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觀的現代闡釋-呂子昌的思考2009(官方博客)-搜狐博客
一 宗無為與法自然
首先,如果我們回顧人類近現代理智活動的歷史,可以簡單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紀中葉歐洲文藝復興勃發,十六世紀中葉西方宗教改革達到高潮,十七世紀中葉笛卡爾哲學獲得勝利,十八世紀中葉啟蒙運動使哲學獨佔鰲頭,十九世紀中葉科學攫取權威,二十世紀中葉科學人文主義興起。今天,當我們審視人類走過的這五千多年來的歷史時,可以發現在如此短暫的時期人類已經經歷了道德社會、權勢社會和經濟社會三大階段,並開始進入智力社會的行程。每當人類之旅到達一個行程轉折之時,總是要回顧過去,重新確定新方向。經濟社會這段行程,是以文藝復興發現人和自然開始,又以科學至上、人與自然的分離結束。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所導致的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已經到了必須作出抉擇,實行文化轉向的歷史關頭。面對現代社會的全面危機,在人類確定下一個行程目標之時,卡西勒要求人們重溫「敢於認識」的啟蒙哲學的座右銘,尋找新的世界觀。(1)於是科學人文主義興起,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義思想被重新發現。生態問題已經成為政治問題,成為經濟學的新原則,並導出教育思想的新規範,產生了哲學的新世界觀,甚至促使宗教界革新其教諭。 東方傳統文化中長期被忽視的道家思想的生態智慧被重新發現,這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分離」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復歸。這種復歸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世界性復興,又是一種新啟蒙運動。因為這種復歸要求對現代文化的自我批判,當然這種自我批判的目的不是埋沒理性和科學,而是發展、完善理性和科學。但是未來的發展將不會仍然沿著十七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卻有可能借鑒中國道家的智慧,另闢新道路。現代科學觀在某種程度上向道家思想的復歸,正是體現了歷史發展的這種趨勢。頗受世人關注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子之道論為基礎。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學範疇。老子用道來概括天地萬物的宗祖、宇宙的總根源。但在這個宇宙本源的道之上,老子還特意加上了一個「自然」,要道遵從自然,效法自然,所以說「道法自然」。這就告訴我們,老子道的思想即其宇宙演化論雖是老子學說的基礎和前提,但卻不是其立論的主旨。它的主旨在於探討天地與人類的關係,探討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普遍規律。在老子看來,道是天地萬物的宗祖,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都從道那裡獲取自己的形體和性能,所以它們的本性和道是一致的,它們的行為都以道的法則為規範。那麼,道的法則是什麼?是自然,亦即自然而然,他說:「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的這句話具有雙重意義:其一在於突出「自然」,其二在於規範域內。首先,這裡所說的「自然」,並不是一個實體,如後世將自然做為天地的代稱,而是一種法則。正如王弼所註:「道不違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4)宋呂惠卿曰:「道則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無法為法者也。無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5)也就是說,在道之上並不是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主宰,而只是強調道也必須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辦事,從而突出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這一強調和突出,展示了老子學說的終極目的,這就是通過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展示天地萬物的總法則。總根源是道,總法則是自然。既然如此,域內一切事物皆須遵循自然法則行事,便成了無可異議的事情,因為道是宗祖,而天、地、人、物是子孫。宗祖效法自然,子孫亦須效法自然。有鑒於此,可以說「法自然」是老子學說的大綱。老子的全部學說都是在這個大綱的指導下展開的,其思維的觸角可以涉及宇宙、人生、修養、用兵、謀略、治國各個領域,但卻永遠貫穿著自然無為的靈魂。法自然,宗無為,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亦是道家、道教學說的綱領。因為作為宇宙本源的道,也不能隨意的作為,它亦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這就是說,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一種有序的運動之中,一切都有內在的根據,遵循一個有序的規律。那麼,作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類,所作所為當然也應該遵循這個統一的宇宙法則,不能脫離和違背。對此,老子強調說:大德之人的行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規律。可見,自然無為的法則是貫通道家、道教思想的一條主線,遵循這一法則的才可以稱之為道家,背離這個法則的便不是道家,主張自然無為成為判斷是否道家的先決條件。老子學說與道家思想的主旨在自然。這種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中國文化。從老子的道論出發,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著三層意義。第一是說天地人物都有所法,第二是說天地人物都無所為,第三是說天地人物同遵守自然。換而言之,是說法則是普遍存在的,法則是不可違背的,天地萬物都共同遵守一個總的法則。將這三層意義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一條基本的思路:探究事物的法則,探究萬物的總法則;用事物的法則解釋事物的一般屬性,用萬物的總法則解釋事物的根本屬性;自覺遵循事物的法則行事,以領悟萬物的總法則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家、道教是這樣,其他學派也趨向於這樣,連儒家後學也隨之如此。可以說,這種思路構成了中國哲學史的基本思路。道法自然的思想,突出的強調了法則、有序、統一。所謂「法」,在這裡就是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是希望人們用有序的思維方式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後來的學人大多依循其旨,去探究事物發展的規律。如韓非子曰:「道者,萬物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6)把具體事物的法則稱為「理」,把萬物的總法則稱為「道」。認為理(即序)制約著萬物,萬物藉助於理而相互區別;道總合萬物之理,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總依據。漢初陸賈亦說:「故事不生於法度,道不本於天地,可言而不可行也,可聽而不可傳也,可小玩而不可大用也。」認為一切事物都有法度,萬物都有所循,而根本的法度和大道出於天地。在他看來,所謂「道」,是指遵其而行則可達到目的行徑,亦即物行的軌道、事行的法則。按他自己的話說:「道者,人之所地也。夫大道,履之而行則無不能,故謂之道。」(7)楊雄也接受了老子的自然觀,主張因循物則的思想。他說:「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8)又說:「道者,通也,無不通也。」(9)即把事物法則分為二層,一層是諸類事物各自的法則,一層是諸類事物的共同法則。他將各自的法則稱為「道」,即天道、地道、人道;將共同的法則稱為「玄」,認為「玄」兼有三道。「道」是各類事物所要遵循的,「玄」則是所有事物都要遵循的,循之則通,無所不通。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存在於事物本身的認識中,也存在於對認識方式的認識中。對現代人而說,凡事皆應尋其理,順其道,這是一般人都能掌握的思維方式。但在人類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從缺乏系統、盲目認識的階段進入有則有理、理性認識的階段,卻是認識領域中的一次大飛躍。老子生活的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從事物法則的視角看待事物了,比如子產論天道、人道,孫武言地道。不過他們還只停留在具體的類別和事物上,沒有人提出過一切事物都有法則的見解,更沒有人提出過天地萬物具有共同法則的見解。是老子提出了這種見解,引導人們擺脫事物外在形式的局限,從事物的法則,特別是從萬物總法則的高度去把握事物,可謂抓綱舉目、一舉萬得的妙術,從而把人的思維一下子從具象提高到了抽象,在人們的腦海中開闢了一條通往智慧領域的捷徑。
二 輔萬物之自然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老子的道法自然觀還涉及到價值觀的領域。在老子思想中所展示的各個層面上,究其根本,他所追求、所推崇的最高價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學體系的中心價值。與其相連,「無為」則是老子提出的實現或追求這一價值的基本方法或行為原則。換而言之,「自然」與「無為」是老子所要強調的主要內容,是老子哲學所要傳的主要信息。通過對其價值觀的探討,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自然」這一概念的內容和特點。在《道德經》中,直接提到「自然」的有五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推崇和讚賞的態度。至於間接表達自然觀念的章句更是隨處可見。「自然」作為老子學說的中心觀念,不僅成為理解天地、萬物共生共榮規律的關鍵,亦是主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命脈。就人類與天地、道的關係,聖人與萬物的關係,執政者與百姓的關係而言,「自然」的觀念始終都是最重要的價值。關於執政者與百姓的關係,老子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0)這是從君民關係的角度推重「自然」。指出最好的君主不會強迫百姓作任何事,也不會向百姓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僅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必理會他的存在。這是道家理想中的虛位君王。次一等的君主會做一些令老百姓感恩戴德的事,這是儒家理想中的聖明君王。再次一等君主使百姓畏避不及,這是通常所謂的昏君。更糟的統治者令老百姓忍無可忍,百姓對他只有侮辱漫罵,這就是所謂的暴君。高明的統治者悠閑自得,少言寡道,萬事成功遂意,百姓並不認為君主起了什麼作用,都認為這種管理方法符合自然的原則。可見,「自然」是處理君民關係、管理社會的最高原則。關於聖人與萬物的關係,老子說:「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從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11)與儒家等學派的價值觀不同,道家所追求的東西是儒家及其他俗人所輕視的,對一般人所珍視的價值如榮華富貴卻視若浮。這種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念體現在行動上就是「輔萬物之自然」,也就是因任萬物之自然。在老子看來,萬物之自然是天地間最好的狀態,聖人只能幫助和維護這種「自然」,不應該試圖改進或破壞它。這是從人與萬物的關係上強調自然無為的意義。河上注曰:「學不學,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以輔萬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萬物自然之性,而不敢為焉。」(12)曹道沖亦說:「 聖人從事於自然之道,不強物情。」(13)可見,把自然當做學習的對象,學習的內容,不強萬物發展的本性,這是聖人的特點,亦是聖人處理人與萬物關係的基本原則。其三,在處理人類與天地、道的關係時,自然亦是貫穿始終的要害。人生活在天地之中,而天地又來源於道,道在宇宙萬物中是最高最根本的,但道的特點卻是自然二字,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又取法於自然,所以道是最高的實體,而自然則是最高的實體所體現的最高的價值。在這裡雖然羅列了五項內容,但強調的重點其實是兩端的人和自然的關係,說穿了就是人,特別是君主應該效法自然。所謂法地、法天、法道都不過是加強論證的需要,人類社會應該自然發展,這才是老子要說的關鍵性的結論。換言之,自然是貫穿道、天、地、人之中的,因而是極根本極普遍的原則。自然的思想貫穿《老子》全書,與其相關的觀念還有「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襲常」、「知常」、「抱朴」等。歸納老子對自然觀念的運用和解釋,自然的本意包括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勢當如此的意思。自己如此是針對外力或外因而言,自然是不需要外界作用而存在發展的狀態。本來如此是針對變化來說的,自然是原有狀態的平靜的持續,而不是變化的結果,這就是說,自然不僅排除外力的干擾,而且不承認任何原因的突然變化。勢當如此是針對發展而言,自然的狀態包含著著事物自身內在的發展趨勢,如果沒有強力的干擾破壞,它就會大致沿著原有的趨勢演化,這種趨勢是可以預料的,而不是變換莫測的,所以聖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自然的這一意義就是原有的自髮狀態保持延續的慣性和趨勢。綜上所述,老子所說的自然,包括了自發性、原初性和延續性三個方面,並堅信自發的、原初的狀態的延續是宇宙是最好的秩序,自然原則是處理萬物的最高原則。
三 天道自然與萬物為一
中國的古代沒有自然界的概念,所謂「自然」絕不是自然界的意思。在古代,相對於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界的概念是「天」,與天相對應的是「人」,即人事。探討天與人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探討自然界與人事的關係。中國古代許多重要的哲學家,從先秦時期的儒、墨、道諸家到清代的戴震,都把天人關係作為重要問題進行探討。雖然他們對天和天人關係的具體看法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認為自然界與人事是相互聯繫的,人和天是無法割裂的。如孔子認為,天是人事的最高決定者。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國人其如予何!」(14)又說:「知我者,其天乎!」(15)在孔子那裡,天是有旨意的,天的這種旨意是不可抗拒的,它能決定人事。老子對天的看法與孔子不同,他所說的天是指客觀存在的大自然,天是沒有意志的,它並不是萬物的主宰。在探討天與人關係系時,往往是通過天道來探討人事,其言天必聯繫於人事,講人事必取法於天道。在《道德經》中,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同時老子還指出,這個自然之天是有法則的,這個法則就是「天道」或「天之道」。天道的法則是什麼?有什麼特質?對這一問題若不作出回答,那麼道就難以成為人事的依據。故《老子》書用了大量篇幅論述「天」和「天道」,根據詹劍峰先生的統計,達19章之多。(16)在這些章節中,老子對天和天道的闡述,首先表明天道的法則是自然運行的法則,而不是人為的法則。進而,老子對天道的特質作了說明。天道無私,是老子對天道特質的重要解說。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17)河上公註:「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求報。」成玄英疏:「言天地但施生於萬物,不自營己之生也。」唐玄宗疏:「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覆載萬物,長育群材,而皆資稟於妙本,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故長能生物。」(18)皆一致認為,老子的天道大公無私,它的一切動作都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老子以此說明自然界的法則是沒有私心的,普遍的,故能永久運行。天道均平,是天道的又一特質。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自均。」(19)王註:「甘露者,陰陽交和所生,自然均被,無使之者,蓋道之所感,無所不周故也。」(20)程大昌亦說,甘露滋濡萬物,「輕細均齊,天下如一,此蓋天地騰降而有常者也。故老氏取象於均,而求原於合也。」(21)這就是說,天地相合降下來的甘露,人和萬物都公平地受到了滋潤。天道均平與天道無私是相聯繫的,因為天道無私,所以它才能均平,萬物都能夠接受它的滋養。天道好生,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22)河上公註:「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王 曰:「天者,群物之宗,常以慈畜萬物,豈有害之之意。」(23)呂知常解釋說:「天道陽也,故好生而惡殺,謂之有利而無害。春夏故生之育之,秋冬故成之熟之,以其至公無私,每成人之善而不成人之惡,與人之利而不與人害,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24)一句話,好生惡殺,利而不害,這是天道的物性,天道的大德。天道無為,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25)唐玄宗註:「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持以生,而無不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民淳樸矣。」(26)李道純曰:「天地無為,萬物發生。聖人無為,萬民安泰。」(27)張嗣成亦說:「自然而然者,天之行。齊而不齊者,物之情。執其行,得其情,而返之於無形之形。寂兮寞兮,無臭無聲,亦孰使夫。」(28)自然無為是天道的重要特質,也正因為自然無為,無偏無私才能成為生育萬物的根源,成為人道效法的對象或人事之依據。為什麼人必須遵循天道?按照老子的看法,人類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的產物,是天施地育的結果。因而人類同其他萬物一樣,也必須遵循天道這個自然法則。如天道均平,人們就應該效法之,按照「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法則,富有的人就應該拿出多餘的財富以補足貧困的人。又如「天之道,利而不害」,按照這一法則,聖人就應該「為而不爭」。如此等等。總之,天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 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即用天道的「善勝」、「善應」、「自來」、「善謀」等特徵,說明天道這個自然法則,萬物都要遵循,不可抗拒,無法逃避。正如宋人陳景元所說:「天道自然平施,不逆萬物,而萬物自尊之,豈與人校其敢與不敢,殺與活哉!然而人自服從者,不與物爭而能善勝者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福善禍淫之應,信不差矣。」「天道高遠,又無言教,何嘗呼召萬物,而萬物背陰向陽,春生而秋實,暑往而寒來。」「張自然之羅,故曰天網;縱太虛之寬,故曰恢恢。四達皇皇是謂疏,幽明難逃是謂不失。」(30)老子以天道作為人事的準則或依據,這在老子思想體系中非常突出。老子對人事的把握是以天道的自然法則為宗而驗之於人事,這是老子把撐天人關係的要害。天道自然,人道無為,自然無為的思想,就是要人們順其自然,按客觀規律行事。當時他看到的不是人與大自然關係的緊張,而是人與人關係的不自然,當然這種不自然是身居統治地位的人強伸己欲的結果。他也沒有認識到對人的統治是以人對大自然的統治為基礎的,但他知道應當效法天地宇宙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在老子看來,如何理解天道與人事的關係,並非是一個純粹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一種提高生命質量的生存之道,即怎樣才能度過富有意義的一生。在《道德經》一書中,談到「天」是無私,強調自然界的非道德屬性,人應「無為」,要順應「天道」,依照萬物的「自見」,效法天地,效法大道,效法自然。天地在感覺的世界裡為「道」的運動提供媒介,許多有關「道」的比喻皆來自自然界。為了使人順應道,老子鼓勵人若「木」、若「釋冰」、若「朴」、若「谷」。欲領悟天道,不僅要對外在的自然現象進行觀察,還要對內心進行反省,所謂「不窺牖,見天道」。(31)正如成玄英註:「天道,自然之理也。隳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譬從真照俗;窗牖內明,喻反照真源也。」(32)因此,人與天道——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僅僅是後天生存的必要,更是先天本能的決定。因為人類既然來自天地,理應法天則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家天人觀念的要害,也決定了道家中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研究,都力圖採取客觀的立場和冷靜的態度。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定勢,喚起了道家、道教中人熱愛大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美好情操。他們重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然生態,強調自然界與人、萬物之間,宇宙大生命與人體小生命之間的同構與互動關係,誘導人們親近大自然,尊重生命,從自然哲學轉到生命哲學的研究,從而推動了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及對自然和生命奧秘的探索成就,首先應該歸功於道家。老子及後來的道家學者,皆一致肯定了萬有協和性、涵蘊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萬物和人類共同生存,萬物與人休戚相關,不容分離,生死相依。道家的這種萬物涵蘊、彼此相聯的整體和合觀,與西方哲學中心物二分、主客對立、人天分判的二分法是截然不同的。既然人類和大自然、萬物本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統一體,人類又有什麼理由去暴殮萬物,破壞人天共有的生態環境呢?所以老子說:聖人辦事自然無為,因此不會失敗,不會遭到損失。如人類能自覺地「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就能保持宇宙的良好生態體系,獲得萬物並生、人天共存、持久發展的生存空間,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顯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頗富遠見,其科學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並為近現代社會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主宰萬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所證實。
四 大自然的淪落與道的啟示
近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一方面使人與大自然的緊張關係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使人們認識到人對人的統治是以人對大自然的統治為基礎的。這就引起了人類的警覺: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異化了。恩格斯在其哲學論著《自然辯證法》中,提出那劃越時代的理性洞見:「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確實取得了我們的預期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34)並進一步分析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論述了「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他說:「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動物強,能夠正確運用自然規律。」(35)顯然,這裡所說的人對自然的支配,與通常印象中的支配是不同的。實際上,在恩格斯看來,人對自然界的支配不是「在自然外面支配自然」,而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通過「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來支配,而且據此人會「感覺到,而且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進而通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36)應該肯定,馬克思主義中有他自己的生態學觀點,正如多納德·李在研究了馬克思青年時期的重要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後得出的結論一樣:「由於馬克思在主張自然人化的同時還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承認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因而他的理論基點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對立,並不必然導致人對自然的征服與統治,他本人也不是一個人類中心主義者。相反,馬克思所致力於的正是克服在資本主義階段尖銳化的人與自然的分離,其基本手段就是推翻現行的浪費的資本主義制度,代之以合理人道、有利於環境的新社會,從而再度實現人與自然的歷史統一。」(37)進入七十年代,隨著更多的社會主義者介入生態運動,一股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倡導「社會主義生態運動」在世界上興起,主要的理論著作有威廉·萊易斯的《自然的政治》和《滿足的極限》、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導論》、安德烈·高茲的《作為政治學的生態學》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生態學》、瑞尼爾·格侖德曼的《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戴維·佩珀的《現代環境主義的根源》和《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主義》等。這些理論著作系統闡述了生態社會主義的三個主要觀點: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評,二是同意社會主義的有條件的生態學化,三是創建一個社會主義的同時也是綠色的新社會。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應當明確承認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外在限制,應接納尊重動植物生存權利、愛護自然環境的生態道德。社會主義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就包含著承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外部的界限,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自由都基於對自然整體及其部分的內在規律的認識,人既不能無緣無故地從自然界中創造出什麼,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自然事物的改變。 同時,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礎和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來源,我們理應珍視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諧並對動植物類的生存給予應有的道德尊重,這種新道德觀是人類道德意識的時代進化的體現。換而言之,人與自然是互相影響的整體性存在,它們各自是對方的一部分,並通過對方來展示自己,界定自己。人類作為自然整體的一部分,既要遵守而不能拒絕自然內在的必然性,又可以藉助對象性活動將其改變為屬於自己的第二自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構成了人與自然日益走向統一的歷史過程。因此,生態社會主義認為,未來社會在人與自然關係上將是人類物質與社會自由充分實現同時又符合生態原則的綠色社會。此外,著眼於文化價值方面的生態批評始於自稱為新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其代表人物麥克斯·霍克海默、賽奧多·阿多爾諾和赫伯特·馬爾庫塞等,自四十年代開始,就已提出啟蒙時代以來的理性對傳統、神話和迷信的所謂進步取代是有代價的,其中之一便是日益膨脹的人類自我重要性和對自然征服的要求,認為由於對外部自然的統治和內部自然的統治之間有著內在的關係,即「對自然界的支配包含著對人的支配」,試圖藉助對自然的統治,創造一個個體自由的社會是不可能的。正如麥克斯·霍克海默指出的,「經濟和社會的力量呈現出盲目的自然力的特徵,人類為了保護自己,必須通過適應它們而處於支配地位。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一方面我們擁有了私心,只想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變為生存手段的抽象的利己主義,另一方面我們擁有了一個退化到僅僅作為受支配的物質、材料的空虛的自然界,除了這種支配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38)因此,他們主張發起一場「自然的復興」運動,要求實現社會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和解,並把自然看作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存在。人類必須從生態學原則即從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和對非人自然的依賴性視角,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技術系統,思考人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需要這些能源、這些交通方法、這些工業的技術。在他們看來,環境危機的最大意義在於它暴露了人類自我重要性的膨脹和人類理解自然進程能力的錯誤信念的危機。而生態科學對自然存在和生態系統之間相互聯繫的確認表明,人類是自然進化頂峰和唯一價值與意義主體的傳統觀點是缺乏根據的,相反,生物群體中的多層部分都有其內在的價值權利,值得我們給予平等的尊重。面對現實,反思歷史,浩渺宇宙,天地自然,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本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客觀存在。它是藍色的天空,它是清澈的河水,它是四時有序的季節更替,它是神奇之餘的讚歎與敬畏……但身處現代文明中的人們卻發現,真實而潔凈的原初大自然已日漸遠離我們的生活,自然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自然了。沉緬於工業化進步與輝煌達數個世紀的人類終於發出了長夢初醒般的追問,自然何以呈現為今天這樣一種既反自然、又反人類的形式,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怎麼了!大自然的淪落無疑始於和根源於的現代理性啟蒙的陷阱,在人類理性旗幟高高飄揚的背後,是大自然的神性和靈性的一步步萎縮,直至成為一堆由人類任意擺布的僵硬而被動的物質。結果是,「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了人的無機的身體。」(39)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就是,人類驅逐了高高在上的神學的上帝後,自己卻變成了為所欲為的自然的上帝。大自然已經淪落了。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已經存在了千萬年的大自然,竟成了既無意義也不能自足自救的存在,它作為自我生長自我平衡存在的自足價值被漠視被遺忘了。結果是,自然在哲學視野中被簡化為只有廣延或數學特徵的工具性物質,在經濟學的視野里也僅剩下帶來利潤的工具性資源。在將一切都分解成為商品形式的制度的控制下,地球受到侵犯,森林變成木材,海洋變成了漁場和污水坑,各種礦藏被掠奪性開採,溫帶熱帶森林的大量消失,動植物種類的迅速滅絕,這一切都是在人類進步的名義下進行的。自然已經淪落,並仍在無可挽回地淪落下去。二十世紀是一個自然為人類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迷夢付出最慘重代價的世紀,而且在一個新的千年周期來臨的時候,我們還看不到它終結的確定的前景。現實是,我們正日益面對著一個被人類理性照耀得面目全非的虛偽的自然,我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對自然這個公共牧場的哄搶與蹂凌,而且也越來越難以聽到大自然的呻吟和人類真理的呼喚。兩千多年老子的弟子列子,講述了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從此便被人們視為愚昧無知的典範,謂之為胡話,謂之為神話。而進入現代文明的人類,今天卻同那位杞人一樣,憂心重重的看著南極上空的天。科學研究證明,由於溫室氣體的持續超量排放,已使大氣層中出現了不只一個的大如美國國土的臭氧空洞,它將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皮膚疾病增加等直接危害。然而,面對中國古代道家哲人的如此大智和日益惡化的現實,人們卻已能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破壞臭氧層物質指標上斤斤計較、言而無信的狀況,泰然處之了。從1987《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定,到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曾一度讓我們心中升起未來的希望,但進入90年代後,首先是發達國家在當初允諾的基礎上步步退卻,卻讓我們重墜入失望的泥潭。這再次證明了現代人所擔憂的只是他們自己,只是小寫的「我」,比起老子、列子等古代道家哲人,可謂差之千里、進而不化啊。 各種深刻的反思,使世界上更多的有識之士關心環境,重視生態,許多生態哲學家、環境學家、歷史學家、人文科學家紛紛將目光投向工業化世界以外的更遠更廣的範圍,投向東方古老的世界,投向中國傳統的文化,這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要。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人類新文明——綠色文明的重建中,當自有相當的價值。人類因科學技術的強大和自我意識的膨脹,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價值和固有的規律,背離了老子所說的道,對大自然無休止的掠奪,到頭來反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難以自拔的陷阱。現代人類只有改變觀念,採取新的思想、新發展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毀滅,重造輝煌的未來。這當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和思想,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推薦閱讀:
※正道氣功之弘德正道大悲藥師佛修持大法-laotou01531-搜狐博客
※話說想得開-平濤-搜狐博客
※如何對付說謊成性的男人?-妖精洞府-搜狐博客
※《玉尺經》諸種版本原文錄-庄清佲-搜狐博客
※好衣服一定要收藏,鬱金香系列之弔帶,轉自樹林藍-軟糖の窩-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