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大意
法華經大意
法華大意一卷
(當卷八千八百八十八言此品四千一百七十二言)。
毗陵沙門湛然 述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將釋此一部妙典。二十八品。多有諸家。今暫歸天台宗。每品用三門解說。第一述每品大意。第二釋每品名。第三釋每品內文。略科斷。
第一述初品大意者。原夫浩浩性海。混動靜而凝真。眇眇覺山。抱理事以布教。教海無盡。故扣諸萬機以垂影。機感萬差。猶馳走五乘以分[鏕-比+七]。然則許車長者。開三車。遍與一實之妙車。覓子慈天。集百屬。同付一家之財業。今此經者。開權顯實之玄門。果海圓實之格言。宏括眾經之綱紀。巨海之吞千潮。廣統群典之樞要。猶大虛之抱萬有。文菀芳馥。開三生六即之華。義林蓊??。結三軌四德之果。舒則一乘之義門區分。明映日月。卷則一極之玄樞凝真。峻凌妙高。所以片片慈氏之問。普被塵國。明明能仁之訓。等霔現當。遂使乘此法輪。不起一處。普游無邊法界。入彼法門。不移一念。忽現無盡劫海。可謂返流歸源之寶舟。盡迷趣覺之銀燭者矣。教大意。蓋在此哉。
第二釋名者。今妙法蓮華經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自行權實之妙法也。四華六動。開方便之門。三變千涌。表真實之地。咸令一切。普得見聞。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盪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發秘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實之正軌。故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華。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序義相從。稱之為品。眾次之首。名第一。若存梵聲。可言薩達摩分陀利伽蘇怛攬。今順唐語。故道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第三入文判釋者。夫顒顒普機。受如來旨。巍巍法雷。雨平等雨。今維經者。久遠實佛之所說。三世諸佛之至極經也。權現阿難所傳。胎辨羅什所譯也。宿明聽耳所請。乘白遍吉所護也。明知此間群生。應機於圓教。招感於靈聖也。一部典。有八軸二十八品。大分為三。初品為序次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為正。三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為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初序品。至安樂行。十四品。為跡門開權顯實。從從地湧出品訖經。十四品。為本門開近顯遠。二門各三。初跡門三者。序品為跡門序。次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為跡門正說。法師品訖安樂行品。為跡門流通。次本門三者。初踴出品。訖彌勒已問佛今答之半品。為本門序。次佛告阿逸多下。訖分別功德品初長行偈頌。為正。三偈後盡經。名流通。今跡門三章。初序有通有別。初序有六。一所聞之法體。即如是是。二能持之人。即我聞是。三聞持之時。一時是。四聞持之所從。即佛陀是。五聞持之處。即王舍城耆山是。六聞持之伴。即與大比丘眾去是也。有二。從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下。訖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第一明列眾。各禮佛足退坐一面八字。第二總結也。約列眾中有三。從與大比丘下。訖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等。第一明聲聞眾。從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下。訖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第二明菩薩眾。爾時釋提桓因下。訖阿闍世王等。第三明雜眾也。第二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下。訖品竟諸求三乘人。別序。約中五序。從爾時世尊四眾下。訖尊重讚歎。第一明集眾序。從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下。訖起七寶塔。第二明現瑞序。從爾時彌勒菩薩下。訖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第三明疑問序。從爾時彌勒菩薩。訖偈終為說何等。第四明發問序。約中有二。一長行(云云)。從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下。第二偈頌。有六十二行。分為二。初有五十四行。頌上問(云云)。從佛放一光我及眾會下。有八行。頌請答(云云)。從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下。第五答問序。中有二。第一長行。第二偈頌。第一長行中有四。從彌勒下。訖演大法義。第一明惟忖答。從諸善男子我於下。訖故現此瑞。第二明略曾見答。從諸善男子如過去下。訖求名菩薩汝身是也。第三明廣曾見答。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下。訖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第四明分明判答(云云)。從爾時文殊說偈。第二偈頌。有四十五行。分為二。初有四十一行。頌廣曾見。答從我見燈明下。有四行。頌分明判答等(云云)。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品四千七百一十六言)
今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大意者。夫巍巍佛智。推甚深無量於一宗之考。蕩蕩慧門。告難解難入於三乘之息。是以五甚深海。騏驎牢窮其底。八甚高峰。鳳凰難翔其頂。是故無問春雷。振四種法響於三乘之蟄。自說秋龍。灑七成甘雨於七權之魚。十如帝網。籠十界而重重。一乘頗梨。亘十剎隱隱。久後密唱。系圓珠於五千衣里。要當顯談。駕寶車於一大白牛。淺智千二。起疑念而迷所趣。深智一子。宣未了而問進退。能仁三止。沙汰五千。鶖子三請。精進十信。是以枝葉糟糠。忘系珠而退法座。真實普機。懷信財而住會席。於是赫赫法王。喻曇華而勸信。明明智行。作蓮華而發歡。是以一大金烏。照五姓而輝輝。四一銀?。臨七人而皎皎。豈謂焦種趣寂。值法雨而更萌佛芽。畢死闡提。服妙藥而復甦後生。教經義緯。織成行錦於五佛機。智針行線。縫飾果綉於三世帳。諸佛本懷。皆圓此部。出世大意。悉滿此章。破執而決疑。法華最第一。開迷而照覺。誰敢爭斯典哉。文約義豐。理深行普矣。勝可謂不思議妙法。難測量法門矣。此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即真秘點內衣里無價之寶。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經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以秘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此品下。訖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終。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等十五品半文。大段第二正說分也。若作二正。從此品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八品。跡門正說分也。今且遂近就跡門正說。大分為二。從此品初下。訖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等。第一大段明略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等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七品半經文。第二大段明廣開三顯一。約略開三顯一段。有二。從此品初下。訖偈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第一明略開三顯一。約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品初下。訖隨宜所說意趣難解。第一明諸佛權實二智。從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下。第二明釋迦權實二智。第二偈頌上二佛二智(云云)。從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下。訖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第二明疑生執動。騰疑請三遍(云云)。第二約廣開三顯一段。大分為三。第一為上根人。有法說周。即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已下。訖第二卷諸天子偈竟。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迴向佛道也。第二為中根人。有譬說周。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下。訖授記品竟。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三品經文也。第三為下根人。有因緣說周。化城喻品初。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訖學無學人記品竟。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三品經文也。約第一法說周。大分為五。謂法說。領解。述成。授記。歡喜也。約初法說段。有長行偈頌。約第一長行。有三。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下。訖汝今善聽當為汝說。第一明如來許說。從舍利弗言唯然世尊下。訖願樂欲聞。第二明受旨。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下。訖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第三明如來廣說。約中有五。第一明四佛章門。廣上諸佛權實二智。第二明釋迦章門。廣上釋迦權實二智。約四佛章為四。從如是妙法下。訖十方諸佛亦復如是。第一明總諸佛門。約中有六番義四種釋四一等釋(云云)。第二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下。明過去佛章門。約中(云云)。第三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下。明未來佛章門。約中(云云)。第四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下。明現在佛章門。約中(云云)。第二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下。廣上釋迦如來權實二智。約中有六義四一等釋。今不釋(云云)。第二偈頌。有百二十一行。大分為二。初有四行一句。頌上許答。次有百十六行三句。頌上正答。約中為二。初有七十三行一句。頌上第一四佛章門。從今我亦如是。第二有四十三行半。頌上第二釋迦章門。約四佛章為四。初有三十四行三句。頌上第一總諸佛門。從過去無數劫下。第二有二十七行半。頌上過去佛章。從未來諸世尊下。第三有六行半。頌未來佛章。從天人所供養下。第四有四行半。頌現在佛章(云云)。從今我亦如是下。釋迦章門中。有四十三行半。括一部妙。為下七喻作本(云云)。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卷九千八百六十言品六千五百九十一言)
今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大智身子。領中下而說望。大悲世雄。應屈延而暢喻。而為其喻也。三車設門外。稚子出火宅。是則述三乘引教。一車造露地。進子至道場。是則明一乘與教。先談火宅。然後與白牛車。三界火宅。群生所居。五薀假室。有情所住。壽命柱根。潤四相而摧朽。地水牆壁。曝二耀而抱圻。憍慢八鳥。翔振翮於四儀遙原。瞋恚八蟲。斗怒目於五境廣野。愚痴??螂。迷四倒而馳走。貪慾狐狼。抱五塵而踐逾。邪見夜叉。撥因果而食人狗。戒取荼鬼。旋火宅而事嬉戲。身見大鬼。計我所而無慚愧。見取咽喉。著其命而作保。邊見牛頭左角。著斷常而滅因果。邊見右角。執前後而如蓬亂。五鈍禽獸。驚愕行者於朝夕。五利陋鬼。煩擾智者於晝夜。唯有大慈釋尊。拔濟此難。大悲觀音。守護是畏。三界眾生。悉是佛子。六道含識皆心。□方諦求。更無餘乘。誰留三乘。十方佛土。唯有一乘。誰存五姓。謗人謗法。受殃三途。求友求法。攀祥於萬代。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托此比彼。寄淺訓深也。此品偏舉喻為名。故言譬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云云)。第二偈頌。有二十五行。身子重陳(云云)。從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下。訖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第三明法說周如來述成段(云云)。從舍利弗汝於未來下。訖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第四明法說周授記段。約中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如來授記。第二明有偈頌十一行半如來重宣(云云)。從爾時四部眾下。訖及見佛功德盡迴向佛道。第五明法說周中四眾領解段。約中有三。第一明長行四眾領解(云云)。第二明有偈六行半重頌(云云)。(上來三周中第一法說周了)從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疑悔下。訖授記品。大段第二。明為中根人譬說周。文有四品。初品正如來譬說。開三顯一。信解品明四大聲聞領解。藥草品明如來述成。授記品明如來授記。約初中文有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訖說其因緣令離疑悔。第一明身子請。從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訖偈竟汝當為說等。第二明如來答。約中有三。從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訖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第一明如來發起。從舍利弗若國邑下。訖偈頌中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第二明如來譬說。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訖偈竟汝當為說妙法華經。第三明如來勸信。約第二譬說中有二。初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若國邑下。訖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第一明開譬。從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訖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第二明合譬。約第一開譬中有二。從若國邑下。訖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第一明總譬。約中有六譬(云云)。從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下。訖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第二明別譬。約中有四譬(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從舍利弗如來亦復下。訖令得菩提。第一合總譬(云云)。從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下。訖於一佛乘等。第二合別譬(云云)。佛欲重宣此義下。偈頌有百六十五行。為二。初有百行。頌上長行。後有六十五行。明通經方法。上來長行。有開譬合譬。偈頌亦有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頌開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頌合譬。上長行。有總譬別譬。初有三十三行。頌總譬。約中有六譬(云云)。次有三十二行半。頌別譬。約中有六譬(云云)。次四譬(云云)。約合譬中有二。總譬合。別譬合(云云)。約第二通經方法。又名勸進。約中(云云)。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品三千二百六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跉跰窮子。還父家而預客作。中止慈父。付家業而定天性。是以二乘都無分。忽得如來家。一乘未具足。則成滿月鏡。一日之價。招羞於廢權門。三乘之賓。懷慶於實相??。無漏大果。結小乘枝而離離。無上蓮華。笑羊鹿池而葩葩。圓教聲聞。以佛道聲。令聞一切。具詮羅漢。於諸世間。應受供養。法華以前。分段三德。顯於界內。法華以後。變易三德。示於界外。知恩報恩。闇先年。知德謝德。覺今時。誠知三乘別執。闇中亦闇。一乘圓融。明中亦明。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初聞略說。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也。此品偏標法為名。故言信解品。
第三入文判釋。此品譬說周中。第二四大聲聞領解段。文為二。從爾時慧命下。訖瞻仰尊顏。第一明經家敘歡喜。從白佛言下。訖卷盡。第二明自陳領解。約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而白佛言下。訖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第一明略領解。從世尊我等下。訖如佛所應得者皆已得之。第二明廣領解。約中有二。從世尊我等下。訖今此寶藏自然而至。第一明開譬從。世尊下。訖皆已得之。第二明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從世尊我等下。訖以明斯義。第一明欲開。如文。從譬若有人下。第二廣譬說中有五。從譬若訖無復憂慮。第一明父子相失譬。從世尊爾時窮子佣賃下。訖猶故貪惜。第二明父子相見譬。從即遣傍人下。訖常令除糞。第三明追誘譬。從過是已後。訖下劣之心亦未能舍。第四明委家業譬。從復經小時下。訖自然而至。第五明付家業譬(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四(云云)。從爾時摩訶迦葉下。第二偈有八十六行半。為二。初有七十三行半。頌上長行。次有十三偈。嘆佛恩深。約初中又為二。初有二行。頌法說。後有七十一行半。頌譬說中為二。初有四十一行。頌開譬。次有三十半行。頌合譬(云云)。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卷九千二百八十六言品一千六百五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茫茫智地。等大地而載五姓。森森群生。爭草木而異五乘。乃有一乘法雲。?三千而清涼。一味教雨。澍五乘而殊茂。於是破有法王。隨群機而先說彼權。即是實佛。應熟機以後談此實。是乃假權三草。乘各身而歸本地。方便二木。回各心而向真道。最實大慧。吼獅子聲。便權小果。脫野干形。敗根迦葉。領三草於實菀。歷劫薩埵。悟二木於圓林。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其調斯矣。此品大意。蓋如是。
第二釋名者。土地是能生。而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有漏諸善。悉能治惡。無漏為最。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佛譬。深會聖心。佛贊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言藥草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譬說周中。第三述成段。約中為二。從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下。訖說不能盡。第一略述其領解。從迦葉當知下。訖漸漸修學悉當成佛道。第二廣述其領解。約略中有二。第一雙述善哉。從如來複有下。第二述其領所不及。約廣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迦葉當知下。訖一切種智。第一述成開三顯一。從汝等迦葉下。訖難解難知。第二明如來結嘆。約開三顯一中有二。從迦葉當知。訖一切智慧。第一明法說中有二(云云)。從迦葉譬如下。訖一切種智。第二明譬說中有二。第一譬說中。有開譬。有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從迦葉下。訖華果敷實。第一明差別譬。從雖一地所生下。訖各有差別。第二明無差別譬有三(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從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下。訖各得生長。第一合差別譬中有二(云云)。從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下。訖一切種智。第二合無差別譬中有三(云云)。汝等迦葉下。第二復宗稱嘆(云云)。第二偈頌。有五十四行半。頌述領開三顯一。中有二。初有四行。頌法說。中有二(云云)。次有五十行半。頌譬說。中有二。初有十行半。頌開譬。次有四十行。頌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初有九行。頌差別譬。次有一行半。頌無差別。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初有三十五行。頌合差別譬中(云云)。次有五行。頌合無差別譬中(云云)。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品一千七百二十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斗藪迦葉。聞八相而更蘇。神通目連。[(廠@((既-旡)-日+口))*頁]二乘而懷懼。所以如語釋迦。振天眼於來劫。實語世雄。期記莂於當生。於是解空善現。聞名相而慶實名飾。提舍旃延。承金光而歡凈剎奇。第四目連。既入蓮台。五百弟子。同坐華座。無為深坑。成八功池。而生佛蓮華。正位燋種。潤一味雨。萌佛性芽。赫赫妙法深號功。明明蓮華廣茂德。不退菩薩。不思其邊。有漏凡愚。何知其際。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梵音和伽羅。此翻授記也。此品中。授記四大聲聞。偏舉法為名。故言授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譬說周中。第四授記段。約中大段有二。從品初下。訖像法亦爾。第一大段。正明與中根人等記。從我諸弟子。訖汝等善聽。第二大段。明許為下根人等說宿世因緣。約第一大段中有二。從品初下。訖光明世尊其事如是。第一明與迦葉記。從。
爾時大目犍連下。訖像法亦爾。第二明與三弟子記。約第一段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六。從品初下。訖無量大法。第一明行因。從於最後身下。訖天人師佛世尊。第二明得果。從國名下。訖名大莊嚴。第三明國劫名號。從佛壽下。第四明佛壽。從正法住世下。訖二十小劫。第五明正法像法久近。從國界下。訖皆護佛法。第六明國凈。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二行半。為六。初有四行。頌行因。次半行。頌得果。次六行。頌國凈。次半行。頌佛壽。次一行。頌正法像法。次半行。總結。第二明三人授記。中有二。第一明請記。第二明與記。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明長行。經家敘。第二明偈頌。有七行。為四。初有一行。正請。次二行半。明譬說請。次有二行半。明合譬請。次有一行。明結請。約第二授記中有三。第一明善吉授記。第二明迦旃延授記。第三明目連授記。各有長行偈頌。各有行因。得果。國劫。壽命。法住久近。皆悉如文。後我諸弟子下。訖汝等善聽。第二大段。明許為下根說。中有二。第一有一行半。明總說。次有一行。更明說宿世因緣。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品五千九百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遠遠一聖。證正覺於十劫。顒顒二八。求出家於一世。自此以降。劫而難思。大千塵墨。不足喻其遠。億國塵算。安得況彼劫。於時大通正覺。放光振地。幽瞑眾生。仰奇生疑。八方梵天。尋光集會。上下大梵。見相來到。於是十方梵王。供華上殿。請說大法。十六王子。嘆德仰化。欲演妙法。是以智勝法王。隨眾機而且轉諦緣。王子沙彌。覺機熟而說妙法。其會會眾。信大乘而聞一乘。一大正覺。入家室而樂禪悅。十六沙彌。升法座而講妙法。傳燈之功。成正覺於十方。結緣之力。限入道於萬代。然則入寂灰身。余國經生。證理歸滅。佛乘得度。悅悅化城。等尋香而忽滅。急急樓閣。同陽炎而隱泯。定性二乘。失旅次而退寶處。強識釋迦。得商人而還本宅。明明導師。息中路而致寶城。擾擾商人。憚遠險而不可退。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化者神力所為也。城者防非卻歒之稱也。知無賊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也。偏舉喻為名。故言化城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第三明為下根人宿世因緣說。約中有三品。例前應有四段。今但有二段。此品正明宿世因緣。次二品明下根人等授記。領解述成。文少不足分品。故在授記段中(云云)。約初品中有二。從佛告諸比丘下。訖偈竟通達無量劫。第一明佛知見久遠。從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下。訖卷盡。第二明宿世結緣。約第一段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為三。從初下。訖甚大久遠。第一明所見事。從譬如下。下訖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第二舉譬明久遠。從我以如來知見力下。訖今日。第三結見昔如今。從爾時世尊欲重下。訖偈頌。有七行。頌前三義。初有一行。頌所見事。次有四行。頌舉譬明久遠。次有二行。頌見昔如今。約第二正結緣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下。訖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第一明結緣由。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下。訖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第二明正結緣。約第一結緣由段中有二。從爾時佛告諸比丘下。訖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第一明結緣遠由。約中有多義(云云)。從爾時大通智勝如來下。訖住於禪定八萬四千。第二明結緣近由。約中(云云)。約第一正結緣中二。從是十六菩薩。訖是人若聞則便信受。第一明法說結緣。約中有多門(云云)。從譬如五百下。訖我化作耳。第二明譬說結緣。中有二。從譬如五百下。訖我所化作為止息耳。第一明開譬。中有二(云云)。從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下。訖我化作耳。第二明合譬。中有二(云云)。爾時世尊欲重下。訖第二偈頌。有四十九行半。大分為二。初有二十二行半。頌第一結緣由。次有二十七行。頌第二正結緣。初中。有十二行半。頌結緣遠由。中有多義次有十行半。頌結緣近由。約第二正結緣中有二。初有八行。頌法說。中有多義(云云)。次有十九行。頌譬說。中有二。初有十一行半。頌開譬。中有多義(云云)。次有七行半。頌合譬。中有多義(云云)。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卷八千三百三十二言品二千三百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蓋聞圓圓內秘。列後周而排跡。融融外現。結下根而顯本。乃有滿慈子等。領四聞於三周。憍陳如等。說一喻於一章。今斯富樓那。說法第一。表三世佛剎。利生第一。領無量眾。善清凈國。統恆沙三千於一土。寶明大劫。孕萬億四聖於一世。盤薄寶地。平山陵而墤溝壑。穹隆蒼天。朔宮殿而得相見。無女人而停胎生。無淫慾而期化生。智慧持身。出光無礙。神通隨心。飛行自在。四八相好。莊嚴其身。七寶雁塔。遍滿其國。法喜之食。隨念飽心。禪悅之漿。應時滿身。滿子凈剎。難得可稱。於是金蘭醉客。問宿處而至親友家。連壁富主。裹寶珠而趣官事營。年代邈邈。忘其寶。今辰晢晢。見衣珠。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五百舉數也。弟子者標人也。授記。示法也。此品舉數。標人授記。故言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大段有二。第一千二百人授記。第二二千人授記。約第一中有二。從品初下。訖深心本願。第一明經家序嘿念領解。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明敘其得解歡喜。第二明敘即默念領解。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敘得解由。第二敘其得解歡喜。約第一由中有四。從從佛聞下。第一明由聞法譬說二周開三顯一。從又聞授諸等等。第二明由聞身子等五弟子得記。從復聞宿世下。第三明由聞宿世結緣事。從聞諸佛有大下。第四明由聞如來三達無礙見久如今。從得未曾有下。第二敘其得解歡喜。中有二。初明內解歡喜。從即從坐起下。明形狀恭敬。從而作是念下。第二正明嘿念領解。中有二。初明嘿念領解。中有口領解(云云)。從唯佛世尊下。第一明嘿念發跡請記。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爾時佛告諸比丘下。訖常勤精進教化眾生。第一明如來述其本跡。從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下。訖起七寶塔遍滿其國。第二明如來其授記。約第一段中有三。從爾時佛告下。訖言論之辨。第一明就釋迦世行因發跡。從汝等勿謂下。訖教化眾生。第二約過去佛世行因顯本。從諸比丘下。訖教化眾生。第三明就三世佛時因行所得(云云)。約第二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一行半。頌上發跡授記。初有十四行。頌發跡。次有七行半。頌授記。約發跡中有二。初有七行。頌總聲聞。次有七行。頌別滿願發跡(云云)。約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千二百阿羅漢下。第二明千二百授記中有三。從爾時千二百下。訖不亦快乎。第一明念請。從佛知此等下。第二明與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從佛知此等心之所念下。第一明總許千二百記。從於此眾中下。第二明別授陳如記。從其五百下。第三明別授五百記。約第二頌中。十一行半。為二。初有九行半。頌陳如記。次有一行半。頌陳如。及五百。及五百記。次有一行。頌總一切聲聞記。從爾時五百阿羅漢下。第三明五百領解。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初經家敘其歡喜。從世尊我等。第二明自陳領解。中有二。初明法說。從如無知者下。二明譬說。中有二。初從譬如有人下。第二正譬說中有二。開譬。合譬。譬如下。訖無所乏短。第一明開譬。中有多事(云云)。從佛亦如是下。訖得未曾有。第二明合譬。中有多事(云云)。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二行半。為二。初有一行半。頌其歡喜(云云)。次十一行。頌自陳領解中為二。初有一行。頌法說。次有十行。頌譬說(云云)。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一千二百三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也。
第一述大意者。夫阿難羅雲。仰別記而舉望。無學聲聞。同他望而住立。所以勝幡凈國。等極樂而表奇。通王寶命。比彌陀而爭遠。多聞誓願水鏡。浮於空王之池。精進高行華果。結於能仁之菀。寶華成道。等海慧而流芳。羅睺密行。同諸佛而表奇。無學二千。澄心觀佛。學滿三明。授決令喜。是品大意。蓋如是也。
第二釋名者。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也。此品中。顯學無學人記。故言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第二明授二千人記。中有二。一明請記。二明授記。約請記中有二。一明二人請記。二明二千人請。約二人請二。一明嘿念請記。二明發言請記。初云爾時阿難下。第二明嘿念請記。從即從座起下。訖眾望亦足。第二明發言請記。從爾時學無學下。訖住立一面。第二明二千請記。從爾時佛告阿難下。第二明如來授記。中有二。第一明二人授記。第二明二千人授記。約二人授記中有二。一明阿難記。中有五。第一明長行授記。中有六意(云云)。第二明偈頌重記。從爾時會中下。第三明八千菩薩成疑。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釋疑。從阿難面於下。第五明如來述嘆。中有長行偈頌。可知。從爾時佛告羅睺下。第二明羅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可知(云云)。從爾時世尊見下。第二明二千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如文(云云上來正說分了)。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二千一百六十三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巍巍釋迦。振記聲而流歡。蕩蕩藥王。聞實相而懷樂。是以一句之功。賜無上位。一念之勛。封無邊國。舍凈業士星。散沙界。如來專使月。照億剎。毀佛之罪。輕爭毛葉。謗人之業。重競盤石。鏡智妙華。笑供養菀。種智寶果。結受持林。法華第一龍。振三乘谷。已今當說象。蹴一乘峰。風飛三說。而六宗靡旗。眾涌十妙。而亂轍。理智全身。托經卷而游塵國。真應權身。隨經處成正覺。高原求水。聞十如而近泥。干土發哀。悟七喻而見水。慈悲芳室。混五姓而同庇。忍辱妙衣。著七人而俱位。法空廣床。不遮畢死而安坐。理姓平榻。不舍懈怠而信受。變化猛守。防刀杖於行者。清凈光身。許示現於寂漠。忘失章句。聞如來誨。空閑聽眾。得天龍聞。能說法師。蒙佛護而令大眾喜。所化弟子。隨師訓見恆沙佛。妙法圓宗。超超然獨秀。平等大慧。礭礭然堅固。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也。此品偏舉人。故言法師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有五品。是跡門流通分也。大分為四。法師寶塔品。第一明弘經功深福重。勸流通。達多一品。第二明引往弘經。彼我兼益。已證功德深重。勸持一品。第三明八萬大士。此土願弘經。新得記者。他土欲弘經。安樂行一品。第四明外凡初心欣斯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殯辱。自[(廠@((既-旡)-日+口))*頁]力[苟*苟]。因生退沒。佛為此人說四安樂行。約第一段中為二。第一法師品。明釋尊自說弘經功福。命覓流通。第二寶塔品。明多寶分身。且助且證覓流通。約第一法師品中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嘆美五種法師能弘經人。第二明有長行偈頌。嘆美所持之法。約第一段有二。第一就稟道弟子門。明功深福重。第二就授道師門。明功深福重。約弟子門中有二。從初下。訖當得菩提。第一明佛在弟子功深福重。中有二。從藥王下。第一明簡出人類。從咸於佛前下。第二明簡出得記之緣。從佛告藥王下。第二明佛滅後弟子能持經功福重。中有二意(云云)。從若有人下。第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有長行有偈頌。約長行中有二。第一別明。第二明總逆順得罪得福。約中有二。從若復有人下。訖廣說此法。第一明現在弟子深功大福。中有五意(云云)。從若是。
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下。訖廣為人說。第二明佛滅度後師功大。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若有惡人下。訖即得三菩提。第二總明五種法師逆者得重罪順者得大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六行。為三。初有二行。不頌長行。別將勸自行化他耳。次有三行。頌上門通別。次有十行。頌別上師門功深福重。次有一行。嘆經尊妙。從爾時復告藥王菩薩。第二明有長行偈頌。嘆所持法。及示弘經方法。約長行中。初明經法嘆。中有五。從爾時佛復告下。訖況滅度後。明嘆法。從藥王當知下。訖手摩其頭。第二明約人嘆法。從藥王在在下。訖三菩提。第三明約處嘆法。從藥王多有人下。訖菩薩之道。第四明約因嘆法。從其有眾生下。訖菩提。第五約果嘆法。中有五意(云云)。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弘經方法。中有二。初明方法。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我於下。訖令得具足。第二明利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八行半。為三。初有一行。總勸。不頌長行。次有十六行半。頌上長行。次有一行頌。頌結勸(云云)。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二千六百三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七寶靈墳。踴會地而住天漢。五千龕室。飾欄楯而居層階。加以無數寶幢。流虹幡而飄飄。萬億寶鈴。鳴伽音玲玲。金銀圓蓋。懸於中天。琉璃支提。擢於四天。三十三天。雨天華而供養寶塔。八部龍神。奏伎樂而讚歎塔婆。於時峨峨塔廟。出隱隱聲。以讚揚釋迦。正正多寶。吐沖沖辨。證成大慧。所以十六大眾。聞塔聲以悱悱。八部天人。發疑心而憤憤。兢兢大樂。舉眾疑而待法響。堂堂能仁。稱多寶而開會??。仰仰樂說。欲見全身。赫赫大覺。談集分身。諄諄報佛。放毫光而照十方。浩浩分身。從侍者集中城。未熟天人。移他土而凈穢執。已熟眾生。接虛空而遮少心。雲集諸佛。與欲請開塔戶。本體釋尊。應請開摩尼戶。多寶如來。半座同位。釋迦世雄。入身同塔。燽燽兩尊。巋然居高。煌煌一塔。森然秀峙。十五強況。等妙高而秀六宗。一乘圓智。無濵海而勝三乘。暫持之功。諸佛所嘆。讀持之力。住純善地。人天好眼。人天應供。憤憤悱悱。忉忉至至。難得可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見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語塔婆也。此唯佛所也。故言見寶塔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大段。第一明弘經功深福重流通中。第二明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中有長行偈頌。長行大段有三。初明寶塔踴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約大段第一中有六。從初爾時佛前有七寶塔下。訖四天王宮。第一明塔現之相。從三十三天下。訖尊重讚歎。第二明諸天供養。從爾時寶塔下。訖皆是真實。第三明多寶如來證誠稱嘆。從。
爾時四眾下。訖卻住一面。第四明時眾驚疑。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菩薩下。訖發是音聲。第五明大樂說菩薩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佛告下。訖善哉善哉。第六明佛答中有三意(云云)。從是時大樂說下。大段第二明分身遠集。中有七。第一明大樂說請見多寶佛。從佛告下。訖今應當集。第二明應集分身。從大樂說白佛言下。訖禮拜供養。第三明大樂說請分身集。從爾時佛放下。訖亦復如是。第四明佛放光遠召。從爾時十方下。訖如來寶塔。第五明諸佛同來。從娑婆世界下。訖諸佛如來遍滿其中。第六明嚴凈國界。中有三(云云)。從是時諸佛下。訖皆在虛空。第七明與欲開塔。中有五意(云云)。從以大音聲下。訖付屬有在。大段第三。明釋迦唱募覓流通。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四十八行半。大分為三。初有三行半。頌多寶塔現。次有八行半。頌分身遠集。次有三十六行。頌釋迦付屬中為二。初有八行半。舉三佛勸流通。中有三意(云云)。次二十七行半。舉難持法。中有五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卷八千九百五言品一千七百廿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浩浩圓海。騰智波而洗塵。眇眇覺山。吐行雲蔭熱。是以輸頭檀王。讓位表求法於千歲。沙竭龍女。轉身示成佛於一生。采果汲水之功圓。位於四德。拾薪設食之德積。印於三點。床身給侍勞。經千百不怠。槌鍾求法勤。歷三祇無退。無怨妙記。忽授調達。頓漸深疑。定決智積。圓教力用。照日於沙界。頓教威勢。臨月於億葉。小乘五難。值龍女而霧卷。別教一疑。對覺母雲開。十方賢士。誰不資此妙典哉。無邊聖人。誰不歸斯圓教哉。便成正覺之鴻疑。渙焉此篇皆冰解。轉身自在之奇術。在然此章悉龜鏡。智積悱悱遠疑。望圓珠而霜消。身子憤憤曠障。對融金露零。彼智積身子。尚默然信受。此後賢后聖。何拒不信受。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此品偏舉人為名。故言提婆達多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中。第二明引往弘經彼我兼益勸流通也。中大段有二。從品初下。訖蓮華化生。第一大段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從於時下方。訖品竟。第二大段明文殊通經龍女作佛。約第一大段中有三。第一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從佛告諸比丘下。訖至不退轉。第二結會古今。從告諸比丘。訖蓮華化生。第三明勸信。約第一段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四。從初爾時佛告下。第一明求法時節。從於多劫中下。第二正明求法。中有四意(云云)。從時有仙人下。第三明求得法師。從王聞仙言。第四明聞法奉行。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七行半。為五。初有半行。頌求法時節。次有一行半。頌正求法。次有一行半。頌求得法師。次有二行半。頌聞法奉行。次有一行半。結證勸信。從佛告諸比丘下。第二結會古今中有三。初正結會。從由提婆達多下。第二明師弟功報俱滿。中有二。初明弟子自報已滿。中有三意(云云)。從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第三明勸信(云云)。從於時下方多寶下。大段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經利益。中有二。第一明通經。中有五。初明智積請退。從釋迦牟尼下。第二明待通經利益之證。從爾時文殊下。第三明文殊即來。從智積菩薩下。第四明智積所問。從文殊師利言下。第五明文殊答。中有七意(云云)。從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下。第二明利益。中有九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一千一百九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大樂。奉敕命而發誓。無學有學。居異國而願傳。於時姨母憍曇。易色受記。雲母耶輸。作念聞決。於是王城法王。視萬億而勵心。沙界大士。從十方而祈班。所願著忍辱鎧。遮罵詈箭。被慈悲甲。卻惡口鉾。住慈悲室。障輕慢風。住空禪床。忘惡鬼辱。不惜易爛臭穢身。獲得難得金剛體。濁世擯出。不恨心裡。末世求法。先望說法。發誓開士山。峙三千。發願賢哲海。浩百億。一乘妙典。何國不講。圓教高文。何家不寫。像末佛子。誰可同彼願。濁世行者。誰不學此風哉。
第二釋名者。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勸八十億弘經。故亦名勸。前後雙舉。故名勸持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中。第三明二萬菩薩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得記者他方弘經。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受持。第二大段明勸持。約第一大段中有三。從品初下。訖不惜身命。第一明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爾時眾中五百下。訖心不實故。第二明五百羅漢。八千聲聞發誓。他國流通。從爾時佛姨母下。訖他方國土廣宣此經。第三明諸尼請記授諸尼記也。從爾時世尊視八十下。大段第二明勸持。約中有二。長行中有五。從初爾時世尊視八十下。第一明佛眼視諸菩薩。從即從座起下。第二明諸菩薩請告敕。從復作是念下。第三明佛嘿然。從時諸菩薩。第四明菩薩知佛意。從便於佛前下。第五發誓通經。從即時諸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二十行。文分為四。初有十七行。頌被忍衣弘經。次有一行。頌入如來室弘經。次有一行。頌坐如來座弘經。次有一行。總結請知(云云)。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三千二百二十五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妙德王子。問儀式於惡世。鷲峰法王。誡近處於像末。是以十種擾亂波息心海四個樂行泉踴情山。第一真典。名字難聞。最尊深經。天護常衛。輪王明珠。陵眾寶而獨秀。法王國經。逾諸經而高勝。讀經者無憂無病。誦經者不貧不陋。諸天童子。以為給使。眾生樂見。如慕賢聖。無畏之志等師子。智慧之光如烏照。惡罵之徒口則閉。刀杖之毒何所害。微妙好夢。常現眠里。無盡大利。恆集覺表。王中亦王。妙中亦妙。蓋斯安樂行矣。
第二釋名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行。故名安樂行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段中。第四明初心菩薩示通經方法。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妙德問方法。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大段第一有二。從品初下。第一明嘆深行菩薩能弘經。從世尊菩薩下。第二問淺行菩薩云何惡世宣說是經。從佛告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中有三。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第二明解釋修行方法。第三結行成之相。從佛告文殊下。訖安住四法。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從一者安住菩薩行處下。第二明解釋。標四安樂行章門中有四。一明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四明誓願止觀慈悲安樂行。約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一者安住下。第一雙標行處近處二章門。從文殊師利下。第二解釋二章中有二。第一解釋行處。第二解釋近處。約第一行處中有三。從初文殊下。第一標行處章。從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下。第二解釋行處章。從是名菩薩。第三結行處。從云何名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近處中三。從云何下。第一標章。從菩薩摩訶薩不親近。第二解釋中有三。第一明十惱亂。從常好坐禪下。訖修攝其心。第二明附定門助觀。從文殊師是名下。訖常樂觀如是法相。第三明附慧門助觀。從是名菩薩下。第三明結近處。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八行三句。為三。初有一行。頌標章。次二十二行。頌行處近處。次有五行三句。頌行成。中有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第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為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行成。初行法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有二。第一標章。從若口宣說下。第二釋行法。中有二。第一明止行。第二明觀行。止行中有四。從初若口。第一明不說他過。從亦不輕慢下。第二明不輕慢。從不說他人下。第三明不嘆不毀。從又亦不生下。第四明不起怨嫌。從善修如是下。第二明觀行。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十六行半。為三。初有二行。頌標章。次有九行半。頌行法。次有五行。明口安樂行成。中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三。第一標章。從無懷嫉妒下。第二釋行法。從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行成。偈頌有六行。為二。初有五行。頌止觀二行。次有一行。頌行成。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四明誓願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嘆法。第一行法中有三。從初下。第一明標章。從於在家出家下。第二明行法。從文殊師利是菩薩下。第三結行成。從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下。第二嘆經難聞。中有二。從初下。第一明法說。從文殊師利譬如下。第二明譬說。中有二。第一明開譬。中有多意(云云)。從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四行半。為二。初有四行。頌行法。次有十行半。頌嘆經。約第一行法中。有三意(云云)。約第二中。有法說譬說等意(云云)。從我滅度後下。第三二十三行偈。總結行成之相。中有三。初有一行半。結勸修四行。次有二十行半。舉三報明三障清凈。次有一行。總結(上來十四品跡門開三顯一說了)。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二千七百五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他方大士。□□□□□說。此間釋尊。開所化而止請。於是凈行眷屬。裂大地而泉涌。慈氏等眾。表深疑而雲起。四行菩薩。問訊世尊而隨喜。一乘法王。開示佛慧而同咸。補處彌勒。不知一人而發疑。地前賢哲。用何智術而測位。是以逸多大士。問湧出於誰化。久成實佛。顯諸力於自度。爾時歲促化長迷。忽然發心裡。父少子老喻。倉卒吐口表。非久遠智者。誰人決此疑哉。非本佛妙智。誰者示斯旨哉。大中亦大。一中亦一。蓋斯□□□歟。
第二釋名者。下方菩薩。為發本門壽量。遠從地湧現。故言從地湧出品。師嚴道尊。鞠躬祗奉。如來一命。四方奔涌。故言從地湧出品。三世化道。惠利無疆。一月萬影。孰能思量。召過以示現。弘經以益當。故言從地湧出品。虛空湛然。無早無晚。惑者執跡。而暗其本。召昔示今。破近顯遠。故言從地湧出品。寂場少父。寂光老兒。示其藥力。咸令得知。故言從地湧出品。文雲。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今以諸義釋品意。四悉檀因緣之解。故言從地湧出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此品下。訖普賢勸發品。十四品。部大段第二。明開師門之近跡。顯佛之遠本。約中大分為三段。從品初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訖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半品。第一明本門序分。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下。訖分別功德品彌勒所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第二明本門正說分。從。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下。訖普賢勸發品作禮而去。十一品半。第三明本門流通分。約序分段中有二。第一明湧出序。第二明疑問序。約第一踴出中有三。從品初下。訖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第一明他方菩薩請弘經。從爾時佛告諸菩薩下。訖廣說此經。第二明如來不許。從佛說是時下。第三明下方湧出。中有二。第一明經家敘相。第二明問訊。約第一經家敘相中。有五意(云云)。從是諸菩薩從地湧出已下。訖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第二明諸菩薩問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下。第二明疑問序。中有二。第一明此土菩薩疑。中有二。第一明長行疑念。從時彌勒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九行半。正明問。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下。第二明他方疑問。中有二。一明侍者菩薩各各陳疑問於己佛。從。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下。二明諸佛各抑待彌勒之問如來之答。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下。大段第二本門正說分。約中大分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誡許。第二明正說。約長行有三意(云云)。偈頌有四行。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說是偈已。第二明正說段。即是答問中。大分為三段。從初此去訖壽量品竟。第一正明開近顯遠。分別功德品長行。第二明授法身記。十九行偈。第三明彌勒總申領解。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斷惑生信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正明略開近顯遠。第二明因疑更請。約第一段中有二。從。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下。訖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第一明有長行偈頌。如答彌勒上問。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因疑更請。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爾時彌勒菩薩下。訖三菩提。第一明動執生疑。從即白佛言下。訖品盡。第二明騰疑請。中有二。第一明法說請。中有多意(云云)。從譬如有人色美下。第二明譬說請。中有長行偈頌。中有開譬合譬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卷一萬二百二言品二千一十八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華王釋尊。唱三誡於誠諦。補處慈氏。發四信於佛語。所以三佛菩提。騰波於壽量海。四種佛土。開華於鷲峰山。於是善逝巧喻。下微塵而散東國。彌勒別智。附界員□□塵數。八十假父。脫垢衣於權門。億俗真考。飾珍服於實室。八諦醫王。搗篩教葯。令服諸子。三身覺王。斟酌劫盡。令觀凈土。失心稚子。服遺葯而差心病。恣心狂子。聞久成而得本心。聖人遠哉。至感應。凈土異哉。澄心到。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如來。是諸佛之通號。是上三佛之通稱。是別舉人。壽量者。詮量諸佛之功德。此別標法也。亦是詮量三佛之功德。此即正詮量本地三如來功德。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答問中。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段。約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如來誡信。第二明如來正答。約第一段中有四。從品初下。第一明如來之誡。從是時菩薩大眾下。第二明菩薩三請。從復言唯願說之下。第三明菩薩重請。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重誡。從一切世間天人下。大段第二明如來正答。約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如來法說答。第二明如來譬說答。法說中有二。第一明三世益物。第二總結不虛。約第一明三世益物中有二。從一切世間下。訖能令眾生髮歡喜心。第一明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下。訖雖不實滅而言滅度。第二明現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而此中有常住不滅四字。明未來益物也(云云)。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下。第二明總法三世益物不虛。中有二意(云云)。從譬如良醫下。第二明如來譬說答中有二。開譬合譬。中有二。第一明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應化所宜。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虛。約第一譬中有三。從初譬如下。訖遠至余國。第一明良醫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中有二意(云云)。從諸子於後飲他毒藥下。訖即取服之毒病皆喻。第二明還已復去譬。譬現在益物。中有六意(云云)。從其父聞子悉已得差下。訖咸使見之。第三明尋便來歸譬。譬未來益物。從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下。訖不也世尊。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三世益物不虛。從佛言我亦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三。初合過去益物譬。從以方便力下。次合現在益物。從亦無有能下。次合治子實益不虛譬。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頌上法譬。大分為二初二十行半。頌法說。次有五行。頌譬說。法說中為二。初有十九行半。頌三世益物。次有一行。頌三世益物不虛。約初中三。初有四行。頌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五行。頌現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十行半。別頌未來益物。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二千六百六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恆沙大眾。聞長遠壽。增道損生。微塵眾生。見真佛像。發無上心。是以中天寶華。散萬彩而雨會頂。雲漢沉水。流芬馥而薰鼻根。虛空天樂。振妙聲於眾耳。大梵眾瓔。垂輕妙於聖枝。眾寶香爐。遍於九方。菩薩幡蓋。懸於上方。龍華法王。贊一乘而信一味。信心持者。逾五倒而到五品。本佛十妙。把功德而施三千。普機十利。捧利益而馳億剎。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分別者。佛說壽量。二世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云分別。隨便故言分別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中。大段第二明法身授記段中。大段為三。從品初下。第一明經家總敘。從於時世尊下。訖發三菩提心。第二明如來分別本門增道損生菩薩五十一位差別中有二。從十住位至三地。第一明約增道智德得記。從四地至等覺。第二明約損生斷德得記。在經文中可見(云云)。從佛說是諸菩薩下。訖讚歎諸佛。第三明時眾供養。從爾時彌勒菩薩從坐而起下。偈頌。有十九行。正說中大段第三。明彌勒總申領解由。為三。初有二行。頌領解。次有九行。頌如來分別功德。次有八行。頌時眾供養。(上來本門正說已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下。訖普賢勸發品作禮而去。部大段第三說法流通段。並本門大段第三流通分也。凡有十一品半。大分為二段。從此下。訖常不輕品。三品半。大段第一明弘經功德。重以勸流通。從如來神力品下。訖普賢勸發品。大段第二明付屬流通也。約第一大段中有三。今此半品及隨喜功德品。第一明初品弟子因功德深。以勸流通。法師功德一品。第二明初品弟子果功德深。以勸流通。常不輕一品。第三引信毀罪福。以證流通。約第一此半品中有二。第一明現在四信弟子。第二明滅後五品弟子。約第一現在四信中有四。從爾時佛告彌勒下。第一明一念信解未能廣說。中有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佛告彌勒阿逸多其有眾生下。第一舉其人。從所得功德下。第二明功德深。中有二。第一明總福無量。從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校量功德多少。中有二。第一明舉五波羅蜜功德為本。校量所得功德多少。從以是功德比前功德下。第二明正校量功德多少。從善男子有如是功德下。第三明位行不退。從。
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九行。追頌第一。不舉其人。次有五行半。頌第三行位不退。從阿逸多下。第二明現在第二品弟子解其言趣。中有二意(云云)。從何況廣聞是經下。訖能生一切種智。第三明現在第三品弟子廣聞廣說。阿逸多下。訖當知是為深信解相。第四明現在第四品弟子具上三弟子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已上現在四弟子文了)從又復如來滅後下。第二明滅後五品弟子功德。中有二。第一明總列五品弟子格量四品弟子功德。第二明後隨喜功德品別校量初品弟子功德。約第一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五。從初又後如來滅後下。訖當知已為深信解相。第一明初品弟子直起隨喜心。從何況讀誦下。訖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第二明第二品弟子加讀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阿逸多若我滅度後聞是經典下。訖及造僧坊供養眾僧。第三明第三品弟子加教化令讀誦書寫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下。訖疾至一切種智。第四明第四品弟子兼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若人讀誦受持下。訖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第五明第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九行半。頌四品弟子中為四。初有五行半。頌第二品弟子。次有三行。頌第三品弟子。次有四行。頌第四品弟子。次有七行。頌第五品弟子耳。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一千三百六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逸多將聖。問隨喜福於滅後。能仁釋尊。酬展轉利於最後。一偈隨喜。奪二檀而獨秀。須臾聞經。舉兩報而居高。分座功德。期位於梵釋。勸聞經益。結相於大人。虛空應有邊。功德叵有際。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隨者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己慶他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己有智慧。慶他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二別明格量初品弟子功德。中大段有三。第一大段彌勒菩薩問。第二大段明如來答。從爾時彌勒菩薩下。大段第一明彌勒問。中有長行偈頌。如文。從爾時佛告彌勒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爾佛佛告彌勒下。訖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第一明內心隨喜人功德深。中有五意(云云)。從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下。訖為人分別如說修行。第二明直外聽法功德深。中有四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八行。為二。初有九行。頌內心隨喜。中有五意(云云)。次有九行。頌外聽經隨喜。中有四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三千五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堪忍法王。開六千功德於行者。精進菩薩。覺六根清凈於經力。八百功德。凈肉眼而令見障外。千二勝利。通肉耳而令聞遠響。父母生鼻。資經力而顯伏藏。有漏短舌。蒙教用而受上味。胎生肉身。沐一味水。而成琉璃鏡。受胎意根。系一乘鏡。而融染凈理。一句一偈。達無邊義。一月一歲。吐無盡說。俗間經書。皆順正法。資生業等。悉成實相。灼灼哉真教之力。煌煌哉實經之用。不退菩薩難思量。唯佛與佛所了知。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法師者。謂五種法師也。功德者。謂六根清凈也。法師舉人。功德標法。人法雙舉。故言法師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流通中。第二明初品弟子功德深故。以勸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總列六根盈縮功德數。第二大段明別作六章解釋。從初爾時佛告下。訖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凈。大段第一明六根盈縮功德。從是善男子下。訖品盡。大段第二明別作六章解釋。約六根章中。各有長行偈頌。皆悉如文。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卷八千七百七十一言。品一千四百九十五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謙下不輕。敬佛性而傳芳聲。上慢比丘。聞毒鼓而攀覺果。是以常敬盡壽。聞空中聲。更延億歲。輕慢苾芻。見妙法力。忽謝數過。罵詈之功。深沉無間。禮敬之業。高升蓮台。威音妙法。周虛空而傳聲。大勢芳聞。流沙界而敷教。實哉卑下之道。信哉禮敬之風。歷千齡何隔。涉萬代彌新。一乘佛子。可習能敬。三界群生。可信所敬。是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常不輕菩薩者。舉人也。此菩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隨行得名。故言常不輕菩薩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三引信毀以證流通。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第一雙指前品罪福。第二雙開今品信毀。第三雙明信毀果報。從初爾時佛告下。第一雙指前品罪福中有二。從品初爾時佛告下。訖獲大罪報如前所說。第一明指罪如法師品說。從其所得功德下。第二明指福如法師功德品說。從得大勢乃往下。第二明雙開今品信毀。中有二。第一明事本。第二明本事。事本中有五。從乃往古昔下。第一明時節。從有佛名下。第二明佛名號。從劫名下。第三明劫國名。從其威音王下。第四明說法。從得大勢下。訖皆同一號。第五明佛壽命久近。從最初威音王下。第二明本事。中有三。第一明時節。從於像法中下。第二明雙標毀者信者。從得大勢以何因緣下。第三明雙示得失。中有二意(云云)。從是比丘臨欲終下。訖疾得三菩提。第三雙明信者毀者果報。中有二。第一明信者果報。中有二意(云云)。從得大勢彼時四眾下。訖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第二明毀者果報。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九行半。為二。初有十五行半。頌信者毀者因果。中有五意(云云)。次有四行。頌勸持(已上第一說法流通三段文了)。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一千一百一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
第一述大意者。夫踴出開士。仰尊顏而發願。舊住賢哲。覽神力而增悅。靈山法王。?長舌於梵世。樹下諸佛。放毛光於法界。謦欬之聲。遍至十方。彈指之響。地振六種。是以十方之眾生。見娑婆法會。無邊之群生。聞虛空妙聲。人人加念佛。而散諸寶物。國國融鐵圍。而同一佛土。如來法力華笑文菀。如來藏芽果結義林。是故經卷所住。忽成道場。卷帙所在。亦圓寂地。受持者。懸河之辨。如風無礙。讀誦者。圓鏡之智。如日除闇。為屬累以盡神力。為付屬以暢經能。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如來者。舉人也。神力者。用也。如來此中。為付屬深法。現十種大力。故名如來神力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下有八品。大段流通中。第二明付屬流通。大分為三。第一明此神力品屬累品。屬累流通。第二明藥王品下五品。化他流通。第三明普賢勸發品。自行流通。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如來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第二屬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屬。約第一品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三。第一明菩薩受命弘經。第二明佛現神力。第三明結要勸持。從。
爾時千世界微塵下。第一明菩薩受命。中有二。初明經家敘敬儀。從而白佛言下。第二明發誓弘經。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於文殊下。第二明佛現神力。中有二。第一明所對之眾。從現大神力下。第二明正現十神力。即為十段。第一明舌相。從一切毛孔下。第二明身毛孔放光。從一時下。第三明謦。從俱共下。第四明彈指。從是二音聲下。第五明地動。從其中眾生下。第六明普見大會。從即時諸天下。第七明空中唱聲。從諸眾生下。第八明大眾稱南無歸命。以種種華香下。第九明遙散諸物。從於時十方下。第十明十方佛土通如一佛土。從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下。第三明結要勸持付屬。中有四。第一明稱嘆付屬。從以要言之下。第二明結要付屬。從是故汝等下。第三明?勸付屬。從所以者何下。第四明解釋付屬。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六行。為二。初有四行。頌十種神力。次有十二行。頌結要付屬。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屬累品第二十二(四百六十三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一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常寂法王。現神力以摩頂。圓機菩薩。奉囑累而發言。是以如來三智。流光於未來。弟子四訓。報恩於諸佛。大師三誡。深銘於心府。薩埵三言。高通於佛心。自行流通。畢於此篇。分身之客。還本土。化他流通。末於後章。多寶之主。獨留閉戶。三乘聖眾。見屬累而且歡。八部天人。聞付屬而且喜。此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屬是佛所付屬。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故言屬累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屬累流通中。第二明如來摩頂付屬。中有三。從品初爾時釋迦牟尼佛下。第一明如來付屬。中有三。第一明如來正付屬。從所以者何下。第二明解釋付屬。從於未來世下。第三明誡訓付屬。從時諸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菩薩領受。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事畢唱散。中有二。第一明正唱散。從說是語時下。第二明大眾歡喜(云云)。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二千七百八十六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也。
第一述大意者。夫宿王高問。顯苦行於沙劫。如來秀答。示經力於十喻。然則凈明德佛。澍妙法甘雨於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翹精進經行於萬二千歲。是以薩埵喜見。獲得三昧。而燃愛身。諸佛善逝。讚揚真供。而為嘿然。凈德王家。忽示化生。凈明法院。還奉囑累。圓寂之??。竭鵠林悲。高塔之前。臻臂燒信。於時求少苾芻。向寶所以得足。闕根大士。屬誠諦而具身。三千威德。六種震動。六天應化。四華散下。一指之妙供。陵三千七寶。四句之法力。蔑四聖高德。十喻強軍。捧寶釰以游法華院。八萬將兵。靡權魔而歸蓮華闕。嚴嚴乎。妙法之力彌難仰。堂堂乎。念經之用何易測。十況曦升。照大慧美。萬佛月臨。息女人勢。贊善者。現口出青蓮華香。持經者。當手取草坐道場。是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藥王菩薩者。舉人也。本事者。標法。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是大段第二屬累流通之中。三段之第二。明化他流通。中有五品。此品。明藥王菩薩以本願弘大法利眾生輕生身重佛法。亦得都判一部。方便品。明開三顯一。圓因已竟。安樂行品。明乘乘之法。壽量品。明乘果已竟。此下六品。明乘乘之人也。今此品明藥王菩薩以苦行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明宿王華菩薩問。第二明如來答。第三明利益。第四明多寶稱善也。約第一大段中有三。從爾時宿王華菩薩下。第一明通問游化。從世尊是藥王下。第二明別問苦行。從善哉世尊下。訖聞皆歡喜。第三明請答。從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中不答游化問。但答苦行問。中有二。第一明答苦行。第二明嘆經。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事本。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下。第二明本事。有三。第一明佛為說法。從是一切眾生下。訖過是已後其身乃盡。第二明修供養。中有二。第一明佛在世供養。中有四意(云云)。從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下。第二明未來苦行。中有五。第一明生王家。從即為其父而說偈言下。第二明本事。從大王我今當還供養下。第三明往佛所請供養。從爾時日月凈明下。第四明如來付屬。從爾時一切眾生。訖得未曾有。第五明受命任持法。中有四意(云云)。從佛告宿王華下。訖而供養者。第三明結會古今。中有二意(云云)。從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下。第二明嘆經。中有三。第一明嘆能持之人。從宿王華譬如下。第二明嘆所持之法。中有二。第一明嘆法體。中有十喻(云云)。從宿王華此經能救。第二明嘆法用。中有三。第一明拔苦用。從此經能大饒益下。第二明嘆與樂用。中有十二事(云云)。從此法華經亦如是下。第三明結嘆拔苦與樂用。從若人得聞此法華經下。第三明嘆持經福深。中有二。第一明專聞品福。從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品下。第二明聞品福。中有三。第一明聞品福。從是時諸佛遙共贊言下。第二明校量所得功德。從是故宿王華下。第三明如來屬累。從說是藥王菩薩品下。大段第三。明聞品利益。從多寶如來於寶塔中下。大段第四明多寶如來稱嘆也。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二千六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靈山至覺。放一光而招開士。嚴國妙音。應光明以仰聖眾。是以春方遠客。先現華座於崛山。此方近主。忽疑寶華於何瑞。於是王子文殊。欲見座主。寶塔多寶。令來彼哲。路次諸國。六種振動。來到諸天。百千樂奏。遠來旅人。奉珠問訊。此會華德。見德疑因。遍照法王。開往因於樂器。華德菩薩。攀現果於自身。普門示現。略演此品。色身妙用。粗暢此段。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薩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化他流通。第二明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住三昧乘乘化他也。約此品中。大段有六。第一明如來放光東召。第二明奉命西來。第三明十方弘經。第四明二土得益。第五明還歸本國。第六明聞品進道也。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一明如來放光召東。從爾時一切凈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下。大段第二明菩薩奉命西來。中有二。第一明發來之緣。中有六。第一明經家敘福慧二種莊嚴之由。從釋迦牟尼佛下。第二明被照之主。從師白凈華宿王智佛下。第三明辭己佛欲來此土。從爾時凈華宿王智佛下。第四明彼土佛誡敕。從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下。第五明菩薩受旨。從於是妙音菩薩不起。第六明現相。中有六。第一明妙音欲來先現蓮華。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下。第二明文殊見相發問。從。
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佛答妙音欲來而現瑞。從文殊師利白佛言下。第四明文殊願來而請見。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五明釋迦推功多寶而能現。從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妙音命來。從於時妙音下。第二明妙音菩薩正發來。中有六。第一明眷屬人眾經歷國土。從是菩薩目如廣大下。第二明菩薩相好。從入七寶台下。第三明妙音菩薩問訊如來。從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下。第四明請見多寶佛。從爾時釋迦牟尼如來下。第五明世尊為妙音菩薩通白多寶。從時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塔中稱善哉。從時華德菩薩下。大段第三明妙音菩薩十方弘經。中有二重問次答。約問中有二。第一問昔所種善根。從修何功德下。第二問今勝神力。從佛告華德菩薩下。第二明答。中有二。第一明佛答昔所種善根問。從華德汝但下。第二明答今勝神力。中明現三十八身。為二。初有三十身。現凡夫身。從若應以聲聞下。後四身明現聖人。從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第二重問答。為二。初菩薩問住何定。從佛告華德菩薩下。二佛答所住定。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四明此土他土得益。從爾時妙音菩薩下。大段第五明還歸本國。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六明聞品進道。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卷六千七百二言品二千八十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一乘妙法。因法師而遠布。三界人師。資冥護而傳法。是以無盡高問。雷振教谷。釋尊秀答。龍馳義峰。所以觀音之美聲。琴瑟能詮廗。普門之妙形。經緯娑婆機。豈唯水火不能燒溺而已。亦則男女童子隨求可得。一時禮念。等六十而與福。三十分身。散十方而說法。無盡瓔珞。開三檀而施一客。利耶轉施。示二法而奉兩尊。巍巍乎眾賢之美難宣。蕩蕩乎諸聖之德何稱。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觀世音菩薩者。舉人也。普門者。標法也。今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明三昧乘乘弘經。兼誡弟子。亦名普現色身三昧。化他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問答。第二明聞品得益。約第一問答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重問答。從爾時無盡意下。第一明經家敘。從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菩薩發言正問。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答。第二明別答。第三明佛勸持菩薩名。約第一總答中。第一明受苦人數。從受諸苦惱下。第二明遭苦時。從聞是觀世音下。第三明聞名稱號。從觀世音菩薩即時下。第四明得解脫。從若有持是觀世音下。第二明別答。中有三。第一明口機應。第二明意機應。第三明身機應。約口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七難。第二總結。約第一七難中。即為七段。第一明火難。中有四。初持名之益。從設入大火下。二明遭苦。從火不能燒下。三明火不能燒。從由是菩薩下。四總結。從若為大水。第二明水難。中有二(云云)。從若有百千萬億下。第三明黑風難。從若復有人臨當下。第四明被害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五明羅剎難。從設復有人若有罪下。第六明杻等難。從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七明怨賊難。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若有眾生多於淫慾下。第二明意機應。中有二。第一明別三毒。如文(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若有女人下。第三明身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二求。中有二意(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是故眾生下。第三明勸持名。中有三。初明勸持。從無盡意若有人下。二明格量功德。從無盡意下。三明總結。無盡意菩薩言下。第二明第二番問答。中有二。一明菩薩問。二明如來答。約初中。有三業問(云云)。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如來答。中有三。初明別答中。有三十九句。一一各各明三業問。從無盡意菩薩下。訖度脫眾生。第二明總答。從是故汝等下。訖游於娑婆世界。第三明勸供養。中有六意(云云)。從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六行。頌長行。大分為二。初有十七行。頌觀世音力。次有九行。頌普門力。約初中有二。初有一行。頌菩薩問。次有十六行。頌如來答。中有十意(云云)。約普門中。八意(云云)。從爾時持地菩薩下。訖品盡。大段第二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一千二百二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章句。護法師於五濁。勇世神咒。防鬼災於十方。加以二方天王。張咒網而守百由旬。十種羅剎。捧咒釰而誓作七分。夢中之惱尚制富單那。頭上之過。何怨嫌行者。赫赫持經之功。不畏諸難。明明修行之德。何願不成。此品大意。蓋如斯矣。
第二釋名者。陀羅尼者。此梵語也。此翻總持也。今此品。偏舉法為名。今存梵音。故言陀羅尼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猶是化他流通中。明五眾惡世弘經多難。以咒護之。以總持乘乘。付屬流通。中大段有四。第一明菩薩問持經功德。第二明佛答甚多。第三明菩薩請神咒護。第四明聞品得益。從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下。大段第一明菩薩問。從佛告藥王若有下。大段第二明佛答甚多。中有四。初明佛正格量大少。從於汝意云何下。二佛問多不。從甚多下。三明菩薩甚多。從佛言若善男子下。四明佛正格量於功德。從爾時藥王菩薩下。大段第三明菩薩請說咒守護。中有五。第一明藥王菩薩咒。第二明勇施菩薩咒。第二毗沙門天王咒。第四明持國天王咒。第五明咒羅剎咒。約藥王菩薩咒中有四。初明請說。從即說咒曰下。二明正說咒。從世尊是陀羅尼下。明嘆神咒。從時釋迦牟尼佛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勇施菩薩下。第二明勇施菩薩咒。中有四。初明請。從即於佛前而說咒曰下。明正說神咒。從世尊是陀羅尼下。三明嘆咒。從若有侵毀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毗沙門下。第三明多聞天王咒。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持國下。第四明持國天王說咒護。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羅剎女等下。第五明十羅剎女說咒護。中有五。初列名。從是十羅剎女下。二明說咒。從寧上我頭上下。三明嘆咒。從羅剎女說此偈已下。四明羅剎等立誓。從佛告諸羅剎女下。佛印可。從說此陀羅尼品下。大段第四明聞品得益焉。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千七百一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嚴王邪執。感八變以回心。凈德憤心。屬二緣而忽開。是以藏眼二子。舉兩難而喻一眼龜。嚴凈二親。聽一願而覺優曇華。於是雷音如來。灑法雨於妙庄。華德本身。受記莂於樹王。竊以求道近因。無過善友。成佛親緣。豈過知識。飲泉之因。蔭樹之緣。其謂斯矣。善知識能。粗顯此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妙莊嚴王者。舉人也。本事者。表法也。今此品內。說彼妙莊嚴王本事。故言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化他流通中。明妙莊嚴王以誓願乘乘流通。中大段有六。第一明事本。第二雙標能所化。第三明能化方便。第四明所化得益。第五結會古今。第六明聞品得益。從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下。大段第一明事本。從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下。大段第二雙標能化所化。即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也。約中有二。第一明列能化所化名。從是二子有大神力下。第二明別二子福慧。從爾時彼佛欲引導下。大段第三明能化方便。中有三。第一明時至。從凈藏凈眼二子下。第二明論議。中有四。第一明二子等至母所白供養佛。從母告子言下。第二明母讓子等命化父王。從凈藏凈眼下。第三明子等生邪見家恨。從母告言下。第四母責子等合憂念父。從於是二子念其父故下。第三明子弟正勸化。從時父見子下。大段第四明所化得益。中有十。第一明信此子伏彼師。從於是二子下。第二明父王已信。從於是二子白父母言下。第三明重推父母。從彼時妙莊嚴下。第四明化功已大嘆佛功德。從於是妙莊嚴下。第五明俱詣佛所。中有五意(云云)。從時雲雷音宿王華下。第六明與授記。從其王即時下。第七明出家修行。從即升虛空下。第八明稱嘆二子。從爾時雲雷音下。第九明佛述二子等行高。從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第十明王嘆佛自立誓願。從佛告大眾於意云何下。大段第五結會古今。中有二。第一正結會。從藥王葯上下。第二明嘆二菩薩。從佛說是妙莊嚴王下。大段第六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一千六百八十一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震方普賢。震萬國而來到。山中法王。吐四法而相應。是以六牙白象。負遍吉而安慰行者。六通遠客。教忘句而還令通利。三七精進。招乘象客。一妙章句。避煩惱主。書寫之功。高升忉利。持經之德。秀游兜率。贊供之力。現報利生。毀罵之用。將來繁痛。懲惡勸善之事。略開此篇。滿願飾行之業。粗畢此章。是品大意。蓋謂斯歟。
第二釋名者。普賢菩薩者。梵音邲輸颰陀。此翻普賢。勸發者。戀法之辭也。今人法並舉。故言普賢菩薩勸發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三明自行流通。又明普賢以神通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發來。第二勸發。第三明如來述發。第四明發益。從爾時普賢菩薩下。大段第一明經家敘發來。中有三。第一明上供之相。從又與無數諸天下。第二明下化之相。從頭面禮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修敬之義。從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下。大段第二明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請問勸發。第二明誓願勸發。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問。第二明佛答。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正說勸發自行。從若善男子下。第二明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從佛告普賢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標四法答。從一者下。二明別四法答。從善男子下。第三明結四答。從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誓願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護人。第二明護法。約護人中有六。第一明護其外難。中有二。初明總護。從若魔若子下。二約別舉十二非護。從是人若行下。第二明示身教其內法。有三。第一明行者慰誘。從是人若坐思惟下。第二明教經及與三昧。從世尊若後世下。第三明示教利喜及以說咒護之。從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下。第三明覆護以神咒。從若有受持者下。第四明示其勝因。從若但書寫是人命終下。第五明示其近果。從是故智者下。第六明總結信者功德。從世尊我今以神通力下。第二明護法。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三明如來述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述其護法。從普賢若有下。第二明述護人也。上有六章不述。第三覆護以神咒也。即為五。第一述上第二示身。教其內法。從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下。第二述上第四示其勝因。從普賢若如來滅後下。第三述上第五示其近果。從若有人輕毀下。第四述上第一護其外難。從是故普賢下。第五述上第六總結信者功德。從說是普賢品下。大段第四明勸發之得益。中有二。第一明別聞一品得益。從佛說是經下。第二明總聞一部得益等(云云)。
毗陵沙門湛然述
法華品釋(終)
明歷丁酉初秋十七。謹點譯焉。竊謂語辭[至-土+小][帥/日]。失祖筆力。統紀典志。亦無[止/七]目。真乎[雁/貝]乎。具眼擇之。若見若聞。互為善識。相助解行。共證妙法。
推薦閱讀:
※法華經今解(譬喻品三之五)~悟顯法師 講述
※云何名為成佛的《法華經》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十一)
※噶瑪宗珠心得分享-《法華經》第十講(二)續談行禪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