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玄學輯要

玄學輯要 壹:【顯學】 【龍門心法】 【道宗】、【宗門心傳】 【全真龍門】 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鍊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也稱全真道或全真派。金初創立。因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該派汲取儒﹑釋部分思想﹐聲稱三教同流﹐主張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孝謹純一」和「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早期以個人隱居潛修為主﹐不尚符籙﹐不事黃白之術。全真道認為清靜無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靜﹐才能返樸存真﹐識心見性。該派注重修鍊「性命」﹐認為「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氣神相結﹐謂之神仙」。主張修道者必須出家﹐並忍恥含垢﹐苦己利人﹐戒殺戒色﹐節飲食﹐少睡眠。《金蓮正宗記》稱該教「以柔弱謙下為表﹐以清靜虛無為內﹐以九還七返為實﹐以千變萬化為權」。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 龍門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襲全真教法,處於道教衰落的明清時代。龍門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祖師。尊邱處機弟子趙道堅為創派宗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迹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後進入明代。據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徒眾甚少,還未形成獨立道派。如第四代律師周玄朴於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 「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第五代宗師沈靜圓於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于書隱樓,亦發出:「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其後,終明之世,不見起色。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於剃髮易服的明遺民,不願事清,而願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不久移住白雲觀,在那裡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道風大振」。康熙年間,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後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二十餘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王常月死後,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派。王常月先後在北京白雲觀,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以後,龍門派確有很大的發展。發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國許多省區。尤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為最盛。其間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傳至近現代。因此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況與佛教禪宗五家中的臨濟宗相類似,故世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 【心法家風】  《龍門心法》:王常月著,共22篇 。《龍門心法》卷首題為:王常月傳、詹太林(龍門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龍門派第十代)演,說明此本曾經唐清善擴充。原系抄本,後於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雲觀出資印行,方才流傳開來。《碧苑壇經》卷首題為:龍門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閔一得訂,應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後經閔一得修訂,並編入其所輯《古書隱樓藏書》之中。儘管兩種傳本有所不同,然其內容、宗旨大體一致,均能體現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並行於世。相比之下,《龍門心法》流傳較廣。 《龍門心法》篇目: 《龍門心法》之中,共包括22篇內容,分別為《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靜身心》、《參悟玄機》、《求師阿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卷之上》、《報恩消災》、《立志發願》、《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圓滿》《卷之下》等。其中《碧苑壇經》將《參悟玄機》一篇置於最末。從其篇目名稱,也可看出,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並非僅僅為了戒行精嚴,乃是在於約制人心,以為修道之用,故稱"心法"。 《龍門心法》內容:在《龍門心法》之中,王常月從戒律行特的角度,強調悟道以修正心性為先,再次闡發了全真北宗"先性後命"的修道思想。書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經、師三寶。並謂:"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蓋性命生死,大事因緣,微細秘密,難可見聞。最上一乘解脫妙法,若非真師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邪見,錯入旁門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經;未能明經,先皈依師。若能依師寶,則經寶可聞於不聞之中;能聞經寶,則道寶可見於不見之際。" 書中對於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闡發:"誰曾不死?哪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劫還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 王常月開創"律宗",公開講授戒律心法,使當時的全真道風為之一新,道教再次出現復興局面。在他的影響之下,相繼出現了一批龍門高道,證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對於後來的道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龍門心法》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道教經典】 【經教】、【講經說法】、【玄門教義】 道教經典: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主要經典 常誦經典 敦煌道藏 中華道藏 道藏輯要 道教經籍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被作為禮拜誦讀或傳習的經典,如《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通玄真經》(即《文子》)、《沖虛真經》(即《列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經》《黃庭經》《西升經》《大洞真經》《度人經》《清靜經》《陰符經》《玉皇經》等;有闡發教理教義的著述,如《真誥》《道教義樞》《玄珠靈》《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凈明忠孝全書》等;有醫學養生著作,如《養性延命錄》《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精義論》《枕中方》《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等;有外丹黃白朮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修伏靈砂妙訣》《鉛汞甲庚至寶集成》《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有煉養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入葯鏡》《諸真聖胎神用訣》《鍾呂傳道集》《悟真篇》《青華秘文》《陳先生內丹訣》《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書十二種》等;有符籙道法著作,如《靈寶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法會元》等;有齋醮科儀著作,如《正一威儀經》《玄門十事威儀》《太上出家傳度儀》《三洞修道儀》《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有教規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赤松子中戒經》《玄都律文》《洞玄靈寶上品成經》《靈寶天尊說十戒經》《要修科儀戒律鈔》《道門十規》等;有神仙、道士傳記,如《列仙傳》《神仙傳》《南嶽九真人傳》《三洞珠囊》《三洞群仙錄》《仙苑編珠》《金蓮正宗記》《清微仙譜》《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枱曆代仙真碑記》《玄品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漢天師世家》等;有宮觀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金華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嶽總勝集》《武當福地總勝集》《武當紀勝集》《茅山志》《岱史》《西嶽華山志》《宮觀碑誌》等。  以上僅是道教經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書的主體。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書,至元《道藏尊經歷代綱目》云:「儒書、醫書、陰陽、卜筮、諸子百家皆與焉。」儒書大抵指揚雄《太玄經》、邵雍《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鮑雲龍《天原發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學著作,如《易因上下經(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經(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易數鉤隱圖》《易象圖說》內、外篇等;醫書大抵指《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略》《黃帝八十一難經》《圖經衍義本草》等;陰陽卜筮書大抵指《黃帝龍首經》《黃帝宅經》《黃帝金匱玉衡經》《玄妙白猿真經》《六陰洞微遁甲真經》《遁甲緣身經》《六壬明鑒符陰經》《卜大象星曆經》等;諸子百家書大抵指除《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外,所收之《墨子》《鬻子》《鶡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子華子》《素履子》《無能子》《劉子》等;此外,還收有《山海經》《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漢武帝外傳》等。 貳:【密學】 【丹經密旨】 【仙法】、【先天道法】  內丹:是氣功家、道教家逆修返源、長生駐世之旨,以人身作爐鼎,以精、氣為藥物,神為馭能,經一定的煉養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致某種有形之物結于丹田而成內丹。其煉養核心是性命雙修。  內丹術語多借用外丹名詞,但其意義完全不同。修鍊內丹者,謂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氣為藥物,以神為運用,在自己身中燒煉,使精、氣、神不散而成「聖胎」。所謂聖胎,即是內丹。南宗白玉蟾說:「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參同契·養性立命章》形容內丹「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道教中人相信內丹成,可以離人體而出,人體可以分身,可以成仙,道教提倡煉養內丹。大概從隋唐到宋、金時期,興起了以煉養內丹為主的南宗和北宗,其口訣旨圭不外《參同契》與《悟真篇》。《道藏》中亦收有論內丹的書一百二、三十種,著名的有《人鏡葯》、《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大丹直指》等。明前內丹書隱密難讀,明後多為發微闡幽,但良莠不齊,讓人難以取捨。道教中人對煉丹之法,大都師徒相承,解說也不一致。  關於內丹術修鍊的階次,各家方法有差,一般可分為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五個階段。元代陳致虛《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氣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為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 【秘咒誦持】 【法術,咒術】、【後天道法】 道教神咒:道教施法儀式中,常有咒語、掐訣、步罡等,它們和書符一起成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畫符念咒、掐訣步罡來施行法術,以增強人們戰勝邪惡的信心。這些法術本身具有使人類在無法控制的異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語是一種被認為對鬼神或自然物有感應或禁令的神秘語言:咒語常和以人體真氣「禁制」鬼神、外物的氣禁術結合在一起,稱為禁咒。有時和符一起出現,稱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術時又往往藉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棗等,這些施過咒術的水、棗也有咒術的效力。 道門中對咒術的效力有極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經》說:「吾含天地?,咒毒殺鬼方,咒金金自銷,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滅,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縛,咒鬼鬼自殺,咒禱禱自斷,咒癰癰自決,咒毒毒自散,咒詛詛自滅。」道士認為有法力強大的尊神,不斷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語傳授下來,念動咒語即有幾萬乃至幾百萬的天兵天將應召來服役。因此,咒語在道法中越出越多,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咒語在道教中運用廣泛:道法凡結壇有凈壇咒、鎮壇咒;登壇先有衛靈咒;畫符有書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誦經先念開經玄蘊咒;至於召將咒則和道書記載的天將神吏一樣多;殺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應的咒。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咒就沒有道教的法術。同時,咒語已滲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融化進他們的人格中去。道士凈手、吃飯、沐浴、理髮等都要誦咒。不僅正一派擅於誦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應的咒語。  道教咒語的特點:咒術不是道教特有的現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語,特別是密宗更以誦咒(陀羅尼)著稱。咒語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對語言魔力的崇拜,後來成為巫術的核心部件。道教繼承了巫術的咒術並加以發展,同時又吸納進一些佛教咒語真言,但從總體上來說道教咒語有自己的特點。在和佛教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兩家咒語亦有過相互交流。 比如與斗姆相關的咒語,即與唐代密宗僧人不空所譯的《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有關,元代又受過藏密的影響。密咒在宋以後興盛的雷法中應用甚多,如「哞哞」「鎳部臨」一類密咒在召遣雷將時大量應用。清代全真龍門派十一代傳人閔小艮獲得《雨香天經咒》、《密跡金剛咒》、《大悲神咒》等,輯入其《古書隱樓叢書》,則純為佛教密咒。道教咒語門類繁多。用於道土修鍊、護身的,從起居生活中的櫛發、沐浴、衣、食,到入山涉海雲遊訪道用的辟虎狼咒等護身咒,滲透到生活的每一環節。在早晚功課中誦經先念《凈口業咒》、《凈身業咒》,開經前念《開經玄蘊咒》。結壇行法時,常先念《衛靈咒》、《金光神咒》以求衛護心神、賜予神通。行持中書符有《書符咒》,用符有《發符咒》,召合時有《召將咒》,用印有《開印咒》、《入印咒》,上香時有《上香咒》,步罡有《步罡咒》。為人治病,有針對各種癥狀的治病咒。祈禳中呼風、召雷、召龍、致雨、止雨、祈晴、驅蝗、利蠶、和合利市、祈嗣等等,也各有相應咒語。另外,召鬼、殺鬼、召魂、制魔、降妖、厭劾等等,也都各有專咒。這樣,幾乎每一道派都有本派的咒語體系。集中收輯起來,少則一卷二卷,多則十卷八卷,甚至數十卷。咒語除口念之外,又可與符書寫在一起,作為鎮帖之用,稱為「符咒」;咒又與氣功的修鍊結合在一起,念咒與布炁渾成一體,稱為「禁咒」;咒的應用又與水相關,叫「咒水」。都各有方法。行咒方法,總稱為「咒法」。 【神霄雷法】 【道法之精】、【先後天合一修鍊之大乘道法】 雷法:雷法是道教聲稱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創始者為神霄派之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及道教南宋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亦兼習之。在眾多的道教流派中,對道教雷法的形成及發展,以神霄派,清微派的貢獻最為顯著。北宋以來,由於眾多道門人士的倡導,雷法一度盛行天下,成為道教法術的代表。其法主要載於《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書中。 該法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鍊,又講祈禳齋醮、符籙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但強調以內丹修鍊為本,以符籙咒法為用。其思想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認為人身是小天地,人體各部分皆與大天地相符相應,其頭象天,足象地,四肢象四季,五臟象五行,其精氣神無不與天地相通相感。但此相通相感是建立在先天元氣基礎上的,人一降世,即入後天,其精氣神便逐漸染著種種情慾滓質,不能與天地相感,必須通過修鍊,去除其滓質,回復到先天純凈的狀態中去,即達到內丹修鍊的最高境界,才能起感應作用,即以我之氣合天地之氣,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如此,呼召風雷,求雨得雨,求晴得晴,無往不可。 《道法會元》卷一《道法樞紐》云:「道貫三才為一氣耳,天以氣而運行,地以氣而發生,陰陽以氣而慘舒,風雷以氣而動蕩,人身以氣而呼吸,道法以氣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氣,氣由神,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一氣沖和,歸根復命,行住坐卧,綿綿若存,祈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為雲雨,嘻為雷霆,用將則元神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明確說明之所以能「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噓為雲雨,嘻為雷霆」,全在於平時善「養浩然」之氣,即平時的苦煉內丹。倘若平時不抓住這個重點進行修持,專靠符咒,到「行持之際,徒以符咒為靈,僥倖於萬一,吾見其不得也矣!」 《清微大道秘旨》也強調了精氣修鍊為本的思想:「一從溟涬流傳至今,綿綿不絕,人人具足,凡聖同真,無欠無餘,不增不減。修之內,則遂成至寶,得為至人;施之外,則和天安地,福國裕民。至於呼沆瀣,吸風雲,役鬼神,驅雷電,皆此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經綸。」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趙宜真稱:「清微祈禱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壇作用之繁瑣也。倘平居能加修德辨惑之功,身中之造化明了,靜里之功夫又到,至行壇之際,發號施令,倒取橫拈,莫非妙用。」上述以道為體、法為用,內煉為本、符籙咒術為末的思想,是雷法各派道士的共同主張。 【西竺鬥法】 【本宗之法】、【全真龍門與西竺密宗同修之法】 龍門西竺心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雞足道者所開啟。以雲南雞足山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六《雞足道者黃律師傳》,雞足道者,來自月支,休於雲南雞足山。自稱野坦婆闍,華言求道士。所精唯西竺鬥法,稱「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賜姓名曰黃守中,遂為龍門第八代弟子。《覺雲本支道統薪傳》下卷《閔大宗師傳》稱,乾隆五十五年(1790)閔一得攜王常月所傳大戒書去雞足山,黃守中猶在,閔以大戒授黃,黃以鬥法密術授閔一得,閔歸而纂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黃守中所傳「西竺心宗」,實為道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採用道教符籙派的「雲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濃。其徒多為行跡詭異、身挾絕技的江湖奇士。據載,黃守中傳管天仙(派名太清),管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金傳活死人(雲大辮,本姓王)、李赤腳、石照山人(章大享),活死人傳往往生(郭陽曉),為龍門第十二代。黃又傳大腳仙、王袖虎。大腳仙傳張蓬頭,張傳龍門道士(郭來澄)和李蓬頭等。十二代後傳承不詳。 該宗主要傳授「梵音鬥法」。野闥婆闍來到中國後隱居於雲南賓川縣西北的雞足山中。清順治十七年時,遇龍門第七代常字輩傑出傳人王常月祖師,遂依止龍門。因其為第八代守字派弟子,王祖便贈其姓名為黃守中。又因黃祖皈依龍門後保留了全部鬥法之秘要,所以後世龍門傳人稱該派為「龍門西竺心宗」。清乾隆庚戌年,黃祖又遇龍門第十一代一字派弟子閔一得真人,閔一得將龍門第八代譚守誠祖師之戒律(大戒書)交於黃祖,黃祖則將鬥法全部秘要傳授給了閔一得。 蕭天石先生云:「北派龍門一宗,至清順治時,曾有西竺鬥法及諸多梵音秘典傳入,遂另起一派。此派經典甚著,其中《古書隱樓藏書》齊名於七真典籍……,多以黃守中、閔一得為其法派之代表。」張義尚先生云:「閔為乾嘉年間證果之仙人,其學識淵博,不特深通道門各家各派,並且也涉及到佛法密宗、儒門心法,在道家中,是抱朴子後一人,對於道家歷來從不公開之秘密,流露不少,大宜注意!」另外有易心瑩先生致西竺心宗七世傳人尹教真(古缺)老師的諸多信函,亦多提及閔祖,皆讚嘆不已。 叄:【玄學】 【玄門方術】 方術:方術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古指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二是指中國古代用自然的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凶禍福、氣數命運的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的總稱。 在中國的幾大主要宗教中,在實踐方面最為看重的就是道教,由於它的主要追求目標是長生不死,所以就要有很多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些方法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方術。方術的內容是很多的,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辟穀,導引,吐納,坐忘,行氣,行氣,房中,存想,煉丹術等。   【武當內家】 武當武術:是由真人張三丰所創,三豐真人集百家之長,融道家養身,以闡功夫真理,揚長道教文化。從武當道教文化母體中所產生的武當武術,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動若行雲流水的獨特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制,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特點,包含了人生的處事哲學。武當武術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武當武術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的拳種和門派很多。但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有些門派傳承關係較為清楚,而有些門派則甚清楚。同時也有些投機之輩,聞少林之享名便雲少林,聞武當之享名便雲武當,假造源流,詭稱正宗,也時有所出。所以,今天,我們去鑒別某一拳種是不是武當拳,那就不但要從淵源歷史上考證明,而主要還應以某拳種是不是具有武當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 內家拳功:內家拳源於宋時張三峰、武當張三丰,則是指的內家拳的另一大來源——道家理論、功法。道、槍二者是內家拳的兩大來源。內家拳與外家拳是有區別有聯繫的。內家拳有內功有外功,有剛有柔。外家拳也是有內功有外功,有剛有柔。內家拳是在外家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外家拳、內家拳都有仿生象形。再說外家拳與少林,內家拳與武當。少林是禪宗祖庭。少林拳要禪武合一,實際上佛教禪宗禪法自有傳承,不在少林。許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創。武當是道教聖地。武當內家拳偏重於道、養生。內家又被統稱為武當派。傳習者說此拳傳自宋代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清末年初,有將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等概括為內家說法,這種說法在民間一直沿用著。 【祝由道醫】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廣,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療法、心理療法、催眠療法、音樂療法等,並非僅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這說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藥物治療。 道醫簡介:道醫是以《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內經》為基本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為辨證施治手段。中醫是依據《黃帝內經》及陰陽五行學說為辨證施治手段。道醫與道教的關係:——道醫是上至道家,下至宮觀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累積。道醫借用了道家(道教)的文化,同時也採用了傳統中醫的文化,運用一系列獨特的內學者組成的特殊道醫流派。道醫古稱「大醫」。孫思邈祖師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易學術數】 易學: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它起始於占卜但高於占卜,易經中記錄了很多上古的古代歷史事件,因此易經本於實踐。《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易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 術數:養生學術語。調養、鍛煉身體的方法。《素問·上古天真論》:「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張隱庵註:「術數者,調養精氣之法也。」 中國術數,簡稱術數,泛指在中華文化中用以推算未來、趨吉避凶的各種方術系統。術,指法術(方式方法)。數,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術數為道家之術(所謂陰陽家皆出自道家)而陰陽五行理論也一直為道教為推行(儒家、佛教都沒其理論。儒家所謂子不語亂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凶;即以種種方術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用以推測人和國家的氣數和命運,對我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曾產生過廣泛影響」(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術數類叢書》出版說明)。術數,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生活中的時尚,但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劃分。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經盛行的巫術即是術數的起源,諸如天文、曆法、數學、星占、六壬、太乙、奇門、運氣、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輿、符咒、擇吉、雜占、養生術、房中術、雜術等等都屬於術數的範疇。一般地說,狹義的術數,是專指預測吉凶的法術;廣義的術數就包括天文、曆法等了。現在,通常所指的術數是狹義的術數。 肆、【道學】 【道學闡微】 道學:道學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原指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它包括哲學的道家、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於人體生命科學範圍的內丹學。中國古文獻中凡較嚴肅的學術分類或藝文志書,皆以儒、道並舉,未有將儒家學說稱為「道學」者。《宋史》立「道學傳」,遂致「偽道學」之消。自明代李贄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將宋明理學稱作「道學」之偽,指出僅有老子、莊子的學說才是真道學。胡孚琛著《道學通論》已首先為道學正名,同時又論證了道家、道教、內丹(道家養生學之主流)學三者的關係並揭示了道學的基本內容。 【道學——道家】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佔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為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鬆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道學——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鍊,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道藏有某些學者認為他是模彷彿教的大藏經而創製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讚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內外丹著作,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養生】 道教養生:道教源自先秦道家,故其傳統非常重生貴生,因而在養生長壽等生命科學實踐中有其獨特的見地,擁有眾多行之有效的健身術。主要表現在道教醫學,道教養生學、道教仙學三個方面。其中:道教醫學與傳統中醫學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但又以道教秘方,氣功診病等等構成獨立於中醫之外的獨特醫療治病系統。道教養生學包括導引行氣、食補食養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法、技術和理論、它構成了我國傳統養生學和保健學的主體與基本內容。道教仙學包涵內丹、外丹等修仙之術,對人體科學,人的智能開發及古代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其中以道家為最。
推薦閱讀:

八字入門(十六)之十神(比肩)
辟穀手札
道法長安與天崩地裂
記一次大六壬占考試(1)
陽台的風水|陽台|風水|靈異|靈界|玄學|神秘|奇聞|靈學|靈異網站|靈界網|鬼|鬼神知識...

TAG: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