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王朝簡介
06-07
中國歷代王朝簡介--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44年開始為全國性政權),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清軍招降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實質統治者。 滿族居於中國東北。明初為壓制北元殘餘勢力,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後因叛亂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今中國東北各地的女真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並改元天命。1618年他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公開叛亂明朝,舉國震驚。同年,爆發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至1621年,後金攻取瀋陽、遼陽,並先後於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瀋陽。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大金」國號為「大清」,稱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被俘降清。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爭奪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聲,遼東境內已經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明朝山海關大將吳三桂夾在農民軍和清軍中間腹背受敵,迫於形勢邀請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平賊」。聯軍打敗大順軍。李自成軍一路南撤。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 1644年後,中國南方先後出現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四個南明政權,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清廷聯合了漢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和南明朝廷的軍隊。在清軍佔領全中國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再燃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此外鄭成功還在1661年攻下了當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的台灣來做為他抗清的基地。清朝為加強對鄭氏的作戰,一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清朝統一台灣後,才解禁。以農民軍為主體的各族人民的抗清鬥爭,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二十年之久,最後在滿漢地主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平定了回疆、準噶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台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皇帝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一百一十二年的和平生活。再經雍正、乾隆的努力,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 1723年雍正帝即位。他首先整頓吏治,廢除賤籍,大興文字獄。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大刀闊斧的重大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快刀斬麻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康乾盛世」,嚴格說起來是「康雍乾盛世」。 1736年乾隆即位,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但客觀來說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有一定的貢獻。他編纂《四庫全書》,保存了我國許多的珍貴史籍典藏,但也對其中不少書籍進行了大肆竄改。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有卓越的詩文才華,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業餘詩人,他的詩作甚至與全唐兩千多詩人的一共四萬多首詩作不相上下,並且水平不低;即使不論水平,不論民族,一個封建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也是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 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造成國庫空虛,在六下江南後已有很多百姓起義。對待民族分裂問題上,乾隆帝粉碎了新疆地區大小和卓木的武裝暴亂,屠殺准葛爾部統一了整個新疆並制度化管理。打敗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我們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康乾盛世」把中國封建經濟推到高峰。中國的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也是「康乾盛世」時奠定的基礎。 「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建盛世的絕唱,在肯定「康乾盛世」空前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盛世的陰影」,即:閉關鎖國、重農輕商、禁錮思想、輕視科學。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未見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造成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1911年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維持83天,1917年張勳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清政權實行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滿、蒙、漢封建階級的聯合專政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高度發展形態。 清政府軍政大權最初操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日常庶政歸內閣。康熙時,皇權加強,南書房協助皇帝,參與機務。雍正時,創設軍機處,為清代處理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其他中央機關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察院為監察機關。新增的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和某些對外事務。另有內務府,照料皇室的生活和財產,管理宮廷太監、匠役。地方行政機構,大體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省級最高長官。 清朝軍隊,以八旗兵為主體。清初,八旗兵戰鬥力很強,待遇亦較優厚,但後來漸染城市習氣,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清朝入關,招降了大批明朝軍隊,建立綠營。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 清代法律,結合滿族在關外時期的習俗,制度也沿用明律。順治初已制定了大清律。 乾隆初公布《大清律例》。 清朝繼續以科舉製作為培養、選拔官吏的「正途」。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寫八股文章,思想內容和文章形式均有嚴格的程序,應試者受很大束縛,不能反映其真才實學。 清代醫學、農學、曆法、數學、地理測繪、建築藝術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大發展。馮如設計的飛機在世界飛機發展史佔有一定地位;詹天佑的京張鐵路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清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緬甸北部,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千米。 除此之外,許多周邊國家,也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在盛清之時的藩屬有:東邊的朝鮮、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越南)、南掌(寮國)、暹羅(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藩屬國。 進入19世紀,由於清朝的衰落和列強的入侵,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以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先後失去了:香港(1842年至1898年間分批割讓或租借予英國,直到1997年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滿洲(包括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千米,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分別於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新疆極西帕米爾高原(巴爾喀什湖之東南、伊犁以西、以及噴赤河以東的帕米爾等地區約45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於1864年被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台灣和澎湖列島(1895年割讓給大日本帝國,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後,台灣和澎湖交由其繼承政權中華民國統治至今)。 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沿襲明制,但根據自身實際做了很多改革,如東北三省、西藏、新疆及其它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區劃和內地不同。 在內地清朝繼承元明以來的分省建制,以省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區域,下設府、廳、州、縣,構成地方上的省、府、縣三級基本行政系統組織。 在蒙古以大漠為界,將蒙古分為漠南內蒙古和漠北外蒙古,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盟旗制。 在西藏藏族所居地區分為衛(前藏)、唐(又稱喀木)、藏(後藏)、阿里四部。 在新疆實行盟旗制和伯克制。 在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其他民族地區,歷來居住蒙、藏、瑤、壯、彝、黎等少數民族。清朝根據這些地區的特點,以當地的土著人作各級行政機構的長官,清朝政府予以承認,但是當官的人可以世襲,這就是土官制。 清朝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本來並無法定的國旗與國歌。1888年(光緒十四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黃龍旗」)為大清國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胡爸爸講中國歷史:清—帝國的背影(2)
※中國古代常見官職一覽表
※紀碩鳴:鳳凰十五年見證中國巨變
※中國引入「血液活檢」技術,推進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
※中國古代10大名槍,項羽霸王槍排第一!