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漁村楹聯第一講,對聯初識

漁村楹聯第一講,對聯初識

第一講 對聯初識--主講:春山

今天的內容主要分為二個部分一、對聯的含義;二、對聯的起源與發展;一、對聯的含義;什麼是對聯呢?對聯亦稱楹聯,是我國傳統上特有的文學體裁,與漢字有密切關係,其主要特點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嚴格地說,對聯必須由字數相等,獨立成義的兩句話組成。單從語言角度說對聯,二個字:對」; 「聯」初學者,多對字不對意,出句說東,對句答西,今天先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讓大家引以為戒,自己在應對過程中也關注下「聯」字的重要性。具體解釋下:對,是相對的意思。對稱是對聯的美學特徵,源於相對的兩句話。「對」作為名詞,可以作對聯的簡稱。同時「對」作為動詞,可以「對」對聯。結雙成對叫「對」這個意思在一副對聯中體現出來了: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這句就是一副很工整的對,注意我只說對字 沒說 聯字,聯呢,是聯合的意思。表明兩句話形式、內容都是有聯繫的,聯即呼應、相關、聯合、協調。聯的含義還包括相輔相成,珠聯璧合。因為對聯一詞,「對」字在先,「聯」字在後,所以要先「對」好。即形式上的聯繫。如上面所舉的一副對聯,內容上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作為 「對課」練習可以,應用時後面的「聯」更是結果。以後再細說。因對聯有兩句,所以分上下。第一句叫上聯,第二句叫下聯,在對聯創作中,可以一人單獨寫作成上下聯,也可以二人合作成上下聯,合作時可以先出一個上聯讓對下聯,也可以出一個下聯讓對上聯。一般將先出的句子叫出句,後對的句子叫對句。舉二個例子哈,大家體會下什麼樣叫「對」 ,什麼樣叫「對」「聯」。

出句:年年柳眼傳春信

對句:1、陣陣濤聲送暮年2、夜夜火龍報晚情3、處處花心牽我情4、夜夜風歌寄我情大家感覺學 哪幾個是對 哪幾個是對聯,感覺下

出句:提燈靜覓聯中字對句:1、掩卷苛求筆下功 2、掩卷閑聽竹下風 3、呵手輕翻枕畔書 4、吊月輕鉤水下情

二、簡介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對聯是由文學修辭手法中的對偶(或稱對仗)發展而成。它兼備了詩、詞、歌、賦、曲子、戲句、散文、小品、謎語等各種文體的優點和特點,具有:新鮮優美、整齊雅觀、格調多變、自由靈活、短小精悍,音韻和諧,藝術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不僅深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也得到上至帝王貴族,下到商販漁樵、農夫走卒各階層的人士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對聯的發端可追溯到殷周時代,先秦諸子的文章及詩經、易經中都有體現。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老子)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荀子)「愛人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到了漢魏時期,產生了全篇以雙句(即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韻的駢文。唐初又出現了講究對仗的律詩。直到五代後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寫出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句後,對聯才從詩文中單獨分離出來,以春聯的形式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自此以後,人們對這種形式的應用日益廣泛。舉凡慶賀吊挽、述志言情、抒憤寄慨、寫景狀物、論事衡文、諷喻勸勉、諧謔贈答等,幾乎文字可以表達的方方面面都使用到。因張貼於大門兩側,故有了對聯、楹聯之稱。不少學者認為,對聯的成熟年代應為隋唐。這也是多數人予以認可的說法。梁朝初年,永明體產生以後,只是為對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到了隋唐時期,永明體日漸興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將一些精彩之筆凝注於對句上,一時形成「摘句欣賞評品」的時風。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白居易的「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也難。」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詩人們的參與下,對聯藝術得到了弘揚。除白居易外,唐代詩人大都有名聯傳世。

杜甫題寫的諸葛亮故居聯:  三顧頻煩天下事  兩朝開濟老臣心駱賓王題杭州觀潮亭聯: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北宋時期,從歐陽修、王安石,到蘇東坡、黃山谷等文學大家,就常有對聯往來,詩詞奉和。進入南宋時期後,可能由於戰事的緊張,文人的顛沛流離,對聯在文壇的發展有所停頓,但在民間,發展依然十分迅速。在門上粘貼對聯已是一種普遍的風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詩中這樣寫到:「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趙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詩中這樣寫道:「桃符詩句好,恐動往來人。」這說明,在當時聯語作者已不在少數了。題聯的範圍也有所擴展,對聯已普遍成為名勝古迹、寺廟廊院等處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像寺僧契盈陪吳越忠懿王錢倜游黃浦江時,為碧波亭題聯:   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 著名文學家蘇軾也為廣州真武廟題聯:   逞披髮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  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 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以來,對聯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有關對聯理論的研究也日漸增多起來。對聯真正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統治階級對駢體文及對聯非常重視,還將其列入科舉考試之中。因此得中的進士、舉人,無人不通應對。 由於皇帝垂青,身邊大臣無不精研對工,以贏得主子的賞識。因一副對聯而改變一個人命運者有之。為此楹風日盛,文人墨客以題聯巧對為幸事,訪勝尋古之際,不免撰聯題字,以壯雅興。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並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楹聯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楹聯大家,如解縉、唐寅、徐渭、楊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解縉。到了康乾盛世,楹聯藝術日臻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乾隆皇帝是一個喜歡賣弄風雅的風流天子。他每逢出遊總是到處題詩撰聯,只是被稱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題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西暖閣的聯寫得還算不錯,聯曰:燕賀鶯遷,樂意相關禽對語;蘭草桂蕊,生香不斷樹交花。對聯從產生至今,由於題材豐富,用途廣泛,作品數量浩如煙海。可以說,在我國所有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它是群眾性最強,普及程度最高的文學體裁。充分說明楹聯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實用性。它有著比詩歌更廣泛的實用價值。 就對聯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裝飾環境;二是啟迪世人;三是傳遞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惡;七是宣傳廣告;八是社會征聯。簡單滴舉例說明下1、裝飾環境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曾借賈政之口說道:「若大景緻,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樹山水,也斷不能生色。」此話很有見地。對聯,作為一種藝術品類,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數語,就把此地此時的有關歷史、人物、景緻、典故傳說概括出來,與風景、古迹交相輝映達到珠聯璧合之美。如鎮江甘露寺聯:   峰巔片石留三國;  檻外長江咽六朝。 上聯中的峰巔片石指劉備當年在甘露寺相親時所遺留下來的那塊試劍石。當時孫權、周瑜想設美人計,索回荊州,卻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聯化王勃的《滕王閣序》詩句「檻外長江空自流」,借景以懷滄桑之嘆。自宋之後,楹聯逐漸出現在園林景觀之處,這不但給園林藝術增添了無窮的色彩,也為中國名勝、風景聯的興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啟迪世人對聯也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國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學和哲學為一體的一門學問,它融入了中國古老的辯證理論,具有一定的說理性和教育性。對聯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對聯往往使人頓開茅塞,令人從中領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諦。清人戴遠山,為其好友到官赴任,寫過一副意味深長的贈聯:   詩堪入畫方為妙;  官到能貧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該推心置腹,作者贈此聯的目的,在於對句的內容:「做官要清」。上聯是以詩之妙喻官之理,是起興之筆,重要的是對朋友的鼓勵和期望。作者不但聯句驚人,其坦蕩之胸懷,更使後人敬慕。 3、傳遞感情清代李嘯村為鄭板橋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此聯是在鄭板橋罷官歸田後寫的。鄭板橋罷官後,以畫畫、寫字為生。上聯是說鄭板橋有詩書畫之絕,下聯是說鄭板橋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事權貴的反抗精神。「歸去來」借覽陶淵明罷官回鄉後所寫的《歸去來辭》一文。李嘯村贈此聯應是對鄭其人的最高評價了吧。4、 宣傳廣告當今山東魚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對聯,通過電視媒體傳遍神州大地,婦孺皆知,聯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聯句聲韻平穩,卻氣勢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當年孔夫子一定喝過此酒,要不怎麼能寫出《論語》那樣的宏篇巨著呢。5、祈祝吉祥 這個就不舉例了6、陶冶情操這方面的對聯內容較廣,在楹壇中佔據較大的位置,綜觀楹聯古籍,以聯抒懷者不勝枚舉,可謂多矣。 清代王士禛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淡為秋水閑中味;  和似春風靜後功。從聯語中,我們可窺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無味,又言秋水,更增幾分清涼之味;春風最柔,又言靜後之風,可見作者立意之心性。林則徐有一副自題聯這樣寫道:   不要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聯句在於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說明,錢為養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說要錢要有個分寸,下聯是在說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聯中兩處「要」字,略為不美,綜觀聯之大義,此疵無礙矣。7、鞭撻邪惡明朝大文學家解縉性情不凡,語言潑辣,其寫的嘲諷聯也與眾不同如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聯語借物喻人,生動地諷刺了那些不學無術,肚內空空的人。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引用此聯諷刺革命隊伍中那些不實事求是,不講科學,徒有虛名的人,可謂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8、社會征聯征聯作為楹聯領域裡一種獨特的應對形式,自古有之。它與詩歌答對一樣,引發許多文人墨客的高度興趣。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征聯美談。不過,古時候懸賞征聯並不是很多,但實際上一些即興應答,文人巧對,實際上也屬於征聯範疇。 我們不妨將孫中山妙對張之洞聯看作是一副征對。清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漢張之洞總督府,想面見張之洞,當門官遞進孫中山的名片,張之洞看後,便寫了一行字轉遞孫中山: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孫微然一笑,心想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出句,便從容答出: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看過,不覺暗自吃驚,知道是一位博學之士,急令警衛開門,熱情相見。此事一時傳為美談1982年春節,由中央電視台文化生活組等單位舉辦的迎春征聯活動,所征五個出句,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支持和響應,應徵稿件十八萬多件,儘管限了題,但徵稿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多種多樣,湧現出許多佳聯其中第三聯:   碧野田間牛得草(出句)  金山林里馬識途(對句) 上聯是由當代文學藝術界知名人土的名字串組而成的妙聯,幾個人名自然成句,意義連貫,對仗句穩貼切。酷似一句嚴格對仗的近體詩。全聯全用人名串組,達此水平,確屬不易。
推薦閱讀:

【合作原創】鄉村朋友對對聯(415)
清對聯——卞寶第
對聯【中堂】
廣告公司對聯精選
曾國藩8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TAG:對聯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