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還原真的太極拳,八卦陣,形意拳和內勁,內家拳漫談<二>

還原真的太極拳,八卦陣,形意拳和內勁,內家拳漫談<二>:太極拳論  這節我會就我習拳的心得講講太極拳論。王宗岳和張三丰的都會講到。先講王宗岳的。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古人說得話我們往往覺得玄而又玄。練拳的人往往為了一個太極這個名詞都能成為國學大師。其實拳就是拳,古人得了東西就借用當時的語言說了出來。那太極為什麼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呢?這就要說內家拳的技擊技術了。常見到有人講在推手中應該怎麼制住對手。其實那都是有人配合才能做出來的。真正的推手中,對手是不會給你思考時間的。你只能用本能反應。這個詞是我師父一直強調的,應該是見於王薌齋的書里吧。本能反應人人都有。只不過我們在交手中往往不是軟就是硬,本能反應出不來了。在推手中,你有了本能反應,身體就會跟著對手自動調整,根本不用你去想。那個時候,對手越用力,你越舒服,把對手發出去得越遠。所以四個字可以註腳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就是一觸即發。太極拳乃至整個內家拳就是靠本能反應打天下。  下面從動之則分一直到而理唯一貫,就是對本能反應的描述。無過不及,講得是掤勁。掤勁是太極拳里最難練的。因為在推手中你一接手就要掤住對方。怎樣是掤住對方呢?比如對方往下按你的手。他往下按多少,你就隨他多少。要不丟不定。丟就是對方按多少,你比他下得多這就丟了。頂就是你沒他下的多甚至你還往上。但是剛才說的都是形容,不是練法。形容就是告訴你怎麼叫掤。練法上不是這麼練得。所以理唯一貫,這個一貫的理就是本能反應。  從招熟而漸悟懂勁到不能豁然貫通焉事講練出本能反應的步驟。先要招熟。招熟不是能做出動作就行了。招熟是每一招的勁路你都完全清楚,能走得出來。等到招熟了,就已經有基本的聽勁了。聽勁就是對方的力怎麼來的我是知道了,但是怎麼應對卻不知道。這個階段就要把拳招的勁路用活了。比如擠勁,拳架里是兩手在一起的,在推手中你能兩手不在一起也能做出擠勁那你就往懂勁的路上走。懂勁其實就是完全掌握了本能反應,到了懂勁對你就沒招式了。你怎麼做都是對的。懂勁後就越練越精。越往後,你一搭手就知道對手的勁路在哪,重心在哪,空檔在哪。但是你要練到懂勁非有明師不行。有明師了還要看天分看努力。而且內家拳是挫折教育。有時你感覺懂勁了,第二天又不行了,而後怎麼練都不對。可是歇了幾天後,感覺又來了。所以拳論說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  從虛領頂勁到退之則愈促是講得推手時的要領。首先自身要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就是虎豹頭,下頜微微內收。氣沉丹田其實一種形容。真能做到氣沉丹田,本能反應立馬出來。怎麼做到氣沉丹田其實重點在腳腕上。腳腕一松,全身自然而然地隨腳腕下沉而下沉。別人來推你,把力集中在腳上使用。而不是平常的我哪裡受力哪裡緊張。做到這個,就是氣沉丹田了,本能反應來了。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是在交手時要變化重心,但重心的分配始終是三七開。對方的力從左面來我就把重心調到右邊,左邊就虛了。他到右邊了那我就調到左邊。身子一活,接下來就容易了。他的力要往上抬,那就再讓他往上一點。他要按我下去,我就還要再讓他往下一點。他突然往前推我,那我還要把他的力拉長點。他退了或者爛掉了,那我也不客氣直接就腳踏中門不落空了。  最後幾句話不能漏過。不要以為只是單純的讚揚。所謂羽不能加,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點出內家拳臨場狀態。前半句是點出松的特點。什麼是松?就是別人一搭你手然後馬上拍你的胸口,如果你的手完全沒反應過來或者說是慢半拍去格擋了,那你就不是松。人家一搭你的手想要再動,你的手馬上能附著對方的手動才是松的標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則是要懂勁後得到本能反應。英雄所向無敵就是靠的本能反應。 張三丰的太極拳論  如果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是對太極拳的形容描述,那麼張三丰版的太極拳論則是講怎麼練習太極拳。當然這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內家拳上。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什麼叫輕靈?首先身體要輕靈。身體輕靈的標準就是我上一節講得松的標準。其次是要精神輕靈。精神輕靈就是你的對抗意識要強:對方一動,你就要有應對。何為貫穿?在練拳時和技擊中,做動作要節節貫穿。由腳到膝到胯到身子再到肩肘手腕手指。說是節節貫穿其實是一起動。但是說一起動又有點不精確。因為動的時候部位和部位之間有一個細小的時間差,所以說是節節貫穿。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氣宜鼓盪說得是練拳時練拳時精神要飽滿,不是要你憋氣。但是又不能像練硬氣功外家拳那樣把精神全都外泄出去,處處用力大叫。所以說要神宜內斂。所謂缺陷,是指你的拳架里的勁路都要弄清。比如為什麼摟膝拗步要先摟膝後推掌,為什麼雲手的時候頭要跟著手走。這些問題不搞清楚,你打得拳就不完美。可能在外人看來你打得很漂亮,但是勁路不懂拳打得再漂亮也是只紙老虎——一戳就破。所謂凹凸是指手腳的收束伸展都要符合規矩。比如肘不過肋,你在吸人家的時候,不能把肘伸到肋部的後面。這樣你就把對方的力全部吸到你身上了。而手臂伸展時將手伸得直直得話,人家稍稍用力就能引動你了。無使有斷續處是指在練拳時不僅單招之間要連貫,招與招之間也要連貫。同時在練拳時身體各部位要協調一致,不協調的話力就斷了,不再是整體力了。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起,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內家拳要求力要沉到腳底,手上只要保持維持的力。所以說其根在腳。發力的時候,腳下一踩,手上再動,所以說發於腿。說主宰於腰倒不如說是腰和胯。腰胯是身體的大拳頭。腰胯和手一起配合,手上不用力,腳下用力才能發出整體力。最後這個力要行於手指。所以形意拳里三頂里要求指頂,而太極拳里則要求坐腕展指。由腳而腿而腰的配合必須貫穿始終,哪怕動步的時候也要如此方能得機得勢,不然你在移動中,移動前和移動後身子散亂受不了力。八卦掌的轉掌其實就是訓練移動中身體時時要整。這段最後再次強調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在交手中,對方力大,你要加強的不是手上的力,要加強的是腳和腰胯向內裹的力。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有。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短,乃壞之速而無疑。  不在外面是之行拳交手時力不外拋。後面則是講交手的策略。你要讓他往一個方向去,必須先往另一個方向騙他一下。先讓對方以為你是要往這個方向引他,他必定反抗,他一反抗就順著他反抗的方向發他。一發一個準。文中則是用向上發人做了個例子。越是高明的人騙對方的時候越是讓對方察覺不到。他們是用身體騙的。他們用整個身體把你的一部分給引動,接著就等你動,你一動就出去,不動他們就進來。  最後一段講虛實要分輕。其實打人也是靠的虛實變化。實以打人,他若頂則實變虛避開他的實,虛變實打他的虛。在拳架中,一招招的虛實也要分清。身形變化時的虛實是怎麼變的?從擠到按的虛實又是怎麼變化的,這些都要搞清楚。虛實變化時周身也要節節貫穿,否則變化就斷了。 談談肌肉訓練和小功法  好多人主張練內家拳的不練肌肉。他們認為內家拳既然不是用的拙力那麼練肌肉也沒什麼必要。有的人甚至認為練肌肉會阻礙內家拳的進步。Well,這些人的道理有一定的正確性。首先內家拳的確不是靠拙力吃飯。但是內家拳不是不用到肌肉,而是改變了肌肉的運動方式。有人說內家拳是靠骨力筋力。但是哪有運動不用到肌肉的呢?內家拳的下半身靠胯和腳脖子,用到的肌肉和我們平常走路沒什麼大區別。但是上半身的肌肉使用則和平常的用力方式有區別。內家拳的上半身在發力時主要是用背部的圓頭肌。圓頭肌是我師父的說法。其實應該包括了哪些肌肉我不是搞專業的我也說不清。但是用的時候是講兩肘尖從朝下變化到朝外再將兩肘往前松和伸展。這樣就把該用的肌肉都用到了。拳譜里叫背脊發力。而要吸人家的時候則是要用下背肌。其實是後腰部位的肌肉。但是後腰部的肌肉我們很難控制,所以在吸的時候就要有點意了。就是感覺我要到那裡了。與此同時,肘尖要往下走。所有的吸,包括太極的捋、按,形意拳將前手回收的動作還是詠春拳中的伏手都是先要往下不是直接往後。往後別人就能衝進來。八卦掌中單換掌直接先往上回到正常位置時則自然就往下了。所以內家拳不是不能練肌肉,哪怕是其他部位的肌肉也能練。但是前提就是你得有個明白師父盯著。因為一練肌肉後,你就喜歡用再有阻力的時候全身努勁,反而就僵了。但是你一旦掌握了內家拳,你再練肌肉的話發出來的力就比同樣掌握內家的但是不練肌肉的大。  那如何訓練呢,我師父教我的有這麼幾個小功法。一個是找一根重點的棍子,重量如何定呢?差不多就是你感覺要刺很吃力的重量。然後拿著這個棍子放在腰間一邊做槍法里的圈一邊往前走。因為重量的關係,身子會不由自主借用前胯同時向里運動。細細體會你是怎麼運動的,然後拿掉這桿槍空手運動。這就是脫槍做拳。之所以杆子分量要足是讓你不得不讓全身配合你運動。  第二個小功法是手裡握個握力器,然後做各種伸展動作或者拳擊動作,全程始終要保持握力器被你握緊。這就是內家拳的前緊後松。也是練習明勁的一個方法。同時這個法門也練指力。準確的說是握力。練好這個功法打拳擊你的拳頭都要比旁人重幾分。  第三個功法是站著面對著牆做單手俯卧撐。但是要求起來時只允許用肘關節慢慢打開把身體撐起來。而且肘尖不能變方向。這個是練肘弓的力量。俗話說暗勁在肘就是說的肘弓。  第四個就是用阻力繩做各種拳架里的動作。做動作的時候要琢磨怎麼樣做出來的動作最省力同時也不會被繩子的回力打破身子的平衡。比如說簡簡單單的一個出拳動作,光是手用力很快手就酸了。你得注意我出拳的時候重心是怎麼移動後我再出拳手就不吃力了,同時在出拳的同時我的身形要怎樣才能保持平衡不被回力干擾。  以上4個功法說出來供內家拳喜好者參考。 心意拳的雞形、馬形和八卦掌的步法  說說招法。心意拳的招法實用霸道,但是多是單式,一兩個動作。這是因為練心意拳的人交手往往一招兩招就解決問題了。但是看似簡單的一招勝負,是需要步法上的配合鋪墊。沒有步法上的東西,第一你進不了身,第二你就算進身了也發不了力等於沒用。  先講講心意的招法。拳譜說打遍天下老雞形。當初師父入門教的第一招就是踩雞步,其實就是雞形大劈。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但是師父不說其中的關節,一個人很難戳破那層窗戶紙。雞劈的關節在於蹲下而不在於手上劈的力道。內家拳里總有一兩招要蹲得特別低。甚至有的人能蹲在八仙桌下打拳(據說)。其實老一輩把拳架里的一兩招設計的特別低一是能練練腰腿的靈活形,最主要的是把拳里的關節放大給你看告訴你這招的關節在於往下。拿雞劈來說,這招一打實了,就要把人打一個跟頭。你手上有多少力能把人打一個跟頭?雞劈的關節在於手只是個鉤子,勾住了以後就別再亂用力了,然後身體往下一蹲,對方就用力扛就是一個跟頭。掌握雞劈以後身子就不用蹲的那麼下了,交手中只要腳脖子一松,稍稍往下就能把對手的根給拔了。雞劈的另一個關節在於蹲下後的起身要學跑步運動員起跑的動作,前腳腳脖子往前一松,後腳一蹬,身子就起來了。同時雙手順著身子一舉(類似舉起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動作),這就是斗翎。現在市面上表演斗翎都是手伸的直直的往上挑。這種動作你把他的手按住讓他鬥鬥試試看,多半都是被你按死在那。  雞形的另一個實用的動作是雞踩枝。不知道在別的心意門裡叫什麼。心意拳很多招式往往動作是一樣的,但是叫法不同。我們的雞踩枝是手上一個類似於一個鑽拳的動作,但是雙手都是用的手掌,一隻手護在另一隻手的肘部,同時一個腳踢鏟對方的小腿骨。這個動作的關節在於先要前腳發力用身體把對方撞開後,後腿順勢一踢。另一個用法是對方起腿側踢時,進身踢對方的支撐腿。這招的難度在於同手同腳的發力。初學者很難掌握。但是用好了,因為它是上下齊攻所以對手往往顧此失彼很難防守。  最後說說我師父經常用的一招:野馬奔槽。馬奔槽先是雙手下按後雙拳鑽出同時膝擊對方。這招特別兇狠,我師父年以前和散打隊員散打教練切磋時一上手就是用這招就分出了勝負。這招的關節在於進身的時候身子要傾斜一點,同時身子要團起來。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穩定。  說了些招法,說說步法。技擊中步法是第一位。師父往往一招制勝,靠的是步法上的優勢。他曾和練散打的斗步,往往對方一動就被他踏進中門。如果是他先動往往對方總是比他慢半拍。他的步法就是走三角步。但是一般的三角步往往第一步側閃完後再走第二步攻擊,我們的三角步要求第一步的時候就要閃中帶攻打到對手。  步法中的另一個要點是在邁步時上半身不能搖擺。一搖就能被對手預知了。所以八卦掌的轉掌他上半身擰好了以後就是不動的。這樣走步在實戰中往往對手比你慢半拍。因為你上身不動就會給人一種你還沒動的錯覺。等他察覺了再反應就來不及了。八卦掌中程派走趟泥步。趟泥步是程廷華實在,把技擊中的東西和盤托出。實戰中走趟泥步要比不走趟泥步快。另一個趟泥步是最適合發力的。內家拳的技術高就高在可以在行走時發力。若是真想練出打人如走路的水平就要在趟泥步上下苦工。  走步法還有一個關節就是走起來的感覺要像跳交誼舞的步法。這樣的步法走起來就輕靈了容易變化了。而且交誼舞步走起來時上半身也是不動的。而且在帶動舞伴時也需要用到整體力。  所以想要真正把拳里的東西運用到實戰中一定要多走步法。不然練得再好一交手就是被打。  練拳的有句老話叫:"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有好多人就認為外家拳就是練筋骨硬氣功的,內家就練是練呼吸吐納。再而就把內家拳和氣功夾雜在一起。在我看來,這句話拿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相結合。無氧訓練提高肌肉力量,有氧訓練提高心肺能力。這兩樣不僅在技擊中重要同樣在健身中也很重要。  內家拳雖說四兩撥千斤,拿我師父的話講讓我和人摔跤推手只要我不用喂勁你讓我玩一上午我都不累。後來我師父有一段時間比較空閑,有時候就拉拉阻力繩。一段時間後他就覺得發的力比以前大了。我師父從來不排斥練力量,只是你在沒弄懂拳的時候練力量不容易放鬆,出不了內家的力。所以外練筋骨皮就是讓你練練力量。至於硬氣功拍打功我師父年輕時也練過,但是這對身體有傷害,而且內家拳也不是靠硬來打天下所以是不主張練得。內練一口氣就是提高體能。太極拳一套拳架,八卦掌的轉掌和形意拳的單練時間長了都是有氧運動。何必再去神神叨叨的練什麼氣功。練氣功一打不了人,二又求不得解脫。在道家言現在的氣功沒有能練出一粒金丹吞下腹,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在佛家言你練氣功練出那麼多花樣死的時候還是自己做不了主。就算練出了什麼特異功能,又有一半的幾率是因為被靈附體(這些靈多半是報恩),練者不知道還以為是自己的。就算是自己的,也打不了人。古時候有一行混混就是專門練得打人後讓他一段時間後再發作。這裡有竅門,但起碼不是氣功。但是我師爺練太極拳卻練出了類似氣功的東西。有一次我師父騎電動車摔了一下,一條胳膊抬不起來了。我師爺讓他放鬆然後拿手掌貼著手臂的汗毛從肩到手捋了一下。師爺手放上去的時候我師父就覺得皮膚髮燙,隨著師爺的手掌移動發燙的部位也隨著移動。就這麼弄了一下我師父就能抬起胳膊了。師父後來追問師爺這是不是氣功。師爺說我只是把意識集中在手掌上罷了,這個東西不是特意練出來的,而是打拳打對了打的時間長了自然會有的,屬於練拳的副產品。師爺九十歲死於癌症,但是一直都沒感覺。醫生對他體檢完後認為他的心臟相當於三十多歲人的心臟可以手術。但是後來不知家裡什麼原因沒有動刀。別人癌症都疼的死去活來,師爺卻沒什麼痛苦也算是善終。  說說內家拳的關係以及意識的作用  用朋友問我看你一會講心意一會講太極還一會兒講八卦的你們練得到底是什麼。在這裡回答一下順便講講故事。先說說我的師爺。我的師爺算是個奇人。四十歲的時候開始自習太極拳。當時正值文革,師爺屬於逍遙派因此有許多空閑時間。後來經常和上海的太極拳師交流。因為沒有拜帖所以他可以無顧忌的練各派太極拳。他總結的是陳的腳,楊的架子,吳的身弓和葉大密的手法。陳的腳是指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從腳里出來的,所以它腳上的運動軌跡做的最清楚。吳式的拳法把身弓做得最明確。而葉式的手法巧妙。最後楊式的架子最好,既有技擊性又有養身性。那個時候師爺是很注重推手功夫的,但是師爺身子矮矮小小的估計一開始吃了不少虧。後來和上海的一個叫胡耀宗那裡得了不少東西。胡耀宗是個奇人,天生的殘疾。身高一米五,體重45公斤而且脊柱嚴重彎曲。他四歲得的佝僂症,駝背而且胸骨前突。後來硬是靠練太極拳恢復了不少。當時他來到我們那,有很多練健美摔跤的和他推手一搭手就被扔出去了。當時的推手是沒有打輪的基本上就是一搭手就開始推。師爺看了以後就虛心和胡老師學了一段時間,從那以後師爺的推手就越練越精,成就了大功夫。但是因為師爺是以自學為主出得功夫所以人也就特別保守。當時他的幾個徒弟曾問過他太極拳腳要怎麼練,手要怎麼練,身子要怎麼練。師爺沉默了良久就說了句:"練啊。"他很少講勁,基本上徒弟練拳的時候他就是走到身後哼一聲就走開弄得徒弟們誰也不敢打拳。  轉過來說說我師父。我師父也是個奇才。說實話各行各業里的拔尖人物哪個不是奇才?小時候正逢文革,但是家裡沒怎麼倒霉。當時中學生經常打架,師父因為特別靈活所以打架特別好,每次都要被叫出去打架。後來高中畢業分配入廠後就不打架了。所以後來嚴打沒什麼事。師父年輕的時候練過散打,摔跤。基本上只要幾個月就能超過教他的人。當然那些人本身就是比他大個幾歲。後來有一個官二代,他爸爸是我們那的一個團長,家裡是回民所以他拜了一個心意拳師父。是宋國濱那一支的。我師父後來就和他學了心意拳。師父學了心意拳後如虎添翼。後來通過別人介紹認識師爺。見了面,師爺讓師父擺一個他最得力的姿勢。師父擺好後,師爺輕輕一發力就把師父發出去了。師父就此和師爺學太極拳。師爺一直對師父青眼有加。別的徒弟不能摸師父的身子,師父可以。師爺還專門給師父講太極拳每招每式的勁路。後來師父家裡出了大變故,師徒間十年沒有見面。十年後師父重新見了師爺,功夫不僅沒退反而更加精進。師爺見了十分高興。後來師父就開始指導師兄們太極拳了,當時師爺沒說什麼只是悄悄地和師父說:"儂杠啊。" (你傻啊)意思是你教會了別人以後你的名聲就不顯了。師父因為早年打架學的東西很雜,知道的東西也很多。他年輕時學了八卦掌但後來自己不練了但是卻把三角步改良了。他練了心意拳但是只練平時他最愛的那幾招。但是學了太極拳後,你在師父面前打任何拳他都知道裡面的訣竅。任何人有沒有功夫他也能看出來。太極拳就是這樣,你單練太極拳很難練出來。我師父是先把心意拳的東西運用到太極拳里,後來又把太極拳的東西放到了心意拳里。  師父講拳不喜歡講玄呼的詞兒,喜歡用實際的詞。學拳之初講得都是外三合的東西。因為外三合用到的肌肉和關節比較容易控制。到後來細節的東西就要用意識了。比如說他說身體要稍稍裹勁,這個稍稍的分寸就要用到意識了。再比如推手和技擊的時候意識要靈敏,不能讓人隨便進身。我和他平時推手時他還會和我盤盤手,可是有的時候他一興奮意識一濃我就無可奈何了,一搭手就被制住沒有任何的辦法。但是初學者你和他講意識他很難領會。只有練到了那個程度,師父一句提點才能恍然大悟。  內家拳的東西細緻。越是細緻的東西,心性不好的人就越是練不出來。內家拳還是挫折教育。可能你今天狀態十分好,講什麼都能明白都能做出來可能第二天就全沒了。所以心性不好的人一般堅持不下來。師父的師兄弟里就有心性不是很好的,練了一輩子自以為了不起到後來卻什麼也沒練出來。也是因為東西細緻,往往門裡就單脈相傳。不是保守的原因,而是練出來的一門往往只有一個。師爺看出了當時能練出來的只有師父所以只講給師父聽。師父為人豪氣,只要人品好你問什麼他都能詳盡地回答。不管你是不是門裡的人。但是你能領會多少就是你自己的事兒了。師爺和師父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大功夫的人。相同點就是愛武成痴和少了思想上的條條框框。 說說拳譜里的俗語  有朋友說自己當初因為一句起如扁擔而有所得讓我展開講講。  幾年前,《逝去的武林》一書中說形意拳是拳禪合一。當時在拳上沒什麼理解這句話就滑過去了。跟了師父後,越來越覺得這句話在理。拳禪合一倒不是真讓你去參禪,而是師父教弟子時要根據弟子的水平來講。而弟子往往因為一句話開悟順而領悟:原來師父之前都講過只是我當時不懂。而且同一句話可能只能對一個弟子其作用,對另外的就不起作用。這就要求師父要懂得什麼時候用怎麼樣的形式去把徒弟挑撥開悟。而徒弟要開悟需要一直處於琢磨拳的狀態。這和禪宗教育法相似。禪宗臨濟義玄禪師就總結師父要根據參禪者的境界有時要奪境不奪人,有時要奪人不奪境,有時要人境雙奪。弟子呢有的資質好的當場開悟,開悟過後只要保任,念念不忘。有的當場開悟不了,便在平常時時時提點終有一日開悟。練拳也是一樣。我算是天份好的,師父說什麼我當場能做出來。但是保任功夫就不行,有的時候功夫上身有的時候又沒有。而師父有的師兄弟練了十幾二十幾年一直沒悟,可是悟了以後保任就不像我那麼吃力。  講這個就是要說拳譜上的東西和佛經道經的東西一樣你程度到了,書上某個詞就能讓你悟了。可怎麼讓程度到那兒呢?禪宗有個方便叫參話頭,拳里也有個方便叫參勞作。人在勞作時,用力方式一定是最合理的。我們在電視里看過別人挑扁擔,所以一句起如扁擔讓我們下意識的就會模仿挑扁擔。下頜自然內收,身子自然稍稍前傾,腳腕在站起來的時候自然放鬆,一下子就達到了內家拳對身形的要求。往後要做的就是時時保任。再比如練習八卦掌要學推磨,就是因為推磨的時候有向下的力。這個力是身形前傾自帶的不需要再加力了。就是這點前傾,讓八卦有了碾的力。太極拳的起式的用法要從拎重物上找。你的手腳在把兩桶水拎起來的時候是如何配合的,在別人按住你兩手時你就怎麼走出來。所以如今太極起式兩手平平舉起的練法都是錯的。原先可能只是糊弄外行的演法如今連所謂的內行都瞞過了眼。而練劈拳不得法的最方便的練習就是買個榔頭模仿釘釘子,感覺一下什麼叫明勁在手,暗勁在肘。內家拳本要求自然放鬆,而幹活好手在干他們的活時身體一定是放鬆自然的。一定不要小看勞作,艄公搖船,農民鋤地,工人推車都能教你東西。所以練拳的暫時找不到好老師的時候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教拳的師父就看你認不認識了。一認識就抓住莫錯過,時時體會,時時思考必有大成,也能練得出來。  參禪得道的都是大丈夫,若是一個人能憑自己一條白棍於內家拳中得了珍寶的又何嘗不是大英雄呢?  閑話自己的習武經歷以及練武者的一些參考資料。  本人自小喜歡舞槍弄棒。小時候喜歡模仿孫悟空掄金箍棒,後來喜歡和我太爺爺在鄉下玩打仗的遊戲。其實就是兩根棍子互相敲來敲去。再後來受我奶奶的影響開始看武俠小說和武俠電視劇。主要都是金庸的。後來看李連杰的太極張三丰和吳京的太極宗師開始知道有太極拳。平時也和同學模仿電視劇里打鬥的動作。受這些影響,我開始在網上自己找資料。第一本書就是易筋洗髓圖說。為什麼找這本書呢?因為小說說武功以內勁為主,而長內勁最快的就是練易筋經了。但是始終沒練出激光滿天飛的功夫。只到後來一個北京的兄長(他是世家出身跟的師父都是傳統傳承下來的,所以懂得很多)在摸骨的時候說我的筋骨是練武的料子,問我有沒有練過易筋經之類的功夫。到這時我才知道易筋經確實令我收益不少。後來暑假裡買了大部頭的《少林七十二絕技》。七十二絕技沒練成,但是書里介紹三大內家拳說形意拳練一氣之伸縮往來,岳飛練了易筋經就創立了形意拳。當時我的理解是要想練好太極拳先要練好形意拳。於是後來就找形意拳的書。當時買的第一本形意拳的書是李金波老人的《形意拳圖說》,緊接著買的就是《逝去的武林》。受這本書影響,當時特別想找一個師父學形意拳。於是後來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和我一個城市的師父練習宋式形意拳。我這個師父早年練醉八仙,摔跤和心意拳,後來練的形意拳。當時去了,師父也很好就教我了。當時教的是三體式和劈拳。宋式形意拳的步法比較獨特要求前腳不是直的而是往裡撇有點像內八字。當時我沒理解為什麼這樣後來我知道往裡撇是為了騰胯。當時師兄弟說師父曾把一塊公園裡的青石磚踏碎還領我去那看了一下。當時場子里還有一個大學老師和師父學的陳太。他也不追求四兩撥千金,就喜歡和人頂。我當時經常和他玩互相頂來定去。當時我在外地上學,假期回家和師父學拳。平時在大學裡就自己練站樁,然後下載民國的武術書籍看。基本上孫祿堂的,劉奇蘭的,薛顛的書我都看過。在宿舍里有時候站三體式一邊站40分鐘,也站過兩個小時的渾圓樁。後來有一年冬天認識我現在的師父,他教我重新站三體式。原先的三體式和伏虎樁被他一碰就倒。後來糾正了以後身子就穩定了。之後我回到原先的那個場子和那個大學老師再推了一次手,當時前幾下我們互相頂了頂。後來我有一個捋把他發到旁邊的牆上,然後重新來過後我用了個擠把他發出了4,5步遠。從那時起我知道我練對了。  現在的這個師父眼見高,我常給他看一些視頻看,練太極拳里的沒有讓他高看的。有些大師坐著把人發出去或者單腿和人推手他馬上能說出其中的原因然後幫我試勁讓我也體會一把大師的癮。太極拳師里他就說過祝大彤的一句話他認可。祝說過他以前練拳時兩個手是拿夾板固定的這樣身子移動多少手只能跟著移動多少。這個師父是認可的。師父還認可的兩個視頻一個是外國人拍的保定快跤的視頻還有一個是姚宗勛的大概一個小時的視頻。前半部有姚的發力演示,師父說他的發力是正宗的。但是後半部有推手的片段師父就說他身上受力了。其實姚先生一輩子主攻拳擊,推手有瑕疵是正常的。不能說他不能打,只是他不習慣推手。但是姚先生兒子的視頻里展現的水平可就萬萬不及他父親了。  書裡面,師父自己曾寫過一本心意拳的手插本,最後還有街頭打鬥的戰術。可惜借給友人後丟掉了。他自己認為值得看的是馬琳璋寫的心意拳的書和王薌齋的書。若是有感興趣的可以把我講到的書和視頻作為參考資料豐富自己。  說說實戰  好多人練了許多年的拳,一提實戰則支支吾吾。有勇者上台的到後來也多半是變成掄王八拳。完全沒有大俠風範。大家看看當年吳公儀和陳克夫的對打視頻。兩位大師一上擂台就沒了台下的風範,儼然兩個業餘者互毆。什麼四兩撥千斤啊白鶴展翅啊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實戰看似門檻很低——是個人都能打架,但對國術來說卻是高門檻。拿太極拳來說上手先練拳架,然後推手。推手裡要能把亂採花練好了才能練實戰。但是好多人現今在推手上就受困一輩子了實戰怎麼可能打的好。傳統武術就是這樣,一套拳中有能實戰的動作有不能實戰的動作,不能實戰的動作其實是身體訓練的動作。但是你問師父每招每式他都能講出用法。其實這些用法實用性不大。比如燕子抄水,說是撩陰其實你真用上就是等著腦瓜挨揍。還有所謂的格擋動作。其實在內家拳眼裡單純的用手臂格擋是格鬥中的大忌。碰到個力量比你大的你擋都擋不住。內家拳的格擋是靠步法的變化。就拿鞭腿舉例,對手鞭腿抽過來你站在原地擋就算擋下來手也很疼。人在做任何一個出擊動作的時候其實都預先設了一個發力點,你若是在他到達發力點截住他,他就發不出力。你若離開這個發力點遠一點,他就打不著你。以鞭腿的例子來說就是在他起腿時你要麼進他身,要麼往側前方或側後方移動。這是紙上的對策,實際上卻需要平常對反應的訓練和步法的訓練。所以內家拳懂勁是一重關,想要實戰還是要做大量的步法訓練。  各拳法都有打法,打法其實就是實戰訓練。少林拳散打其實就是幾招。格鬥式是一個類似於側面渾圓樁的架子,打起來就是前手手背一抽後接著做一個類似詠春里的膀,接著可以做一個進身進肘的動作。也可以前手臂由外向內揮一下後手背再往前一抽,然後起後腳鏟對方的小腿。在對敵中前手其實都是掩人耳目最後制勝的就是起腳一招。對方被你的手搞得應接不暇時從下面攻其不備。這是少林散打的風格。內家拳在實戰中手不管如何擺必須要守中用中同時前手不能伸得直直的要往裡收。身形不能正面對敵要側面對敵。同時雙腳要保持單重。實戰中的單重就是你要始終保持一條腿能隨時移動。對方來攻要走他攻擊的死角而且走的時候就要攻擊,不能走完再打。  三大內家拳中以心意拳的動作最兇狠,八卦的步法最好。單練太極往往很難打實戰。要練實戰的就找心意拳的幾個動作配合步法經常練習。走步伐的時候腳底和地面是要似擦未擦的感覺。形意拳和太極拳其實偏向勁的東西。五行拳就是五種勁法。得了勁法再練的東西往往就是高層次的東西,但是想要速成卻是不行了。太極拳里第一適合實戰的動作就是搬攔錘。搬是個擒拿動作,但是是靠身體去拿而不是單純靠手。重點在攔和錘。其實這前手一攔一錘就是形意拳里的半步崩拳。攔的時候是要貼著對方的手用搓勁。就像用搓板洗衣服的搓。也可以用手掌直接打對方的喉部。一攔若是對方的跟已經被你起開了後手就直接一拳打上去。對方若是格擋前手就順勢做個鉤掛勁把對方往前一吸後手正好趕上一拳。在實戰中步法就不要用弓步了,莫要被拳架把自己限制住了。在拳架里錘的那一下動作是左手貼在右手臂上打出去的。這在心意拳里叫橫拳。所謂橫拳出手勢難架的橫拳就是這樣打的。左手貼著右手出拳,對方搭在你右手往左用力則左手往有用力同時右手往前打,反之亦然。若是對方單純頂住你不讓你往前則兩手同時往裡擠同時往前打。所以這招霸道。若有人能把搬攔錘真正精通配上步法,則也就可以稱得上高手了。  內家拳和外家的分水嶺就在這裡。內家練勁為主,練勁難。外家練招練力容易速成但是若是不懂勁則出不了高東西。內家練出了勁還是要練實戰的東西才能出去打。光練勁耗費的時間就長,需要的資質就高,所以出的人才就少。但是只要出一個人才,就是站在山頂俯看眾生的人。以前練外家的再練內家往往提高很快,這是因為練外家的打得多了以後往往明白了一種勁再去和不懂勁的人打就佔便宜了,倒也不能說當時他就把內家功夫真正學全了。功夫的真假需要勝負來判斷,但是勝負卻也掩蓋了勝者的不足和敗者的長處。但是世人往往執著於勝負,把勝負等同於成敗。成敗的世界裡充滿了算計,勝負的世界卻要純凈的多。重勝負的是英雄,論成敗的是梟雄。如今英雄往往被嘲笑,梟雄被讚揚。大勢所趨。  纏絲勁和起橫不見橫  先說說纏絲勁。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陳氏的哪個師傅在上海還是哪裡的一次宴席上向孫存周說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如何奧妙,孫存周就答一句:纏絲勁沒聽說過,父親只教過我里旋外旋。  故事看看變過莫要當真。但是只要是太極拳里就有纏絲勁,叫法不一樣罷了。但是纏絲勁重點在腳上這一點只有陳氏拳打得最明顯。所以當初師爺欣賞陳氏拳的腳。楊家把纏絲勁藏起來了,但不是為了瞞誰而是在實戰中或推手中腳上纏絲的動作尺寸就是那麼小。做大了容易被人所乘。所以楊家拳里的腳上的纏絲運動要從弓步里去體會。弓步架定型後,前腿往後伸的時候要感覺從前腳大拇指到小拇指有個微小的轉動然後再往後。這算是比較明顯的。其實楊家拳里腳上纏絲運動最明顯的就是左右打虎和雲手。雲手現在好多人都做成了腰在那空轉。其實讓個人肩並肩站你旁邊你就轉不出來。不是腰轉而是胯轉。胯轉則先騰胯移動。胯一騰,大腳趾自然有力然後腳脖子一轉從大腳趾就到小腳趾了。一定要腳腕帶動,用膝蓋轉容易受傷。因為幅度會過大,陳家拳雖然把腳上運動做明顯了,但是也容易讓業餘者練傷。祖師當初藏一些東西也有一份慈悲在裡面。  腳上運動了脊椎也要轉,脊椎轉的關鍵在於頭。往右轉則頭要向右,往左轉頭要向左。在中國式摔跤里這個叫變臉。要把對手往右摔,臉要往右看。這就叫變臉。跳舞也是這樣,你要帶著舞伴往左你不可能臉朝著右看。頭為一身之首,關鍵點就在這。虎豹頭是確立了前後移動的穩定,左右變臉則是保持左右穩定。練拳者練的時候能做到這點但是有的時候只是跟著做卻不知其所以然。運用中則全部丟掉了。師父一句提點後,則念念不忘時時保任。  再說說橫拳。形意拳里的橫拳屬土號稱五行之母。這是因為土有支撐之性。形意拳的五行是五種勁,橫拳就是支撐之勁。說他是五行之母是因為形意拳每一式都要有橫勁。但是學者往往搞不清:橫拳不就是手臂轉轉,步子斜行嗎,怎麼在運用里把這個拳做到起橫不見橫呢?說句題外話,太極拳里橫勁叫掤勁。橫拳的關鍵就是在於斜行。橫拳有句口訣叫有輪行壕溝之勢。關鍵在輪行上。接手前我的拳是在這條直線上,一接手的時候就已經轉到原先直線的平行線上去了。所謂起橫不見橫,哪怕定步的時候原先重心在後腳一調到前腳就已經變線了。變線後你就感覺對方沒有什麼力了。所以形意拳看似打一直線,但是其中有變線。看似一拳打這條線,其實是打這條線的平行線,一變線力的作用點也變了。往往只是往旁邊移了一公分,打對方就是一個猝不及防。這就是為什麼說槍法劍法走刺,走輕靈的路子。輕則妙,變化多。形意拳看似的剛猛隱藏著這份輕靈才能稱得上霸道。這麼一個細微的變化對手往往被打了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所以是起橫不見橫。見不到但心裡要見到。. 由於方法不當導致膝蓋傷病的主要原因  常見社會上的一些太極拳愛好者反映膝蓋疼痛,問是怎麼回事,原因很簡單,練法不對。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傷膝蓋是最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不練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懼怕參與太極拳運動,因鍛煉而傷了雙腿,傷了雙膝,有失養生保健這一基本初衷。剖析傷膝的主要因素有兩個:  由於過於追求所謂「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蓋超過了腳尖」,因而錯誤的膝蓋承重,造成損傷。正確的力量不應該放在膝蓋上,應該在大腿上。膝蓋非正常承重,是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過於追求所謂的「腿部纏絲」而亂擰膝蓋,致使膝蓋與足見朝向偏移錯位,造成運動型損傷。人體力學告訴我們,正常的情況下,膝蓋應與腳尖朝向一致,這是順應人體之自然本能。太極拳是自然拳,最順應人體的自然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刻意的造作、做作不僅失掉太極的樸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還違反了正常的人體運動規律,違背了人體力學。膝蓋與足尖朝向不能保持一致,致使膝蓋內部的骨骼間非正常磨損,降低了膝蓋的生命質量,是形成損傷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  綜上所述,拳友們認識到保護膝蓋的同時,必須注意方法。一要保證膝不過足尖,不過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證膝蓋與足尖朝向一致,不可亂擰膝蓋。此誤區初學者尤其注意。
推薦閱讀:

一槍封喉形意槍術概覽,你知道嗎?李存義寫下第一部軍營拼刺手冊
力量的樞紐---所謂的丹田

TAG:太極拳 | 內家拳 | 轉載 | 太極 | 形意拳 | 八卦陣 | 意拳 | 還原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