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佛言禪心的微博(1)

摘錄佛言禪心的微博(1)(2014-11-17 10:30:20)

轉載

摘錄佛言禪心的微博(1

人生三重境界:敢於承認、敢於面對、敢於擔當。人生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人生三為: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的今生的擦肩而過。今生相逢便是緣分,何苦去怨恨,何苦去仇視。每個人的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我們應好好珍惜。

【人生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是,得到了,卻不過如此,所以你覺得痛苦;三苦是,你輕易地放棄了,後來卻發現,原來它在你生命中是那麼重要,所以你覺得痛苦。我們何不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痛苦不就會隨之而減輕嗎?以一種平常的心態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以不苦~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心繫一處,自走自路。孤獨是人生必走的路、必吃的苦。苦到盡頭,甘自來。獅子不怕孤獨,所以強大;羚羊喜歡群居,因為弱小。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里安然無恙。

人之所迷,因在局內,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寧靜看自己。

我們能走多久,靠的不是雙腳,而是志向,鴻鵠志在蒼宇,燕雀心系檐下;我們能登多高,靠的不是身軀,而是意志,強者遇挫越勇,弱者逢敗彌傷;我們能做什麼,靠的不是雙手,而是智慧,勤勞砥礪品性,思想創造未來;我們能看多遠,靠的不是雙眼,而是胸懷,你裝得下世界,世界才會容你

【禪理故事】禪師欲到千里之外的普陀寺去朝拜,徒眾勸:「路途遙無期,師父放棄這個念頭吧。」禪師肅然道:「老衲距普陀寺只有兩步之遙,何謂遙無期呢?」 徒眾茫然不解。 禪師釋道:「老衲先行一步,然後再行一步,也就到達了。」 再遠的目標,只要肯邁出第一步,跟上第二步,循環往複,終會到達的。

【聞息修禪】只要有時間呼吸,你就有時間修行。禪定無他,警醒與覺察而已。由觀察呼吸,進而觀生命無常,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會生起。它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呼吸。當你躺下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著。這真的很簡單,它會讓心平靜下來,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比如你現在很貧窮,要去賺錢,你可以通過努力勞作去爭取,但首先要知道貧窮的原因。佛講,貧窮第一是因為吝嗇,第二是前世偷盜的果報。那怎麼改變呢?就要修施捨心、多做布施,並且要改變心態,斷除貪心和吝嗇心,多奉獻、多付出。這才是從因上改變。

你會遇到很多事情,面對它不要逃避,需要處理事情時就去做,處理不了的時候放下,事情造成的後果就接受。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儘力去做,但是到了實在不行的時候就原諒自己,把事情忘記不要總掛在心上。—— 吳念真。

佛門有句話,叫做慈悲為懷,是對生活的客觀,和心地的平衡,它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長短,它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內心的世界,需要寬闊、大度、溫暖和光明、善意和諒解,這就是慈悲為懷的簡單情況。拿它來衡量一下自己的心地,然後再去面對自己所有的相逢。——延參法師

布施有三種:一、財施,把財物送給需要的人,解除對方身心的困苦;二、無畏施,當別人恐懼憂慮之時,予以安慰、鼓勵,給對方以信心與勇氣;三、法施,將自己聽聞到的善法與他人分享,增長對方的知識、智慧。

不要把人生簡單的分成好與壞,成與敗,自己內心的善良和強大,才能真正成就人生的沉著與從容。

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際中的糾結、爭鬥後的隱傷,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繁華後的寧靜。二是捨不得。捨不得曾經的精彩、不逮的歲月,捨不得居高時的虛榮、得意處的掌聲。三是輸不起。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輸不起一截人生之敗。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佛陀說凈化自己完全在於自己,別人無法代替。心要怎麼凈化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人活一世,其實,有些東西,要學會思而勿亂;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捨得持中有棄;有些浮相,要甘於塵而不染。有時,參禪,只在一瞬間,一杯茶,一葉草,一尾魚,一粒沙,一株桃花,看一個繁雜的世界。世有千態,心有萬言,便可從中拾得一顆澄明無物的禪心。

我們的痛苦來自於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放不下。看不透人際中的糾結、爭鬥後的隱傷,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繁華後的寧靜;捨不得曾經的精彩、流逝的歲月,捨不得居高時的虛榮、得意時的掌聲;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輸不起一次人生之敗;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禪理故事】一位青年夜訪禪師,青年道:「我有很多事情想不通,想跟你說說!」禪師答,「想已是多餘,說更是啰嗦。」「那我該怎麼辦?」青年問。禪師笑答:「這個太簡單了,睡覺去!」——煩惱無來處,無去處,糾纏無益。只有此時此刻,回歸一念清凈,然後守住每一個當下,自會念念清凈。

【如是我聞】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星雲大師

【佛心佛語】●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覺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

有些事不爭就是慈悲,有些理不辯就是智慧,有些是非不聞就是清凈,有些煩惱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沙,在世如蓮,凈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華。

【佛心慧語】?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覺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

春去秋來,四季流轉,而生命的路上,我們又有誰不是一個過客?想想生活中的種種痛苦煩惱,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放下,只有經過。不願意承受,一味講放下,那只是逃避,更何況這樣其實你永遠都放不下。只有調順心態,正確面對,解決問題,過去了,才是真正的過去,才可能真正地放下。

順其自然,生命因放下而美麗。江河山溪,順勢而流,彎彎曲曲是它們的美麗。人生,總有一些人事,勉強不來,強勢而為,終究兩傷。緣深緣淺,早有天定。每件事,每個人的過去,註定了將來。能相聚的,早晚會自然相合;要分散的,誰也無法湊合。如同水與火。想開,看淡,自然而然在一起的才是永恆。

做人要一半聰明一半糊塗,把聰明的眼光對向自己,對自己的缺點錯誤,一定要心如明鏡明察秋毫,一點不能馬虎放過;把糊塗的目光對向別人,眼中看不到別人的對錯得失,就像唐僧,滿眼裡就沒有妖精和壞人。即使還做不來看不到,那至少要學會心裡有數嘴上不說。說了,就是傷害;不說,那是寬容。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顯現。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心靜可以沉澱生活中的浮躁,過濾人生的雜質。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此心常在靜處,淡看榮辱得失。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知足就是幸福。大千世界,繁華無數,求無止境,苦海無邊。過眼繁華三千,轉眼兩頭空。心有餘閑,每天都有幸福,苦夠再來享福,福已隨苦去。心有所盼,卻懂得止步於緣分的盡頭,回頭必是萬里晴空。人生苦短,名利卻冗長,從古到今,多少富貴隨人去?知止而後安,放下便是福緣。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未來即將成為現在,現在也即將淪為過去。一切生生不息交替變化。無常乃永恆。此生你再無失去,何必畏懼?此生你再無遺憾,何不開心?此生你再無擔憂,何不豁達。此生你再無執著,何不隨性?此生,也再無所求?何不超脫?隨遇而安,遇困則對,遇樂則安。

佛說,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遇過的人,每一個現在,都是我們以後的回憶。無須緬懷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認真過好每個今天。說能說的話,做可做的事,走該走的路,見想見的人。腳踏實地,不漠視,不虛度,有緣無緣,一切隨緣,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擁有最美的姿態。

放下,是一道難題。的確,人世間有太多的東西與念想不為我們所控制,放下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修行。放下雖難,卻不是不能,最起碼我們可以從最「惡」之處放下,如放下仇恨,放下憂愁,放下猜忌,放下嫉妒,放下痛苦,這樣我們才有空間來承載「善」的東西,如快樂、寧靜、幸福,還有慈悲。

如果死亡能讓一個人明白一件事,那麼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反思。?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活在別人的嘴裡,也不活在別人的眼裡。?當我們總抱怨世界陰暗時,恰恰是自己內心蒙了很厚的灰塵。?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起妄緣,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自知,當下就是修行。

在佛菩薩面前,我們習慣於求福,卻不知: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若不斷除惡念惡行,再多祈求也無益。我們說信佛,其實是信因果。想要得福報,就要種福因;想要離苦禍,就得斷諸惡。一切苦樂福禍,都取決於你自己。所以說:求佛,不如學佛。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福樂之因。


推薦閱讀:

佛言:日中後不食有五福
佛言禪語
浮海眾生,滄海一粟
摘錄佛言禪心的微博(10)
這是佛言禪語,這是生命的智慧(3)

TAG:微博 | 佛言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