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大明最後的希望,卻被崇禎親手掐滅
孫傳庭劇照
悲情人物孫傳庭,《明史》對其評價「傳庭死,明朝亡」大明最後的希望卻被崇禎親手掐滅。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和盧象升相似的是,史書上說他「性沉毅,多籌略」,是個性格內向多謀的人物。他也是在天啟年間就入京為官,擔任過吏部主事,魏忠賢當權時,由於看不慣其專橫跋扈,孫傳庭乾脆辭官回家,此後十多年一直在家閑住。崇禎年間農民軍大起,清軍入寇不斷,與孫傳庭交好的京中陝西、山西籍官員不斷有人舉薦孫傳庭出山,於是崇禎八年,孫傳庭得到啟用,先調為順天知府,次年又擢升為陝西巡撫。
而當時的他,面對的狀況,甚至比盧象升早期還困難,此時的陝西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更嚴重的是,盧象升早期練兵,崇禎尚能保障物資軍餉。到孫傳庭這裡,卻窮的叮噹,最多只給十萬兩白銀,其他要啥都沒有。但孫傳庭很淡定,只給朝廷提一個要求:不給錢我認了,但我要幹什麼,朝廷也別管。
孫傳庭要乾的,其實就是倆事:籌餉,練兵。到任後先通過強力手段,收回大量軍屯土地,部隊有了保障,然後恩威並施,逼迫陝西當地的大戶與富商分擔軍餉。硬是從這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身上,源源不斷的敲出銀子。上上下下的權貴,也就給得罪個遍。
但孫傳庭卻不怕,因為他手中也練出了一支強兵:秦軍。比起盧象升有充足時間練兵,孫傳庭乾脆在實戰中鍛煉:他的兵源主要來自陝西北部,多是「兵戶」家庭的子弟,當地民風尚武兇悍,戰鬥力本身不差,孫傳庭到任後嚴明紀律,保障軍餉,上上下下士氣大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兇悍的秦兵,從餉銀到糧食,大多都依靠孫傳庭收回的軍屯以及陝西當地富戶的供應,極少讓朝廷買單。性價比極高。
有了這樣一支性價比極高的軍隊,孫傳庭大展拳腳,崇禎九年七月,孫傳庭經過數戰,多次擊敗農民軍高迎祥部,終在子午谷設伏,將高迎祥部全殲。高迎祥,這個一度是明末農民起義最強領袖的「闖王」束手就擒。崇禎十一年一月,孫傳庭率部在陝西寶雞擊敗農民軍,並以「圍點打援」的戰術,在陝西潼關重創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帶8人倉皇逃竄。孫傳庭乘勝追擊,又南進河南,在河南靈寶大敗農民軍「十三家聯軍」。眼見就要取得全勝,又是那個坑死盧象升的楊嗣昌,向崇禎提出「招安」,結果張獻忠等農民軍殘部被招安,徹底全殲農民軍的機會,就這樣功虧一簣。
楊嗣昌之所以和孫傳庭過不去,也是因為「路線問題」。作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剿滅農民軍計劃,孫傳庭同意這一方略,卻堅決反對藉此方略增兵加餉。對「招安」的農民軍,孫傳庭更不放心,建議留部隊在當地監視,以防他們造反。就這倆事,把楊嗣昌給惹怒了。
崇禎十一年的清軍入寇事件里,孫傳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楊嗣昌怕他立功,竟嚴令不許孫傳庭部出戰,戰後又主張將孫傳庭本人調離,留孫傳庭的部隊拱衛京城。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孫傳庭氣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聾,但災禍還沒完,得病的孫傳庭請求告假,崇禎竟認為孫傳庭在推卸責任,一紙詔書把孫傳庭下獄。
就在孫傳庭下牢獄期間,誠如孫傳庭所預料的,農民起義叛而復起,當年因楊嗣昌阻撓而逃生的張獻忠部再次扯旗造反,而「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惡果也凸顯,被租稅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響應,李自成也再次出山,聲勢浩大。崇禎十五年五月,李自成橫掃河南,二圍開封,明王朝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再次啟用孫傳庭。
但此時,孫傳庭苦心打造的精銳秦兵,已多被裁撤解散,重回陝西的他,手中只有1萬多新招募士兵,毫無作戰經驗。面對如此爛攤子,孫傳庭盡心竭力,死守潼關,他認為,只要潼關不丟,保住陝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但崇禎卻瞎指揮,是年五月,崇禎連發詔書,催促孫傳庭進兵。帶著這支毫無作戰經驗的軍隊,孫傳庭在河南遭到敗仗,不得不退回陝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入陝,因此在潼關整頓城防,製造火器,意圖堅守。然而崇禎十六年五月,明王朝再次嚴令孫傳庭主動出擊,和李自成決戰,明知必死的孫傳庭,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戰,八月十二日,在襄城之戰中,面對李自成的50萬大軍,孫傳庭再度戰敗,全軍覆沒下,孫傳庭單騎沖入敵陣,壯烈殉國。
在最後決戰的前夕,孫傳庭與名醫吳又可有一段尤為精彩的對話。
面對危急的局勢,孫傳庭對吳又可悲壯地說道:「為臣者,別無選擇,唯有馬革裹屍。」然後,他又以一種近乎哀嘆的語氣問道,「又可兄,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
吳又可沒有正面回答孫傳庭的問題,引用《黃帝內經》中的話說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葯可以痊癒。」
聽完吳又可的回答,孫傳庭默然良久。其實,作為一名儒將,飽讀史書的孫傳庭何嘗不知其中道理。不治已亂治未亂固然是最佳良方,然而如今已是天下大亂,人心盡失,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鬆動,明帝國開始搖搖欲墜。面對這樣的局勢,他孫傳庭就是再有能耐,也是獨木難支大廈將傾,大明帝國的悲歌早就在農民失去土地的時候就已敲響。
在亂世之中,如果說能打仗的孫傳庭是位英雄,那麼也只能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對手有很多,昏庸的皇帝,貪婪的官吏,廢弛的軍紀,失散的民心,這些對手的殺傷力遠勝於吞噬士兵生命的瘟疫和摧枯拉朽的義軍。對於孫傳庭而言,前者才是導致大明王國和他本人戰身死的根本原因。
正如孫傳庭所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大明失掉了人心,所以淳樸的百姓百姓變成了兇悍的反賊,官軍的剿匪也才越剿越多。此時的孫傳庭,面對的不再是李自成一個人,而是數以億萬計飢餓且憤怒的百姓。至此,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孫傳庭更是困獸之鬥,任何人已是無力回天。
一代名將孫傳庭的命運最後以悲劇收場,勵精圖治的崇禎沒過多久也落得個自縊煤山的結局。悲劇往往只能用更大的悲劇來終結,所以驍勇的孫傳庭獨木難支明帝國將傾的大廈,自信的崇禎帝無力挽回大明朝的末日悲歌。
推薦閱讀:
※為何說崇禎不該殺魏忠賢?明亡時太監浴血奮戰,大臣卻開門迎敵!
※大臣不願背「投降派」黑鍋,崇禎皇帝的命就苦在這!
※明朝覆滅真相?松錦之戰滿族男丁只10萬 明朝沒有直接亡於崇禎與滿族 明朝直接亡於南明內耗 屠夫李自成張獻忠
※暗害崇禎皇帝的「迷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