間學問中所根本不具備的,因此說無上的救護是法寶。也就是說,眾生只要努力地聞思修行,並且證得佛陀所慈悲宣說的種種解脫法門,就能獲得暫時以及究竟的救護。佛陀是醫王,具有最高的醫療水平,能醫治世界上一切苦因苦果之痾疾。世間的醫生診斷後,依靠藥物來療治疾病,而導師佛陀則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業障病,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意樂等特點,開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的葯。一個人病重時,會極度地信賴醫生,會嚴格地根據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地服藥,這樣病就會治好,同樣,煩惱與業障深重的眾生,也應該認識到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儘管如此,也並非無藥可救,如果完全按照佛陀的囑咐行事,聞思修行佛陀提供的藥物——能提供無上救護的法寶,就能很快病癒,獲得種種暫時和究竟的安樂。佛經中說:「我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又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即眾生的導師佛陀教給了能救護眾生的法寶,眾生親自去實踐,去聞思修,就一定能獲得徹底的救護。皈依問答(十五):為什麼說無上拔度即僧寶?答:因為僧寶具有「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的殊勝功德,所以對眾生具有無上拔度的力量。僧寶四行的具體含義,可以參考《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講記》。歸納而言,就是聖僧具有清凈的證法——戒定慧三學的力量,對於沒有證悟的凡夫僧來說,也因為與聖僧一起,組成了清凈的講經說法、聞思修行的團體,在精進行持內道的聖法,因而具備了無上的拔度力量。眾生如果能融入到清凈的僧團之中,如法、精進地行持四行,則能被快速地拔度出輪迴之苦海,這是僧寶無上拔度作用的最殊勝的體現。僧寶的無上的拔度眾生的力量,還表現在可以超拔眾生脫離惡道等方面。如《佛說盂蘭盆經》中導師佛陀對聖者目犍連尊者說:「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一力,乃得解脫。」又說:「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皈依問答(十六):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堅定皈依誓願,首先必需獲得什麼樣的信解?答:信解是皈依的基石,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皈依誓願,需要對三寶的功德生起信解,而其中最關健的,是對法寶的功德生起確定無疑的信解。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中說:「總而言之,正道聖法若以理成立為真實,則於學修聖法之僧及學修究竟之佛,將會產生信解。因此,若以對如來具有四諦甚深緣起之理產生真實定解的方法,勵力精勤,對三寶將會產生不退轉的堅固信心。」三寶的核心是法寶,導師佛陀是通過聞思修法寶,而獲得圓滿智慧、大悲與度化眾生的能力的,佛陀度化眾生的最有力的方法,也是通過教導佛法,使眾生通過聞思修行,獲得證悟。佛陀對眾生的最大的恩德,就是留下了能夠獲得暫時與究竟利益的殊勝佛法。僧寶也是因為和合共住而聞思修佛法,才形成了無上的拔度力量。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如是於真實僧伽及僅持僧相,亦了知為聖法寶之功德……」。可以,如果對法寶進行了深入的聞思修,了解到法寶中所揭示的以四諦為核心的法理,完全就是世界的真相,這就對法寶生起了確信無疑的信解。這樣的信解,不但會直接產生對法寶的皈依心,同時也會油然而生對宣說法寶的佛陀,以及正在修行以及弘揚法寶的僧眾的信心。因此佛弟子們應該在了解並憶念三寶功德的同時,尤其要深入經藏,精進聞思修行,提升對法寶功德的信解,以此來促進對三寶的皈依誓願。皈依問答(十七):請解釋「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的含義? 答:這是導師佛陀親口宣說的,是大小乘共同一致的皈依三寶的誓言偈文。如《最無比經》中說:「佛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凈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眾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獲福無量。」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時世尊告諸苾芻,但有人來,求出家者,當問諸難。若無障難者,然後與受三歸,即令合掌胡跪,當自稱名,盡一形世,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後與受五學處、十戒、二百五十戒,廣如余說。」「皈依佛,兩足尊」:就是在兩足尊的諸佛前作皈依。「兩足」指長有兩足的人類與天人。「尊」是殊勝的意思。佛陀度化的弟子雖然遍於凡夫的六道之中,但善根成熟的眾生主要是以善道中的人類與天人為主,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的「天人師」,也是指佛陀是天人與人類的導師的意思。另外,在獲得了出世功德的四類聖者中,佛陀是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以及菩薩這前三類聖者的導師。由此可見佛陀是一切有情之中最為殊勝的。在念誦「皈依佛,兩足尊」的時候,就要以對偉大的導師佛陀無比殊勝的認識,立下在生生世世中都以佛陀為自己唯一導師的誓願。世間上的人,沒有經過理智、深入的觀察,會對他有限的視野中有力量的對象,生起類似皈依的心,比如天龍八部、邪魔外道、帝釋天、轉輪聖王等等,甚至會對暫時看起來神通廣大的官員、富商,或醫術高明的醫生等等也會生起明顯的依靠心裡,但是在發下了「皈依佛,兩足尊」的神聖誓願後,就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情況,無論面對誰,都會明確地以人天導師佛陀為唯一的皈依之處,而不可能對像上面說的那些對象生起一丁點的皈依心。另外,眾生皈依的佛寶,不僅僅是大家熟知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成就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一切法、報、化三身佛。諸佛從自利和他利的角度,分為法身和色身;從自性、顯現以及種種化現利益的角度,可以分為法報化三身和自性身;在報身當中還可以分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中,一到七地的菩薩所見的,八到十地的菩薩所見的,十地金剛喻定顯現的,也都各不相同;在化身當中又可以分殊勝化身、種種化身和工巧化身等,都在因地最初是示現大慈大悲大願,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自他二利圓滿的佛果。「皈依法,離欲尊」:「欲」字從廣義來解釋,就是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凡是與無明掛鉤的,使眾生的心不調柔、不寂靜、不自在,與解脫、成佛修法不相應的粗細雜染法就叫做「欲」。「欲」的危害那麼嚴重,但是卻可以被法寶直接對治掉,而且法寶還能將「欲」連根拔起,徹底消除,因此,法寶是能離欲的最為殊勝的方法。皈依時,應立誓在今後生生世世中,學修的、護持的、傳播的、給眾生引導的,唯一就是導師佛陀宣說的黃金一樣純凈的妙法。如果真正認識到了法寶的殊勝,就會對法寶生起無比的信心,就會對聞思修法寶的人生起極大的恭敬心,無論他是僧眾也好,在家人也好,哪怕是剛學法的小孩,只要在聞思修佛法,就都會生起極大的隨喜,會覺得他們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要能解決現代人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合適的就是佛法。所有世間上的知識,雖然有它們各自的優點,但是與清凈、深遠的佛法相比,就絲毫沒有值得讚歎之處,因為它們都不能減輕痛苦、去除煩惱、消除業障、斷除無明、出離生死,科學再興盛,也不可能像佛法那樣完整、徹底地解決最與人們利益相關的生死大事。「皈依僧,眾中尊」。僧人們和合共住,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聞思修行離欲尊的法寶之中,因此他們產生的功德是世間上的人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成就指日可待,因而成為了世間上最稀有難得的人,他們組成的僧團,也成為了世間上最為殊勝、最有意義的團體。皈依僧眾,就是立誓今後以僧眾為中心,圍繞在僧眾周圍,以他們為自己修學的助伴,以此帶動自己對佛法的聞思修行,並盡量以僧眾的福田,來培植福德。眾生皈依的是一切僧人形成的僧眾,因此僧眾只有一個,從大乘的皈依上來說,它包含了十方三世的一切僧人,在末法時代,並不一定每位僧人都能在一切時候都如理地行持,但是要知道即使顯現上並不清凈的僧人,也是整個僧眾中的一員,因此凡是見有持出家相的,都應該因其是僧寶之一員而恭敬對待。在五濁惡世,凡能放下在家的生活,脫離生死輪迴的紅塵,出家成為清凈修行的僧眾中的一員,都非常地不容易,單這一點來說,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在家人,而成為人天的供養之處。歷史上帝釋天、轉輪王、國王們都對僧眾恭敬頂禮,仲敦巴尊者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居士身,但是對一切出家人,哪怕是小沙彌也要恭敬頂禮。就像大家的家是固定的,父母是固定的那樣,眾生如理的皈依對境,也是固定的,那就是尊貴殊勝的三寶。修行人每天都要皈依、供養、讚歎、隨念、感恩三寶,三寶弟子每天六次所作的皈依,就是念誦這三句佛陀親口宣說的皈依誓言,並且凡是內道不共的一切善法,都必須要在皈依心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就會獲得三寶的殊勝加被,並且形成今後生生世世中不離而隨學佛法僧三寶的深厚善習,最後才能徹底地解決自他眾生的生死大事。皈依問答(十八):怎麼理解導師佛陀降生時宣告的「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答: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降生時的豪邁宣告,如《修行本起經》中:「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即導師佛陀是天上天下的眾生中最為殊勝的,其他眾生都在三界中受苦,因此佛陀誓願進行救度。在《普曜經》中,可以看到更清晰的意思:「我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無為常安。」即佛陀出世時即立誓,作為天人與人類中最尊貴者,在三界中具無上功德者,要救度天上天下的一切眾生,斷除眾生的生死苦,使一切眾生獲得無為法的證悟果位,獲得永久的寂滅妙樂。在《方廣大莊嚴經》中,詳細記錄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降生的過程。本師在降生之前,在兜率內院為無數天子演說正法,當時叫凈幢天子菩薩。在降生之前,天人們憂傷地說:「聖士夫您不在這裡,兜率天宮將失去莊嚴!南贍部洲有十八種外道宗師,正以邪見造作種種惡業,所以現在並非下生的時機。」菩薩回答:「海螺聲不同於其它聲音,就像陽光不同於其它光明一樣,我的妙法和外道之法不同,能夠懾伏那些外道!」經過殊勝的入胎與住胎後,菩薩從聖后的右脅安詳地誕生,如同獅子和大丈夫一般,安詳地瞻望觀察四方。由於菩薩已在多生之中積集無量善根,因此才一出生就獲得了清凈天眼,對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國土城邑、眾生的所有心念都能分明照了。於是菩薩觀察這些眾生的戒定智慧、一切善根等功德是否有和自己相等的,結果發現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中,沒有一個眾生的功德能和自己等同。這時,菩薩不需他人扶持便獨自向東方走出七步而且步步生出蓮花。菩薩心中沒有任何怖畏,他說:「我獲得了一切善法,當為眾生宣說。」又向南方走出七步,說道:「我應接受人天的供養。」又向西方走出七步,說道:「在這個世上唯獨我最尊貴、最殊勝(即「天上天下,唯我為尊),這是我的最後身,將滅盡生老病死。」又向北方走出七步,說道:「我在一切眾生之中,是無上上。」又朝下方走出七步,說道:「我將降伏一切魔軍,又將滅除一切地獄猛火等所有苦具,散布大法雲、普降大法雨,使眾生盡享安樂。」又朝上方走出七步,說道:「我將成為一切眾生瞻仰的對境。」菩薩說話的聲音傳遍三千大千世界。「天上天下,唯我為尊」,這句話顯示了導師佛陀救度眾生的宏大誓願和氣魄。我們承蒙導師佛陀傳講了法寶的恩德,也應追隨佛陀成佛的腳步,立誓今後也能像釋迦佛陀那樣,證得殊勝的智悲力,成為三界中功德無與倫比的究竟怙主佛陀,度化一切做過母親的有情。皈依問答(十九):對佛法僧三寶不進行全面、平等的皈依會有哪些表現?並對自己進行一一對照檢查。答:對佛法僧三寶不進行全面、平等的皈依,表現為:一、在佛法僧三寶之間有取有舍,二、對佛寶、法寶、僧寶各自進行取捨。第一種在佛法僧三寶之間有取有舍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喜歡聞思修經論,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對導師佛陀沒有感恩與崇敬,不願意了解佛陀的功德與恩德,也不願意祈禱,即使嘴上沒有明顯表現出來,其實這也是對佛寶皈依心缺失的表現。又比如有的人喜歡念佛,對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認為不需要聞思修經論,認為那些是浪費時間,這就是捨棄了法寶。又比如有的人認為現在末法時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見,於是提出只皈依佛寶和法寶,這就是捨棄了僧寶。誠然在末法時代,清凈持戒、如理聞思修的僧人並不普遍,但是見到任何的出家僧人,都應該一分為二,首先知道他剃鬚發、著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寶的形象,因此對他的恭敬,就是對僧寶的恭敬,至於他個人的操守如何,則應分開對待,如果嚴謹持戒,精進地聞思修行,則應該親近,反之可以遠離,但即使遠離,也應感謝他示現了僧相,保持對僧寶的恭敬。佛法僧三寶是眾生要獲得解脫的三個不可缺少的依靠,三寶各自有其功德的側重,同時又互相聯繫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對佛法僧全部進行了如理、到位的皈依,才有可能為解脫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只皈依其中某部分,都會導致基礎不實,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斷、障礙重重,根本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第二種對佛法僧三寶各自進行取捨的情況,在不注意的情況下,也容易產生。首先對於佛寶的取捨。從大乘的角度來說,眾生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如果不注意,便可能只是皈依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修西方凈土的念佛人,在法門選擇上需要一門深入而念阿彌陀佛,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總集了十方三世的法、報、化三身佛的功德,具有了這樣的正見,則念阿彌陀佛等同於在念十方三世的一切佛陀,但是如果有所偏頗,認為只需要皈依阿彌陀佛,而不需要皈依其他的佛陀,只需要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佛陀沒有意義,那就在皈依上不圓滿了。其次對於法寶的取捨。一切的大小乘顯密法門,都是導師佛陀從大智慧與大慈悲雙融的境界中所流露出來的甘露妙法,正是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導師佛陀才宣說了對治它們的八萬四千種法門,而且所有的法門,都導向成佛,形成有機的聯繫,是菩提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於自我的解脫來說,只選擇其中的某類法門就能夠成就,但是大乘的目標是度化一切眾生,而眾生根基千差萬別,因此就必須要像導師佛陀那樣掌握一切的法門。這就需要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殷切的敬仰與修學之心。有的人因為特別的機緣,接觸到了其中的某些法門,因此只讚歎,只皈依這類法門,而排斥其他的法門,這樣就沒有全面、平等地對法寶進行皈依。還有的人,對自己地域上傳統的佛法有一種天生的歸屬感,而對流傳於其他地區的法門,會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他們的佛法,這實際上是受到世間狹隘的地域觀念的影響,而對清凈純正的佛法人為地進行割裂與取捨,這是對法寶的極大的不恭,如果這種想法行之於語言或文字,並影響了別人,則更將造下無量的過失,會對自己與他人的聞思修行產生嚴重的障礙。最後是對僧寶的取捨。僧人是僧寶中的一份子,對於僧人應該平等地恭敬。有的人恭敬年紀大的出家人,認為他們功德更大些;有的人恭敬自己的師父,對其他的出家僧人視而不見;還有的人對那些修學與自己同一法門的僧人覺得很親切,而對修學其他法門的僧人則感覺疏遠,這都是對僧寶有取捨的不良習氣,必須予以糾正。凡夫遍計所執的習氣非常明顯,習慣於用第六分別意識中的顛倒見來作觀察,但是正像對三寶的恭敬與皈依能產生無量的功德一樣,對三寶產生的輕視與怠慢也會帶來無量的惡業,因此大家千萬要注意,進行有效防範,不能產生上述的種種過失。皈依問答(二十):請解釋《華嚴經-凈行品》中的開示:「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答:這是眾生皈依三寶時應同時發起的誓願。出自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八十卷的《華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經典。意思是:發起誓願將自己歸依於佛寶,同時願一切眾生,都能皈依佛寶,使佛法興盛,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發起誓願將自己歸依於法寶,同時願一切眾生,都能皈依法寶,深入聞思修佛法,獲得如海般的深廣智慧;發起誓願將自己皈依於僧寶,同時願一切眾生,都能皈依僧寶,使僧寶能夠帶領大眾,和合共修,無有任何障礙。大乘不共的皈依,是以救拔眾生苦的大悲心引發的皈依,因此在自己獲得了三寶的救護的同時,心中應同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同享佛法僧三寶救護的利益。這裡的「自歸」是將自己歸投於、依靠於的意思,因此三皈依又稱作三自歸。如《中阿含經六十卷》中說:「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惟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又《六度集經》中說:「執三自歸,懷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難籌算也。」在漢地寺院里的《早晚課誦》中,都要發這樣的誓願,只是第一句稍有不同,是「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出自佛馱跋陀羅三藏翻譯的六十卷的《華嚴經》等經典,意思是:將自己皈依於佛寶,同時願一切眾生,都能皈依佛寶,來證悟殊勝的菩提道,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皈依問答(二十一):請解釋「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答:這是在作了皈依之後,佛弟子應該生起的堅定誓願,是應該制止、不應該做的三個方面。「竟」是指已經進行了皈依,獲得了皈依體,邁進了佛弟子的大門,「終不」是指自此以後,從共同乘的角度來說,是直到此生命終,從大乘的角度來說,是直到成佛之時。這個誓願的意思是說,我已對佛寶作了皈依,從此再也不皈依天魔外道;我已對法寶作了皈依,從此再也不皈依外道的思想;我已對僧寶作了皈依,從此再也不皈依修學外道的團體。就是說,一、我除了佛陀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導師,因為其他如自在天等的外道教主,並沒有獲得究竟的解脫,也沒有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慈悲心,並且也缺乏度化的方便與能力。二、我要按佛所說的一切聖法作真實的修習,而不尋求佛法之外的教法,因為其他的法門,不是落入到常見,就是落入到斷見,都沒有認識到一切法是由於緣起而性空的真相,因此無法引導眾生獲得解脫。三、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尋求其他的團體,因為其他的團體所宗的教主,所奉行的方法都與解脫相違背,因此融入其中,只會與解脫越來越遠離。有了這樣的堅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沒有這種堅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為,都不算是進入佛門。這三個應制止的方面,更具體地來說,即是1、皈依大師佛陀之後,不再皈依其餘的諸天等;2、皈依聖法之後,不應當損害有情;3、皈依僧伽之後,不應和外道共住。在《正法明燈》的《進入聖教之門》中,對這三個具體的方面作了如下的解釋:1、皈依大師佛陀之後,不再皈依其餘的諸天等。世間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種天仙、其它靈鬼、山神、河神、龍等,都不能再做為究竟的皈依處。假如是為了暫時成就世間如法的事業,請他們做為助伴,不會失壞皈依戒,關鍵是皈依佛陀後,不皈依外道的導師。2、皈依聖法之後,不應當損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損害有情的想法和行為都應當杜絕。因為佛陀宣說的聖法的自性(本質)是慈悲、是寂靜,而損害有情與聖法的精神完全相違。3、皈依僧伽之後,不應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三寶為歸宿,或誹謗三寶的人,都不應當作為一起修習的伴侶。這樣規定的原因,是我們剛皈依的人,知見還沒完全建立,信心還沒有穩定,和他們接觸,有可能會失壞我們的皈依。佛陀的這個規定,就象父母對子女關愛心切,在子女長大成人之前,告誡子女要遠離社會上的壞人一樣。皈依問答(二十二):「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這個誓願,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落實?答:不管在哪種社會裡,要奉行皈依佛寶的誓願,關鍵要清楚地認識到皈依佛寶的必要性。眾生之所以需要皈依佛寶,最基本的,是因為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等,而佛陀完全具備救度眾生於危難的智慧、慈悲與方便。其他的任何有情,都不具備佛陀這樣的智悲力,因此都不是值得皈依的對境,而且連他們也都需要仰賴佛陀的救度。皈依佛寶,是理智的抉擇,是對自己以及其他的眾生負責的行為。在皈依之後,要維護、增上這樣的皈依心,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直至成功獲得究竟的解脫。但是在這過程之中,尤其在初始階段,還會出現因為認識不清、見解不明,而出現的搖擺不定,因此要提高認識,堅定地奉行這個誓願。所謂天魔外道,是指看起來好像也很有力量的一些對境,比如說像自在天、上帝等的外道教主。有的外道,也有四禪八定的定力,也有除了漏盡通之外的五種神通,甚至可以通曉前後八千劫的事情。有的對歸順他的眾生非常慈悲。對於這樣的對境,就要以智悲力這個標準,來作真實的觀察,經過觀察後就會發現,他們並不具備智悲力,也就是說並不具備救度眾生的能力,因此不值得依靠。損害皈依誓願的因素,不僅僅只限於天魔外道。在歷史上,譬如提婆達多戒律守持得不錯,還通達三藏,而且還證得了四禪,能示現神通,但是它卻破了和合僧團,一度蒙蔽了五百比丘,損害了他們的皈依戒體。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也這樣來鼓動你,哪怕他只具備其中一個功德,你會不會受到它的蠱惑?會不會想到從智悲力的三個標準上去衡量?佛陀雖然福慧圓滿,是人天的至尊,但是顯現上,化身佛也是只有三衣一缽,過著清凈知足的日子。而有的外道則具備很大的福報,看起來雍容華貴,你看了會不會心生羨慕呢?具有權勢財富的人,在社會上的力量非常強大,他們可以提攜你,也可以打壓你,當面臨這樣情況的時候,你會不會因為沒認識到他們的緣起性、無常性,以及三世的因果,只是看到他們暫時力量的強大,從而心生崇敬,而削弱了對佛陀的皈依誓願?還有,在尋找結婚對象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只要找到了一個工作體面、收入穩定、人品可靠的人,今後的日子就可以很踏實,不會有後顧之憂了?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將結婚的對象,當作皈依的對境了,而完全忽略了對方的無常變化性,就像將未來的希望,寄託於一個色彩斑斕,但是很快要破碎的水泡上,同時也忘失了只有導師佛陀才具有的智悲力的可靠性。總之,皈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儀式上的皈依,而是內心的一種智慧的選擇、內心堅定的誓願。世間男女在耽著於熱惱的戀情的時候,尚且會發出山盟海誓,說什麼直至海枯石爛,而真心不變,這說明世間人的決心,在因緣具足的時候,是完全能夠產生的。對於佛法僧三寶,則更應該創造出因緣,產生出矢志不渝的誓願。對於皈依的違品,就要像平時對壞人、毒品一樣進行嚴格的防範,絕不沾染。皈依問答(二十三)「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這個誓願,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落實? 答:要守持這個誓願,首先是要明白,皈依導師佛陀後,必需嚴格按照導師佛陀所慈悲開示的方法修持,才能獲得三士道的利益。而外道的典籍,雖然也有勸世人行持善法,甚至有獲得色界與無色界禪定的修法,但是都沒有能夠洞悉緣起性空的究竟真相,因此無一能夠出離輪迴,更不用說行持廣度眾生的菩薩行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指出外道沒有解脫的原因,是只希望斷除死,卻不知道要斷生:「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譬如有人塊擲師子,師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大般涅磐經》以譬喻說明了外道顛倒執著常樂我凈:「善男子:是諸外道痴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凈不凈、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凈,而實不知常樂我凈。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末。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凈。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意思是說:善男子:所有這些外道,都愚痴像小孩一樣,沒有智慧的方便,不能通曉什麼是常與無常,苦與樂,凈與不凈,我與無我,壽命與非壽命,眾生與非眾生,實與非實,有與非有。他們在佛法中學了一少部分,但是無中生有地認為有常樂我凈,而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常樂我凈。就像天生的盲人沒見過牛奶的顏色,問起別人牛奶的顏色像什麼,別人回答說是像貝殼一樣的白色,盲人接著問那牛奶的顏色是不是像貝殼被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別人回答說不是的。盲人於是問,那貝殼的顏色像什麼?回答說像米粉,盲人於是問牛奶顏色是像米粉那樣柔弱嗎?那米粉又像什麼呢?回答說像雪,盲人問,是說那個米粉像雪那樣冷嗎?那雪又像什麼呢?回答說像白鶴,這個天生的盲人雖然聽到上面這四種比喻,但是終究無法認識牛奶真正的顏色。這些外道也像這樣,終究認識不到常樂我凈。善男子,因此只有佛法中有真實諦,而外道中並沒有真諦。《佛藏經》指出了外道的發心低劣:「外道經書無真實語,法應驕慢貢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為厭離,不為寂滅,不為得道,不為涅槃。」意思是:外道的經書中並沒有真實語,而且充滿了驕慢、貢高和自大。為什麼呢?因為外道不是為了厭離生死輪迴,不是為了寂滅煩惱和妄想,不是為了得道,不是為了涅槃。《佛說長阿含經》中指出了外道中沒有宣說苦集滅道四諦:「爾時,鏡面王即說頌曰:『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訟,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佛告比丘:『諸外道異學亦復如是,不知苦諦,不知集諦、盡諦、道諦,各生異見,互相是非,謂己為是,便起諍訟。若有沙門、婆羅門能如實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熾然佛法,安樂久住。』」。《大寶積經》中說:「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凈心。何謂為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缽。」那麼喜歡外道典籍,會有什麼過失呢?龍樹菩薩在《大乘寶要義論》中說了菩薩有二十種著魔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外道典籍:「十六者,雖復希求菩薩藏法,而樂受持路伽邪陀外道典籍,是菩薩魔事。」《瑜伽師地論》中說:「若以染污心於能引無義外道典籍,承誦贊詠、廣為他說,由事重故,名重綺語。」《佛說華手經》中說:「又舍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於諍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復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佛藏經》中說:「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庄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眾人不復供養。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便使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贊言善好,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舍利弗,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無上道求外道經書,誑人是惡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那麼佛法之外的典籍是否都不能看呢?《釋氏要覽》中說:「《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後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記者,方可於一日分三時,初中二分,讀誦佛經,至晚讀外書。是故祇垣中有書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為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云:若聰明上智,能速受學者,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學佛法,一分學外典。」《菩薩善戒經》中說:「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瑜伽師地論》中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現在的社會,為了和諧與穩定,以及人們的安居樂業,不但要大力弘揚佛法,還急需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因此,在佛弟子中,也廣泛地弘揚、流通了佛法之外的許多善書,如果知道這些善書不違背於共下士道佛法,並且是因為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資料的補充,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依然要分清內外道的界限,最主要的精力,還是要用在修學與弘揚唯一能帶領眾生出離三界,到達究竟彼岸的珍貴的內道佛法。皈依問答(二十四):「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邪眾」這個誓願,具體應該如何落實?答:皈依了僧寶之後,就應堅守皈依戒,再不皈依外道邪眾。外道中有奉行善法的,有奉行惡法的。但都沒有解脫的希望。《優婆塞戒經》中,對外道徒眾與內道的僧眾的差別做了清楚的說明:「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應該看到外道徒眾,無慚無愧,沒有如法地安住,雖然在修道,但是沒看到正路,雖然在求解脫,但是沒有得到正要,雖然得到了很少的世間善法,但是慳吝護惜,不願意告訴別人,對於不善的行為,當作是善行。而內道佛僧則很寂靜,心裡充滿慈悲,少欲知足,如法地安住,修行的是正道,能獲得正解脫,獲得解脫後,又能傳授個他人,因此應當再皈依僧寶。因此佛弟子應該常親近僧寶,遠離外道,而且應該遠離占卜。《優婆塞戒經》中說:「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咨問法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意思是說:「如果居士常能到寺院僧坊,去親近諸比丘,親近後,便請問佛法,請問後,當認真聽法,聽後則應受持,憶念不忘,這樣就能通曉法義,通曉之後,再去傳授給其他眾生,這就是居士應奉行的自利利他善行。如果居士不學上面所說的善行,反而輕慢比丘,尋找比丘的過失,去聽法的時候,沒有信心,也不恭敬,反而去奉事外道,認為外道有功德,對於外道所講的日月五星等的卜筮深信不疑,這樣的居士就稱不上堅定地如法而住。導師佛陀在《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中,還開示了寧於如來起不善業,也不能去供養外道邪見者:「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若有眾生起念如來,思憶如來,觀緣如來,是等一切悉皆當得涅槃果證。』大德迦葉白言:『世尊,如我解知佛所說義,寧於如來起不善業,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若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槃,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意思是說:佛對迦葉說:就像你說的那樣,如果眾生思念如來,緣如來觀想,這一切眾生都將證得涅槃果位。大德迦葉稟告說:世尊,我這樣來理解導師佛陀所說的含義,即寧可對如來做不善業,也不要對外道邪見者去做供養。為什麼呢,如果對如來做了不善業,將來懺悔的話,最後必能證得涅槃,但是跟隨外道見,則當墮入於地獄、餓鬼、畜生道了。導師佛陀還比喻說明了恭敬供養內外道的區別:「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迦葉,設有人天罵赤栴檀,以手打捶速撩棄地,迦葉,於意云何,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眼見、耳聞,及口宣說於如來者,當知是人有解脫香。迦葉,有人執把於糞污已,以諸伎樂一切眾華而供養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世尊,是人唯有糞穢臭惡。』『如是,迦葉,其有親近、恭敬、供養諸外道者,當知是人亦復如是。」意思是說:佛陀讚許了迦葉尊者的話。並且繼續對迦葉尊者說:如果有人或天籟罵紅旃檀,並且拿手捶打,最後仍到地上,迦葉啊,你覺得這人身上會有什麼香?迦葉尊者說:這人會有旃檀香。佛陀說,是的,迦葉,如果眾生見到了佛陀,聽到了佛陀的聲音,並且談論佛陀,應知道這樣的人就有了解脫香。迦葉,如果有人抓了糞便塗到自己身上,然後別人用各種音樂和鮮花對他作供養,這樣供養的人身上有什麼香呢?迦葉恭敬回答說:世尊,這個供養的人,只會有糞便的惡臭。佛陀說:是的,迦葉,親近、恭敬、供養各類外道的人,也是這樣的。皈依問答(二十五):三寶弟子每天都應修六次皈依法門,你如理遵行了嗎?答: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自釋》中說:皈依之後,一天之中應修六次皈依。現在工作繁忙的在家居士可以這樣安排:早上起來時,吃中飯、晚飯、睡覺前各念修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時(大概十點鐘)、半下午時(大概三點鐘)各念修一次,加起來正好六次。觀修皈依的方法:觀想皈依境而數數隨念佛法僧的殊勝功德、恩德、加持等,從而心中對三寶生起真實的信心,並生起皈依的誓願——也就是以佛陀為導師、正法為正道,僧伽為善侶,縱遇命難亦不改變的堅定決心。一邊口誦皈依的偈子:「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心是進入佛教大門的鑰匙,也是內道一切功德產生的基礎,因此,三寶弟子應該儘力穩固並增強皈依心。每天修六次皈依法門,能非常有效地對治散亂、放逸等,使皈依心不忘失,並且保證聞思修功德的產生與增上等。皈依問答(二十六):要獲得圓滿無缺的皈依戒,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答:要獲得圓滿無缺的皈依戒體,需要同時具足外部因緣以及內部因緣。外部因緣是,一般而言,皈依戒需要在三寶所依面前求受。即在求受皈依的地方,供奉有開光過的佛像與經書,並且由清凈的出家僧人主持皈依的儀式。內部因緣有三條:一是求皈依者需要具備求皈依的強烈願望,二是必須具足以佛陀為導師、正法為正道,僧伽為善侶的誓願,三是在供有開光過的佛像、經書的場所,通過授戒師按照儀軌如法傳授皈依之後,求皈依者對自己已經獲得了圓滿無缺的皈依戒體有一種確信。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因緣比較容易具足,而內部因緣則容易被忽視,因此應該引起求皈依者的重視,否則,無法獲得圓滿無缺的皈依戒。皈依問答(二十七):每天修六次皈依導師佛寶時,是否需要觀想佛陀的身相?答:導師佛陀的圓滿身相,蘊含了佛陀無盡的智悲力的加持,因此在修皈依的時候,最好能觀想出佛陀的身相。觀想佛陀身相的訣竅,是要了解到這些身相所蘊含的功德。佛陀經過因地三大阿僧祇劫的菩提行,已經證得了究竟的般若,圓滿了斷證的一切功德。因此佛陀的每一個毛孔,都蘊含著無窮的功德與加持。如《拋石經》中說:「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所有有情福德總和的十倍,相當於成就佛身一個毛孔的福德。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隨好;以成就佛身所有毛孔福德總和的一百倍,能成就佛的一個隨形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隨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頂髻、法螺三相;以成就佛身八十隨形好福德總和的一千倍,能夠成就佛陀其他二十九相當中的一相,白毫相、頂髻相、法螺相不包括在內。以萬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成就這樣二十九相福德總和的一萬倍,成就佛的白毫相。以十萬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頂髻相;以萬億倍頂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了解到了導師佛陀的這些不共同的殊勝功德後,佛弟子每當憶念起偉大的佛陀,心中就自然會感覺加持源源不斷地從佛陀不共的幻化身相中流注下來。就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就會自然感到溫暖和依靠。因為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能感到父母身相中的每個毛孔,都蘊含著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同樣導師佛陀的殊勝身相,也透著佛陀對眾生永遠持續的深深的智悲力的加持。皈依問答(二十八):皈依法寶之後,哪些不正確的見解與行為會障礙獲得法寶殊勝的加持,甚至造下特別嚴重的罪業?答:一切的佛法都是佛菩薩們救度不同根基、意樂的眾生的殊勝方法,是眾生藉以出離輪迴苦海,乃至獲得究竟佛果的解脫之道。因此對一切佛法,佛弟子都應該同等恭敬地皈依與奉持。《四十二章經》中說:「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又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說:「若有於我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就是說:佛陀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利樂而宣說了正法,即依聲聞乘所宣說的正法,依緣覺乘所宣說的正法,還有依大乘所宣說的正法。如果對這些正法進行誹謗、遮止、障蔽、隱沒的話,即使只有一個偈頌,也應知道這已經誹謗了正法,毀滅了八聖道,或者說破壞了一切有情的正法眼。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大師已經指出了兩類導致謗法的邪見:一、認為有些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應該修學,有些則會障礙成佛,應該放棄;二、經論只是用來聞思,增長知識的,不是用來實修的,實修的方法不在經論之中。這兩種邪見,不但不能獲得佛法殊勝的加持,而且還已經造下了謗法的嚴重的罪業。除此之外,還有下列情況會導致障礙獲得法寶的加持,應引起高度的警惕:一、對法寶沒有皈依心,將甘露一般殊勝的佛法只是當作普通的知識進行研究,沒有以修持為目的進行聞思,這樣即使研究得很認真,也很難獲得法寶的殊勝加持。二、對佛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認識到佛法都是一字千金的價值,導致對法寶皈依心不強,沒有引起重視,在聽聞佛法的時候,沒有歡喜心,產生出覆器、穢器、漏器等的各種過失,並且對法本不尊重,隨便亂放,對法師也不恭敬。還有,即使是沒有學懂也不去請教,有疑問也不解決,這種隨隨便便的心理,也會障礙獲得佛法殊勝的加持。三、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傲慢心隨便下一些沒有充分教證、理證的結論,會導致正法的隱沒。四、沒有真正認識到三乘佛法本來圓融,對與自己有緣的,或在自己地域所流傳的佛法,以先入為主之見解,以我所執之引起的貪心,竭力誇大其作用,而對其他佛法,言辭中流露出明顯的貶低之意。這種將完整、圓融的佛法,憑凡夫的情見割裂成了「我們的佛法」與「他們的佛法」,並有意無意地進行貶損,這種言行也已經導致了毀謗佛法。五、只讚歎、重視證法,不讚歎、重視教法,不知道證法需要通過教法來獲得。六、遇到煩惱、障礙,能祈禱佛寶與僧寶當然好,但是如果沒想到其實自己可以運用法寶的力量,解決當下的煩惱和障礙,則體現出了對法寶皈依心的不足,也沒有認識到三寶其實是以法寶為核心的內涵。七、只強調聞思,捨棄修行,或者只強調修行,不強調聞思。八、傾心讚歎世間善法,但是對能獲得世出世間功德的至善佛法卻束之高閣,不去聞思、傳播、弘揚,這也會障礙對法寶的圓滿皈依等。對於對法寶的殊勝功德以及如理的受持方法,聖者上師法王如意寶曾作過這樣的殷切教誨:「你們首先需要認識到,佛法除了教法和證法以外再也沒有別的內容,思維安樂、痛苦都是無常的,所以雜事、次要的事等都應該放下來,應當只是聞思教法、修行證法。所有的宗派都是佛陀的聖法,故應當無偏袒地觀想清凈,不能以對自宗貪執對他宗抵制的心造下謗法的嚴重罪業。一切行為都不要盲目跟隨濁世的眾生,要按佛陀的律藏中所講的那樣行持,一切功德的所依是清凈的戒律,護持三乘戒律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當今正值佛法衰落的時期,能通達一些正法的人不要一個人獨善其身,應該發起勇猛廣大的心,精勤講經說法,在這個濁世再也沒有比學法和弘法更殊勝的善法了。」皈依問答(二十九):誹謗佛法會導致什麼樣的嚴重後果?答:以前在《懷業時語講記——法王的甚深教言》中,曾經從六個角度介紹了謗法的過患。分別是:(1)毀謗密法之過患;(2)毀謗大乘之過患;(3)毀謗聲聞緣覺乘法之過患;(4)若無極大密意,亦不應毀謗外道;(5)謗法罪超過五無間罪,不得解脫;(6)謗法是往生西方凈土最大的障礙。大家可以重新翻看參閱。今天再列舉幾個教證,希望增加大家的足夠重視,杜絕謗法惡業的產生。誹謗正法的人,充滿苦惱,無法證得涅槃。《佛藏經》中說:「舍利弗,汝且觀之,誹謗聖人不信聖語,受是無量無邊苦惱不得解脫。舍利弗,有諸眾生起破法罪業違逆不信者,其數無量,於九十九億佛所阿僧祇劫,乃無一人入涅槃者。」並且誹謗正法,會感得嚴重的現世苦報,後世則長劫墮入地獄惡道之中。《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說:「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大獄。」並且會上有八十百千那庾多眾生,因為曾經誹謗正法,而遭受了無量苦報。他們嚮導師佛陀懺悔時,講述了他們遭受的種種痛苦:「我等由是惡業障故,從爾以來流轉生死,常處地獄、傍生、餓鬼,喑啞無舌,都不能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始於今世,得復人身,而猶喑啞,常患舌庈,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復能憶念自過去世所有因緣諸惡業障。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獲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說正法。」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說:「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地藏十輪經》中,並且告誡那些與謗法者關係密切的的人,也會受其影響,而墮地獄:「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大乘方廣總持經》中也說:「以謗法故,身及眷屬俱墮地獄」。謗法的果報如此地觸目驚心,所有的眾生都必須守好自己的身口意業,杜絕謗法惡業的產生,已經造下的,也應該努力懺悔清凈。皈依問答(三十):如何認識相續中產生的戒定慧證法的功德?答:要認識相續中產生的戒定慧功德,首先認識到法寶有教法和證法兩種內容。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即住世間。」意思是說:「佛陀的正法分為兩部分:教法和證法。如果有熟記、講授教法,以及修行證法的人,那麼佛法就安住在世間。」世親菩薩在自釋中說:「世尊正法體有二種,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間。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故隨三人住世時量,應知正法住爾所時。」意思是說:世尊所傳授的正法分有兩種,即教法和證法。教法是經(契經)、律(調伏)、論(對法)三藏,證法是修學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菩提所產生的種種的功德。有能熟記以及正確的講授的人,正法中的教法就住於世間。有能依照教法進行正確的修行的,正法中的證法就住於世間。因此根據熟記、講授、修行的人的住世的時間,就可以知道正法住世的時間。在《順正理論》中,還通過如理分析,強調了修行證法的重要性:「證正法住唯依行者,然非行者唯證法依,教法亦應依行者,故謂有無倒修行法者,能令證法久住世間。證法住時教法亦住。」意思是:「證法住世完全依靠修行者,但並不只是證法,教法也一樣需要依靠修行者,因此如果有無倒修行的人,就能令證法久住世間,而證法住世的時候,教法也能住世。」因此法寶是由教法和證法組成的,教法是三藏十二部典籍,證法就是眾生根據三藏十二部所詮釋的種種法門進行修持後,在相續中所產生的一切戒定慧的功德。即使是相續中產生的戒定慧功德非常微細,也都已經是皈依處的法寶了。因此,一個真正對法寶有皈依心的佛弟子,應該認識到要同時皈依教法和證法。具體來說,就是應該知道學佛的重點,是通過對教法做精進的聞思修,然後在相續中產生、增上,並充滿戒定慧的功德。沒有認識這一點的佛弟子,就可能走入這樣的誤區:1、只恭敬、頂禮、讚歎、皈依大藏經等教法典籍,而沒有恭敬、頂禮、讚歎、皈依自他相續中產生出戒定慧所攝的一切證法功德。2、只隨喜、讚歎、皈依諸佛菩薩相續中的戒定慧功德,而沒有意識到要同時隨喜、讚歎、皈依包括自己在內一切世間修正法者相續中通過聞思修產生的戒定慧功德。3、沒認識到一切的證法功德都是依靠聞思修佛陀教法而生起,而只皈依、讚歎證法,輕視教法,而沒有恭敬、頂禮、讚歎、皈依大藏經等教法典籍。4、只喜歡做財物的布施、供養、建廟、建佛像、放生等能為聞思修提供順緣的善行,但沒有將學佛的重心,轉移到聞思修教法,和產生出戒定慧的證法功德上。總之,三寶弟子只有將一切教法和證法並重,才會對法寶形成圓滿的皈依。皈依問答(三十一):皈依心是否堅固,與殊勝的戒、定、慧三學的生起有什麼關係?答:殊勝的戒、定、慧三學是一切佛法的心要,也是一切正道中的主道,而皈依心是這些心要、主道的共同基礎。對於兩足尊的佛陀具有堅固的皈依心,會不折不扣地聽從佛陀的教導,並且以導師佛陀為榜樣,努力生起殊勝的戒、定、慧三學,遠離那些障礙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天魔外道。對於離欲尊的法寶具有堅固的皈依心,會鍥而不捨地對能產生殊勝的戒、定、慧三學的法寶進行聞思修,按照法寶中的指導一步步地去實踐,遠離障礙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外道邪說。對於眾中尊的僧寶具有堅固的皈依心,會自動地凝聚在修持殊勝的戒、定、慧三學的僧眾周圍,獲得和合的僧伽有形與無形的加持,並且堅決遠離障礙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外道邪眾。所以修習皈依法門的基礎越紮實,就越能順利、迅速地生起內道殊勝的戒、定、慧三學功德,就像土地越是肥沃,莊稼就越能長得茂盛一樣。皈依問答(三十二):在每天對離欲尊的法寶修六次皈依的時候,內心之中對法寶應具有什麼樣的認識?答:在作日常的六次皈依而念誦「皈依法,離欲尊」的時候,心中應具備無比的恭敬、皈依之心,這種恭敬與皈依中包含了以下認識:一、法寶是一切眾生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是一切眾生的無上救護。二、佛法的作用,是引導眾生如實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質,解脫生死煩惱。佛法無垢清凈、希有難得、不可思議,故稱為法寶。三、法寶包含的是戒定慧功德的證法,和三藏十二部以及高僧大德論著的教法。四、證法是自己與眾生的修行的目標,教法是修行的橋樑。五、如果獲得了全部證法,自己將獲得導師佛陀的斷證功德,因此應該精進聞思教法,如理修行。六、法寶是十方三時一切凡聖現前與究竟利樂的源泉,是無上的如意寶。七、所聞思的教法,是導師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後,將自己證得的殊勝境界和以無量的慈悲之心,對眾生傳授的自己證悟的法門。八、導師佛陀在因地時,為了求得正法,奉獻了很多次的生命,可見法寶的價值珍貴無比。九、歷代高僧大德如玄奘大師、鑒真大師等,為了求學與弘揚佛法,歷盡千難萬苦,而矢志不渝。十、無數的佛弟子,已經通過如理的聞思修,獲得了證法的利益,成為了人天仰慕與讚歎的榜樣。十一、皈依法寶後,應學習法寶中蘊含的智慧、慈悲精神,不再做傷害眾生的事情。十二、皈依法寶後,應充分利用難得的暇滿人身時間,努力踐行十法行。十三、自己從無始以來沉淪在輪迴的大苦海中,就是遭受貪嗔痴三毒之因,與苦苦、壞苦、行苦三苦之果所折磨的嚴重病人。必須要如教奉行,用正法甘露妙藥,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業惑苦的疾病。十四、佛菩薩經論的寶典不僅僅是殊勝的供養境,而且更是三乘菩提的大道,更需要自己通過聞思修的步驟親自踐行。十五、一切法門都引向解脫,但自己應選擇目前適合的法門,專學專修,早日生起證法的功德。十六、不應將法寶僅作為知識來學習,而要以獲取教法中的證法功德的目的來學習。十七、提婆達多與善星比丘也通達三藏,不過他們不但沒有用佛法解脫生死,獲證菩提,反而緣三寶造下了很大的惡業。作為追隨佛的弟子,目的是通過對佛教導的正法的聞思修行從自相續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如果僅把佛法當做知識來學習,沒有用來對治自相續的煩惱業障,這樣不但沒能做成真正的佛弟子,反而步了他們的後塵,那就太虧了。十八、應生起以智慧引發的護持、弘揚佛法的大願,讓更多的眾生來獲得法寶的殊勝利益。在剛開始的皈依之中,並不一定能生起所有這些認識,但是如果每次憶念一部分,數數作意,最後就能在日常六次皈依法寶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憶念起所有這些要點。皈依問答(三十三):佛寶與僧寶是有情,因此供養佛寶與僧寶可以獲得福報,法寶並不是有情,為什麼也一樣可以通過供養而獲得福報呢?答:並不是只有情才能賜予福報,無情物像如意樹、摩尼寶等等,只要因緣具足,都可以滿足祈禱者的世間願望。法寶是導師佛陀的證悟境界的流露,是眾生獲得解脫的根本依處,所以法寶完全是功德的凝聚。因此供養法寶,必然能產生福報,而且因為法寶的功德無可比擬,所以產生的福報之大也無可測量。所以供養法寶是十法行之一。《放光般若經》中說:佛言:「『假令如東方恆邊沙剎土,滿其中眾生,一一佛泥洹後,取捨利起七寶塔彌滿其中,供養如上,從劫至劫,復過一劫,盡其壽命。云何,拘翼!其人殖福寧轉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般若波羅蜜,書持經卷諷誦讀習,供以名香、澤香、雜香,繒彩花蓋,得其福多。何以故?拘翼!一切諸善法皆在般若波羅蜜中。何謂善法?五戒、十善、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脫門、四諦、六通、八惟無、九次第禪、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諸三昧門、陀鄰尼門,佛十種力、佛十八法、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大慈大悲、道事、薩雲若事,是為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法教。諸羅漢、辟支佛、過去當來今現在諸如來,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度於彼岸。』」在這段開示中,導師佛陀為帝釋天首先講說了無量眾生於漫長的時劫中,建造無量的舍利塔來供養一切佛陀的舍利,所產生的一切功德,都不及一個人書寫般若經典後,受持、並供養以上妙的香花等的福報大。導師佛陀接著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即一切的善法都包含在了般若波羅蜜之中,並且一切的聲聞、緣覺以及佛陀,都是從般若法門中學成的。《金剛經》中也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又《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說:「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皈依問答(三十四):真正皈依了法寶而尚未產生聞思修正法功德的人,是否也可以弘法利生?答:有聞思修正法功德的人,能直接進行廣大的弘法利生,但是尚未產生聞思修功德的人,也可以從以下面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開展弘法利生的殊勝事業。一、精進聞思修佛法。自己精進聞思修行教法,在自相續中產生聞慧、思慧、修慧的證法功德,即是已經使佛法在這個世界上多度化了一個人,這就是弘法利生。二、以其它的方式弘法利生。將三藏十二部,以及善知識的開示,以相應的方式盡量向其他眾生推介,包括印送法本,複製、刻錄光碟,轉載佛法網頁等等。以自己的助緣,使得其他眾生有機會接觸到了清凈的佛法,這些方式就是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三、助成善知識的弘法順緣。積极參与善知識的弘法事業,比如自己參與聽法,介紹其他眾生參與聽法,在場地、設備等方面提供便利等,以這些方式助成善知識的弘法順緣,就是在促成弘法利生的事業。四、祈願善知識弘法順利。如果對三寶有真正的信心,雖然自己沒有力量直接行持弘法利生的殊勝事業,但用心地至誠祈禱佛法僧三寶,祈願十方持教大德弘法利生順利無礙,以這樣虔誠的祈願的心力,也可以成為善知識弘法利生事業的助推劑。五、祈請善知識廣轉聖妙法輪。眼下雖值五濁惡世,佛法日薄西山,但仍有許多高僧大德住世,他們成為延續佛法慧命的中流砥柱,雖然我們無力護持弘揚佛陀的正法,利益無量眾生,但若能以護法利生的清淨髮心,祈請十方大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長期為眾生傳講正法,祈請的行為和力量也就成為弘法利生的重要因素。六、隨喜與迴向弘法事業。已入三寶門中的四眾弟子,每天都會行持諸如禮佛、供佛、誦經、懺罪、斷惡等善法,如果自己直接弘法的力量較弱,或者根本無力行持,但如能真心隨喜十方大德弘法利生的功德,並把自己每天所積累的點滴善根,如法迴向十方持教大德弘法利生的事業興盛圓滿,使無邊眾生能早日與正法結緣,趣入聞思修正法的解脫大道,亦是間接在弘法利生。七、仰仗三寶加被成辦弘法利生。仰仗三寶的大悲力,緣起的諦實力,以及法性的不變力,而常常祈願所有十方世界的聞思修正法者,得大智文殊怙主加被速證法義,蒙大悲觀音怙主加被調伏心相續,受大力金剛手怙主加被遠離一切外內密的違緣,並且常常祈願在三寶之力的加被下,佛陀聖教興盛於十方,佛法心要遍滿於三界。三寶不可思議的加持是弘法利生事業順利開展的根本力量,如能這樣至誠祈願,就是將自己微薄的心力直接注入到了弘法利生的殊勝事業中。八、發下弘法利生的大願。修行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發大願,願力不可思議,導師釋迦牟尼佛廣發了五百大願救度末法時期的濁世眾生,若我們隨學,也發護持弘揚大小乘正法的大願,就可以為將來生生世世護持弘揚佛法,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種下殊勝種子,可以成就自己未來的弘法利生事業。總之,法寶是佛法僧三寶的核心,是一切利樂的源泉,也是一切凡聖的究竟皈依處,每一位佛弟子,都應該從力所能及的點滴做起,數數串習廣發並行持弘法利生的普賢大願行,這樣才能真正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皈依問答(三十五):如果真正皈依了法寶並修學,對自己與他人在現世當中能夠產生的最殊勝的利益,直接表現在哪些方面?答:真正皈依並修學法寶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現世都能產生許多殊勝的利益,為了讓道友們能對法寶的殊勝利益有所認識,從而能更加精進地聞思修正法,下面就從諸多利益中擷取一二,以供參考。一、改善或徹底解決不如意事。世上無論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幾乎都是由煩惱習氣與業力造成的,這些都可以通過善巧運用法寶來解決,或者改善。二、真正自利利他。如果佛法融入到了自己的心中,心裡的觀念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身口的言行也會隨之改變、調柔。從前以自我為中心,造作的種種不如法的行為,其結果卻是自損損他。佛法融入心相續後,內心就會受到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熏陶,會認識到只有放下自我、利益他人才能真正利益自己,這樣就能真正行持自利利他的事業。三、改善人際關係。真正皈依了法寶,就會受持對一切眾生都不作損害的皈依法寶的學處,哪怕是對蚊蟲螻蟻,都會以慈悲心來對待,更何況是身邊的有緣眾生呢?因此,無論是在家庭、單位里,還是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會因內心的這份慈悲,而給自己建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樣皈依法寶的弟子越多,就越有希望使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安寧。四、樹立自信。世上許多苦難都是由財富的多寡,種姓的貴賤,相貌的美醜,才能的高低等差異造成的。在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更加加重了由此而引生的傲慢和自卑。芸芸大眾中,平庸者居多,沒有歸投依靠法寶的人,就只能在心中默默承受和掩飾自卑。真正皈依了法寶的人就不會用這些世俗的觀念來認識自己,而是用暇滿的標準來審視自己,即使自己再貧窮低賤,也不會感到痛苦。想到自己擁有的暇滿人身,如同如意寶一般,依靠它不要說今生來世的暫時安樂,連出世間聖者的菩提果位也完全可以獲得,自己的人身就是一艘解脫之舟。相反,縱然地位高貴,甚至富可敵國,沒有皈依法寶,也不過是這一世享了前世修來的福而已,於後世、於解脫毫無利益,如果因此而驕奢淫逸,放縱享樂,就更為後世埋下了禍根,這一世的人身反而加重了今後輪迴的苦。想想實際上誰更應該充滿自信呢?而在這個世界上,能值遇三寶,又能真正皈依三寶的人實在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學修三寶核心法寶的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幸運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自信。五、對治煩惱。對治貪嗔等煩惱,會產生充分的信心。即使貪嗔等非常嚴重,也可以從所皈依的法寶中找到各種有效的對治方便。如同自己長什麼樣子,一照鏡子就能知道,同樣內心的煩惱,可以通過正法的法鏡來認清,這樣就能知道自己哪方面的煩惱更重,或者當下正被哪種煩惱控制而生苦,然後就能通過佛法中宣講的相應的對治法,使煩惱的大火漸漸熄滅。真正修學法寶的人,可以從一次次對治煩惱的經驗中,建立越來越穩固的信心。六、輕鬆自在。通過真正皈依法寶而聞思修行,就能藉助佛法的智慧眼,看透紛紛擾擾的輪迴世間的真相,了知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究竟何在?就不會對今生的名色財權等緊抓不放,不會甘於做煩惱和慾望的奴隸,也就不會被種種苦和煩惱所逼迫。相反,沒有佛法的智慧眼,就看不破;看不破,自然也就放不下;放不下,自然就有許多苦和煩惱接踵而至。少一分對物慾的追求,就少一分追求的壓力和求而不得的痛苦;減一分對自我的執著,就減一分貪嗔痴慢的煩惱和利益受損的痛苦;多一分對善法的行持,也就多一分積善的福報和修行的功德;增一分對佛法的串習,也就增一分出世間的智慧和成就的資糧。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但追求的越多,內心的痛苦就越多,背負的壓力也就越大,而清心寡欲,以三乘菩提為期的三寶弟子因為放下了對名利等慾望的追求,內心反而充滿了喜悅和自在。七、法隨法行。只要真正對法寶有了皈依心,自然就會去運用法寶,法寶只要得以善巧運用,它不可思議的加持就開發出來了。漸漸地,就會知道,聞思修不是做別的,是讓自己的心融入佛法,改正自己不好的習氣,和錯誤的見解等等,讓自己的心相續乾乾淨淨,直接與佛法相應。如能數數這樣串習佛法,就能讓佛法在心裡紮根,不僅能在白天保持正知正念,與佛法相應,連夜晚的夢境中也能保持與佛法相應,甚至在臨終的關鍵時刻也能正念分明。佛法的利益最為明顯的時候,正是在一個人的臨終。臨終時其它世間法都失去了作用,兒女、眷屬、名聲、地位、財產等世間人看重的東西,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刻都顯得蒼白無力,更有甚者還會幫倒忙,起的是讓人墮落的負面作用。此時,只有佛法才能唯一產生正面的作用,依靠對法寶聞思修行的善業推動和分明的正念,才能在這一關鍵路口去往下一世安樂的地方。而且,起到的不僅僅是對於下一世去向的決定作用,未來的生生世世更因為在心中種下的佛法的金剛種子,而能漸漸趨近解脫,趨近大菩提。八、行菩薩道。依名言諦現相而言或者按照大乘菩薩道的觀點講,由殊勝信心而引發了對法寶的皈依,進而就會趣入對大乘佛法的聞思修;有了一分對大乘佛法的學習,就有了一分對一切眾生要知母、念恩的認知;越了知眾生的恩德,就越能生起對眾生平等的報恩心等,從而發起利他的世俗菩提心,並因此而日日夜夜精進地聞思修法寶。這樣就有希望通達苦集滅道四諦聖法,乃至證悟一切輪涅萬法原本如夢如幻的大空性,而一切眾生卻因人、法二種執著,自縛於生死苦海不能出離,由此又更能增上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五濁惡世,眾生的痛苦隨著慾望的增多而日益深重,天災人禍的頻繁出現,又使得原本無常的生命更加脆弱不堪,老母有情正深陷於各種苦難無法擺脫,此時此刻,發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佛子就更會千思萬想,當下如何才能更為直接和究竟的利益眾生呢?眾生之所以不得出離生死,是因為沒有找到真正的皈依救拔處;之所以受苦,是因為造業尚在繼續;之所以煩惱不斷,是因為常樂我凈四種顛倒執著非常牢固。認識到這些,就更會以法布施來幫助眾生:弘揚皈依法門,讓眾生找到真實可靠的歸投處;弘揚因果法門,讓眾生了知斷惡行善才能改變苦的狀況;弘揚般若法門,讓眾生從根本上認識萬法的本性,從種種迷亂的執著中徹底解脫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弘揚凈土捷徑法門,依靠彌陀不可思議的大智悲願,能讓眾生今生就解脫生死,獲得不退位,必定成佛道。為芸芸眾生作法布施的修行,無一不是行菩薩道的體現,今生雖仍為凡夫身,卻可以一樣廣行菩薩道。九、明心見性。依勝義諦實相而言或者按照大乘不共究竟一乘了義的觀點講,法界一切有情本有的本體大空性、自性大光明、大悲周遍的佛心,本來就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自性大清凈法身功德海。這是真正最究竟了義的法寶,也就是法身如來藏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海,這些所有無量的功德,在凡夫的心的本性中,原原本本,沒有減少過一絲一毫地存在著,從來就沒有遠離過。這些所有功德存在的地方,其實就是心間明性自然智所在之處,是心寶八角無量宮。以如是大覺悟的方式,大皈依了究竟了義本來面目的法寶,一剎那間開啟了圓滿聞思修勝義菩提心的法身智慧海,就能把這些本具的功德顯發出來,就能使自己的心相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像六祖慧能大師和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即身成佛都有可能。皈依問答(三十六):沒有真正為了了脫生死而聞思修法寶的學佛人,應該從提婆達多身上吸取什麼樣的教訓?答:法寶是導師佛陀慈悲宣說的,讓眾生證悟成就的善巧方便。但是如果對法寶僅是當作知識那樣來積累,沒有認識到法寶是用來實修實證的,沒有以了生脫死為目標來聞思修法寶,則很有可能步提婆達多的後塵。提婆達多造下了很嚴重的惡業,但是他同時又有很多異於常人的優點。對提婆達多全面的認識,會幫助我們認清煩惱的破壞作用,以及確立正確的聞思修目標的重要性。首先提婆達多是三藏法師,出家十二年中,聞思修都很精進,並且把佛陀說的法,全都背誦了下來。比如《十誦律》中說:「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爾時佛所說法,悉皆受持。」《出曜經》中也說:「昔佛在羅閱城竹園加蘭陀所,爾時有比丘,名曰調達。聰明廣學,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十二頭陀,初不缺減。起不凈觀,了出入息。世間第一法乃至頂法,一一分別。所誦佛經六萬,象載不勝。」其次他曾經神通具足。《出曜經》中說:「是時阿難便與說神足之道。調達聞已,在閑靜處,專心一意,以粗入微,復從微起,還至於粗,以心舉身,以身舉心,身心俱合漸漸離地。初如胡麻,轉如胡桃,漸離於地。從地至床,從床至屋,從屋至空。在虛空中作十八變,涌沒自由。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東出西沒,西出東沒,四方皆爾。或分身無數,還合為一。」但是在生起了破和合僧的惡念後,神通就自然消失了。提婆達多而且還身相莊嚴,與佛陀的三十二相相比,提婆達多具足三十相,只缺少了千輻輪相和金色身相。提婆達多當時還受到摩竭陀國王子阿闍世的尊敬,《四分律》中說:「阿闍世日日將從五百乘車,朝暮問訊提婆達多,並供養五百釜飲食」。但是提婆達多心眼狹小,嫉妒心強。《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說:「唯提婆達多,本自惡性無有慈心。」律中並且記載說:提婆達多有次看到一頭上好大象,心裡很喜歡,但當知道這是他人來供獻給釋迦太子的之後,就心生嗔怒:「漸近於象,瞋恚之心打象一下,其象倒地,因即至死。」提婆達多還有一種毫無理由的「慢過慢」。比如當他想獲得名聞利養,而向世尊去求學神通,佛陀當時和他說,暫時不要學神通,應該先修無常等的四法印。這時提婆達多就想,如來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我超過他,怕到時候比不上我。接著他向舍利弗尊者去求學神通,舍利弗尊者也讓他先學好四法印,提婆達多心裡想,這個舍利弗比丘,雖然號稱智慧第一,在我看來,舍利弗與我,就像螢火蟲與日月之間的差距,我對三藏教法的誦習,無人能比,但尚且不知道如何修神通,那麼舍利弗比丘就更不知道了。於是又到目犍連尊者那裡,目犍連尊者也教他先學四法印,再修四禪,然後就可以得到神通。提婆達多聽了後心裡生起了嗔恨,想這個目犍連自誇神通第一,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有人神通比他大,如果我得到了神通,他便沒有了名譽,因此才不教我神通的。後來提婆達多甚至慢過慢心高漲到完全蒙蔽了理智。有一天提婆達多來到世尊的地方,對世尊說:我看如來身體變老了,已經過了少壯年齡,步入了老年了。請世尊專門到靜室中修禪定自娛自樂。四眾弟子可以讓我來教誡,我會像世尊一模一樣教他們,衣被、飲食、卧具、醫藥這四事,我會隨時供養,不會令您缺乏的。(《出曜經》:「我觀如來顏色變易諸根純熟年過少壯垂朽老邁。唯願世尊自閉靜室禪定自娛。四部之眾願見付授我當教誡。如世尊無異。隨時供養四事不乏。」)提婆達多因為並不是為了了生脫死而進行聞思修,起初雖然精進學佛,但是沒有用來對治貪執名利之心等的煩惱,如《出曜經》中說:「後意轉轉退,漸生惡念,意望供養,深著世利。」有了一定的名利後,更加膨脹了嫉妒與傲慢等的煩惱,《出曜經》中也說:「調達比丘,學致神足為已招禍。設不得神足者,其罪蓋不足言。」終於,在貪執名利,以及嫉妒、傲慢等的煩惱的驅使下,後來犯下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殺蓮華色比丘尼、十爪毒手這五種惡行,而墮入於地獄之中。後世的人,從精進、神通、身相、福報等各個方面,都很難比得上當年的提婆達多,如果還沒有明確學佛用來對治煩惱,解脫生死的目的,則一旦名聲、福報等逐漸增長的時候,則自己的貪嗔嫉妒傲慢等,會不會比提婆達多更多地顯現出來?如果這樣,則不但沒有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反而受到巨大損害了。因此聞思修佛法,必須首先樹立用佛法來修行,來了生脫死的正確觀念,這樣才會儘可能地從佛法中獲得加持。皈依問答(三十七):一個人如果真正皈依了法寶,在他身心相續上會有什麼轉變?答:一個真正皈依了法寶的人,在他身心相續上會發生下面這些轉變:一、真正皈依了法寶,他的心的中央就只有法寶,世間的事情就都放到次要位置上去了。就像一個人到了市場里,看中了一個東西後,心裡就只有這個東西,其他的都不在他的眼裡了一樣。二、心的中央有了法寶,就會恭敬、羨慕,就會珍惜,會去護持。三、對佛寶與僧寶的珍貴認識得更深,感恩心會油然生起。四、會特別感恩導師佛陀當年精進的修行,以及高僧大德翻譯經論,傳承佛法。五、他知道了聞思修是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情,會創造因緣,積極聞思修。六、比如,他會仔細、反覆地思維:自己如今已獲得了人身寶,這個人身的價值,從因、喻、數量觀察都極為難得,並且能成就三士道菩提果位,尤其遇到了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宣說甚深妙法。在具足這些難得的順緣的時候,應該立誓毫不懈怠地精進修行正法。七、其次會認認真真地思維這些真理:此身也決定死亡、死無定期、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真正明白這些道理後,會下定決心並迅速精進修行善法。八、接下來會非常慎重的思維:一切眾生死後都並非一無所有,而必將隨黑白業無欺感受苦與樂。尤其在心裡認識到了輪迴諸苦無比廣大,而且漫長又難忍之後,會立誓廣修能從一切輪迴中解脫的妙法。並且每天都猛烈祈禱佛法僧三寶,加被自己早日實現以上所發的誓願。九、他會知道佛法是明凈的,能像一個鏡子一樣照出身上的不足。因此不斷把自己的身口意與法寶對照,處處反省。十、如理受持皈依的學處後,他的身口言行,會有很大的調整,會變得很調柔,很有意義。十一、真正把佛陀的法寶當成修行心要的清凈教授,不是把佛法當成知識去研究。知道只要心相續發生了轉變,法寶的加持得到了,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輩子研究佛法的功德。十二、他心裡會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病人,急需要吃法寶的妙藥。十三、他感受到了煩惱障力量的強大,並且知道世間上的一切知識都對治不了的煩惱。由煩惱產生的苦惱,以及種種社會問題,甚至世界性的問題,都只有靠佛法才能徹底完全搞定。十四、不會遇到什麼生病等等的違緣,就馬上去找人打卦,或者去找僧人念經加持,或者馬上去供護法,而是能通過所學的法寶,如理分析後,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十五、知道真正的無上的如意寶就在自己的心裏面。對初學者來說,三寶的加持,一半來自外在的三寶,另一半來自自己的心裡對三寶的信心、皈依心,和聞思修的智慧。他明白了這個後,他的轉變和進步應該會很快的。十六、如理皈依了法寶之後,他就會對法寶生起真正的殷重心,不但平時不會再有口無心或裝模作樣地念誦,行持善法,而且心中對法寶的那份殷重,甚至會縱遇命難也不捨棄,也自然會非常精進而真誠地勸化他人皈依無上救護的法寶。十七、遇到了他人作違緣,他還是會安忍,還是會繼續以善良的去幫助他人。心裏面有聞思修的智慧或佛法的修行的話,對魔王都會發慈悲心,會包容他,利益他,並且發願迴向他也能成為三寶的弟子。十八、吃個飯、穿個衣、睡個覺等,動機都會改變。比如吃飯,不再是為了讓自己吃飽,而是自然地希望讓身上的八萬四千個蟲子吃飽,然後接上法緣,後世都能投生善趣,聞思修行等。十九、只要內心深處有法寶,那麼法寶的加持力量不但在白天,甚至夜晚睡夢中都在起作用,夢裡都在斷惡修善。二十、他會很喜歡供養三寶,即使條件差,沒有很好的供養品,也會歡歡喜喜地進行意幻的供養。皈依問答(三十八):現代的學佛人為什麼需要高度重視皈依的修行呢?答:真正的皈依是一切出世間戒定慧所攝功德的根本基礎。歷史上,阿底峽尊者,精通一切教法,具足神通,具有大慈大悲菩提心,並獲得了究竟的證悟,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大善知識。但阿底峽尊者當年,處處講皈依,處處強調皈依,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皈依班智達」。那時在藏地,沒有真實外道,並且同時還有那麼多的成就者、智者們在弘揚佛法,而阿底峽尊者還是非常注重皈依的修法,可見修行者是否內心裡真正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尤其是否確立了修學佛法這一核心,完全決定了出世間一切功德是否能夠生起與增上。如阿底峽尊者說:「殊勝饒益乃令入正法,殊勝受益是心入正法。」現代社會的人,從小接受的是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等世間知識的教育,對於真實存在的因果規律,以及輪迴轉生等的現象,不知道真有解脫。普遍地推崇世間的知識,以能求得世間名利為榮,忽略對內心貪嗔痴的反省與約束,甚至有的學佛人,也認為要先學世間的知識,獲得一定的經濟、社會基礎,以後有時間再學佛法。因此現在人相續中的常見斷見等的邪見,以及貪嗔痴的煩惱,追求名聞利養等,都要比以前的人強烈百倍,千倍萬倍。因此,更需要高度重視對皈依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皈依的修行,這樣才能克服現代學佛人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增上戒定慧三學。否則雖然學佛,但實際上一直徘徊在佛門之外,了脫生死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希望。皈依問答(三十九):為什麼說沒有真實的皈依戒,就得不到所有佛教大小乘所說在家出家的戒體?答:真正皈依三寶是一切戒律的入門之處,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自釋》中說:「是故皈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即要受一切的律儀,都必須從皈依這個門進入。好比要開車從高速公路去往某地,如果沒有進入高速入口,就無法經過一個個地點最終到達目的地。《皈依七十論》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意思(所謂「近事」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梵語優婆塞即近事男,優婆夷即近事女。)即是居士皈依三寶,此為八種律儀(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正學女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八關齋戒)的根本所依。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而且,在大乘中,受菩提律儀與金剛密乘灌頂的誓言戒都也必須以具足真實皈依為前提,甚至僅僅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俱舍論》中說:「近住余亦有,不受三歸無。」(近住為在家男女受八戒者。親近三寶宿住之義。)即是說,不受五戒(余),也可以受八關齋戒(近住),但是不受三歸,則肯定得不到八關齋戒。因此說,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所依。這裡所謂「皈依成為一切律儀之根本所依」的密意,就是通過真正的皈依能堅固希求涅槃的意樂,以此希求涅槃的意樂能發生一切律儀。換句話說,真正皈依了三寶之後,由聽聞導師佛陀所開示的涅槃法、如理作意涅槃法,由僧眾作為助伴共同修學涅槃法,為了成辦自他二利希求證得涅槃的意樂就會逐漸堅固。以此涅槃意樂為等起,便會逐漸產生佛教三乘所說在家出家的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與三昧耶律儀。《皈依七十論》云:「眾人可受戒,未皈依不得。」另外,應引起注意的是,並不是說參加了皈依的儀式,就一定能獲得皈依的戒體。必須具足以佛陀為導師、正法為正道,僧伽為善侶的誓願,在這樣的誓願的帶動下,真實參加皈依的儀式,才能得到圓滿的皈依戒。因此要能得到,以及更好地守持各個三乘戒律的戒體,就應該扎紮實實地打好皈依戒的堅實基礎。皈依問答(四十):為什麼說內道一切功德的基石唯是對三寶真正的皈依?答:對三寶真實的皈依,不但是內道一切戒體的基礎,而且也是內道一切功德的基石。如《俱舍論》中云:「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就是說,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後,會用智慧觀察四聖諦,修行八聖道,最後獲得涅槃安樂。因此對三寶的皈依最為殊勝,也最為珍貴,眾生皈依了三寶後,必然能從眾苦中獲得解脫。內道的功德,就是三士道的功德,這些都要通過修證才能獲得。比如要獲得下士道後世的安樂,必需要依靠五戒十善,而五戒十善只有內道中才有正確無誤的宣說。同樣,要獲得中士道的阿羅漢果位,需要修持四聖諦或十二緣起,以及要獲得上士道的佛果,更是需要修持六度四攝這些大乘不共的法要。這些出世的功德產生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真正皈依的基礎上的。內道每一個法門的修法儀軌,必然是以真誠的皈依開始。並且正行部分往往只念誦一次,而皈依的偈頌則需要念誦三次,這表示只有皈依心真正生起後,正行的加持才能到量地生起。正因為真正的皈依是內道的一切功德的基石,所以皈依所能產生的福德也就不可思議。如《無垢經》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同樣皈依心越真誠,獲得的加持也越大。如《涅槃經》說:「皈依三寶者,速得佛果位。」《集學論》也說:如果一個人時常對三寶恭敬、供養,沒有疲厭之心,那他就能超越四魔,很快成就無上菩提。皈依問答(四十一):如何理解「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同修勇進樂」?答:此偈頌講述了佛法僧三寶是眾生安樂的源泉。出自《出曜經》等經典,《俱舍論自釋》中也作了引用。諸佛的出世,猶如優曇缽花一樣稀有難得,使一切眾生獲得了解脫的希望,因此說諸佛出現是眾生的一大安樂之因;又導師佛所演說的妙法,給一切眾生賜予了解脫的最佳方法,因此說正法是眾生的一大安樂之因;又如來所教化、護持正法、弘揚正法的僧眾是一切團體中最為優秀尊貴的,因為僧眾們守持凈戒、講經說法、聞思修行,和合共住,勇猛精進,能使煩惱永盡,並成為眾生的無上福田,因此說僧眾的和合與勇猛精進的修行是眾生的一大安樂之因。皈依問答(四十二):在皈依時應發的四弘誓願具有什麼樣的甚深含義?答: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的佛弟子在皈依三寶後,應發起的殊勝大願,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瓔珞經》、《六祖壇經》、《摩訶止觀》等諸多大乘經論中多有闡發。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是這樣解釋「四弘誓願」的:「緣此四法,其心廣大,故名為弘;慈悲憐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剛,制心不退不沒,必取成滿,故名誓願。」即弘的意思是所發的心廣大無比,誓願的意思,是因為慈愍眾生,而志求大乘妙法,意志如金剛一般堅定,永不退失,必將使其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即誓願度化一切曾作過母親的眾生,使他們都能獲得佛果。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說:「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緣苦諦而起。」意思是說:第一個誓願是緣苦諦而發起的。所度化的眾生有兩種:一是沉溺在輪迴之中,經歷著分段生死之三苦的眾生,二是在經歷變異生死之行苦的聲緣羅漢以及出定的菩薩,他們尚未獲得真正的安樂,因此也應該發願能讓他們獲得究竟的佛果。煩惱無盡誓願斷,即誓願斷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的煩惱。《法界次第初門》中說:「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緣集諦而起」。意思是說:分段生死,是從人我執和粗大的法我執引起的根本煩惱中產生的,而變異生死,是從微細的法我執引起的枝末煩惱中產生的。大乘弟子應該發願斷除一切眾生的這兩種煩惱,這樣才能將他們安置於究竟的佛果。法門無量誓願學,即自己誓願學習一切法門,並誓願能讓眾生學習一切的法門。《法界次第初門》中說:「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緣道諦而起。」要斷除煩惱,只有按照導師佛陀所慈悲開示的種種法門去聞思修行,舍此根本沒有斷除的希望。因此,要斷除眾生之苦與集,必須要讓自己早日生起戒定慧的功德,並儘力將佛法甘露弘揚於十方,讓一切眾生都能早日受到甘露的滋潤。佛道無上誓願成,即誓願讓自己以及一切的眾生都早上成就無上的佛果。《法界次第出門》中說:「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緣滅諦而起。」即誓願獲得佛陀度化眾生的智悲力的功德,並且誓願滅除一切眾生的生死與煩惱,使他們獲得佛果的究竟大安樂。十方的諸佛,都是因為這四弘誓願而成就佛果,現今追尋佛陀以及古德先賢足跡的佛弟子,也應該在心裡認真地思考並理解四弘誓願的甚深意義,使其化為自己的思想,並落實在行動上。皈依問答(四十三):如何解釋三寶中「寶」的含義? 答:寶是珍寶的意思。三寶即是說佛法僧珍貴無比,猶如三種稀世珍寶。在彌勒菩薩所造的《寶性論》中,以世間稀世珍寶的六種珍貴性為比喻,從六個角度介紹了三寶的珍貴价值:「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佛法僧所具有的六種義是1稀有;2無垢;3具勢力;4莊嚴;5殊勝;6不變。一、稀有(少出現)。世間珍寶稀世罕見,與此相似,沒有善根的人,即使在百千萬劫中也難得值遇佛法僧三寶。以娑婆世界為例,有佛出世的稱為明劫,連三寶的名字也聽不見的稱為暗劫,而明劫和暗劫是交替循環出現的。從時間上看,明劫時間極短,暗劫時間極長。比如過去出現了現喜劫這一明劫後,隨後就有一百個暗劫連續出現,在具圓劫中有佛出世,此後又有一百個邊鄙劫連續出現。再比如我們現在是處於有佛出世的賢劫,此後將會有六十惡種邊鄙劫連續出現。即使是生在明劫之中,很多未曾種植善根的眾生,也還是遇不到三寶,長劫在惡趣中感受苦報的眾生更是如此。由於三寶於世間中少有出現,故稱之為勝寶。二、無垢。世間珍寶明潔純凈,與此相似,佛法僧三寶也離開了一切有漏的垢染,清凈無比。從佛寶來說:具有兩種清凈,即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佛寶不僅是自性清凈,而且遠離了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客塵,現前了離垢清凈。從法寶來說:遠離了一切業惑的雜染,以及其因——非理作意。又道諦具有「清凈、顯現、對治」三種功德,所以法寶也是極為明凈的,從僧寶來說:由於具有無有執著的如所有智和無有障礙的盡所有智,所以是極為明凈的出世間無漏智慧。三、具勢力。世間珍寶具有消除貧困,帶給人們財富的能力,與此相似,佛法僧三寶具足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無盡的功德,所以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德與能力。比如《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諸災及惡趣,身見亦小乘,如是經久劫,一切皆救護」。這一偈頌中講到:一切在世間、災難、惡趣、身見、小乘和外道中的眾生,以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一切都可以獲得救護。四、世嚴。珍寶是世間最好的裝飾品,戴在身上可以使身體莊嚴,在房屋裡陳設,可以使環境莊嚴。與此相似,佛法僧三寶能莊嚴眾生的心,因為以三寶的感化可以讓眾生的心變得賢善,讓眾生的相續充滿福德。比如《施寶童子請問經》中說:「皈依佛者,一切善法都會明顯增上,知慚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諸多功德,恆時能憶宿世,具有修法的緣份與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足眾多等持,總持法門,種性恆時高貴,夢中也不離佛法僧」。由於三寶是一切眾生善心福德的源泉,所以成為一切世間的殊勝莊嚴。五、殊勝。世間珍寶的價值超過一切的世間物品,與此相似,佛法僧三寶因為具有出世間的功德,完全超越了世間,因此是一切世間法所望塵莫及的。因為在三有世間所攝的一切法中,根本沒有二利究竟的「兩足尊佛寶」,也不會有具道諦、滅諦的「離欲尊法寶」,也不會有具兩種清凈智慧的「眾中尊僧寶」。正因為三寶在一切法中最為尊勝,兩足尊佛,離欲尊法,眾中尊僧,由具有最上義故,堪稱最為殊勝之寶。六、不變。世間珍寶不會因為讚歎或毀謗而發生改變,與此相似,三寶的自性是無漏法,也根本不會受到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影響。無論是眾生信解也好、誹謗也好,甚至砸佛像、燒經書、毀寺院等,三寶都不會因為這些因緣而有毫許改變,彌勒菩薩以人們能理解的頂級世間珍寶為例,詳細地分析了佛法僧三寶的六個意義與價值。佛弟子應該對此深刻領會,並牢記於心,時時憶念,增上對三寶的皈依之心。皈依問答(四十四):導師佛寶獲得的究竟圓滿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包含哪些方面?答:導師佛陀的自利利他功德無量無邊,難以述盡,歸納起來,可以從下面六個方面來了解:1無為法、2任運自成、3不依他緣而證知、4智慧圓滿、5大悲圓滿、6力圓滿。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以下面的偈頌對佛陀的功德進行了頂禮:誰無初中後三際,寂靜自覺而證知,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恆道,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諸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1無為法,即「無有初中後三際」:凡夫乃至十地菩薩的出定位都處於有為的遷變之中,因此是處於生滅的初中後相續,而導師佛體不是由因緣所生,沒有了遷變,超越了時間、空間等範疇,故為「無為法體」。2「任運自成」,即「寂靜」:所謂的寂靜,就是寂滅身口意三門的一切勤作、一切戲論,因為佛陀已經徹底現前證悟了空寂離戲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業任運自成的功德。3不依他緣而證知,即「自覺而證知」。佛陀不依他緣而內證大無為法,達到任運自成之法身境界。4智慧圓滿,即「既已覺悟」:是智慧圓滿。佛陀由於具足了上述三種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無上菩提果,既然已經成佛,則決定現前證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實本性,安住大無為的本體,對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一味地廣為饒益,故為智慧圓滿。5大悲圓滿,即「令他覺悟,宣說無畏常恆道」。自己證悟之後,由有大悲力故,自然為令未如是證悟的眾生都能現前證悟,而宣說無畏常恆之道,故為大悲圓滿。6力圓滿,即「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諸見林疑慮牆」。佛的智悲如同寶劍,能夠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蘊和苦因根本的煩惱,其他的學道菩薩和聲緣羅漢能力有限,都不能這樣作到,佛的智悲力是永無限量的,故力量達到最極圓滿。上述六個功德之中,前三個表示了佛陀圓滿的自利功德,後三個表示了佛陀圓滿的利他功德。皈依問答(四十五):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是如何讚歎法寶的功德的?答: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是這樣讚歎法寶的功德的: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及寂滅,無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緣境,貪慾瞋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禮。這二偈頌當中讚歎了法寶的六種功德:1不可思議;2不二;3無分別;4清凈;5顯現;6對治。其中前三種是講滅諦之功德,後三種是講道諦之功德。1不可思議,即「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不可思量離言語」。以什麼根據安立滅諦具有「不可思議」這一種功德呢?是由「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依此三種根據便能安立滅諦為不可思議之功德義。2不二。為什麼說滅諦「不二」呢?「二」是指煩惱和業兩種雜染,由於寂滅了輪迴的根本業惑,故為不二。3無分別。為什麼說滅諦「無分別」呢?「分別」就是業惑之因——非理作意,由於一切業惑都是因非理作意而集起,所以非理作意是一切業惑之因。一旦寂滅了非理作意等,就是無分別。偈頌中以「寂滅」宣說了這兩條的意思。4清凈,即「無垢」。以什麼根據安立道諦是「清凈」呢?是以無垢安立為清凈的。因為沒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等習氣垢障,自然就是清凈之功德,由道諦能斷除一切垢染之故。5「顯現」,即「智慧光明」。以什麼根據安立道諦是「顯現」呢?以智慧具光明安立為顯現,因為具足遠離所知障的一切智智光明,所以是顯現之功德。6對治,即「能破一切攀緣境,貪慾瞋恚愚痴暗」。以什麼根據安立道諦是「對治」呢?由於能夠破除一切攀緣境之貪慾、瞋恚、愚痴等黑暗,所以是對治。滅諦是從所證的法身之果而言,道諦是能得法身之因——主要見道和修道之功德來講。皈依問答(四十六):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是如何讚歎僧寶的功德的?答: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讚歎的僧寶,是大乘菩薩的聖僧,具體是從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兩個方面,進行讚歎的。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見眾如來常隨逐,具有無障凈智者,見眾清凈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就是指不退轉的大菩薩現前了對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見了所斷的煩惱本來無生,現前自性光明,就是現前法性如來藏。自性光明一旦顯露,自然就會具有智悲等功德,就能照見一切煩惱本來寂靜。「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這兩句是講菩薩得到照見有情法性的如所有智,真實證悟了一切有情的法性。諸有情的法性是什麼呢?就是包括我們在內的一切有情,本來就沒有人我與法我的存在,本來就是寂滅戲論的真實際,如是證悟了一切有情無我寂靜的法性,就是如所有智。「見眾如來常隨逐」:這一句是講菩薩得到盡所有智,就是見到如來法身周遍隨逐於一切有情眾生。從見到法性周遍有情的角度,即是具有盡所有智。「具有無障凈智者」:這一句是把上面的兩種智慧合併起來講,菩薩具有出世間的殊勝智慧。這裡的無障,即是沒有兩種障礙,從沒有煩惱障的角度說為「無著」,從沒有所知障的角度說為「無礙」。如是依次以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達到無著和無礙的自性,就是具有出世間的清凈智慧。「有情清凈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以出世間智慧了知法界一切有情本來清凈,以及本來清凈法界周遍無量有情,對如是具有如所、盡所二種殊勝智慧的僧寶,我恭敬頂禮。皈依問答(四十七):應怎樣理解皈依和祈禱的關係? 答:皈依是一種承諾,祈禱是祈求所欲。皈依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有的修行人雖然皈依了三寶,但是不喜歡祈禱,認為祈禱是初學者甚至只是外道才會做的事。這其實是很大的一種誤解,三寶的種種殊勝的功德在世間中無可比擬,作為一個被煩惱業力牢牢控制,又希望能脫離輪迴苦難的凡夫,祈禱三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事了。有的修行人雖然喜歡祈禱,每天都有念誦的功課,但是忽略了皈依。雖然沒有皈依,祈禱三寶也能有所作用,但是如果作了真心誠意的皈依,那麼祈禱所獲得的加持將會大大增加。皈依問答(四十八):什麼是因皈依和果皈依?答:因皈依是指皈依能救護自他一切眾生的外在他相續所攝的三寶,即皈依佛寶為自己的導師,皈依法寶為自己修學的內容,皈依僧寶為自己修學的助伴。因皈依是指將三寶視為猶如道中的護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在自己的相續中真實成就與三寶不二的殊勝法身果。因相乘承許在三大劫等之末際證得佛果而皈依的,因此欲求於自相續中證得究竟法身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將他相續所攝的佛、法、僧三寶視為道之護送者而皈依,即是作為所得果之因,稱為因皈依。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指出了兩者的區別「為因發誓因皈依,為果發誓果皈依。」皈依問答(四十九):什麼是他皈依和自皈依?答:他皈依即是因皈依,即皈依他相續所攝的佛、法、僧。自皈依是果皈依,也就是皈依修行者自相續所攝的果法三寶。他相續所攝三寶是緣外在的三寶,而自相續三寶是指緣內在心證得之三寶。皈依問答(五十):從三乘角度來講,有哪幾種果皈依?答:從三乘角度來說,因為此三者各有自己所求的菩提果,所以就有了三種果皈依。具體來說,即是有聲聞人的果皈依、有緣覺人的果皈依、有菩薩的果皈依。皈依問答(五十一):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側重點各是什麼?答:在因皈依時,核心是法寶,在果皈依時,核心是佛寶。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在《直指心性註疏》中以竅訣的方式作了如下開示:「誓願將吾等一切眾生皆安置於三寶總集之性,圓滿正等覺之位,此乃果皈依;誓願為得彼果,以佛為導師,以正法為道,以僧為道友而修持甚深微妙法,此乃因皈依。此處果皈依主要為佛寶,因為佛果是究竟所得之故,因皈依主要是法寶,因為其乃為道之體性故。」皈依問答(五十二):因皈依和果皈依各有什麼樣的必要性?答:因皈依的必要:這裡以比喻說明,比如欲從貧窮中得到解脫的商人,如果沒有能引導的商主,也沒有堅固的航船,沒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就不可能到達寶州寶洲取寶,也就沒有辦法脫貧至富。商主、航船、同伴是令他順利到達寶洲的助緣,此三缺一不可。假設沒有商主,就不知道前往的路線和航行的方法,若沒有航船的運載也不可能到達彼岸,若於途中遭受風浪等違緣以及各種需要處理的事務,都須要同伴朋友的幫助,需要共同的力量來完成這一脫貧至富的大業。同樣,要遣除生死的貧窮,趨向究竟解脫的寶洲,也要有佛、上師、正法與道友等根本助緣,否則不可能從生死苦海中獲得解脫,所以在入道的開始,就需要發誓作三種承諾:1、承諾佛是我的導師;2、承諾佛法是我所修之道;3、承諾佛弟子是我在菩提道中生死相伴的道友,這就是因的三種皈依。只要這樣皈依而依止三寶,才可以從生死怖畏中獲得解脫。果皈依的必要:比如商人雖然正在渡越大海,但在沒有到達寶洲之前,仍然不會遣除貧窮,所以對商人來說必須不能放棄取寶的心愿,哪怕遇到再大的風浪,再遙遠的海路,旅途中無論有多麼的艱辛困苦,也不能放棄這一心愿,如果中間遇到一些違緣時,心生怯弱就想如此這般辛苦,還是放棄為好,這樣心生怯弱者,終究沒有辦法取得如意寶。與此相同,若沒有果的皈依,也不可能從生死怖畏中獲得解脫。所謂的果皈依,如前所說,是為果而立下的誓願,也就是說我發誓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我不求什麼人天果位,也不求小乘的阿羅漢果,也不以暫時的學道果為滿足,我唯一志求無上菩提,我的心就是皈依無上正等覺佛,就算別人要殺我,我也不會捨棄如此誓願,就算今生不成就,下一世我仍然要求證無上大菩提,這就是果皈依的修法,是一種無悔的決心,是一種堅定的誓願。皈依問答(五十三):研究五部大論的智者是否就一定是真正的內道佛教徒呢?答:是否是真正的內道佛教徒,首先是以自己心相續中是否真實具足皈依誓願心來判斷的,如果自相續中對佛、法、僧三寶沒有真正的皈依心,那麼即使通達了五部大論(1、功德光尊者所撰著的《毗奈耶經》或《戒律根本論》;2、世親阿闍黎所撰著的《阿毗達磨俱舍論》;3、法稱論師所撰著的因明《釋量論》;4、月稱菩薩所撰著的《入中論》;5、彌勒菩薩所撰著的《現觀莊嚴論》),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內道佛教徒,不可能產生出證法戒定慧所攝的任何功德來。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傳授「文殊大圓滿」時說:如果沒有皈依的誓願承諾心,只是念誦歸依偈,那麼即使念了一億遍,也不會有皈依戒。法王上師並且說:當反思自相續時,如果對三寶不具備深信不疑的虔誠與堅定不移的誓願之決心,就稱不上是內道佛教徒。僅僅由於通曉五部大論、受到眾人敬仰,都不能成為真正內道佛教徒的理由。皈依問答結語真正的內道佛教徒,如果僅僅知道皈依三寶是區分內外道的標誌,這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對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境、生起的種種方便、體性、類別、學處等等方面都作非常清楚的了解。這樣就會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寶,並且隨時隨地都隨念三寶的種種功德和恩德等,會精進去聞思修行,用佛法來調服自己的我執和煩惱等,並且在這樣的修學過程中,會越來越堅固自己對三寶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間永遠的皈依心。真正的內道佛教徒的起心動念,都應該是在皈依的心態上進行的,這點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不管要修什麼法,也不論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面臨什麼樣的對境,不管做什麼樣的善法,他心中對三寶的皈依心都不會丟失。即使是遇到多大的困境,或者遇到多大的誘惑,內心裡對三寶的皈依是絕對不會放鬆的。沒有對皈依的法相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是不大容易生起真正皈依心的。這樣即使學上五年、十年,甚至學了一輩子的佛法,其實還沒真正邁進佛教大門,不會獲得佛法中的種種殊勝功德。有的人只是在遇到違緣的時候才想起三寶,這種皈依心就很浮淺。這樣他就無法超過外道和世間一般的善行。他的聞思,往往只是局限在對佛法知識的研究上,他在打坐修行時,對修法儀軌中前行的皈依部分不會去好好觀修,敷衍了事地就結束了,只想修一修後面的正行,正因為沒有真正的皈依心的基礎,正行的功德也就一直生不起來。真正生起了皈依心的人,他知道能夠了脫生死,所以心裡充滿了希望和光明;他知道這輩子最幸運、最值得慰藉的事情,就是成為三寶的真正皈依的弟子;而且他不但自己依教奉行,如理如法的熏修,同時也特別希望其他人也進入佛門,獲得三寶加持,通過修學甘露妙法,了脫生死,獲得導師佛陀一樣的大的安樂;他知道學修佛法加持大,利益大,功德也大,會把自己的身心完全交給三寶,會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聞思修行,護持佛法,全心全意為佛法做事情,這樣,他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真真正正的合格的內道的三寶的弟子。祖師大德們說,初學者如果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能夠至少修六次以上對三寶的皈依,那麼他比起那些沒有對三寶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僅僅像學習世間某些理論知識一樣,在口頭上學佛的人,無論是依教奉行方面,還是佛法聞思修等的方面,還是獲得三寶的加持方面,以及集資凈障等方面都將獲得更大的收穫。因此修習皈依三寶的利益很大。皈依心的有無,直接關係到能否獲得三寶的加持,能否在聞思修上有大的進步,能否獲得佛法的很多功德;如果沒有皈依心,那麼獲得加持,修行的進步,以及獲得佛陀的種種殊勝功德,這些都將無從談起。希望以上五十三條皈依問答,能為幫助大家生起以及堅固皈依心,打下良好的基礎。
推薦閱讀:
※異地戀和網戀,對你來說有區別嗎?
※婚姻的問答4:復婚,還是再婚?
※六爻之卜筮正宗十八問答新得(七)
※購買紫砂壺20問答
※南開金融學院周愛民(金融工程學,計量經濟學) 在線訪談問答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