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唐詩與宋詩的比較

一 基本上宋詩、唐詩雖是各富風采,但因為宋人以詩餘(詞)為先,詩反而成為配角了,因此唐詩不僅數量上勝過宋詩,在素材上也多於宋詩。宋詩有以下特色: 1.從藝術旨趣和風格看,宋詩主要向理想、顯露和精細方面發展,這是宋詩較精之處。 2.宋詩傾向議論化、散文化。 3.派別多。 4.詩話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壯的邊塞派的作風,但是整鍊規矩,無唐詩有時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傷的社會派的作風,但描寫越發細緻,無唐詩有時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閨怨宮怨詩的作風,很多詩人描寫時特別沖淡,無唐人豪邁意氣的作風。 8.不同於唐代纏綿活潑的情詩的作風,宋詩中有一種充滿畫意的詩(題畫詩)。 9.宋詩之弊:模擬、詩話、詩派雜。其中各詩派還成為相互競逐甚至批判的情形,這與唐詩詩人各派之間相互共融的情形頗為不同。 10.詞本作為詩餘卻反而越居詩的上位。 唐宋詩可作以下比較: 唐詩:主情、蘊蓄,表現上韻流言外,風格上多比興,作法上婉而微,詞評論方面詩論少。 宋詩:主理、發露,表現上意盡其中,風格上多賦,作法上徑以直,詞評論方面詩論精。 宋詩的派別及人物(後有**記號者為反江西之詩派) 1.西昆-宗李義山,代表為楊億、劉筠、錢惟演。五七言近體,以「雕章麗句」為主。 2.晚唐體-宗晚唐賈島、姚合,代表為寇準、林逋、魏野。多隱士和尚,五律為主,重構思,以輕麗小巧之辭,寫眼前景,抒情苦瑣細之意。 3.白居易體-宗白居易,代表為王禹偁、徐鉉。「閑中取適」,切近易曉。及「惟歌生民病」。 4.唐體(復古派)-宗杜、韓,代表為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重視創作古體,追求散文 筆法。 5.元佑體(革新派)-代表為蘇軾、黃庭堅、王安石。使詩走向散文化、議論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以故為新」發展為「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7.理學派-宗邵雍,代表為程頤、張載、朱熹。以「道學」為詩。。** 8.中興四詩人-宗江西派,代表為陸遊、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多愛國題材及深入農村。 9.永嘉派-宗晚唐賈島、姚合,代表為徐照(靈暉)、徐璣(靈淵)、翁卷(靈舒)、趙師秀 (靈秀)。 忌用典故,不發議論,主張「以浮聲切響單字只句計巧拙」破江西之生硬拗捩。** 10.江湖派-宗晚唐五代,代表為劉克莊、戴復古、方岳。多名士山人。。** 11.晚宋遺民詩-文天祥、謝枋得、謝翱、林景熙。 宋初以來,宋詩仍受殘唐詩風的影響,尚未出現具體新創的系統。真正的宋詩,是由宋真宗、仁宗時代的歐陽脩及其好友梅堯臣開其端。歐、梅之後,出現了兩個宋詩大宗——王安石與蘇軾。蘇軾的門生黃庭堅後來的影響超過蘇軾,形成了所謂「江西詩派」。江西詩派除了黃庭堅之外,還有陳師道、陳與義兩大詩人。南、北宋之文,江西詩派的影響籠罩大半詩壇,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詩人——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剛好出現在這一階段。他們都受江西詩派影響,也都想在江西詩派之外另謀出路。在他們之後,宋詩走向沒落。以上所提諸人——歐陽脩、梅堯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可說是宋詩的大宗,其中蘇、黃、陸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韓(愈)、白(居易)並稱的大詩人。 繆鉞曾說過: 唐詩以韻深,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 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析透闢。 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 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 魯迅先生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而宋詩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正是「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在極高的起點之上,苦心孤詣終與唐詩雙峰並峙,各領風騷,亦不能不為後人稱道。二 唐詩與宋詩,它們本是一脈相承的,從整個詩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又存在很大差異,宋詩對唐詩並未亦步亦趨,而是在其基礎上變革、創新發展起來的。本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詩歌的差異在於:「唐詩以韻勝,宋詩以意勝」、「唐詩豐腴多彩,宋詩瘦勁平淡」。      (一)宋詩「以平淡為美」,唐詩「以豐腴為美」      仰望唐詩,猶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詩表現社會生活幾乎達到了巨細無遺的程度,而且寫景抒情信手拈來,讀來有深情遠韻,有一唱三嘆的感覺。唐詩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熟」的特點。宋代詩人可以從中發現無窮的寶藏,作為學習的典範,這座山峰同時給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   因此,宋代詩人走出了一條與唐詩不同的路子,其風格特徵,相對於唐詩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堯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緻,蘇軾的暢達,黃庭堅的瘦硬,陳師道的樸拙,楊萬里的活潑,都可以視為對唐詩風格的陌生化的結果。宋代詩壇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為美。蘇軾和黃庭堅一向被看作宋詩特徵的典型代表,蘇試論詩最重陶淵明,黃庭堅則更推崇杜甫晚期詩的平淡境界,蘇試、黃庭堅的詩學理想是殊途同歸的。蘇軾崇陶,著眼於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黃庭堅尊杜,著眼於晚期杜詩的「平淡而山高水深」(〈〈與王觀復書〉〉之二)。可見他們追求的「平淡」,實指一種超越了雕潤絢爛的老成風格,一種爐火純青的美學境界。唐詩的美學風範,是以豐華情韻為特徵,而宋詩以平淡為美學追求,顯然是對唐詩的深刻變革。這也是宋代詩人求新求變的終極目標。   宋朝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宋詩也呈現出不同的階段及派別,下面就分別以各階段的詩人及詩作為例,進一步闡釋「以平淡為美」這一整體性風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為代表的「白體」詩人的詩作。王禹偁在文學主張上不滿五代浮靡文風,積極倡導革弊復古,所作詩文內容較為充實,風格平易淡雅,對後來宋代文學的發展有積極影響。如《畲田調》(其二)「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此詩語言拋棄了唐詩的紛繁華麗,因而通俗易懂,前兩句寫「畲田」,後兩句便生髮開去,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短短四句卻又在平淡之下,描寫出了山農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貴精神。林逋的詩主要歌吟湖山勝景和隱居生活,表現了遠俗閑適的情趣,風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遠,頗得時人稱譽。如其《山園小梅二首》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話就把倒映在清淺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錯落有致的身影表現得淋漓盡致,傳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態和風韻,更有尾聯兩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卻表現了梅花高潔的品格。   北宋中期詩人人才輩出,濟濟一堂,有梅堯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式的平淡,運用簡單的比較,寫出梅與雪的各具特色;有蘇舜欽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種冷靜沉寂的筆調寫觀潮,表現出了一種特有的從容氣概;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式的平淡,僅一個「綠」字就傳神地表達了春到江南的景象,僅一個問句就強烈地表達了詩人眷戀家鄉的感情;更有蘇軾「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式的平淡,沒有對西湖作更多具體描寫,只是用了一個比喻,一句議論就傳達出了西湖山水清靈秀麗,風情萬種的神韻,真正做到了虛處傳神,在空靈中蘊含了無限。   到了南宋時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園詩,融自然風景,農事鄉俗,文人閑意於一爐,顯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徵。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寥寥數筆勾畫出了大人孩子忙於農事的熱鬧畫面,極富生活氣息。除此之外,還有楊萬里的「誠齋體」詩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細節入手,語言通俗活潑,如《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寫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徵,「留」「分」兩字用得精緻而不費力,可以視為平淡的結果。   而唐代是一個興旺發達的社會,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們的詩情,在時代精神的影響下,唐朝的詩人往往更多地帶著一種詩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習見的生活中他們也發現了豐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詩顯得豐腴,以豐富的想像,奇特的意象及語言,或者炫麗的色彩給世人帶來另一種審美效果。   縱觀整個唐詩史,無論是初唐的「四傑」及稍後的張若虛,還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隱,他們的詩作相對宋詩都呈現出華麗的特點。有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式的豐腴;有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景象壯闊,氣勢雄偉的豐腴;有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壯懷在胸,想像豐富式的豐腴;甚至還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層次豐富,沉鬱蒼涼式的豐腴;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式的豐腴;還有李商隱「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形象美麗,意境朦朧式的豐腴。   正是通過與唐詩豐腴的對比,才突顯出宋詩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這種平淡,從而展現了其以平淡為美的獨特魅力。      (二)宋詩以「理趣」為特點,唐詩以「情韻」為特徵      《詩詞散論.論宋詩〉》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   唐詩以寫景抒情為主,即便是要敘事說理,也是將其寓情於景之中,因此唐詩讀起來給人一種一唱三嘆的感覺。而宋詩以敘事說理為主,即便要寫景抒情,也是寓理於景,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宋詩呈現出「理趣」的特點,即詩人在寫景、詠物、記事之中,有意識地闡發某種生活哲理,表達對人生的思索。但這種理趣並不是玄思和弔詭,而是生活中隨感而發的感想,在習以為常中給人以新的啟迪。這就存在兩代人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差異———感性與理性,唐詩重韻致,而宋詩尚理趣。   宋代詩人多善於思考,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層意蘊,從而給人們以新的啟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詩」不勝枚舉,然而在這些詩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詩作《觀書有感二首》更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不容忽視,因此當我們闡述宋詩以理趣為特點時,自然而然就會推其為代表。   先看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全詩讀來無半點唐詩的風采,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景緻描寫,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發,而是洋溢著一種理性思維的氣息。設問句的使用既提出了問題,又給出了答案,雖是觀水有悟,卻是觀書有感,意思是說要做到事理通達,心境透明,必須不斷地學習與提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兩句僅是對江水上漲,蒙沖變得像羽毛一樣輕盈的現象進行描述,後兩句即為轉為議論,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誡人們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達到豁然開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詩中所說「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些宋詩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發人深思,給人以啟迪,洋溢著理性的光輝。   而唐詩對日常習見的種種生活內容的描寫,往往是富有詩意甚至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對事物感性直觀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詩人側重表現內心的感受,他們或縱情于山水,相惜於送別或感慨於歷史興衰,百姓疾苦,感嘆於愛情的纏綿悱側,因此唐代 就具有了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詩韻,表現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詩人精神的美。在詩人的筆下,日常的和平環境中的生活也往往顯得浪漫而開展,人們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靜,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於平地,尋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韻深深地打動讀者。      (三)、宋詩「以文為詩」「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      宋詩區別於唐詩的又一大特點,即嚴羽指摘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   「以文為詩」,即詩多記敘鋪陳,好以議論直言感受和情緒。這種詩風稱為「散文化」,雖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點,但是經過了反對西昆之後,散文化成為宋詩的主流。   「以議論為詩」是指宋詩善於議論,而且發論不藉助意象的抒情表意,與唐詩的以抒情寫景入詩不同。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兩句緊緊扣住題中的「初晴後雨」四字,但接下來的兩句沒有繼續作具體描寫,而是轉為概括議論,只用一個比喻,就傳達出西湖山水的秀麗、風情萬種的神韻,真正做到了虛處傳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評」。   「以學問為詩」是指宋詩中善於使事用典,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是其代表,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詩,詠及蠶、蛛、燕、蝶等43種動物,它們本來全是自然意象,但黃詩並未到自然界中去觀賞這些,而是從古代典籍的字裡行間去認識它們,全詩充滿著典故。   以上三點闡述了宋詩與唐詩的風格差異,相對而言,宋詩中的情感內蘊經過理性的節制,比較溫和、內斂,不如唐詩那樣熱烈外揚;宋詩的藝術外貌平淡瘦勁,不如唐詩那樣色澤豐美;宋詩的長處,不在於情韻而在於思想,它是宋人對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學表現。以繆鉞先生的觀點作結:「唐詩如花中芍藥海棠,穠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檻,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三 《詩詞散論·宋詩》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宋人既求新求變,於是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皆入文章,獨闢蹊徑。詩歌在題材和語言上通俗化,描寫瑣細、平凡的日常生活,並採用俚字俗語,這使得宋詩具有平易近人的特點,但缺乏唐詩那種源於浪漫精神的奇情壯采。宋詩以平淡為美。宋代詩人追求一種超越了雕潤絢爛的老成風格,一種爐火純青的美學境界。宋代詩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推薦閱讀:

《完美世界》和《遮天》哪本比較好看?
【專題】占星與愛情(PART VI)比較盤之水星篇
2016男孩名字大全屬猴,男孩取名寓意比較好的字有哪些
男人更年期吃什麼比較好?
夏天喝什麼茶比較好?夏天喝茶有什麼講究

TAG:比較 |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